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魏晋以来的“禅让革命”及其思想背景 被引量:27
1
作者 楼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5,共15页
魏晋南北朝盛行的禅代模式有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思想背景,其模式虽称革命而实质禅让,故可名为"禅让革命"。这一模式上承先秦、秦汉关于尧舜禅让和汤武革命传统的讨论,修正和组合了其所寓义涵,将之外化为一套高度程式化的禅代... 魏晋南北朝盛行的禅代模式有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思想背景,其模式虽称革命而实质禅让,故可名为"禅让革命"。这一模式上承先秦、秦汉关于尧舜禅让和汤武革命传统的讨论,修正和组合了其所寓义涵,将之外化为一套高度程式化的禅代仪节,以此确认了公天下让贤原理在家天下时期的适用性,肯定了顺天而应人的革命大义为禅代辩护的价值,统一了其间关系和王朝易代的合法性理据。这就在圣王不再、纲常已立的时代,明确了权力和平过渡的可行途径,尽其所能地解决了对王朝体制发展来说至为关键的易代合法性的论证难题,应当视为古代政治文明的历史性进步。由于其具体论证过程仍面临着民意难定而天心莫测的困境,此期又不断倾向于以合乎古圣王治道的政教更张举措,来一体证成其易代上应天命而下合民意,因而使得整个模式的演化,呈现了从偏于禅让因循向较重革命改制过渡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让 禅代 革命 易代模式 王朝体系 顺天应人
下载PDF
启、益之争与禅让的实质 被引量:5
2
作者 孙庆伟 《中原文化研究》 2018年第1期65-72,共8页
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以及计划中的禹与皋陶、伯益之间的禅让实际上是夷夏轮流执政,其中尧和禹代表华夏,而舜和皋陶、伯益代表东夷。启继禹位的三部曲是:先攻杀乃父选定的接班人益,抢夺王位;再召集天下诸侯于钧台,逼迫众诸侯承认自己的合法... 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以及计划中的禹与皋陶、伯益之间的禅让实际上是夷夏轮流执政,其中尧和禹代表华夏,而舜和皋陶、伯益代表东夷。启继禹位的三部曲是:先攻杀乃父选定的接班人益,抢夺王位;再召集天下诸侯于钧台,逼迫众诸侯承认自己的合法地位;最后以武力压服异己势力,巩固自身的王位。启、益之争终结了这种轮流执政方式,但并未改变夷夏融合的历史趋势。战国儒家将启、益之争曲解为"尚贤",实际上反映了"不在其位"的知识阶层对以"和平演变"方式获取权力的强烈期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让 华夏 东夷
下载PDF
论专制王权时代禅让之畛域及禅让政治之性质
3
作者 杨永俊 龙星辉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51-55,共5页
我国封建时代的王权更迭大多数以禅让为形式,禅让政治成为我国封建王权专制时代显性的政治现象。禅让与继承、篡逆、让国这三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禅让的内部还可以分为内禅与外禅。只有对禅让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正确划分,方能正确... 我国封建时代的王权更迭大多数以禅让为形式,禅让政治成为我国封建王权专制时代显性的政治现象。禅让与继承、篡逆、让国这三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禅让的内部还可以分为内禅与外禅。只有对禅让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正确划分,方能正确理解禅让政治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让 王权专制 继承 篡逆 让国 内禅 外禅
下载PDF
试论《唐虞之道》的政治哲学理路
4
作者 周海春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33-40,共8页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尽管《唐虞之道》对禅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构建,但因为是对尧舜传说的哲学解读,这使得对政治的哲学思考与对历史的政治叙事结合在一起,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厘清。如禅让是否可以包含传子,制度维度的“位”和美... 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看,尽管《唐虞之道》对禅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构建,但因为是对尧舜传说的哲学解读,这使得对政治的哲学思考与对历史的政治叙事结合在一起,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厘清。如禅让是否可以包含传子,制度维度的“位”和美德维度的“德”之间是什么关系;禅让和内圣外王是什么关系;血缘原则的“亲”和德行原则的“贤”之间是什么关系;禅让是否被理解为必然的;等等。厘清这些问题,对于推动《唐虞之道》以及先秦禅让思想研究的深入开展是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虞之道》 禅让 政治哲学
下载PDF
墨家与尧舜禅让古史关系辨正
5
作者 高晓锋 《管子学刊》 2024年第4期51-65,共15页
顾颉刚20世纪30年代提出“禅让传说起于墨家”的观点,引起学界对墨家与尧舜禅让古史关系的争论。从《墨子》文本看,凡是关于尧舜禅让的论述,都是用来佐证打破身份血统限制、从百姓中选用贤人的尚贤主张。将尚贤与尚同思想结合起来,可以... 顾颉刚20世纪30年代提出“禅让传说起于墨家”的观点,引起学界对墨家与尧舜禅让古史关系的争论。从《墨子》文本看,凡是关于尧舜禅让的论述,都是用来佐证打破身份血统限制、从百姓中选用贤人的尚贤主张。将尚贤与尚同思想结合起来,可以逻辑地推出权力应该禅让的结论,但尚同思想表达的实质乃是实现意见统一、上下通情和政令畅通,并非专门对权力禅让的论述。就墨家与尧舜禅让古史关系而言,墨家大量征引作为历史资源的尧舜禅让事迹,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尚贤的典范,其意义在于佐证尚贤主张的权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 尧舜 禅让 尚贤 尚同
下载PDF
禅让的变异:从传说、理想到制度设计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士俊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41-50,共10页
上古尧舜禅让的传说,由先秦儒墨士子阐释为贤贤相授的礼治理想。自汉末王莽将禅让付之实践以禅代攫取君权,至赵宋代周,王朝易姓皆高扬禅代之帜。近千年的禅代史,以神圣、高尚的禅让理想之名设计的仪规、制度,在成为喋血权争之伪饰的同时... 上古尧舜禅让的传说,由先秦儒墨士子阐释为贤贤相授的礼治理想。自汉末王莽将禅让付之实践以禅代攫取君权,至赵宋代周,王朝易姓皆高扬禅代之帜。近千年的禅代史,以神圣、高尚的禅让理想之名设计的仪规、制度,在成为喋血权争之伪饰的同时,也悄然扼杀了古士最初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让 贤贤相授 伪饰 禅君
下载PDF
舜象传说与两兄弟型故事比较探微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昌茂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48-51,共4页
舜象传说是尧舜禅让传说中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流传史。由于传说中舜与家人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与两兄弟型故事极相似 ,所以本文把舜象传说与两兄弟型故事进行比较 ,试图从另一个侧面认识这一传说的产生、流变及性质 ,并从民... 舜象传说是尧舜禅让传说中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流传史。由于传说中舜与家人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与两兄弟型故事极相似 ,所以本文把舜象传说与两兄弟型故事进行比较 ,试图从另一个侧面认识这一传说的产生、流变及性质 ,并从民族民间文学的角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舜象传说 两兄弟型故事 比较研究 尧舜禅让传说 民间文学 禅让故事
下载PDF
《史记》所记之吴太伯及寓含的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兴海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34-38,42,共6页
太伯让国奔荆蛮 ,建立句吴 ,传布北方先进文化 ,为人所称颂。《史记》创立“世家”体例 ,《吴太伯世家》列为第一 ,使太伯事迹之记载更加完善、充实 ,使其形象更加完美、高大。其中寓含了司马迁对“义”、国家、文化等观念之认识。
关键词 史记 吴太伯世家 太伯
下载PDF
“歷数”和“尚贤”与禅让说的兴起 被引量:3
9
作者 蒋重跃 《管子学刊》 CSSCI 2006年第3期78-83,共6页
尧舜禅让,古代以为信史。20世纪20年代,有学者提出异议,以为它只是一个传说,这传说是禅让思想的一部分,出自墨家的创造。揆诸史籍,可知,墨家的确传诵过尧举舜而立为天子的故事,对禅让说的传播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那只是出于宣传尚贤尚... 尧舜禅让,古代以为信史。20世纪20年代,有学者提出异议,以为它只是一个传说,这传说是禅让思想的一部分,出自墨家的创造。揆诸史籍,可知,墨家的确传诵过尧举舜而立为天子的故事,对禅让说的传播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那只是出于宣传尚贤尚同主义的需要,为选官治官而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禅让说。而在儒家,孔子早就盛赞尧舜;尧舜禅让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歷数观念在今本《论语》中又有明确反映,这个观念在从周公到孔子的儒家渊源中有着丰富的资源;儒家数观的实质是天命有德,儒家的天命有德思想可为禅让说提供直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儒家的尊贤、墨家的尚贤,后世与“禅让”直接相关的新五德终始说,都可纳入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禅让说的兴起,儒家有直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尧舜 禅让 “臃数” “尚贤” 儒家 墨家 天命论
下载PDF
五四新文学对浪漫主义的接受、选择与弃绝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明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8-92,共5页
五四是一个浪漫的时代 ,新文学家们通过借鉴浪漫主义文学 ,发动了一场文学的自由主义运动 ,也展现了自我的浪漫情怀。但是 ,五四新文学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接受是有所选择的 ,二者在宗教性、自然性和回到中世纪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2 0世... 五四是一个浪漫的时代 ,新文学家们通过借鉴浪漫主义文学 ,发动了一场文学的自由主义运动 ,也展现了自我的浪漫情怀。但是 ,五四新文学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接受是有所选择的 ,二者在宗教性、自然性和回到中世纪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 2 0世纪 2 0年代中期以后 ,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浪漫主义 接受 选择 弃绝
下载PDF
“重庆”得名新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冶泽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65-68,共4页
"重庆"之名,由南宋光宗于1189年升潜藩之地恭州为府时所取。但关于取名原义,自来有二说,一曰"二庆之间",但考之史籍,"二庆"得名比重庆更晚;一曰"双重喜庆",但史书记载当时并无"双喜"... "重庆"之名,由南宋光宗于1189年升潜藩之地恭州为府时所取。但关于取名原义,自来有二说,一曰"二庆之间",但考之史籍,"二庆"得名比重庆更晚;一曰"双重喜庆",但史书记载当时并无"双喜"。因此都与历史记载不合。而光宗受禅登基,其心理压抑,偏好"重"字。考"重庆"一名,出典于《诗经》郑玄笺,其含义与光宗个人及历史背景相合,故为取义之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宋光宗 禅让 潜藩升府 《诗经》
下载PDF
再论近年出土文献中的先秦禅让传说——兼谈所谓尧舜禹“篡夺”说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邦本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3,共9页
出土和传世文献中均包涵丰富的远古"禅让"传说,但亦存在尧舜禹权位"篡夺"的异说,二说都从不同侧面或层面反映了一定的史实信息,须具体分析。综合各方面的资料进行长时段考察,尽管尧舜禹之际社会的日益复杂已经开始... 出土和传世文献中均包涵丰富的远古"禅让"传说,但亦存在尧舜禹权位"篡夺"的异说,二说都从不同侧面或层面反映了一定的史实信息,须具体分析。综合各方面的资料进行长时段考察,尽管尧舜禹之际社会的日益复杂已经开始导致以暴力为后盾的"篡夺"冲突,但"篡夺"及其引致的君位世袭并未真正推翻先民共同体联盟首领经"禅让"产生的传统体制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文献 传世文献 尧舜禹 禅让 篡夺
下载PDF
简析传统文化对孙中山“让位”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朝峰 宋艳丽 《韶关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49-51,共3页
民国初年,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除受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的影响外,传统文化中的诸如“大一统”思想、“道德本位”思想、“公天下”思想、“民本”思想的影响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孙中山 “让位”
下载PDF
孟子民本思想探析
14
作者 孟兵强 《邢台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2-49,共8页
孟子的民本思想根植于儒家传统之中,他的民本思想比《榖梁传》的“民者,君之本也”更深刻,更远胜于荀子、韩非的君本思想。孟子认为,性善是民本思想的前提。依据民本原则,人民有获得贤人统治的权利。贤人获得统治权的方式有四种:禅让、... 孟子的民本思想根植于儒家传统之中,他的民本思想比《榖梁传》的“民者,君之本也”更深刻,更远胜于荀子、韩非的君本思想。孟子认为,性善是民本思想的前提。依据民本原则,人民有获得贤人统治的权利。贤人获得统治权的方式有四种:禅让、革命、贵戚易位、流放君主。与孟子不同,荀子思想中存在君本思想的倾向,韩非又将其发展为彻底的君本主义,这不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文章的结论是,性善论、权力公有、选贤与能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是丰富的,不能以“积德与天命”概括之;民本思想远胜于君本思想;人们应在平等基础上构建社群关系;在理解孟子思想时,要注意其思想的创新型转化、创造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民本 禅让 民主
下载PDF
日本文献中“脱屣”用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永梅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9-111,共3页
"脱屣",在中国本来是指脱掉旧鞋子,常用来比喻断然舍弃金钱、地位或家人。可是在日本,"脱屣"却被认为是只有"表示皇帝的让位"这一唯一用法。其实在早期,"脱屣"和在中国文献中一样,有多种用法。
关键词 脱屣 上皇 让位
原文传递
“汉魏故事”与曹魏政权合法性的构建
16
作者 胡祥琴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6-94,共9页
所谓“汉魏故事”是指曹丕通过禅让方式获得刘汉天下的历史事件。无论陈寿《三国志》还是裴松之注,皆站在曹氏立场叙述这一事件,裴注援引《献帝传》更是以冗长的篇幅记述了禅让的整个过程。这一历史书写体现了曹魏禅汉的理论主张,即借... 所谓“汉魏故事”是指曹丕通过禅让方式获得刘汉天下的历史事件。无论陈寿《三国志》还是裴松之注,皆站在曹氏立场叙述这一事件,裴注援引《献帝传》更是以冗长的篇幅记述了禅让的整个过程。这一历史书写体现了曹魏禅汉的理论主张,即借助尧舜禹禅让故事阐释“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等易代思想的历史合法性。该书写极力彰显曹丕才德,试图从理论上阐明非血缘继承的合理性。“汉魏故事”折射出的曹魏代汉理论表明,先秦以来政治文化中的“尊贤”与“亲亲”这对看似矛盾的政治理论,在现实中被巧妙地加以整合,成为当政者构建政权合法性的理论资源。“汉魏故事”所体现的禅让模式,对此后中国历代政权的更替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故事 禅让 历史书写 合法性构建
下载PDF
先秦秦汉儒家禅让思想的理论变迁与政治实践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婉丰 《衡水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62-68,共7页
尧舜禹的禅让传说,经由先秦诸子或宣扬、或批判的探索和理想化塑造,为后世对于理想政治的讨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指引,成为批判现实政治的一种理想参照。秦汉之后,禅让学说与五德终始说、符瑞灾异说、天人感应论以及谶纬神学等多种元... 尧舜禹的禅让传说,经由先秦诸子或宣扬、或批判的探索和理想化塑造,为后世对于理想政治的讨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指引,成为批判现实政治的一种理想参照。秦汉之后,禅让学说与五德终始说、符瑞灾异说、天人感应论以及谶纬神学等多种元素相结合而形成其独特面貌,并最终在王莽那里成功演绎。尽管王莽尽力模仿尧舜禹以禅让的形式成为皇帝,但仍有所损益。此种损益,由历史变迁与理论发展共同塑造,亦是先秦至秦汉儒家禅让理论嬗变中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秦汉 禅让 政权 儒家
下载PDF
辛亥革命结局表述的多歧性述评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健 张华腾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年第4期42-47,共6页
关于辛亥革命结局之表述,存在孙中山让位说、袁世凯窃取说、孙中山还位说、袁世凯上台说、北洋集团与同盟会共建说等不同观点。这些观点是基于不同的事实认识和背景考量而形成,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客观、真实的历史为基础,推进历史研究... 关于辛亥革命结局之表述,存在孙中山让位说、袁世凯窃取说、孙中山还位说、袁世凯上台说、北洋集团与同盟会共建说等不同观点。这些观点是基于不同的事实认识和背景考量而形成,应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客观、真实的历史为基础,推进历史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多歧性 袁世凯 孙中山 真实的历史 事实认识 历史研究 解放思想 观点 北洋集团 同盟会 客观 基础
下载PDF
尧、舜、禹禅让说之证伪
19
作者 史芳树 方嘉珍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85-88,共4页
以情理与逻辑检验尧、舜、禹、启禅让说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皆自相矛盾。诸如丹朱、商均因"不肖"而失去天子位,不符合"不肖"的词义,有违父子亲情;帝尧嫁二女为舜妻、遣九男为舜仆的说法,存在着手段与结果倒置等诸多漏... 以情理与逻辑检验尧、舜、禹、启禅让说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皆自相矛盾。诸如丹朱、商均因"不肖"而失去天子位,不符合"不肖"的词义,有违父子亲情;帝尧嫁二女为舜妻、遣九男为舜仆的说法,存在着手段与结果倒置等诸多漏洞;谋杀舜的纵火、活埋两案,既无合理的作案动机,凶手亦无作案机会,凶手与受害人在策略上同样乖谬;舜避让丹朱、禹避让商均的细节经不起推敲;益错过机会的理由与启因"贤"而继位同样自相矛盾。因此,尧、舜、禹、启禅让说是伪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理 逻辑 禅让 伪作
下载PDF
耶律倍的让国与儒学在辽代的传播
20
作者 贾秀云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120-126,共7页
辽代耶律倍早年被封为太子,后来在皇权斗争中处在了劣势,他让位给耶律德光,远赴他国。他的让国行为避免了兄弟之间的厮杀,也得到了母亲的欢心,彰显了儒家倡导的孝悌美德。让国事件的发生过程其实是草原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过... 辽代耶律倍早年被封为太子,后来在皇权斗争中处在了劣势,他让位给耶律德光,远赴他国。他的让国行为避免了兄弟之间的厮杀,也得到了母亲的欢心,彰显了儒家倡导的孝悌美德。让国事件的发生过程其实是草原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过程。耶律倍是这一文化碰撞融合的受害者,也是受益者,他失去了皇位,却得到了美誉。他的子孙登上皇位后,不断宣扬他的让国美德,扩大了儒家道德在辽代的影响,促进了儒家文化在北方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律倍 让国 儒家文化 草原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