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上样方式对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质量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12
1
作者 丁勤学 刘进 +4 位作者 胡潇华 李申 赵和平 黄凌云 何大澄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9-242,共4页
蛋白质组技术难点之一是如何获取尽可能多的细胞或组织的蛋白信息.双向电泳蛋白斑点数目直接反映了实验蛋白质组信息的完整性.除样品制备外,蛋白上样方式对双向电泳图谱的质量和完整性有直接的影响.实验论文从以下3个方面考察不同的蛋... 蛋白质组技术难点之一是如何获取尽可能多的细胞或组织的蛋白信息.双向电泳蛋白斑点数目直接反映了实验蛋白质组信息的完整性.除样品制备外,蛋白上样方式对双向电泳图谱的质量和完整性有直接的影响.实验论文从以下3个方面考察不同的蛋白上样方式对双向电泳图谱的影响;即:水化上样与杯上样;一次上样与重复上样;以及酸性端加样与碱性端上样.实验结果发现;蛋白上样量较大时,杯上样方式的图谱斑点数目较水化上样方式明显增多;样品蛋白浓度较高时,稀释多次上样明显优于一次性浓缩蛋白上样;蛋白裂解液(MCF-7乳腺癌细胞)在酸性端加样对偏碱性蛋白的分离未发现明显优势.相反,在等电聚焦伏小时(Vh)足够的前提下,碱性端加样对偏碱性端蛋白反而有利,表现为斑点数目较多,而且等电点方向拖尾减轻.实验结果对提高双向电泳的质量以及相关蛋白质组信息的完整性提供了有益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电泳 上样方式 杯上样 蛋白质组 电泳图质量
下载PDF
同时放化疗敏感性不同宫颈癌组织的二维电泳图谱建立及质谱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曾亮 朱红 +1 位作者 裴海平 袁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7年第11期1667-1670,1708,共5页
目的:分析同时放化疗后高敏感和低敏感中晚期宫颈癌组织之间蛋白质组的差异,为确定宫颈癌同时放化疗敏感性相关蛋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治疗前的中晚期宫颈癌活检组织标本,均为中分化鳞癌,置于—80℃超低温冰箱保存。同时放化疗后,根据... 目的:分析同时放化疗后高敏感和低敏感中晚期宫颈癌组织之间蛋白质组的差异,为确定宫颈癌同时放化疗敏感性相关蛋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治疗前的中晚期宫颈癌活检组织标本,均为中分化鳞癌,置于—80℃超低温冰箱保存。同时放化疗后,根据WHO实体瘤疗效判断标准,将收集的10例宫颈癌组织标本分为高敏感组(5例)和低敏感组(5例);提取组织总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得到凝胶图谱,采用PD-quest 7.0软件进行匹配和差异分析,识别两组之间表达差异蛋白点。将部分差异蛋白点进行胶内原位酶解后进行MALDI-TOF-MS分析,获取肽质量指纹图,数据库搜索鉴定蛋白质。结果:建立了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同时放化疗后宫颈癌组织高敏感组和低敏感组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高敏感组蛋白点数为781±74个,低敏感组蛋白点数为766±52个,组间平均匹配率为87.6%。质谱分析成功鉴定15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7个蛋白质在高敏感组高表达,8个蛋白质在高敏感组低表达。结论:蛋白质2-DE图谱和质谱鉴定结果说明同时放化疗后高敏感组和低敏感组宫颈癌组织间存在蛋白质表达的差异,这些蛋白质可能与同时放化疗敏感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同时放化疗 蛋白质组学 双向凝胶电泳 质谱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饶友生 张细权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6年第10期86-90,共5页
近年来,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在生物医学领域正逐步深入,研究方法也正逐步完善。本文综述了蛋白质组学的几种研究方法,指出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并且对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蛋白质组 二维凝胶电泳 生物质谱 蛋白质微阵列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人参皂甙Rbl作用后大鼠神经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春燕 徐倩 +1 位作者 赵春玲 张春来 《中药药理与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8-180,共3页
目的:建立人参皂甙Rbl作用后大鼠神经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离体系,提高其分辨率和重复性。方法:人参皂甙Rbl 50mg/L作用于大鼠神经细胞,提取全蛋白,按标准条件对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并对各个关键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最终选择的... 目的:建立人参皂甙Rbl作用后大鼠神经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离体系,提高其分辨率和重复性。方法:人参皂甙Rbl 50mg/L作用于大鼠神经细胞,提取全蛋白,按标准条件对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并对各个关键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最终选择的裂解液配方是1%TBP,4%CHAPS,0.2%Bio-Lyte,40mmol/L Tris,8mol/L尿素,2mol/L硫脲;使用pH 4~7的IPG胶条进行被动水化上样,等电聚焦采用缓慢升压模式,电泳参数根据Bio-Rad公司的预设方案进行调整;改良硝酸银法进行蛋白质斑点染色。从而获得了满意的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图谱。结论:成功建立了人参皂甙Rbl作用后大鼠神经细胞蛋白质组双向电泳分离体系,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RB1 双向电泳 蛋白质组 神经细胞
原文传递
人胰液蛋白质组的双向电泳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清宇 龚燕芳 +3 位作者 金晶 董春燕 刘苗 屠振兴 《胰腺病学》 2006年第5期269-272,共4页
目的建立优化的用于胰液蛋白质组研究的双向电泳方法。方法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收集纯胰液标本5例,分别进行多次双向电泳,比较不同标本保存时间、制备方法、泡胀液组成、固相pH胶条、等电聚焦条件及染色方案等因素对双向电泳... 目的建立优化的用于胰液蛋白质组研究的双向电泳方法。方法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收集纯胰液标本5例,分别进行多次双向电泳,比较不同标本保存时间、制备方法、泡胀液组成、固相pH胶条、等电聚焦条件及染色方案等因素对双向电泳图谱质量的影响。结果胰液标本在-80℃保存4个月做双向电泳对图谱没有明显影响。根据图谱质量比较,三氯乙酸/丙酮沉淀继以含硫脲的泡胀液复溶是优化的标本制备方法;应用窄范围固相pH胶条可以在增加标本上样量的同时改善分辨率;银染和兼容质谱的银染方案所获得的图谱同样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分辨率;不同病理状态的胰液标本的双向电泳图谱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结论标本制备是胰液双向电泳的关键,优化的方法可以获得重复性好、分辨率高的双向电泳图谱,为不同病理状态下胰液蛋白质组学差异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液 蛋白质组 双向电泳
下载PDF
重型脑损伤大鼠脑组织蛋白质组差异表达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赛 刘振林 +3 位作者 孙洪涛 胡群亮 孙世中 刘晓智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25-427,共3页
目的寻找重型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大鼠伤后不同时间的蛋白质组变化规律。方法提取创伤后3,7和14d的鼠脑组织总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筛选和鉴定差异蛋白质点。结果共筛选出17个差异蛋白质点,它们参与细胞... 目的寻找重型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大鼠伤后不同时间的蛋白质组变化规律。方法提取创伤后3,7和14d的鼠脑组织总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筛选和鉴定差异蛋白质点。结果共筛选出17个差异蛋白质点,它们参与细胞代谢、应激与炎症反应等过程。结论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可寻找到多种参与重型脑损伤病程演进的蛋白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双向凝胶电泳技术 蛋白质组
原文传递
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焕敏 邵明 +3 位作者 吴卓华 谭红愉 周细武 孔天翰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9-12,共4页
目的:通过脑脊液蛋白质组学实验技术体系,筛选并鉴定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特异蛋白,初步探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选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与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stimulation,DBS)治疗中心帕金森病患者和对照组脑... 目的:通过脑脊液蛋白质组学实验技术体系,筛选并鉴定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特异蛋白,初步探讨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方法:选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与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stimulation,DBS)治疗中心帕金森病患者和对照组脑脊液为研究对象,进行双向凝胶电泳,经银染、图像分析寻找差异蛋白质,并进行质谱分析鉴定。结果:鉴定得到4种差异蛋白质,分别是CENP-E、Tetranectin非钙离子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假想蛋白FLJ38159和KIAA1640。帕金森病组中KIAA1640蛋白含量占总蛋白含量的比例(0.09±0.05)%高于对照组(0.03±0.00)%,CENP-E(0.04±0.02)%、Tetranectin非钙离子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0.04±0.02)%、假想蛋白FLJ38159(0.11±0.06)%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0.08±0.01)%,(0.07±0.02)%,(0.17±0.04)%],P<0.05。结论:本研究鉴定出4种差异蛋白,这些蛋白可能参与帕金森病的发病,但具体机制及其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脑脊液 蛋白质组学 双向凝胶电泳
下载PDF
新生隐球菌共孵育后血管内皮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汪晓军 朱元杰 +4 位作者 崔建国 黄欣 顾菊林 徐红 温海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9年第3期129-133,共5页
目的研究新生隐球菌共孵育后血管内皮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差异蛋白质谱,推测蛋白质表达改变在孵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二维凝胶电泳获得新生隐球菌孵育后血管内皮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点,对部分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分析,并... 目的研究新生隐球菌共孵育后血管内皮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差异蛋白质谱,推测蛋白质表达改变在孵育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二维凝胶电泳获得新生隐球菌孵育后血管内皮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差异表达蛋白点,对部分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分析,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mRNA表达进行定量比较。结果Peroxiredoxin Ⅰ及Calpactin Ⅰ light chain等13个蛋白的表达水平发生明显改变,Peroxiredoxin Ⅰ及Calpactin Ⅰlight chain的mRNA表达明显改变,其mRNA含量的改变趋势与相应的蛋白质的变化趋势相同。结论Peroxiredoxin Ⅰ及Calpactin Ⅰ light chain等蛋白表达量的改变可能与新生隐球菌侵袭血管内皮细胞屏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凝胶电泳 新生隐球菌 血管内皮细胞 蛋白质组学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苜蓿根瘤菌自生与共生状态下核糖体蛋白的比较
9
作者 谢荣 刘望夷 +1 位作者 朱家壁 俞冠翘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1-14,共4页
苜蓿根瘤菌在与宿主植物建立共生关系的过程中,以自生状态进入宿主植物细胞,经过分化发育转变为共生状态的类菌体(Bacteroid)。由于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类菌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最为明显的改变是类菌体获... 苜蓿根瘤菌在与宿主植物建立共生关系的过程中,以自生状态进入宿主植物细胞,经过分化发育转变为共生状态的类菌体(Bacteroid)。由于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类菌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最为明显的改变是类菌体获得了共生固氮的能力。此时,类菌体中许多与共生相关的基因被激活,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增加。为了探明这种改变是否与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核糖体有关,比较分析了苜蓿根瘤菌在自生和共生状态下核糖体蛋白的表达谱。蛋白质双向电泳结果显示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说明类菌体的分化发育过程中核糖体蛋白的形成没有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根瘤菌 类菌体 核糖体蛋白 双向凝胶电泳
下载PDF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清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条件优化
10
作者 秦芬 丘彦 +1 位作者 杨曦 孟江萍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17-19,24,共4页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外周静脉血血清蛋白质的双向凝胶电泳条件优化。方法对去除血清中的高丰度蛋白与否、不同蛋白质上样量、固相pH梯度(IPG)胶条的pH值范围、水化上样液体积、水化时间进行双向电泳实验结果比较。结...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外周静脉血血清蛋白质的双向凝胶电泳条件优化。方法对去除血清中的高丰度蛋白与否、不同蛋白质上样量、固相pH梯度(IPG)胶条的pH值范围、水化上样液体积、水化时间进行双向电泳实验结果比较。结果将去除高丰度蛋白血清样品中300μg蛋白质溶解于终体积为400μl水化上样液,水化14h,应用pH4~7的IPG胶条和浓度12%的SDS—PAGE凝胶进行双向电泳,得到图象清晰,蛋白斑点数为369个蛋白质二维图谱。结论优化了PCOS血清双向凝胶电泳的条件,得到分辨率较好的PCOS血清的蛋白图谱,创造了进一步开展PCOS血清蛋白质组图谱分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卵巢综合征 双向凝胶电泳 血清
原文传递
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与标准菌株H37Rv菌体差异蛋白的比较 被引量:3
11
作者 宗兆婧 刘梅 +3 位作者 陈玲 李娜娜 张泓 王建华 《贵州医药》 CAS 2012年第11期963-965,共3页
目的比较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与标准菌株H37Rv菌体蛋白表达的差异,对差异蛋白质分类,以了解结核分枝杆菌广泛耐药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双向凝胶电泳分离XDR菌株和H37Rv菌株菌体总蛋白,将蛋白表达图谱比较分析,差异蛋白点进... 目的比较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与标准菌株H37Rv菌体蛋白表达的差异,对差异蛋白质分类,以了解结核分枝杆菌广泛耐药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双向凝胶电泳分离XDR菌株和H37Rv菌株菌体总蛋白,将蛋白表达图谱比较分析,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所获肽序列与生物信息数据库匹配,在NCBI及PIR数据库中查找蛋白质信息,并归纳分析。结果XDR菌株菌体蛋白表达图谱与H37Rv菌株存在差异,XDR菌株中有较多缺失及下调蛋白点,其中氧化还原酶类所占比例较大。切取77个差异点,获得53个蛋白点的肽质量指纹图谱和肽序列,鉴定出可作为潜在临床药物作用靶点的3个蛋白质:ATP依赖性假定蛋白Rv2623、半胱氨酸合酶和蛋白酶体。结论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与标准株H37Rv在蛋白表达水平上存在差异。初步鉴定3个潜在临床药物作用靶点的蛋白质在进一步功能研究中,为抗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新药的研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广泛耐药 双向凝胶电泳 质谱分析 差异表达蛋白
下载PDF
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蛋白质分析
12
作者 陈文碧 张锡林 +4 位作者 王光西 许颖 张跃辉 佘俊萍 杨兴友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422-425,共4页
目的分析和检测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的特异抗原组分,为建立特异、敏感的免疫学诊断方法、研制抗斯氏狸殖吸虫药物和疫苗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 目的分析和检测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的特异抗原组分,为建立特异、敏感的免疫学诊断方法、研制抗斯氏狸殖吸虫药物和疫苗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 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方法,对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进行分析. 结果 SDS-PAGE分离出22条蛋白带, 其中主带8条,分子质量单位为13~64 ku,未见65 ku以上条带.Western blot显示20条显色带, 主带6条,分子质量单位分别为 13、18、22、28、35 和 64 ku.2-DE电泳分离出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48个多肽斑点, 分子质量单位为14~70 ku,绝大部分分布于pI 3.10~7.14,少数分布于pI 8.78~9.85,在 pI 7.14~8.78之间几乎未见多肽斑点.Western blot分析出其中的10个主要多肽斑点能被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血清识别,大部分为集中在酸性区域的小分子多肽. 结论斯氏狸殖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经SDS-PAGE电泳分离出的22条蛋白带中,有6条蛋白含量较高,能被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血清识别.2-DE电泳分离出的48个多肽斑点中,有10个含量较高,能被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血清识别,大部分为偏酸性的小分子多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氏狸殖吸虫 抗原 SDSPAGE免疫印迹 双向电泳
下载PDF
双向电泳联用质谱技术研究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差异蛋白 被引量:2
13
作者 罗茂春 刘颖 +3 位作者 林静雯 王勤 潘沧桑 陈亮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5期32-36,共5页
松材线虫是造成松树萎蔫病的病原,对松林威胁很大。其近似种拟松材线虫与松材线虫在形态学上极其相似,却不具致病性。所以,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快速检测至关重要。应用双向电泳联用质谱技术,研究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蛋白差异,并... 松材线虫是造成松树萎蔫病的病原,对松林威胁很大。其近似种拟松材线虫与松材线虫在形态学上极其相似,却不具致病性。所以,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快速检测至关重要。应用双向电泳联用质谱技术,研究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蛋白差异,并对差异蛋白进行MALDI-TOF/MS分析以及数据库鉴定,共鉴定了45个差异蛋白,其中松材线虫22个、拟松材线虫23个。不仅为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准确鉴定打下基础,差异蛋白的进一步研究可望揭示松材线虫的致病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拟松材线虫 双向电泳 MALDI-TOF MS
下载PDF
兔囊状动脉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14
作者 李美华 于兰冰 +2 位作者 姜颖 李京丽 赵继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80-982,共3页
目的观察囊状动脉瘤形成过程中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技术和质谱技术分析兔实验性囊状动脉瘤形成过程的蛋白质组学变化,比较不同形成阶段(0、3、7、14、28d)囊状动脉瘤组织蛋白质表达谱的差异。结果113个... 目的观察囊状动脉瘤形成过程中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技术和质谱技术分析兔实验性囊状动脉瘤形成过程的蛋白质组学变化,比较不同形成阶段(0、3、7、14、28d)囊状动脉瘤组织蛋白质表达谱的差异。结果113个蛋白点在各实验组间蛋白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蛋白含量比值≥1.5,P〈0.01);经质谱分析,15个蛋白质被确定。其中转铁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钙通道蛋白TRPCIA和碳酸酐酶6个蛋白质功能涉及细胞代谢;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γ非肌动蛋白、SM22和微管蛋白等5个蛋白质与细胞骨架与平滑肌细胞凋亡有关;谷胱甘肽S转移酶、维生素D3结合蛋白、膜联蛋白-1和纤维蛋白原与氧化应激与炎性反应有关。结论应用蛋白质组技术分析实验性囊状动脉瘤形成过程中蛋白质组变化,表明细胞损害和炎症等机制可能参与了囊状动脉瘤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状动脉瘤 蛋白质组 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