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应性血管炎4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郭庆 罗益金 +1 位作者 曾凡钦 翁伟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28期5-6,共2页
目的分析变应性血管炎(AV)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方面的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91-2007年临床及病理确诊为AV的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 目的分析变应性血管炎(AV)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方面的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991-2007年临床及病理确诊为AV的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41例患者中男17例,女24例,平均发病年龄(40.59±15.78)岁,以多形性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双下肢伸侧受累为主,关节受累、胃肠道受累及肾脏受累的发生率分别为21.9%、9.7%及12.1%,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随访发现有82.8%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结论AV多见于成年人,以多形性皮疹为主要表现,系统性损害少见,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血管炎 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下载PDF
过敏性紫癜和变应性血管炎临床特点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李红梅 刘凤霞 昌路艳 《中华全科医学》 2014年第9期1403-1404,1481,共3页
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和变应性血管炎的发病年龄、性别、季节、诱因、皮肤表现、皮肤损害以及其他脏器累及情况的比较。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9月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者46例(A组)和变应性血管炎患者46例(B组),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 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和变应性血管炎的发病年龄、性别、季节、诱因、皮肤表现、皮肤损害以及其他脏器累及情况的比较。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9月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患者46例(A组)和变应性血管炎患者46例(B组),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发病年龄、性别、季节、诱因、皮肤表现、皮肤损害以及其他脏器累及情况。结果 B组的发病年龄显著大于A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病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春、夏、秋、冬的发病例数分别为7例(15.3%)、10例(21.7%)、14例(30.4%)、15例(32.6%),B组春、夏、秋、冬的发病数分别为5例(10.9%)、6例(13.1%),17例(36.9%)、18例(39.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病诱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皮肤损害表现为多形性,而A组的主要皮肤表现为隆起的紫癜,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关节受累、胃肠道受累以及肾脏受累例数分别为23例(50.0%)、14例(30.4%)、22例(47.8%),显著高于B组的7例(15.2%)、5例(10.9%)、6例(13.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敏性紫癜和变应性血管炎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其中变应性血管炎皮肤损害较过敏性紫癜重,而内脏损害变应性血管炎较过敏性紫癜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变应性血管炎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变应性血管炎和ANCA相关性血管炎ICD-10编码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濮雅娟 段沁江 张明华 《中国病案》 2021年第2期51-54,共4页
变应性血管炎和ANCA相关性血管炎时常作为出院主要诊断。变应性血管炎是常见的血管炎,以血管炎为主导词查询编码,得到血管炎-变应性D69.0和血管炎-过敏性M31.0,出现疾病诊断名称意思相近但编码不同的情况。ANCA相关性血管炎包括韦格纳... 变应性血管炎和ANCA相关性血管炎时常作为出院主要诊断。变应性血管炎是常见的血管炎,以血管炎为主导词查询编码,得到血管炎-变应性D69.0和血管炎-过敏性M31.0,出现疾病诊断名称意思相近但编码不同的情况。ANCA相关性血管炎包括韦格纳肉芽肿M31.3、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M30.1、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31.7,临床上经常将主要诊断直接书写成ANCA相关性血管炎,并不进行区分。编码员对这两组疾病编码时容易出错,这不仅影响临床科研和疾病谱分析,甚至影响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方式。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根据疾病病理和诊断,结合个案分析,探讨和分析错误编码的原因,并提出提高两组疾病的编码准确性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血管炎 ANCA相关性血管炎 ICD-10编码 准确性
原文传递
瘤型麻风误诊为变应性血管炎1例
4
作者 朱倩 刘宇倩 +3 位作者 黎静 蒋豆蔻 许宗严 李祥子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5期64-67,共4页
本文报道1例25岁女性患者,下肢红斑、溃疡3年,背部丘疹、结节半年,近3年多次于外院就诊均按“变应性血管炎”诊断和治疗,效果不佳。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经皮肤组织液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LL)。因患者HL... 本文报道1例25岁女性患者,下肢红斑、溃疡3年,背部丘疹、结节半年,近3年多次于外院就诊均按“变应性血管炎”诊断和治疗,效果不佳。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经皮肤组织液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LL)。因患者HLA-B 13:01检测阳性,不宜口服氨苯砜,予利福平600mg/月、莫西沙星400mg/d、氯苯吩嗪300mg/月,外加氯苯吩嗪50mg/d联合化疗,同时使用甲泼尼龙预防面神经炎,治疗期间出现Ⅱ型麻风反应,加用沙利度胺治疗后症状缓解。目前仍在随访中,皮损较前明显消退。此病例提示临床仍需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的能力培训,及早发现麻风患者,降低漏诊误诊率。电生理检查、麻风杆菌核酸检测、血清学试验、多重生物标记试验(multiplex biomarker test,MBT)试剂盒等可能在早期识别麻风患者、减少诊断延迟中具有很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型麻风 变应性血管炎 误诊
下载PDF
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湿热阻络型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溃疡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黄新灵 陈丽 +6 位作者 邹梅林 杨双喜 高兰天 杨旭龙 王婷婷 陈其华 周忠志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43-47,共5页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湿热阻络型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湿热阻络型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溃疡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抗凝、抗感染、创面换药等,对照组患者在基...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湿热阻络型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湿热阻络型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溃疡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抗凝、抗感染、创面换药等,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甲泼尼龙片口服,治疗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茵陈蒿汤加减口服。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共观察6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于治疗前及治疗10 d、20 d、30 d、40 d、50 d、60 d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创面疼痛程度;于治疗10 d、20 d、30 d、40 d、50 d、60 d后,比较两组的痊愈率;治疗全程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6.6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10 d、20 d、30 d、40 d、50 d、60 d后,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30 d、40 d、50 d、60 d后,治疗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0 d、40 d、50 d、60 d后,治疗组患者的创面痊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6.67%,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基础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湿热阻络型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溃疡,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蒿汤 变应性血管炎 溃疡 湿热阻络型 中医药疗法
原文传递
孙光荣教授“三联药对”组方思想在变应性血管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勤建 《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第30期1-2,共2页
变应性血管炎属于血管炎症坏死性疾病,发病原因暂未明确,临床认为变应性血管炎的发生与感染、药物变态、血清病变等因素相关,变应性血管炎会累及患者真皮上部血管,致使皮肤出现血管坏死,情况严重时,病情会累及其他内脏,严重地威胁患者... 变应性血管炎属于血管炎症坏死性疾病,发病原因暂未明确,临床认为变应性血管炎的发生与感染、药物变态、血清病变等因素相关,变应性血管炎会累及患者真皮上部血管,致使皮肤出现血管坏死,情况严重时,病情会累及其他内脏,严重地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孙光荣教授在中医临床研究工作上有着多年的历史,创设了"三联药对"思想。孙光荣教授认为,变应性血管炎发病原因与遗传、气滞、血瘀、毒聚、痰凝、抑郁等因素相关,在治疗方式上,应该以益气活血、疏肝解郁、清热解毒、行气化痰为主,在药物组方上,宜采用丹参、生黄芪、西洋参为君,以猫爪草、山慈菇、半枝莲为臣。本文主要探讨孙光荣教授"三联药对"组方思想治疗变应性血管炎的学术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光荣教授 “三联药对”组方思想 变应性血管炎
下载PDF
成人变应性血管炎与过敏性紫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郭庆 罗益金 +1 位作者 曾凡钦 翁伟丽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分析成人变应性血管炎(AV)和过敏性紫癜(HSP)在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方面的不同特点。方法对45例成人AV和46例成人HSP进行回顾随访分析,患者发病年龄>20岁者为成人,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实验室、治疗及预后方面的差... 目的分析成人变应性血管炎(AV)和过敏性紫癜(HSP)在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方面的不同特点。方法对45例成人AV和46例成人HSP进行回顾随访分析,患者发病年龄>20岁者为成人,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实验室、治疗及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AV的发病年龄明显大于HSP患者(P<0.05);AV的皮肤损害表现为多形性,而HSP的主要皮肤表现是隆起性紫癜;HSP关节受累、胃肠道受累及肾脏受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V患者(P<0.05);随访发现AV的完全缓解率(81.2%)明显高于HSP(57.1%)(P<0.05)。结论成人AV与HSP临床有明显不同的特点。AV的皮肤损害较HSP重,但内脏损害较HSP少,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血管炎 紫癜 过敏性 成人
下载PDF
青斑样血管病的病理特征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马梦兰 刘亚美 曹育春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0-552,共3页
目的探讨青斑样血管病(livedoid vasculopathy,LV)的特征性病理表现。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的24例早期青斑样血管病及32例变应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前瞻性病理随访观察,采用平行对照和自身前后对照... 目的探讨青斑样血管病(livedoid vasculopathy,LV)的特征性病理表现。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的24例早期青斑样血管病及32例变应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前瞻性病理随访观察,采用平行对照和自身前后对照比较分析青斑样血管病的病理特征。结果早期青斑样血管病的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浅层血管内透明血栓形成、管周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及血管壁透明变性比率高于变应性血管炎组(均P<0.05)。青斑样血管病在随访期间多次复发后表现出虫蚀状溃疡及白色萎缩等典型临床表现(均P<0.05)。青斑样血管病自身前后对照显示:该病早期和进展期出现真皮小血管透明血栓形成比例分别为69.2%和76.9%,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比例分别为92.3%和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展期出现血管壁透明变性比率高于早期(P<0.05)。结论真皮浅层血管内透明血栓形成及管周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可视为青斑样血管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斑样血管病 变应性血管炎 病理特征
下载PDF
高压氧治疗及预处理变应性血管炎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查晓冰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844-845,共2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及预处理变应性血管炎的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8年46例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资料,对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HBO治疗及预处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高压氧综合治疗及预处理后随访发现有...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及预处理变应性血管炎的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8年46例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资料,对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HBO治疗及预处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高压氧综合治疗及预处理后随访发现有64%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结论高压氧治疗及预处理变应性血管炎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预处理 变应性血管炎
下载PDF
雷公藤多甙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变应性血管炎及对血清β2-MG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希亮 倪文琼 张永红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54-156,共3页
目的评价雷公藤多甙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变应性血管炎的疗效及血清β2-MG水平的变化。方法对治疗组73例变应性血管炎患者,予以雷公藤多甙口服,同时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对照组69例,予以西替利嗪、吲哚美辛口服。2组同时应用维生素C及钙剂... 目的评价雷公藤多甙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变应性血管炎的疗效及血清β2-MG水平的变化。方法对治疗组73例变应性血管炎患者,予以雷公藤多甙口服,同时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对照组69例,予以西替利嗪、吲哚美辛口服。2组同时应用维生素C及钙剂,对有感染症状的病例适当给予抗生素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皮损改善及外周血清β2-MG水平的变化。结果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0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血清β2-MG下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雷公藤多甙起活血通络与抗炎作用,丹参起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作用。两者联合应用,能很好改善变应性血管炎患者的皮肤及肾脏病变,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多甙 丹参 变应性血管炎 血清Β2-MG 疗效
下载PDF
香油在变应性血管炎患者干痂类皮损愈合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晓兰 卢在超 +4 位作者 刘秋玉 胡国英 刘丽莎 冯子芸 黄霞霞 《武警医学》 CAS 2013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探讨香油用于变应性血管炎患者干痂类皮损的护理效果。方法将2009-12至2012-05在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住院治疗的61例皮肤干痂性破损严重的变应性血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干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n=26)采用生理盐水清创,外敷... 目的探讨香油用于变应性血管炎患者干痂类皮损的护理效果。方法将2009-12至2012-05在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住院治疗的61例皮肤干痂性破损严重的变应性血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干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n=26)采用生理盐水清创,外敷银离子抗菌敷料的方法进行普通护理,干预护理组(n=35)在普通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香油浸泡脱痂后外敷银离子抗菌敷料。观察干痂的愈合情况。结果采用干预护理方法后,患者的皮损恢复时间缩短,一般小伤口干痂(5.3±1.0)d脱落,(13.2±1.2)d愈合小面积创口(≤6 cm2)或缩小创伤面积;两组干痂脱落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干预护理组干痂脱痂和愈合的患者及疼痛减轻和明显减轻的患者显著增多(P<0.01);且干预护理对血痂和脓痂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香油可促进变应性血管炎患者皮肤干痂的愈合,减轻患者的疼痛,可用于临床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血管炎 香油 干痂 皮肤 护理
下载PDF
郑学军治疗变应性血管炎经验
12
作者 晋秋月 李晓亮 +4 位作者 郑学军 张晓丽 曹雪琼 卫田田 吉晓瑞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16期116-119,共4页
变应性血管炎是变态反应性疾病,较为难治。此病临床上极易误诊为过敏性紫癜、臁疮、湿疹等,因此对诊断尤为重要。本病常在紫癜的基础上伴有皮肤坏死,皮肤损伤多从足背沿内外踝呈线状向上蔓延,溃疡时伴有疼痛。该病病情较重时,常伴随系... 变应性血管炎是变态反应性疾病,较为难治。此病临床上极易误诊为过敏性紫癜、臁疮、湿疹等,因此对诊断尤为重要。本病常在紫癜的基础上伴有皮肤坏死,皮肤损伤多从足背沿内外踝呈线状向上蔓延,溃疡时伴有疼痛。该病病情较重时,常伴随系统性损害,累及周围神经、中枢神经及内脏等。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郑学军主任认为,本病多为青壮年,素体阳气偏盛,蕴热于内,外受风寒湿邪侵袭,营卫不和,寒湿入里化热,湿热蕴结,瘀滞气血,痹阻脉络而发病。郑老师总结出该病病情发展分为三个证型,即湿热下注型、血瘀湿阻型、气血两虚型。治疗上,应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内治外治相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文章通过案例,介绍郑学军主任治疗变应性血管炎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血管炎 变态反应 紫癜 湿疹
下载PDF
57例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
13
作者 彭希亮 《皮肤病与性病》 2006年第1期13-14,共2页
目的探讨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3年12月~2004年12月接诊的57例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合理的早期诊治方案。结果归纳出典型临床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予以... 目的探讨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3年12月~2004年12月接诊的57例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合理的早期诊治方案。结果归纳出典型临床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予以正确诊断并获满意治疗效果。结论早期诊断,及时对症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变应性血管炎 临床特点 诊治
下载PDF
特殊类型的小儿变态反应性亚败血症
14
作者 王波 吴梓梁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1996年第1期37-38,52,共3页
变态反应性亚败血症(SA)是一种少见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基本特征是:①长期反复的弛张热;②一过性皮疹;③关节肿痛;④血培养阴性;⑤对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对激素有反应。本文介绍SA几种特殊的临床表现,包括:突出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大... 变态反应性亚败血症(SA)是一种少见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基本特征是:①长期反复的弛张热;②一过性皮疹;③关节肿痛;④血培养阴性;⑤对抗生素治疗无效而对激素有反应。本文介绍SA几种特殊的临床表现,包括:突出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大量的心包积液,变应性血管炎,血液系统表现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并最终转变为白血病,等等。这些特殊的表现极为罕见,但它们一旦成为突出的临床特征,本病的诊断将变得十分困难,认识这些特殊的表现,对正确诊断本病具有较大价值的。本文就这具有特殊表现的SA的临床特征和诊断进行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变态反应性 败血症 特殊类型 SA 临床特征 心包 对抗 MDS
下载PDF
荨麻疹性血管炎ICD-10的编码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晓玲 《中国病案》 2012年第2期53-53,共1页
目的确定荨麻疹性血管炎正确的ICD-10编码。方法通过学习变应性血管炎的相关资料,按照国际疾病分类原则进行编码。结果根据病案中免疫检验-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的检验结果,变应性血管炎有不同的编码。如果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变应性... 目的确定荨麻疹性血管炎正确的ICD-10编码。方法通过学习变应性血管炎的相关资料,按照国际疾病分类原则进行编码。结果根据病案中免疫检验-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的检验结果,变应性血管炎有不同的编码。如果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阳性,变应性血管炎为M31.0;如果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阴性,变应性血管炎的编码为D69.0。结论国际疾病分类技术性较强,专业要求较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编码,需要认真阅读病案分析情况,查找出准确编码,提高编码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性血管炎 疾病分类编码
原文传递
奚九一辨治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经验 被引量:11
16
作者 朱景琳 奚九一 曹烨民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12期9-10,共2页
介绍奚九一教授辨治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经验。认为本病的病机是阳虚为本,络毒为标;治疗宜标本兼顾,整体与局部结合,以扶助脾肾阳气为主,同时清解络热邪毒。
关键词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名医经验 奚九一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朱丽丽 郭海 +1 位作者 孙卫国 赵晓峰 《河南中医》 2014年第10期1961-1963,共3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抗过敏及抗凝西药治疗,局部外用雷佛奴尔溶液、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组另给予中药内服...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抗过敏及抗凝西药治疗,局部外用雷佛奴尔溶液、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组另给予中药内服配合局部热敷治疗,对照组加用强的松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痊愈率为62.50%,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痊愈率为60.00%,总有效率为96.67%,两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 辨证治疗 局部热敷
下载PDF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中医辨证治疗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源 陆原 +1 位作者 杨玉峰 莫衍石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疗效和对复发的影响。方法按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案,分中医辨证治疗组和西医治疗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给予甲泼尼龙片,或加罗红霉素片治疗。评估完成4周治疗后的总体疗效和治疗... 目的研究中医辨证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疗效和对复发的影响。方法按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方案,分中医辨证治疗组和西医治疗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给予甲泼尼龙片,或加罗红霉素片治疗。评估完成4周治疗后的总体疗效和治疗第1、2、4周的阶段疗效,以及治疗完成后4、8、12周的症状复发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病例症状评分较基线下降百分值≥50%7、5%、90%的频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第1、24、周时,两组各随访段症状评分较基线下降百分值比较,第1、2周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第4周时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复发情况随访,第8、12周复发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所选病例,中医辨证治疗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接近,然而起效不如糖皮质激素迅速。但在减少本病的复发方面中医辨证治疗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中医 辨证治疗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分析沙利度胺在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9
19
作者 马腾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第10期98-100,共3页
目的观察针对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采用沙利度胺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沙利度胺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激素药物强的松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复发... 目的观察针对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采用沙利度胺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变应性皮肤血管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沙利度胺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激素药物强的松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75,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67,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3,P>0.05)。结论沙利度胺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效果确切,对于患者皮肤血管的炎症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病情,降低临床复发率,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治疗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14例临床表现及周围神经损害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海燕 刘向一 +2 位作者 孙阿萍 张朔 樊东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分析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 sydrome,CSS)的临床特点以及周围神经受损的表现,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收集自2005年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4例CSS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周围神经受损的... 目的分析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 sydrome,CSS)的临床特点以及周围神经受损的表现,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收集自2005年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4例CSS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周围神经受损的情况。结果 14例CSS患者中男性10例(71.4%),年龄20~78岁(53.6±16.2);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平均升高20.7%(10.3%~55%);呼吸系统是最常受累的器官(100%),哮喘9例(64.3%),肺部浸润12例(85.7%);6例(42.9%)存在周围神经受损,以四肢周围神经尤其是下肢神经轴索损害为主,同时累及运动与感觉神经;CSS起病初期误诊率高达64.3%,起病至确诊间隔平均15.9 m(1~72 m)。结论 CSS是一种误诊率较高的全身多系统受累的血管炎,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且临床和电生理结果提示非对称性以轴索损害为主的周围神经病患者,需注意CSS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周围神经 嗜酸性粒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