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人理想与现实的激荡——管窥晚明园林设计的转型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君敏 张玲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9-92,共4页
从明末出现的文人画论出发,引出此时期园林受山水审美的变化而产生的设计转型问题。通过对历史遗存下来的早期园林的记载,以及对园林形态改变的比对,指出明末是中国园林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园林出现了大量不同以往而又... 从明末出现的文人画论出发,引出此时期园林受山水审美的变化而产生的设计转型问题。通过对历史遗存下来的早期园林的记载,以及对园林形态改变的比对,指出明末是中国园林史上重要的转型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园林出现了大量不同以往而又影响深远的形态变化,并揭示出这种变化背后所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改变。阐明这种变化的根源是知识分子内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映射到了园林艺术当中,并与社会环境现实相结合,共同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艺术审美 古典园林 山水画 转型
下载PDF
研究生审美素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玉英 宁薇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73-77,共5页
本研究对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的300名在校研究生进行了审美素质现状的问卷调查。对比此前对天津财经大学320名在校本科生做过的相关调查结果,分析归纳了研究生对审美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审美活动的基本状况、审美情趣的主要特征... 本研究对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的300名在校研究生进行了审美素质现状的问卷调查。对比此前对天津财经大学320名在校本科生做过的相关调查结果,分析归纳了研究生对审美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审美活动的基本状况、审美情趣的主要特征及审美修养的基本情况,并就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审美素质提出了明确思想认识、加强理论修养、丰富审美实践等三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审美素质 艺术 美育
下载PDF
现象学还原的美学现身 被引量:3
3
作者 段建军 李乖宁 《唐都学刊》 2004年第4期21-24,共4页
现象学还原是现象学的一套方法 ,它的运用意味着回到认识过程的始源和客观性 ,从而获得真实的实在性。审美还原是这一方法在美学领域的真正现身。在审美活动中 ,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世界的情感交往 ,在主体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的互为显现... 现象学还原是现象学的一套方法 ,它的运用意味着回到认识过程的始源和客观性 ,从而获得真实的实在性。审美还原是这一方法在美学领域的真正现身。在审美活动中 ,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世界的情感交往 ,在主体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的互为显现中 ,人还原到他的本真境况 ,世界还原到它的原初样态 ,这一过程在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最完美的彰显 ,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的精神也在此得到最恰切的美学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还原 审美还原 审美对象 艺术作品
下载PDF
清代民间年画慈孝图像的功用价值探赜 被引量:3
4
作者 袁宙飞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41-145,共5页
清代是年画发展的高峰期,受国家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政策引导,年画慈孝图像呈多元化发展。对慈孝理念来说,这些图像具有恒常性传播的功用,能够融通艺术审美与社会生活,并促进传统慈孝礼教与民俗生活互动,因此有效地维护了民众与国家之间的... 清代是年画发展的高峰期,受国家以孝治天下的政治政策引导,年画慈孝图像呈多元化发展。对慈孝理念来说,这些图像具有恒常性传播的功用,能够融通艺术审美与社会生活,并促进传统慈孝礼教与民俗生活互动,因此有效地维护了民众与国家之间的文化认同与价值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年画 慈孝图像 艺术审美 礼俗互动
原文传递
逸品:一个绘画审美转向的标志性范畴 被引量:1
5
作者 易善炳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564-569,共6页
逸品是绘画品评的一个审美法则,与神、妙、能一起被列为绘画的“四品”。从艺术批评的角度来看,它出现的较早,但是形成逸品系统的理论时间较晚。经考证,绘画品评中的逸品理论系统形成较晚,原因是逸品在唐宋时期不被官方重视,一段时间内... 逸品是绘画品评的一个审美法则,与神、妙、能一起被列为绘画的“四品”。从艺术批评的角度来看,它出现的较早,但是形成逸品系统的理论时间较晚。经考证,绘画品评中的逸品理论系统形成较晚,原因是逸品在唐宋时期不被官方重视,一段时间内,逸品风格只在士人绘画之间流传。直到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才把逸品提升到“神、妙、能”的前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逸品占据着画坛的主流。真正出现追求绘画逸品风格且逐步得到完善则在元明清之际,其中元代是绘画逸品风格实现的转折期。因此,倡导逸品是中国绘画审美发生转向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逸品 绘画审美 审美转向
下载PDF
盆景“舍利干”的艺术审美及创作要点 被引量:1
6
作者 齐晓洋 邓光华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7期94-98,共5页
“舍利干”盆景是当前盆景创作的一大热点,尤其是松柏类盆景。本文介绍了盆景“舍利干”相关概念,分析了“舍利干”在盆景造型中的艺术审美表现及多重作用,提出了当前舍利干创作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就盆景“舍利干”创作的关键环节和注意... “舍利干”盆景是当前盆景创作的一大热点,尤其是松柏类盆景。本文介绍了盆景“舍利干”相关概念,分析了“舍利干”在盆景造型中的艺术审美表现及多重作用,提出了当前舍利干创作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就盆景“舍利干”创作的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和阐述,为合理普及并推广“舍利干”艺术提供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景 “舍利干” 艺术审美 创作
下载PDF
仪式与戏剧:文学人类学的解读——兼论诗、歌、舞的三位一体
7
作者 朱存明 顾颖 《百色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5-19,共5页
最早的戏剧是从仪式中发展出来的,仪式中的程式化、表演化、性格化的特征,已孕育着未来戏剧的萌芽。最早的戏剧是一种混合型的艺术,它是艺术尚未分化时的产物。中国早期的戏剧形态是三位一体的,是诗、歌、舞等部分组成的。不仅戏剧起源... 最早的戏剧是从仪式中发展出来的,仪式中的程式化、表演化、性格化的特征,已孕育着未来戏剧的萌芽。最早的戏剧是一种混合型的艺术,它是艺术尚未分化时的产物。中国早期的戏剧形态是三位一体的,是诗、歌、舞等部分组成的。不仅戏剧起源于仪式活动,诗、歌、舞也与仪式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最具有戏剧性的是一些宗教舞蹈,特别是那些以述说神的故事或图腾祖先及氏族历史的舞蹈。仪式培养了人类幻想的形象性、艺术的想像力,陶冶了人类激越的情感体验,激发了人类用象征的、隐喻的形式来表现人类的情感、渴望和理想。当神话时代渐渐消去,艺术渐趋成熟,仪式就被艺术戏剧所代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 仪式 审美 艺术 起源
下载PDF
老庄思想与古代审美体验论
8
作者 吴建民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85-88,共4页
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源头,老子提出的“味无味”、“以身观身”与庄子提出的“神遇”、“物化”等体道方法,都为后世理论家所吸收,并成为重要的审美体验方法。老庄的这些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审美体验论的理论框架,在今天仍有... 老庄思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源头,老子提出的“味无味”、“以身观身”与庄子提出的“神遇”、“物化”等体道方法,都为后世理论家所吸收,并成为重要的审美体验方法。老庄的这些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审美体验论的理论框架,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庄思想 审美体验 艺术
下载PDF
基于审美情趣培养的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层级化目标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郑宪恒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7年第3期18-21,共4页
公共艺术课程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最重要课程之一。文章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视角出发,对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层级化目标进行了分析。层级化目标包括教育目标、学科目标和教学目标,文章结合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层级化目标设... 公共艺术课程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最重要课程之一。文章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视角出发,对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层级化目标进行了分析。层级化目标包括教育目标、学科目标和教学目标,文章结合中职公共艺术课程层级化目标设定的依据,从教育目的、学科目标和教学目标三个角度对公共艺术课程层级化目标加以研究,在理论层面上丰富了中职公共艺术课程理论,将有助于中职公共艺术课程的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 中职公共艺术课程 层级化 目标 学生发展
下载PDF
再论城市民俗事象的文艺审美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希祥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78-82,共5页
城市民俗的内容复杂而丰富,关于城市民俗事象的文艺审美有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细致观察从乡村集市到城市广场逐渐发展的城市民俗文化空间,城市民俗文艺审美视野中的叫卖声,是城市民俗审美的风向标,时新的、已成和未成的城市民俗事象之... 城市民俗的内容复杂而丰富,关于城市民俗事象的文艺审美有许多值得探讨的话题。细致观察从乡村集市到城市广场逐渐发展的城市民俗文化空间,城市民俗文艺审美视野中的叫卖声,是城市民俗审美的风向标,时新的、已成和未成的城市民俗事象之价值取向等民俗样本,就会发现新的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民俗事象 文艺审美
下载PDF
超越时空的文人雅趣——研山系列紫砂壶造壶艺术漫谈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原川 《创意与设计》 2013年第5期85-88,共4页
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价值取向,以此引出紫砂文化与赏石艺术承载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继而,由研山艺术的创作始末出发,进一步阐述研山文化引导出的新的艺术审美趋势,并逐渐延伸到由此派生出的新的艺术领域,开创将紫砂... 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价值取向,以此引出紫砂文化与赏石艺术承载着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继而,由研山艺术的创作始末出发,进一步阐述研山文化引导出的新的艺术审美趋势,并逐渐延伸到由此派生出的新的艺术领域,开创将紫砂壶与赏石"二雅合一"的新艺术理念。衍生出了独特的现代文人雅趣。从"研山"的小天地到"文化"的大天地,由此窥见现代中国文人艺术不同走向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人的审美 赏石文化 紫砂艺术 研山壶
下载PDF
论根植于宗教的东北少数民族绘画艺术
12
作者 王子林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第12期203-206,共4页
生活在东北地域的少数民族,在"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萨满文化中特有的民族民俗绘画造型艺术。其艺术形式,主要将与民族息息相关的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动植物神灵及祖先作为崇拜对象,这种特质的造型艺术... 生活在东北地域的少数民族,在"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萨满文化中特有的民族民俗绘画造型艺术。其艺术形式,主要将与民族息息相关的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动植物神灵及祖先作为崇拜对象,这种特质的造型艺术形式是人与自然关系中原生态的文化形式,是社会民族综合心理意识的集体反映,是融宗教实用功能性与艺术审美性的结晶,对我国及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满教 绘画艺术 审美特征
下载PDF
论杜甫的艺术审美观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素英 《唐都学刊》 2006年第5期27-30,共4页
杜甫不仅是位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位有着广博高深的艺术鉴赏、品评功力的艺术批评家。书论他以“瘦硬通神”为最高境界,画论他以“画骨传神”为最佳标准,诗论他以“凌云健笔”之风为喜,创作他以“沉郁顿挫”而见长,更多地表现为瘦劲之力... 杜甫不仅是位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位有着广博高深的艺术鉴赏、品评功力的艺术批评家。书论他以“瘦硬通神”为最高境界,画论他以“画骨传神”为最佳标准,诗论他以“凌云健笔”之风为喜,创作他以“沉郁顿挫”而见长,更多地表现为瘦劲之力、沉雄之气和冷峻之美。杜甫在各门类艺术鉴赏中所共同表现出重瘦劲轻肥俗、重骨弃肉、重神轻形的艺术审美观,是他对魏晋时期的文艺思想和艺术审美观的继承和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 瘦硬 重骨弃肉 魏晋风骨
下载PDF
冲突抑或统一——兼论文化研究、文化批评与文艺审美性之关系
14
作者 郑玉明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372-375,共4页
在文艺学研究中,文艺审美论者强调文艺审美的超功利性,而文化研究、文化批评则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待文艺作品,甚至直接放弃对审美性文艺作品的关注,去研究功利性的大众文化现象,所以文化研究、文化批评被文艺审美论者们批评为忽视了文艺... 在文艺学研究中,文艺审美论者强调文艺审美的超功利性,而文化研究、文化批评则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待文艺作品,甚至直接放弃对审美性文艺作品的关注,去研究功利性的大众文化现象,所以文化研究、文化批评被文艺审美论者们批评为忽视了文艺审美性。然而,审美与功利两者既有区别也有紧密的联系,文化研究、文化批评不能因此被认为忽视了文艺审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文化批评 文艺审美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