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档案”词源考辨 被引量:2
1
作者 赵志强 《档案学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7-30,共4页
"档案"这个词是自源还是他源,历来有争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满语说"、"汉语说"、"满汉合壁说"。这些观点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不足。在评议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档子"与"... "档案"这个词是自源还是他源,历来有争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满语说"、"汉语说"、"满汉合壁说"。这些观点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不足。在评议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档子"与"帐子"音近义通,蒙语中表档案的词可能来自汉语"帐"。汉语中的"帐子、文帐"和"案卷"之类的词在清初出现了概念整合,形成了"档案"。最后还分析了"档案"词汇化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子 帐子 文档 文帐
原文传递
Wenzhang Traditions and the Theoretical Re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Prose(Sanwen)
2
作者 Wang Weidong 王文娥(译)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2年第3期95-112,共18页
Underlying modern Chinese sanwen(or prose)are long-established wenzhang traditions.Emerg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wenzhang to modern literature,modern Chinese sanwen had gone through a complicated pro... Underlying modern Chinese sanwen(or prose)are long-established wenzhang traditions.Emerg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wenzhang to modern literature,modern Chinese sanwen had gone through a complicated process before acquiring its atypical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being relegated to a marginal place in modern literature.Nevertheless,this has also provided it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breaking through its current dilemma.A reconstructed theory of Chinese sanwen must center on the core of“the person—the writings,”to build a four-level theoretical structure comprised of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thought and emotion,spirit and mind realm,and style and form.It should also draw on the wisdom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hought and art and incorporate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enzhang(its basis on the Dao or Way,connection with history,engagement with reality,and manifestation in literature),so as to pave a path between the person and the writings and establish a viable evaluative sanwen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zhang traditions modern Chinese sanwen theoretical reconstruction atypicality unity of the person and the writings
原文传递
略谈玄机之死
3
作者 华丹娜 《宜春学院学报》 2010年第9期135-137,共3页
鱼玄机是晚唐著名的女冠诗人。不幸的是,才华横溢的她却英年早逝,死时不过二十四五岁。据现存史料记载,玄机乃因笞杀女婢绿翘而被判刑致死。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本文就此问题征引了相关的史料,略谈谈笔者对玄机之死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 鱼玄机 绿翘 温璋 玄机之死
下载PDF
文章学翻译学与语言科技时代翻译的人文任务 被引量:7
4
作者 林元彪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24,94,共8页
语言科技的发展,工、商、政、学各界对翻译和翻译研究的需求,呼吁翻译学科从"人"的角度思考翻译的本质和价值。本文从文章学翻译学的角度思考了语言科技时代翻译定义应当具有的人文内涵,认为人文的翻译在本质上是人的"... 语言科技的发展,工、商、政、学各界对翻译和翻译研究的需求,呼吁翻译学科从"人"的角度思考翻译的本质和价值。本文从文章学翻译学的角度思考了语言科技时代翻译定义应当具有的人文内涵,认为人文的翻译在本质上是人的"德学才"的实现/表达方式,是"带着识见做文章"的决策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林纾的翻译实践及其文章学理论中的"识度"概念两相对照,分析"推事之识""论事之识"和"叙事之识"如何体现翻译的人文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的定义 文章学翻译学 识度 林纾
原文传递
佛典汉译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文章学译学范式构建 被引量:1
5
作者 汪东萍 傅勇林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106-109,共4页
佛典汉译历时一千多年,翻译佛典近六千卷,影响深远,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什么?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研究,发现:合作翻译是佛典汉译的传统,是文章学译学范式的成因;"文以载道"是佛典汉译的信念,是文章学译学范式的内核;"... 佛典汉译历时一千多年,翻译佛典近六千卷,影响深远,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什么?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研究,发现:合作翻译是佛典汉译的传统,是文章学译学范式的成因;"文以载道"是佛典汉译的信念,是文章学译学范式的内核;"文质之争"涉及佛典汉译的理论模式和规则体系,是文章学译学范式的表征,几方面藕合,构建了佛典汉译的文章学译学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典汉译 文章学 译学范式
下载PDF
钟文璋考 被引量:1
6
作者 钟镇藩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39-41,共3页
钟文璋是秋收起义时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参谋长兼第一团团长。以往中共党史和军史都认定钟文璋在秋收起义后的第三天(1927年9月11日)即已"失踪"。考查钟氏族谱,关于钟文璋的家庭出身、生卒年月、葬地及亲属情况等均有介... 钟文璋是秋收起义时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参谋长兼第一团团长。以往中共党史和军史都认定钟文璋在秋收起义后的第三天(1927年9月11日)即已"失踪"。考查钟氏族谱,关于钟文璋的家庭出身、生卒年月、葬地及亲属情况等均有介绍,钟文璋其实并未失踪,而是死于1930年的中原大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收起义 钟文璋 失踪 钟氏族谱
下载PDF
让翻译“动”起来——钱钟书的语言之“动”与曹丕之“文章”和“作者”的翻译 被引量:1
7
作者 蔡新乐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0-102,共13页
按照钱钟书先生对"画有六法"的解读,一向被视为一个抽象概念的名词词组,恢复到它的动词的情态,可以显现出汉语的表达力量。这样的解读,因而也就成为一种方法论,可以作为理解汉语经典的一个法则。曹丕《典论·论文》之中的... 按照钱钟书先生对"画有六法"的解读,一向被视为一个抽象概念的名词词组,恢复到它的动词的情态,可以显现出汉语的表达力量。这样的解读,因而也就成为一种方法论,可以作为理解汉语经典的一个法则。曹丕《典论·论文》之中的"文章"和"作者"二词也应如此解读,即将"章"读为"卓著"或"彰显","作"视为"创作"之"起"。在汉译英翻译中,从名词到动词的这种还原,依据的是词源学的意义,而语境本身的指向会决定这种意义的历史性。因而,这样的解读法,不仅能够纠正以往的译文,还可能为未来的重译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钟书 曹丕 文章 作者
原文传递
刘师培的“六经皆文”说及其文章学史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春霞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22-27,共6页
刘师培认为"文"是具有对偶、有韵、沉思等特征的文体,以骈文为"文类之正宗"。本着为骈文张目之目的,刘师培提出了"六经皆文"的观点,这与晚清民初以来的重释经典之风潮及西方文艺思想的影响分不开。刘师培... 刘师培认为"文"是具有对偶、有韵、沉思等特征的文体,以骈文为"文类之正宗"。本着为骈文张目之目的,刘师培提出了"六经皆文"的观点,这与晚清民初以来的重释经典之风潮及西方文艺思想的影响分不开。刘师培"六经皆文"说从对偶、有韵、藻饰等"文"的属性界定六经之特质,与传统"文本六经""据经立义"时取法道德宗教意义不同,具有一定的文章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师培 六经皆文 文章学
下载PDF
“文学”与“文章”——基于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考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冀志强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2期96-104,共9页
中国古代文论之"文",应该溯源于"文章",而不是"文学"。《论语》中的"文学"意指对先王遗文的学习掌握。由此而来,"文学"的意义核心也就成为关于儒家所尊先王典籍制度的学问。"文... 中国古代文论之"文",应该溯源于"文章",而不是"文学"。《论语》中的"文学"意指对先王遗文的学习掌握。由此而来,"文学"的意义核心也就成为关于儒家所尊先王典籍制度的学问。"文章"则由交错的色彩发展出笔墨所属的文本。魏晋之后,尽管"文学"与"文章"的概念产生纠缠的面貌,但它们的意义核心却是清晰可辨的。"文学"重在指儒者的学问,"文章"重在指文本的辞采。由于这个重要区别,中国古代的文论始终是指一种文章理论而不宜说是文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论 文学 文章 儒学
下载PDF
从《文章辨体》到《文体明辨》——明代文体学的发展进路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锋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0-107,共8页
《文章辨体》和《文体明辨》是明代两部有影响的文章总集,具有重要的文体学意义。以往的研究多注重两者形制、观念之间的延续性的基础上,讨论其对中国文体学的贡献。事实上,《文章辨体》的辨体思想是理学层面的"正文体"与文... 《文章辨体》和《文体明辨》是明代两部有影响的文章总集,具有重要的文体学意义。以往的研究多注重两者形制、观念之间的延续性的基础上,讨论其对中国文体学的贡献。事实上,《文章辨体》的辨体思想是理学层面的"正文体"与文学层面的"先体制"两种不同思路的混合,是"谈理一派"文章总集的延续。《文体明辨》的辨体思想则体现了明代中后期"从理学到文学"的新潮流。两个总集之间的"断裂",既反映了明代文体学发展的转换消息和内在逻辑,也为研究文体学发展史与文学发展史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绝佳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辨体》 《文体明辨》 文体学 吴中 理学
下载PDF
《史记》与“文章”——从中国文学观念史角度的考察
11
作者 吴光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6-127,共12页
"文章"是中国本土综合的文学概念,这一概念主要建构于西汉中后期,自两汉之交开始逐渐流行起来。司马迁《史记》(原名《太史公》)的创作和流传,与"文章"概念的建构和流行颇有关系。《太史公》的创作,渊源于古"... "文章"是中国本土综合的文学概念,这一概念主要建构于西汉中后期,自两汉之交开始逐渐流行起来。司马迁《史记》(原名《太史公》)的创作和流传,与"文章"概念的建构和流行颇有关系。《太史公》的创作,渊源于古"史记",继承并弘扬孔子作《春秋》的典范,也受到战国至西汉前期流行的诸子学文化的启示。此书问世以后,作为笔墨"文章"的代表作流传数百年,另外,又成为魏晋时期目录学系统之中"史部"崛起的引领者。东晋至南北朝隋唐时期,《史记》与日益唯美化的"文章"概念的关系渐行渐远,逐渐成为性质比较单纯的史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观念 《太史公》 书论 目录学“史部”
原文传递
《续文章缘起》版本考论--兼及陈懋仁之生平著述
12
作者 倪春军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4-122,共9页
陈懋仁是晚明具有一定影响的学者和文人,今存世著作有10种。其中,《续文章缘起》是继任昉《文章缘起》之后一部重要的文体学专著。该书目前存在两个版本系统:一是陈懋仁的初稿本,仅收录文体65种,清初曹溶辑《学海类编》时即据是本收录,... 陈懋仁是晚明具有一定影响的学者和文人,今存世著作有10种。其中,《续文章缘起》是继任昉《文章缘起》之后一部重要的文体学专著。该书目前存在两个版本系统:一是陈懋仁的初稿本,仅收录文体65种,清初曹溶辑《学海类编》时即据是本收录,目前较为通行的《丛书集成初编》本和《历代文话》整理本均出于此;另一个是鲜为人知的增订本,收录文体多达109种,见存于海内孤本《陈懋仁杂著》,清乾隆时期姚培谦、张景星辑《砚北偶钞》时据是本节录,该本后又东传至日本,并于宝历八年由浪华田子明校勘影刻。《陈懋仁杂著》本的发现,不仅明确了《续文章缘起》所讨论的文体数量,而且对各类文体的定名、起源、流变、特征等问题也有了更加全面而准确的阐述,应该为学界所重视并加以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文章缘起》 版本系统 海内孤本 和刻本 文体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