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安时期的集体创作——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化写作方式的诞生 被引量:17
1
作者 袁盛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53,125,共4页
该文主要论述延安时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化写作方式的“集体创作”的诞生,指出此种写作方式在延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在一定意义上,集体创作既是新的意识形态话语逻辑的必然产物,是与“党的文学”观相适应的文艺生产方式,也是处... 该文主要论述延安时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化写作方式的“集体创作”的诞生,指出此种写作方式在延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在一定意义上,集体创作既是新的意识形态话语逻辑的必然产物,是与“党的文学”观相适应的文艺生产方式,也是处于思想改造之中的延安文人所必然采取的一种应对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学 集体创作 意识形态化写作方式 应对机制
下载PDF
反思与重启:延安文学及其研究的当代性(专题讨论)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富仁 朱鸿召 袁盛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8-101,共4页
王富仁认为,在新世纪重新重视延安文学研究,不是又将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终极形态,而是充分注意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并在一个更高的视点上对其进行新的感受和思考。朱鸿召认为,与现有知识谱系中的“... 王富仁认为,在新世纪重新重视延安文学研究,不是又将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终极形态,而是充分注意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并在一个更高的视点上对其进行新的感受和思考。朱鸿召认为,与现有知识谱系中的“延安文学传统”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实践形态的“延安文学传统”,时间上包括整个延安时期,尤其是1942年整风运动之前的文艺运动和文学创作。袁盛勇认为,在1949—1976年间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成为其直接理论来源和文学资源的乃是后期延安文学,而非作为总体的延安文学;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探究延安文学的本真,应该直面它的复杂性,并把它作为得以重新展开的一个重要起点来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延安文学 研究 反思
原文传递
延安文学的传播学意义初探 被引量:6
3
作者 李明德 郑娟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4期71-76,共6页
从媒体与文学的关系入手,借助史料考证的手段,对延安文学的传播环境、传播途径、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厘清延安文学的传播活动及其发展状况,文学与传媒的互动关系及效应,打开了认识和研究延安文学在延安特定时期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结构中... 从媒体与文学的关系入手,借助史料考证的手段,对延安文学的传播环境、传播途径、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厘清延安文学的传播活动及其发展状况,文学与传媒的互动关系及效应,打开了认识和研究延安文学在延安特定时期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结构中发挥作用的一面新窗口,实现了从传播学视角观照延安文学的新探索。认为延安文学的传播效果主要表现在:战争环境下的宣传鼓动作用;文化规范的形成与整合;"左翼文学"、延安文学与建国后"17年文学"一脉相承,成为现当代文学事实上的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学 传播学 文学
下载PDF
延安文学中的“医疗卫生叙事”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2-140,共9页
医疗卫生是重要的现代性事件,意味着疾病与健康超越个人性进入公共管理领域,从而在肉身层面上建立起个人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关联性。因此,有着急切改造人和社会诉求的延安文学中,就存在一系列以医疗卫生事件为主体情节的文本,姑且称之... 医疗卫生是重要的现代性事件,意味着疾病与健康超越个人性进入公共管理领域,从而在肉身层面上建立起个人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关联性。因此,有着急切改造人和社会诉求的延安文学中,就存在一系列以医疗卫生事件为主体情节的文本,姑且称之为"医疗卫生叙事"。延安文学中不仅有专门以乡村"卫生现代性"为主题的文本,在其乡村叙事中还广泛存在"卫生现代性"的踪迹。与此同时,在以医疗卫生事件、西医医生为主体情节、主人公的文本中,西医的医学人文主义及其名副其实的现代知识身份,对于人性和启蒙话语空间的开拓还具有独特的意义。这也是为何丁玲要把《在医院中》的主人公设定为医学知识分子(助产士),而非自己更熟悉的、延安也更常见的文艺知识分子。借此,也可以揭示出这篇小说的另一种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学“卫生现代性”医学人文主义 医学知识分子
原文传递
从延安文学传播看和谐社会构建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明德 郑娟 劳丽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75-81,共7页
延安时期,文学生产和传播活动对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新的社会形态和结构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促成了延安和谐社会的形成。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和文学传播活动蓬勃发展起来,文学担当起特殊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一方面,... 延安时期,文学生产和传播活动对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新的社会形态和结构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促成了延安和谐社会的形成。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和文学传播活动蓬勃发展起来,文学担当起特殊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一方面,延安文学积极为革命呐喊助威,奏响抗战救亡、赢得解放的时代主题,无论是报纸、期刊、图书,还是电影、歌曲、戏剧、口头文学等,都充分发挥了媒介自身的优势,对延安文学的精神内涵进行有效传播,为延安文学社会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延安文学的创作和传播产生了强大的教育功能,鼓舞和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对延安时期文学艺术生产、传播以及与社会建构的互动关系进行探究,有利于认识文学艺术的生产和传播活动在当前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和地位,从而理解和把握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对今天如何解决文学所面临的社会责任感缺失有所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学 文学功能 和谐社会构建
下载PDF
论“延安文学”传播的媒介生态特征——以传播主体与受众分析为中心 被引量:5
6
作者 杨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4-142,共9页
延安文学传播的媒介生态构成了中外文学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文化(文学)现象。延安文学传播的政治文化生态与媒介生态的构建与形成,使文学成为战争环境中充分发挥宣教作用的最有力的武器,这一特性不仅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机器的强大功能,在... 延安文学传播的媒介生态构成了中外文学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文化(文学)现象。延安文学传播的政治文化生态与媒介生态的构建与形成,使文学成为战争环境中充分发挥宣教作用的最有力的武器,这一特性不仅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机器的强大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又决定了延安文学的生产和生存状态,也决定了延安文学传播的鲜明特点:文学构体的不平衡与多元接受中的多层次受众群体;传播者的多重身份定位和角色转换的融合;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交融互动的集体创作模式。对于"延安文学"传播的媒介生态特征的分析,可以揭示出这一历史时段的社会文化系统中与文学关系密切、对文学传播产生直接影响的诸种要素,在剖析要素产生制约作用和致效功能的基础上,探寻延安文学的历史本真。而对延安时期传播媒介生态的审视,也有助于我们超越特定的时空获得关于一个时代的启示与反思,有益于我们反观近年来的文学传播研究热中的误区,获得方法论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学 媒介生态 传播主体 受众分析
下载PDF
容纳与建构:1935-1948延安报刊与文学传播 被引量:3
7
作者 杨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5期86-90,共5页
以延安时期的报刊研究为切入点,从传播学视角进行探析,认为报刊在延安文学传播过程中的职能及其拓展表现在:议程设置与话语的构建,创作实践与批评的互动,受众培养与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定位,创作主体的聚合与文学公共空间的形成等方面;强... 以延安时期的报刊研究为切入点,从传播学视角进行探析,认为报刊在延安文学传播过程中的职能及其拓展表现在:议程设置与话语的构建,创作实践与批评的互动,受众培养与大众化的传播效果定位,创作主体的聚合与文学公共空间的形成等方面;强调回到历史叙事的现场,从文学作品传播的媒介及其规律入手,应成为延安文学研究的重要的也是基本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报刊 延安文学 文学传播
下载PDF
集体主义对个体意识的改造与消融——从“延安文学”到“十七年文学”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0-65,共6页
从 2 0世纪 4 0年代的延安文学到解放后的十七年文学 ,集体主义始终是左右作家创作的主导思想。不仅人物塑造要工农兵化 ,而且作家主体也需集体化 ,任何打有个体印痕的私人话语都在工农、人民等集体概念改造、消融下趋于式微 ,“谁在说... 从 2 0世纪 4 0年代的延安文学到解放后的十七年文学 ,集体主义始终是左右作家创作的主导思想。不仅人物塑造要工农兵化 ,而且作家主体也需集体化 ,任何打有个体印痕的私人话语都在工农、人民等集体概念改造、消融下趋于式微 ,“谁在说话”、“说什么话”的政治立场成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主义 “延安文学” “十七年文学” 个体意识 艺术风格
下载PDF
毛泽东与延安文学的整合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振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15,89,共5页
说起延安文学,人们以为就是1942年毛泽东《讲话》发表以后,以延安为中心的各解放区的文学。其实延安文学还包括1942年以前的文学。1942年以后的延安文学实乃毛泽东在战争时代根据革命政治的需要进行整合的结果。毛泽东对延安文学的整合... 说起延安文学,人们以为就是1942年毛泽东《讲话》发表以后,以延安为中心的各解放区的文学。其实延安文学还包括1942年以前的文学。1942年以后的延安文学实乃毛泽东在战争时代根据革命政治的需要进行整合的结果。毛泽东对延安文学的整合,是战争时代革命对文学提出的必然要求。这种文学整合必须是围绕文艺的价值这个中心,以“应当怎样”为原则来进行的。毛泽东从文艺的价值主体、文艺的价值观念、文艺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延安文艺确是中国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史上继“五四”之后的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但其缺点和偏差,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性也有待认真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延安文学 整合 《讲话》
下载PDF
论当代延安文学研究的学理转变与“延安文学”学科建构的紧迫性——兼论“延安学”提出的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维东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7-22,共6页
新世纪,回眸延安文学研究是一个有价值的话题。面对延安文学研究“黎明前的黑暗”和学界对“延安文学”、“解放区文学”等概念理解混杂的事实,在前人学者延安文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探寻当代延安文学研究的学理转变脉络,阐述延安文... 新世纪,回眸延安文学研究是一个有价值的话题。面对延安文学研究“黎明前的黑暗”和学界对“延安文学”、“解放区文学”等概念理解混杂的事实,在前人学者延安文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探寻当代延安文学研究的学理转变脉络,阐述延安文学学科规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兼谈“延安学”构建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学 解放区文学 政治性 文学性 学科规范 “延安学”
下载PDF
延安文学中女性意识的遮蔽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艳丽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8-122,共5页
延安文学对妇女翻身求解放过程的描写,在女性解放史上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延安文学的主旋律是以"民族宏大叙事"为主,女性解放仅是作为阶级解放的注脚存在的。因此,延安文学对妇女解放的... 延安文学对妇女翻身求解放过程的描写,在女性解放史上有不容忽视的意义。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延安文学的主旋律是以"民族宏大叙事"为主,女性解放仅是作为阶级解放的注脚存在的。因此,延安文学对妇女解放的描写又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女性意识的遮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学 女性意识 丁玲 孔厥 赵树理 孙犁
下载PDF
延安文学: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追求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学勇 张英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延安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在革命与救亡的制约下超越了文学本身的范畴,上升到更为广阔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层面;文学的发展方向不仅是承继"五四"文学所开拓的现代性发展路径,更重要的是为了配合新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无... 延安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在革命与救亡的制约下超越了文学本身的范畴,上升到更为广阔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层面;文学的发展方向不仅是承继"五四"文学所开拓的现代性发展路径,更重要的是为了配合新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无论是文学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大众化的文学实践,还是文化符号由"鲁迅方向"向"赵树理方向"的转换,以及新的文学规范的设定,都在不断探索本民族文学现代性和民族性并重建构的新的可能性。从延安文学的实践及发展来看,一方面,它的现代性追求尽可能地向本民族的文化靠拢,突出中国经验的表达;另一方面,它所建构的民族性又充分体现着现代性追求的实践特征。延安文学所追求的现代性是包含着民族性的现代性,所确立的民族性是内涵着现代性的民族性,民族性塑造着现代性,现代性目标又深化着民族性的诉求,二者之间是一种双向沟通和对接的过程,由此构成了延安文学的双重追求:民族性与现代性并重。现代性与民族性作为延安文学的两翼,形成了延安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并为建国后当代文学的发展创设了新的文学规范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学 现代性 民族性 新文化方向
下载PDF
劳动把“鬼”变成“人”——论延安文学中的二流子形象塑造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颖慧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67-71,共5页
二流子作为边缘群体在中国社会由来已久,从五四时期开始便受到个别作家的关注,到了延安时期开始广泛进入文学创作者的视野。延安文学中的二流子形象塑造呈现出一定的类型化、模式化的倾向,但也有个别作品触及了二流子的心灵深处,从社会... 二流子作为边缘群体在中国社会由来已久,从五四时期开始便受到个别作家的关注,到了延安时期开始广泛进入文学创作者的视野。延安文学中的二流子形象塑造呈现出一定的类型化、模式化的倾向,但也有个别作品触及了二流子的心灵深处,从社会及人性的多元视角揭示了二流子的命运遭际。在大生产运动、二流子改造运动全面展开的社会背景下,劳动成为延安文学中二流子形象转变的重要因素,这昭示了劳动对人的重要规训作用,同时强化了延安时期的政治意识形态宣传,也影响了"劳动光荣"的新道德新风尚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学 二流子形象 劳动
下载PDF
作为话语仪式的忏悔--何其芳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遇春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5-141,共7页
在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实践中,何其芳主要运用了一种双重性的忏悔话语策略,以此来认同并超越当时正日趋成型的革命文艺话语秩序。其中隐含了主流权力话语重塑或改造诗人主体的运作机制,即通过"排除程序"和"提纯程序"... 在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实践中,何其芳主要运用了一种双重性的忏悔话语策略,以此来认同并超越当时正日趋成型的革命文艺话语秩序。其中隐含了主流权力话语重塑或改造诗人主体的运作机制,即通过"排除程序"和"提纯程序"来制约主体的话语空间和话语方式。何其芳的话语困境植根于他的心理困境,也折射了当时面临创作转换的革命作家的普遍文化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延安文学 忏悔仪式 话语机制 创作困境
下载PDF
“突击文化”的历史内涵及其对延安文学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健 周维东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0-87,共8页
"突击文化"是对延安文学发生语境的一种概括。它集中反映了抗日革命根据地社会日常生活的军事化色彩、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焦虑"心态,以及潜在的"突围"心理。从"突击文化"的角度研究延安文学... "突击文化"是对延安文学发生语境的一种概括。它集中反映了抗日革命根据地社会日常生活的军事化色彩、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焦虑"心态,以及潜在的"突围"心理。从"突击文化"的角度研究延安文学,能够使延安文学研究从"政治"的视野步入更深入的"文化"空间,进而丰富我们对延安文学内在复杂性的认识。通过"突击文化",我们可以更新对于延安文学的认识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击运动 突击文化 延安文学
下载PDF
延安文学:当代文化视域下的价值重估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明德 任虹 张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5-79,共5页
对延安文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下价值进行了阐述,认为其文学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发挥着特有的价值作用;其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承载了更多的政治使命、使精英文化语态更为深刻地转向了大众文化语态两个方面,而延安文学的农民文化、民族性、... 对延安文学的历史价值和当下价值进行了阐述,认为其文学形态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发挥着特有的价值作用;其历史价值主要表现在承载了更多的政治使命、使精英文化语态更为深刻地转向了大众文化语态两个方面,而延安文学的农民文化、民族性、民间性的特征,正是当今文化所缺失的;延安文化与陕西文化相比较,其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延安文学对陕西文学及当代文化的建构和反思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学 历史价值 当代价值 陕西文学
下载PDF
论延安文学生产机制的建立
17
作者 王冬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9-119,共11页
延安文学生产机制是指在“延安”这一特定时空条件下,文学的运行机制、原则和方式等一整套关于文学的“游戏规则”,包括文学体制(政策)、文学主体(作家、文学团体等)、文学创作、文学传播(出版社、期刊、报纸等)、文学评价(文学奖项、... 延安文学生产机制是指在“延安”这一特定时空条件下,文学的运行机制、原则和方式等一整套关于文学的“游戏规则”,包括文学体制(政策)、文学主体(作家、文学团体等)、文学创作、文学传播(出版社、期刊、报纸等)、文学评价(文学奖项、文学批评等)、文学消费等。延安文学生产机制建立在对苏区文艺基础之上,并在空间、思想、形式、组织等方面进行了扩展。文学社团、高等院校、报刊阵地等构成了延安文学组织和生产的公共空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艺思想、政策文件通过思想改造、整风运动形成一体化、组织化的文学模式和文学话语权,作家在思想改造过程中成为有机分子、革命事业的螺丝钉,组织严密的传播模式保证了延安文学服务工农兵大众的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生产 延安文学 边界意识 党的文艺
下载PDF
延安文艺的“大众化”选择及其现代性悖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继红 张学敏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25-29,共5页
延安文艺时期"唯一源泉论"的出台和"大众化"道路的选择,是特殊历史语境下文艺功能"合目的性"的典型行为,客观上促进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翻身想象"和大众化观念;但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想象来... 延安文艺时期"唯一源泉论"的出台和"大众化"道路的选择,是特殊历史语境下文艺功能"合目的性"的典型行为,客观上促进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翻身想象"和大众化观念;但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想象来看,延安文艺时期的大众化选择,一方面为文艺的群众化、平民化获得了话语保障;另一方面,由于"革命的启蒙"话语力量的介入,五四新文学传统中的审美现代性追求难以为继。这一特殊时期对文学资源的选择和评估,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学 《讲话》 大众化 现代性 悖论
下载PDF
供给制与延安文学:从个人走向集体 被引量:2
19
作者 田松林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142-152,共11页
供给制对于延安文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事实上,供给制不仅是供养延安文人的一种方式,更是生成延安文学的一种经济形态。延安的文学团体、文学刊物、文人生存都以供给制为经济基础,延安文学的生产、流通、接受等各个环节也都受供给制... 供给制对于延安文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事实上,供给制不仅是供养延安文人的一种方式,更是生成延安文学的一种经济形态。延安的文学团体、文学刊物、文人生存都以供给制为经济基础,延安文学的生产、流通、接受等各个环节也都受供给制的左右。随着市场的消解,依靠"公家"生存的延安文学与政治的距离无限接近,延安文人的话语空间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当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文人小资产阶级意识在延安爆发时,中国共产党能迅速地加以控制、引导,并构建一种符合文化军队定位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学理念。同时,供给制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延安文学的表现主体与创作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制 延安文学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下载PDF
宣传与规训:大生产运动中的新秧歌狂欢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松林 刘瑜 《宜宾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2-20,共9页
大生产运动与延安新秧歌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延安文艺整风后,延安戏剧界不仅对"大戏"进行了全面的否定,而且确立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走文艺的工农兵路线。此时,延安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成为文艺服务的首选对象。随着《... 大生产运动与延安新秧歌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延安文艺整风后,延安戏剧界不仅对"大戏"进行了全面的否定,而且确立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走文艺的工农兵路线。此时,延安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成为文艺服务的首选对象。随着《兄妹开荒》的成功演出以及延安领导人对其在大生产运动中价值的肯定、秧歌的价值被发现,延安的新秧歌运动由此拉开序幕。在新秧歌运动中,秧歌也一改民间文艺的娱乐性成为了党政策的推广者,并自觉承担起了宣传与规训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生产运动 新秧歌运动 延安文学 宣传与规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