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上肢预负荷对腰部肌肉自愿收缩力量的影响
1
作者 熊凯文 程珊 +4 位作者 张太辉 丛林 党维涛 滕超淋 胡文东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4年第7期1254-1259,共6页
目的:本研究探索不同上肢预负荷方式和强度对腰部肌肉最大自愿收缩力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招募20名被试者,每名被试者以随机的顺序先后参加4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被试者保持中立正直坐姿,分别在无预负荷、举臂预负荷、手拉预负荷和... 目的:本研究探索不同上肢预负荷方式和强度对腰部肌肉最大自愿收缩力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招募20名被试者,每名被试者以随机的顺序先后参加4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被试者保持中立正直坐姿,分别在无预负荷、举臂预负荷、手拉预负荷和手握预负荷方式下进行腰部和腹部力量全力共激活,每组预负荷方式的预负荷强度设置为20%和40%最大负荷力量,同时记录双侧腰部多裂肌和竖脊肌的肌电信号。结果:在双侧多裂肌中,举臂和手拉预负荷方式的均方根值(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均大于无预负荷组(P<0.05),手握预负荷方式和无预负荷组之间的RMS值和IEMG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双侧竖脊肌中,三种预负荷方式和无预负荷组之间的RMS值和IEMG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同预负荷方式比较中,举臂和手拉预负荷方式的RMS值和IEMG值均大于手握预负荷方式(P<0.05),举臂预负荷的RMS值和IEMG值均大于手拉预负荷方式(P<0.05)。结论:举臂和手拉预负荷方式带来的肌肉预激活均可以有效提高腰部多裂肌的自愿收缩力量,预负荷强度越大,肌肉收缩力量可能也越大,且举臂预负荷方式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部多裂肌 预负荷 表面肌电 肌肉自愿收缩
原文传递
基于Gabor小波和格兰杰因果的脑-肌电同步性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谢平 陈迎亚 +3 位作者 张园园 邹策 陈晓玲 张利泰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8-38,共11页
手部运动功能神经肌肉调节机制的研究在假肢控制、康复治疗和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abor小波和格兰杰因果(WT-GC)实现皮层肌肉耦合(CMC)分析,并定义GC峰值频率和显著性面积指标,定量描述不同频段的脑-肌电耦合及信息流向特征。... 手部运动功能神经肌肉调节机制的研究在假肢控制、康复治疗和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abor小波和格兰杰因果(WT-GC)实现皮层肌肉耦合(CMC)分析,并定义GC峰值频率和显著性面积指标,定量描述不同频段的脑-肌电耦合及信息流向特征。同步采集10名健康被试在10%和60%最大自主收缩力(MVC)下的脑电(EEG)与肌电(EMG)信号,运用脑-肌电同步性分析方法进行手部不同力量下的脑-肌电同步耦合特征分析。结果显示:与10%MVC相比,在60%MVC握力输出下,EEG→EMG和EMG→EEG方向GC峰值频率均向高频段转移;EEG→EMG方向上beta频段的GC显著性面积降低,并具有统计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验证,所提出方法能够有效刻画不同频段的皮层肌肉间能量耦合特征,可描述不同信息传递方向上的神经元同步振荡强度,也可揭示皮层肌肉运动系统通过调节神经元同步振荡强度、频段与流向来控制手部力量输出的神经机制,为探索手部运动控制与反馈信息解码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格兰杰因果 脑-肌电同步 皮层肌肉耦合 信息流向 自主收缩力
下载PDF
健康人上肢节段性H反射检测方法及正常值 被引量:3
3
作者 崔宁陵 张志霞 +3 位作者 谢静辉 王威 翟真 王海莲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88-291,共4页
目的 研究上肢节段性H反射的检测方法并建立健康人正常值。方法 对 5 0名健康受试者上肢的 4根周围神经、5个脊髓节段分布的 6~ 7块肌肉分别检测。受试者均采取持续中等度随意收缩 ,刺激强度相当于诱发最大M波阈值的 2 0 %~ 40 % ,... 目的 研究上肢节段性H反射的检测方法并建立健康人正常值。方法 对 5 0名健康受试者上肢的 4根周围神经、5个脊髓节段分布的 6~ 7块肌肉分别检测。受试者均采取持续中等度随意收缩 ,刺激强度相当于诱发最大M波阈值的 2 0 %~ 40 % ,要求重复刺激 10次~ 2 0次。轨迹由计算机平均 ,并重复 3轮。测量H反射起点潜伏期、侧间差、峰 峰波幅、波幅侧间比 (小 /大 )。所测潜伏期、波幅与身高和年龄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 双上肢H反射总引出率为 97%。H反射潜伏期呈正态分布 ,变异小 ,重复性好 ,与身高相关有显著意义 ,与年龄、性别不相关。H反射波幅呈偏态分布 ,变异大。波幅与身高、年龄、性别均不相关。结论 采用随意收缩和计算机平均技术可以在健康成人上肢的多块肌肉中获得可靠、恒定的H反射。因此 ,它对于常规神经电诊断方法在探查神经病变中可以成为一项有益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 节段性H反射 检测方法 正常值
原文传递
Change of bio-electric interferential currents of acute fatigue and recovery in male sprinters
4
作者 Yajun Tan Yang Liu +6 位作者 Ruibin Ye Hanxiao Xu Wenliang Nie Jian Lu Bin Zhang Chun Wang Benxiang He 《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 2020年第1期25-32,共8页
We studied the muscle fatigue and recovery of thirty male sprinters(aged 18–22 years)using the Frequency Analysis Method(FAM).The interferential currents(ICs)with different thresholds for sensory,motor and pain respo... We studied the muscle fatigue and recovery of thirty male sprinters(aged 18–22 years)using the Frequency Analysis Method(FAM).The interferential currents(ICs)with different thresholds for sensory,motor and pain responses,the 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and the amplitude of the surface EMG(aEMG,sEMG)were assessed prior to and immediately after an acute explosive fatigue training session,and during one-week recovery.We found that IC increased on average from 32.38.9 mA to 37.57.5 mA in sensory response at 10 Hz immediately post training(p=0.004)but decreased at 24-hr post training(p=0.008)and returned to pre-levels thereafter.Motor and pain response patterns at 10 Hz were similar(motor:p=0.033 and 0.040;pain:p=0.022 and 0.019,respectively).The change patterns of ICs were similar to but prior to the changes of sEMG.The agreement between IC assessment and amplitude of sEMG(aEMG)/MVC ratio was good(>95%).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changes in ICs were prior to the changes in both the aEMG and force during fatigue.These changes may reflect the physiological sensory change due to peripheral fatigue.FAM may be useful as an effective early detection and simple tool for monitoring muscle fatigue during training and recovery in athle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TIGUE Frequency analysis method Interferential current Maximal voluntary contraction Surface electromyogram
原文传递
踝背伸和跖屈肌群的最大等长收缩: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与同龄健康老人表面肌电图对照研究 被引量:87
5
作者 燕铁斌 Hui-Chan WYC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12-215,共4页
目的 比较健康老人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的收缩功能 ,为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组对象参加研究 ,对照组为 11位健康老人 ,年龄 62 .3± 5 .7岁 ;脑卒中组为12位初发患者 ,年龄 66.6± 8.3... 目的 比较健康老人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的收缩功能 ,为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组对象参加研究 ,对照组为 11位健康老人 ,年龄 62 .3± 5 .7岁 ;脑卒中组为12位初发患者 ,年龄 66.6± 8.3岁。测试时下肢固定在支架上 ,压力传感器放在足底 ,肌电图的表面电极放在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体表上 ,记录踝背伸或踝跖屈时最大等长收缩、胫骨前肌和腓肠肌的肌电活动 ,并计算力矩和积分肌电图的变化。结果 健康老人左、右侧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收缩各参数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脑卒中组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协方差分析 (年龄作为协变量 )发现 ,脑卒中组的患侧与对照组比较 ,踝背伸和踝跖屈力矩、积分肌电图以及协同收缩率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脑卒中组健侧与对照组的踝背伸协同收缩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踝背伸和踝跖屈肌群收缩功能明显降低 ,增强这些肌群的收缩功能 ,特别是增强主动肌的收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急性期 老年人 表面肌电图 最大等长收缩 踝背伸肌群 踝跖屈肌群
原文传递
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48
6
作者 齐瑞 严隽陶 +2 位作者 房敏 朱燕 张宏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99-401,共3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最大等长收缩(MIVC)过程中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图的特征,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训练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选择18例轻偏瘫或处于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肘关节屈、伸肌MIVC时,检测其力矩和肱二、三头肌... 目的观察和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最大等长收缩(MIVC)过程中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图的特征,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训练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选择18例轻偏瘫或处于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在进行肘关节屈、伸肌MIVC时,检测其力矩和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结果MIVC状态下,肘屈曲时肱二头肌健侧的积分肌电值(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5),肱三头肌健、患侧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伸展时肱三头肌健侧iEMG明显大于患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iEMG明显大于健侧(P<0.05)。肱三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明显大于健侧(P<0.01),肱二头肌患侧协同收缩率有大于健侧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屈肌收缩还是伸肌收缩,患侧的峰力矩均明显小于健侧(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肘关节痉挛以屈肌为主,提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康复治疗应以训练伸肌侧肌力和抑制拮抗肌协同收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表面肌电图 最大等长收缩
原文传递
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肘屈伸肌群最大等长收缩的表面肌电图研究 被引量:31
7
作者 朱燕 齐瑞 +2 位作者 张宏 乔钧 张广渊 《中国康复》 2006年第5期308-310,共3页
目的:探讨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肘屈伸肌群的生物力学变化及对应的表面肌电图特征,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制定康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Biodex-Ⅲ型等速测试仪里面“双侧等长收缩模式”对14例健康人群(健康组)及16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 目的:探讨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肘屈伸肌群的生物力学变化及对应的表面肌电图特征,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制定康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Biodex-Ⅲ型等速测试仪里面“双侧等长收缩模式”对14例健康人群(健康组)及16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卒中组)进行双侧肘屈伸肌测试,用Noraxon 2400表面肌电图仪同步观察肘屈伸肌的肌电信号。结果:健康组右侧肘屈肌及伸肌的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均高于左侧(P<0.05);右侧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面积也高于左侧(P<0.05)。卒中组患侧肘屈肌及伸肌的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均低于健侧,而屈伸力矩比高于健侧(P<0.05);患侧肱二、三头肌的积分肌电面积比健侧下降,而协同收缩率则明显升高(P<0.05)。与健康组比较,卒中组健侧肘屈伸肌也存在等长肌力及肌电信号的异常。结论:恢复期的脑卒中患者上肢健患侧屈伸肌都存在肌力及主动肌拮抗肌协调性的异常,制定康复方案时不应忽视加强双侧屈伸肌力量的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等长收缩 表面肌电图 脑卒中
下载PDF
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最大等长收缩时大腿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姜丽 窦祖林 +4 位作者 温红梅 胡昔权 丘卫红 兰月 李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1-424,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膝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aximum isometric voluntary contraction,MIVC)时部分大腿肌肉表面肌电(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特征,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8例脑卒中患者... 目的:探讨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膝屈伸最大等长收缩(maximum isometric voluntary contraction,MIVC)时部分大腿肌肉表面肌电(surface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特征,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28例脑卒中患者和2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在膝关节屈伸MIVC时记录股内侧肌(vastus medialis,VM)、股直肌(rectus femoris,RF)、股外侧肌(vastus lateralis,VL)和股二头肌(biceps femoris,BF)sEMG信号,计算相应的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MG,iEMG)、协同收缩率(co-contraction ratio,CR)。结果:伸膝时,患侧VM、RF及VL的iEMG值显著小于正常对照及健侧iEMG(P<0.05);健侧RF的iEMG显著小于正常对照iEMG(P<0.05);屈膝时,患侧BF、VL及RF的iEMG显著小于正常对照(P<0.05)。患侧伸膝CR显著大于健侧及正常对照(P<0.05),患侧屈膝CR大于健侧及正常对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下肢肌肉收缩功能下降,患侧大腿伸肌存在轻度痉挛,肌力训练可作为患者康复训练的重点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表面肌电图 大腿肌肉 最大等长收缩
下载PDF
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最大等长收缩的表面肌电图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芗斌 何坚 +3 位作者 李天骄 陶静 杨珊莉 陈立典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40-42,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的效应,为针灸处方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0例患者随机分成高频和低频治疗组2组,分别采用100Hz和2Hz的电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利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膝屈曲和踝背屈时最大等...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电针治疗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的效应,为针灸处方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0例患者随机分成高频和低频治疗组2组,分别采用100Hz和2Hz的电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利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膝屈曲和踝背屈时最大等长收缩时主动肌和拮抗剂的肌电活动.并采用临床痉挛指数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高频组患侧膝屈曲和踝背屈最大等长收缩时.股直肌和腓肠肌的IEMG降低,缝匠肌和胫前肌的IEMG增高,膝屈曲和踝背屈的协同收缩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且各项指标均与低频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高频组治疗后的临床痉挛指数显著降低(P<0.05),而低频组无显著变化,2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频电针配合康复训练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的疗效优于低频电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频率 最大等长收缩 表面肌电图 脑卒中 下肢痉挛
下载PDF
超声图像熵特性的肌肉疲劳进程评估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前 曹霞 +1 位作者 尹冠军 郭建中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36,共7页
肌肉疲劳是一种由运动引起的肌肉最大随意收缩力减小的现象,处理不当,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运动损伤。本研究利用自行设计的肌肉组织超声图像检测系统,以超声图像熵表征肌肉超声图像纹理灰度分布的空间特征,探讨肌肉组织疲劳过程中其超声图... 肌肉疲劳是一种由运动引起的肌肉最大随意收缩力减小的现象,处理不当,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运动损伤。本研究利用自行设计的肌肉组织超声图像检测系统,以超声图像熵表征肌肉超声图像纹理灰度分布的空间特征,探讨肌肉组织疲劳过程中其超声图像熵的演变规律。采集10名受试者在不同负荷(20%MVC、30%MVC、40%MVC、50%MVC)时肱二头肌的超声图像,分别就每一负荷下图像熵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直线拟合,并对其斜率进行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受试者之间其肌肉疲劳图像熵随时间变化的斜率差异显著(P=0.000 0);同一受试者不同负荷的超声图像熵随疲劳时间变化斜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0.040 0)。但是,同一受试者在不同负荷时超声图像熵随时间变化的拟合斜率的差异,远小于不同受试者在同一负荷水平拟合斜率值间的差异,提示个人的肌肉特性起到主要的作用。所进行的研究为肌肉疲劳进程的量化评估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疲劳 图像熵 最大自主收缩 斜率
下载PDF
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的降维和映射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章亚男 景银平 +2 位作者 沈林勇 宋薇 钱晋武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46-1053,共8页
肌电信号的采集和分析是外骨骼式康复机器人关节预测控制的重要基础之一。肌电信号数据量大并且复杂,相关性较高,信号处理通用性和高效性低,分析和预测人体运动信息误差大。采用最大自主等长收缩标准化处理算法,大大提高了表面肌电信号... 肌电信号的采集和分析是外骨骼式康复机器人关节预测控制的重要基础之一。肌电信号数据量大并且复杂,相关性较高,信号处理通用性和高效性低,分析和预测人体运动信息误差大。采用最大自主等长收缩标准化处理算法,大大提高了表面肌电信号的通用性和泛化能力,并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肌电信号降维处理,利用神经网络实现与下肢的映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的降维处理方式,主成分降维后处理的肌电信号平均相关性达0.93,利用神经网络预测人体正常行走的下肢三关节运动角度,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较高的精度,可以实现人体下肢肌电信号和各关节的映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信号 信号处理 降维 映射 神经网络 最大自主等长收缩
下载PDF
单侧肢体电刺激或随意力量训练对双侧足背屈力量和肌肉动员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于俊海 周石 +2 位作者 黄力平 刘军 胡喜莲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77-781,共5页
目的:观察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与随意力量训练是否可产生类似交叉迁移的现象,并采用电刺激与随意收缩叠加法(Twitch Interpolation,TI)评价神经系统动员肌肉力量的能力。方法:实验对象为18-30岁未经专项体育训练的健康男子大学生30名,随... 目的:观察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与随意力量训练是否可产生类似交叉迁移的现象,并采用电刺激与随意收缩叠加法(Twitch Interpolation,TI)评价神经系统动员肌肉力量的能力。方法:实验对象为18-30岁未经专项体育训练的健康男子大学生30名,随机分为电刺激训练组、随意收缩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0名。训练选择右侧胫骨前肌,采用重复等长收缩模式。随意收缩训练组训练强度定为其最大随意收缩力量(MVC)的60%-70%;电刺激组的训练强度为其MVC的60%-70%;每周训练3次,每次3-5组共20min,隔日进行,周日休息,共训练6周。对照组保持日常生活和学习,期间不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结果:电刺激组训练侧和未训练侧的足背屈力量在训练后均有显著提高(右13.3%,左15.6%),且与随意收缩训练组相似(右15.3%,左14.8%),并与对照组(右2.5%,左-2.7%)差异有显著性(P<0.05);电刺激训练组双侧肌肉动员能力均有明显增强(右9.0%,左9.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随意收缩训练组的肌肉动员能力(7.4%,5.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6周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和随意等长收缩训练不仅能够明显提高训练侧的肢体力量,亦能提高对侧未受训练肢体的肌肉力量,产生显著的交叉迁移效果。同时,训练导致的力量增长,特别是在电刺激组,与使用TI法观察到的肌肉动员能力的增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迁移 肌肉电刺激 随意收缩叠加法 最大随意收缩力量
下载PDF
血流限制与高强度组合力量训练对残奥高山滑雪运动员下肢肌肉肌力和募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耿宇 吴雪萍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24,共6页
目的:探讨血流限制训练(BFRT)与高强度力量训练的组合训练(以下简称“组合训练”)对残奥会高山滑雪站姿组运动员下肢肌肉最大肌力、肌纤维募集能力和力量发展速率的影响。方法:以国家残奥会高山滑雪队站姿组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3男,3... 目的:探讨血流限制训练(BFRT)与高强度力量训练的组合训练(以下简称“组合训练”)对残奥会高山滑雪站姿组运动员下肢肌肉最大肌力、肌纤维募集能力和力量发展速率的影响。方法:以国家残奥会高山滑雪队站姿组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3男,3女),年龄(20.67±1.34)岁。根据膝关节伸肌最大肌力的前测结果,将相对弱势一侧的下肢作为实验侧(BFRT干预侧),另一侧作为对照侧(非BFRT干预侧)。运动员首先进行75%1 RM高强度力量训练,包括腿推、膝关节伸肌和屈肌练习、髋关节内收外展肌群练习等。之后在实验侧加压条件下,进行4组30%1 RM腿推和膝关节伸肌练习。比较2周训练前后最大肌力、肌纤维募集能力和力量发展速率等指标变化。结果:1)实验侧最大肌力显著增加(P=0.001);2)实验侧力量发展速率显著提高(P=0.042);3)对照侧和实验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RMS变化率均无显著差异,仅股直肌RMS变化率差异显著(P=0.02)。结论:2周组合训练对残奥高山滑雪运动员下肢最大肌力和力量发展速率的影响效果优于传统高强度力量训练。相对于传统高强度力量训练,组合训练可以更快地达到力量训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限制训练 高强度力量训练 残奥会高山滑雪运动员 站姿组 股四头肌 最大肌力 肌纤维募集 力量发展速率
下载PDF
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对双侧肢体力量和表面肌电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于俊海 周石 黄力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9-214,共6页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技术观察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对双侧肢体力量和表面肌电(sEMG)的影响,为临床单侧肢体损伤、外科术后等引起的肌萎缩的康复治疗以及建立床边客观的训练效果评定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8—30岁未经专项体育训练的青年男...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技术观察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对双侧肢体力量和表面肌电(sEMG)的影响,为临床单侧肢体损伤、外科术后等引起的肌萎缩的康复治疗以及建立床边客观的训练效果评定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8—30岁未经专项体育训练的青年男性30例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电刺激组,随意等长收缩组和对照组。采用重复等长收缩模式对右侧胫骨前肌进行6周的电刺激和随意力量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双侧肌肉力量和sEMG测试。结果:电刺激组(右33.6%,左27.8%)和随意等长收缩组(右37.4%,左28.5%)训练侧和未训练侧的足背屈肌肉力量在训练后均有显著提高,与对照组(右1.3%,左0.8%)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意等长收缩组(右100.4%,左59.4%)与电刺激组(右68.1%,左57.7%)双侧肌电平均振幅(AEMG)均有明显变化,并与对照组(右5.04%,左-4.07%)有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不同等长用力和肌电振幅之间表现出非线性的关系,以指数y=43.762(9.584)t分布。结论:6周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和随意等长收缩训练不仅能够明显的提高训练侧的肢体力量,亦能提高对侧未受训练肢体的肌肉力量;训练导致的力量增长与使用表面肌电观察到的AEMG的变化有关;肌肉力量和肌电振幅之间表现出非线性的关系,可以利用肌电振幅与相对力量的关系(y=43.762(9.584)t,在力量测试中评估受试者的用力程度,为临床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测试评价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电刺激 表面肌电图 随意等长收缩
下载PDF
评估肌肉疲劳的中枢和外周起源 被引量:7
15
作者 蔡斌 戴尅戎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2-196,共5页
疲劳是很多内科及神经疾患的常见表现,理解这些疾病肌肉疲劳的中枢或者外周起源对制定针对性的肌肉疲劳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综述肌肉疲劳发生的中枢因素(包括脊髓水平和激素上水平所有可以导致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下降的因素)、外... 疲劳是很多内科及神经疾患的常见表现,理解这些疾病肌肉疲劳的中枢或者外周起源对制定针对性的肌肉疲劳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综述肌肉疲劳发生的中枢因素(包括脊髓水平和激素上水平所有可以导致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下降的因素)、外周因素(包括神经肌肉的传播、肌肉动作电位的扩散、兴奋-收缩偶联),并讨论采用直接(最大自主收缩、抽搐力)和间接(抽搐叠加、肌电图、运动皮质刺激)的检测方法评估肌肉疲劳的中枢和外周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疲劳 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最大自主收缩 抽搐力 肌电图
下载PDF
推拿对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最大随意收缩力矩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艳国 严隽陶 +2 位作者 房敏 孙武权 朱燕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颈椎后伸和前屈肌群最大随意收缩力矩的特征和推拿对其的影响。方法设立颈椎病等长运动组(45例)、颈椎病等速运动组(52例)和正常对照组(48例),每组分青、中和老年3个亚组。所有颈椎病患者采用推拿治疗;分别在推拿治...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颈椎后伸和前屈肌群最大随意收缩力矩的特征和推拿对其的影响。方法设立颈椎病等长运动组(45例)、颈椎病等速运动组(52例)和正常对照组(48例),每组分青、中和老年3个亚组。所有颈椎病患者采用推拿治疗;分别在推拿治疗前、第1次和第10次推拿后,采用等速肌力测试仪测定等长和等速运动状态颈部后伸和前屈肌群最大随意收缩力矩的比值(F/E)。结果正常人等长运动F/E比值有增龄性升高的趋势(P>0.05),等速运动F/E基本一致(P>0.05);颈椎病患者等长和等速运动两组F/E值较正常人增高(P<0.05,P<0.01);推拿治疗对青中年颈椎病患者F/E值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结论颈椎病患者颈前屈和后伸肌群力学平衡紊乱,推拿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F/E值,以青中年患者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等长运动 等速运动 按揉法 最大随意收缩力矩
下载PDF
低频脉冲磁场慢性暴露对健康成年股四头肌收缩力及形态的影响
17
作者 王选强 张文洋 +5 位作者 李阳 孔维签 李伟 王乐 厉中山 白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34-1642,共9页
背景:目前已有关于低频脉冲磁场对骨骼肌结构形态影响研究发现了骨骼肌质量变化,但对接受慢性暴露后的形态变化未见相关研究。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磁场慢性暴露对腿部股四头肌最大自主收缩力与形态指标的影响,为使用该技术作为肌肉功能改... 背景:目前已有关于低频脉冲磁场对骨骼肌结构形态影响研究发现了骨骼肌质量变化,但对接受慢性暴露后的形态变化未见相关研究。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磁场慢性暴露对腿部股四头肌最大自主收缩力与形态指标的影响,为使用该技术作为肌肉功能改善策略提供组织形态变化的参考依据。方法:招募普通健康受试者70名,随机分为接受磁场刺激的试验组与进行假治疗的对照组,每组35名,试验时长共计4周,试验组受试者每隔48 h进行1次15 min的低频脉冲磁刺激干预,对照组进行假治疗,干预间隔与时长与试验组一致,干预4周后观察不同组别受试者股四头肌最大自主收缩力值变化,利用B型超声影像作为评估手段,观察肌肉厚度、肌肉横截面积及羽状角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经过4周的低频脉冲磁场慢性暴露,68名受试者完成试验,试验组受试者股四头肌最大自主收缩力测试值显著增长(P=0.000),提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8);②试验组受试者的肌肉形态3项指标均显著高于试验前测(P=0.000),而对照组肌肉厚度指标呈显著性下降(P=0.020),羽状角无显著性变化,横截面积显著性提升(P=0.000);③组间对比发现,试验组关于肌肉形态的肌肉厚度(P=0.012)、羽状角(P=0.003)及横截面积(P=0.049)3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④上述数据证实,健康成年受试者经过4周的低频脉冲磁场慢性暴露,股四头肌的最大自主收缩力显著提升,同时观察到试验组的肌肉厚度、横截面积及羽状角3项肌肉形态指标的显著增长,对使用该技术作为肌肉改善的运动替代与医疗策略提供了肌组织形态改善的支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脉冲磁场 慢性暴露 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1 TRPC1 骨骼肌形态结构 最大自主收缩力 肌骨超声 肌肉厚度 肌肉横截面积 羽状角 双盲试验
陈旧性膝关节运动损伤者股四头肌随意动员能力下降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刚 黄力平 +6 位作者 周石 王昭君 李猛 敖铭 王聪 赵美苓 梁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9-112,168,共5页
目的:观察陈旧性膝关节运动损伤股四头肌随意动员能力的变化。方法:60名天津体育学院学生,自愿参加测试,根据其是否有陈旧性膝关节运动损伤分为2组,损伤组(有训练史)30人,对照组(无训练史)30人。应用股四头肌随意动员能力评定系统测定... 目的:观察陈旧性膝关节运动损伤股四头肌随意动员能力的变化。方法:60名天津体育学院学生,自愿参加测试,根据其是否有陈旧性膝关节运动损伤分为2组,损伤组(有训练史)30人,对照组(无训练史)30人。应用股四头肌随意动员能力评定系统测定分析股四头肌最大随意等长肌力(MVC)、随意动员能力(MA)和力量上升速率(RFD)。结果:对照组两侧股四头肌MVC、MA和RFD无显著差异(P>0.05),损伤组两侧股四头肌MVC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右侧股四头肌MVC、RFD值显著低于损伤组未损伤侧(P<0.05,P<0.01),损伤组膝关节损伤侧MA、RFD值显著低于未损伤侧(P<0.05,P<0.01)。结论:即使陈旧性膝关节运动损伤者股四头肌肌肉力量已恢复到未损伤侧水平,其随意动员能力和力量上升速率依然较低,膝关节神经肌肉控制仍较差,这可能是影响陈旧性膝关节运动损伤功能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股四头肌随意动员能力评价系统可检测这一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与随意收缩叠加法 股四头肌 最大随意等长肌力 力量上升速率 随意动员能力
下载PDF
低强度身体训练结合运动表象训练对老年人肌肉和大脑的积极效应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君梅 岳光辉 姚家新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9-67,共9页
探讨了低强度身体训练结合运动表象训练(MIT)对于老年人肌肉力量的作用及其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改变。将27名健康老年人(年龄为75±7.9岁,其中8名女性)随机分为3组:低强度身体训练结合运动表象训练组(MIT组),传统力量训练组(CST组)... 探讨了低强度身体训练结合运动表象训练(MIT)对于老年人肌肉力量的作用及其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改变。将27名健康老年人(年龄为75±7.9岁,其中8名女性)随机分为3组:低强度身体训练结合运动表象训练组(MIT组),传统力量训练组(CST组),以及无训练的对照组(CTL组)。整个训练持续12周(5个单元/周)。在训练前、后对所有研究参与者的右肘屈曲肌肉力量、表面肌电图(EMG)、运动相关的皮质电位(MRCP)、脑电频率谱都进行了测量。训练结束后,CST组的力量出现了最大的增长(17.6%,P<0.001),MIT组的肌肉力量也出现了显著性增加(13.8%,P<0.001),而且2组的力量增长无显著性差异。CTL组的肌肉力量无显著性改变。然而,训练结束后只有MIT组在MRCP数值上出现了显著性增加(28.6%,P<0.001);CST组尽管力量增加最大,但MRCP却无显著性增加(9.9%,P>0.05),CTL组的改变最小(4.9%,P>0.05)。研究结果表明,运动表象训练结合低强度身体训练对老年人力量增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对大脑皮层运动控制中心的训练可以增强到目标肌肉的下行指令,进而引起老年人肌肉力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强度身体训练 运动表象训练 老年人 中枢神经系统 积极效应
下载PDF
重复性同侧搬举负荷对竖脊肌疲劳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旭东 马佩 +1 位作者 王乐军 张胜年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1-36,共6页
为预防重复性同侧搬举对竖脊肌的伤害,利用表面肌电(s EMG)技术,开展搬举试验,研究竖脊肌疲劳的影响因素。试验要求设置不同工件重量、搬举频率和搬举角度等3个负荷,并设置8个任务组;要求12名被试完成8个任务组中的右侧重复性搬举,记... 为预防重复性同侧搬举对竖脊肌的伤害,利用表面肌电(s EMG)技术,开展搬举试验,研究竖脊肌疲劳的影响因素。试验要求设置不同工件重量、搬举频率和搬举角度等3个负荷,并设置8个任务组;要求12名被试完成8个任务组中的右侧重复性搬举,记录相关s EMG信号,并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竖脊肌疲劳的负荷因素。结果表明:搬举过程中随着工件重量、搬举频率和搬举角度负荷增加,s EMG频域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下降,时域指标平均肌电值(AEMG)增大,最大随意收缩肌电百分比(MVE%)增大,最大负荷左右竖脊肌最大值分别为(64.85%±11.89%)MVE和(41.24%±9.77%)MVE;各任务组搬举中,左右竖脊肌均明显疲劳,而疲劳程度不一致;重复性同侧搬举负荷对竖脊肌疲劳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重量、角度和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s EMG) 搬举负荷 竖脊肌 最大随意收缩肌电百分比(MVE%) 疲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