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32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噬菌体最新分类与命名 被引量:46
1
作者 冯烨 刘军 +1 位作者 孙洋 冯书章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54-1958,共5页
《病毒分类—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9次报告》介绍了病毒的最新分类与命名,与2005年发布的《病毒分类—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8次报告》相比,分类体系更趋完善,病毒种类与数量大幅增加。本文重点介绍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最新分类体系,力求... 《病毒分类—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9次报告》介绍了病毒的最新分类与命名,与2005年发布的《病毒分类—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第8次报告》相比,分类体系更趋完善,病毒种类与数量大幅增加。本文重点介绍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最新分类体系,力求对所涉及的重要噬菌体给出准确而简明的中文名称,期望对中国噬菌体研究与应用领域的科学工作者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分类 噬菌体 分类与命名
原文传递
应用RT-PCR方法检测桃和樱桃及其组培苗上的PNRSV和PDV 被引量:25
2
作者 侯义龙 张开春 杨俊玲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2-293,共2页
报道了PNRSV和PDV的RT-PCR检测的优化体系。利用该体系在北京和大连地区对露地桃树和樱桃树以及甜樱桃茎尖组培苗携带PNRSV和PDV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被检材料这2种病毒的感染率均较高,但程度不同。
关键词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优化 病毒 检测 樱桃
下载PDF
河北省康保县2014—2020年5岁以下儿童感染性腹泻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宋明 张丽 +1 位作者 王晓博 李林军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12期19-23,共5页
目的分析河北省康保县儿童腹泻细菌和病毒流行特征及病原学构成,为本地区感染性腹泻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康保县2014—2020年2家医院采集的5岁以内儿童感染性腹泻病例样本进行细菌和病毒检测,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实验室检测... 目的分析河北省康保县儿童腹泻细菌和病毒流行特征及病原学构成,为本地区感染性腹泻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康保县2014—2020年2家医院采集的5岁以内儿童感染性腹泻病例样本进行细菌和病毒检测,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结果2014—2020年共采集2260份腹泻病例标本,病原体总检出率为31.24%(706份)。细菌298份,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48.66%(145/298),沙门菌27.85%(83/298),志贺菌16.11%(48/298),空肠弯曲菌7.38%(22/298);病毒408份,其中轮状病毒32.11%(131/408)、杯状病毒41.42%(169/408)、星状病毒2.21%(9/408)、腺病毒3.92%(16/408)、混合感染20.34%(83/408)。轮状病毒具有明显的季节高峰,其基因型主要为G3、G9、P8,星状病毒、腺病毒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康保县儿童感染性腹泻病毒感染率高于细菌感染率,以A组轮状病毒和诺如Ⅱ型病毒为主要病毒,同时存在混合感染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腹泻 病毒 细菌
下载PDF
儿童病毒性脓毒症——我们不应该忽视的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春峰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2-7,共6页
病毒性脓毒症是一种常被忽略的异质形式的脓毒症,可由多种病毒引起。婴幼儿是病毒性脓毒症的高危人群,与婴幼儿免疫力相对低下有关。病毒性脓毒症在致病机制、临床表型、治疗策略等方面有别于细菌感染,有效清除病毒并根据不同的免疫类... 病毒性脓毒症是一种常被忽略的异质形式的脓毒症,可由多种病毒引起。婴幼儿是病毒性脓毒症的高危人群,与婴幼儿免疫力相对低下有关。病毒性脓毒症在致病机制、临床表型、治疗策略等方面有别于细菌感染,有效清除病毒并根据不同的免疫类型进行免疫调节可能对改善预后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脓毒症 儿童
原文传递
Adeno-associated virus mediated apoA-I and apoA-IMilano expression in skeletal muscular cells
5
作者 Ming Gui Zhiguang Wang +4 位作者 Li Jiang Leming Fan Kejiang Cao Qi Chen Jun Huang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05年第5期236-240,共5页
Objective: To construct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type 2(rAAV2) vectors encoding human apoA-I/apoA-lMilano protein, and explore an effective and safe method to prevent and treat the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Objective: To construct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type 2(rAAV2) vectors encoding human apoA-I/apoA-lMilano protein, and explore an effective and safe method to prevent and treat the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 Methods: Human apoA-I cDNA with a His-tag in the upward stream of cDNA sequence were obtained with RT-PCR and PCR, and human apoA-IMilano cDNA was prepared by QuikChange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Kit. After extracted rAAV vectors with a most economic and convenient method, the particle numbers of rAAV vectors were measured by Dot-blot, and the purity was assayed by SOS-Page. The expression efficiency of the apoA-I or apoA-IMilano in C2C12 infected by rAAV vectors were detected by ELISA method. Results: ApoA-I cDNA was gained by RT-PCR and a His-tag was added in the upward stream of apoA-I cDNA successfully. ApoA-I cDNA was mutanted to apoA-IMilano cDNA successfully by QuikChange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Kit. The both titres of the rAAV vectors of apoA-I and apoA-IMilano were about 2×10^14/L, and the result of SOS-Page showed that the purity of the rAAV vectors was satisfie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apoA-I was (0.39±0.04) μg/ml and the apoA-IMilano was (0.31±0.03) μ/ml in the DMEM culture medium at the first 24h after transfection. Conclusion: The success of the rAAV vectors construction, purification and the expression of apoA-I and apoA-IMilano in C2C12 cells mediated by these vectors, makes possible to inject rAAVA and rAAVAM vectors into mice muscle, and rises a new hope on finding a new way to prevent and treat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HEROSCLEROSIS APOA-I apoA-IMilano adeno-associated viruse gene transfer
下载PDF
电脑病毒及其防治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赵京胜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65-68,98,共5页
针对电脑病毒的新发展 ,介绍了电脑病毒的基本情况 ,提出了电脑病毒的预防措施和清除办法 。
关键词 病毒 杀毒软件 宏病毒 计算机
下载PDF
Study on the anti-RSV mechanism of extracts from Hibiscus mutabilis leaf in vitro 被引量:1
7
作者 Zhen-Zhen Cui Feng-Ju Niu +3 位作者 Ling-Yan Guo Fang Wu Chang-Zheng Zhou Yi-ZhouXin 《Journal of Hai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9年第20期30-33,共4页
Objective:To study the anti-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es(RSV) mechanism of extracts from Hibiscus mutabilis leaf in vitro.Methods:Elibavirin was used as the positive drug to detect the anti-RSV activity of extracts f... Objective:To study the anti-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es(RSV) mechanism of extracts from Hibiscus mutabilis leaf in vitro.Methods:Elibavirin was used as the positive drug to detect the anti-RSV activity of extracts from Hibiscus mutabilis leaf. By observing the antiviral effect of the extracts of Hibiscus mutabilis leaf in different ways of administration, the anti-RSV mechanism of the extracts of Hibiscus mutabilis leaf was preliminarily explored.Results:Hibiscus mutabilis leaf extracts could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cytopathic changes caused by RSV, and had significant antiviral effect. The therapeutic index (TI) was 86.24.Conclusion:Hibiscus mutabilis leaf extracts have significant anti-RSV effect in vitro, and their antiviral effect occurs after virus pene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BISCUS HIBISCUS leaf EXTRACTS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e ANTIVIRAL effect
下载PDF
植物丛枝症病害病毒病原研究概况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根华 谭业明 +2 位作者 吴建宇 陈海如 张修国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61-266,共6页
对引起植物丛枝病害病毒的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抗原特性、电镜观察和基因组成作了综合论述。
关键词 植物丛枝病 病毒 种类 症状 传播途径 实验寄主 抗原特性
下载PDF
2009年深圳口岸甲型H1N1流感疫情早期监测结果分析
9
作者 刘胜牙 朱玉兰 +5 位作者 李政良 甄胜西 黄彤文 胡孔新 叶健忠 董瑞玲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300-302,321,共4页
目的分析2009年深圳口岸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早期监测的结果,阐明甲型H1N1病毒的传入特征。方法对深圳罗湖、福田地铁、深圳湾、皇岗、蛇口、文锦渡、大铲湾、机场、沙头角9个国境口岸出入境人员实行流感监测,对监测到的流感样病例采... 目的分析2009年深圳口岸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早期监测的结果,阐明甲型H1N1病毒的传入特征。方法对深圳罗湖、福田地铁、深圳湾、皇岗、蛇口、文锦渡、大铲湾、机场、沙头角9个国境口岸出入境人员实行流感监测,对监测到的流感样病例采集咽拭子标本,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运用WHO推荐的甲型H1N1实时荧光RT-PCR技术检测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标本。结果 2009年5月4日—2009年7月31日,深圳罗湖、福田地铁、深圳湾、皇岗、蛇口、文锦渡、大铲湾、机场、沙头角9个口岸监测到的流感样病例为2341份,其中,246份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标本中甲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检出率为10.51%;89份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标本中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检出率为3.80%。89份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例中,男性54例,占60.67%,女性35例,占39.33%。早期病例年龄构成以50岁以下人群为主,其中,6~34岁人群最多,占总病例数的79.78%。89份甲型H1N1流感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结论新型甲型H1N1流感疫情早期,深圳国境口岸监测到的输入性病例,从2009年5—7月,甲型流感病毒和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检出率具有显著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亚型病毒 实时荧光RT—PCR技术 国境 口岸
原文传递
小儿病毒性脑炎56例临床分析
10
作者 沈霞 于毅 《河北医学》 CAS 2001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方法 :复习 1999年 1月至 12月收治的小儿病毒性脑炎病历并分析治疗方法。结果 :2 2例 ( 39% )治愈 ,2 8例 ( 50 % )改善 ,6例 ( 11% )自动出院 ,未进一步治疗 ,其中 3例死亡。结论 :作者的经验指出小... 目的 :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方法 :复习 1999年 1月至 12月收治的小儿病毒性脑炎病历并分析治疗方法。结果 :2 2例 ( 39% )治愈 ,2 8例 ( 50 % )改善 ,6例 ( 11% )自动出院 ,未进一步治疗 ,其中 3例死亡。结论 :作者的经验指出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主要是综合治疗 ,抗病毒剂 (阿昔洛韦 )是有效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阿昔洛韦 儿童 药物治疗
下载PDF
高校教学网络病毒的防治技术
11
作者 陈兴梅 仲苏玉 《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47-49,共3页
高校教学网络大多是基于Netware的Novell网络 ,本文分析了Norell网病毒的特点、入侵途径 ,阐述Novell病毒的防范措施和防治技术 。
关键词 病毒 NOVELL网络 防治技术 高校 教学网络
下载PDF
炎琥宁治疗感冒发热疗效观察
12
作者 徐东锋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4年第27期93-93,95,共2页
目的:探讨炎琥宁注射液治疗感冒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1月-2014年2月收治感冒发热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主要观察体温及其他相关症状体征的... 目的:探讨炎琥宁注射液治疗感冒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1月-2014年2月收治感冒发热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主要观察体温及其他相关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体温及相关症状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炎琥宁注射液治疗感冒发热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琥宁注射液 病毒 感冒发热
下载PDF
荧光定量PCR检测人类乳头瘤病毒在尖锐湿疣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3
作者 邵椒青 许素玲 +2 位作者 吴泽文 韩宝康 陈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24-325,共2页
目的 对尖锐湿疣 (CA)患者进行乳头瘤病毒 (HPV )DNA定量测定。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测定HPVDNA的载量及HPV分型。结果  2 0 0例尖锐湿疣患者中 198例疣体组织HPV测定阳性 ,2例阴性。在 84例疣体组织HPV6、11阳性者中有 12例合... 目的 对尖锐湿疣 (CA)患者进行乳头瘤病毒 (HPV )DNA定量测定。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 )测定HPVDNA的载量及HPV分型。结果  2 0 0例尖锐湿疣患者中 198例疣体组织HPV测定阳性 ,2例阴性。在 84例疣体组织HPV6、11阳性者中有 12例合并HPV16、18阳性。 5例疣体组织及宫颈分泌物同时阳性。定量测定结果显示 :HPV6、11患者最高 2 .0× 10 8copy/ml ,最低 3 .0× 10 4copy/ml,HPV16、18患者最高 1.75× 10 7copy/ml,最低 3 .0× 10 5copy/ml。 结论 尖锐湿疣患者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PV阳性率高 ,并可快速区分致癌型及致疣型HPV感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定量PCR检测 人类乳头瘤病毒 尖锐湿疣 应用
下载PDF
家蚕蛹表达的重组Vp28疫苗对克氏原螯虾的抗病毒保护效应 被引量:14
14
作者 魏克强 许梓荣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0-198,共9页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致病性强、危害性大、地域分布和宿主范围广泛,目前还不能有效地控制疫情。将含有WSSV囊膜蛋白Vp28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HyNPV-Vp28感染家蚕(Bombyx mori)蛹,对发病蚕血淋巴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致病性强、危害性大、地域分布和宿主范围广泛,目前还不能有效地控制疫情。将含有WSSV囊膜蛋白Vp28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HyNPV-Vp28感染家蚕(Bombyx mori)蛹,对发病蚕血淋巴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Vp28在家蚕体内得到了表达。将重组病毒囊膜蛋白rVp28疫苗配制成药饵,持续口服免疫75天,对克氏原螯虾进行预防WSSV,实验虾分为2%重组Vp28疫苗、2%普通蚕蛹组织匀浆(阳性对照)和普通饵料(阴性对照)3个处理组。免疫35天后进行口服攻毒,20天内rVp28疫苗组的累积存活率为63.33%,与阳性和阴性对照比差异显著(P<0.05),PRP分别达54.16%和59.26%;注射攻毒后20 天内rVp28疫苗组的累积存活率与阳性和阴性对照组比差异不显著(P>0.05),PRP分别为46.12% 和49.99%。第55天对存活虾再口服攻毒,20天内rVp28疫苗组与阳性和阴性对照组比累积存活率差异显著(P<0.05),PRP分别为55.80%和63.16%;二次注射攻毒后,rVp28疫苗组的PRP均为31.25%。对vVp28疫苗组存活虾的胃、肠和肝胰腺组织进行病毒的原位杂交检测均呈阴性反应,而对照组死亡虾组织都呈阳性反应。本研究表明,口服免疫家蚕蛹表达的病毒囊膜蛋白Vp28能诱导螯虾产生抗病毒保护作用,对应用疫苗预防对虾的病毒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P28 克氏原螯虾 抗病毒 家蚕蛹 保护效应 表达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 累积存活率 Western 阴性对照 重组杆状病毒 囊膜蛋白 WSSV 口服免疫 差异显著 病毒性疾病 PRP 宿主范围 地域分布 控制疫情 PAGE 重组病毒 阳性对照
下载PDF
甲型流感病毒的进化及对流感防治的启示 被引量:16
15
作者 祁贤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21-1125,共5页
甲型流感病毒在自然界中有复杂的生态循环机制,感染人类可以引起流行和大流行,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有重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甲型流感病毒在自然生态中的动态进化、病毒跨种传播的机制和季节性流感病毒宿主体内进化与传播等方面,概述... 甲型流感病毒在自然界中有复杂的生态循环机制,感染人类可以引起流行和大流行,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有重大的负面影响。本文从甲型流感病毒在自然生态中的动态进化、病毒跨种传播的机制和季节性流感病毒宿主体内进化与传播等方面,概述影响病毒进化的诸多因素;据此对流感的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和药物疫苗开发等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流感病毒 进化 防治
下载PDF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河南流行株S基因的克隆与遗传进化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乔涵 李辉 +6 位作者 赵丽 张宇 杨兴武 徐朋丽 韩昊莹 杨明凡 陈红英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1-786,共6页
近年来,我国大多省市暴发新生仔猪严重流行性腹泻,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分析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在河南省的流行和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对2014—2015年收集的30份临床腹泻样品,进行RT-PCR检测,对检测为阳性的PEDV样品进行S基... 近年来,我国大多省市暴发新生仔猪严重流行性腹泻,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分析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在河南省的流行和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对2014—2015年收集的30份临床腹泻样品,进行RT-PCR检测,对检测为阳性的PEDV样品进行S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0份临床腹泻样品中,RT-PCR检测出22个PEDV阳性样品,克隆的22条PEDV S序列与GenBank中发表的29条PEDVS基因序列核苷酸同源性为93.1%~99.2%。与经典毒株相比,22株河南流行株在S1区域存在碱基的插入、缺失现象;S基因遗传进化树表明,PEDV分为2群,河南流行株均属于PEDVП群,与近年国内分离株和韩国野毒株有较近亲缘关系,而与欧洲株以及中国目前使用的疫苗株亲缘关系较远,基因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腹泻病毒 S基因 遗传进化分析
原文传递
脑脊液病原菌二代测序在α疱疹病毒颅内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7
作者 陆杰 关鸿志 +4 位作者 王多浩 祝东林 尹俊雄 任海涛 石静萍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7-391,共5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病原菌二代测序(NGS)技术对α疱疹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牵头的脑炎多中心临床登记研究中自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确诊的15例α疱疹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患者... 目的探讨脑脊液病原菌二代测序(NGS)技术对α疱疹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牵头的脑炎多中心临床登记研究中自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确诊的15例α疱疹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患者分别来源于南京脑科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均采用脑脊液病原菌NGS技术鉴定诊断。观察15例患者进一步行脑脊液病毒PCR或抗体检测的验证结果,腰穿及脑电图、MRI检测结果,以及背景细菌核酸序列分析结果。结果15例患者中单纯疱疹病毒(HSV)-1感染8例,HSV-2感染2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5例。4例进一步行脑脊液病毒PCR检测,8例进一步行抗体IgM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脑脊液生化检查结果中蛋白质含量轻度升高,达到(0.91±0.50)g/L。9例患者脑电图出现异常;HSV-1脑炎中6例患者MRI异常,表现为颞叶内侧、海马、扣带回及岛叶MRIT2相上异常高信号,可一侧受累为主或双侧同时受累。15例患者中11例发热,最高体温为(38.6±0.61)℃;头痛13例,精神行为异常8例,意识水平降低7例。所有患者检测结果中均不同程度出现可疑背景微生物,最常见的背景菌为痤疮丙酸杆菌(13.7%),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9.59%),假单胞菌(8.22%),食酸菌(6.85%)等。结论脑脊液病原菌NGS技术可有效鉴定颅内α疱疹病毒感染,是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代测序 脑脊液 α疱疹病毒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膜炎
原文传递
掌叶半夏提取物的有效部位对宫颈癌细胞株HPVE6和P53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桂玲 夏晴 +2 位作者 陈松华 归绥琪 徐丛剑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0-113,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掌叶半夏提取物的有效部位(PE)对CaSki和HeLa细胞人乳头瘤病毒(HPV)E6基因和P53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阐明PE的抑癌机制。方法:0.15mg/mL的PE作用于CaSki和HeLa细胞24h后,采用RT-PCR方法检测两种细胞HPVE6和P53 mRNA表达... 目的:观察中药掌叶半夏提取物的有效部位(PE)对CaSki和HeLa细胞人乳头瘤病毒(HPV)E6基因和P53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阐明PE的抑癌机制。方法:0.15mg/mL的PE作用于CaSki和HeLa细胞24h后,采用RT-PCR方法检测两种细胞HPVE6和P53 mRNA表达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aSki和HeLa细胞HPVE6、P5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0.15mg/mL的PE作用24h后CaSki和HeLa细胞HPVE6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降,而P53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上升(P<0.05,P<0.01)。结论:PE可以明显抑制CaSki和HeLa宫颈癌细胞株HPVE6基因的表达、促进其P53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PE抗宫颈癌作用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叶半夏提取物的有效部位 宫颈癌 CaSki细胞株 HELA细胞株 人乳头瘤病毒E6 P53
原文传递
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套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1
19
作者 邓宇 蔺涛 +5 位作者 张荣 丛雁方 张建武 袁世山 文心田 郑浩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4-657,共4页
根据GenBank中BVDV-1、BVDV-2、CSFV及新出现瘟病毒的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引物,建立了能鉴别诊断BVDV与CSFV的Nested-PCR检测方法;确定其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建立的Nested-PCR能从BVDV标准毒株、猪源BVDV毒株中扩增198bp特... 根据GenBank中BVDV-1、BVDV-2、CSFV及新出现瘟病毒的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引物,建立了能鉴别诊断BVDV与CSFV的Nested-PCR检测方法;确定其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建立的Nested-PCR能从BVDV标准毒株、猪源BVDV毒株中扩增198bp特异性片段,对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特异性;其敏感性可检测到0.195fg RNA模板量;经重复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稳定性。初步应用检测表明,猪BVDV阳性率较高,达36.0%;牛血清及其制品、猪瘟活疫苗BVDV污染严重。本试验建立的Nested-PCR具有敏感、特异和稳定等特点,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RT-PCR NESTED-PCR
原文传递
鸡腺胃分离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型与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小荣 程靖华 +4 位作者 陈启稳 杨瑞 王小波 刘秀梵 吴艳涛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9,共4页
为明确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是否是导致鸡腺胃炎的主要原因,对分离自腺胃炎病例的2个IBV毒株(CK/CH/HeB/2011/1和CK/CH/HeB/2011/2)的致病性进行研究。首先用SPF鸡胚对2株病毒进行扩增,收获的含毒鸡胚尿囊液经检测未发现其他外源病... 为明确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是否是导致鸡腺胃炎的主要原因,对分离自腺胃炎病例的2个IBV毒株(CK/CH/HeB/2011/1和CK/CH/HeB/2011/2)的致病性进行研究。首先用SPF鸡胚对2株病毒进行扩增,收获的含毒鸡胚尿囊液经检测未发现其他外源病毒污染。经S1基因序列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2个毒株分别属于Mass和QX基因型。在致病性试验中,2株病毒按照106 EID50.mL-1的剂量分别滴鼻感染10只14日龄SPF鸡,攻毒后连续观察10d。2组试验鸡在攻毒后均出现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发病率为100%,致死率均为10%,剖检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肾炎,但未观察到临床病例的腺胃炎病变。结果表明:分离自腺胃炎病例的IBV毒株存在多个基因型,这些毒株单独感染不一定诱发腺胃炎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腺胃炎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基因分型 致病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