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七部清人诗话考辨
1
作者 陈开林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30-36,共7页
清代诗话数量庞大,内中尚有许多待发之覆。蒋寅先生《清诗话考》乃集大成之作,嘉惠学林至深。然而,上编《清诗话待访书目》中所著录的部分诗话,由于典籍亡佚,难以详加考索,以致偶有讹误,或是作者误题,或是作者佚名,或是将非诗话著作误... 清代诗话数量庞大,内中尚有许多待发之覆。蒋寅先生《清诗话考》乃集大成之作,嘉惠学林至深。然而,上编《清诗话待访书目》中所著录的部分诗话,由于典籍亡佚,难以详加考索,以致偶有讹误,或是作者误题,或是作者佚名,或是将非诗话著作误作诗话。通过考订,可知《明诗纪事》的作者为毛晋,而非荥阳悔道人;《榕阴诗话》实乃杭世骏《榕城诗话》之误;《瓣香堂诗话》《西樵诗话》《见闻随录》《深柳堂诗话》的作者并非"佚名",均可考实,依次为林正青、顾有孝、刘文蔚、李子黼;《翠楼集诗话》乃刘云份《翠楼集》书前的小传而已,并非诗话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话考》 诗话 书目 清代学术
下载PDF
王国维“清学三阶段论”溯源 被引量:2
2
作者 姜萌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43,共9页
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中提出对清代学术史研究影响颇大的"清学三阶段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王国维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精炼的论断,除其自身的学术素养及罗振玉、沈曾植等人的... 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中提出对清代学术史研究影响颇大的"清学三阶段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王国维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精炼的论断,除其自身的学术素养及罗振玉、沈曾植等人的影响外,极有可能是源自邓实1905年发表的《国学今论》一文。考诸清末文献,将清代学术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可能并不是邓实或王国维的创见,而是清末学人对清代学术发展反思的共识。这种共识的形成,可能还有更早的渊源。在参校文字异同的基础上考辨思想、观念源流这一研究思路,不仅对探研王国维"清学三阶段论"渊源这一研究课题有效,而且对梳理中国现代学术的发生发展历程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学三阶段论 清学史 王国维 邓实 章太炎
下载PDF
内在理路:从尊德性到道问学——余英时与清代学术思想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孙勇才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4-89,共6页
余英时反对用"反满"和"反理学"来概括清代学术思想,主张从学术思想演变的"内在理路"考察清代学术思想。同时,余英时也不赞同钱穆只关注其"续"而忽视其"变"的"续宋"说。宋... 余英时反对用"反满"和"反理学"来概括清代学术思想,主张从学术思想演变的"内在理路"考察清代学术思想。同时,余英时也不赞同钱穆只关注其"续"而忽视其"变"的"续宋"说。宋明理学与清代思想之间就其"变"的一面来说,在于成就"内圣"的途径有异:前者主"尊德性",后者主"道问学";就其"不变(续)"的一面说,则是"用"的精神在宋明与清代的绵延相续。清儒的"明道救世"理想与传统儒家的"内圣外王"、宋明儒家的"内圣外王连续体"是一脉相承的。"经世致用"观念是宋明理学和清代学术思想的共同生命所在,更是中国学术发展的生命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理路 尊德性 道问学 清代学术思想 余英时
下载PDF
诂经精舍对19世纪浙江学术发展之重要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东辉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36-41,共6页
诂经精舍作为当时浙江省的最高学府与学术研究中心,对19世纪浙江学术(尤其是汉学)之发展影响甚大。第一,诂经精舍的教学内容注重汉学;第二,诂经精舍注重汉学研究;第三,诂经精舍培养了一大批汉学人才;第四,诂经精舍开创了一代学风,促进... 诂经精舍作为当时浙江省的最高学府与学术研究中心,对19世纪浙江学术(尤其是汉学)之发展影响甚大。第一,诂经精舍的教学内容注重汉学;第二,诂经精舍注重汉学研究;第三,诂经精舍培养了一大批汉学人才;第四,诂经精舍开创了一代学风,促进了汉学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诂经精舍 书院 浙江汉学 清代学术史 阮元 俞樾
下载PDF
从焦循《孟子正义》看清学研究及其现实意义
5
作者 王玲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8-162,共5页
焦循《孟子正义》是清代考证学的代表作之一,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由此可以窥见清学作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概貌及其兴起、繁盛的原因。清学研究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当代借鉴,启示着我们正确看待学术与实用的问题,形成良好的... 焦循《孟子正义》是清代考证学的代表作之一,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由此可以窥见清学作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概貌及其兴起、繁盛的原因。清学研究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当代借鉴,启示着我们正确看待学术与实用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处理好继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繁荣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正义》 清代考证学 现实意义 焦循 清学
下载PDF
清代学术与诗话的专门化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红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75,共5页
清代是学术极为发达的时代,学者喜作"窄而深"的研究,许多专门学科皆蔚为大观。清诗话家们受此学风的影响颇深,使诗话的内容与体例日趋专门化,地方性诗话、断代诗话、专家体诗话、声律类诗话因而大行。这些诗话与清代方志学、... 清代是学术极为发达的时代,学者喜作"窄而深"的研究,许多专门学科皆蔚为大观。清诗话家们受此学风的影响颇深,使诗话的内容与体例日趋专门化,地方性诗话、断代诗话、专家体诗话、声律类诗话因而大行。这些诗话与清代方志学、史学、谱牒学、音韵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清诗话的专门化标志着诗话之体从总体上摆脱了"以资闲谈"的特质,具有了较强的学术精神,从一方面体现出清代诗学超越于前代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学术 诗话 专门化 地方志 谱牒 音韵
下载PDF
梁启超、侯外庐“近三百年中国学术史论”的比较研究
7
作者 陈寒鸣 贾乾初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44-49,共6页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专门研究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三百年间中国学说思想史的开拓性著作。侯外庐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是“五四”以来有关近三百年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的批判总结。
关键词 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侯外庐 <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
下载PDF
《清诗话考》待访书目撰者事迹补正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开林 苗贝贝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678-684,共7页
蒋寅先生《清诗话考》上编有《清诗话待访书目》,收录"亡佚不传之书"凡506种。每书均有解题,内容包括该书之著录情况及撰者事迹。关于撰者事迹多言"未详""不详"。笔者参阅前贤著述,爬梳载籍,今稽考26人... 蒋寅先生《清诗话考》上编有《清诗话待访书目》,收录"亡佚不传之书"凡506种。每书均有解题,内容包括该书之著录情况及撰者事迹。关于撰者事迹多言"未详""不详"。笔者参阅前贤著述,爬梳载籍,今稽考26人的资料,略作补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话考》 诗话 书目 清代学术
下载PDF
清人笔记中的《尚书》类文献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成杰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54-63,共10页
清人笔记蕴藏了大量关涉经史考证的内容,其中《尚书》类条目就多达206种、3265条。清初、清中叶、晚清的学术笔记在训诂《尚书》方面各有特点:清初学者的《尚书》研究接续了明末遗风,以顾炎武、阎若璩为代表;清中叶的《尚书》研究呈现... 清人笔记蕴藏了大量关涉经史考证的内容,其中《尚书》类条目就多达206种、3265条。清初、清中叶、晚清的学术笔记在训诂《尚书》方面各有特点:清初学者的《尚书》研究接续了明末遗风,以顾炎武、阎若璩为代表;清中叶的《尚书》研究呈现出多领域、全方位的研究趋势,吴派、皖派兼而有之;晚清经学呈现出偏向政治、思想的研究倾向,学者对《尚书》思想更为留心。清人笔记中的《尚书》文献还具有史料学及文献学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人笔记 《尚书》 分期 学术价值
下载PDF
张舜徽先生清代学术研究的成就和特点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绪敏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4-99,共6页
著名历史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在清代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长期的治学过程中,他一方面继承了乾嘉学者"言必有证"、实事求是的学风,同时又"深病乾嘉诸儒能为考证之学,多不能为考证之文"之弊,因此既重视史料... 著名历史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在清代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在长期的治学过程中,他一方面继承了乾嘉学者"言必有证"、实事求是的学风,同时又"深病乾嘉诸儒能为考证之学,多不能为考证之文"之弊,因此既重视史料的分析和考证,更注重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言。从《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到《清儒学记》、《文史通义平议》等,无不反映出先生扎实的考据功底和善于融会贯通、能自成一家之言的治学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舜徽 清代学术研究 成就 特点
下载PDF
梁启超总结清代学术的贡献
11
作者 白兴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11期89-92,共4页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全面深入地概括了清代学术的发展脉络,而且深刻地揭示出传统学术蕴涵着的理性批判精神与传统治学方法中的科学精神。梁启超之所以能对清代学术作出高度的概括和深刻...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不仅从宏观的角度全面深入地概括了清代学术的发展脉络,而且深刻地揭示出传统学术蕴涵着的理性批判精神与传统治学方法中的科学精神。梁启超之所以能对清代学术作出高度的概括和深刻的总结,与他深厚的传统学术素养、勇于接受西方新思想与新学理,以及不惜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的反思精神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清代学术 清代学术概论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下载PDF
刘师培清学史研究斠评
12
作者 雷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8-641,共4页
在近代以来清代学术史的研究系列中,刘师培是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对“考证”、“汉学”等清学史中的重要概念进行辨析,对清代学术的流派进行较详细的考察,并对清代学术的得失给予了评价。本文对刘师培关于清代学术的相关论述略加疏理... 在近代以来清代学术史的研究系列中,刘师培是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对“考证”、“汉学”等清学史中的重要概念进行辨析,对清代学术的流派进行较详细的考察,并对清代学术的得失给予了评价。本文对刘师培关于清代学术的相关论述略加疏理,期望能揭示其中的学术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师培 清代 学术史
下载PDF
政治视角与钱穆的清代学术思想史研究
13
作者 张瑞龙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3,共11页
钱穆以宋学为坐标和价值尺度,评判和衡论清学。但我们往往从现代西方意义上的纯学术角度来定义宋学和清学,误认为是从学术自身来论。实则在钱穆所谓的“宋学”中,政治居其半,本身已包含了从政治角度衡论清代学术思想的视角。钱穆认为“... 钱穆以宋学为坐标和价值尺度,评判和衡论清学。但我们往往从现代西方意义上的纯学术角度来定义宋学和清学,误认为是从学术自身来论。实则在钱穆所谓的“宋学”中,政治居其半,本身已包含了从政治角度衡论清代学术思想的视角。钱穆认为“每转益进”是中国学术演进的正常法则,但清代学术思想却是“每转益退”。新发现的钱穆《论清儒》三个版本的文字异同,为此论断增添了确证。就清代学术思想研究中的政治视角而言,钱穆比章太炎更激进,使其成为从宋学论清学的内在组成部分,完成了学理上的建构,这就是宋学中极为重视的《春秋》夷夏之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清代学术思想 每转益进 政治视角
原文传递
《楚辞通释》的诠释特色与其在清代的影响
14
作者 杨兴华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1-13,共3页
清代自康熙末年起,逐渐形成了专注于文字、音韵、训诂,稽古而不问今,以考据为时尚的学术风气。王船山的《楚辞通释》虽然继承了传统训诂学的原则和方法,但文字训诂只是揭示义理的手段,往往十分简略,著作的重心在于文意阐发和文本精神的... 清代自康熙末年起,逐渐形成了专注于文字、音韵、训诂,稽古而不问今,以考据为时尚的学术风气。王船山的《楚辞通释》虽然继承了传统训诂学的原则和方法,但文字训诂只是揭示义理的手段,往往十分简略,著作的重心在于文意阐发和文本精神的揭示,表现出了"义理为体、考据为用,释评结合、发愤抒情"的诠释特色。这一特色与弥漫于清代学界的考据之风抵牾不合,故其虽造诣颇高,但在清代难以获得与其学术成就相当的学术地位,影响极为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辞通释》 诠释特色 清代学风 学术影响
下载PDF
钱大昕的经学批评
15
作者 王记录 孙新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83,共5页
乾嘉时期,钱大昕对汉学、宋学和清代学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论。在治经的理念和方法上,钱大昕推崇汉学,以汉儒治经的方法为标准衡评后世学术,具有汉学家的立场,但同时又力戒今古文门户,尽量以持平之心审视学术发展。对于宋学,钱大昕从... 乾嘉时期,钱大昕对汉学、宋学和清代学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论。在治经的理念和方法上,钱大昕推崇汉学,以汉儒治经的方法为标准衡评后世学术,具有汉学家的立场,但同时又力戒今古文门户,尽量以持平之心审视学术发展。对于宋学,钱大昕从工具和思想两个层面上进行了评论和驳难,剖析宋儒所倡导的“性”、“理”、“道”等范畴,给以新的解释,并以日常伦理来批评理学的思辨,有误读宋儒的地方。他总结出清学崇尚古学、实事求是、重视经史、经世致用的特点,同时又批评了清儒过分尊经泥古的弊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大昕 经学批评 汉学 宋学 清学
下载PDF
对“科学”的发现——胡适对清代学术史的一种解读
16
作者 詹文理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44-149,共6页
鸦片战争以来,知识分子不得不考虑怎样去把握和处理科学在社会和文化价值系统中的地位问题。胡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发现"科学",提炼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指出科学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处于正统地位,只... 鸦片战争以来,知识分子不得不考虑怎样去把握和处理科学在社会和文化价值系统中的地位问题。胡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发现"科学",提炼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指出科学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处于正统地位,只是由于材料的不当,才没有能够产生出如同西方一样的科学技术。胡适把"科学"安排进中国学术史,可能存在偏颇,但其苦心孤诣在于提升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科学 唯科学主义 清代学术史
下载PDF
乾嘉学术的新理路:关于王学与乾嘉学术关系问题的讨论
17
作者 赵均强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09年第6期9-16,共8页
当今学界有一种误区,以为王学在清初即被摒弃。余英时先生的"内在理路说"也以为乾嘉考证学是朱子道问学传统的发展。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惠栋、戴震是乾嘉学术的中坚,而其学皆与王学有关,这意味着王学传统并未在乾嘉中断... 当今学界有一种误区,以为王学在清初即被摒弃。余英时先生的"内在理路说"也以为乾嘉考证学是朱子道问学传统的发展。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惠栋、戴震是乾嘉学术的中坚,而其学皆与王学有关,这意味着王学传统并未在乾嘉中断,在余先生所说的朱子道问学传统之外,乾嘉学术还存在着另一条王学传统的内在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学术 王学 内在理路说 余英时
原文传递
章太炎、刘师培清代学术史研究之比较
18
作者 赵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0-145,共6页
通过文献分析,认为学术发展需要与救亡图存时代主题推动章太炎、刘师培从事清学史研究。相同历史、学术背景,使他们在研究旨趣、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特点上颇多共识,显示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革新转化。刘氏亦提出有别于章氏的... 通过文献分析,认为学术发展需要与救亡图存时代主题推动章太炎、刘师培从事清学史研究。相同历史、学术背景,使他们在研究旨趣、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特点上颇多共识,显示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革新转化。刘氏亦提出有别于章氏的一些创获,其中以地域研究法与内在理路研究视角最具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太炎 刘师培 清代学术史
下载PDF
隐然论道与史册昭垂:清儒陆世仪名位流变及从祀考
19
作者 张清文 刘心怡 《铜仁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6-44,共9页
或承尊朱黜王等门户之见,清理学家陆陇其等对陆世仪人物及儒家义理观褒贬交杂。陆氏身故后,太仓州士绅尊其为乡贤,并陪祀书院,又经《思辨录》等刊著流播,全祖望、唐受祺作传宣弘,陆氏声名更为显扬。光绪元年(1875),应地方州奏疏题请,清... 或承尊朱黜王等门户之见,清理学家陆陇其等对陆世仪人物及儒家义理观褒贬交杂。陆氏身故后,太仓州士绅尊其为乡贤,并陪祀书院,又经《思辨录》等刊著流播,全祖望、唐受祺作传宣弘,陆氏声名更为显扬。光绪元年(1875),应地方州奏疏题请,清廷准将其从祀孔庙,陆世仪以乡贤之身得以增祀,由一介地方生员跃居成为儒家主流。清末世乱时危,清廷多以理学名儒从祀,以延揽程朱学从众,而陆氏持论中允,治学驳杂,“不废陆王”,后得《国朝学案小识》为之构建理学道统谱系,塑其为清道统正宗。学术、政治互通纠葛中,陆世仪人物形象渐跃升为清国家正统,成为清廷权力与江南地域性力量共同构塑的孔门圣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世仪 清代学术 孔庙从祀 理学 江南文化
下载PDF
焦循《孟子正义》的疏证特色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瑾辉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70-75,共6页
焦循的《孟子正义》是清代第一部用一家之注的新疏,也是清代本赵注《孟子》仅存的一部新疏。于赵注,申、补、正、存,实事求是,不墨守唐宋旧疏“疏不破注”的成法,“于赵氏之说或有所疑,不惜驳破以相规正”,尽显清学特色。广考博征,融会... 焦循的《孟子正义》是清代第一部用一家之注的新疏,也是清代本赵注《孟子》仅存的一部新疏。于赵注,申、补、正、存,实事求是,不墨守唐宋旧疏“疏不破注”的成法,“于赵氏之说或有所疑,不惜驳破以相规正”,尽显清学特色。广考博征,融会贯通,精审独到,乃清代“新疏家模范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正义》 焦循 清代学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