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求医行为 被引量:9
1
作者 曾勇 赵旭东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72-74,共3页
对影响求医行为的常见个体因素。
关键词 求医行为 影响因素 个体因素 精神病 自我保健
下载PDF
困境与出路:农村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卢时秀 张微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83-89,共7页
家庭中的精神障碍患者会给其家庭带来巨大风险与负担。在我国农村,精神障碍患者家庭作为一个特殊弱势群体,不可避免会遇到诸多困境。基于湖北省L村的实地调查,其社会支持呈现微观层面亲属支持单一性与非稳定性、互助支持缺位,中观层面... 家庭中的精神障碍患者会给其家庭带来巨大风险与负担。在我国农村,精神障碍患者家庭作为一个特殊弱势群体,不可避免会遇到诸多困境。基于湖北省L村的实地调查,其社会支持呈现微观层面亲属支持单一性与非稳定性、互助支持缺位,中观层面医院支持断裂、社区支持匮乏,宏观层面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社会组织支持真空、社区文化归因偏差等特性。在社会转型期,如何完善与构建农村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社会支持体系,其出路应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社会组织协同参与为支持主体系统,以收入来源的拓展、心理支持的提供、社区互助支持力量的培育为支持内容,以专业社会工作嵌入作为其支持实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精神障碍患者 家庭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体系
下载PDF
狂人疯癫世界与常人文明世界——从《狂人日记》看中国现代性的“逼入历史”的命题 被引量:5
3
作者 黄悦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5-93,共9页
细读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考察狂人进入历史的机缘问题以及进入之后的选择问题,即可由此“逼”出它与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关联。狂人是在常人社会将其视为疯癫之后被逼入自身的历史处境的。正是在现实中的被“吃”,使他真正理解到现实和... 细读鲁迅小说《狂人日记》,考察狂人进入历史的机缘问题以及进入之后的选择问题,即可由此“逼”出它与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关联。狂人是在常人社会将其视为疯癫之后被逼入自身的历史处境的。正是在现实中的被“吃”,使他真正理解到现实和历史的“吃人”。对“吃人”的发现使他身处二重危机如果他不能及早地获得“罪的自觉”,只以拯救者身份凌驾世界,有可能成为另一意义上的“吃人”者;如果他及早地获得了“罪的自觉”,又有可能在原恕自己的同时原恕了“吃人”,重新成为本来意义上的“吃人”者或被“吃”者。中国现代性从一开始就在疯癫的罪名下与被“吃”者一同被“吃”;狂人所遭遇的二重危机,也正是现代性自身所面临的危机。避免这二重危机的唯一可能性方式,就是要彻底处身于对他人与自身的双重绝望中,从自身的“罪的自觉”中更深刻地体验着一切“吃人”的罪恶,并把“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作为其“工作”的最终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逼入历史 狂人 疯癫与文明 现代性
下载PDF
魏晋风度与鲁迅——嵇康、阮籍与鲁迅的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建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6-60,共5页
阮籍、嵇康对鲁迅的思想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他们都在珍惜生命的同时展开对礼教的批判;对于人生都有悲剧意识,一方面看到人生的虚无背景,却又肯定人生。鲁迅小说中的狂人形象则简直是嵇、阮狂诞自傲的写照。
关键词 阮籍 嵇康 鲁迅 狂人 绝望 生命
下载PDF
The Missing Link: Japan as an Intermediary in the Transculturation of the Diary of A Madman 被引量:1
5
作者 Xiaolu Ma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4年第2期331-346,共16页
The Diary of A Madman (Kuangren r/j/), Lu Xun's first well-known short stoW and the alleged first modem short stow in vernacular Chinese, is famous for its first-person narrative by an intellectual that is sufferin... The Diary of A Madman (Kuangren r/j/), Lu Xun's first well-known short stoW and the alleged first modem short stow in vernacular Chinese, is famous for its first-person narrative by an intellectual that is suffering from a persecution complex. As acknowledged by Lu Xun himself and argued by most scholars, this short stoW was influenced by Gogol's homonymic short stow, but has developed more profound melancholy and indignation. However, as my paper demonstrates, this perspective neglects the role of Japan as an intermediary in the transculturation of madness. First, Lu Xun's initial encounter with Gogol's Diary of A Madman was through his reading of Futabatei Shimei's translation in the Japanese magazine Ky6mi. Second, the framed narrative and contrasting styles of Lu Xun's short stow, which are not features of Gogol's, might also be due to the inspiration from the Japanese genbun itchi movement in the Meiji period. Third, and most importantly, cannibalism, a major theme in Lu Xun's Diary of A Madman, was arguably shaped by the heated discussion in Japan on national character and cannibalism. My paper will trace the double origin of the depiction of madness and cannibalism in Lu Xun's work and illu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role of Japan in the transculturation of the stow of a madm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ry of A madman Lu Xun transculturation madness cannibalism
原文传递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A Study of New Year's Sacrifice, Kong YijL and Diary of a Madman 被引量:1
6
作者 Todd Foley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2年第3期374-392,共19页
A subtle aspect of Lu Xun's writing, running through several of his works of fiction, is his animalistic portrayal of some of his most well-known characters. Scraping away their humanity as he writes, Lu Xun depicts ... A subtle aspect of Lu Xun's writing, running through several of his works of fiction, is his animalistic portrayal of some of his most well-known characters. Scraping away their humanity as he writes, Lu Xun depicts Kong Yiji, Xianglin Sao, and the infamous Madman crawling on their hands and knees, working like draught animals, and abandoning all rational thought. In short, all three end up occupying an ambiguous space between the realms of human and animal.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amine how Lu Xun's description and situation of these characters suggests, aside from the standard agendas of May Fourth writing in general, a certain, shared metaphysical conundrum. Drawing on the work of Giorgio Agamben to take the hiatus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as an occasion for ontological possibility, I will investigate how the dehumanized portrayal of these characters situates them at the threshold of a new becoming: one which has not yet been realized, but which is also rendered impossible either through the character's death or return to health. Examining Lu Xun's works in this way not only recognizes his major emphasis on social critique, but suggests both that his thought on Chinese society pierces through to the level of metaphysical inquiry, a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marks a productive entry point for this sort of questio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ANIMALITY AGAMBEN METAPHYSICS Kong Yiji Xianglin Sao madman
原文传递
Blade of Remembrance: Memory, Objects, and Redemption in Lu Xun 被引量:1
7
作者 Shakhar Rahav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3期453-477,共25页
Critics have observed that memory is an important theme in Lu Xun's writings. At the same time, memory--more precisely a struggle over the shaping of cultural memory--is a vital component of the iconoclastic May Four... Critics have observed that memory is an important theme in Lu Xun's writings. At the same time, memory--more precisely a struggle over the shaping of cultural memory--is a vital component of the iconoclastic May Fourth Movement with which Lu Xun is strongly associated.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several of Lu Xun's creative writings and memoirs depict memory and its transmission. I argue that, 1) These texts suggest the importance of objects as mnemonic devices that aid the transmission of memory, 2) The agency of the receiver is key in interpreting these texts and in transmitting them onward, and 3) That Lu Xun posits the texts he creates as such mnemonic objects that serve to transmit his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and personal memory to his readers. Lu Xun's texts thus implicate the reader in the author's project of transmitting onward his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past in the hope of redeeming China. Examining these mechanisms of memory transmission I conclude that for Lu Xun redemption lies not in a transcendent future but in reexamining the p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 Xun MEMORY transmission mnemonicSwords" (Zhu jian) "Mr. Fujino" (Tengye xiansheng) (Kuangren riji) "The Kite" (Fengzheng) redemption objects "Forging the"Diary of a madman
原文传递
阿Q、“狂人”与彼列多诺夫——鲁迅与索洛古勃比较研究之三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春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5-36,2,共22页
鲁迅与索洛古勃是敢于对自己民族"刨根论劣"的伟大作家,他们塑造了反映本民族劣根性的典型性格:阿Q与彼列多诺夫。两者有许多共性:明显的精神胜利倾向;愚昧无知,信守正统;强烈的自愿为奴意识;毫无特操;卑怯;盲目地崇尚暴力。... 鲁迅与索洛古勃是敢于对自己民族"刨根论劣"的伟大作家,他们塑造了反映本民族劣根性的典型性格:阿Q与彼列多诺夫。两者有许多共性:明显的精神胜利倾向;愚昧无知,信守正统;强烈的自愿为奴意识;毫无特操;卑怯;盲目地崇尚暴力。两者的差异也表现在诸多方面,主要是一为"卑怯的‘末人’",一为"卑劣的小鬼"。同时,鲁迅的"狂人"与彼列多诺夫也有明显的可比性:都是被迫害狂,但彼列多诺夫同时又是迫害狂。"吃人"与"告密"是《狂人日记》与《卑劣的小鬼》两部作品的关键词,也是两个对应的意象,它们包孕着甚为深刻的文化内容;同时两作又都深蕴着"救救孩子"的深意。两位作家在用多种创作方法塑造民族的典型性格时,都给与人物的生成环境以充分的描写,从民族性格的否定性出发,进而彻底否定了性格的生成环境,从而昭示出未来革命的必然性乃至暴烈性,尽管鲁迅写的是一场失败了的革命,索洛古勃是在以后的《创造的传奇》中更为全面地预言了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索洛古勃 阿Q “狂人” 彼列多诺夫
下载PDF
翻译“现代主义”--包天笑的译作《六号室》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晶晶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4-84,共11页
在1916年之前包天笑不仅翻译契诃夫作品的数量最多,而且他翻译了契诃夫晚期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杰出作品《第六病室》,表现了五四新文学发生前全新的阅读旨趣和创作倾向。包天笑的译作《六号室》中的"狂人"形象以及觉醒者即&qu... 在1916年之前包天笑不仅翻译契诃夫作品的数量最多,而且他翻译了契诃夫晚期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杰出作品《第六病室》,表现了五四新文学发生前全新的阅读旨趣和创作倾向。包天笑的译作《六号室》中的"狂人"形象以及觉醒者即"哲人"与"庸众"对立的母题极有可能影响了鲁迅的创作,特别是《狂人日记》。《六号室》的翻译语言为"新文体",有效且充分地表达了原著中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思想。但译作中依然存在着包天笑本人对文本的操纵,尤其体现在对原著风格的改写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号室》翻译 包天笑 “狂人” 现代主义
原文传递
论大冈升平《野火》中的知识分子士兵形象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建军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28-33,共6页
大冈升平《野火》的主人公"我"(田村一等兵)是一个知识分子士兵,在"我"身上体现出多重矛盾的性格和特点。"我"集知识分子的理性与侵略士兵的残暴于一体,既是战争的加害者又是受害者,为保全性命逐步丧失人... 大冈升平《野火》的主人公"我"(田村一等兵)是一个知识分子士兵,在"我"身上体现出多重矛盾的性格和特点。"我"集知识分子的理性与侵略士兵的残暴于一体,既是战争的加害者又是受害者,为保全性命逐步丧失人性,最终变成了吃人肉的魔鬼。"我"在世人眼中举止癫狂却又不乏理性思考的一面,对日本战后时局具有较清醒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冈升平 《野火》 知识分子士兵 受害者 加害者 狂人
下载PDF
“狂人”的“疯狂”特性及其生成——《狂人日记》与《炸裂志》的相互观照
11
作者 包啟飞 《昭通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54-59,共6页
阎连科的《炸裂志》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人物形象、文本结构以及细节上皆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我"与孔明辉都被判定为"疯子",但其身上又都表现出极具破坏力的先知性和理性,因而形成"狂人"形象序列。... 阎连科的《炸裂志》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人物形象、文本结构以及细节上皆表现出极大的相似性。"我"与孔明辉都被判定为"疯子",但其身上又都表现出极具破坏力的先知性和理性,因而形成"狂人"形象序列。他们身上的"疯狂"特性是现代知识分子悲剧性宿命的自喻。"社会性精神病""吃人"意象的隐喻与反讽的文本结构共同作用,生成了"疯狂"。这种"疯狂"书写背后透露出作家对自身处境的思考与对现代性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 “疯狂” 《狂人日记》 《炸裂志》 鲁迅 阎连科
下载PDF
The Madman in the Crowd,Culture in the Plight
12
作者 魏然 《海外英语》 2011年第5X期227-228,237,共3页
Chinua Achebe has been called "the father of modern African writing" and most of his novels are created respecting Nigeria people's lives and culture.In his short story The Madman,Achebe presents us a vi... Chinua Achebe has been called "the father of modern African writing" and most of his novels are created respecting Nigeria people's lives and culture.In his short story The Madman,Achebe presents us a vivid experience of a person's fortune reversal from sanity to "madness" aiming to tell us the dilemma of African culture as well as the uncertainty of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caused by both the colonists' invasion and the weakness of African val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dman CULTURE COLONIALISM IDENTITY plight
下载PDF
《狂人日记》与《挪威的森林》中人物形象之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庄苹 《韶关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27-30,共4页
鲁迅和村上春树都擅长刻画人物。《狂人日记》和《挪威的森林》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但鲁迅笔下的"狂人"和村上春树笔下的"病人"却有着某些天然的相似和相同之处:同样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转型期的精神疾... 鲁迅和村上春树都擅长刻画人物。《狂人日记》和《挪威的森林》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但鲁迅笔下的"狂人"和村上春树笔下的"病人"却有着某些天然的相似和相同之处:同样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转型期的精神疾病患者,同样茫然孤独无助的年轻主人公,同样残酷的青春和病态人生,同样孤独无奈的内心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日记》 《挪威的森林》 艺术形象
下载PDF
论《秦腔》中“疯子”形象的塑造及其意蕴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江灿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28-32,共5页
"疯子"张引生是贾平凹《秦腔》中的叙事主人公,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典型的非常态人物形象。作者通过陌生化、心理描写和聚焦视角转化等手法,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疯子"形象。同时,"疯子"张引... "疯子"张引生是贾平凹《秦腔》中的叙事主人公,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典型的非常态人物形象。作者通过陌生化、心理描写和聚焦视角转化等手法,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疯子"形象。同时,"疯子"张引生还被赋予了独特的情思意蕴。在他的身上,凝聚着作者对淳朴乡情的追忆,亦倾注着作者对故乡在变革中迷失的无奈之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腔》 疯子 非常态人物形象 陌生化 心理描写 聚焦视角转化
下载PDF
精神界之战士对庸众的宣战——解读鲁迅小说《长明灯》 被引量:1
15
作者 余文博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92-95,共4页
鲁迅的小说《长明灯》,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揭露封建思想道德吃人本质的篇章。“疯子“是当时黑暗社会中的精神界之战士,他的叛逆思想和叛逆行为受到了来自封建势力和庸众群体的围剿与扼杀。小说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出精神界... 鲁迅的小说《长明灯》,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揭露封建思想道德吃人本质的篇章。“疯子“是当时黑暗社会中的精神界之战士,他的叛逆思想和叛逆行为受到了来自封建势力和庸众群体的围剿与扼杀。小说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出精神界之战士对庸众宣战的彻底而坚决的战斗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吃人 "疯子" 庸众 小孩子形象
下载PDF
异化中的“屈从性崇拜”——析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小说中被异化的疯癫 被引量:1
16
作者 蒋天平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18-122,共5页
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文化思潮急剧转变。理性与非理性交替影响时代文学的生成。神经错乱或精神失常形象成为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人物形象的生成方面是个体因为与主流社会的差异而抗议,另一类则因欲望对人性的异化造成欲... 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文化思潮急剧转变。理性与非理性交替影响时代文学的生成。神经错乱或精神失常形象成为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人物形象的生成方面是个体因为与主流社会的差异而抗议,另一类则因欲望对人性的异化造成欲念狂人。弗洛姆认为异化是致人精神失常的重要因素之一。屈从性崇拜是对自身欲望的顺从而丧失自我。被异化的"疯癫"往往具有恶的品质,折射出其背后的作者所批判的时代文化精神。文章罗列各种被异化的形象,分析其表现以及背后的文化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小说 异化 狂人 权力
下载PDF
鲁迅与爱伦·坡
17
作者 苏煜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62-65,共4页
《狂人日记》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这一事实已经得到多方(包括鲁迅先生本人)证实。本文指出《狂人日记》与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小说《泄密的心脏》有着一定的联系,爱伦·坡对鲁迅的创作可能起到一定的影响,并从两位作家的思想... 《狂人日记》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这一事实已经得到多方(包括鲁迅先生本人)证实。本文指出《狂人日记》与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小说《泄密的心脏》有着一定的联系,爱伦·坡对鲁迅的创作可能起到一定的影响,并从两位作家的思想根源、人生哲学和两篇小说的内容、主题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探求其中的一致性,从而证实该论点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日记》 小说 《泄密的心脏》 思想渊 鲁迅 爱伦·坡 狂人形象 主题 艺术手法 比较文学 文学影响
下载PDF
现代精神“浪子”的先驱——鲁迅文学世界里的自我精神形塑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立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0-173,共4页
20世纪初是一个大量产生精神"浪子"的时代,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大师,鲁迅给传统"浪子"形象赋予了更多的现代精神内涵。在鲁迅的文学世界里,作为永世流放的"异乡人","浪子"是寻找的主体,是... 20世纪初是一个大量产生精神"浪子"的时代,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大师,鲁迅给传统"浪子"形象赋予了更多的现代精神内涵。在鲁迅的文学世界里,作为永世流放的"异乡人","浪子"是寻找的主体,是肩负时代启蒙重任却又置身于虚无之境的知识者。鲁迅笔下的"狂人"、"过客"、"孤独者"等"浪子"群像,也是鲁迅对自我精神形象的变形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子 虚无 狂人 过客 孤独者
下载PDF
“痛感”叙事:新生代导演乡土影像的魔幻现实主义路径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轩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4-72,共9页
新生代导演镜头中的乡土影像在打破生死界限、主观时空构形、荒诞讽喻象征以及"圣愚"式人物塑造等方面,延续着自"寻根文学"及第五代导演肇始的"魔幻现实主义"与"乡土中国"的碰撞过程。但也应... 新生代导演镜头中的乡土影像在打破生死界限、主观时空构形、荒诞讽喻象征以及"圣愚"式人物塑造等方面,延续着自"寻根文学"及第五代导演肇始的"魔幻现实主义"与"乡土中国"的碰撞过程。但也应注意到,新生代导演基本放弃了第五代的"文化寓言"模式。不同于后者不甚明晰的时代背景,新生代导演的空间构形虽然经由魔幻式描绘而显得不完全真实,但其时间指向却深深锚定于当下。他们对间离化真实的表现,传达出潜隐于魔幻表象之下的"隐隐作痛"以及蕴含于灰暗故事中的悲怆诗意,进而形成了现实主义路径的一种当下性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影像 魔幻现实主义 圣愚 “痛感”叙事
下载PDF
《狂人日记》主题新探 被引量:1
20
作者 陶一权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第7期80-81,共2页
在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照下,重新解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对潜藏着许多不确定之域的小说文本,努力进行意义建构,探寻新的意蕴。不惑于作家自己说的‘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之说,从文本内在情节结构和发展脉络着手,发现作品... 在接受美学理论的观照下,重新解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对潜藏着许多不确定之域的小说文本,努力进行意义建构,探寻新的意蕴。不惑于作家自己说的‘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之说,从文本内在情节结构和发展脉络着手,发现作品直刺人性的黑暗、呼唤真人出现这一新的主题。小说也因此具有了永恒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 吃人 情节结构 真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