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5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色崛起”与“都市突破”——中国城市社区自治与农村村民自治比较 被引量:76
1
作者 徐勇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37,共6页
随着农村村民自治的率先崛起 ,城市社区自治又迅速突破 ,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化过程中最有活力的基础性部分。城市社区自治与农村村民自治在时间上具有承继性 ,在内容上具有同质性 ,在形式上具有借鉴性 ,在结果上具有互动性。但... 随着农村村民自治的率先崛起 ,城市社区自治又迅速突破 ,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化过程中最有活力的基础性部分。城市社区自治与农村村民自治在时间上具有承继性 ,在内容上具有同质性 ,在形式上具有借鉴性 ,在结果上具有互动性。但两者处于不同的背景和生态之下 ,在制度变迁的背景、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发展走向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从总体上看 ,农村村民自治的内在动力较强 ,外部环境则较紧张 ;城市社区自治的内在动力较弱 ,但外部环境较为宽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自治 村民自治 制度变迁
下载PDF
村庄规划中全方位村民参与方法研究——来自广州市美丽乡村规划实践 被引量:95
2
作者 李开猛 王锋 李晓军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4-42,共9页
村庄规划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对农村土地的摸查与梳理,这离不开村民的参与和支持;实现村民参与是畅通其表达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村庄自治的基石。但在以往村庄规划中,由于长期生搬硬套城市规划的方法模式,村民参与大多流于形式... 村庄规划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对农村土地的摸查与梳理,这离不开村民的参与和支持;实现村民参与是畅通其表达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村庄自治的基石。但在以往村庄规划中,由于长期生搬硬套城市规划的方法模式,村民参与大多流于形式,成为仅有知情权的"伪参与",村民只能"被动式"接受。广州市美丽乡村规划以"全方位"村民参与为突破,探索从参与对象、参与流程、参与内容和参与表达等方面对传统村民参与进行改进和完善,并建议从规范参与程序、提升参与质量、提高参与能力和强化村庄自治等四个方面构建相适应的配套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方位 村民参与 村庄自治 美丽乡村规划 广州市
下载PDF
自治到共治:中国乡村治理改革40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79
3
作者 袁金辉 乔彦斌 《行政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25,共7页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乡村治理经历从自治到共治的变迁轨迹,即,经过村民自治—乡政村治—乡村共治过程。目前,乡村治理改革仍面临多元主体参与不够,内容亟待进一步明确规范,体制机制需要不断创新等现实困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乡村治理经历从自治到共治的变迁轨迹,即,经过村民自治—乡政村治—乡村共治过程。目前,乡村治理改革仍面临多元主体参与不够,内容亟待进一步明确规范,体制机制需要不断创新等现实困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改革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展望未来,乡村共治需要重构乡村多元共治新格局,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宏图早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村民自治 乡政村治 乡村共治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治理新困境及其突围——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 被引量:66
4
作者 韩玉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8-56,共9页
乡村振兴以来,国家与农民关系面临着知识悬浮的新型困境。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知识悬浮表现为时间观念、空间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错配现象。农村基层治理困境具体表现为治理主体方面的主动性缺失、治理方式方面的策略主义和形式主义、... 乡村振兴以来,国家与农民关系面临着知识悬浮的新型困境。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知识悬浮表现为时间观念、空间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错配现象。农村基层治理困境具体表现为治理主体方面的主动性缺失、治理方式方面的策略主义和形式主义、治理资金方面的高成本治理和地方负债。从治理知识的分析视角出发,知识悬浮是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治理困境的逻辑起点,身份转换导致治理主体困境,目标错位致使治理方式困境,城乡不分引发治理资金困境。知识悬浮本质上是村民自治的缺失。农村基层治理性质很大程度上是生活治理,而生活治理恰恰强调村民自治的重要性。解决新一轮的农村基层治理困境,需要从知识悬浮走向知识在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基层治理 村民自治 知识悬浮 生活治理
下载PDF
“组为基础,三级联动”:村民自治运行的长效机制——广东省云浮市探索的背景与价值 被引量:63
5
作者 徐勇 周青年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6-102,共7页
本文以广东省云浮市的"组为基础,三级联动"的探索实践为基础,从村民自治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未来走向的角度,对这一实践的价值进行探讨。这一机制解决了中国村民自治运行中的三大问题:一是通过"组为基础",保障国家政... 本文以广东省云浮市的"组为基础,三级联动"的探索实践为基础,从村民自治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未来走向的角度,对这一实践的价值进行探讨。这一机制解决了中国村民自治运行中的三大问题:一是通过"组为基础",保障国家政策和乡村治理的"落地"而非"悬空"在村级的问题;二是通过"三级联动"实现了乡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对接"而非"脱节"的问题;三是解决了在村民自治运行中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群众参与管理的"互动"而非"互斥"问题。它有助于选举性民主向参与式民主深化,有助于乡村治理由政府主导向官民共治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组为基础 三级联动
下载PDF
村民自治的转型动力与治理机制——以成都“村民议事会”为例 被引量:61
6
作者 杜鹏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8-73,共6页
村民自治嵌入在国家治理结构中,并适应着国家治理的转型。税费改革以前,村民自治具有突出选举的实践倾向,承载着基层政治民主化的期许。面对税费改革以来村民自治陷入的困境,四川省成都市以"村民议事会"为核心的实践探索开辟... 村民自治嵌入在国家治理结构中,并适应着国家治理的转型。税费改革以前,村民自治具有突出选举的实践倾向,承载着基层政治民主化的期许。面对税费改革以来村民自治陷入的困境,四川省成都市以"村民议事会"为核心的实践探索开辟了一条村民自治与政府治理有效结合的路径,从而推动村民自治由选举向治理的转型。基于"成都模式"的启示,地方政府应以资源输入为契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调动农民参与,实现村民自治与政府治理的共赢,这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建设的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转型动力 政府治理 治理机制
下载PDF
推进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的条件与挑战——基于P镇的实地调研 被引量:53
7
作者 程同顺 史猛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86,共11页
村级两委负责人得以实现大规模“一肩挑”的条件是:进行包括改变党组织负责人的产生方式、改进候选人的提名条件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借助中央的权威塑造村民对“一肩挑的认识”;通过利益补偿机制对村级精英进行有效整合等。但大规模推进... 村级两委负责人得以实现大规模“一肩挑”的条件是:进行包括改变党组织负责人的产生方式、改进候选人的提名条件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借助中央的权威塑造村民对“一肩挑的认识”;通过利益补偿机制对村级精英进行有效整合等。但大规模推进“一肩挑”,尤其是百分之百做到“一肩挑”,也面临着冲破相关制度规定、农村党建基础薄弱以及对村干部监督压力进一步加剧等现实挑战。在农村两委换届的实践中,既要明确“一肩挑”的努力方向,也要坚持在法治的框架内因地制宜地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肩挑” 制度变革 乡镇 村民自治
原文传递
熟人社会的治理--以贵州湄潭县聚合村调查为例 被引量:44
8
作者 贺雪峰 刘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2期111-117,共7页
文章通过对贵州湄潭农村的调查,发现熟人社会治理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拟亲化,即在熟人社会存在广泛的人情,人情的功能之一是界定熟人社会中的自己人,一旦成为熟人社会的自己人,则相互之间就要给面子,就要讲人情,讲感情。在新中国国家权力... 文章通过对贵州湄潭农村的调查,发现熟人社会治理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拟亲化,即在熟人社会存在广泛的人情,人情的功能之一是界定熟人社会中的自己人,一旦成为熟人社会的自己人,则相互之间就要给面子,就要讲人情,讲感情。在新中国国家权力深入基层社会时,村组干部不仅凭借自己人来维持乡村社会的基础秩序,而且借此来完成国家任务。村组干部甚至主动通过扩大人情往来,将更多村民纳入自己人的范围,由此获得通过自己人治理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人社会 人情 治理 村民自治
下载PDF
寻求村民自治中的“三元统一”——基于广东省村民自治新形式的分析 被引量:46
9
作者 肖滨 方木欢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7-90,127-128,共14页
目前,学界有学者用"第三波"理论对广东等地探索村民自治新形式的实践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解释,但这种解释与实践探索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不够全面和深入。本文在重新检讨民主与治理割裂论、国家与社会脱节论、体制与制... 目前,学界有学者用"第三波"理论对广东等地探索村民自治新形式的实践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解释,但这种解释与实践探索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不够全面和深入。本文在重新检讨民主与治理割裂论、国家与社会脱节论、体制与制度紧张论等已有理论解释的基础上,重构解释村民自治陷入困境的新框架——"五权"结构平衡论,以此作为分析广东等地探索村民自治新形式的理论起点。基于广东探索村民自治新形式所形成的"一核主导、双重服务""政经分离""三元制衡""四权同步"等实践经验,对广东等地村民自治的新形式给予的理论定位是:从形式上看这种探索是寻求"五权"结构的动态平衡,就其实质而言是把村民自治有机整合到以党政体制为基础的国家治理体系中,以实现"三元统一",即将政党执政的权威性、国家治理的有效性、村民自治的参与性有机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在乡村执政的合法性。寻求"三元统一"对村民自治的现实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五权”结构平衡 党政体制 国家治理体系 三元统一
原文传递
行政引领自治: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实践与机制 被引量:44
10
作者 冷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22,共8页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湖北省梅村采取了“行政引领自治”模式,其核心是设置村落理事会激活村民自治,在组织框架内树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通过建构思想引导与民主协商机制、精英吸纳与带动...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湖北省梅村采取了“行政引领自治”模式,其核心是设置村落理事会激活村民自治,在组织框架内树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通过建构思想引导与民主协商机制、精英吸纳与带动示范机制、知识融合与因地制宜机制以及自主服务与社会规制机制,将国家的“硬规则”以柔性方式导入农民生活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果。这表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要尊重农民生活实践,通过赋予基层组织一定的自治权,引导和组织农民自主建设美丽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 村民自治 村落理事会 软治理
下载PDF
富人治村的逻辑与后果 被引量:41
11
作者 刘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0-98,共9页
在乡镇治理的能力动力不足、村民自治制度遭遇实践困境、民众期待"高大威猛型"精英的背景下,富人以其私人能力强大,谋取政经利益的动机,促成了富人治村的实现。在村民政治效能感较低的条件下,富人村干部一方面维持表面的权力... 在乡镇治理的能力动力不足、村民自治制度遭遇实践困境、民众期待"高大威猛型"精英的背景下,富人以其私人能力强大,谋取政经利益的动机,促成了富人治村的实现。在村民政治效能感较低的条件下,富人村干部一方面维持表面的权力结构稳定,一方面与精英结成权力的利益之网共同谋利。无论是富人主导还是派性均势型,只要分利联盟变得紧密且有序,就会带来基层权力失控及治理合法化危机,就会为村庄政治的回归提供极大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人治村 乡政村治 村民自治 乡村精英
下载PDF
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未来发展方向 被引量:38
12
作者 王春光 《学术前沿》 CSSCI 2015年第3期44-55,共12页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庄自治空间在逐渐扩大,政府在村庄事务中的干预在减少,那么进入新世纪,政府借助于向村庄投入公共财政、开展公共服务而越来越将村自治组织视为政府的办事机构,村庄自治空间在不断缩小。由于村庄自治更多地让...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庄自治空间在逐渐扩大,政府在村庄事务中的干预在减少,那么进入新世纪,政府借助于向村庄投入公共财政、开展公共服务而越来越将村自治组织视为政府的办事机构,村庄自治空间在不断缩小。由于村庄自治更多地让位于政府行政需求,使得村委会"行政化"。"行政化"确实弥补了政府在村庄行动能力不足的问题,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未来乡村社会治理可做如下创新:第一,政府在乡村要建构自己的治理机制;第二,改进村治结构,建立村委会、村党组织与村民代表组织三者合作又监督的关系;第三,乡村社会在运用自治规则、经验和文化上应有自己的空间和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村民自治 议行分离 政社互动 村社合作
下载PDF
嵌入型村干部与村民自治的冲突及调谐——对下乡干部的考察 被引量:38
13
作者 陈国申 孙丰香 宋明爽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83,共9页
村民自治实施以来,人们习惯于将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的指导作为村民自治最常见的外来影响因素。然而近年来,一种新的外部力量——"嵌入型村干部"对村民自治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嵌入型村干部的到来与村民自治形成了一种非常... 村民自治实施以来,人们习惯于将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的指导作为村民自治最常见的外来影响因素。然而近年来,一种新的外部力量——"嵌入型村干部"对村民自治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嵌入型村干部的到来与村民自治形成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其中既有外来精英对村民自治的推动,又有他治与自治内在逻辑上的冲突。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下乡干部对村民自治的积极作用,避免外来力量与村民自治的冲突,成为下乡干部所要面临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型村干部 村民自治 第一书记 大学生村官
原文传递
新时期乡村关系冲突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28
14
作者 金太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2-18,64,共8页
在现行“乡政村治”格局中 ,以乡镇党政机构为主要组织形态的乡政权与以村民委员会为主要组织载体的村治权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冲突或矛盾。引发和加剧乡村关系冲突的因素 ,包括规范化的制度供给短缺 ,乡镇政权地位与功能的特殊 ,村委... 在现行“乡政村治”格局中 ,以乡镇党政机构为主要组织形态的乡政权与以村民委员会为主要组织载体的村治权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冲突或矛盾。引发和加剧乡村关系冲突的因素 ,包括规范化的制度供给短缺 ,乡镇政权地位与功能的特殊 ,村委会双重角色的失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关系冲突 成因 村民自治 村委会 制度供给 规范化 乡镇政府 功能 乡村政治 资源
下载PDF
土地调整与村庄政治的演化逻辑 被引量:31
15
作者 杜鹏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36,共13页
基于农村土地内在的资源属性、社会属性和制度属性,土地调整不仅是集体产权的更新实践,而且也是村庄政治的生产实践。在土地调整过程中,组织动员、矛盾激活和"结平衡账"的辩证过程赋予了村庄自主化解矛盾和达成秩序的能力,村... 基于农村土地内在的资源属性、社会属性和制度属性,土地调整不仅是集体产权的更新实践,而且也是村庄政治的生产实践。在土地调整过程中,组织动员、矛盾激活和"结平衡账"的辩证过程赋予了村庄自主化解矛盾和达成秩序的能力,村庄政治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进而形成与国家政治的良性互动。但是,以"确权"为导向的国家地权调控否定了集体土地制度的实践空间,逐渐侵蚀了村庄政治内核,村庄政治塌陷,村庄内部大量矛盾通过"上访"问题化。村庄政治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渐趋失衡,基层治理陷入深层困境。因此,村庄政治是村民自治和基层善治的基础,找回村庄政治的关键,是重塑集体调整土地的权能,完善集体土地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调整 村庄政治 集体土地制度 村民自治
下载PDF
村民自治对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制度化重构 被引量:23
16
作者 金太军 王运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1-156,共6页
村民自治对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制度化重构表现为:1.由于宪法和法律的制度安排,村民自治条件下国家的组织边界止于乡镇政权;2.村民委员会授权主体由乡镇政府转向村级社区的选民,意味着以“命令──服从”为特征的传统国家与农... 村民自治对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制度化重构表现为:1.由于宪法和法律的制度安排,村民自治条件下国家的组织边界止于乡镇政权;2.村民委员会授权主体由乡镇政府转向村级社区的选民,意味着以“命令──服从”为特征的传统国家与农村社会的关系模式开始瓦解;3.村民委员会实际上又扮演了农村社会“自组织”的角色,成为联系国家与农村社会的桥梁和代理人;4.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组织化、实体化和法律化,保证了国家对农村社会的动员与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与社会 农村 村民自治 制度化
下载PDF
村级治理行政化的运作机制、成因及其困境——基于黔北米村的经验调查 被引量:29
17
作者 朱战辉 《地方治理研究》 2019年第1期43-56,79,共15页
村级治理行政化是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中的明显趋势,服务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基层治理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村级治理行政化包含乡村关系行政科层化、村级事务行政化、村级规范化行政与技术治理等表现形式和运作机制。村级治理行... 村级治理行政化是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中的明显趋势,服务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基层治理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村级治理行政化包含乡村关系行政科层化、村级事务行政化、村级规范化行政与技术治理等表现形式和运作机制。村级治理行政化是建立在治理资源和乡村权力配置结构性变化基础上的,村庄社会转型和治理转型是推动村级治理行政化的内在动力。乡村治理行政化在促进乡村治理规范化、提高乡村行政效率等方面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也造成了村级组织膨胀、自立性增强以及村庄治理缺位和基层信任危机,带来了行政消解自治的基层治理转型困境。因此,乡村治理转型要重塑行政与自治的均衡路径,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转型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村级治理 行政化 村民自治 基层治理现代化
下载PDF
乡贤理事会的组织特征及其治理机制——基于清远市农村乡贤理事会的考察 被引量:28
18
作者 孙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49-55,共7页
基于广东清远市九龙镇乡贤理事会治村实践的考察发现:在传统宗族文化浓厚的若干自然村落,其乡贤理事会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组织,通过"长老(村长)+房头"的组织架构、"私对私"的集体行动逻辑以及民主治理机制,有效... 基于广东清远市九龙镇乡贤理事会治村实践的考察发现:在传统宗族文化浓厚的若干自然村落,其乡贤理事会作为一种非正式的社会组织,通过"长老(村长)+房头"的组织架构、"私对私"的集体行动逻辑以及民主治理机制,有效地激活了"有主体"的村民自治,从而为完善基层治理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贤理事会 村民自治 组织架构 行动逻辑 实质民主
下载PDF
基层民主治理单元的下沉——从村民自治到小社区自治 被引量:27
19
作者 刘强 马光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38,共8页
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政治改革减缓之后,中国的政治改革阵地向基层转移,在广大农村发展起了村民自治的民主形式,但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中国的村民自治走向何方?村民自治为什么目前陷入低迷状态?这一系列的问题还有待解答。从村民自... 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政治改革减缓之后,中国的政治改革阵地向基层转移,在广大农村发展起了村民自治的民主形式,但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中国的村民自治走向何方?村民自治为什么目前陷入低迷状态?这一系列的问题还有待解答。从村民自治的发展情况来看,一种观点认为其在衰落的同时走向农村社区自治;另一种观点认为村民自治并没有衰落,只是缺乏有效实现方式而已。但从最新的经验出发我们会发现,村民自治一直备受诟病而且举步不前的原因在于其治理的组织单元过大,而治理单元的细化和下沉,小社区自治是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之一,其优势在于对现有村民自治条件下无法解决的公共服务、集体发展、社会秩序、社会关联和民主权利等方面的难题的化解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因为治理单元小、集体行动易于达成、利益关联密切和激励及时有效等特点,在农民组织化、农民公共利益和农民公共生活的创建等方面都大有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小社区自治 乡村治理结构变迁
下载PDF
两级自治: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兼论农村基层民主实现的合理规模 被引量:27
20
作者 朱敏杰 胡平江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2-107,共6页
近年来,农村"两级村民自治"作为基层民主的一种新形式日益显现。本文以湖北省秭归县"村落自治"的实践探索为基础,分析了"两级村民自治"的形成过程及其动因。本文认为,"两级村民自治"作为村民... 近年来,农村"两级村民自治"作为基层民主的一种新形式日益显现。本文以湖北省秭归县"村落自治"的实践探索为基础,分析了"两级村民自治"的形成过程及其动因。本文认为,"两级村民自治"作为村民自治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是对当前行政村民主规模过大问题的有效调节,也是对村落这一小共同体的有效利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行政村和村落的双重行政化问题,同时应避免陷入对小型共同体的过度迷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村落 村民自治 民主规模 实现形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