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烷/氮气变压吸附分离的实验与模拟 被引量:14
1
作者 周圆圆 杨华伟 张东辉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1-27,共7页
以活性炭为吸附剂,利用单塔做出V(CH4)/V(N2)=30/70的甲烷/氮气混合气中甲烷的穿透曲线,并且利用三塔VPSA工艺对混合气进行分离,可使产品气中φ(CH4)由30%提高至60%~62%。运用Aspen Adsim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单塔穿透与三塔VPSA分离进... 以活性炭为吸附剂,利用单塔做出V(CH4)/V(N2)=30/70的甲烷/氮气混合气中甲烷的穿透曲线,并且利用三塔VPSA工艺对混合气进行分离,可使产品气中φ(CH4)由30%提高至60%~62%。运用Aspen Adsim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单塔穿透与三塔VPSA分离进行了模拟。模拟发现:单塔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三塔VPSA的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也基本一致,为甲烷富集的工业装置建立提供基本设计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氮气混合气 甲烷浓缩 ASPEN Adsim 实验与模拟 穿透曲线 vpsa
下载PDF
真空变压吸附分离氮气甲烷的模拟与控制 被引量:8
2
作者 韩治洋 丁兆阳 +2 位作者 韩旸湲 沈圆辉 张东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50-758,共9页
采用实验室自制的活性炭为吸附剂,进行了真空变压吸附(VPSA)分离氮气/甲烷的实验、模拟和控制研究。建立了一套双塔VPSA实验装置,并将其数学模型建立在g PROMS软件中,通过改变进料气流量做多组对比实验,通过模拟数据和实验数据的对比,... 采用实验室自制的活性炭为吸附剂,进行了真空变压吸附(VPSA)分离氮气/甲烷的实验、模拟和控制研究。建立了一套双塔VPSA实验装置,并将其数学模型建立在g PROMS软件中,通过改变进料气流量做多组对比实验,通过模拟数据和实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双塔VPSA的模拟调试,可以将甲烷的纯度由30%提升到80%,同时保证83%的回收率。随后,针对实际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状态干扰因素,选取了3种常见的扰动状况,以产品气纯度快速回归至80%为控制目标,根据本文所采用的VPSA系统设计了PID控制器,进行了模拟和控制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引入PID控制器可以使纯度受到扰动影响时较快速地回归至合格纯度,同时保证装置较为稳定的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气/甲烷 vpsa 模拟 活性炭 控制
下载PDF
真空变压吸附捕集烟道气中二氧化碳的模拟、实验及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阎海宇 付强 +2 位作者 周言 李冬冬 张东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371-2379,共9页
采用工业硅胶作为吸附剂,利用两塔变压吸附装置进行了烟道气变压吸附碳捕集实验。利用gPROMS软件建立两塔变压吸附模型对实验过程进行模拟,对比了实验和模拟的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两塔变压吸附可将15%的CO_2富集到74%,收率为9... 采用工业硅胶作为吸附剂,利用两塔变压吸附装置进行了烟道气变压吸附碳捕集实验。利用gPROMS软件建立两塔变压吸附模型对实验过程进行模拟,对比了实验和模拟的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两塔变压吸附可将15%的CO_2富集到74%,收率为91.52%。在模型基础上考察了变压吸附碳捕集过程中进料量、吸附时间、顺放压力与二氧化碳收率、纯度和能耗的关系,定性分析了吸附塔压力和进料量对压缩机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进料量、延长吸附时间、降低顺放压力,可以有效提高产品气中CO_2浓度,但同时也导致收率的下降,前两者还会造成单位能耗的增加;吸附压力越高,进料流量越大,压缩机能耗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吸附 烟道气 二氧化碳捕集 动态模拟 实验验证 流程分析
下载PDF
大型变压吸附制氧(VPSA)装置在粤钢的应用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曾雷 《冶金动力》 2023年第1期55-60,共6页
从技术方案的选择及运行管控等方面介绍了大型VPSA制氧系统在粤钢的实践。并阐述了优化设计及对运行单位电耗进行了分析,该系统的投产大大降低了粤钢的用氧成本,助力高炉生产工序实现增产降本目标。
关键词 变压吸附 制氧装置 vpsa 设计优化 纯氧单位电耗 富氧鼓风
下载PDF
熔窑全氧燃烧技术是玻璃企业节能改造的最佳选择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志付 杨健 +1 位作者 赵恩录 唐纯 《玻璃》 2009年第11期11-14,共4页
着重介绍了我国"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玻璃熔窑全氧燃烧技术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指出全氧燃烧技术是玻璃企业节能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有力措施,是企业节能改造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 全氧燃烧 玻璃熔窑 浮法玻璃 变压吸附制氧
下载PDF
Vacuum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 process for coalbed methane enrichment 被引量:6
6
作者 Bo Lu Yuanhui Shen +2 位作者 Zhongli Tang Donghui Zhang Gaofei Chen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4期264-280,共17页
The enrichment of low concentration coalbed methane using adsorption process with activated carbon adsorbent was studied in this work.Adsorption isotherms of methane,nitrogen and carbon dioxide on activated carbon wer... The enrichment of low concentration coalbed methane using adsorption process with activated carbon adsorbent was studied in this work.Adsorption isotherms of methane,nitrogen and carbon dioxide on activated carbon were measured by volumetric method,meanwhile a series of breakthrough tests with single component,binary components and three components feed mixture has been performed for exploring dynamic adsorption behaviors.Moreover,a rigorous mathematical model of adsorption bed containing mass,energy,and momentum conservation equation as well as dualsite Langmuir model with the Linear driving force model for gassolid phase mass transfer has been proposed for numeric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fixed bed breakthrough process and vacuum pressure swing adsorption process.Furthermore,the lumped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methane,nitrogen and carbon dioxide on activated carbon adsorbent has been determined to be 0.3 s^(-1),1.0 s^(-1) and 0.06 s^(-1) by fitting the breakthrough curves using numerical calculation.Additionally,a six bed VPSA process with twelve step cycle sequence has been proposed and investigated for low concentration coalbed methane enrichment.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ethane molar fraction in feed mixture ranged from 10%to 50%could be enriched to 32.15%to 88.75%methane in heavy product gas with a methane recovery higher than 83%under the adsorption pressure of 3 bar(1 bar=105 Pa)and desorption pressure of 0.1 bar.Energy consumption of this VPSA process was varied from 0.165 k·W·h·m^(-3) CH_(4)to 0.649 k·W·h·m^(-3) CH_(4).Finally,a dualstage VPSA process has been successfully developed to upgrade a low concentration coalbed methane containing 20%methane to a target product gas with methane purity higher than 90%,meanwhile the total methane recovery was up to 98.71%with a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of 0.504 k·W·h·m^(-3)CH_(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albed methane enrichment vpsa process Activated carbon Numerical modeling
下载PDF
VPSA制氧技术在梅钢的应用
7
作者 张思琪 王自龙 《梅山科技》 2024年第2期4-6,13,共4页
随着梅钢公司高炉富氧技术的提升,氧气供应量与钢铁产能发挥相比存在不小缺口,氧气供应紧缺矛盾愈发突出。同时公司液氧用量飙升,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通过引入真空变压吸附(VPSA)制氧装置,提升1.5万Nm^(3)/h氧气保供能力,减少液氧消... 随着梅钢公司高炉富氧技术的提升,氧气供应量与钢铁产能发挥相比存在不小缺口,氧气供应紧缺矛盾愈发突出。同时公司液氧用量飙升,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通过引入真空变压吸附(VPSA)制氧装置,提升1.5万Nm^(3)/h氧气保供能力,减少液氧消耗,使氧气供应不再是限制高炉稳定高产的条件,降低了用氧成本。目前公司氧气供应能够支撑起千万吨精品基地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变压吸附 氧气供应 液氧 制氧装置 vpsa 高炉稳定 高炉富氧
下载PDF
VPSA制氧系统中离心鼓风机变工况调节规律研究
8
作者 安林燚 张师帅 +2 位作者 李伟华 吴世杰 陈叶培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65,共9页
为提升离心鼓风机的变工况性能,以某真空变压吸附(VPSA)制氧系统中的离心鼓风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分别对转速、扩压器角度单独调节以及二者联合调节时离心鼓风机的性能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固定式,联合调节... 为提升离心鼓风机的变工况性能,以某真空变压吸附(VPSA)制氧系统中的离心鼓风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分别对转速、扩压器角度单独调节以及二者联合调节时离心鼓风机的性能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固定式,联合调节的工作压比范围扩大42%,可以使离心鼓风机在全压比范围内保持高效稳定运行;通过建立效率与转速、扩压器角度、压比之间的函数模型,采用内点法寻优得出了联合调节的最佳控制方案,为离心鼓风机的高效运行提供了依据。最后为验证寻优结果的可靠性,结合离心鼓风机的实际工作压比变化规律,按照最佳控制方案对试验模型的转速与扩压器角度进行联合调节,经测量可使离心鼓风机保持效率为87%以上持续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变压吸附 离心鼓风机 转速调节 扩压器角度调节 控制方案
下载PDF
真空变压吸附制氧工艺设备选型及设计 被引量:6
9
作者 李红 段伟 +2 位作者 王华金 孙艳 王小波 《四川化工》 CAS 2020年第1期42-44,共3页
从动力设备、程控阀门、吸附塔结构设计和吸附剂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真空变压吸附制氧工艺设备的选型和设计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指出了在设计选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真空变压吸附 设备选型 设计
下载PDF
变压吸附制氧与传统深冷法制氧的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丽霞 《广州化工》 CAS 2010年第8期262-263,308,共3页
近10年来,变压吸附制氧法发展迅速,其在氧气纯度要求不高、规模不大的用氧场合很有优势,被迅速普及。本文通过比较两种主要工业制氧方法——深冷法制氧和真空变压吸附制氧法的工艺特点,指出在一定的用氧场合,变压吸附制氧法在安全性和... 近10年来,变压吸附制氧法发展迅速,其在氧气纯度要求不高、规模不大的用氧场合很有优势,被迅速普及。本文通过比较两种主要工业制氧方法——深冷法制氧和真空变压吸附制氧法的工艺特点,指出在一定的用氧场合,变压吸附制氧法在安全性和可靠性上有着更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变压吸附 vpsa 制氧 安全性
下载PDF
甲醇制氢在工业应用中的工艺改良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青 《云南化工》 CAS 2019年第9期162-163,共2页
对甲醇制氢工艺中甲醇转化、变压吸附两大核心工段进行优化改进,采用优化方案后,提高了甲醇转化率,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年运行成本可减少人民币约60万元,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价值。
关键词 甲醇 裂解制氢 工艺技术改良 vpsa 吸附剂
下载PDF
真空变压吸附分离氮气甲烷流程灵敏度分析与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孙伟娜 阎海宇 张东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98-605,共8页
首先采用实验室自制椰壳活性炭为吸附剂,进行了氮气/甲烷(65%/35%)原料气的真空变压吸附工艺(VPSA)分离实验。通过对比实验和g PROMS动态模拟软件的分离效果,对变压吸附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证明了所采用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 首先采用实验室自制椰壳活性炭为吸附剂,进行了氮气/甲烷(65%/35%)原料气的真空变压吸附工艺(VPSA)分离实验。通过对比实验和g PROMS动态模拟软件的分离效果,对变压吸附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证明了所采用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产品气甲烷纯度、回收率的关键决策变量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产品气纯度主要由原料气流量和置换气流量来进行调控,产品气回收率则需要关键变量共同的作用才能实现最大化。依据灵敏度分析结果,对两塔分离氮气甲烷混合气的变压吸附工艺进行了动态优化。在最优的工况下,可以将进料组成为35%的甲烷富集到75%,回收率达到97.08%;从而达到对于废混合气的高效回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变压吸附 甲烷回收 灵敏度分析 优化
下载PDF
变压吸附制氧与机前富氧在高炉富氧上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刘强 《冶金能源》 2018年第5期8-10,共3页
文章针对目前广泛应用的高炉机后富氧方式存在浪费问题,介绍了变压吸附制氧的原理、优点及机前富氧的概念、优点,给出了变压吸附制氧与机前富氧相结合应用于高炉富氧的技术方案,并阐述了机前富氧在应用时需要考虑的安全措施,既减少了现... 文章针对目前广泛应用的高炉机后富氧方式存在浪费问题,介绍了变压吸附制氧的原理、优点及机前富氧的概念、优点,给出了变压吸附制氧与机前富氧相结合应用于高炉富氧的技术方案,并阐述了机前富氧在应用时需要考虑的安全措施,既减少了现有富氧方式浪费,又解决了因高富氧带来的鼓风机放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富氧 机前富氧 变压吸附制氧
下载PDF
沸石ZSM-5吸附回收低浓度煤层气中CH_4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海庆 吴一江 +3 位作者 杨颖 杨林 李平 于建国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31-1941,共11页
利用高硅疏水性沸石ZSM-5吸附回收低浓度煤层气中的甲烷,对其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以及真空变压吸附分离过程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通过重量法和穿透曲线法测定了CH4/N2单组分及双组分的竞争吸附平衡数据,并采用Multisite Langmuir吸... 利用高硅疏水性沸石ZSM-5吸附回收低浓度煤层气中的甲烷,对其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以及真空变压吸附分离过程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通过重量法和穿透曲线法测定了CH4/N2单组分及双组分的竞争吸附平衡数据,并采用Multisite 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对其进行拟合。结合CH4和N2稀释穿透曲线实验数据和等温无动量损失的双分散二级孔结构扩散模型,获得CH4和N2在沸石ZSM-5上的微孔扩散系数。建立并求解包含质量、动量及能量传递的固定床吸附分离模型方程,预测了CH4和N2在沸石ZSM-5上的竞争吸附穿透曲线。进一步采用ZSM-5吸附剂填充床单柱四步真空变压吸附实验考察了进料浓度、进料流速、进料时间以及吹扫比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沸石ZSM-5对CH4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沸石晶粒内的微孔扩散为吸附速率控制步骤,真空变压吸附工艺可将模拟煤层气中20%的CH4提纯至31%-41%,回收率为93%-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吸附 甲烷 氮气 沸石ZSM-5 真空变压吸附
下载PDF
基于变压吸附制氧技术的高炉富氧方案比选与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泽萌 《冶金能源》 2022年第5期9-12,18,共5页
新时代背景下的钢铁行业,高炉富氧对强化冶炼、节能环保意义重大。文章结合工程实例,探索适用于高炉的低成本制氧技术与富氧方式,介绍了VPSA制氧技术的工艺原理与特点,提供了高富氧规划方案。在方案比选过程中,阐述了定性分析中的德尔... 新时代背景下的钢铁行业,高炉富氧对强化冶炼、节能环保意义重大。文章结合工程实例,探索适用于高炉的低成本制氧技术与富氧方式,介绍了VPSA制氧技术的工艺原理与特点,提供了高富氧规划方案。在方案比选过程中,阐述了定性分析中的德尔菲法、价值工程理论以及定量分析中的Weingartner整数规划法,为高炉富氧的低成本制氧方案比选与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富氧 vpsa 方案比选
下载PDF
制约局部增氧助燃技术在节能减排中应用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沈光林 金万金 +5 位作者 刘峰 张建敏 庄宇刚 滕小平 崔红 刘晓江 《节能》 2013年第3期8-11,2,共4页
目前在国内外,局部增氧助燃技术已成功实施了30种窑炉,累计为用户节省了数亿元,但推广比较难。从氧源、系统设计、综合调优、数据采用等4个方面对其应用进行分析,认为VPSA是最佳氧源,局部增氧助燃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 局部增氧 助燃技术 窑炉 vpsa 节能 减排
下载PDF
节能型VPSA富氧工艺优化模拟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圆圆 杨华伟 张东辉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2013年第2期53-57,共5页
根据变压吸附分离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Aspen Adsim软件对三塔VPSA富氧工艺过程进行模拟。通过调整模拟参数考查了循环周期、均压时间等对富氧效果的影响。为了降低工艺能耗,一方面在保证产品气氧气浓度以及回收率的基础上尽量降低... 根据变压吸附分离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Aspen Adsim软件对三塔VPSA富氧工艺过程进行模拟。通过调整模拟参数考查了循环周期、均压时间等对富氧效果的影响。为了降低工艺能耗,一方面在保证产品气氧气浓度以及回收率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吸附压力与解吸压力比,另一方面当吸附塔压力低于大气压力时,借助于压降驱动力采取常压进气方式。结果表明:在本模拟工艺中,当循环时间75 s,均压时间4 s,吸附、解吸压力比为2.88时,得到产品气氧气体积分数为94.6%,回收率为5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EN Adsim vpsa 富氧 模拟 优化
原文传递
双吸高效离心风机在VPSA工艺中的应用
18
作者 陈军 曹小建 +1 位作者 徐进 金锦慧 《科技与创新》 2023年第14期171-173,共3页
介绍了VPSA(Verification Process Swing Adsorption,真空变压吸附)工艺和该工艺真空解吸用双吸高效离心风机研制难点。利用专业的气动软件和转子动力学理论,研发出满足VPSA工艺真空解吸要求的双吸高效离心风机,并成功应用于项目,此为... 介绍了VPSA(Verification Process Swing Adsorption,真空变压吸附)工艺和该工艺真空解吸用双吸高效离心风机研制难点。利用专业的气动软件和转子动力学理论,研发出满足VPSA工艺真空解吸要求的双吸高效离心风机,并成功应用于项目,此为国内首台套应用于真空解吸系统的双吸离心风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吸高效 离心风机 vpsa 风机结构
下载PDF
真空变压吸附提纯沼气中甲烷的过程模拟 被引量:4
19
作者 田相龙 王之婧 +1 位作者 刘晓勤 马正飞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4-53,共10页
采用真空变压吸附工艺(VPSA)从组成为60%(V)CH_4、30%(V)CO_2和30%(V)N2的沼气中获得纯度大于95%的CH_4,以满足车用燃料的要求。通过测定CH_4、CO_2及N2在13X分子筛和碳分子筛(CMS)吸附剂上的吸附性能,将提纯CH_4的VPSA工艺分为两个阶段... 采用真空变压吸附工艺(VPSA)从组成为60%(V)CH_4、30%(V)CO_2和30%(V)N2的沼气中获得纯度大于95%的CH_4,以满足车用燃料的要求。通过测定CH_4、CO_2及N2在13X分子筛和碳分子筛(CMS)吸附剂上的吸附性能,将提纯CH_4的VPSA工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3X分子筛为吸附剂,采用六床七步法以脱除CO_2;第二阶段以CMS为吸附剂,采用三床六步法以脱除N2。选择数学模型分别对CH_4、CO_2及N2混合气在13X和CMS上的穿透曲线计算,并与实验值进行对比,以验证其可靠性。基于所选数学模型,对两段VPSA工艺进行模拟,可获得CH_4纯度为99%,总回收率为65%;考察第一段工艺的操作压力及第二段工艺的吸附动力学参数对CH_4纯度和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压力升高,脱附压力降低有利于提高CH_4的纯度,但其回收率会降低;当CMS具备对CH_4吸附速率较低、N2吸附速率较高的吸附特性时,可获得纯度大于99%的CH_4,这对CMS吸附剂的研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提纯 CO2及N2脱除 真空变压吸附 吸附剂
下载PDF
Enrichment of CO from syngas with Cu(I)Y adsorbent by five-bed VPSA 被引量:1
20
作者 Shuna LI Huawei YANG Donghui ZHANG 《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4期472-481,共10页
Cu(I)Y adsorbent was prepared by reduction of Cu(II)Y which was prepared by ion exchange between the NaY zeolite and a solution of Cu(II) chloride. The dynamic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u(1)Y for CO was calculat... Cu(I)Y adsorbent was prepared by reduction of Cu(II)Y which was prepared by ion exchange between the NaY zeolite and a solution of Cu(II) chloride. The dynamic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u(1)Y for CO was calculated by adsorption breakthrough curve measured on a fixed bed at 30~C and 0.006MPa (g) of CO partial pressure. The calculated CO adsorption capacity was 2.14 mmol/g, 37.5 times as much as that of NaY zeolite. The adsorption breakthrough curve experiment was also simulated with Aspen Adsorption software and the results were approxi- mately consistent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n a five- bed VPSA process for separating CO from syngas on this adsorbent was dynamically simulated with Aspen Adsorp- tion software with the adsorption pressure of 0.68 MPa (g) and the desorption pressure of -0.075MPa (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 was enriched from 32.3% to 95.16%-98.12%, and its recovery was 88.47%-99.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I)Y adsorbent breakthrough curve deso-rption vpsa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