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皖江文化:从朱书《告同郡征纂皖江文献书》说起 被引量:3
1
作者 汪军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3-17,共5页
清代朱书首倡皖江文化 ,其皖江文化的内涵即安庆文化。皖江文化有两大支脉 :一是古皖禅文化 ,一是移民文化所孕育的方氏学派。
关键词 朱书 皖江文化 安庆文化 古皖禅 方氏学派 桐城文化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艾南英文论思想批评——以艾陈之争为考察视域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明 徐国华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66-70,共5页
以艾南英的文章、年谱为主要依据,结合复社、桐城派的相关资料,由艾陈之争作为切入点,展开探究艾南英的文论思想。艾南英极力推崇唐宋派,明确了学秦汉以唐宋为桥梁的途径,突出了从司马迁、韩愈、欧阳修到归有光的散文既成传统,强调了平... 以艾南英的文章、年谱为主要依据,结合复社、桐城派的相关资料,由艾陈之争作为切入点,展开探究艾南英的文论思想。艾南英极力推崇唐宋派,明确了学秦汉以唐宋为桥梁的途径,突出了从司马迁、韩愈、欧阳修到归有光的散文既成传统,强调了平易通达的表现手法。其"以古文为时文"中的义与法、雅与洁等主要文学理论开了桐城派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南英 文论思想 唐宋派 义法 雅洁 桐城派
下载PDF
姚鼐“老年惟耽爱释氏之学”之我见 被引量:3
3
作者 周中明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1-7,共7页
姚鼐的思想经过由青壮年独尊程朱儒学到老年笃信佛学的变化。其浅层原因,是王文治等人的影响;深层内因,则是由于他被迫辞官后,抚慰其淡泊心态的需要。实则他对儒、佛、道家思想皆有吸纳,都不过是借以为精神寄托和充当文学创作的“门面... 姚鼐的思想经过由青壮年独尊程朱儒学到老年笃信佛学的变化。其浅层原因,是王文治等人的影响;深层内因,则是由于他被迫辞官后,抚慰其淡泊心态的需要。实则他对儒、佛、道家思想皆有吸纳,都不过是借以为精神寄托和充当文学创作的“门面语”。这给其文学创作带来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文派 姚鼐 佛学
下载PDF
桐城派文章学视野下严复译著的新解读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荣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1-85,共5页
本文从严复与桐城派的关系入手,以其翻译Thomas Huxley的《天演论》为例,详细研究其字词厘定、谋篇布局到译文风格所受到桐城文章学的影响。通过细读文本发现,严复将桐城派文章学理论运用到翻译中,认为翻译要和写文章一样,注重现实关怀... 本文从严复与桐城派的关系入手,以其翻译Thomas Huxley的《天演论》为例,详细研究其字词厘定、谋篇布局到译文风格所受到桐城文章学的影响。通过细读文本发现,严复将桐城派文章学理论运用到翻译中,认为翻译要和写文章一样,注重现实关怀,担负起社会责任。译文必须要有文采,"文"是文章的本体价值,"义"与"法"应互相依存。另外,译文应将训诂考据和说文解字融于其中,这样有助于强化文章的"义理",从而为译者、译事和译文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认为,传统文章学为研究严复译著与翻译思想提供了新视角,有利于改善中国传统译论的"失语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复译著 文章学 桐城派 《天演论》
原文传递
论曾国藩的文道思想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桂兰 《韶关学院学报》 2006年第7期20-22,共3页
曾国藩援引“经济”入“义理、考据、辞章”之中,使桐城派所恪守的道统有了现实的内容。曾国藩又不废“藻丽”之话,相反,他很重视文学语言的优美流丽。为医治语言的枯涩,他提倡从辞赋中汲取养科,骈散并用。
关键词 曾国藩 桐城派 古文
下载PDF
曾国藩对姚鼐学术思想、古文理论的改造与创新
6
作者 李和山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9-71,共3页
姚鼐提出“义理、文章、考据不可偏废”,但实际上有轻视汉学的倾向。曾国藩则汲取汉学之长,独创“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的古文门径,为古文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真正实践了“义理、词章、经济、考据阙一不可”的学术主张。此外,曾... 姚鼐提出“义理、文章、考据不可偏废”,但实际上有轻视汉学的倾向。曾国藩则汲取汉学之长,独创“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的古文门径,为古文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真正实践了“义理、词章、经济、考据阙一不可”的学术主张。此外,曾国藩对文章的主题、布局谋篇、选词用字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写作技巧理论,也补姚氏所未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姚鼐 曾国藩 桐城派 学术 文论
下载PDF
曾国藩对后世深远影响之论析
7
作者 翔云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7期162-165,共4页
曾国藩为政上被誉为"咸同中兴第一臣",为文上被称为"桐城古文的中兴大将"。曾氏去世后,清廷以国葬之礼厚待,当朝权贵文士撰文盛赞其不朽功业。清末反满革命浪潮迭起,曾氏受到革命党人斥责在所难免,但文学成就仍受... 曾国藩为政上被誉为"咸同中兴第一臣",为文上被称为"桐城古文的中兴大将"。曾氏去世后,清廷以国葬之礼厚待,当朝权贵文士撰文盛赞其不朽功业。清末反满革命浪潮迭起,曾氏受到革命党人斥责在所难免,但文学成就仍受后人称颂,再传弟子林纾光复湘乡文派。曾国藩的丰功伟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毛泽东救国救民伟大抱负,蒋介石也以之为效法榜样来治理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湘乡派 桐城派
下载PDF
试论钱澄之对桐城派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瑞杰 《长治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29-31,共3页
钱澄之作为桐城派的先导,其古文创作理论对桐城派影响较大,然因其文多涉时讳,传世作品较少,其主张未曾引起关注。钱澄之针切时弊、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以"气"运文的行文法度和语词雅洁的文风主张极大地影响了桐城派方苞、姚... 钱澄之作为桐城派的先导,其古文创作理论对桐城派影响较大,然因其文多涉时讳,传世作品较少,其主张未曾引起关注。钱澄之针切时弊、文以载道的创作宗旨、以"气"运文的行文法度和语词雅洁的文风主张极大地影响了桐城派方苞、姚鼐、刘大櫆等人,对后世桐城派、文论体系的形成有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澄之 桐城文派 古文创作理论
下载PDF
论清廷学术宗尚对桐城派文论及其选本实践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兵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0-114,共5页
绵延300年的清代桐城派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固守着传统文人的儒家道统,以文章为己任,同时,又受到清代帝王及其统治集团的学术宗尚的影响。通过对桐城派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文论和选本实践的分析,可以发现,清廷任何一种学术宗尚... 绵延300年的清代桐城派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固守着传统文人的儒家道统,以文章为己任,同时,又受到清代帝王及其统治集团的学术宗尚的影响。通过对桐城派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文论和选本实践的分析,可以发现,清廷任何一种学术宗尚的确立、调整或变化都对桐城派诸家的学术主张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其古文理论以及选本的编选。当然,这种影响还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宗尚 桐城派 汉学 宋学 选本
下载PDF
论管同的思想与文学创作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相雨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1-95,共5页
生活于清王朝由兴盛走向衰落时期的管同,十分关注现实,在思想观念上趋于求实、求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学术思想上他受老师姚鼐的影响,推崇程朱理学,但是他并不迷信程朱理学,对于汉学也积极利用之;他在诗文理论上推崇... 生活于清王朝由兴盛走向衰落时期的管同,十分关注现实,在思想观念上趋于求实、求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学术思想上他受老师姚鼐的影响,推崇程朱理学,但是他并不迷信程朱理学,对于汉学也积极利用之;他在诗文理论上推崇阳刚之美,并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出了一些艺术经验;他的散文创作能够将诗歌的技法、骈文的句式等融入其中,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等手法,这对于拓展桐城派的廊庑,丰富桐城派的创作技法,矫正桐城派的枯弱文风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同 学术思想 桐城派 散文
下载PDF
地域文脉赓续与桐城宗风南传——兼论姚鼐对江西新城古文的沾溉之功
11
作者 蒲曾亮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清代中后期,江西新城古文在姚鼐的影响下,由“闽学”转向“桐城之学”。姚鼐“扶树道教,讲明正学”的为文义旨,以及“高简深古”的文风为新城古文家所吸引。以鲁九皋和陈用光为代表的新城古文家纷纷向姚鼐请业,留下了各种类型的师法文... 清代中后期,江西新城古文在姚鼐的影响下,由“闽学”转向“桐城之学”。姚鼐“扶树道教,讲明正学”的为文义旨,以及“高简深古”的文风为新城古文家所吸引。以鲁九皋和陈用光为代表的新城古文家纷纷向姚鼐请业,留下了各种类型的师法文献。姚鼐“恳切周至”的诲示中,富含其文章学的矩矱及灵性;新城作家的追随与效法中,也融入了江西实学底蕴和科举风尚。新城古文在姚鼐的指引与帮助下,获得了较大的发展,逐渐崛起于文坛,并出现了人才荟萃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脉 桐城宗风 姚鼐 新城古文
下载PDF
郭麐与桐城派
12
作者 代亮 《长江学术》 CSSCI 2023年第1期46-54,共9页
在家教和师承的熏陶下,郭麐不但确立了偏好词章的为学取向,又逐步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学思想。他抨击考据学风及其对辞章的轻视立场,大力掘发“文”的自足性和崇高地位。在师法典范的选取上,郭麐既标举《文选》,又推崇唐文特别是柳宗元... 在家教和师承的熏陶下,郭麐不但确立了偏好词章的为学取向,又逐步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文学思想。他抨击考据学风及其对辞章的轻视立场,大力掘发“文”的自足性和崇高地位。在师法典范的选取上,郭麐既标举《文选》,又推崇唐文特别是柳宗元和晚唐诸家之作,对宋文则时有非议。其自作出入《骚》《选》,怨怒不平之气充溢笔端,造就了沉郁奇肆的文风。当嘉道年间桐城流风逐步扩散之际,作为姚鼐的入室弟子,郭麐不仅缺席了一众同门鼓吹桐城文章的合唱,还公开对“义法”说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又表彰那些自出机杼的文家如张惠言和汪中等人。与此相应,他在文坛特别是姚氏弟子群体中颇显孤立,也直接导致了自身文章学在当时隐而不彰的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麐 桐城派 文法理论 文章写作
下载PDF
选本批评与桐城派文论构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武海军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7-132,共6页
编纂散文选本是桐城派构建与宣扬其文论主张的一项重要举措,方苞所编的《古文约选》、《钦定四书文》是其"义法"理论的具体体现,姚鼐的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统一,"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等理论也是通过... 编纂散文选本是桐城派构建与宣扬其文论主张的一项重要举措,方苞所编的《古文约选》、《钦定四书文》是其"义法"理论的具体体现,姚鼐的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统一,"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等理论也是通过编纂《古文辞类纂》来进一步构建与实践的。方、姚的选本批评及其构建起来的桐城文论对桐城后学的散文选本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后来桐城派选本选文定篇、文风取向的自觉理论依据。这种独特的选本批评视野对于深入考察桐城派的文论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本批评 桐城派 文论思想
下载PDF
“莲池学派”及其文艺思想研究述论
14
作者 于广杰 《保定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30-136,共7页
清代同治、光绪以来,晚期桐城派的领袖人物曾国藩主政直隶,将桐城之学带到朴茂的燕赵大地,开启了学术新风。"曾门学士"张裕钊、吴汝纶相继主讲直隶莲池书院,造就河北多士,形成了绵亘百年、历经五代的"莲池学派"。&q... 清代同治、光绪以来,晚期桐城派的领袖人物曾国藩主政直隶,将桐城之学带到朴茂的燕赵大地,开启了学术新风。"曾门学士"张裕钊、吴汝纶相继主讲直隶莲池书院,造就河北多士,形成了绵亘百年、历经五代的"莲池学派"。"莲池学派"诸子以经济、学术之才,专精古文,旁及诗歌、书法、绘画、音乐、印学等多个艺术领域,形成了核心突出、层次丰富的文艺思想,是研究晚清、民国文艺思想绕不开的一个重要群体和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池学派 桐城派 张裕钊 吴汝纶 贺涛
下载PDF
试论戴名世的“文章之道”
15
作者 程曦 周专政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42-46,共5页
戴名世是桐城文派的先驱,他最早提出了桐城派文学的一些观念,如道、法、辞,以古文救时文等。其"文章之道"包含的内容比"圣人之道"要广泛;他关于文章要写"圣人之道"的提法是专为"经义时文"而发... 戴名世是桐城文派的先驱,他最早提出了桐城派文学的一些观念,如道、法、辞,以古文救时文等。其"文章之道"包含的内容比"圣人之道"要广泛;他关于文章要写"圣人之道"的提法是专为"经义时文"而发的;即使在时文写作领域,戴名世仍希望用他所谓的"文章之道"来改造它,即"以古文为时文"。相对于桐城派后学来说,戴名世的文学思想要开放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名世 文章之道 桐城派
下载PDF
梅曾亮与晚清岭西文坛
16
作者 滕小艳 《北方论丛》 2018年第2期46-51,共6页
通过献疑,证明朱琦、龙启瑞、王拯、彭昱尧等人并非通过吕璜得以结识梅曾亮,梅曾亮不曾到过岭西。梅曾亮通过与朱琦等人的宴饮、通信等社交活动对岭西文人进行文学熏陶,他与朱琦等人的文学切劘,提高了朱琦等人的桐城文法水平,使岭西文... 通过献疑,证明朱琦、龙启瑞、王拯、彭昱尧等人并非通过吕璜得以结识梅曾亮,梅曾亮不曾到过岭西。梅曾亮通过与朱琦等人的宴饮、通信等社交活动对岭西文人进行文学熏陶,他与朱琦等人的文学切劘,提高了朱琦等人的桐城文法水平,使岭西文坛之名在晚清渐起。梅曾亮对岭西文坛的主要影响包括:培养了一批尊崇桐城文法的岭西才士,促进桐城义法在岭西的开衍;促成了《涵通楼师友文钞》的编撰;奠定"岭西五大家"称号形成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曾亮 桐城派 岭西五大家
下载PDF
林纾的古文因缘
17
作者 张胜璋 《闽江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0-14,共5页
在林纾研究中,大家多聚目于"林译小说"的光芒,其实,"林译小说"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作者扎实的古文功底。可以说,林纾的翻译、创作与理论研究都是传统文化长期浸染、厚积薄发的结晶。林纾的一生,古文因缘极深,他自小... 在林纾研究中,大家多聚目于"林译小说"的光芒,其实,"林译小说"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作者扎实的古文功底。可以说,林纾的翻译、创作与理论研究都是传统文化长期浸染、厚积薄发的结晶。林纾的一生,古文因缘极深,他自小习读古文,成年即以教书为业,入京后与桐城文派颇有渊源关系,"五四"期间又为维护古文而抗争。作为古文家的林纾,其一生与古文有着牵扯不尽的因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 学养 桐城派 文言观 创作法
下载PDF
从《古文辞类纂》所选曾巩文看桐城派对曾巩的接受
18
作者 陈燕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41-45,共5页
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所选曾巩文章21首,主要是序和记两种文体,通过阅读分析文章可以知道它们体现了曾巩的先王之道,有强烈的议论性,语言简洁,平直自然,从《古文辞类纂》对曾巩文章的选取可以窥探出桐城派的基于'义法'的理论... 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所选曾巩文章21首,主要是序和记两种文体,通过阅读分析文章可以知道它们体现了曾巩的先王之道,有强烈的议论性,语言简洁,平直自然,从《古文辞类纂》对曾巩文章的选取可以窥探出桐城派的基于'义法'的理论主张和'雅洁'的文章风格在内容和形式上对曾巩的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辞类纂 曾巩 桐城派 接受
下载PDF
“因声求气”:桐城派对声韵美的不懈追求
19
作者 邓心强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4年第3期92-98,共7页
在以诗为文从事古文创作的带动下,桐城派提出"因声求气"说,表现出对声韵美的追求和推崇。此派古文创作在刘大櫆神气、音节、字句理论和姚鼐及其弟子对熟读、精诵、涵咏、妙悟的推动下,异常重视文字声音带给读者的听觉冲击,这... 在以诗为文从事古文创作的带动下,桐城派提出"因声求气"说,表现出对声韵美的追求和推崇。此派古文创作在刘大櫆神气、音节、字句理论和姚鼐及其弟子对熟读、精诵、涵咏、妙悟的推动下,异常重视文字声音带给读者的听觉冲击,这在中国散文诸多流派中别树一帜。它极大地提升了桐城派散文的文体品格,尽显其汉语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因声求气 声韵 音节 精诵 涵咏 妙悟
下载PDF
归有光《先妣事略》的流风馀响
20
作者 孙建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2期119-124,共6页
归有光《先妣事略》一文被《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等重要选本收入,受到后世读者和古文家特别是清代桐城派作家的普遍重视,在相关文学史写作中也常能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引证具体的文献,探究古文家特别是桐城派作家如何评... 归有光《先妣事略》一文被《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等重要选本收入,受到后世读者和古文家特别是清代桐城派作家的普遍重视,在相关文学史写作中也常能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通过引证具体的文献,探究古文家特别是桐城派作家如何评价、接受归有光的《先妣事略》。他们的创作从中汲取营养,于是类似题材的作品形成了一个文章传统,这正是归氏此文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妣事略》 桐城派 经典化 模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