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8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金元时期中医诊治痰病的学术思想研讨 被引量:13
1
作者 潘桂娟 柳亚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9-192,共4页
宋金元时期,伴随着中医学术的活跃与繁荣,中医在痰病诊治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基于临床实践在理论上多所创新,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并加以总结传承于后世。其中,朱丹溪、王珪在痰病诊治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 宋金元时期,伴随着中医学术的活跃与繁荣,中医在痰病诊治的理论与实践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基于临床实践在理论上多所创新,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并加以总结传承于后世。其中,朱丹溪、王珪在痰病诊治方面,做出了划时代的学术贡献。杨士瀛、史载之、严用和等医家也都各有建树。此外,宋金元时期的方书中,对各类治痰方剂也多有专门的总结和论述,其中有不少方剂,因其确有效验而沿用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金元 痰病 诊治
原文传递
宋金元时期针灸学的发展 被引量:9
2
作者 闫杜海 李成文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79-80,共2页
宋金元时期针灸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对后世影响深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对针灸学关注 ,如设置“校正医书局”校勘针灸著作、“太医局”注重针灸教育、组织编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 ;经络学说内容进一步充实完善 ,使经穴... 宋金元时期针灸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对后世影响深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对针灸学关注 ,如设置“校正医书局”校勘针灸著作、“太医局”注重针灸教育、组织编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 ;经络学说内容进一步充实完善 ,使经穴理论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 ;提倡针灸并举 ,总结针刺手法与开穴规律 ;创立实验针灸教学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学 宋金元时期 发展特点 贡献
下载PDF
论宋金元时期中医内科学发展特点 被引量:2
3
作者 董凌燕 李成文 王琳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81-83,86,共4页
宋金元时期中医内科学仍处于充实阶段 ,从晋唐时期对病的研究逐渐转为对证的研究 ,六经辨证得以进一步深化 ,脏腑辨证理论初步形成 ,辨证论治理论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 ,促进了学术争鸣及学术流派的形成 。
关键词 宋金元 内科学 金元四大家
下载PDF
宋金元时期伤寒类医著对《诸病源候论》引用研究
4
作者 李彤迪 王育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963-967,共5页
本文以“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收录的古代医籍为研究范围,探析宋金元时期“伤寒类”医籍对《诸病源候论》的引用情况,发现《诸病源候论》之成书对后世医学理论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且“伤寒类”医籍发展的历程为《诸病源... 本文以“中国基本古籍库”中收录的古代医籍为研究范围,探析宋金元时期“伤寒类”医籍对《诸病源候论》的引用情况,发现《诸病源候论》之成书对后世医学理论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且“伤寒类”医籍发展的历程为《诸病源候论》在后世的流传保留了珍贵有效的史料与语料,给后人探寻古籍原貌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病源候论 伤寒论 伤寒类医籍 宋金元时期
下载PDF
宋元书院本杂考——以《书林清话》著录为中心 被引量:3
5
作者 吴国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5-29,共5页
宋元时期书院刻书活动广受学界重视,历代书目及今人著述多引述并讨论"宋元书院本"。叶德辉《书林清话》一书较早并有系统地总结了书院本的基本情况,但是问题也不少。细检现存的宋元书院本,详辨宋元刻书的史料,可以订正其讹误... 宋元时期书院刻书活动广受学界重视,历代书目及今人著述多引述并讨论"宋元书院本"。叶德辉《书林清话》一书较早并有系统地总结了书院本的基本情况,但是问题也不少。细检现存的宋元书院本,详辨宋元刻书的史料,可以订正其讹误、补遗其缺漏。在此基础上,学界同仁有必要重新思考书院本的定义、宋元书院本的类型以及宋元书院刻书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 书院本 书院刻书 《书林清话》
下载PDF
宋金元时期针治痹证的文献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韩芳 李维胜 +2 位作者 贺敏 栗丽丽 李明磊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6-8,共3页
目的:通过对宋金元时期中医文献中针灸治疗痹证所涉及的有关经脉、腧穴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其时代特点。方法:以痹、痹病、痹证、历节、白虎历节、风湿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将检索结果按经脉、腧穴进行分类整理,运用频数统计、支持度... 目的:通过对宋金元时期中医文献中针灸治疗痹证所涉及的有关经脉、腧穴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其时代特点。方法:以痹、痹病、痹证、历节、白虎历节、风湿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将检索结果按经脉、腧穴进行分类整理,运用频数统计、支持度分析得出针治痹证的经脉与腧穴运用规律。结果:检索到与经脉相关条文168条,涉及101个腧穴、2个经外奇穴,所有腧穴共出现220频次。结论:宋金元时期针治痹证经脉多选用足少阳胆经,腧穴多选用特定穴,尤重视五输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痹证 宋金元时期 文献
下载PDF
中国辽金元玉器的民族风格与文化艺术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何松 《超硬材料工程》 CAS 2009年第1期53-58,61,共7页
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辽金元政权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为基础,以三朝玉器在继承吸收唐宋玉器基础上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新成就为切入点。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求实的态度,对辽金元玉器的总体面貌、时代特征、民族风格、用玉制度、官办玉器、... 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辽金元政权接受先进的汉文化为基础,以三朝玉器在继承吸收唐宋玉器基础上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新成就为切入点。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求实的态度,对辽金元玉器的总体面貌、时代特征、民族风格、用玉制度、官办玉器、民间玉雕、种类造型、琢玉工艺、个性特点、艺术特色、地域风情、文化内涵、审美情趣、创新意识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与评价。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发展、创新;辽金元玉器历史的同一性,玉器风格总体上的一致性进行了评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艺术特征 民族风格 玉器 辽金元 中国
下载PDF
宋元的啸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应斌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41-46,共6页
啸在唐代以后仍然有所发展。苏东坡宋代是啸文学的突出代表 ;南宋时社会观念对啸持贬斥态度 ,啸发生转折。之后 ,啸的主体转入民间 ,实用暗号性的啸在社会生活中十分盛行 ,同时唐进入文学作品 。
关键词 苏轼 英雄小说 北宋 南宋 唿哨 文学活动 音乐 文学作品 人物形象
下载PDF
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黔中文化
9
作者 杨建猛 《安顺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0-14,共5页
黔中本土文化历史悠久,隋唐五代宋元时期是黔中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黔中地区已普遍进入农耕社会,酿酒、蜡染等手工业技艺精湛;佛教在黔中广为传布,儒学更为兴盛,迁谪文学别具一格;行政制度和礼法习俗也呈现出明显的地... 黔中本土文化历史悠久,隋唐五代宋元时期是黔中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黔中地区已普遍进入农耕社会,酿酒、蜡染等手工业技艺精湛;佛教在黔中广为传布,儒学更为兴盛,迁谪文学别具一格;行政制度和礼法习俗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 文化现象
下载PDF
元代扁壶设计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韩荣 李文璨 达妮莎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0-65,70,共7页
扁壶是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一种饮具器形,由于形态构造与制作工艺受到生活模式、审美观念变化的影响,扁壶在元代呈现出多元文化相渗的特色。从早期的单一实用功能,逐步转化为多重功能,更是中国古代兼有生态思想和文化价值的饮具的突出代表。
关键词 元代 扁壶 游牧 农耕
下载PDF
论宋元时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学的生态互动 被引量:2
11
作者 谭本龙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6-179,共4页
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与中原农耕文化经历了几次碰撞交流,随之带来了文学上的交流融合。宋元时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学的生态互动,拓宽了中原文学的创作领域与风格特点,丰富了文学发展的样式;反之,中原文化也... 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以其独特的精神内涵与中原农耕文化经历了几次碰撞交流,随之带来了文学上的交流融合。宋元时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学的生态互动,拓宽了中原文学的创作领域与风格特点,丰富了文学发展的样式;反之,中原文化也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善了少数民族文学的表现内容与艺术表现力,增加了其精神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金元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 中原文学 生态交融
原文传递
论元代戏曲论著序跋在戏曲理论建构中的功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海萍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59-62,共4页
在古代戏曲文献中,序跋是研究我国戏剧艺术的资料宝库,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戏曲研究资料匮乏的元代尤其如此。序跋通过介绍或评说作者和作品内容,阐述作者的理论观点,为宣传戏曲理论提供舆论支持,同时,也在一... 在古代戏曲文献中,序跋是研究我国戏剧艺术的资料宝库,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戏曲研究资料匮乏的元代尤其如此。序跋通过介绍或评说作者和作品内容,阐述作者的理论观点,为宣传戏曲理论提供舆论支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戏曲理论的建构提供补充。另外,元代戏曲序跋文体初步涉及了戏曲的理论问题,开创了戏曲研究的一些领域,其提出的理论观点虽不够系统成熟,但却有开创之功,初步显示了戏曲理论发展的轨迹,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建构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戏曲论著序跋 戏曲理论 功用
下载PDF
宋元时期中国西北东部的冷暖变化 被引量:30
13
作者 郝志新 葛全胜 郑景云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71-879,共9页
根据历史文献中的作物种植界线、种植制度变化、植物及异常气象水文物候等记载,并辅以树轮、湖泊沉积等自然证据指示的冷暖变化状况,分析了宋元时期(960~1368A.D.)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的冷暖变化特征。主要结论是:960A.D.前后,西北东部地... 根据历史文献中的作物种植界线、种植制度变化、植物及异常气象水文物候等记载,并辅以树轮、湖泊沉积等自然证据指示的冷暖变化状况,分析了宋元时期(960~1368A.D.)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的冷暖变化特征。主要结论是:960A.D.前后,西北东部地区冷暖程度与今(即1951~1980年)基本一致;960s~1040s,气候逐渐增暖;1040s~1110s,气候较今暖;1110s以后,气候转冷;12世纪末,气候又再次明显转暖;1260A.D.之后,温度下降,自13世纪末进入寒冷期。西北东部的这一冷暖变化过程不但与毗邻地区湖泊、特别是树轮等所指示的冷暖变化过程较为一致,而且与中国东部地区的冷暖变化也基本一致,但13世纪后期的降温幅度较中国东部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时期 西北东部 冷暖变化
下载PDF
宋元时期药物剂量探讨 被引量:26
14
作者 倪文婷 程磐基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23-25,42,共4页
探讨宋元时期药物剂量,认为宋元使用的单位剂量名称从传统的铢分两进位制,改为钱两的十进位制。东汉与宋元的剂量换算比例为3∶1。宋元时期的具体量值是1斤合今640克,1两为40克,1钱为4克,1字约合1克。量值已经较东汉增长了两倍,但每服... 探讨宋元时期药物剂量,认为宋元使用的单位剂量名称从传统的铢分两进位制,改为钱两的十进位制。东汉与宋元的剂量换算比例为3∶1。宋元时期的具体量值是1斤合今640克,1两为40克,1钱为4克,1字约合1克。量值已经较东汉增长了两倍,但每服用量却比东汉所用药物剂量明显减小。宋元时期由于使用了煮散的方法,是历史上中药剂量最小时期。现代研究证明,中药煮散的方法仍然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剂量 宋元时期 东汉时期 煮散
原文传递
论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思想 被引量:26
15
作者 陈震萍 沈丹 牟重临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2期910-913,共4页
[目的]探讨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思想,把握东垣学说的基本精神,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连贯分析李东垣的四部著作,探究其核心思想与组方用药的原理,还原"阴火"概念形成的思路,并以图表的方式,分析脾气虚陷的机理、证候和治疗... [目的]探讨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思想,把握东垣学说的基本精神,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连贯分析李东垣的四部著作,探究其核心思想与组方用药的原理,还原"阴火"概念形成的思路,并以图表的方式,分析脾气虚陷的机理、证候和治疗。[结果]揭示风药与补气健脾药存在着协同效应,归纳"阴火"概念的四层内涵,阐明元气损伤与脾胃虚衰的内在关系,发现脾气虚陷常伴有内外邪侵袭之多种病症,须治以补中益气和升阳举陷,并作随证加减。[结论]针对诸虚不足,以升阳益气法调理脾胃为中心的学术思想,拓宽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目前仍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垣 脾胃学说 风药 阴火 补中益气 金元四大家 中医各家学说
下载PDF
金元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与证治概述 被引量:18
16
作者 刘海亮 朱凯 王中琳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20期3370-3373,共4页
中风病属中医内科系统的常见疾病,自《黄帝内经》后,医家不断完善中风病病因病机及证治的认识。金元时期是中医学术思想活跃时期,诸多学派医家纷纷著书立说,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与针灸取穴等方面取得较突出的成就。对金元时期... 中风病属中医内科系统的常见疾病,自《黄帝内经》后,医家不断完善中风病病因病机及证治的认识。金元时期是中医学术思想活跃时期,诸多学派医家纷纷著书立说,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与针灸取穴等方面取得较突出的成就。对金元时期中风病不同代表医家的学术观点进行概括梳理,以期探讨中风病的主要证治特点及规律,为中风病的临床诊治与针灸方法提供一定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病 金元医家 治法 病因病机
下载PDF
刘完素“阳气怫郁”论治火热病浅探 被引量:18
17
作者 赵婷 包洁 范永升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553-555,561,共4页
[目的]探讨刘完素从"阳气怫郁"角度论治火热病的方法。[方法]通过研读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等论著,分析其对火热病证治规律的认识,着重阐述其从"阳气怫郁"角度论治火热病的机理。[结果]刘... [目的]探讨刘完素从"阳气怫郁"角度论治火热病的方法。[方法]通过研读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等论著,分析其对火热病证治规律的认识,着重阐述其从"阳气怫郁"角度论治火热病的机理。[结果]刘完素医理精深,临证经验丰富,善于创新。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理论的启示下,对火热病证加以扩充,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学说。认为风、寒、湿、燥诸气太过,玄府闭塞,阳气怫郁,均会产生火热病。"阳气怫郁"是六气化火的一个关键环节,当以寒凉与宣散相合的治法,或辛凉解表,或清泄郁热,或表里双解,或燥湿解郁,或寒温并用,以宣发"阳气怫郁"诸证。[结论]刘完素从"阳气怫郁"论治火热病,为后世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对今日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完素 火热病 阳气怫郁 病机 治法 素问玄机原病式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金元四大家
下载PDF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今读 被引量:18
18
作者 解玉峰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7-137,共11页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是中国戏剧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文论析王国维在戏剧起源、宋金杂剧、元杂剧、南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后来人对王国维的超越或者从他曾经达到的学术水准向下跌落 ;又从民族戏剧的研究立场和方法着眼 ,分析《宋元...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是中国戏剧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文论析王国维在戏剧起源、宋金杂剧、元杂剧、南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后来人对王国维的超越或者从他曾经达到的学术水准向下跌落 ;又从民族戏剧的研究立场和方法着眼 ,分析《宋元戏曲史》“外来之观念”、“史学家之家法”、“文学家之眼光”等三种思维路径对后来人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 论析 元杂剧 文论 民族戏剧 南戏 史学家 文学家 家法
原文传递
金元医家李东垣及其“东垣针法”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永臣 贾红玲 +1 位作者 韩涛 汤继芹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269-272,275,共5页
李杲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代表医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曾在山东聊城、东平等地生活、行医12年,从事了大量的医疗实践活动,为脾胃学说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将脾胃学说融汇于针灸中,形成了独特的"东垣针... 李杲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补土派"代表医家,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曾在山东聊城、东平等地生活、行医12年,从事了大量的医疗实践活动,为脾胃学说的创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将脾胃学说融汇于针灸中,形成了独特的"东垣针法",主要体现在选取背俞治外感(从阳引阴)和腹募治内伤(从阴引阳)、应用放血疗法治疗虚实两证、设立"同精导气法"与"导气同精法"以及灵活施用针刺、艾灸、放血和中药四个方面。"东垣针法"是中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针灸学术流派,对后世影响极大,至今仍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元医家 李东垣 东垣针法 医史研究
下载PDF
士人流向与社会转型——宋元变革论实证研究举隅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瑞来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7-118,共12页
历来,研究科举,大多关注士人获取功名的过程,视线也基本停留于士人登第为止,而对士人登第后的命运则较少关注。文章则从微观个案出发,宽泛地考察作为下层官僚的普通选人改官觅求荐举状的难度和贫困,以及在改官之际选人所遭受的各层官吏... 历来,研究科举,大多关注士人获取功名的过程,视线也基本停留于士人登第为止,而对士人登第后的命运则较少关注。文章则从微观个案出发,宽泛地考察作为下层官僚的普通选人改官觅求荐举状的难度和贫困,以及在改官之际选人所遭受的各层官吏盘剥。仕途蹇涩与官场污浊,由失败、失意、失望而导致的绝望,让不少士人对仕途产生淡漠与疏离。心态的变化带来了行为变化,士人流向走向多元化。然而,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流向以外,士人失意的一面一直被无意而深深地遮蔽。这种遮蔽给后世考察士人流向带来很大困难。本文钩玄索隐,从文献中归纳出一些反映士人流向的个案。在这样具体事实的分析基础上,再由微观到宏观,从士人流向多元化,展示社会转型之渐。并且放眼元代,从社会变化上寻求南宋与元代乃至明清的联系,申说作者近年来主张的宋元变革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登第 选人改官 士人流向 宋元变革 社会转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