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MATLAB实现CT断层图像的三维重建 被引量:34
1
作者 曾筝 董芳华 +2 位作者 陈晓 周宏 周建中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04年第2期24-29,共6页
医学图像三维重建为人体结构提供了真实、直观的反映,便于医学人员对病灶的观察及手术的进行。但图像三维重建编程实现困难,不易被非计算机专业人士所掌握。本文运用 MATLAB6.5软件中的图像处理工具箱实现了 CT 断层图像的三维表面重建... 医学图像三维重建为人体结构提供了真实、直观的反映,便于医学人员对病灶的观察及手术的进行。但图像三维重建编程实现困难,不易被非计算机专业人士所掌握。本文运用 MATLAB6.5软件中的图像处理工具箱实现了 CT 断层图像的三维表面重建及体重建,原理简单,编程实现方便。在对头部 CT 图片进行的三维表面重建及体重建实验中,重建速度快,显示效果良好,便于各类非计算机专业人士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图像 表面重建 体重建 MATLAB
下载PDF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纱线束截面变形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杨连贺 李姜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8-204,共7页
基于经典的双凸模型,采用正负预重叠法,结合可视化技术,研究了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纱线截面的变形规律,提出了"凹凸交变模型",导出了截面变形函数。研究结果表明,纱线束截面沿纱线长度方向按凹凸交变的规律呈周期性变化。这一研... 基于经典的双凸模型,采用正负预重叠法,结合可视化技术,研究了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纱线截面的变形规律,提出了"凹凸交变模型",导出了截面变形函数。研究结果表明,纱线束截面沿纱线长度方向按凹凸交变的规律呈周期性变化。这一研究成果修正了一直以来的恒定截面假设,使截面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机织复合材料 纤维束截面变形 凹凸交变模型 体重建 正负预重叠法 有限元分析 纱态
下载PDF
腹膜后局限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诊断 被引量:9
3
作者 贾明胜 姜玲 +2 位作者 李盼盼 张付龙 闫呈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年第5期71-74,共4页
目的分析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图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盆部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位于腹主动脉旁、1例位于盆部腹膜后,病例均为局限型,平扫所有病灶均表现... 目的分析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图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盆部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位于腹主动脉旁、1例位于盆部腹膜后,病例均为局限型,平扫所有病灶均表现为边缘清晰软组织肿块,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直径在3cm~7cm之间,增强扫描病变在动脉期和延迟扫描均持续高度强化,强化程度呈与邻近的腹主动脉或髂血管同步的特征。利用VR重建技术直观显示肿块,并可见增粗、迂曲的供血血管。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巨大淋巴细胞增生症。结论局限型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增强扫描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结合临床表现,可提高术前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 CT增强扫描 VR重建
下载PDF
螺旋CT重建技术在口腔颌面外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4
作者 黄平波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9年第2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在口腔颌面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口腔颌面外伤患者行MSCT扫描,将获得的扫描数据在工作站上进行MPR、VR成像,对骨折进行分析,并与普通X线片及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重建(VR)在口腔颌面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口腔颌面外伤患者行MSCT扫描,将获得的扫描数据在工作站上进行MPR、VR成像,对骨折进行分析,并与普通X线片及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1)MSCTMPR能够显示口腔颌面外伤骨折的细微结构及深部的骨折,尤其对复杂骨折的判断具有其优势;(2)MSCTVR技术能较好地显示骨折空间移位,颌面骨变形情况。结论MSCTMPR及VR能立体、直观地显示口腔颌面外伤骨折的情况,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手术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骨折 多层螺旋CT 多平面重建 容积重建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股骨颈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徐之扬 朱玉春 《中国实用医刊》 2016年第23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股骨颈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3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多平面重建(MRP)和容积重建(VR),并加以分型、总结。结果32例股骨颈骨折诊断及分型均经手术证实,符合率为100%。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股骨颈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3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多平面重建(MRP)和容积重建(VR),并加以分型、总结。结果32例股骨颈骨折诊断及分型均经手术证实,符合率为100%。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股骨颈骨折诊断和分型上有优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螺旋CT 三维重建 多平面重建 容积重建
原文传递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下肢动脉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吉东 方挺松 +2 位作者 彭加友 林永强 韦庆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技术在下肢动脉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于我院行CTA检查的32例下肢动脉损伤患者,利用LEONARDO工作站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方式包括曲面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并与...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技术在下肢动脉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3年4月于我院行CTA检查的32例下肢动脉损伤患者,利用LEONARDO工作站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方式包括曲面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并与原始图像相结合,进行全面分析。结果 32例患者病变血管的程度、范围以及形态良好,血管轮廓在CTA重建图像中十分清晰。出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患者占4例,出现假性动脉瘤的患者占2例,出现腘动脉瘤的患者占5例,出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患者占21例。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下肢动脉损伤诊断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 下肢动脉损伤 曲面多平面重建 容积重建 应用价值
下载PDF
MSCT三种后处理技术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7
作者 周芸 石海 《海南医学》 CAS 2022年第23期3090-3092,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三种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VR)、二维多平面重建(MPR)、骨拉伸(BR)]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在安康市人民医院就诊的92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三种后处理技术[容积重建(VR)、二维多平面重建(MPR)、骨拉伸(BR)]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在安康市人民医院就诊的92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检查,并使用VR、MPR、BR技术重建CT图像。将手术结果作为参照,比较不同MSCT后处理技术诊断外伤性肋骨骨折的价值。结果92例患者中共163处肋骨骨折,其中29处非完全性骨折,占比17.79%,48处完全性骨折,占比29.45%,18处断端移位,占比11.04%,68处粉碎骨折,占比41.72%;MSCT后处理VR、MPR及BR技术的肋骨骨折检出率分别为81.60%、89.57%、96.93%,MPR、BR技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VR技术,BR技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P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三种后处理技术中的BR技术能够更加直观、清晰地显示外伤性肋骨骨折情况,其检出率优于MPR、VR等传统后处理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骨折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容积重建 二维多平面重建 肋骨拉伸 诊断价值
下载PDF
70例女性第6~8肋软骨组织量及钙化特点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吴迎 王先成 +3 位作者 熊祥 孙杨 孟宪熙 李晓芳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64-771,共8页
目的研究女性第6、7、8肋软骨组织量大小、钙化特点,以及钙化与年龄及侧别的相关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从湘雅二医院放射科影像存储中心以抽签法随机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行胸部CT三维重建的70例肋软骨无疾患及外伤的女性患者... 目的研究女性第6、7、8肋软骨组织量大小、钙化特点,以及钙化与年龄及侧别的相关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从湘雅二医院放射科影像存储中心以抽签法随机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行胸部CT三维重建的70例肋软骨无疾患及外伤的女性患者,年龄15~56岁,根据年龄分为15~20岁、21~26岁、27~32岁、33~38岁、39~44岁、45~50岁和51~56岁7个组,每组10例。对70例女性肋软骨行双源CT三维重建,对重建后的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处理,通过VR图像,测量双侧第6、7、8肋软骨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在VR和MIP图像上观察、统计和分析肋软骨的钙化率、钙化程度、钙化类型、钙化灶位置,钙化与年龄及侧别的相关性。数据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相应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结果(1)左侧第6、7、8肋软骨长度依次为(98.7±12.7)mm、(132.8±13.8)mm、(81.5±11.6)mm,宽度(12.6±1.5)mm、(11.0±1.4)mm、(7.4±1.1)mm,厚度(8.1±0.5)mm、(7.7±0.6)mm、(6.6±0.6)mm;右侧第6、7、8肋软骨长度依次为(95.8±11.3)mm、(133.1±12.0)mm、(81.7±12.3)mm,宽度(12.2±1.4)mm、(11.1±1.5)mm、(7.4±1.1)mm,厚度(8.2±0.6)mm、(7.7±0.5)mm、(6.5±0.6)mm。同一序数肋软骨左右两侧长、宽、厚度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不同序数肋软骨之间长、宽、厚度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左侧与右侧第6、7、8肋软骨总钙化率分别为61.9%(130/210)和60.0%(126/21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0,P=0.689);左、右侧总体钙化类型、总体钙化位置及总体钙化程度计数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7、8肋软骨左侧和右侧钙化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7、8肋软骨各自总体钙化类型计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41,P<0.001)。(3)钙化率与年龄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stic回归 肋软骨 钙化程度 CT三维重建 双源CT 鼻整形 软骨组织 卡方检验
原文传递
螺旋CT多层面容积重建在腰椎峡部裂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高建华 孙宪昶 +2 位作者 崔英 夏庆堂 杨帆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3期271-274,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层面容积重建对腰惟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行腰椎螺旋CT检查的50例腰痛患者资料,根据椎弓有无峡部裂分成峡部裂组(25例,有峡部裂)和对照组(25例,无峡部裂),所得数据资料行t检验。结果:峡部裂主要发生在L5(18例,...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层面容积重建对腰惟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行腰椎螺旋CT检查的50例腰痛患者资料,根据椎弓有无峡部裂分成峡部裂组(25例,有峡部裂)和对照组(25例,无峡部裂),所得数据资料行t检验。结果:峡部裂主要发生在L5(18例,占72%),腰椎峡部裂常导致腰椎前滑脱(24例,占96%)。峡部裂组椎管矢状径明显大于对照组椎管矢状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峡部裂组峡部高小于对照组峡部高,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螺旋CT扫描MPVR重建图像可以从骨性和软组织两个方面为临床提供更多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层面容积重建
下载PDF
基于体重构的过渡特征抑制算法 被引量:7
10
作者 孙锐 李明 高曙明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49-1156,共8页
为抑制边界复杂的过渡,提出一种新的过渡特征抑制算法。该算法基于体重构实现过渡特征的抑制,避免直接处理过渡的复杂边界。在边过渡抑制过程中,首先根据过渡面结构重构过渡体,然后布尔操作原模型与过渡体实现边过渡抑制。通过进一步的... 为抑制边界复杂的过渡,提出一种新的过渡特征抑制算法。该算法基于体重构实现过渡特征的抑制,避免直接处理过渡的复杂边界。在边过渡抑制过程中,首先根据过渡面结构重构过渡体,然后布尔操作原模型与过渡体实现边过渡抑制。通过进一步的局部几何分析及处理,该算法不但能抑制小半径的常规过渡,而且能抑制大半径的相交过渡。此外,算法还基于点过渡周围支持面的边界重构实现点过渡抑制。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简单、通用,能有效地抑制实际工程模型中的过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重构 过渡特征 抑制算法 特征简化 计算机辅助设计
下载PDF
基于CT血管成像及图像融合技术的胃结肠静脉干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巫丹萍 卞琳杰 +4 位作者 陈义钢 张追阳 倪建明 张雷 顾琛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9年第2期133-137,共5页
目的运用CT血管成像(CTA)及图像融合技术研究活体状态下胃结肠静脉干(GCT)解剖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医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术前诊断为胃癌、胰腺癌或右半结肠癌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6... 目的运用CT血管成像(CTA)及图像融合技术研究活体状态下胃结肠静脉干(GCT)解剖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医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术前诊断为胃癌、胰腺癌或右半结肠癌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39~83(68±10.1)岁。80例均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将原始图像进行CTA和CT结肠成像(CTC)重建,并将图像融合,得到血管及肠道的三维图像。观测指标:(1)GCT的长度、管径、走行及其GCT的组成;(2)中结肠静脉汇入上级静脉的分布情况;(3)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汇入上级静脉的分布情况。结果(1)69例(86.25%)患者出现GCT,长度为2.5~25.2(9.2±3.6)mm;管径为3.3~7.2(4.8±0.9)mm。GCT均自腹侧至头侧向右走行,其属支共有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4个来源。其中,35例(50.73%)由胃网膜右静脉和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构成"2支"型或"3支"型胃结肠干,7例(10.14%)由胃网膜右静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构成"2支"型胃胰干,27例(39.13%)由右结肠静脉、中结肠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构成"3支"或"4支"型胃胰结肠干。(2)77例患者出现中结肠静脉,其中53例(68.83%)汇入肠系膜上静脉,20例(25.97%)汇入GCT,2例(2.60%)汇入肠系膜下静脉,2例(2.60%)汇入脾静脉。(3)46例(57.50%)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直接汇入肠系膜上静脉;34例(42.50%)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参与了GCT的组成,其中汇入胃网膜右静脉者12例,汇入右结肠静脉者10例,汇入胃网膜右静脉与右结肠静脉合干者7例,直接汇入GCT者5例。结论CTA及图像融合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GCT血管解剖及变异,为临床腹部血管术前评估提供可靠的信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胃结肠静脉干 血管造影术 容积重建 解剖学
原文传递
踝关节细微骨折应用容积重建和螺旋CT多平面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蒋佶廷 郭琼 +2 位作者 何西西 周丹丹 高勒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5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重建(VR)在踝关节细微骨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42例疑似踝部及足部外伤患者,分别采用X射线片、螺旋CT MPR和VR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观察3种方法踝关节细微骨折的检出情况,对比分...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重建(VR)在踝关节细微骨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42例疑似踝部及足部外伤患者,分别采用X射线片、螺旋CT MPR和VR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观察3种方法踝关节细微骨折的检出情况,对比分析X射线片与螺旋CT对踝关节细微骨折检出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结果:临床确诊为踝关节细微骨折37例,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为92.86%(39/42),明显高于X射线片的57.14%(24/42);螺旋CT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59%、80.00%、97.22%和66.67%,明显高于X射线片的65.71%、14.29%、79.31%和7.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577,χ^(2)=5.182,χ^(2)=5.363,χ^(2)=7.363;P<0.05)。37例踝关节细微骨折患者临床诊断出踝关节损伤、跗骨骨折、跖骨骨折及关节脱位分别为22例(64处)、20例(27处)、3例(8处)和8例(8处);各部位细微骨折总检出率MPR为95.33%,明显高于VR的87.85%、X射线片的79.44%(χ^(2)=3.882,χ^(2)=12.249;P<0.05)。MPR对踝关节损伤的检出率为100.00%,明显高于VR的89.06%、X射线片的82.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05,χ^(2)=12.034;P<0.05);MPR对跗骨骨折的检出率为100.00%,明显高于X射线片的74.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43,P<0.05)。结论:螺旋CT对踝关节细微骨折的诊断性较高,MPR对踝关节细微骨折的检出情况高于V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 多平面重建 容积重建 X射线片 踝关节细微骨折
下载PDF
CBCT三维容积重建对诊断骨开裂和骨开窗准确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寇玉倩 栾庆先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7年第6期343-346,共4页
目的评价CBCT三维容积重建对后牙颊侧骨开裂与骨开窗诊断的准确性。方法以干头骨标本后牙颊侧的骨开裂和骨开窗的诊断作为参考标准,与3名观察者的主观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研究CBCT三维容积重建对骨开裂和骨开窗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CBCT三... 目的评价CBCT三维容积重建对后牙颊侧骨开裂与骨开窗诊断的准确性。方法以干头骨标本后牙颊侧的骨开裂和骨开窗的诊断作为参考标准,与3名观察者的主观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研究CBCT三维容积重建对骨开裂和骨开窗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CBCT三维容积重建后骨开裂和骨开窗的诊断与头骨的诊断结果一致性系数较高,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BCT三维容积重建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干头骨后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情况,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容积重建 骨开裂 骨开窗 准确性
下载PDF
容积重建成像三维CT血管造影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曾少建 舒航 +4 位作者 陈光忠 李昭杰 詹升全 林晓风 周东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13-1115,共3页
目的探讨容积重建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技术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46例164个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容积重建3D-CTA和数字减影造影术(DSA)影像学资料。影像学分析诊断采用双盲法。结果146... 目的探讨容积重建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技术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46例164个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容积重建3D-CTA和数字减影造影术(DSA)影像学资料。影像学分析诊断采用双盲法。结果146例患者共发现164个动脉瘤,120例患者为单发动脉瘤,8例为2个动脉瘤,5例为3个动脉瘤。3D-CTA容积重建(VR)漏诊10例,DSA漏诊3例。经统计学分析3D-CTA容积重建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敏感性为94.5%、95.0%。结论3D-CTA容积重建技术在急性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筛检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CT血管造影 容积重建 颅内动脉瘤 破裂性 数字减影造影术
下载PDF
高分辨C型臂CT评估颅内血流导向装置打开程度和贴壁情况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腾飞 龙树海 +5 位作者 余笋 时程程 马骥 李臻 冉云彩 韩新巍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89,共6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C型臂CT(简称C臂CT)技术在巴马小型猪颈动脉内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术中对支架打开程度和贴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血管内治疗方式将Tubridge FD置入巴马小型猪颈动脉内。术后即刻行高分辨C臂CT扫描,对FD的打开程... 目的探讨高分辨C型臂CT(简称C臂CT)技术在巴马小型猪颈动脉内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术中对支架打开程度和贴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血管内治疗方式将Tubridge FD置入巴马小型猪颈动脉内。术后即刻行高分辨C臂CT扫描,对FD的打开程度及后处理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估;然后对FD置入血管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扫描,通过后处理工作站,将高分辨C臂CT和3D-DSA图像信息采用双容积融合技术行二次重建并获得融合后图像(简称双容积重建法),并与行高分辨C臂CT扫描的同时持续注射稀释对比剂后获得的支架血管重建图像(简称稀释对比剂法)进行对比,并记录两种操作方法的射线曝光剂量,以评估其在FD贴壁评估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观察FD置入术中和术后24h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9只巴马小型猪的左侧颈动脉内共置入9枚TubridgeFD。高分辨C臂CT平扫重建图像显示,8枚FD打开完全,1例FD远心端打开不良;图像质量为Ⅰ级8例,Ⅱ级1例。在支架贴壁方面,双容积重建法和稀释对比剂法均能较清晰展示FD的贴壁情况,其中8枚FD贴壁良好(贴壁评分为0分),1枚FD远心端贴壁不良(贴壁评分为1分,分类Ⅰa型),二者评估结果的一致率为100%。在射线曝光剂量方面,双容积重建法射线总曝光的剂量面积乘积明显高于稀释对比剂法[(906.89±44.49)μGym^(2)对比(725.44±42.17)μGym^(2),t=24.36,P<0.001]。2只巴马小型猪在应用稀释对比剂法中出现中度血管痉挛,所有动物术中及术后24 h内均未观察到血管夹层、血栓脱落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高分辨C臂CT能清晰展示国产颅内FD的细微结构和完全打开情况,结合多种后处理技术能有效观察其贴壁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内操作 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 容积重建 贴壁
原文传递
基于拟插值理论的三维体数据场高精度重建算法 被引量:4
16
作者 鲁佳 王瑞 +1 位作者 方美娥 彭群生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07-1113,共7页
三维体数据场重建是体数据建模与分析的一个非常基础和重要的步骤,重建算法的精度直接决定了数据重采样和后续分析的准确性.文中发展了基于拟插值方法的三维体数据场重建理论,首次提出一种充分利用体数据自身信息与核函数优化相结合的... 三维体数据场重建是体数据建模与分析的一个非常基础和重要的步骤,重建算法的精度直接决定了数据重采样和后续分析的准确性.文中发展了基于拟插值方法的三维体数据场重建理论,首次提出一种充分利用体数据自身信息与核函数优化相结合的预处理算法.在合理假设的前提下得到重建误差的表述式;然后充分利用三维体数据自身的信息全局优化该误差,使得重建误差在L2意义下达到最小.最后通过丰富的重建实例,显示了文中算法能有效地提高重建精度,并能够更好地保持三维体数据的高频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数据重建 拟插值 体数据可视化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肺表面重建在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斌 袁蕾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12期1389-1392,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肺表面重建在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IL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HRCT)及三维肺表面重建(VR)分析51例ILD的肺内改变和脏层胸膜的累及情况,并和50例正常人胸部体检HRCT及VR图像比较。结果...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肺表面重建在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IL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HRCT)及三维肺表面重建(VR)分析51例ILD的肺内改变和脏层胸膜的累及情况,并和50例正常人胸部体检HRCT及VR图像比较。结果:正常组的肺表面VR显示正常的肺容积再现和平滑的脏层胸膜;ILD组的肺表面VR显示患侧肺的肺体积缩小和肺内纤维组织对脏层胸膜牵拉所致的肺表面的局部的凹陷和粘连。在归属于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中的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PLD),由于肺间质纤维化较少,而对脏层胸膜的影响较小,通常显示基本正常的肺容积再现。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肺表面重建能整体评估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肺体积变化和胸膜累及状态,在区分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和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上也有很大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表面重建 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
下载PDF
实影渲染重建技术在急性肺动脉栓塞中的初步应用
18
作者 刘忠啸 于孟 +8 位作者 张贺 邱慎满 王梓又 徐文北 谢丽响 王浩 孟闫凯 孙存杰 徐凯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3-387,共5页
目的 分析实影渲染(CR)重建技术在急性肺动脉栓塞(APE)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T肺血管造影检查的APE患者资料。将图像上传至Siemens 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由一名从事心血管影像诊断工作的医师根据预先设计好的APE... 目的 分析实影渲染(CR)重建技术在急性肺动脉栓塞(APE)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T肺血管造影检查的APE患者资料。将图像上传至Siemens 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由一名从事心血管影像诊断工作的医师根据预先设计好的APE渲染颜色、透明度模块分别进行CR、容积再现(VR)重建。所有后处理图像的主观评估均由两名从事影像诊断工作的高级职称医师讨论进行,意见不一致时,由另一名从事心血管方向的更高职称医师判读。后处理图像的主观评估采用3分法,包括图像质量方面的栓子显示、解剖结构评分,对栓子的诊断信心及是否推荐用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7例患者,平均年龄(72.1±11.2)岁。13例(76.5%)患者CR重建栓子显示为3分。CR重建栓子显示平均2.647分,VR 2.05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所有病例CR重建的解剖结构均为3分,明显高于VR(2.059分),P<0.001。13例(76.5%)患者CR重建图像栓子诊断信心为3分,明显高于VR,分别为2.647和1.706分(P<0.001)。14例(82.4%)患者CR重建图像被推荐用于MDT(3分),9例(52.9%)VR组图像可推荐用于MDT讨论(2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R能够提供逼真的解剖级后处理图像,能够更好地显示APE、提高诊断信心、用于MDT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动脉栓塞 CT肺血管造影 图像后处理 容积重建 实影渲染
原文传递
基于VTK的鼻咽部组织三维重建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朝炜 王博亮 +1 位作者 戴培山 鞠颖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7-350,共4页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为了提高放射治疗的成功率,本文采用可视化工具包(VTK)分别实现了鼻咽部组织的表面重建和体重建.表面重建用移动立方体法和轮廓拼接法实现,体重建则用光线投射法实现.利用一种改进的高斯拉普拉斯核进行... 放射治疗是鼻咽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为了提高放射治疗的成功率,本文采用可视化工具包(VTK)分别实现了鼻咽部组织的表面重建和体重建.表面重建用移动立方体法和轮廓拼接法实现,体重建则用光线投射法实现.利用一种改进的高斯拉普拉斯核进行平滑和锐化处理,并通过调整光照参数和透明度值使重建效果达到最佳.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两种重建方法的优缺点.实验结果表明,利用VTK可实现复杂组织结构的多彩色三维重建和三维图像的优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化工具包(VTK) 三维可视化 表面重建 体重建 鼻咽癌
下载PDF
磁共振内耳水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文武 李维 +2 位作者 傅伟琪 周旭洋 陈国栋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2期33-34,共2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内耳水成像在内耳病变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5例怀疑内耳病变患者,行磁共振内耳水成像扫描,并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后处理。结果 45例患者均能清晰显示内耳结构,其中内耳畸形8...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内耳水成像在内耳病变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45例怀疑内耳病变患者,行磁共振内耳水成像扫描,并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后处理。结果 45例患者均能清晰显示内耳结构,其中内耳畸形8例,结构正常37例。结论内耳水成像能清晰、立体的显示内耳膜迷路及内听道精细解剖结构,并显示其发育状况及通畅程度,能够为内耳病变患者的诊断和术前评估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内耳水成像 最大密度投影 多平面重建 容积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