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7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patic echinococcosis:Clinical and therapeutic aspects 被引量:74
1
作者 Giuseppe Nunnari Marilia R Pinzone +6 位作者 Salvatore Gruttadauria Benedetto M Celesia Giordano Madeddu Giulia Malaguarnera Piero Pavone Alessandro Cappellani Bruno Cacopard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3期1448-1458,共11页
Echinococcosis or hydatid disease (HD) is a zoonosis caused by the larval stages of taeniid cestodes belong- ing to the genus Echinococcus. Hepatic echinococcosis is a life-threatening disease, mainly differentiated... Echinococcosis or hydatid disease (HD) is a zoonosis caused by the larval stages of taeniid cestodes belong- ing to the genus Echinococcus. Hepatic echinococcosis is a life-threatening disease, mainly differentiated into alveolar and cystic forms, associated with Echinoc- cus multilocularis (E. multi/ocular/s) and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E. granulosus) infection, respectively. Cys- tic echinococcosis (CE) has a worldwide distribution, while 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 is endemic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ncluding North America and several Asian and European countries, like France, Germany and Austria. E. granulosus young cysts are spherical, unilocular vesicles, consisting of an internal germinal layer and an outer acellular layer. Cyst expans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host immune reaction and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a fibrous layer, called the per/cyst; old cysts typically present internal septa- tions and daughter cysts. E. multilocularis has a tumor-like, infiltrative behavior,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tissue destruction and finally for liver failure. The liver is the main site of HD involvement, for both alveolar and cystic hydatidosis. HD is usually asymptomatic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because cyst growth is commonly slow; the most frequent symptoms are fatigue and abdominal pain. Patients may also present jaundice, hepatomegaly or anaphylaxis, due to cyst leakage or rupture. HD diagnosis is usually accomplished with the combined use of ultrasonography and immunodiagnosis; furthermore, the improvement of surgical techniques, the introducti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s [such as puncture, aspiration, injection, re-aspiration (PAIR)] and more effective drugs (such as benzoimidazoles) have deeply changed life expectanc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HD.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ovide an up-to-date review of biological, diagnostic, clinical and therapeutic aspects of hepatic echinococc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ATIDOSIS Cystic echinococcosis Alveolarechinococcosis Liver PAIR albendazole Treatment Diagnosis
下载PDF
Current statu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patic echinococcosis 被引量:56
2
作者 Memmet Mihmanli Ufuk Oguz Idiz +4 位作者 Cemal Kaya Uygar Demir Ozgur Bostanci Sinan Omeroglu Emre Bozkurt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CAS 2016年第28期1169-1181,共13页
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ranulosus) and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ultilocularis) infections are the most common parasitic diseases that affect the liver.The disease course is typically slow and the patients ten... 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ranulosus) and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ultilocularis) infections are the most common parasitic diseases that affect the liver.The disease course is typically slow and the patients tend to remain asymptomatic for many years.Often the diagnosis is incidental.Right upper quadrant abdominal pain,hepatitis,cholangitis,and anaphylaxis due to dissemination of the cyst are the main presenting symptoms.Ultrasonography is important in diagnosis.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based on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is used for staging of the disease and treatment selection.In addition to the imaging methods,immun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re used to support the diagnosis.The available treatment options for E.granulosus infection include open surgery,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s,and pharmacotherapy.Aggressive surgery is the first-choice treatment for E.multilocularis infection,while pharmacotherapy is used as an adjunct to surgery.Due to a paucity of clinical studies,empirical evidence on the treatment of E.granulosus and E.multilocularis infections is largely lacking;there are no prominent and widely accepted clinical algorithms yet.In this article,we review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granulosus and E.multilocularis infections in the light of recent evid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LIVER ULTRASONOGRAPHY albendazole
下载PDF
丹参、山楂及其有效成分抗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45
3
作者 谢梅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756-758,共3页
丹参、山楂及其有效成分抗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研究进展谢梅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从中草药中寻找防治AS的有效药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实验证明,若干活血化瘀中药... 丹参、山楂及其有效成分抗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研究进展谢梅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从中草药中寻找防治AS的有效药物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实验证明,若干活血化瘀中药有程度不等地减轻实验性动物AS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丹参 山楂
下载PDF
Ex vivo liver resection followed by autotransplantation for end-stage 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被引量:40
4
作者 WEN Hao DONG Jia-hong +8 位作者 ZHANG Jin-hui ZHAO Jin-ming SHAO Ying-mei DUAN Wei-dong LIANG Yu-rong JI Xue-wen TAI Qin-wen Tuerganali Aji LI Tao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8期2813-2817,共5页
Background For patients with end-stage 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 in vivo resection of the involved parts of the liver is usually very difficult, therefore, allogen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indicated. H... Background For patients with end-stage 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 in vivo resection of the involved parts of the liver is usually very difficult, therefore, allogen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indicated. However, we hypothesize that for selected patents, ex vivo liver resection for thorough elimination of the involved tissues and liver autotransplantation may offer a chance for clinical cure. Methods We presented a 24-year-old women with a giant hepatic AE lesion who was treated with hepatectomy, ex vivo resection of the involved tissue and hepatic autotransplantation. The patient had moderate jaundice and advanced hepatic AE lesion which involved segments I, IV, V, VI, VII, VIII and retrohepatic inferior vena cava. The lateral segments (II and III) of the left liver remained normal with over 1000 ml in its volume. No extrahepatic metastases (such as to the lung or brain) could be found. As the first step of treatment, X-ray guided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 (PTCD) was performed twice for bile drainage in segment III and II separately until her serum total bilirubin decreased gradually from 236 to 88 umol/L. Total liver resection was then performed, followed by extended right hepatic trisegmentectomy and the entire retrohepatic vena cava was surgically removed en bloc while her hemodynamics parameters were stable. Neither veino-veinous bypass nor temporary intracorporeal cavo-caval or porto-caval shunt was used during the 5.7-hour anhepatic phase. The remained AE-free lateral segments of the-left liver were re-implanted in situ. The left hepatic vein was directly anastomosed end-to-end to the suprahepatic inferior vena cava due to the lack of the retrohepatic inferior vena cava with AE total infiltration. Because compensatory retroperitoneal porto-caval collateral circulation developed, we enclosed remained infrahepatic inferior vena cava at renal vein level without any haemodynamics problems. Results During a 60-day following-up after operation, the patient had a good 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autotransplantation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ex vivo liver resection liposomal albendazole
原文传递
旋毛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36
5
作者 王中全 崔晶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3-57,共5页
旋毛虫病无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诊断较困难,所以流行病学资料非常重要,患者常有食生或半生肉类史,在该病暴发时期,同批患者往往能追溯到聚餐史。在肠道期可出现腹痛、腹泻伴全身不适等症状。发热、眼睑或面部水肿、肌肉疼痛是急性... 旋毛虫病无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诊断较困难,所以流行病学资料非常重要,患者常有食生或半生肉类史,在该病暴发时期,同批患者往往能追溯到聚餐史。在肠道期可出现腹痛、腹泻伴全身不适等症状。发热、眼睑或面部水肿、肌肉疼痛是急性期的主要表现,重症患者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及脑炎等。多数患者感染后2~5周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应用肌幼虫排泄-分泌(ES)抗原和合成的泰威糖(tyvelose,3,6-双脱氧己糖)抗原ELISA检测旋毛虫抗体IgG,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初步诊断旋毛虫感染的首选血清学方法,ELISA阳性者需经蛋白质印迹分析确认。旋毛虫病的确诊主要依靠肌肉活检发现旋毛虫幼虫。阿苯达唑是治疗旋毛虫病的首选药物,剂量为20~30mg/(kg·d),分2次口服,疗程5~7d。糖皮质激素可延长旋毛虫感染的肠道期和增加肌肉虫荷,一般仅用于重症患者且需与阿苯达唑联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病 诊断 治疗 ELISA 蛋白质印迹 阿苯达唑
下载PDF
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66例人体包虫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6
6
作者 李海涛 柯山 +2 位作者 邵英梅 杨文光 温浩 《地方病通报》 2004年第1期16-19,F004,共5页
目的 综合评价阿苯达唑脂质体 (L -ABZ)治疗人体包虫病的疗效 ,并进行安全性考察 ,为该药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临床治疗了 66例包虫病患者 ,其中囊型包虫病 5 6例、泡型包虫病 10例 ,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 10mg·kg-1 &#... 目的 综合评价阿苯达唑脂质体 (L -ABZ)治疗人体包虫病的疗效 ,并进行安全性考察 ,为该药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临床治疗了 66例包虫病患者 ,其中囊型包虫病 5 6例、泡型包虫病 10例 ,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 10mg·kg-1 ·d-1 ,一天两次 ,连续服用 ,疗程 3~ 12个月 ,通过影像学指标观察 ,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及生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动态随访 3~ 2 4个月。按治愈率、有效率、部分有效率、无效率以及总有效率判断疗效 ,并对单囊型及与多子囊型以及原发、复发病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共治愈 2 0例 ( 2 0 /66) ,治愈率为 3 0 . 3 %;有效 2 9例 ( 2 9/66) ,有效率 43 . 9%;部分有效 10例 ( 10 /66) ,部分有效率 15 . 1%;无效 7例 ( 7/66) ,无效率 10 . 6%;总有效率为 89. 3 %( 5 9/66)。其中 ,单囊型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多子囊型 ,但二者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 1) ;而原发、复发病人的治疗阿苯达唑脂质体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P >0 . 1) ;泡型包虫病患者 ,约 5 0 %病例临床疗效明显。在安全性观察中 ,主观症状阳性率为 13 . 6%( 9/66) ,生化指标阳性率为 12 . 1%( 8/66)。结论 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液是目前有效的一种抗包虫病新药剂型 ,具有疗效较高 ,低毒、副作用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虫病 阿苯达唑 脂质体 药物治疗学 疗效观察
下载PDF
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7
作者 陈根 史大中 李文科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9-72,F004,共5页
目的 通过中药单体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以探讨中西药物结合治疗泡球蚴病的新途径。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原头节检测汉防己甲素杀灭原头节的效力 ;同时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进行药物治疗 ... 目的 通过中药单体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以探讨中西药物结合治疗泡球蚴病的新途径。方法 通过体外培养原头节检测汉防己甲素杀灭原头节的效力 ;同时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进行药物治疗 90d后 ,检测各小鼠泡球蚴湿重、抑囊率 ;并对泡球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及病理分级。结果 汉防己甲素在体外能有效地杀灭原头节 ;汉防己甲素和阿苯达唑单独及联合用药均对小鼠泡球蚴有明显抑制作用 (抑制率分别为 4 4 5 5 %、6 3 39%和 80 82 % ) ,其中联合用药组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 (P <0 0 5 )。结论 汉防己甲素对小鼠泡球蚴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尤其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较好 ,说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疗效 治疗 泡球蚴病 汉防己甲素 阿苯达唑 动物实验 中西医综合疗法
下载PDF
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及治疗现状 被引量:23
8
作者 姚甲凯 戴建荣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4-370,共7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华支睾吸虫病,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为了给华支睾吸虫病的预防、治疗以及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综合了最近几年来华支睾吸虫病的最新治疗现状以及我...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华支睾吸虫病,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为了给华支睾吸虫病的预防、治疗以及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综合了最近几年来华支睾吸虫病的最新治疗现状以及我国当前的流行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支睾吸虫 流行状况 阿苯达唑 吡喹酮 综述
原文传递
去氢骆驼蓬碱和阿苯达唑联合治疗小鼠腹腔细粒棘球蚴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李丽华 赵军 +3 位作者 马运芳 陈蓓 吕国栋 王建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15-820,共6页
目的观察对去氢骆驼蓬碱和阿苯达唑单用及联合用药对小鼠腹腔成熟包虫囊的作用。方法通过对昆明种小鼠腹腔注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制备包虫病动物模型并运用B超检测其成模性。将造模成功的小鼠分为模型组、去氢骆驼蓬碱组、阿苯达唑组和... 目的观察对去氢骆驼蓬碱和阿苯达唑单用及联合用药对小鼠腹腔成熟包虫囊的作用。方法通过对昆明种小鼠腹腔注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制备包虫病动物模型并运用B超检测其成模性。将造模成功的小鼠分为模型组、去氢骆驼蓬碱组、阿苯达唑组和联合用药组及空白对照组,药物腹腔治疗14d后,检测各小鼠细粒棘球蚴湿重、抑囊率;观察小鼠肝、脑、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细粒棘球蚴组织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去氢骆驼蓬碱和阿苯达唑单用及联合用药均对小鼠细粒棘球蚴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囊率分别为67.32%、70.50%、8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用药组均能起到改善肝脏血管周围的炎细胞浸润情况;用药组的脑组织结构均正常,无明显病理改变;囊泡染色显示,用药组囊泡的生发层结构均发生一定程度的破坏,以联合用药组较为显著;透射电镜观察囊泡超微结构,用药组的囊泡生发层细胞核破坏,核仁消失,以联合用药组较为显著。结论去氢骆驼蓬碱对小鼠棘球蚴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更好,表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病 去氢骆驼蓬碱 阿苯达唑
原文传递
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肝、腹部细粒棘球蚴病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邵英梅 温浩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8年第3期191-195,共5页
应用阿苯达唑脂质体(LiposomalAlbendazole,L-ABZ)联合西咪替丁(Cimetidine,CMD)治疗继发性感染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granulosus,E.g.),并比较单纯或联... 应用阿苯达唑脂质体(LiposomalAlbendazole,L-ABZ)联合西咪替丁(Cimetidine,CMD)治疗继发性感染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granulosus,E.g.),并比较单纯或联合用药的优劣。经囊减重率、药物浓度监测、病理及超微结构指标观察,结果表明:(1)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包虫病的效果优于单纯阿苯达唑,尤其联合西米替丁效果更佳(囊减重率95.74%);(2)脂质体包封阿苯达唑具有靶器官作用,可提高肝药浓度(1.5~2倍),使囊组织及囊液有较高浓度有效成分直接发挥抗包虫的作用;(3)西咪替丁可改变阿苯达唑代谢过程,提高药物浓度在小鼠体内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包虫病 阿苯达唑 西咪替丁 治疗
下载PDF
3种药物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17
11
作者 赵春芳 温浩 +3 位作者 阿孜古丽.吐尔逊 王建华 陈晓 买买提江.阿不都卡德尔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 通过比较氧苯达唑、阿苯达唑和阿苯达唑脂质体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 ,探讨氧苯达唑抗包虫病的作用。 方法 将氧苯达唑、阿苯达唑和阿苯达唑脂质体分别配成高、中、低浓度加入 RPMI16 4 0培养基中 ,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 目的 通过比较氧苯达唑、阿苯达唑和阿苯达唑脂质体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 ,探讨氧苯达唑抗包虫病的作用。 方法 将氧苯达唑、阿苯达唑和阿苯达唑脂质体分别配成高、中、低浓度加入 RPMI16 4 0培养基中 ,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 ,观察其每天的死亡率 ,直到对照组的头节全部死亡为止。 结果 将相同条件下 3种药物作用原头节的死亡率分别与对照组相比 ,阿苯达唑、氧苯达唑高、中、低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而阿苯达唑脂质体仅在高浓度时与对照组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结论 氧苯达唑、阿苯达唑和阿苯达唑脂质体均有显著的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 ;氧苯达唑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与阿苯达唑相当 ,可认为是一种新型抗包虫药 ;阿苯达唑脂质体剂型并未显示出特殊的体外抗原头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原头节 阿苯达唑 氧苯达唑 阿苯达唑脂质体 体外实验
下载PDF
阿苯达唑脂质体对泡状棘球蚴作用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18
12
作者 刘章锁 杨文光 +3 位作者 温浩 王瑞玲 于喜法 栾梅香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291-293,共3页
目的 :试图通过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新剂型与阿苯达唑片剂的动物对比实验 ,对口服和腹腔注射抗泡状棘球蚴作用做出客观评价。 方法 :采用泡状棘球蚴继发感染小鼠动物模型 (2 2 5只 ) ,经灌胃和腹腔注射 (每公斤体重 37.5、75 .0和 15 0 .... 目的 :试图通过阿苯达唑脂质体口服新剂型与阿苯达唑片剂的动物对比实验 ,对口服和腹腔注射抗泡状棘球蚴作用做出客观评价。 方法 :采用泡状棘球蚴继发感染小鼠动物模型 (2 2 5只 ) ,经灌胃和腹腔注射 (每公斤体重 37.5、75 .0和 15 0 .0 m g) 10周 ,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变化。将用药后病理形态变化分为正常、变性和坏死 3级 ,以便用药组与对照组进行等级资料的统计学比较。结果 :阿苯达唑及代谢产物有较强的破坏棘球蚴囊壁结构和抑制原头蚴增殖作用。 结论 :阿苯达唑脂质体经口灌注或腹腔注射抗泡状棘球蚴作用均优于口服阿苯达唑片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状棘球蚴 动物实验 阿苯哒唑 脂质体
下载PDF
国产新药三苯双脒治疗钩虫感染临床观察 被引量:19
13
作者 曹汉钧 孙凤华 +5 位作者 钱益新 陈锦英 赵兰凤 徐振刚 徐祥珍 吴中兴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0年第3期184-186,共3页
为观察三苯双脒对两种钩虫感染的治疗效果及副反应。用三苯双脒 2 0 0 m g、30 0 mg和 40 0 mg顿服治疗成人钩虫感染者 ,并与阿苯达唑 40 0 m g顿服进行比较。结果三苯双脒 2 0 0 mg、30 0 m g和 40 0 m g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 5 2 .78%、... 为观察三苯双脒对两种钩虫感染的治疗效果及副反应。用三苯双脒 2 0 0 m g、30 0 mg和 40 0 mg顿服治疗成人钩虫感染者 ,并与阿苯达唑 40 0 m g顿服进行比较。结果三苯双脒 2 0 0 mg、30 0 m g和 40 0 m g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 5 2 .78%、77.78%和 86 .17% ,阿苯达唑 40 0 mg的虫卵阴转率为 6 6 .2 9%。服三苯双脒在 12 h后开始排虫 ,36 h累积排虫达 95 %以上 ,第 3d基本排净。副作用轻微 ,对血象、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无明显影响。三苯双脒对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均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苯双脒 阿苯达唑 钩虫 虫卵阴转率
下载PDF
甲苯达唑、阿苯达唑及其代谢物实验治疗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的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肖树华 尤纪青 +4 位作者 焦佩英 郭惠芳 黄立信 柴君杰 焦伟 《地方病通报》 1990年第3期11-16,共6页
在疗程为10~14d时,甲苯达唑对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的最低有效剂量为25mg/kg/d,阿苯达唑的为100mg/kg/d。在所用的疗程下,甲苯达唑的剂量较阿笨达唑100~300mg/kg/d低3~11倍时,它们的疗效相仿,但甲苯达唑100mg/kg/d的疗效则优于剂量... 在疗程为10~14d时,甲苯达唑对小鼠继发性细粒棘球蚴病的最低有效剂量为25mg/kg/d,阿苯达唑的为100mg/kg/d。在所用的疗程下,甲苯达唑的剂量较阿笨达唑100~300mg/kg/d低3~11倍时,它们的疗效相仿,但甲苯达唑100mg/kg/d的疗效则优于剂量大l~2倍的阿苯达唑。甲苯达唑与阿苯达唑合并治疗未能明显提高疗效,但此2种药物并用吡喹酮治疗则疗效明显提高。实验证明阿苯达 唑亚砜的疗效优于阿苯达唑,而阿苯达唑用则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囊 包虫病 甲苯达唑
下载PDF
阿苯达唑纳米球大鼠体内药动学 被引量:10
15
作者 沙先谊 马燕 +1 位作者 张学农 方晓玲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1254-1257,共4页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RP-HPLC,以甲苯咪唑(MBZ)为内标测定大鼠灌胃给予阿苯达唑混悬液和阿苯达唑纳米球后血浆中的阿苯达唑,阿苯达唑亚砜(ABZSX),阿苯达唑砜(ABZSN)的浓度:色谱条件为...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球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采用RP-HPLC,以甲苯咪唑(MBZ)为内标测定大鼠灌胃给予阿苯达唑混悬液和阿苯达唑纳米球后血浆中的阿苯达唑,阿苯达唑亚砜(ABZSX),阿苯达唑砜(ABZSN)的浓度:色谱条件为十八烷基硅胶填充柱;流速:0.9 mL·min-1;柱温:室温;流动相:乙腈-0.25 mol·L-1醋酸钠缓冲液(pH 5.0) (45:55),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在血浆检测中阿苯达唑的浓度很低或几乎没有检测到。大鼠灌胃给阿苯达唑纳米球后, ABZSX tmax为(4.917±1.88)h,t1/2β为(35.47±2.94)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20.5%.ABZSN的tmax为(6.59±1.97)h,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80.9%。结论动物口服阿苯达唑纳米球后,增加药物的胃肠道吸收,延长代谢产物ABZSX和ABZSN在体内的驻留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苯达唑 阿苯达唑亚砜 阿苯达唑砜 纳米球 药动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阿苯达唑脂质体和阿苯达唑片治疗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李海涛 单骄宇 +4 位作者 邵英梅 吐尔干·艾力 阿依甫汗·阿汗 冉博 温浩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32-536,共5页
目的观察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和阿苯达唑片(TABZ)治疗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眭。方法收集l998-2008年我院门诊收治及下乡现场普查发现的囊型包虫病患者269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纳入符合病例218例,其中经L-ABZ治... 目的观察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和阿苯达唑片(TABZ)治疗囊型包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眭。方法收集l998-2008年我院门诊收治及下乡现场普查发现的囊型包虫病患者269例,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纳入符合病例218例,其中经L-ABZ治疗的患者110例,经T-ABZ治疗的患者108例。依据随访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和血清学化验结果对比分析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短期为服药3个月,长期为服药6个月。囊型包虫病患者分为单囊型(CEl)、多子囊型(CE2)和内囊塌陷坏死型并囊内可见活性子囊(CE3)。用X^2检验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等级资料;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统计数据均用SPSSl3.0及PEMS3.1医学统计软件分析完成。结果短期疗效评价中,LABZ组与T-ABZ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分别为77.9%和49.1%,28.4%和13.9%,两组比较,爿。值分别为19.581、6.877,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长期疗效评价中,L-ABZ组与T-ABZ组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1.7%和49.0%,47.6%和20.6%,两组比较,X^2值分别为20.977、15.049,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BZ组不同类型包虫囊肿疗效比较:对于短期治愈率、短期总有效率、长期治愈率、长期总有效率,CEl组分别为50.0%(15/30)、56.7%(17/30)、58.3%(7/12)、75.0%(9/12);CE2组分别为8.8%(8/91)、35.2%(32/91)、28.6%(12/42)、69.0%(29/42);CE3组分别为33.3%(7/21)、61.9%(13/21)、70.0%(7/10)、i00.0%(10/10)。CEl组、CE3组分别与CE2组的短期疗效(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X^2值分别为24.887、4.329、8.860、5.076,P值均〈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BZ组不同类型包虫囊肿疗效比较:对于短期治愈率、短期总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虫病 阿苯达唑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骆驼蓬总碱治疗小鼠腹腔细粒棘球蚴病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赵晋明 杨文光 马新民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 :观察骆驼蓬总碱与丙硫咪唑及骆驼蓬总碱的主要成分之一哈尔明碱 ,单一或联合用药对小鼠腹腔成熟包虫囊的作用。 方法 :在不同的药物处理治疗下 ,以包虫囊肿发育的外观形态变化、囊重 (抑制率 )、包虫囊壁的病理改变、电镜下超微... 目的 :观察骆驼蓬总碱与丙硫咪唑及骆驼蓬总碱的主要成分之一哈尔明碱 ,单一或联合用药对小鼠腹腔成熟包虫囊的作用。 方法 :在不同的药物处理治疗下 ,以包虫囊肿发育的外观形态变化、囊重 (抑制率 )、包虫囊壁的病理改变、电镜下超微结构改变为评价指标。结果 :联合用药组平均囊重明显少于单一用药组 ,电镜的结果病理损伤程度重于单一用药组 ,单一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 ,疗效差异显著 ,单一骆驼蓬总碱与丙硫咪唑相比 ,囊重、病理改变等无明显差异。 结论 :(1)骆驼蓬总碱与丙硫咪唑联合用药 ,对成熟包虫囊有抑制作用 ,优于单一用药。 (2 )骆驼蓬总碱、丙硫咪唑对成熟包虫囊的抑制作用相当。 (3)哈尔明碱对成熟包虫囊有抑制作用 ,但差于骆驼蓬总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包虫囊 骆驼蓬总碱 哈尔明碱 丙硫咪唑 联合用药 小鼠
下载PDF
“减体积式病灶肝切除”治疗晚期肝巨大泡型包虫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18
作者 李作安 吐尔干艾力.阿吉 +2 位作者 冉博 温浩 邵英梅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64-868,共5页
目的:探讨"减体积式病灶肝切除"治疗晚期巨大肝泡型包虫病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8月—2011年2月4例难以常规根治性切除的巨大肝泡型包虫病行"减体积式病灶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对病人全面评估,严格掌... 目的:探讨"减体积式病灶肝切除"治疗晚期巨大肝泡型包虫病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8月—2011年2月4例难以常规根治性切除的巨大肝泡型包虫病行"减体积式病灶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对病人全面评估,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均给予口服阿苯达唑(ABZ)抗包虫治疗。结果:4例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手术历时中位时间267.5 min(210~320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737.5 mL(600~950 mL),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中位数4.0 U(2~6 U)。术后随访中位时间10.0个月(8~14个月),仅1例患者出现残腔胆瘘,1例患者出现残腔积液。患者梗阻性黄疸、下肢水肿均消失,未发生患者病灶肝内转移或死亡。结论:"减体积式病灶肝切除"为难以根治性治疗的晚期巨大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提供了可行性技术路径。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术后规律服用抗包虫药物是防治HAE复发和转移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球蚴病 肝/外科学 肝切除术 减体积式 阿苯达唑
原文传递
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包虫病的初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12
19
作者 柯山 李海涛 +2 位作者 温浩 杨文光 栾梅香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365-367,共3页
目的 :评价阿苯达唑脂质体 (L - ABZ)口服液的临床疗效及药物副作用 ,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 5 3例包虫病患者 ,分为 3组 :A组为单纯服药组 (3 5例 ) ,连续口服 L- ABZ3~ 6个月 ;B组为包虫囊肿穿刺前后服药组 (4例 ) ,... 目的 :评价阿苯达唑脂质体 (L - ABZ)口服液的临床疗效及药物副作用 ,为该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 5 3例包虫病患者 ,分为 3组 :A组为单纯服药组 (3 5例 ) ,连续口服 L- ABZ3~ 6个月 ;B组为包虫囊肿穿刺前后服药组 (4例 ) ,穿刺前 3~ 7d开始服药 ,穿刺后连服 1个月 ;C组为手术前后服药组 (14例 ) ,术前 3~ 7d开始服药 ,术后可进食水后即开始服药 ,疗程 1个月。 3个治疗组服药剂量均为每天 10 mg/ kg,2次 / d。同时动态随访病人服药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胸部 X线片、B超或 CT以及病人对药物的毒副反应。用治愈率、有效率、部分有效率和无效率来衡量 A组的疗效。以复发率 (观察至少 1年 )来判断 B、C组的疗效。 结果 :A组治愈 16例 (45 .7% ) ,有效 9例 (2 5 .7% ) ,部分有效 6例 (17.1% ) ,无效 4例 (11.4% ) ,总有效率 88.6% ;B组、C组随访时间 1~ 3年 ,尚无复发。临床药物治疗的 5 3例服药病人中 ,尚未见因药物的副反应而终止治疗的病例。结论:阿苯达唑脂质体 (L- ABZ)口服液对包虫病病人疗效较为肯定 ,毒副反应轻 ,患者能够长期服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苯达唑 脂质体 治疗 包虫病 临床观察
下载PDF
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20
作者 王忠磊 寇景轩 +3 位作者 胡颖新 刘玉磊 毛德华 陈红旗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8年第11期1873-1876,共4页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免疫学、脑电图的变化。方法对2 539例脑囊虫病患者应用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抗囊治疗后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结果2 539例脑囊虫病... 目的研究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免疫学、脑电图的变化。方法对2 539例脑囊虫病患者应用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抗囊治疗后临床、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研究。结果2 539例脑囊虫病患者经3~4个疗程的抗囊治疗后,临床上有94.53%(1 349/1 427)患者癫痫发作症状得到完全控制,96.31%(861/894)患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症状消失;93.31%(223/239)记忆力减退的患者恢复到病前水平,其他如肢体麻木、语言障碍、视乳头水肿及皮下结节等症状全部消失;复查脑CT或MR I,有82.95%(2 106/2 539)脑囊虫病患者低密度灶全部吸收、17.05%(433/2 539)患者病灶大部分吸收,小部分转化为钙化灶;987例患者观察了免疫学的动态变化,血IHA、ELISA、CAg阳性率分别为74.77%(738/987)、84.70%(836/987)、3.75%(37/987);复查脑电图1 253例,其中恢复正常和明显好转的为74.86%(938/1253)、20.03%(251/1 253);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对比除IHA、ELISA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外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治愈率82.95%(2 106/2 539),显效率17.05%(433/2 539),总有效率100%。结论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应用治疗脑囊虫病可显著提高治愈率。影像学、免疫学及脑电图检查从不同方面对脑囊虫病的诊断、疗效考核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囊虫病 吡喹酮 阿苯达唑 临床 影像学 免疫学 脑电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