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7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同庆 陈长春 +7 位作者 王俊先 陈文凤 顾晓美 许榕生 李振兴 吴大新 张文胜 赵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12-1616,共5页
本研究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随机留取正常凝血血浆标本及其混合血浆标本,加入常规剂量及各浓度梯度GSH,采用凝固法检测加药物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 本研究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凝血功能的影响。随机留取正常凝血血浆标本及其混合血浆标本,加入常规剂量及各浓度梯度GSH,采用凝固法检测加药物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时间(TT),统计分析加药前后PT、APTT、FIB及TT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对其检测结果与GSH的浓度作线性回归分析;随机抽取常规剂量给药21例患者,采集给药前后血液标本,统计分析给药前后血浆PT、APTT、FIB及TT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体外试验中,加入常规剂量(500 mg/L)GSH后血浆FIB、APTT、PT及TT检测结果与加药前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当加入的GSH浓度分别达2.5、2.5、10、1280 mg/L时,FIB、APTT、PT及TT的测定结果与加药前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4项测定结果与血浆中加入的GSH浓度存在线性关系;21例试验患者用药后血浆FIB、APTT、PT及TT检测值与用药前有显著性差异(P<0.001),其中共19例FIB、20例PT、20例TT和21例APTT检测结果高于用药前。结论:在体内外实验中,GSH可以影响凝血检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型谷胱甘肽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时间
下载PDF
红花黄色素抗凝血作用及对血小板聚集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4
2
作者 赵金明 秦文艳 +3 位作者 齐越 陈贺 宋达夫 刘禾 《实验动物科学》 2009年第6期30-32,共3页
目的研究红花黄色素抗凝血作用及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大鼠心脏采血,取血浆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家兔颈动脉采血,取富血小板血浆(PRP)及穷血小板血浆(PPP),描... 目的研究红花黄色素抗凝血作用及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大鼠心脏采血,取血浆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家兔颈动脉采血,取富血小板血浆(PRP)及穷血小板血浆(PPP),描记聚集曲线,计算聚集百分率,最大聚集百分率及药物的聚集抑制百分率。结果红花黄色素明显延长大鼠血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降低大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抑制由二磷酸腺苷引起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结论红花黄色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黄色素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聚集
下载PDF
莲心碱对血小板聚集、凝血功能和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5
3
作者 王辉 刘刚 罗顺德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68-772,共5页
目的探讨莲心碱对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的影响,同时评价其抗血栓作用。方法以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采用比浊法观察莲心碱对大鼠体内血小板1、5min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的影响;通过毛细管法和减尾法分别研究莲心碱对小... 目的探讨莲心碱对大鼠体内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的影响,同时评价其抗血栓作用。方法以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采用比浊法观察莲心碱对大鼠体内血小板1、5min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的影响;通过毛细管法和减尾法分别研究莲心碱对小鼠凝血时间和尾出血时间的影响,同时评价莲心碱对大鼠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采用Chandler法及动静脉旁路模型研究莲心碱对大鼠体外血栓和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莲心碱5mg·L-1和10mg·L-1均能明显抑制ADP诱导的大鼠体内血小板1、5min聚集率和最大聚集率;明显延长大鼠PT、APTT和TT;明显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及尾出血时间;不同程度抑制大鼠体外血栓和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减轻血栓湿重和干重。结论莲心碱可明显对抗血栓形成,并具有对抗血小板聚集和凝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心碱 血小板聚集 出血时间 凝血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 血栓形成
下载PDF
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对子痫前期及其严重程度的辅助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38
4
作者 任丹玉 王永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2698-2704,共7页
背景子痫前期是一种严重的妊娠期并发症,用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最佳截断值可以筛查子痫前期,但目前对测试结果的解释常常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对子痫前期及其严重程度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 背景子痫前期是一种严重的妊娠期并发症,用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最佳截断值可以筛查子痫前期,但目前对测试结果的解释常常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对子痫前期及其严重程度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9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分娩的325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包括健康组100例、妊娠期高血压组46例、轻度子痫前期组48例及重度子痫前期组131例。比较四组孕妇一般临床资料、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PLT/MPV)〕。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对子痫前期及其严重程度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四组孕妇间分娩孕周、孕前体质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新生儿体质量、凝血功能指标(PT、APTT、INR、FIB)、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CT、PLT/MP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PTT、MPV、PDW对子痫前期有辅助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0.63、0.66,P<0.05〕;APTT对子痫前期严重程度有辅助诊断价值(AUC=0.67,P<0.05);联合检测PT、APTT、INR、FIB、PLT、MPV、PDW、PCT、PLT/MPV对子痫前期及其严重程度的辅助诊断价值较高(AUC分别为0.78、0.75,P<0.05)。结论 APTT、MPV、PDW对子痫前期有辅助诊断价值,APTT对子痫前期严重程度有辅助诊断价值,联合APTT和其他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参数对子痫前期及其严重程度的辅助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兆子痫 血小板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ROC曲线
下载PDF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8
5
作者 李基明 林健 +2 位作者 黄革玲 杨玲 林金表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6年第1期88-89,共2页
目的:探讨检测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 042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396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四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组的PT(... 目的:探讨检测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 042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396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四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组的PT(0.89±0.06)、APTT(29.37±2.55 s)、TT(9.84±1.05 s)、FIB(4.52±0.67 g/L)相应与对照组的PT(1.02±0.12)、APTT(30.29±3.36 s)、TT(10.06±0.65 s)、FIB(3.04±0.49 g/L)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各项凝血指标对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产孕妇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8
6
作者 周舰 段理成 郑自龙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年第4期463-465,共3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的影响。方法:选取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0例。对照组给...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的影响。方法:选取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阿托伐他汀钙(10 mg/d)、依达拉奉(30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静滴,2/日)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滴,2/日)。对比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梗死灶体积、PLT、PT及APTT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NIHSS、巴氏指数、梗死灶体积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比较,PLT、PT及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好,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血小板计数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7
作者 李伟龙 胡波 +1 位作者 黄德绪 尹良红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19-223,共5页
目的:研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并分析通畅率相关影响因素,从而找到评估预后的指标及改善预后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所有患者,... 目的:研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并分析通畅率相关影响因素,从而找到评估预后的指标及改善预后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所有患者,并随访1年,计算初级及次级通畅率。结果:54例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PTA术后3、6、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为92.6%、75.9%、56.6%。次级通畅率为97.8%、87.4%、74.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内瘘使用龄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是影响PTA术后初级通畅率的危险因素。结论:PTA短期开通效果良好,但中长期通畅率低下,该问题仍需要克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内瘘狭窄 球囊扩张 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下载PDF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处理 被引量:24
8
作者 蒋红 陈井霞 +2 位作者 权秦 王丽娜 吴杲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2016年第4期300-303,共4页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处理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2009—2014年共1691例经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的出院病例,其中有90例经该药治疗后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分析其...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处理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2009—2014年共1691例经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的出院病例,其中有90例经该药治疗后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90例病人年龄(69.6士21.7)岁,其中男性59例(65.6%),女性31例(34.4%)。原发病以肺部感染最多见,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胆道感染、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肠梗阻、急性胰腺炎、透析导管感染等。应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5-4.5g/d,2--15d后发现凝血功能异常,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APTT)(34.4±13.9)s,凝血酶原时间(PT)(13.0±3.0)s,均较用药前明显延长(P〈0.0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加用维生素K1干预治疗后INR较前明显缩短(P〈0.05);APTT、PT有所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剂量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对部分病人凝血功能有一定影响,用药后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者加用小剂萤维生素K。治疗可改善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凝血功能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维生素K1 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 国际标准化比值 血小板计数
下载PDF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混合血浆纠正试验操作流程及结果解读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24
9
作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委会 周洲 宋鉴清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690-697,共8页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混合血浆纠正试验用于鉴别凝血筛选试验中APTT延长的原因——凝血因子缺乏或存在凝血抑制物。该试验有助于医生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初步判断患者APTT延长异常的原因,以及针对性选择下一步实验室检查项目,所...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混合血浆纠正试验用于鉴别凝血筛选试验中APTT延长的原因——凝血因子缺乏或存在凝血抑制物。该试验有助于医生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初步判断患者APTT延长异常的原因,以及针对性选择下一步实验室检查项目,所以是有重要价值的凝血试验。目前,因该试验的操作流程及结果解读暂无统一标准,实验室应用较为混乱,结果缺乏可比性,也限制了其应用和普及。本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出凝血检验领域专家的实践经验,致力于推进APTT延长混合血浆纠正试验的标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混合血浆纠正试验 凝血因子 血友病
原文传递
样本存放时间对凝血指标影响的实验评估 被引量:22
10
作者 汤荔 冯忠盈 +3 位作者 曹文俊 石毅 邵明希 陈惠雯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研究标本放置时间对部分血凝检测结果的影响,为规范分析前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00份枸橼酸钠抗凝外周血标本分别在室温放置1、2、4、6、8和10 h后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 目的研究标本放置时间对部分血凝检测结果的影响,为规范分析前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00份枸橼酸钠抗凝外周血标本分别在室温放置1、2、4、6、8和10 h后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含量的测定。根据不同检测项目和时间段分组,使用SAS统计软件包对上述4项指标在放置2、4、6、8、10 h所得到的检测结果与放置1 h内检测的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PT、TT测定在标本采集1 h内的结果与2和4 h后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6 h后检测的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测定在标本采集1 h内检测的结果与2、4、6、8和10 h后检测的结果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bg测定在标本采集1 h内的结果与2 h检测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之后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于凝血试验的标本在室温存放一段时间后,对不同检测项目均造成一定影响,标本采集后应在1 h内检测,如不能做到也应在2 h内检测完毕,否则会对检测结果造成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分析前过程 样本存放时间
下载PDF
活化凝血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成人体外膜肺氧合支持期间抗凝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22
11
作者 尹小雪 刘德林 +5 位作者 刘远 王敏娜 刘威 程丽 张奇峰 叶钢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19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在成人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期间,活化凝血时间(ACT)已成为抗凝检测的主要指标,本研究回顾了ECMO治疗期间ACT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两种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在ECMO治疗期间应用肝素抗凝的患者纳入到本研究,主要的研究... 目的在成人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期间,活化凝血时间(ACT)已成为抗凝检测的主要指标,本研究回顾了ECMO治疗期间ACT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两种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在ECMO治疗期间应用肝素抗凝的患者纳入到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终点是配对的ACT及APTT的关系。结果 22例患者纳入到本研究,皮尔森(Pearson)分析显示ECMO治疗期间,总体ACT与APTT呈弱相关性(r=0.114,P=0.003),静脉-静脉(V-V) ECMO治疗期间,二者呈弱相关(r=0.229,P=0.001),V-V ECMO治疗期间APTT(51.1±27.5) s,ACT(196.1±35.7) s,静脉-动脉(V-A) ECMO患者APTT(46.1±27.7) s,ACT(205.4±33.1) s,两组间A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试验分析了非生存组与生存组血小板的变化,非生存组血小板数量明显降低(P <0.001)。结论 ECMO治疗期间ACT与APTT两种指标呈弱相关性,不同ECMO治疗模式凝血指标存在差异,危重患者血小板数量明显下降,且与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活化凝血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抗凝 血小板
下载PDF
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凝血和血小板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李印肖 张素娥 郭力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87-389,共3页
目的 探讨脑梗死 ,脑出血患者凝血及血小板方面的变化情况。方法 脑梗死患者 4 0例 ,脑出血患者30例 ,正常对照组 35例 ,患者在发病后 72小时内抽肘静脉血抗凝。患者和对照组均未接受任何止血、凝血药物。分析脑梗死患者与健康人 ,脑... 目的 探讨脑梗死 ,脑出血患者凝血及血小板方面的变化情况。方法 脑梗死患者 4 0例 ,脑出血患者30例 ,正常对照组 35例 ,患者在发病后 72小时内抽肘静脉血抗凝。患者和对照组均未接受任何止血、凝血药物。分析脑梗死患者与健康人 ,脑出血患者与健康人 ,脑梗死患者与脑出血患者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血小板计数 (PLT)、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6项指标上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与健康人比较 ,FIB和MP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1)。高血压性脑出血组与健康人比较 ,FIB和MP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急性脑梗死组与高血压性脑出血组比较 ,PT ,APTT ,TT ,FIB ,PLT ,MPV 6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大面积脑梗死组与腔隙性脑梗死组比较 ,PT ,APTT ,TT ,FIB ,PLT ,MPV 6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和血小板体积增大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也是脑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与脑出血有共同的发病基础。较大血管闭塞引起的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在凝血与血小板状态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平均血小板体积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脑梗死 脑出血
下载PDF
仿生酶解法提取蜈蚣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黄能听 王玉蓉 +2 位作者 许文博 赵韶华 张玉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06-709,共4页
目的研究仿生酶解法提取蜈蚣的工艺条件。方法以水解度为指标,单因素考察了仿生酶解法提取蜈蚣的工艺条件;以APTT法、纤维蛋白原平板法为考察指标,对仿生酶解法提取蜈蚣的工艺进行验证。结果仿生酶解法凝血时间长,抗血栓效果明显。酶解... 目的研究仿生酶解法提取蜈蚣的工艺条件。方法以水解度为指标,单因素考察了仿生酶解法提取蜈蚣的工艺条件;以APTT法、纤维蛋白原平板法为考察指标,对仿生酶解法提取蜈蚣的工艺进行验证。结果仿生酶解法凝血时间长,抗血栓效果明显。酶解的条件为:蜈蚣先用37℃人工胃液加入4.0%(酶底比)胃蛋白酶酶解4h,残渣转入37℃人工肠液加入5%(酶底比)胰蛋白酶酶解4h。结论仿生酶解法适于提取蜈蚣抗凝血和溶栓的有效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蜈蚣 仿生酶解法 APTT法 胃蛋白酶 胰蛋白酶 抗凝血
原文传递
严重创伤性脑损伤后凝血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0
14
作者 常盼盼 刘畅 崇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5-429,共5页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性脑损伤(s TBI)后凝血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急诊神经外科收治的58例sTBI患者。对患者sTBI后凝血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以P <0.15为有统计学意义),并对有显著性...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性脑损伤(s TBI)后凝血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急诊神经外科收治的58例sTBI患者。对患者sTBI后凝血功能障碍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分析(以P <0.15为有统计学意义),并对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0.10为有统计学意义),最后将多因素分析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31.03%,死亡率24.14%。凝血酶原时间(PT,β=-1.200,OR=0.031,P=0.08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β=0.293,OR=1.340,P=0.073)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7、0.558。结论 PT、APTT是sTB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sTBI后凝血功能障碍与预后不良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创伤性脑损伤 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预后 相关分析
下载PDF
常见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 被引量:19
15
作者 赵红纪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1年第30期77-79,共3页
目的分析影响因素与检测结果的关系,便于检测中更好的控制影响因素对试验的不良影响,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对2011年1月~2011年3月试验用血液标本360例检测不同因素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 目的分析影响因素与检测结果的关系,便于检测中更好的控制影响因素对试验的不良影响,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对2011年1月~2011年3月试验用血液标本360例检测不同因素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加以分析。结果样本血量不足与过量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四项均存在明显差异,溶血样本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酶时间三项均存在明显差异,室温放置8 h后,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两项均存在明显差异,4℃环境温度存放8 h以内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检测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准确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检测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肾病综合征患者凝血指标检测价值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刘海波 卢佩 +2 位作者 李春梦 朱兵兵 白妮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506-509,共4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这五项凝血指标水平与肾病综合征的关联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130例肾小球肾炎患者和136例健康... 目的:探讨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这五项凝血指标水平与肾病综合征的关联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8例肾病综合征患者,130例肾小球肾炎患者和136例健康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肾病综合征患者组的FDP、FIB和D-二聚体检测高于肾小球肾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肾病综合征组的D-二聚体、FDP阳性率分别为86.8%和68.4%高于肾小球肾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肾病综合征组的PT和APTT结果低于肾小球肾炎组和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小球肾炎组D-二聚体、FDP、FIB、PT和APT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可以提示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凝状态和血栓风险,有利于患者的合理诊疗及血栓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肾病综合征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下载PDF
二至丸及其组方药味配伍对兔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闫冰 丁安伟 张丽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5期3267-3270,共4页
目的:研究二至丸及其组方药味配伍对兔体外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影响,探讨因配比组方的不同而产生功效的差异性。方法:兔颈动脉取血制备待测血浆,以5%DMSO溶液作为空白对照,在测试杯每个通... 目的:研究二至丸及其组方药味配伍对兔体外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影响,探讨因配比组方的不同而产生功效的差异性。方法:兔颈动脉取血制备待测血浆,以5%DMSO溶液作为空白对照,在测试杯每个通道中加入10μL样品溶液,空白对照加入等量的5%DMSO,再加不同体积的待测血浆,通过加入不同待测指标的试剂来测定二至丸及其组方药味配伍对PT、TT和APTT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比较,女贞子打粉与墨旱莲榨汁配伍具有明显的促凝活性。结论:二至丸及其组方药味不同的配伍所产生促凝作用的不同可能与其功效差异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至丸 组方药味 配伍 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原文传递
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赵欣宇 宋鉴清 张丽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56-658,共3页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异常时,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利用STA-R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测定不同放置时间下70例血凝标本PT和APTT的检测结果。根据PT和APTT的正常参考值,将...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异常时,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利用STA-R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测定不同放置时间下70例血凝标本PT和APTT的检测结果。根据PT和APTT的正常参考值,将空腹(0 h)检测结果分为正常组(PT:11.0~14.3 s,APTT:32.0~43.0 s)和异常组(PT〉14.3 s,APTT〉43.0 s)。将标本于室温下分别放置1、2、4、6、8、12、24 h,检测其PT和APTT,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组PT与APTT标本分别于室温存放8 h和4 h时检测结果基本稳定。异常组PT与APTT标本分别于室温存放4 h和2 h时检测结果基本稳定。异常组较正常组检测结果更易受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PT标本放置6 h、APTT标本放置4 h时,检测结果即发生明显的改变。结论对于凝血异常者,标本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影响甚大,PT和APTT测定均应于标本采集后2 h内尽快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放置时间
下载PDF
存放时间和温度对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黎建安 刘紫菱 林珠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期5-6,9,共3页
目的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抗凝静脉血标本50例,血浆用于立即测定凝血4项指标和在室温放置2h、4h、6h和24h后测... 目的探讨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抗凝静脉血标本50例,血浆用于立即测定凝血4项指标和在室温放置2h、4h、6h和24h后测定凝血4项指标;并分别于室温、-4℃和-20℃下保存24h后测定凝血4项指标。抗凝血室温放置2h,离心分离血浆后即刻进行凝血指标检测。采用血液凝固仪测定研究指标,采用随机单位组设计资料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与留取即刻检测相比,血浆放置2hAPTT、PT、TT和FIB等各种指标水平均无明显差异;血浆标本放置4h开始,APTT、PT和TT等指标出现明显延长,且变化程度随放置时间延长加重,FIB水平无明显改变;抗凝血标本放置2h留取的血浆标本各指标均有明显变化。-4℃下血浆标本保存24hAPTT、PT、TT和FIB等指标测定结果未出现明显改变,-20℃下24hAPTT出现明显延长。结论对于凝血功能4项指标的测定,采集标本后应及时送检和尽快分离血浆。常温下血浆标本应在2h内完成测定;-4℃下血浆标本保存24hPT、APTT、TT和FIB等指标测定结果未受影响,低温保存应注意避免标本冻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功能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保存时间 保存温度
下载PDF
凝血三项、D-二聚体检测联合血栓弹力图判断孕妇凝血状态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相怡 郭红荔 《现代医学》 2019年第7期783-786,共4页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检测联合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用于判断孕妇凝血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在琼海市妇幼保健院接受临产检查的孕妇160例为观察组,另...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检测联合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用于判断孕妇凝血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在琼海市妇幼保健院接受临产检查的孕妇16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未妊娠健康女性80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凝血三项(PT、APTT、FIB)、D-D及TEG检测的结果,以及凝血三项、D-D值与TEG检测值的关系。根据凝血三项、DD及TEG参数是否异常,将观察组再分为异常组(凝血三项、D-D及TEG参数至少2项异常)和正常组,分析凝血三项、D-D及TEG参数与静脉血栓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胎膜早破、产后大出血、新生儿体质异常、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等的关系。结果:观察组PT、APTT短于对照组(均P <0. 05),TEG的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块形成时间(K值)低于对照组(均P <0. 05);观察组FIB、D-D水平及TEG最大振幅(MA值)高于对照组(均P <0. 05)。TEG的R、K值与PT、APTT水平呈正相关,与FIB、D-D水平呈负相关(均P <0. 05);MA值与PT、APTT呈负相关,与FIB、D-D水平呈正相关(P <0. 05)。传统常规凝血试验与TEG检测对评估高凝状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0. 812)。异常组静脉栓塞、DIC、胎膜早破、产后大出血、新生儿体质异常、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等的总发生率高于正常组(P <0. 05)。结论:凝血三项、D-D检测联合TEG有助于科学评估临产孕妇的凝血功能,预测临床孕妇的妊娠结局,为围产期大出血、DIC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血栓弹力图 D-二聚体 妊娠结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