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常用词“该”对“合”的历时替换及其他
被引量:6
- 1
-
-
作者
张海媚
-
机构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
出处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2-78,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宋元南北官话方言词汇比较研究"(16CYY035)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金代白话文献的整理及金代汉语词汇研究"(2017-ZZJH-186)
-
文摘
近代汉语阶段,表"应该"义的助动词主要有"合"和"该","合"始见于西汉,经过隋唐宋三代的发展,金元时期成为"应该"义的主导词;"该"最初见于唐代书面语文献,南宋口语文献才开始有少许用例,但由于具有表义明晰性强、音义感知度高等优点,明清两代用例迅速增多,明中后叶即取"合"而代之成为现代汉语口语中"应该"义的常用词。
-
关键词
常用词
当
应
合
该
-
Keywords
commonly used words
dang(当)
ying(应)
he(合)
gai(该)
-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常用词“合”对“当、应”的历时替换及其消退考
被引量:5
- 2
-
-
作者
张海媚
-
机构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
出处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42,共6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宋金对峙时期汉语词汇的南北差异研究"(13YJC740134)
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资助项目"<朱子语类>词汇的专题研究"(B2011-091)
-
文摘
助动词"合"虽然始见于西汉,但用例极少;即使到了隋唐宋三代,与"当、应"相比,仍处于次要地位;金元时期,无论在使用频率还是语法功能方面,"合"都处于强势地位;然而,明清两代,"合"的使用频次骤减,以至于现代汉语中,"合"基本被淘汰出局。原因有二:(1)在与"该"的竞争中失去优势;(2)自身义项过多,影响表义的明确性。
-
关键词
常用词
合
当
应
该
替换
消退
-
Keywords
Commonly used words
He(合)
Dang( 当)
ying(应)
Gai(该)
Replace
Regression
-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报应”的词义发展:从中土到佛经的移用和演变
- 3
-
-
作者
王金英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出处
《汉语史学报》
2023年第2期122-127,共6页
-
文摘
“报应”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语,成词理据在于动词性语素“报”“应”并列,均具备“相当”和“回”的特征;用“报”而非“应”代指双音词是由于二语素义的区别。“报应”表示“相应、相当”的行为,也即这种行为产生或呈现出的效应或结果,具有宗教哲学色彩,早见于中土文献。中古汉译佛经所见“报应”发展出新的内涵并保留至今,成为现代汉语中“报应”的唯一表义。这一哲学术语从中土文献到佛教文献的移用,是促动词义丰富发展的重要原因。
-
关键词
报
应
报应
词义发展
汉译佛经
-
Keywords
Bao(报)
ying(应)
Baoying(报应)
lexical meaning development
Chinese buddhist scriptures
-
分类号
H139
[语言文字—汉语]
B942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中古汉语副词“应”的语义类型与形成机制分析
- 4
-
-
作者
常志伟
-
机构
宿迁学院中文系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90-92,101,共4页
-
基金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魏书>与<宋书>句法专题研究"(2014sJD786)
-
文摘
从语义上看,中古汉语副词"应"表示三种意义:用作时间副词时,分别表"即将"与"立即";用作总括范围副词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所有""一切"。这三种副词用法有着不同的来源和渠道。其时间副词用法大概由另一个常用时间副词"当"类化而来;而它范围副词用法的形成则受前后语境和特殊句法位置影响,致使其语义指向发生变化,即由指向其后的谓语动词转向含有复数意义的关联项。
-
关键词
中古汉语
副词
应
语义指向
-
Keywords
Middle Ancient Chinese
adverbs
ying(应)
semantic orientation
-
分类号
H146.2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新流行构式“应X尽X”的多角度探析
- 5
-
-
作者
汪磊
刘忻
-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
出处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65-173,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299)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22GWCXXM-047)。
-
文摘
2020年以来,“应X尽X”格式在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中频频出现,业已成为一个凝固性很强的构式,其构式义可概括为“主观上认定某些行为是必要的,强调要尽最大的努力全面实现”,蕴含着认定义和强调义;在构式压制下,可变项“X”一般为单音节、动词性,并且由于“X”语义信息的简省,“应X尽X”格式具有强语境特点。从模因论的视角来看,“应X尽X”是表现型语言模因,社会语境的触发、主流媒体的使用、语言经济原则和网络传播媒介的助力是其成为强势模因并广泛传播的动因。
-
关键词
应X尽X
构式
流行语
语言模因
-
Keywords
ying(应)X Jin(尽)X
construction
buzzwords
linguistic memes
-
分类号
H13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存而不究:中古《天文志》变化浅析
被引量:4
- 6
-
-
作者
罗亮
-
机构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4-111,共8页
-
文摘
《天文志》是正史志书中的一个重要而传统的组成部分,但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篇幅上,唐初以前所修史书中,《天文志》所占篇幅达到10%以上,而宋以后则在6%左右。在内容上,《天文志》开始以记录各星辰位置意义为主,而后加入与人事上的联系。这股潮流在南北朝至唐初所修诸史达到了高潮,几乎每一种星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即"占",同时也会有相应的事件与之对应,即"应"。同时,这一时期开始增添对观测技术、宇宙构成讨论的记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史家们逐渐抛弃了关于"占"、"应"的部分。只留下天体客观的运动现象。一方面,这是因为宋以后的朝代,都是以征服前一王朝而建立,与中古时期的禅让政治有所不同。较之以前,各开国君主减少了用天命、德运、星象、符瑞等神秘事物来确立自己的权威的需要。《天文志》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其在诸志中所占份额自然越来越小。另一方面,由于史书编撰方法、思想学风发生改变,政府对星占之术的打压、天文官僚的前途变窄等一系列因素,使得《天文志》中逐渐剔除了"占"、"应"之内容,变得更为客观。
-
关键词
《天文志》
书写模式
征
占
应
-
Keywords
Astronomical Records
writing mode
Zheng (征)
Zhan (占)
ying 应)
-
分类号
P1-092
[天文地球—天文学]
-
-
题名洪述祖——“刺宋案”唯一主谋
被引量:4
- 7
-
-
作者
尚小明
-
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出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28,共24页
-
基金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真相所在:民初史事与人物"(41917812-021)成果之一
-
文摘
"宋案"是由多个情节次第演进而成的复杂案件,杀宋是最后一个环节。杀宋之意产生于袁世凯主导、赵秉钧参与的洪、应构陷"孙黄宋"计划失败之后,造意者为洪述祖。洪与赵关系并不融洽,因此他不可能将杀宋计划告赵,加之赵在宋被刺前多日已将"应密"电本交与洪掌管,故赵对洪、应图谋杀宋并不知情。洪、袁关系极为密切,洪曾试探袁是否同意"收拾"反对党一二人,被袁拒绝,洪遂转而以子虚乌有的"燬宋酬勋位"及"债票特别准",诱使应杀宋。故洪实为"刺宋案"唯一主谋。袁虽与刺宋无直接关系,但由于案发对其竞选正式大总统造成极大冲击,一旦宋案其他情节再曝光于法庭,对其将更不利,故他明知洪为杀宋主谋,仍故纵其至青岛德国租界,明知赵与杀宋无关,仍竭力阻止其到沪自证清白,洪因此得以暂时逃脱严惩,赵则牺牲了个人声誉,成为袁的"挡箭牌"。
-
关键词
宋案
洪述祖
袁世凯
赵秉钧
应夔丞
国民党
-
Keywords
Case of Assassination of Song Jiaoren(宋案)
Hong Shuzu(洪述祖)
Yuan Shih-kai(袁世凯)
Zhao Bingjun(赵秉钧)
ying Kuicheng(应夔丞)
Kuomintang
-
分类号
K258
[历史地理—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