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延安时期的集体创作——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化写作方式的诞生 |
袁盛勇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7
|
|
2
|
反思与重启:延安文学及其研究的当代性(专题讨论) |
王富仁
朱鸿召
袁盛勇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7
|
|
3
|
延安文学的传播学意义初探 |
李明德
郑娟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7 |
6
|
|
4
|
延安文学中的“医疗卫生叙事” |
王宇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8
|
|
5
|
从延安文学传播看和谐社会构建 |
李明德
郑娟
劳丽华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6
|
|
6
|
论“延安文学”传播的媒介生态特征——以传播主体与受众分析为中心 |
杨琳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7
|
容纳与建构:1935-1948延安报刊与文学传播 |
杨琳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7 |
3
|
|
8
|
集体主义对个体意识的改造与消融——从“延安文学”到“十七年文学”的一种考察 |
刘忠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4
|
|
9
|
毛泽东与延安文学的整合 |
陈振华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10
|
论当代延安文学研究的学理转变与“延安文学”学科建构的紧迫性——兼论“延安学”提出的意义 |
周维东
|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2
|
|
11
|
延安文学中女性意识的遮蔽 |
周艳丽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12
|
延安文学: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追求 |
赵学勇
张英芳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13
|
劳动把“鬼”变成“人”——论延安文学中的二流子形象塑造 |
宋颖慧
|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4
|
|
14
|
作为话语仪式的忏悔--何其芳延安时期的诗歌话语分析 |
李遇春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15
|
“突击文化”的历史内涵及其对延安文学研究的意义 |
张健
周维东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6
|
延安文学:当代文化视域下的价值重估 |
李明德
任虹
张双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7
|
论延安文学生产机制的建立 |
王冬梅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18
|
延安文艺的“大众化”选择及其现代性悖论 |
张继红
张学敏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2015 |
1
|
|
19
|
供给制与延安文学:从个人走向集体 |
田松林
|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7 |
2
|
|
20
|
宣传与规训:大生产运动中的新秧歌狂欢 |
田松林
刘瑜
|
《宜宾学院学报》
|
2018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