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om Primitive “Imagery” (Yi-Xiang) to the Humanistic Concepts of “Inspiring Imagery” (Xing-Xiang) and “Entrusting One’s Thoughts and Feelings to Imagery”(Ji-Xiang): The Depiction of Plants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1
作者 JIANG Linchang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24年第3期268-291,共24页
In Western civilization,as exemplified by ancient Greece,the primitive imagery of plants ceased to appear in daily life.Nevertheless,in China,the primitive imagery of plants that originated and flourished in primitive... In Western civilization,as exemplified by ancient Greece,the primitive imagery of plants ceased to appear in daily life.Nevertheless,in China,the primitive imagery of plants that originated and flourished in primitive times never ceased to prevail even after entering the civilized era.Merged with rationality,it gave rise to the humanistic concepts of“inspiring imagery”(xing-xiang)and“entrusting one’s thoughts and feelings to imagery”(ji-xiang),as represented by the depiction of plants in works like The Book of Odes and Odes of Chu.This was due to China’s unique civilization origin and early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According to the concepts of“inspiring imagery”and“entrusting one’s thoughts and feelings to imagery”that emerged in the civilized and rational era,individual emotions and independent personalities can inspire or be entrusted to imagery,while imagery represents the racial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rooted in the long-standing tradition and imbued with religious,ethical,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kinship-based governance.As typical artistic expressions formed during China’s Axial Age,“inspiring imagery”and“entrusting one’s thoughts and feelings to imagery”related to the depiction of plants hav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shaping China’s distinctive aesthetic preferences,nourishing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s spanning over two millennia since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and forging the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structur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AGERY yi-xiang inspiring imagery xing-xiang entrusting one’s thoughts and feelings to imagery ji-xiang
原文传递
唐代诗学“兴”范畴体系研究之一——关于“兴”范畴的溯源
2
作者 王抒凡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9期77-84,共8页
将唐代"兴"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对它的几个基本内涵即"讽喻美刺"的社会现实价值、"言有尽意无穷"的审美价值及"比兴"艺术等进行了溯源。弄清了"兴"的社会现实价值与儒家诗教理论的关系... 将唐代"兴"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对它的几个基本内涵即"讽喻美刺"的社会现实价值、"言有尽意无穷"的审美价值及"比兴"艺术等进行了溯源。弄清了"兴"的社会现实价值与儒家诗教理论的关系,"兴"与古代比兴艺术思维、比兴艺术手法的关系,以及"兴"的审美价值与儒、道、释三家美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 兴寄 兴象
下载PDF
中国古代美学的四大艺术范畴
3
作者 邹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6-39,共4页
受中国上古宗教特殊性的影响,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具有不同于西方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倾向,由此形成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四种美的形态,亦可称为身象、物象、事象和性象。与此四象相对应,中国古代艺术逐渐发展出形神、意境... 受中国上古宗教特殊性的影响,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具有不同于西方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倾向,由此形成全性合生、流观合化、节文合序和明德合圣四种美的形态,亦可称为身象、物象、事象和性象。与此四象相对应,中国古代艺术逐渐发展出形神、意境、文质和兴象四大范畴,以统领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个范畴体系。形神与意境为虚象,具有超脱空灵的审美品味;文质和兴象为实象,包含较多的社会功利内容。由四象生成的四大艺术范畴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关联和渗透,研究者可有所偏重但不能偏废;偏废不仅弃置其所欲舍,同时也将断送其所欲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范畴 形神 意境 文质 兴象
下载PDF
“知难”挑战下的阐释:章学诚解《诗》考论
4
作者 袁宪泼 《贵州文史丛刊》 2013年第1期67-72,共6页
章学诚一生治学处于"知难"的挑战下,而不被时人理解。在此心理事实基础上,针对考据学派、义理学派和辞章学派的解《诗》理论,他建构出以兴象和诗教解《诗》思想。包括重视《诗》的情感性和形象性;以《礼》约《诗》,设身处地... 章学诚一生治学处于"知难"的挑战下,而不被时人理解。在此心理事实基础上,针对考据学派、义理学派和辞章学派的解《诗》理论,他建构出以兴象和诗教解《诗》思想。包括重视《诗》的情感性和形象性;以《礼》约《诗》,设身处地的理解《诗》产生的时代语境。最终实现合考据、义理、辞章为一家的学术理想。章学诚的这种解《诗》思想以明道的角度,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和源流意义,贯彻了与之相始终的"六经皆史"的学术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解《诗》 兴象 诗教
下载PDF
中国传统意象理论在隋唐五代的拓展和深化 被引量:4
5
作者 简圣宇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2年第4期289-304,共16页
中国传统意象理论在隋唐及五代这一时段里,逐步完成了从具体话语表述到深层思想结构等各方面的优化和升级。该时期的意象理论承袭着魏晋老庄玄学的思想资源,获得了印度佛教哲学体系的助力,经过诗歌和词曲等各种文艺创作的实践磨练,已开... 中国传统意象理论在隋唐及五代这一时段里,逐步完成了从具体话语表述到深层思想结构等各方面的优化和升级。该时期的意象理论承袭着魏晋老庄玄学的思想资源,获得了印度佛教哲学体系的助力,经过诗歌和词曲等各种文艺创作的实践磨练,已开始逐步成熟和体系化,并且具备了更为充分和鲜明的审美内涵。这一时期的意象理论的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越前代,形成了包括“境”(意境)、兴象、韵味等在内的家族概念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五代 意象 意境 兴象 韵味
原文传递
“形声相益”新解与“文”“字”关系辨正 被引量:4
6
作者 李运富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2-199,共8页
《说文解字·叙》有"文""字"之分,后人由于误解"形声相益"的含义,遂把"文""字"的关系看成"独体"与"合体"的关系。其实"形声相益"并非"形符... 《说文解字·叙》有"文""字"之分,后人由于误解"形声相益"的含义,遂把"文""字"的关系看成"独体"与"合体"的关系。其实"形声相益"并非"形符、声符相加合"之意,因为训诂上讲不通。根据"形声"具有动宾结构用法和"取譬相成"的互证,文章认为"形声相益"应该理解为"形化语言以益象形",就是在象形造"文"方法基础上增加音义造"字"方法,以突破客观事物局限,达到大量滋生汉字的目的。因此"文"与"字"的区分不在于"独体""合体"结构的不同,而在于构字取形的途径和方法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与“字” 独体与合体 “形声相益” “取譬相成” 构形发展
下载PDF
中国诗学“兴象”论 被引量:3
7
作者 余松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55-60,共6页
“兴象”是中国诗歌独特的意象类型 ,它受到中国诗学的普遍认同与推崇 ,一方面在于吻合中国人对诗性形象的设计和对某种特定审美趣味的追求。另一方面它更接近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对“道”的体验 ,和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也更易展... “兴象”是中国诗歌独特的意象类型 ,它受到中国诗学的普遍认同与推崇 ,一方面在于吻合中国人对诗性形象的设计和对某种特定审美趣味的追求。另一方面它更接近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对“道”的体验 ,和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也更易展现个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兴象”在构“象”上、喻“兴”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 ,并在审美上表现出情景交融、意在言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兴象 论析
下载PDF
论“兴象” 被引量:4
8
作者 谌兆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7-121,共5页
“兴象”是由殷王番 在《河岳英灵集》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诗学范畴。它与贾公 彦《周礼注疏》所谓“兴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贾公彦所谓“兴象”是就明器的制作方法 而言的,而殷王番所谓“兴象”则是就诗的性质特征 而言的,乃是指... “兴象”是由殷王番 在《河岳英灵集》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诗学范畴。它与贾公 彦《周礼注疏》所谓“兴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贾公彦所谓“兴象”是就明器的制作方法 而言的,而殷王番所谓“兴象”则是就诗的性质特征 而言的,乃是指具有审美感兴特征而意余 言外的艺术形象。《河岳英灵集》所收盛唐诗作提供的艺术形象大多兼具审美感兴特征和意 余言外的特色,“兴象”这一范畴可以说是对这一显著特色的理论概括,它较之“意象”更 为强调了艺术形象中所包含的“意”的审美特性。殷王番之后,“兴象”说不断得到丰富和发 展。不少文学理论批评家多既言“兴象”又言“意象”,而往往是在比“意象”更高的审美 层次上来言“兴象”的。可见“兴象”是对“意象”的超越,或者说“兴象”说是“意象” 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象 诗学范畴 审美感兴 《河岳英灵集》 意象 诗歌 艺术形象
下载PDF
殷璠《河岳英灵集》“兴象”概念论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黄琪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91-95,共5页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首先提出"兴象"概念,深刻影响了后来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及胡应麟"盛唐绝句,兴象玲珑"等学说,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独立的诗学、美学范...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首先提出"兴象"概念,深刻影响了后来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及胡应麟"盛唐绝句,兴象玲珑"等学说,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独立的诗学、美学范畴。"兴象"的内涵经历了历代学者不断丰盈化的过程。殷璠提出"兴象"一词,但并未如后世诗论家那样,较多地论述"兴象"的具体审美特征。本文从殷璠评以"兴象"的诗作入手,细致分析并考察"兴象"最初提出时的含义,以明确殷璠"兴象"说与后世"兴象"说的联系与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璠 兴象 审美特征
下载PDF
关于“兴象”之“兴”字源语义的辨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熊开发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88-93,共6页
"兴象"作为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广泛应用于我国古代诗歌研究领域,然而因其自身颇具多义性和复杂性,令人难以把握。而"兴象"之"兴",最早是对曾经发生的某种宗教祭祀行为的形象描绘。正是由于"兴&... "兴象"作为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广泛应用于我国古代诗歌研究领域,然而因其自身颇具多义性和复杂性,令人难以把握。而"兴象"之"兴",最早是对曾经发生的某种宗教祭祀行为的形象描绘。正是由于"兴"与原始宗教活动的渊源关系,加之后来在此基础上衍变出的内涵丰富的多重意义,从而成为几乎最具中国汉民族文化特色的一个名词,进而也成为了一种人们用来理解诗歌和创作诗歌的重要方法。本文从字源学的角度辨析了"兴"所包含的多种主要意义,并分析了当"兴"与"意""感""象"组合在一起时所产生的意义变化,希望可以借此更好地理解"兴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象 意兴 意象
下载PDF
论《诗品》之“兴”
11
作者 唐晓恬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29-33,共5页
钟嵘在《诗品·序》中直言“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有别于此前多位学者对“兴”的解读,他一方面丰富了“兴”的内涵,使其独立于赋、比之外,拥有独特定义;另一方面将“兴”作为一种诗歌审美理想的诉求,一定程度上提升“兴”的地位,... 钟嵘在《诗品·序》中直言“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有别于此前多位学者对“兴”的解读,他一方面丰富了“兴”的内涵,使其独立于赋、比之外,拥有独特定义;另一方面将“兴”作为一种诗歌审美理想的诉求,一定程度上提升“兴”的地位,对后世兴味、兴象说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兴”的解读和应用,是钟嵘在《诗品》中针对诗歌品评的一个新视角,学者亦可以从这一维度考量钟嵘为一百余位诗人划分品级的标准。以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的理解作为切入点,亦可以窥见钟嵘本人的诗歌审美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品》 “兴” 兴味 兴象
下载PDF
“意象”与“比兴”碰撞融合的意义——以《文心雕龙》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旭 文志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5-131,共7页
考察了《文心雕龙》中"意象"、"比兴"两个概念,认为两者之间已经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为后来的"兴象"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指出,这种现象是因为"比兴"理论自身的缺陷造成的,"... 考察了《文心雕龙》中"意象"、"比兴"两个概念,认为两者之间已经开始出现融合的趋势,这种融合为后来的"兴象"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指出,这种现象是因为"比兴"理论自身的缺陷造成的,"意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比兴"理论的缺陷,并且为诗歌的意义别开生面,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比兴 兴象 碰撞与融合
下载PDF
《文心雕龙·比兴》之兴义探析
13
作者 刘芳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38-41,共4页
《比兴》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六篇,是刘勰对古代诗文创作方法的论述。赋、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传统。对于赋,刘勰在《诠赋》篇已结合对辞赋的论述讲到一些。本篇专论比、兴,除二者关系较为密切外,也说明刘勰认为在艺术方... 《比兴》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六篇,是刘勰对古代诗文创作方法的论述。赋、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传统。对于赋,刘勰在《诠赋》篇已结合对辞赋的论述讲到一些。本篇专论比、兴,除二者关系较为密切外,也说明刘勰认为在艺术方法上,比、兴更值得探讨和总结。刘勰虽以"比兴"并称为题来论述他的创作观,在篇中提出了自己对比、兴的理解,也试图把比、兴方法和思想内容的表达密切联系起来,并在字里行间强烈表达了"兴"之创作方法的重要性,但他在篇幅上却以极大的空间来专论"比"的特质和运用,始终没有明确的描述"兴"的内涵及其使用方法,使我们难以清晰得见刘勰的"兴"义观。本文拟结合刘勰的时代特征和他的文学评论思想探析其隐于其中的"兴"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 兴义 兴象 象征 赋比兴传统
下载PDF
中国古典美学“兴象”范畴的生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洋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第4期82-89,共8页
"兴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兴象"之"兴"在原始宗教中孕育发展出超越性、现实指向性以及对情感之真和正的要求。至唐代,诗歌艺术的长足发展以及刚健蓬勃的盛唐气象促使作为美学概念的"兴象&q... "兴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兴象"之"兴"在原始宗教中孕育发展出超越性、现实指向性以及对情感之真和正的要求。至唐代,诗歌艺术的长足发展以及刚健蓬勃的盛唐气象促使作为美学概念的"兴象"产生,并赋予其独特的内涵:注重个体情感的真实抒发,更推崇个体在其生存境遇中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明清理论家将"兴象"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其成为贯穿于诗歌鉴赏论与创作论中的重要美学概念以及具有普遍性的美学准则。兴象标拔、兴象玲珑、兴象浑沦等对"兴象"的描述不但表明"兴象"所表达的审美趣味由刚健质实向清空一路扩容,变得多样化,也使其由一个抽象的概念演变为立体化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美学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象 原始宗教 盛唐气象 美学范畴
下载PDF
殷璠“兴象”说再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树民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59-61,共3页
“兴象”组合成词最早见于唐代贾公彦的《周礼注疏》,但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却是由殷璠首次拈出。贾殷二氏的“兴象”说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殷璠的“兴象”指的是兴中之象,它首先是指审美兴发状态下的取象,同时亦指作品显现出的一种言尽意... “兴象”组合成词最早见于唐代贾公彦的《周礼注疏》,但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却是由殷璠首次拈出。贾殷二氏的“兴象”说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殷璠的“兴象”指的是兴中之象,它首先是指审美兴发状态下的取象,同时亦指作品显现出的一种言尽意余的美学意味。殷璠“兴象”说的最大意义在于沟通了整个文学审美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象 文学活动
下载PDF
天人合一——《诗经》兴象的构建平台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国良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6年第5期72-74,共3页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密切相关。“兴”的寓意是“托事于物”,这与上古先民师法自然的思想信仰显然是一脉相承的。
关键词 《诗经》 兴象 天人合一
下载PDF
《毛诗》经学阐释与唐代“比兴”诗学观
17
作者 毛宣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100,共10页
唐代"比兴"诗学观的演进,与《毛诗》经学阐释有着密切关系。以孔颖达为代表的《毛诗》经学以"六义"之学、"风雅比兴"之旨论诗,将"比兴"之说与现实人生紧密相联,提出"风雅之诗,缘政而作&qu... 唐代"比兴"诗学观的演进,与《毛诗》经学阐释有着密切关系。以孔颖达为代表的《毛诗》经学以"六义"之学、"风雅比兴"之旨论诗,将"比兴"之说与现实人生紧密相联,提出"风雅之诗,缘政而作""诗述民志,乐歌民志"一系列命题,对唐代"比兴"诗学观的形成产生了精神实质上的影响。《毛诗》经学以"比兴"论诗,不仅进行经学意义上的还原,而且继承了魏晋以来的审美批评成果,它突出地表现在"兴"义的阐发和对"兴"的情感感发功能重视上。"兴必取象"命题的提出和对诗歌声律的重视,也是《毛诗》经学阐释对"比兴"诗学所做出的理论贡献,前者实现了诗之比兴与易象之间的沟通,促成了"兴象"审美范畴的形成,后者扭转了声义分离、专注于"比兴"义理说诗的倾向,推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发展。清楚梳理以孔颖达为代表的《毛诗》经学的"比兴"之说与唐代"比兴"诗学观的关系,对于把握唐代"比兴"诗学的精神内涵以及整个唐代诗学理论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兴” 六义 兴象 声律 经学阐释 诗学观
下载PDF
熊十力对大乘空宗的解读和吸收——以“性相”与“体用”为核心
18
作者 丁铭 《宜宾学院学报》 2018年第8期18-24,共7页
熊十力对大乘空宗的吸收基于他对"空"的理解,认识到大乘空宗归于"寂灭"的理论后果,转而在大乘空宗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将"寂灭"义的"性"转化为"即寂即觉"的"体",将&... 熊十力对大乘空宗的吸收基于他对"空"的理解,认识到大乘空宗归于"寂灭"的理论后果,转而在大乘空宗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将"寂灭"义的"性"转化为"即寂即觉"的"体",将"性相"的隔绝关系转化为"体用不二"的本体论。这一转变与他早期对"真幻"问题的思考一致,"性相""体用"皆是"真幻"问题的延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大乘空宗 性相 体用
下载PDF
吴越山水诗与六朝山水诗比较研究
19
作者 宋瑞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124-128,共5页
笔者对吴越山水诗和六朝山水诗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比较,通过比较得知,吴越山水诗对六朝山水诗有继承,也有发展。在"兴"、"象"融合方面和语言的清新自然方面,二者是一脉相承的,体现出山水诗发展的延续性。在诗歌的描... 笔者对吴越山水诗和六朝山水诗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比较,通过比较得知,吴越山水诗对六朝山水诗有继承,也有发展。在"兴"、"象"融合方面和语言的清新自然方面,二者是一脉相承的,体现出山水诗发展的延续性。在诗歌的描摹对象方面,则表现出江南风光对山水诗一贯的影响。当然,吴越山水诗明显带有过渡时期的特点,与稍后的盛唐山水诗相比,不足之处尚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越山水诗 六朝山水诗 比较 描摹对象 语言 兴象
下载PDF
早期普罗小说物象论
20
作者 柯贵文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63-66,94-95,共4页
赋予物象以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是早期普罗小说在物象运用方面最显著的特征。纯粹的兴象运用新意有限,而兴象的比象化运用则较为成功;借物说理、以物喻人因能有效地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表达作家的主观情感而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人体物... 赋予物象以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是早期普罗小说在物象运用方面最显著的特征。纯粹的兴象运用新意有限,而兴象的比象化运用则较为成功;借物说理、以物喻人因能有效地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表达作家的主观情感而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人体物象也被意识形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小说 兴象 人体物象 意识形态色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