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汪精卫对日求和的政治环境及其思想脉络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志毓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9-99,共11页
汪精卫对于抗战从悲观失望发展为公开主和,有其思想演变的脉络,也有促成其思想演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汪精卫反对国民党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不信任英美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并在日本与苏联之间,选择了亲日、反苏。汪不相... 汪精卫对于抗战从悲观失望发展为公开主和,有其思想演变的脉络,也有促成其思想演变的国际、国内环境。汪精卫反对国民党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不信任英美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并在日本与苏联之间,选择了亲日、反苏。汪不相信国民党能在既反日、又不依附苏联、也得不到英美支持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并坚信他的求和主张能在政军两界激起普遍"回响"。这是他不惜离渝而对日求和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精卫 抗战 求和
下载PDF
从“不做官吏”到争做官吏——汪精卫早年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及其蜕变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志毓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35,71,共7页
汪精卫在民国初年宣布"不做官吏",退出政治,投入留法教育运动,在思想上是出于对无政府主义的认同。信奉无政府主义,促使汪早年崇尚暗杀,继而将教育视为比武装革命更为根本的救国手段,并与孙中山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但国内政治... 汪精卫在民国初年宣布"不做官吏",退出政治,投入留法教育运动,在思想上是出于对无政府主义的认同。信奉无政府主义,促使汪早年崇尚暗杀,继而将教育视为比武装革命更为根本的救国手段,并与孙中山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但国内政治的危机局面,使汪又不能忘情于现实政治,内心充满苦闷挣扎,最终重返政治,放弃了无政府主义理想。探讨汪精卫思想中的无政府主义及其蜕变过程,也有助于了解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现代政治中所面临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精卫 无政府主义 革命 留法教育运动
下载PDF
奉安大典的政治观察:以蒋汪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1
3
作者 郭必强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22,30,共7页
本文以孙中山葬事筹备与奉安大典为历史背景,对蒋介石与汪精卫在此时期的相互关系:政治合作与政治斗争,以及蒋汪在政治上的此消彼长,蒋介石最终如何牢固控制中央政府,取代汪精卫而成为国民党新领袖的全过程为中心,观察蒋介石是如何利用... 本文以孙中山葬事筹备与奉安大典为历史背景,对蒋介石与汪精卫在此时期的相互关系:政治合作与政治斗争,以及蒋汪在政治上的此消彼长,蒋介石最终如何牢固控制中央政府,取代汪精卫而成为国民党新领袖的全过程为中心,观察蒋介石是如何利用孙中山留下的政治遗产,使其在中国政治舞台的博弈中获得了胜利,并确立了其为孙中山先生接班人的政治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奉安大典 孙中山 蒋介石 汪精卫
下载PDF
公义与私情:国民党党政要员对汪精卫出逃前后的观察与反应——以日记为中心的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鲁卫东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18-30,共13页
和档案、函电相似,在史学研究中,日记大多被视为第一手证据或直接史料。对于西安事变后汪精卫返国及其抗战时期的投敌行为,学界相关研究较多,然因现有资料中汪本人留下的私密性史料不多(如日记),后来者很难窥探其心路历程。所幸的是,时... 和档案、函电相似,在史学研究中,日记大多被视为第一手证据或直接史料。对于西安事变后汪精卫返国及其抗战时期的投敌行为,学界相关研究较多,然因现有资料中汪本人留下的私密性史料不多(如日记),后来者很难窥探其心路历程。所幸的是,时人日记的留存对于用他者的眼光来探寻此一议题提供了可能。在这些"他者"中既有汪的"朋友",更有汪的"敌人"。在他们眼中,对于汪的回国,党政各界既有欢欣鼓舞者,亦有谨慎乐观者,更有因忌惮而忧虑乃至反对者。毋庸讳言,这些在派系林立的国民党历史中本是正常的政治生态。1938年12月18日,汪秘密离开重庆,与历次因政争而出走不同的是,汪的出走在战时不仅被定义为投敌,更因其"失节"之行,让其反对者不齿,令其同情者错愕,更使其追随者难堪。在公义与私情之间,多数人选择的是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义 私情 汪精卫 时人日记
下载PDF
再论抗战初期龙云与汪精卫的历史公案
5
作者 唐靖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51-59,共9页
1938年12月汪精卫逃往越南,途经昆明时曾与云南省主席龙云有过秘密接触,此后汪即走上叛国投敌的不归路。由于汪精卫在中国历史上的敏感身份,使得二人的这一接触从此成为疑案,学者们围绕龙云对汪精卫投敌是否知情等问题争论不断。中立地... 1938年12月汪精卫逃往越南,途经昆明时曾与云南省主席龙云有过秘密接触,此后汪即走上叛国投敌的不归路。由于汪精卫在中国历史上的敏感身份,使得二人的这一接触从此成为疑案,学者们围绕龙云对汪精卫投敌是否知情等问题争论不断。中立地看,龙云等历史当事人事后的回忆似有与史实不尽相符之处,而评析龙汪之间这一公案的关键,实际需要读者与作者都能设置必要的解读前提,如清晰认识龙汪关系的实质、汪精卫个人形象在出逃前后的巨大差异及1938年时中国抗战的具体境况等,从中可知龙云对汪精卫的去国目的应该知情,事后出于私人道义原则也不愿对汪落井下石,而整个事件的处理既关乎龙云的个人性格,更是龙、蒋、汪三方之间利害权衡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龙云 汪精卫 蒋介石 亲日派
下载PDF
抗战时期“近卫声明”的来龙去脉
6
作者 雷国山 《阅江学刊》 2010年第1期98-103,共6页
1938年的三次"近卫声明",都是日本政府为找到一个代表中国的谈判对手达到其侵略的目标而发布的。第一次近卫声明打开了诱降的大门,第二次、第三次近卫声明则是在日本大规模侵华军事进攻告一段落和汪精卫暗通日本的情况下发布... 1938年的三次"近卫声明",都是日本政府为找到一个代表中国的谈判对手达到其侵略的目标而发布的。第一次近卫声明打开了诱降的大门,第二次、第三次近卫声明则是在日本大规模侵华军事进攻告一段落和汪精卫暗通日本的情况下发布的,完全体现了政治谋略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目的在于从政治上瓦解国民政府。三次近卫声明之中,以第二次近卫声明影响最为巨大而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近卫声明 汪精卫 对华政策 东亚新秩序
下载PDF
胡适与汪精卫政治关系的历史考察
7
作者 高志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9-64,共6页
在与汪精卫政治关系的变化过程中,胡适曾一度将汪精卫视为南京国民政府中"文治派"的代表,以"诤臣"、"诤友"的身份襄助之,期望他能通过凝结坚强的文治势力,与蒋介石的武治势力相抗衡,推动中国政治走上民... 在与汪精卫政治关系的变化过程中,胡适曾一度将汪精卫视为南京国民政府中"文治派"的代表,以"诤臣"、"诤友"的身份襄助之,期望他能通过凝结坚强的文治势力,与蒋介石的武治势力相抗衡,推动中国政治走上民主宪政轨道。但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胡适与汪精卫在处理中日问题上的看法和态度、进而在民族主义的取向上,分歧渐趋明显,最终在政治上与之分道扬镳。梳理胡适与汪精卫政治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诠释胡适的民族主义情怀,从另一视角解析胡适的自由主义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汪精卫 政治关系 民族主义
原文传递
再论南京《民生报》停刊事件:兼议成舍我政治态度和办报活动的新转向
8
作者 黄志辉 《新闻春秋》 2015年第1期11-18,共8页
南京《民生报》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南京地区最早、最有影响的民营报纸。1934年7月在其发展最高峰时,被当局查封,成为旧中国言论限禁的典型案例。通过系统地梳理该事件的发展进程,并据台北"国史官"新挖掘的文献可知,"言论贾... 南京《民生报》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南京地区最早、最有影响的民营报纸。1934年7月在其发展最高峰时,被当局查封,成为旧中国言论限禁的典型案例。通过系统地梳理该事件的发展进程,并据台北"国史官"新挖掘的文献可知,"言论贾祸"是该报被查封的主要原因。"九·一八"事变后,该报的言论与报道,对汪精卫不遗余力地个人攻讦,以及与蒋介石既定对日政策的背道而驰,导致当时两大"政治领袖"必置之死地的决心。该事件一方面对于认识抗战爆发前民营报业的媒介环境和报人的生存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是成舍我的人生中重要的一页。受此事件影响,成舍我个人的政治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同时促使其办报活动也有了新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民生报》 成舍我 汪精卫 蒋介石
原文传递
大革命时期中共对汪、蒋策略的演变
9
作者 耿向东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5期60-64,共5页
汪精卫和蒋介石在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态度前后多变。尚处幼年的中国共产党未能根据这一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进而失去了对汪、蒋的制约。中共对汪、蒋策略的失误既有自身的原因 ,也有外在的原因。
关键词 汪精卫 蒋介石 大革命时期 中共 政治策略
下载PDF
论日本对“清乡”活动的决策与主导 被引量:5
10
作者 曾凡云 王祖奇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5-92,共8页
武汉、广州作战之后,日本调整对华战略,着力扶植伪政权,在所占领地区大肆开展"治安肃正"运动。在华中地区,日本与汪伪政权协同组织实施了声势浩大的"清乡"活动。日本大本营及侵华军事机构通过规划"清乡"... 武汉、广州作战之后,日本调整对华战略,着力扶植伪政权,在所占领地区大肆开展"治安肃正"运动。在华中地区,日本与汪伪政权协同组织实施了声势浩大的"清乡"活动。日本大本营及侵华军事机构通过规划"清乡"活动的具体策略、主导控制汪伪政府清乡委员会的组织与活动、与汪伪政权签订一系列"清乡"协议、在"清乡"活动中牢牢控制军事指挥权等,使整个"清乡"活动完全服从于日本侵华的总目标和总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汪伪政权 “清乡”
下载PDF
1935—1937年对日问题上蒋汪权力之争研究
11
作者 张皓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6-80,共15页
1935年8月至1937年12月,是蒋汪权力之争的重要时期。这场权力斗争,随着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而进行。在国民党五全大会确立"最后关头"的对日政策下,蒋介石出任行政院长并"躬负"党政重责于一身是必然的,汪精卫的... 1935年8月至1937年12月,是蒋汪权力之争的重要时期。这场权力斗争,随着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而进行。在国民党五全大会确立"最后关头"的对日政策下,蒋介石出任行政院长并"躬负"党政重责于一身是必然的,汪精卫的离开也是必然的。出国"疗养"的汪精卫并不甘心,竭力寻找有利时机回国争权;汪精卫集团依据国内政局和对日关系的变化调整其回国时间。汪精卫虽然利用西安事变发生之机回国,但是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已对"最后关头"作了解释的情况下不可能重任行政院长,只能"回任"中政会主席。他还企图出任国民党"党主席",并在七七事变发生后通过竭力主"和"夺取行政院长职位。蒋介石改组行政院并出任海陆空军大元帅,表面上推举汪精卫担任"党主席",实际上利用国民党元老对汪精卫的反对而先后成立国防委员会、国防最高会议,规定中政会暂停开会,以此剥夺汪精卫中政会主席之职。这样,这场蒋汪权力之争以汪精卫靠边站、蒋介石基本上实现独裁而画上了句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汪权力之争 行政院长 中政会主席 国民党“党主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