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芳吉汉译彭斯诗歌译者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正栓 吕欣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74,共5页
中国译者汉译彭斯诗歌由来已久,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时间上看,吴芳吉堪称彭斯诗歌汉译的先驱。本研究主要基于吴芳吉汉译的《彭士诗十三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从翻译外和翻译内两个层次出发,探究吴芳吉在翻译外的主客... 中国译者汉译彭斯诗歌由来已久,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时间上看,吴芳吉堪称彭斯诗歌汉译的先驱。本研究主要基于吴芳吉汉译的《彭士诗十三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从翻译外和翻译内两个层次出发,探究吴芳吉在翻译外的主客观因素影响下的务实性译者行为,以及翻译内为实现语言转换的求真性译者行为,同时讨论吴芳吉的汉译对彭斯诗歌翻译的贡献,旨在促进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进一步传播,并丰富彭斯诗歌汉译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芳吉 彭斯诗歌 译者行为 翻译外 翻译内
原文传递
论吴芳吉的现代格律诗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坤栋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22-26,共5页
吴芳吉不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新诗诗人,而且是第一位创作现代格律诗的诗人。他创作现代格律诗52首,分齐言体和杂言体两大类。在音顿、字数、句数、段数及押韵等方面都具较严整的格律。内容丰富,关系国计民生和日常生活,抒情言志... 吴芳吉不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新诗诗人,而且是第一位创作现代格律诗的诗人。他创作现代格律诗52首,分齐言体和杂言体两大类。在音顿、字数、句数、段数及押韵等方面都具较严整的格律。内容丰富,关系国计民生和日常生活,抒情言志,情真意笃,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既有现实主义诗篇,还具浪漫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芳吉 现代格律诗 新诗 齐言体 杂言体
下载PDF
《学衡》的诗学理念与诗歌译介——以该杂志刊载的彭斯诗歌译作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徐婷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9-163,共5页
《学衡》所刊载的彭斯译诗,充分体现了该杂志在学衡派诗学理念影响下形成的"似旧而新"的诗歌翻译风格。主要译者吴芳吉将自己对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体认贯穿于创作和翻译活动之中,以"旧体"兼容舶来的文本,他所译... 《学衡》所刊载的彭斯译诗,充分体现了该杂志在学衡派诗学理念影响下形成的"似旧而新"的诗歌翻译风格。主要译者吴芳吉将自己对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体认贯穿于创作和翻译活动之中,以"旧体"兼容舶来的文本,他所译介的彭斯诗歌,体现了学衡派的诗学理念和文化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衡》 学衡派 罗伯特·彭斯 诗歌译介 吴芳吉
下载PDF
标新立异 敢为人先——五四文学革命中的蜀籍作家团队述评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志福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6-20,共5页
五四文学革命新诗运动中的蜀籍作家团队,是一支敢为天下先、冲锋陷阵的文化生力军。康白情是蜀籍作家中最早投入五四新诗运动、并进行创作的实践者。吴芳吉是五四新诗运动中的"独行侠",其代表作《婉容词》充满爱国激情,深刻... 五四文学革命新诗运动中的蜀籍作家团队,是一支敢为天下先、冲锋陷阵的文化生力军。康白情是蜀籍作家中最早投入五四新诗运动、并进行创作的实践者。吴芳吉是五四新诗运动中的"独行侠",其代表作《婉容词》充满爱国激情,深刻反映现实生活,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的最强音之一。郭沫若是浪漫主义流派的创始人、中国新诗的奠基者,其诗集《女神》以它全新的精神和形式使五四时期的白话诗取得了强力的突破,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总之,从白话诗的开创到中国新诗的奠基,蜀籍作家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革命 新诗运动 蜀籍作家 康白情 吴芳吉 郭沫若
下载PDF
吴芳吉教育思想的儒学渊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峰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2-158,共7页
在以质疑和否定儒学为基调的20世纪初期,吴芳吉的教育思想体现出鲜明的儒学色彩。为使儒家"诗教"与"礼教"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吴芳吉对儒家的性善哲学与礼教思想进行了具有时代色彩的阐发与扬弃。在追溯吴芳吉儒学... 在以质疑和否定儒学为基调的20世纪初期,吴芳吉的教育思想体现出鲜明的儒学色彩。为使儒家"诗教"与"礼教"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吴芳吉对儒家的性善哲学与礼教思想进行了具有时代色彩的阐发与扬弃。在追溯吴芳吉儒学思想渊源的基础上,文章分析吴芳吉的性善哲学与文学教育观的密切关联,并从道德哲学的层面析解吴芳吉伦理教育观的具体表现,展示吴芳吉儒学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芳吉 儒学 性善说 诗教 礼教
下载PDF
新旧诗歌视阈下的杜诗学嬗变——以吴芳吉杜诗学研究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旭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47-52,共6页
吴芳吉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教育家与诗人。在新旧文化交替之际,吴芳吉杜诗学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别有独到之处。吴芳吉采用传统知人论世的方法研究杜诗,把每首诗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与诗人生活经历充分结合进行细致微观论述。在艺术手法上,... 吴芳吉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教育家与诗人。在新旧文化交替之际,吴芳吉杜诗学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别有独到之处。吴芳吉采用传统知人论世的方法研究杜诗,把每首诗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与诗人生活经历充分结合进行细致微观论述。在艺术手法上,吴芳吉推崇杜诗用典、叠字和炼句,倡导回归传统的诗教观。吴芳吉高度认同杜甫忠君爱国的思想,将杜诗的爱国思想作为教育的工具,传授给学生。吴芳吉的杜诗学研究,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他对杜诗的推崇实际上是在新旧诗歌交替中,对中国本位文化与民族文艺的传承与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芳吉 杜诗学 新旧诗歌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传统与现代之间——从《彭士诗十三篇》看吴芳吉的诗学主张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鸣曦 王改娣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0年第1期147-152,共6页
中国的新诗发展始于"五四"时期。爱国诗人吴芳吉是探索新体诗歌的先驱者。吴芳吉原本不是翻译家,也不热衷于诗歌翻译。但其译作《彭士诗十三篇》从侧面反映了他的诗学主张,同时也是该主张指导下的一种诗创造。他自觉思考文学... 中国的新诗发展始于"五四"时期。爱国诗人吴芳吉是探索新体诗歌的先驱者。吴芳吉原本不是翻译家,也不热衷于诗歌翻译。但其译作《彭士诗十三篇》从侧面反映了他的诗学主张,同时也是该主张指导下的一种诗创造。他自觉思考文学的变通出路,以应时势之变。他赞许包容西方文学,但不盲从,而是考辨其优劣,以为中国诗用。他尊重传统,通考古今,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新体诗文。时至今日,诗界仍在思索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吴芳吉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吴芳吉 《彭士诗十三篇》 传统和现代
原文传递
《吴芳吉全集》序——腹有诗书气自华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叔子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40-47,共8页
《吴芳吉全集笺注》对著名巴蜀诗人吴芳吉的作品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和笺注,《吴芳吉全集》表现出吴芳吉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的执着追求,抒发了吴芳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对当下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建设不无启迪。
关键词 吴芳吉 作品 民族文化 传承
下载PDF
吴宓与吴芳吉研究丛书总序兼论“学衡派”之文化思想
9
作者 李伟民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21-30,共10页
在全面梳理近30年吴宓与吴芳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吴宓与吴芳吉的文化观、文学主张和伦理道德思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吴宓、吴芳吉看到了巩固、保存、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必要性。在他们的道德观、文化观、文学观... 在全面梳理近30年吴宓与吴芳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吴宓与吴芳吉的文化观、文学主张和伦理道德思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潮中,吴宓、吴芳吉看到了巩固、保存、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必要性。在他们的道德观、文化观、文学观中浸透了儒家文化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他们的道德思想之所寓,人格标准之所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宓 吴芳吉 中国传统文化 伦理观
下载PDF
吴芳吉吴宓文学交游论
10
作者 杨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5-120,共6页
吴芳吉是现代文学史上较为著名的"新诗"诗人,作为良师而益友的"学衡派"学者吴宓,对其在生活上进行无私的帮助和文学上细心的指导。吴芳吉应吴宓之请创办《湘君》杂志,与《学衡》"精神同",当然"旨趣&... 吴芳吉是现代文学史上较为著名的"新诗"诗人,作为良师而益友的"学衡派"学者吴宓,对其在生活上进行无私的帮助和文学上细心的指导。吴芳吉应吴宓之请创办《湘君》杂志,与《学衡》"精神同",当然"旨趣"各异,包括刊物的内容、风格、目的各有所重,且吴芳吉是《学衡》重要的撰稿人之一。以二杂志为媒介,两人进行广泛的文学交游:"矫正伪新派文学之失";以丰硕的文学创作对"新诗"进行探讨;文学批评的"相互琢磨,斯得其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芳吉 吴宓 现代文学 《学衡》 《湘君》
下载PDF
新旧诗歌视野下的历史差异——吴芳吉与徐志摩比较
11
作者 郭宝书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27-32,共6页
吴芳吉与徐志摩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才华卓异而又英年早逝的著名诗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在历史上都遭受过偏见与误解,但在今天,二人的名望、评价、影响力却迥然有异,究其原因,除了二人的家庭地位、社会交流... 吴芳吉与徐志摩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才华卓异而又英年早逝的著名诗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在历史上都遭受过偏见与误解,但在今天,二人的名望、评价、影响力却迥然有异,究其原因,除了二人的家庭地位、社会交流等原因外,最根本的是现代文学观念对新旧诗体不同的褒贬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芳吉 徐志摩 评价 比较
下载PDF
试析教育家吴芳吉教育实践的轨迹——为纪念吴芳吉诞辰110周年而作
12
作者 刘国铭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85-91,共7页
吴芳吉作为爱国诗人早已享誉华人世界,而他作为教育家尚无人为之立论。从吴芳吉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渊源落笔,从人生观、认识论的高度,论述诗人、教育家吴芳吉教育实践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 教育家 吴芳吉 人生观 教育思想
下载PDF
从吴芳吉白屋体新诗看中国新诗的发展途径
13
作者 李坤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50,共3页
吴芳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对新诗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并身体力行写下了大量的白屋体新诗。吴芳吉主张新诗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要与西方平等交流,要继承传统精华为我所用,要创新,要有时代新精神,倡导写真诗、抒真情。
关键词 吴芳吉 新诗 白屋体新诗 新诗发展
下载PDF
论吴芳吉的个人无政府主义主张
14
作者 刘国铭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28-33,共6页
吴芳吉以其丰富的创作实绩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纠偏,探讨所谓的真正理想的"新诗"。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吴芳吉接受了"无政府主义"思想,但是,他是从诗人创作的客观规律论说之,并且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吴芳吉以其丰富的创作实绩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纠偏,探讨所谓的真正理想的"新诗"。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吴芳吉接受了"无政府主义"思想,但是,他是从诗人创作的客观规律论说之,并且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达到"大同世界"的理想,去匡正"无政府主义"的空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芳吉 无政府主义 文学
下载PDF
民族气骨与传统诗教——论吴芳吉湖南时期的文学活动
15
作者 张弛 《云梦学刊》 2020年第6期116-124,共9页
白屋诗人吴芳吉1920年至1925年在长沙任教,适逢湖南"自治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在湖南发酵。通过追溯屈子遗风,提倡近代以黄兴、蔡锷为代表的湘人气骨,吴芳吉尝试着从湖湘文化传统和精神中寻找补救中国现实积弊的传统资源。同时... 白屋诗人吴芳吉1920年至1925年在长沙任教,适逢湖南"自治运动"以及新文化运动在湖南发酵。通过追溯屈子遗风,提倡近代以黄兴、蔡锷为代表的湘人气骨,吴芳吉尝试着从湖湘文化传统和精神中寻找补救中国现实积弊的传统资源。同时,反思激进政治运动、创办《湘君》杂志等活动,也反映出其以"温柔敦厚"诗教匡正人心、改良文化的努力,并最终以诗文的形式呈现出来,构成了吴芳吉个人对于现代湖南乃至中国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芳吉 湖南“自治运动” 屈子 湘人气骨 诗教
下载PDF
张澜致吴芳吉信件考:兼考吴芳吉1928年前后的动向
16
作者 张祥干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34-41,共8页
1927年底至1928年张澜挽留吴芳吉的信件为我们考证吴芳吉在此期间的行程动向提供了直接史料,结合吴芳吉书信、《吴宓日记》、《吴宓书信集》等史料,可理清以下实事:1927年秋,吴芳吉开始任教国立成都大学,期间由于好友吴宓邀请赴京以及... 1927年底至1928年张澜挽留吴芳吉的信件为我们考证吴芳吉在此期间的行程动向提供了直接史料,结合吴芳吉书信、《吴宓日记》、《吴宓书信集》等史料,可理清以下实事:1927年秋,吴芳吉开始任教国立成都大学,期间由于好友吴宓邀请赴京以及其他种种原因,他一度在当年年底辞职成大,计划1928年春携家人出川北上。但筹集不到全家出行的路费,加之时局动荡,吴芳吉的出川计划搁浅,从1928年初寒假归家到8月,他一直在江津,生计维艰。张澜的不懈努力最终使吴芳吉于1928年9月重返成都大学任教,直至1930年。吴芳吉计划出川但最终留任成都大学,其中的曲折展示他在此期间为衣食谋、为家庭委曲求全、为时局所困的艰难处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澜 吴芳吉 国立成都大学
下载PDF
读吴芳吉《蜀道日记》——兼及吴芳吉三峡经历的史料辨证
17
作者 侯永慧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5,共5页
《蜀道日记》为吴芳吉1913年所作,它的重新“发现”和出版有助于吴芳吉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该日记文笔生动,首尾贯通,详载三峡沿途风景、地名与滩名,以及蜀道之难与民生疾苦等事宜,不仅忠实记录了他行走“蜀道”的全过程,而且保... 《蜀道日记》为吴芳吉1913年所作,它的重新“发现”和出版有助于吴芳吉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该日记文笔生动,首尾贯通,详载三峡沿途风景、地名与滩名,以及蜀道之难与民生疾苦等事宜,不仅忠实记录了他行走“蜀道”的全过程,而且保存了一段三峡航运的珍贵历史记忆,为吴芳吉思想与生平研究提供了诸多史料,学术价值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芳吉 《蜀道日记》 三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