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佛教美术中的维摩诘题材释读 被引量:9
1
作者 纳一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6-109,共14页
维摩诘题材是中国佛教美术中最为重要且常见的题材之一。早在佛教东渐之初的两汉时期,以维摩诘为主角的《维摩诘经》已经被介绍来中国,伴随经典的翻译传播,维摩诘所代表的融通世、出世间,注重理、行不二的大乘佛教理念在中国寻得了大众... 维摩诘题材是中国佛教美术中最为重要且常见的题材之一。早在佛教东渐之初的两汉时期,以维摩诘为主角的《维摩诘经》已经被介绍来中国,伴随经典的翻译传播,维摩诘所代表的融通世、出世间,注重理、行不二的大乘佛教理念在中国寻得了大众,特别是具有儒家传统而兼出世情怀的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认可,而经中表述的丰富多彩的情节与生动鲜明的形象更使得维摩诘成为远自魏晋以来,广及绘画、雕塑以及诗歌、戏剧、音乐等各个艺术门类的重要题材[1],这使得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作用,甚至超出了其于宗教范畴内的意义。本文拟就维摩诘作为美术题材的发生、发展及其通例表现形式的宗教蕴意作通览性的考察与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美术 维摩诘题材 单体画像 《文殊师利问疾品》 《维摩诘经》
原文传递
维摩经变所体现的中国艺术精神的嬗变 被引量:8
2
作者 谭淑琴 《中原文物》 2003年第6期57-63,共7页
维摩诘经变是佛教美术中普遍而又独特的题材,对中国文化思想乃至艺术精神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从审美的角度结合石窟、造像碑及壁画中有关考古材料,对我国维摩经变从西秦到宋代的嬗变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审美意识... 维摩诘经变是佛教美术中普遍而又独特的题材,对中国文化思想乃至艺术精神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从审美的角度结合石窟、造像碑及壁画中有关考古材料,对我国维摩经变从西秦到宋代的嬗变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对维摩诘经变的影响,充分挖掘该经变中所体现的中国艺术精神的丰厚内涵,从而揭示出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美术 艺术精神 维摩诘 玄学 文化内涵
原文传递
东魏《邑义五百余人造像碑》考释 被引量:7
3
作者 钟稚鸥 马德鸿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1-130,共10页
东魏《邑义五百余人造像碑》是一通流失海外的名碑,它集造像雕刻、书法艺术和佛教文化于一体,具有珍贵的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对中山大学图书馆藏该碑拓本的年代考释、造像组合、造像题名及造像铭文等几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考证和... 东魏《邑义五百余人造像碑》是一通流失海外的名碑,它集造像雕刻、书法艺术和佛教文化于一体,具有珍贵的艺术与历史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对中山大学图书馆藏该碑拓本的年代考释、造像组合、造像题名及造像铭文等几个方面来对其进行考证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像碑 顾燮光 维摩诘 文殊
原文传递
云冈石窟维摩诘图像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赵昆雨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9-53,140,共16页
维摩诘图像实例首见于西秦炳灵寺169窟,半个世纪后,北魏云冈石窟中骤然出现维摩诘"问疾品""佛国品""香积品""观众生品""菩萨行品"等题材内容,并以对框式、同框式、多框式等形式呈现... 维摩诘图像实例首见于西秦炳灵寺169窟,半个世纪后,北魏云冈石窟中骤然出现维摩诘"问疾品""佛国品""香积品""观众生品""菩萨行品"等题材内容,并以对框式、同框式、多框式等形式呈现,开创了维摩诘造像的新时代,对北朝诸石窟寺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石窟中故事图像雕刻艺术发生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旨在调查云冈中、晚期洞窟维摩诘图像表现样式、题材内容,进而探讨其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 维摩诘 文殊 图像
原文传递
维摩诘变对唐代士大夫的影响
5
作者 杨金茹 《运城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37-40,共4页
作为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维摩诘经》塑造刻画了一个智慧通达、游戏神通、辩才无碍的维摩诘居士形象,其大乘智慧和居家修禅的修行方式令人称道。《维摩诘经》传入中国后,特别是维摩诘变的大量衍生,对唐代士大夫产生了很大的影... 作为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维摩诘经》塑造刻画了一个智慧通达、游戏神通、辩才无碍的维摩诘居士形象,其大乘智慧和居家修禅的修行方式令人称道。《维摩诘经》传入中国后,特别是维摩诘变的大量衍生,对唐代士大夫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使唐代士大夫在家出家这一修行方式获得理论上的支持,也使他们在面对出世入世等矛盾时获得精神上的消解。同时为唐代士大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一大灵感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诘 维摩诘变 唐代士大夫 影响
下载PDF
唐代敦煌与日本的维摩诘经变
6
作者 《丝绸之路研究集刊》 2019年第1期95-108,417-418,共15页
前言据《敦煌石窟内容总录》介绍,敦煌石窟的维摩诘经变多达73件,年代涵盖了隋代至西夏。其中,属于唐代的维摩诘经变包括:初唐11件、盛唐2件、中唐9件、晚唐9件。从隋代到唐代,维摩诘经变的图像发生了较大变化。隋代维摩诘经变基本上是... 前言据《敦煌石窟内容总录》介绍,敦煌石窟的维摩诘经变多达73件,年代涵盖了隋代至西夏。其中,属于唐代的维摩诘经变包括:初唐11件、盛唐2件、中唐9件、晚唐9件。从隋代到唐代,维摩诘经变的图像发生了较大变化。隋代维摩诘经变基本上是维摩诘和文殊菩萨对坐的简单构图;唐代以后画面扩大、内容变得复杂,增添了许多《维摩经》中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malakirti SCENES Dunhuang Nara
原文传递
英藏西夏文《维摩诘经》考释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培培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4-106,共3页
现藏大英图书馆的西夏文文献大都残破不堪,为其定名是一项浩繁的工作。本文对现已出版的《英藏黑水城文献》进行考察后,找出3片属于《维摩诘经》的残片,编号分别为Or.12380-0617(K.K.Ⅱ.0230.kk),Or.12380-3016(K.K.Ⅱ.0244.qq),Or.1238... 现藏大英图书馆的西夏文文献大都残破不堪,为其定名是一项浩繁的工作。本文对现已出版的《英藏黑水城文献》进行考察后,找出3片属于《维摩诘经》的残片,编号分别为Or.12380-0617(K.K.Ⅱ.0230.kk),Or.12380-3016(K.K.Ⅱ.0244.qq),Or.12380-3492(K.K.Ⅱ.0244.ooo),并对其进行汉文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文 佛经 《维摩诘经》
下载PDF
略论中国“古典禅”与《维摩经》 被引量:1
8
作者 龚隽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4-39,共6页
以《维摩经》对中国八世纪中期之后古典禅思想的影响为中心,可分别见出禅宗思想史上初期禅到古典禅的典范转移,及其对经典应用方式的变化;特别是从古典禅的"语录"与灯史对《维摩经》的使用上具体阐明这一时期禅宗与《维摩经... 以《维摩经》对中国八世纪中期之后古典禅思想的影响为中心,可分别见出禅宗思想史上初期禅到古典禅的典范转移,及其对经典应用方式的变化;特别是从古典禅的"语录"与灯史对《维摩经》的使用上具体阐明这一时期禅宗与《维摩经》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禅 语录 灯史 《维摩经》 维摩
下载PDF
什译《维摩诘经》的戏剧性探析
9
作者 汤德伟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0-16,共7页
前秦时期的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经》情节结构富有戏剧性,几乎用对话来结构全经,对话中蕴含着强烈的戏剧性因素,人物塑造富有技巧,为戏剧性增添了表现力,戏剧情境的营造颇具匠心。这些戏剧特性的揉合加强了文学的审美性,并且... 前秦时期的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经》情节结构富有戏剧性,几乎用对话来结构全经,对话中蕴含着强烈的戏剧性因素,人物塑造富有技巧,为戏剧性增添了表现力,戏剧情境的营造颇具匠心。这些戏剧特性的揉合加强了文学的审美性,并且与传教的目的结合,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谐。部分佛经具有较高的戏剧性,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鸠摩罗什 《维摩诘经》 戏剧性 维摩诘
下载PDF
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及其思想内涵
10
作者 刘齐 张旭华 《开封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14-18,共5页
南北朝是佛教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石窟寺、造像碑和佛教造像等。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些石刻艺术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
关键词 北朝 佛教造像 思想内涵 维摩经变
下载PDF
陇右两处北朝跪姿维摩诘图像考
11
作者 王一潮 田浩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25-28,共4页
比较分析陇右跪姿维摩诘与其它石窟维摩诘姿态及床座,发现跪姿维摩诘出现在陇右地区,不同于云冈、龙门系,应属于关陇系。同时,维摩诘造像谱系的多样性,这种造像的差异,均与经义取舍相关。
关键词 陇右 北朝 维摩诘 造像
下载PDF
故宫博物院藏《维摩演教图》的图本样式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中旭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7-119,160,共23页
本文是针对故宫博物院藏《维摩演教图》图本样式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该图是在唐代《维摩变》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作品突出维摩不二、天女散花的形象,体现了北宋后期以来文人士大夫的信仰和情感;2、图中文殊一侧的会众中,除菩... 本文是针对故宫博物院藏《维摩演教图》图本样式的研究,主要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该图是在唐代《维摩变》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作品突出维摩不二、天女散花的形象,体现了北宋后期以来文人士大夫的信仰和情感;2、图中文殊一侧的会众中,除菩萨及青毛狮子外,还有善财童子、佛陀波利、文殊化现老人和于阗王,他们以文殊使者的身份出现在这场法会中;3、从文殊使者进入与文殊相关题材图像的时机,以及该图与《降灵文殊、普贤像》中部分图像样式的相似上来看,二图创作的时间应接近,因此金维诺、方闻先生认为该图绘制于金是有道理的,二图对《新样文殊》的利用、改造,反映了南宋时代(包括金、西夏)宗教画创作观念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演教图 不二法门 文殊使者 降灵文殊 普贤像
原文传递
莫高窟唐代坐帐维摩画像考论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邹清泉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3-39,133,共7页
本文以对莫高窟第220窟主室东壁坐帐维摩画像的考察为起点,对莫高窟唐代坐帐维摩画像作了系统研究。本文认为,莫高窟第220窟主室东壁贞观十六年(642)坐帐维摩确立了此后敦煌地区维摩画像表现的新格局,使维摩画像由南北朝时期的多重样式... 本文以对莫高窟第220窟主室东壁坐帐维摩画像的考察为起点,对莫高窟唐代坐帐维摩画像作了系统研究。本文认为,莫高窟第220窟主室东壁贞观十六年(642)坐帐维摩确立了此后敦煌地区维摩画像表现的新格局,使维摩画像由南北朝时期的多重样式进入坐帐维摩的图像格式。坐帐维摩以既定的成熟样式骤现莫高窟初唐窟,有其深刻的中原传统并与瓦官寺维摩画像存在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220窟 唐代 维摩画像 瓦官寺 顾恺之
下载PDF
虎头金粟影:维摩画像研究献疑 被引量:10
14
作者 邹清泉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9-139,共11页
瓦官寺维摩画像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名作,代相咏传逾1600多年。然而,该像在唐亡后即绝迹于世,以致后人竞相揣度,却始终难得其详。该像是中古维摩变演绎的源头,图像意义极为重要,本文以对瓦官寺的考察为起点,结合20世纪中叶以来的相关考古... 瓦官寺维摩画像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名作,代相咏传逾1600多年。然而,该像在唐亡后即绝迹于世,以致后人竞相揣度,却始终难得其详。该像是中古维摩变演绎的源头,图像意义极为重要,本文以对瓦官寺的考察为起点,结合20世纪中叶以来的相关考古成果、藏经洞维摩写卷、画史材料以及维摩变遗存,对维摩画像研究中的几种观点提出了异议。笔者认为,日本东福寺藏宋本《维摩图》、炳灵寺169窟北壁及龙门宾阳中洞东壁卧榻维摩,与瓦官寺维摩画像并无关联;而巩县石窟第1窟莲花座维摩、云冈石窟第6窟与第7窟胡装坐榻维摩、莫高窟隋代石窟殿堂维摩、晚唐五代石窟背凭隐几的维摩以及北京故宫博物院宋本《维摩演教图》、王振鹏《维摩不二图》、台北故宫博物院宋本《维摩图》、张胜温《梵像卷·维摩大士》等,与之亦无直接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画像 瓦官寺 顾恺之 隐几 东福寺 炳灵寺 宾阳中洞
原文传递
吐鲁番文书中的《维摩诘经》及其注疏
15
作者 尤澳 杨祖荣 《吐鲁番学研究》 2024年第2期110-126,155,共18页
吐鲁番出土的《维摩诘经》有三种译本:支谦、鸠摩罗什、玄奘。其中鸠摩罗什译本留存更多,与敦煌文献中《维摩诘经》译本留存占比最盛同致,反映鸠摩罗什译本更为广泛流传。在《维摩经》相关注疏中,同见于敦煌文献的有:罗什诸师单合注本... 吐鲁番出土的《维摩诘经》有三种译本:支谦、鸠摩罗什、玄奘。其中鸠摩罗什译本留存更多,与敦煌文献中《维摩诘经》译本留存占比最盛同致,反映鸠摩罗什译本更为广泛流传。在《维摩经》相关注疏中,同见于敦煌文献的有:罗什诸师单合注本《注维摩诘经》、慧远《维摩义记》、吉藏《维摩经义疏》《维摩抄》、神楷《维摩经疏》、道液《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净名经关中释抄》、佚名《维摩义记》(P.2273、BD01032类)、《维摩经疏》(S.6381类)。只见于吐鲁番文献的有:支谦译本的两种注疏——《西域考古图谱》3-3和中村155-5,窥基《说无垢称经疏》,与慧远《维摩义记》密切相关的中村176-11。共见部分反映“敦煌不孤”,体现某种经疏曾在敦煌、吐鲁番两地广泛传播,凸显敦煌吐鲁番地区的空间开放性及佛教文化交流的繁盛;独见部分是孤本逸注,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诘经 注疏 吐鲁番
下载PDF
敦煌壁画《五台山图》新考——以莫高窟第61窟为中心 被引量:6
16
作者 邹清泉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7-93,共17页
归义军曹氏第四任节度使曹元忠于后晋天福九年(944年)嗣任故兄曹元深之位至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诏赐其"沙州节度使"的十一年间,系以"沙州留后"身份统治敦煌,莫高窟第61窟正是这一"非常时期"敦煌以文殊信... 归义军曹氏第四任节度使曹元忠于后晋天福九年(944年)嗣任故兄曹元深之位至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诏赐其"沙州节度使"的十一年间,系以"沙州留后"身份统治敦煌,莫高窟第61窟正是这一"非常时期"敦煌以文殊信仰为主导的佛教文化的物质性再现。该窟借鉴了初唐以来莫高窟《维摩变》与《文殊变》相对表现的空间格局与视觉经验,中心佛坛文殊造像与西壁《五台山图》实际上直接脱胎于吐蕃统治敦煌以来塑绘结合的《文殊变》,并因第61窟史无前例的文殊主题,相应有极大拓展,基于佛坛文殊造像之需要,曹氏画院运用"空间单元"图式结构,重构了中唐《文殊变》中的《五台山图》,赋予其"独立"而宏大的格局,并在以文殊造像为中心的文殊语境中,实现了以《文殊变》与《维摩变》对应结构为主体的宗教与图像内涵的紧密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第61窟 五台山图 吐蕃 文殊变 维摩变 曹元忠
原文传递
榆林窟第32窟维摩诘经变探究
17
作者 祁峰 宁强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1-72,共12页
榆林窟第32窟开凿于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时期,该窟主室左壁绘制维摩诘经变。该经变独特之处是维摩与文殊间增加了“阿修罗护卫须弥山”和《佛国品》的组合图式。这一特征体现出对《佛国品》的强调,释迦的至尊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或... 榆林窟第32窟开凿于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时期,该窟主室左壁绘制维摩诘经变。该经变独特之处是维摩与文殊间增加了“阿修罗护卫须弥山”和《佛国品》的组合图式。这一特征体现出对《佛国品》的强调,释迦的至尊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或与《佛国品》净土信仰有关,意在引导教化信众修习净土之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窟第32窟 维摩诘经变 组合图式
下载PDF
北魏坐榻维摩画像源流考释 被引量:5
18
作者 邹清泉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7-73,132,共8页
崔光实际上是促使维摩信仰在北魏中晚期广为盛传的关键人物,他对孝文、宣武、孝明三代帝王的影响,左右了北魏维摩信仰的历史演进,同时也是平城时代后期云冈出现胡服坐榻维摩像的导源。这一画像形式几经演绎,发展出较为成熟的汉装坐榻维... 崔光实际上是促使维摩信仰在北魏中晚期广为盛传的关键人物,他对孝文、宣武、孝明三代帝王的影响,左右了北魏维摩信仰的历史演进,同时也是平城时代后期云冈出现胡服坐榻维摩像的导源。这一画像形式几经演绎,发展出较为成熟的汉装坐榻维摩形象,并对后世维摩画像产生了影响,宋元绘画中的坐榻维摩即发端于云冈,并经龙门、莫高窟渐次演绎为坐榻维摩的图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崔光 宣武帝 云冈石窟 坐榻维摩 宋元绘画
下载PDF
论南北朝至隋时法华造像与维摩诘造像的双弘并举 被引量:5
19
作者 肖建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2-96,共5页
南北朝至隋时,法华信仰与维摩诘信仰的并峙流行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与之相对应的法华造像与维摩诘造像的双弘并举同样引人注目。永靖炳灵寺石窟、云冈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重要洞窟中均可见维摩造像与法... 南北朝至隋时,法华信仰与维摩诘信仰的并峙流行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与之相对应的法华造像与维摩诘造像的双弘并举同样引人注目。永靖炳灵寺石窟、云冈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重要洞窟中均可见维摩造像与法华造像的双弘并举现象。这种现象引人深思。它反映出南北朝至隋时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般若与法华双美,义解与禅观并重的佛教信仰与实践。因考诸史实,予以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华造像 维摩诘造像 双弘并举
下载PDF
基于汉英平行语料库的《维摩诘经》三译本比较研究
20
作者 马杰森 马若飞 《铜仁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56-61,共6页
基于《维摩诘经》三个影响较大的英译本自建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从词汇标记和句法标记层面对三译本进行数据统计,开展定性和定量的比较研究,探析各不相同的语言特征和翻译风格。研究发现:三译本的差异性与不同目标语读者群的设定有着极... 基于《维摩诘经》三个影响较大的英译本自建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从词汇标记和句法标记层面对三译本进行数据统计,开展定性和定量的比较研究,探析各不相同的语言特征和翻译风格。研究发现:三译本的差异性与不同目标语读者群的设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英平行语料库 维摩诘经 词汇标记 句法标记 目标语读者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