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1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CAM-1、VCAM-1在脑缺血损伤炎症机制中的作用及调控 被引量:44
1
作者 张丽慧 魏尔清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81-1285,共5页
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脑缺血损伤炎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脑缺血后ICAM-1和VCAM-1表达增加;ICAM-1、VCAM-1介导循环中的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进而浸润到血管外脑实质,导致缺血后炎症;抑制ICAM-1、V... 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脑缺血损伤炎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脑缺血后ICAM-1和VCAM-1表达增加;ICAM-1、VCAM-1介导循环中的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进而浸润到血管外脑实质,导致缺血后炎症;抑制ICAM-1、VCAM-1表达及作用可减轻脑缺血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下载PDF
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9
2
作者 王向东 韩德民 +7 位作者 周兵 魏永祥 白文忠 刘仲燕 鞠淑英 庞宝森 范尔钟 李颖王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7-250,I002,共5页
目的 通过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动物模型探讨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实验动物肺功能检测仪检测肺功能、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分别检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 目的 通过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动物模型探讨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实验动物肺功能检测仪检测肺功能、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分别检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免疫组化检测上述组织中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Ⅰ (vascularcellularadhesionmolecular Ⅰ ,VCAM Ⅰ )和白细胞介素 13 (interleukin 13 ,IL 13 )的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assay ,ELISA)检测外周血IL 5浓度。结果 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 ,变应性鼻炎组和变应性哮喘组肺功能 0 3s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前两组肺组织中VCAM Ⅰ和IL 13阳性血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变应性鼻炎组和变应性哮喘组外周血IL 5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且与嗜酸粒细胞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具有一致性 ,变应原反复激发上呼吸道也能引起下呼吸道炎症改变和功能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炎症反应 嗜酸粒细胞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呼吸功能试验 变应性鼻炎 变应性哮喘
下载PDF
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人动脉粥样硬化病灶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9
3
作者 梁萍 孙雷 +1 位作者 唐建武 王翀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27-429,共3页
为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人正常冠状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及病理学意义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 ,分别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人正常冠状动脉... 为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人正常冠状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及病理学意义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 ,分别检测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人正常冠状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 ,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动脉粥样硬化组织中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均有表达。三者在脂纹期的表达分别为 5 0 .0± 10 .9、5 1.8± 6 .0和 13.9± 2 .8,在纤维斑块期分别为 2 3.1± 7.3、37.2± 9.7和 2 3.0± 6 .0 ,在粥样斑块期分别为 17.5± 4 .9、18.6± 5 .5和 38.0± 10 .0 ,明显高于对照组 (2 .2± 1.4、2 .2± 1.2和 7.8± 2 .2 ,分别为P<0 .0 1)。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与肿瘤坏死因子α呈正相关 (前者r=0 .344、P <0 .0 1,后者r=0 .5 2、P <0 .0 1)。实验结果提示 ,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在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高表达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环节。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与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的表达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补肾温阳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0例 被引量:32
4
作者 刘京芳 陈景伟 +1 位作者 杜慧兰 张培红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32-334,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补肾温阳化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糖链抗原-125(CA125)的影响,观察补肾温阳化瘀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作用,并通过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VCA... 目的:通过检测补肾温阳化瘀法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糖链抗原-125(CA125)的影响,观察补肾温阳化瘀中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作用,并通过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的变化,观察细胞黏附分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补肾温阳化瘀法治疗内异症患者3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于卵泡期相同时间分别抽取空腹肘静脉血,测定治疗前后血清中CA125,sICAM-1,sVCAM-1的含量变化。结果:补肾温阳化瘀法治疗本病总有效率73.33%,补肾温阳化瘀法能降低内异症患者血清中CA125的水平(P<0.01),内异症患者血清sICAM-1,sVCAM-1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经过中药治疗后降低(均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AM-1,VCAM-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补肾温阳化瘀法通过降低sICAM-1,sVCAM-1含量从而在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起到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糖链抗原-125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补肾温阳化瘀法
原文传递
丹酚酸B及丹参酮ⅡA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IL-8及VCAM-1的影响 被引量:28
5
作者 张发艳 华声瑜 范英昌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观察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和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时炎症反应的影响,以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靶点与机制。方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放射性免疫方法检测血清白介素-8(IL-8)浓度、免疫组化方法进... 目的:观察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和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时炎症反应的影响,以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靶点与机制。方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放射性免疫方法检测血清白介素-8(IL-8)浓度、免疫组化方法进行主动脉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染色,观察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结果: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均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主动脉VCAM-1的表达,而丹酚酸B作用更明显;丹参酮ⅡA能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清IL-8浓度,丹酚酸B对IL-8没有明显影响。结论:丹酚酸B与丹参酮ⅡA均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但作用靶点及机制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丹参酮ⅡA 动脉粥样硬化 白介素-8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靶点
下载PDF
淫羊藿苷对高脂血症大鼠粘附分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茜 林焕冰 +1 位作者 程玉芳 徐江平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对高脂血症大鼠粘附分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低剂量淫羊藿苷组、高脂饮食+高剂量淫羊藿苷组,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脂质水平及观察主动脉病理学改变。并采用荧光...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对高脂血症大鼠粘附分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低剂量淫羊藿苷组、高脂饮食+高剂量淫羊藿苷组,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脂质水平及观察主动脉病理学改变。并采用荧光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法比较主动脉壁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的表达。结果与高脂饮食组比较,淫羊藿苷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5或0.01)降低,细胞间粘附分子1mRNA的表达显著减低(P<0.01),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mRNA的表达没有显著改变(P>0.05)。结论淫羊藿苷能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并抑制细胞间粘附分子1mRNA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理学 淫羊藿苷 高脂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下载PDF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病情进展危险因素的分析及患儿血清、脑脊液中 VEGF和 VCAM-1的水平测定 被引量:26
7
作者 林建生 彭维林 +3 位作者 潘万贵 黎冉 傅清流 沈晓丽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66-672,共7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ascular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在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合并脑炎患儿血清与脑脊...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ascular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在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合并脑炎患儿血清与脑脊液中的水平及变化规律,探讨VEGF和VCAM-1在手足口病合并脑炎中的意义及患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以92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A(手足口病无合并脑炎普通组)、B(手足口病合并脑炎重型组)、C(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危重组)、D(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恢复组)4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及脑脊液VEGF与VCAM-1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手足口病普通型与重型、重型与危重型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进行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病情进展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血清与脑脊液VEGF、VCAM-1水平在A、B、C、D4组间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 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之间血清与脑脊液VEGF、VCAM-1水平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而A组与D组、B组与C组之间血清、脑脊液VEGF、VCAM-1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手足口病普通型与重型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还有热程、肢体抖动、脑脊液白细胞( WBC)计数、脑脊液蛋白、EV71型IgM。重型与危重型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有呼吸次数、心率、脑脊液WBC计数。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足口病无合并脑炎向合并脑炎重型进展的危险因素是肢体抖动、脑脊液蛋白、血清VEGF及VCAM-1,P值分别是0.071、0.019、0.020、0.025,OR值分别为147.629、26.572、5.958、6.345;手足口病合并脑炎重型向危重型进展危险因素是心率加快,P值是0.001,OR值为2.69。结论(1)手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合并脑炎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病情进展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柳杨 赵明沂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2-196,共5页
目的观察探讨二甲双胍联合"三短一长"胰岛素干预模式治疗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 mellitus,GDM)的效果及其对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 目的观察探讨二甲双胍联合"三短一长"胰岛素干预模式治疗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 mellitus,GDM)的效果及其对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MA-1)水平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70例GDM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采用"三短一长"胰岛素干预模式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二甲双胍,对比两组疗效及血清AGEs、GSH-PX、VCAM-1水平和妊娠结局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前血清AGEs、GSH-PX、VCAM-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GEs、VCAM-1降低(P<0.05),GSH-PX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羊水过多、先兆子痫、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低血糖和早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三短一长"胰岛素干预模式治疗GDM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妊娠结局,可能与其减轻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损伤、改善胰岛素抵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二甲双胍 胰岛素 疗效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循环粘附分子的变化 被引量:24
9
作者 方臻飞 周胜华 +2 位作者 胡信群 沈向前 祁述善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15-217,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循环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 5例冠心病患者(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5例稳定型心绞痛)及2 7例对照者冠状动脉循环(冠状...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循环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 5例冠心病患者(3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35例稳定型心绞痛)及2 7例对照者冠状动脉循环(冠状静脉窦—主动脉根部)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比较其水平变化与不同冠心病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静脉窦和主动脉根部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 <0 .0 5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动脉循环(冠状静脉窦与主动脉根部的差值)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 <0 .0 1)。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冠状静脉窦、主动脉根部和冠状动脉循环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无明显差别(P >0 .0 5 )。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受累支数无关。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浓度显著升高,冠状动脉循环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变化反映冠状动脉炎症活动程度,细胞粘附分子参与斑块的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粘附分子的关系 酶联免疫吸附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细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下载PDF
川芎嗪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脐静脉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6
10
作者 曾素耘 樊素璇 蒋小青 《中华妇产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82-284,共3页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患者血浆诱导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VCAM 1)的表达以及川芎嗪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胶原酶、胰蛋白酶混合灌注消化法 ,对正常妊娠妇女 ...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高征 )患者血浆诱导培养的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VCAM 1)的表达以及川芎嗪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胶原酶、胰蛋白酶混合灌注消化法 ,对正常妊娠妇女 (正常妊娠组 )、妊高征患者 (妊高征组 )的HUVEC进行培养 ,待细胞融合成单层后 ,加或不加川芎嗪进行预处理 ,并以正常未妊娠妇女 (对照组 )作为对照。再加入上述 3组血浆的培养液 ,孵育 16h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 3组HUVEC表面ICAM 1、VCAM 1的表达 [吸光度值 (A) ]。结果  (1)未加川芎嗪处理 :妊高征组ICAM 1、VCAM 1表达均高于正常妊娠组 (P <0 .0 1) ,吸光度值 (A)分别为 0 .419± 0 .0 97、0 .2 94± 0 .0 5 8及 0 .2 73±0 .0 6 7、0 .187± 0 .0 47;妊高征组VCAM 1的表达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2 )加川芎嗪预处理 :妊高征组ICAM 1、VCAM 1的表达明显下降 ,吸光度值为 0 .319± 0 .0 75及 0 .2 13± 0 .0 6 2 ;对照组及正常妊娠组VCAM 1的表达也有下降 (P <0 .0 5 )。结论 妊高征患者血浆能诱导HUVEC表面ICAM 1、VCAM 1的表达 ,应用川芎嗪预处理后 ,可抑制ICAM 1、VCAM 1的升高 ,川芎嗪对妊高征的防治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高征 川芎嗪 内皮 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原文传递
Levels of soluble adhesion molecules in patients with various clinical presentations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被引量:23
11
作者 LU Hui-he SHENG Zheng-qiang WANG Yi ZHANG L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1期3123-3126,共4页
Background Adhesion molecul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concentrations of soluble forms of adhesion molecules in patien... Background Adhesion molecul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concentrations of soluble forms of adhesion molecules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linical presentation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eight patients with CAD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first group wa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group (AMI group, n=45), the second group was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group (UAP group, n=48),the third group was stable angina pectoris group (SAP group, n=35). We compared them with patients with normal coronary arteries (control group, n=31). The serum levels of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VCAM-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ICAM-1), E-selectin and P-selectin were measured in all subjects.Results The serum level of VCAM-1 in the AMI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UAP, SAP and control groups (P 〈0.01). The level in the UAP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AP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 〈0.01) and the level in the SAP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1). The serum ICAM-1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elevated in the AMI, UAP and SAP groups a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P 〈0.01). The levels of serum E-selectin and P-selectin in the AMI and UAP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the SAP and control groups (P〈0.01).Conclusions Increased levels of VCAM-1 and ICAM-1, E-selectin and P-selectin, as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showed the importance of inflammatory process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and clinical expression of CAD. Soluble ICAM-1, VCAM-1, E-selectin and P-selectin concentrations are useful indicators of the presence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severity of CAD clinical prese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E-SELECTIN P-SELECT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FLAMMATION
原文传递
Negative Association of Circulating MicroRNA-126 with 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and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被引量:24
12
作者 Jun-Nan Wang You-You Yan +3 位作者 Zi-Yuan Guo Ya-Juan Jiang Lu-Lu Liu Bin Li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3期2786-2791,共6页
Backgrou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causes endothelial damage, resulting in an inflammatory response with elevation of markers such as 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and vascular cell... Backgrou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causes endothelial damage, resulting in an inflammatory response with elevation of markers such as 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 and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 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restenosis after PCI. Evidence suggests that microRNA-126 (miR-126)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vascular inflammation, but its correlation with PCl-mediated inflammation has not been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PCI on circulating miR-126 and inflammation markers such as hs-CRP and VCAM-1. Methods: We enrolled 13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in the Second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from October 2015 to December 2015. Among them, 82 patients with CAD, defined as at least one major epicardial vessel with 〉70% stenosis who planned to undergo PCI, were divided into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group (46 patients) and stable angina (SA) group (36 patients). Forty-eight patients confirmed by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out PCI were used as controls. The plasmas of all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prior to PCI and at 30 min, 24 h, and 72 h after PCI. The plasma VCAM-1 and hs-CRP were detec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nd the miR-126 was evaluated by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ults: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hs-CRP and VCAM-I in patients with either ACS (n = 46) or SA (n = 36)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controls (n = 48) (P 〈 0.01) prior to PCI, and increased further at 24 h and 72 h after PCI, compared with prior PCI. Moreover, VCAM-1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alloon time and pressure. In contrast,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miR-126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tients with CAD than in controls, and further decreased with time post-PCl.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miR-126 and hs-CRP and VCAM-1 at 72 h after PCI. Conclusion: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of miR-126 with the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MicroRNA126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原文传递
血清VCAM-1、FGF2等炎症因子与难愈性糖尿病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张莹 王伟灵 +4 位作者 杨沁彤 赵静静 周丽霞 邢嘉翌 赵延荣 《检验医学》 CAS 2014年第5期472-476,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等炎症因子与难愈性糖尿病足(DF)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145例难愈性DF患者(DF组)和65例无足部溃疡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T2DM组)的基本临床资料,采集空腹血检测VCA...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等炎症因子与难愈性糖尿病足(DF)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145例难愈性DF患者(DF组)和65例无足部溃疡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T2DM组)的基本临床资料,采集空腹血检测VCAM-1、FGF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GA)、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比率(Neu%),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将DF组参照Wagner分级方法分为WagnerⅢ级(37例)、WagnerⅣ级(92例)和WagnerⅤ级(16例)。结果 DF组和T2DM组之间性别构成、体重指数(BMI)、FBG、2 hPG、HbA1c和G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F组VCAM-1、FGF2、TNF-α、IL-6、WBC、Neu%、FIB、CRP、年龄、糖尿病病程和心率均高于T2DM组(P<0.01)。TNF-α与VCAM-1呈正相关(r=0.284,P=0.00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VCAM-1、FGF2、TNF-α、IL-6、年龄、糖尿病病程、心率、WBC、Neu%、FIB和CRP是DF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CAM-1、TNF-α、FIB和Neu%为DF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WagnerⅤ级组年龄低于WagnerⅢ级组和WagnerⅣ级组(P<0.01),而IL-6、CRP、FIB、WBC、Neu%均高于WagnerⅢ级组和WagnerⅣ级组(P<0.05、P<0.01)。WagnerⅤ级组FGF2和HbA1c高于WagnerⅢ级组(P<0.05)。结论血清VCAM-1、FGF2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在DF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DF治疗中应注重抗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炎症因子 糖尿病足
下载PDF
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促进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 被引量:23
14
作者 毛洋 刘小琼 +4 位作者 王洪梅 季晓平 赵玉霞 张运 张蕾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7-222,共6页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与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的相关性。方法 25只纯种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球囊拉伤及1%胆固醇饲料喂养建立腹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于建模后第4、6、8、10、12...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与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的相关性。方法 25只纯种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给予球囊拉伤及1%胆固醇饲料喂养建立腹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别于建模后第4、6、8、10、12周末随机选取5只实验兔行安乐死,取腹主动脉组织脱水,包埋制石蜡切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小鼠抗兔巨噬细胞抗体11、ICAM-1、VCAM-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结果从4周到12周,斑块体积逐渐增大,巨噬细胞数量、ICAM-1与VCAM-1的表达量也逐渐增加。通过HE染色与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标记,第8周斑块内可见新生血管出现,并且新生血管的数量在第10周与第12周逐渐增多。相关性分析显示ICAM-1与VCAM-1的表达与斑块内的血管新生密切相关。结论 ICAM-1、VCAM-1与斑块内血管新生密切相关,它们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和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新生 斑块
下载PDF
益气活血通脉汤加味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气虚血瘀证)再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李彦丽 武如冰 +1 位作者 于健 徐国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02-207,共6页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脉汤加味辨证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气虚血瘀证)再通的疗效,及对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PE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和白细胞介素-4(IL-4),IL...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脉汤加味辨证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气虚血瘀证)再通的疗效,及对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PE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和白细胞介素-4(IL-4),IL-6,P-选择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110例PTS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均给予肝素抗凝、尿激酶溶栓等保守治疗。对照组口服地奥司明片,0.9 g/次,2次/d。观察组内服益气活血通脉汤加味,1剂/d。两组疗程均连续治疗16周。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的Villalta评分,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治疗后血管再通情况,测量治疗前后下肢周径差,检测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PECAM-1,VCAM-1,MMP-2,MMP-9,IL-4,IL-6,P-选择素,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0.91%,好于对照组的76.36%(χ2=4.251,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9.1%,好于对照组的69.1%(χ2=6.075,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第12周和第16周Villalt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膝上周径差和膝下周径差均小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血清FIB,D-D和P-选择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清PECAM-1,VCAM-1,MMP-2,MMP-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气活血通脉汤加味辨证治疗PTS,可明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提高血管再通率,并能调节炎症因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起到改善血栓的机化和血管再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益气活血通脉汤 血栓机化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原文传递
大豆异黄酮对大鼠实验性粥样硬化动脉壁内粘附分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张玉梅 刘颖 +2 位作者 藤燕平 邱隽 崔洪斌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3-16,共4页
为研究大豆异黄酮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与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将 60只大鼠按总胆固醇含量随机分为 6组 ,分别喂饲基础饲料、高脂饲料、高脂饲料加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和高脂饲料加设雌激素。 ... 为研究大豆异黄酮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与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将 60只大鼠按总胆固醇含量随机分为 6组 ,分别喂饲基础饲料、高脂饲料、高脂饲料加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和高脂饲料加设雌激素。 2 0周后处死动物 ,光学显微镜检测HE染色的主动脉壁横切面病理改变 ,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壁内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蛋白 ,并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组间分析比较。结果发现 ,大鼠主动脉粥样斑块中 ,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基因表达明显增加 ,大豆异黄酮可以减轻高脂饲料诱导的主动脉病理变化 ,减弱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基因在主动脉内的表达。此结果提示 ,大豆异黄酮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动脉粥样硬化 粘附分子 基因表达 预防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1
17
作者 李旭升 傅晓骏 +2 位作者 郎旭军 叶赏和 黄斌伦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12-414,共3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63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糖尿病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4例)在常规治...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63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糖尿病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叶片,疗程均为2个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同时观察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空腹血糖(FPG)、血肌酐(SCr)、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下降(P<0·05或P<0·01),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治疗组治疗后UAER明显降低,SCr、血脂水平改善(P<0·05或P<0·01)。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通过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糖尿病肾病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下载PDF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8
作者 耿驰 陶梦醒 刘莹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9年第2期222-226,共5页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黏附分子,介导了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及其向组织的迁移。近年研究发现VCAM-1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此外,血清可溶性VCAM-1对多种心血管疾病诊断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临床应...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黏附分子,介导了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及其向组织的迁移。近年研究发现VCAM-1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此外,血清可溶性VCAM-1对多种心血管疾病诊断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对VCAM-1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脓毒症继发急性肺损伤患者肺组织和血清细胞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1
19
作者 谢敏崇 杜剑文 +1 位作者 张海天 王华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8年第4期344-346,共3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继发急性肺损伤患者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 目的探讨脓毒症继发急性肺损伤患者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表达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60例脓毒症患者,根据脓毒症3.0标准分为2组,30例单纯脓毒症患者为脓毒症组,30例脓毒症继发急性肺损伤患者为急性肺损伤组。采用比色法检测患者肺组织MPO和SOD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ICAM-1和VCAM-1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采用单克隆抗体法检测血清NF-κB水平,并进行2组间比较。结果急性肺损伤组肺组织MPO活性[(29.21±4.28)u/g]高于脓毒症组[(21.11±3.55)u/g](P<0.05),SOD活性[(101.18±14.18)u/mg prot)]低于脓毒症组[(165.83±15.08)u/mg prot](P<0.05);急性肺损伤组肺组织ICAM-1[(37.93±4.05)个/视野]和VCAM-1[(33.07±4.18)个/视野]表达高于脓毒症组[(25.83±3.39)、(17.22±3.08)个/视野](P<0.05);急性肺损伤组血清TNF-α[(407.21±41.28)pg/L]、NF-κB[(34.22±3.26)mg/L]水平高于脓毒症组[(218.11±29.55)pg/L、(16.07±2.03)mg/L](P<0.05)。结论血清TNF-α、NF-κB,肺组织MPO活性和ICAM-1、VCAM-1表达水平增高、SOD活性降低提示有可能发生脓毒症继发急性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急性肺损伤 核因子ΚB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原文传递
通心络超微粉对高脂饮食兔胸主动脉NF-κB、胞间黏附分子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吴以岭 游佳华 +4 位作者 袁国强 梁俊清 贾振华 刘克剑 魏聪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1-274,共4页
目的探讨通心络超微粉对高脂饮食兔胸主动脉 NF-KB、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通心络组四组。空白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 目的探讨通心络超微粉对高脂饮食兔胸主动脉 NF-KB、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通心络组四组。空白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模型组,饲以高脂饲料;阿托伐他汀组,饲以高脂饲料同时阿托伐他汀(3 mg·kg^(-1)·d^(-1))灌胃;通心络组,饲以高脂饲料同时通心络超微粉(0.31 g·kg^(-1)·d^(-1))灌胃,连续给药,于6周末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主动脉壁中 NF-κB核转位情况、ICAM-1及 VCAM-1蛋白表达情况,RT-PCR 法检测 ICAM-1 mRNA 及 VCAM-1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家兔主动脉壁中 NF-κB核转位明显增加,ICAM-1、VCAM-1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通心络组与阿托伐他汀组家兔主动脉壁中 NF-κB核转位明显减少、ICAM-1、VCAM-1基因及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或 P<0.05),通心络组显著少于阿托伐他汀组(P<0.01)。结论通心络超微粉通过抑制 NF-κB核转位进而降低 ICAM-1、VCAM-1基因及蛋白表达,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心络 NF-ΚB 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