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地区石炭二叠纪岩石地层 被引量:32
1
作者 鲍庆中 张长捷 +5 位作者 吴之理 王宏 李伟 苏养正 桑家和 刘永生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11期512-519,共8页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对西乌珠穆沁旗—林西北部地区的石炭二叠纪地层进行了岩石地层学研究与重新归并划分。石炭系—下二叠统本巴图组(CPb)、格根敖包组(CPg)和阿木山组(CPa)三者为石炭纪—二叠纪西乌旗海槽同期异相地层的观点,能很好的...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对西乌珠穆沁旗—林西北部地区的石炭二叠纪地层进行了岩石地层学研究与重新归并划分。石炭系—下二叠统本巴图组(CPb)、格根敖包组(CPg)和阿木山组(CPa)三者为石炭纪—二叠纪西乌旗海槽同期异相地层的观点,能很好的解释这几套地层的相互关系。寿山沟组(P1ss)地层呈超覆不整合覆于下面地层或地质体之上;大石寨组(P2ds)为在达到最大海泛面时(海)水下火山喷发产物;哲斯组(P2zs)为海盆地萎缩期的沉积。石炭二叠纪地层的合理划分,对于古亚洲洋封闭后的区域地层对比、构造演化和区域构造环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乌珠穆沁旗 林西 内蒙古 石炭系 二叠系 岩石地层
原文传递
内蒙古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早白垩世介形类及其古生态 被引量:10
2
作者 蒋飞虎 杨静 +1 位作者 王海宏 王翠英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5-285,共21页
本文报道了近年来采自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下白垩统钻井剖面中的介形类属种 ,其中新种 7个 ,未定种 4个 ,并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 介形类 古生态 早白垩世 白音查干凹陷 二连盆地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地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土壤理化特性 被引量:11
3
作者 丁一秀 谢荣辉 +2 位作者 高安琪 王勇乐 刘惠荣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94-1303,共10页
以内蒙古西部为研究区,按35种土壤亚类共采集103份土样,测定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理化特性,并分析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的平均数量分别为515.67×104、145.61×104、1.62×104cfu·g-1... 以内蒙古西部为研究区,按35种土壤亚类共采集103份土样,测定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理化特性,并分析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的平均数量分别为515.67×104、145.61×104、1.62×104cfu·g-1。土壤理化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呈中性到碱性;土壤含水量很低,其中96.1%的土壤含水量<15%;土壤养分含量普遍很低。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pH、含水量、碱解氮、速效钾均体现出相关性;土壤碱解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的直接作用因子,而土壤pH、速效钾主要是通过其他环境因子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说明内蒙古西部地区土壤偏碱性,其含水量、养分含量偏低是造成该地区土壤微生物数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径分析 相关性分析 土壤环境 土壤微生物 土壤理化特性 内蒙古西部
原文传递
内蒙古西部高频沙尘活动空间分布及其成因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宽 熊鑫 +1 位作者 王海兵 李钢铁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7-663,共7页
内蒙古西部是东亚及全球重要沙尘源,为揭示2000年以来该区沙尘活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对区域地貌类型,地表沉积物组分,沙尘暴、扬沙和浮尘日数,以及大风日数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富粉沙、黏土组分的干盐湖与分布众多盐湖的... 内蒙古西部是东亚及全球重要沙尘源,为揭示2000年以来该区沙尘活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对区域地貌类型,地表沉积物组分,沙尘暴、扬沙和浮尘日数,以及大风日数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富粉沙、黏土组分的干盐湖与分布众多盐湖的边缘沙漠及沙地为高频沙尘活动区,如额济纳、拐子湖、腾格里沙漠南缘、毛乌素沙地西北边缘等区域;粉沙、黏土组分含量高,而地表水分含量或植被盖度较高的地表,沙尘活动的频次较低,如河套灌区及鄂尔多斯高原东南边缘高盖度植被分布区;地表粉尘含量较高,且有一定盖度植被覆盖的地表,在较强风力作用下,沙尘事件也频发,如白云鄂博、乌拉特后旗等区域。综上所述,受区域大地貌背景的影响,地表沉积物机械组分、水分、植被以及风力等自然因素的空间差异,导致该区域沙尘活动发生频次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活动 地貌类型 地表组分 大风日数 内蒙古西部
原文传递
“走西口”与晋陕内蒙古毗连带民歌圈的生成 被引量:8
5
作者 闫天灵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7-174,共18页
晋西北山曲、陕北信天游、内蒙古原绥远地区的爬山歌,体例相同,词曲相近,共同构成我国北方单独的一个民歌圈,其生成与清代民国时期的“走西口”移民运动密切相关。在“走西口”过程中,晋西北、陕北人口大批向河套及大青山前后地区... 晋西北山曲、陕北信天游、内蒙古原绥远地区的爬山歌,体例相同,词曲相近,共同构成我国北方单独的一个民歌圈,其生成与清代民国时期的“走西口”移民运动密切相关。在“走西口”过程中,晋西北、陕北人口大批向河套及大青山前后地区移居,形成以山西河曲、保德人和陕西府谷、神木、榆林人为核心的“河府移民圈”,人口同源支持了民歌共性。长盛不衰的雁行式“走西口”生活,不断刺激着民歌的创造与发达,使三地民歌的交汇共生走向高潮,在发展中推动了三地民歌的同质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陕西 内蒙古 民歌圈 “走西口” 山曲 信天游 爬山歌 “河府移民圈”
原文传递
内蒙古西部区环境评价 被引量:9
6
作者 邰生霞 何桥 毕佳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64-368,共5页
以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及阿拉善盟为研究区,针对这些地区自然生态的复杂性及存在的问题,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环境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及城市空气污染是该地区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以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市、乌海市及阿拉善盟为研究区,针对这些地区自然生态的复杂性及存在的问题,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环境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土壤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及城市空气污染是该地区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以水资源为核心的生态问题,在西北草原牧区普遍存在,具有代表性。据此,提出了若干改善西北草原牧区环境的建议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评价 草原牧区 水资源 内蒙古
原文传递
胃癌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赵雪瑜 栗东海 刘明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311-315,共5页
目的:分析我院8a来胃癌数据库的临床病理资料,以了解本地区胃癌的发病特点。方法:将2007-01~2015-01期间在我院诊治的1548例胃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1251例(80.81%),女性297例(19.19%),... 目的:分析我院8a来胃癌数据库的临床病理资料,以了解本地区胃癌的发病特点。方法:将2007-01~2015-01期间在我院诊治的1548例胃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1251例(80.81%),女性297例(19.19%),平均年龄60.94±10.90岁。发病部位以胃窦部最多,占40.76%;不同年龄段胃癌发病部位构成比不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39.836,P=0.000),胃底贲门癌的构成比随年龄增加逐渐升高。组织类型最多的为低分化腺癌,占46.58%;不同年龄组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存在差异,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7.300,P=0.000)。早期胃癌144例,占9.30%,进展期胃癌1404例,占90.70%。Bormann分型以Ⅲ型最多,占53.92%。TNM分期Ⅲ期+Ⅳ期最多,占72.41%;不同年龄组TNM分期构成比不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9.013,P=0.029)。结论:内蒙古西部地区胃癌以进展期胃癌占大多数,中老年男性高发,好发于远端胃,其次为胃底贲门部,分化程度较差,青年人胃癌恶性程度高,但分期较早,蒙古族病人与汉族病人未见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数据库 临床病理特征 内蒙古西部地区
下载PDF
内蒙草麻黄中生物碱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程大敦 郭平 赵俊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82-87,共6页
应用HPLC法研究了内蒙草麻黄主产区5种麻黄生物碱的动态变化。5种麻黄生物碱为:麻黄碱(E)、伪麻黄碱(PE)、去甲基麻黄碱(NE)、去甲基伪麻黄碱(NPE)和甲基麻黄碱(ME)。研究结果表明:内蒙东部的草麻黄生长期中E占优势,而在西部PE和E平行... 应用HPLC法研究了内蒙草麻黄主产区5种麻黄生物碱的动态变化。5种麻黄生物碱为:麻黄碱(E)、伪麻黄碱(PE)、去甲基麻黄碱(NE)、去甲基伪麻黄碱(NPE)和甲基麻黄碱(ME)。研究结果表明:内蒙东部的草麻黄生长期中E占优势,而在西部PE和E平行或PE高于E,总生物碱在7月中旬和9~10月达高峰。因此影响含量的主要因素是物侯期、降雨量和湿度。对地理位置、气象情况和退化现象等因素也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麻黄 生物碱
下载PDF
论清代走西口对内蒙古西部社会发展的贡献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春玲 《阴山学刊》 2006年第3期49-53,共5页
走西口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了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减少了蒙古族人民对单一的游牧经济的依赖性;加快了蒙古草原与内地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重要城镇的形成;也沟通了草原文化与内地文化的联系,丰富和发... 走西口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了清代内蒙古西部地区农业的发展,减少了蒙古族人民对单一的游牧经济的依赖性;加快了蒙古草原与内地经济的一体化,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重要城镇的形成;也沟通了草原文化与内地文化的联系,丰富和发展了内蒙古西部文化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西口 清代 内蒙古西部 贡献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额济纳盆地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鑫甫 薛铎 袁淑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6-81,共6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内蒙古西部额济纳盆地井下中生代地层中的孢粉植物群。该微体植物群的特征是,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蕨类孢子次之,早期被子植物花粉偶见。根据特征分子的出现情况,将这套地层的时代归入早白垩世早期,约在凡兰吟期... 本文首次报道了内蒙古西部额济纳盆地井下中生代地层中的孢粉植物群。该微体植物群的特征是,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蕨类孢子次之,早期被子植物花粉偶见。根据特征分子的出现情况,将这套地层的时代归入早白垩世早期,约在凡兰吟期至早巴列姆期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植物群 早白垩世 内蒙古 额济纳盆地
下载PDF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阿木山组上段碳酸盐岩微相与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俊涛 张永生 +2 位作者 宋天瑞 曹洁 田树刚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5-162,共8页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阿木山组上段主要为发育在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内的一套深灰色-灰色的块状生物碎屑碳酸盐岩。根据微相组分、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总结出8种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分别为叶状藻粒泥灰岩-泥粒灰岩、含鲕粒团...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阿木山组上段主要为发育在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内的一套深灰色-灰色的块状生物碎屑碳酸盐岩。根据微相组分、微相类型和沉积环境总结出8种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分别为叶状藻粒泥灰岩-泥粒灰岩、含鲕粒团块颗粒灰岩、含少量生物碎屑的泥状灰岩、球粒生屑泥粒灰岩、Antheria polygonalis珊瑚格架灰岩或障积岩、生物碎屑亮晶颗粒灰岩、含核形石颗粒灰岩和生物碎屑泥粒灰岩。微相的垂向叠覆指示了7种沉积相带,为叶状藻礁丘相、台地边缘鲕粒滩相、较深水的开阔台地相、较浅水的斜坡相、珊瑚礁相、台内浅滩相、较浅水的开阔台地相。进一步总结出在开阔台地和台地边缘过渡带上的局部相模式;总体上为潮下开阔台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微相 叶状藻礁 沉积环境 阿木山组 石炭纪 二叠纪 西乌珠穆沁旗 内蒙古
原文传递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阿拉坦高勒钒钛磁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华雷 郗爱华 +2 位作者 刘俊梅 王守仁 龚鹏辉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1期39-45,共7页
在内蒙古西乌旗阿拉坦高勒地区新发现了一个品位低、出露浅、规模大的钒钛磁铁矿矿床。其含矿母岩主体为辉长岩,其次有部分闪长岩、角闪辉长岩和橄榄辉长岩等岩石类型。钻孔岩心岩相学研究表明,基性程度高的橄榄辉长岩通常在含矿岩体的... 在内蒙古西乌旗阿拉坦高勒地区新发现了一个品位低、出露浅、规模大的钒钛磁铁矿矿床。其含矿母岩主体为辉长岩,其次有部分闪长岩、角闪辉长岩和橄榄辉长岩等岩石类型。钻孔岩心岩相学研究表明,基性程度高的橄榄辉长岩通常在含矿岩体的中下部,基性程度低的闪长岩通常在含矿岩体的上部及边部。矿石矿物组合主要为磁铁矿、含钒磁铁矿、钛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及少量金红石。其中,磁铁矿、含钒磁铁矿和钛磁铁矿通常呈海绵陨铁状、浸染状及分散星点状分布在硅酸盐矿物粒间,表现出典型的岩浆熔离和结晶分异的结构特点,与四川攀枝花铁矿有一定的相似性。与传统的岩浆矿床不同的是,新发现的富矿体通常位于岩体的上部,且普遍发育围岩蚀变。研究认为后期热液叠加对现今矿床的形成与改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钛磁铁矿 岩浆矿床 阿拉坦高勒 西乌珠穆沁旗 内蒙古
下载PDF
西部大开发与内蒙古环保产业的发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香兰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9-24,共6页
内蒙古发展环保产业 ,不仅符合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内在要求 ,而且对充分发挥内蒙古绿色优势、资源优势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应从产业战略的角度出发 ,把环保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规划、发展。对计... 内蒙古发展环保产业 ,不仅符合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内在要求 ,而且对充分发挥内蒙古绿色优势、资源优势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应从产业战略的角度出发 ,把环保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规划、发展。对计划、经济、科技、财政、金融、环保等部门进行有效整合 ,构建与发展环保产业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市场运行机制 ,使环保产业成为内蒙古新的经济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内蒙古 环保产业
下载PDF
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所经内蒙古西部地方地名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忠和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22-27,共6页
笔者对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所经过的今内蒙古西部地方、地名进行研究,使彼时多数用蒙古语标识的地名能与今或蒙语或汉语地名有大致对应,从而使人们特别是研究者对康熙的此次亲征、与今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关系更加清晰,对内蒙古西部地区... 笔者对康熙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所经过的今内蒙古西部地方、地名进行研究,使彼时多数用蒙古语标识的地名能与今或蒙语或汉语地名有大致对应,从而使人们特别是研究者对康熙的此次亲征、与今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关系更加清晰,对内蒙古西部地区彼时的发展有较明了的认识。笔者还对此次亲征的结束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皇帝 第二次亲征噶尔丹 内蒙古西部地方 地名
下载PDF
西鄂尔多斯八种沙生植物的花粉形态与地史演化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智颖飙 李静敏 +6 位作者 王再岚 韩雪 张荷亮 宿志安 余永和 贾秀婷 白志强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5-322,共8页
西鄂尔多斯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特有植物和沙生植物集中分布区之一,该地区植物区系表现为古地中海旱生植物后裔的古老性。应用光学显微镜对西鄂尔多斯地区四科八个种的沙生植物柽柳(TamarixchinensisLour)、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Led... 西鄂尔多斯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特有植物和沙生植物集中分布区之一,该地区植物区系表现为古地中海旱生植物后裔的古老性。应用光学显微镜对西鄂尔多斯地区四科八个种的沙生植物柽柳(TamarixchinensisLour)、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Ledeb)、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Maxi m.)、沙竹[Psammochloa villosa(Trin.)Bor]、白刺(NitrariatangutorumBobr)、白山蓟[Olgaea leucophylla(Turcz.)Iljin]、顶羽菊[Acroptilon repens(L.)DC.]、砂蓝刺头(Echinops gmeliniTurcz.)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形态差异较大,孔沟有单孔,三孔沟,三沟等不同类型。外壁纹饰主要是细网状纹饰和刺状纹饰。花粉形态相对于植物其它性状在演变过程中较为保守,与植物早期生长环境息息相关。这八种沙生植物对极其干旱的沙生环境都有很好的生态适应性和生境适宜性,是西鄂尔多斯地区古环境与其长期协同进化和长期适应的结果。这对重新认识西鄂尔多斯地区古气候环境的演化和荒漠地区地史变迁与沙地植被恢复和重建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生植物 花粉 地史 共同进化 西鄂尔多斯 内蒙古
原文传递
内蒙古西部地区全民健身运动的调查分析
16
作者 图日根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21-22,共2页
文章意在探讨内蒙古西部地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情况,了解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推动内蒙古西部地区全 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供依据和建议。
关键词 内蒙古西部 全民健身 人口 现状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体育旅游特色化建设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金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135-138,共4页
我区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具有开展体育旅游独特的自然条件。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体育旅游的分类、特征和开发对策,将会对我区西部体育旅游的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内蒙古西部地区 体育 旅游 开发
下载PDF
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中的古语词考释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丽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18-120,共3页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词汇是语言诸要素中最活跃的成分。虽然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词汇同样具有古今的承继性,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古代汉语词经过历时的演变积淀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成为语言的"活化石"。从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中保...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词汇是语言诸要素中最活跃的成分。虽然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词汇同样具有古今的承继性,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古代汉语词经过历时的演变积淀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成为语言的"活化石"。从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中保留的古语词中,我们可以窥见汉语词汇的古今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西部 汉语方言 古语词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沙尘天气的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玉魁 阎艳霞 +2 位作者 王保平 肖彩虹 杨超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22-27,共6页
运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野外定位观测站(1983—2004年)和内蒙古磴口县气象站有关资料(1954—2003年),分析乌兰布和沙漠沙尘天气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研究沙尘天气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该区沙尘天气主要出现... 运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野外定位观测站(1983—2004年)和内蒙古磴口县气象站有关资料(1954—2003年),分析乌兰布和沙漠沙尘天气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研究沙尘天气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该区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2—6月份,占全年的58.5%,冬季次之,秋季最少,4月份发生频率最高;该区20世纪80年代沙尘天气活动频繁,1983—1987年每年扬沙日数都在100d以上(1986年高达164d);90年代初期沙尘天气显著下降,中期至末期处于低值;21世纪初,沙尘天气的发生又有所回升。该区充足的沙源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当具备了起沙风的动力条件时,极易发生沙尘天气。2—6月沙尘暴、浮尘和扬沙日数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沙尘暴和扬沙日数与大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蒸发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扬沙、沙尘暴日数与气温和地温呈极显著正相关;浮尘天气与地面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蒸发量呈正相关,与气温和地温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内蒙古西部 沙尘天气 气象条件
下载PDF
内蒙古三苏木西银多金属矿床物化探特征及找矿前景
20
作者 夏方华 于建华 +3 位作者 于秀璇 王斌武 王国政 陈建平 《矿产勘查》 2023年第1期93-101,共9页
三苏木西银多金属矿床所在区域地质及找矿工作程度较低,为了解研究区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本文基于研究区地表地质特征,通过开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激电测量,圈定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和激电异常;通过对重点异常进行查证,分析物化探异常... 三苏木西银多金属矿床所在区域地质及找矿工作程度较低,为了解研究区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本文基于研究区地表地质特征,通过开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激电测量,圈定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和激电异常;通过对重点异常进行查证,分析物化探异常特征与金属矿化、断裂构造、蚀变带的对应关系,进而研究区内构造、岩体与成矿的内在联系,对探讨研究区成矿控矿要素、主要矿化元素组合、找矿前景与找矿方向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多金属矿床 物化探特征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激电测量 三苏木西 内蒙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