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7
1
作者 杨林林 姜亚洲 程家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825-1833,共9页
依据1997-2000年在东海(26°00′-33°00′N、120°30′-128°00′E)进行的4个季节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广义相加模型(GAM),量化分析了各环境因子对于其种群成熟... 依据1997-2000年在东海(26°00′-33°00′N、120°30′-128°00′E)进行的4个季节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广义相加模型(GAM),量化分析了各环境因子对于其种群成熟度指数(PMI)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春、夏、秋、冬4个季节在东海均有分布;秋季PMI值最高,春季最低;4个季节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分布范围均较广,主要集中在东海外海受台湾暖流和黑潮控制的水域。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环境适应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其分布的底温范围为:春季14.70-18.30℃、夏季13.18-20.91℃、秋季13.96-24.67℃、冬季14.33-19.75℃。底盐范围为:春季29.52-34.63、夏季31.57-34.27、秋季32.26-34.72、冬季34.25-34.70。水深范围为:春季55-179m,夏季43-176m、秋季40-184m、冬季79-152m。综上所述,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时空分布具有广范围、多季度的特点,这种分布特征可有效降低其幼体间的种间竞争,为确保其种群繁衍提供有利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生殖群体 太平洋褶柔鱼 广义相加模型 种群成熟度指数 东海
下载PDF
东海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的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林林 姜亚洲 +3 位作者 刘尊雷 林楠 李圣法 程家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1-57,共7页
依据2010年9月及2011年5月、9月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采集的139尾(雌性66尾,雄性73尾)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样本的胴长、体重和角质颚各部分的长度数据,分析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1)太平洋... 依据2010年9月及2011年5月、9月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采集的139尾(雌性66尾,雄性73尾)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样本的胴长、体重和角质颚各部分的长度数据,分析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的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1)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上、下颚的喙长(RL)、头盖长(HL)、脊突长(CL)、翼长(WL)、翼宽(WW)等长度差异较大;(2)伴随RL的增长,HL、CL、WL、WW呈现极显著的异速生长特征(P<0.001);(3)各长度指标随胴长、体重的增长呈显著的线性增长趋势;(4)RL/CL、HL/CL的比值非常稳定,随胴长、体重的变化很小,可作为东海太平洋褶柔鱼角质颚形态特征的稳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角质颚 形态测量 东海
下载PDF
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建生 严利平 《海洋渔业》 CSCD 2004年第3期193-198,共6页
利用 1997~ 2 0 0 0年在东海 4个季节的拖网以及温盐度调查资料 ,分析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 :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分布水深在 4 0~ 175m ,集中分布水深范围在 80~15 0m。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平... 利用 1997~ 2 0 0 0年在东海 4个季节的拖网以及温盐度调查资料 ,分析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 :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分布水深在 4 0~ 175m ,集中分布水深范围在 80~15 0m。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平均资源密度最高值都出现在北部外海 ,冬季的平均资源密度最高值转移到南部外海。四季都有生殖群体的存在 ,从春季到冬季 ,生殖群体的重心位置由北部外海向南部外海转移。四季生活海域的表层水温为 13.6 3~ 2 8.38℃ ,生物量高区的表层水温为 2 2~ 2 6℃ ;表层盐度为 2 7.72~ 34.72 ,集中分布海域的盐度为 32 .5~ 34.7。因此 ,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属于暖水性外海高温高盐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太平洋褶柔鱼 数量分布 群体组成 资源密度 生殖群体 海洋环境
下载PDF
太平洋褶柔鱼肌肉主要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13
4
作者 郝振林 宋坚 +1 位作者 姜亚洲 常亚青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19-621,共3页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 Steenstrup)隶属头足纲,枪形目,开眼亚目,柔鱼科,褶柔鱼亚科,褶柔鱼属,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寒暖流交汇水域,在我国东、黄海和台湾海峡以北也有分布。是西北太平洋海域(FAO划定,6I渔区)重要的经济...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 Steenstrup)隶属头足纲,枪形目,开眼亚目,柔鱼科,褶柔鱼亚科,褶柔鱼属,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寒暖流交汇水域,在我国东、黄海和台湾海峡以北也有分布。是西北太平洋海域(FAO划定,6I渔区)重要的经济头足类资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蛋白质 脂肪 脂肪酸 氨基酸
原文传递
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产卵场环境变化及对资源丰度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武胜男 余为 陈新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根据日本渔业机构提供的2002-2011年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秋生群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产卵场环境数据以及厄尔尼诺指数(Ni1o 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NI)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PDOI),利用交相关函数分析NI和PDOI与太平洋褶... 根据日本渔业机构提供的2002-2011年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秋生群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产卵场环境数据以及厄尔尼诺指数(Ni1o 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NI)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PDOI),利用交相关函数分析NI和PDOI与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CPUE)、产卵场海表温度(SST)、叶绿素a(Chl-a)浓度以及适宜产卵场面积(Ps)之间的关系,检验不同气候条件下太平洋褶柔鱼产卵场环境变化。结果表明,NI与CPUE和Ps均显著正相关,与产卵场SST显著负相关,但与Chl-a浓度相关性不显著;PDOI与CPUE显著正相关,与SST显著负相关,与产卵场Ps和Chl-a浓度相关性均不显著。PDO位于正位相或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的产卵场SST偏低,Chl-a浓度偏高,Ps增大,提供了有利的资源量补充条件,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丰度增加;而PDO位于负位相或发生拉尼娜事件时,产卵场SST上升,Chl-a浓度降低,Ps减小,不利于资源量的补充,其资源丰度相应降低。研究表明,PDO模态转换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产卵场环境和资源丰度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资源丰度 产卵场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
下载PDF
Response of winter cohort abundance of Japanese common squid Todarodes pacificus to the ENSO events 被引量:8
6
作者 YU Wei ZHANG Yang +2 位作者 CHEN Xinjun YI Qian QIAN Weiguo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61-71,共11页
The Japanese common squid Todarodes pacificus 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species with one year lifespan,which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fishery data of t... The Japanese common squid Todarodes pacificus is an economically important species with one year lifespan,which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fishery data of the winter cohort of T. pacificus from 2003 to 2012, as well as environmental data and the Oceanic Ni?o index(ONI,which was defined by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anomaly in the Ni?o 3.4 region), variations in the SST,chlorophyll a(Chl a) concentration, suitable spawning area(SSA) and 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 on the spawning ground of T. pacificus were examined under the El Ni?o and La Nina conditions. Their influences on squid abundance(defined by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were further asse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easonal changes were found in SST, Chl a and SSA on the spawning ground of T. pacificus. Correlation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annual CPUE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l a and SSA(p〈0.05), but had in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SST(p〉0.05). Moreover, the El Ni?o and La Ni?a events tended to dominate the changes of SSA and Chl a concentration in the key area between 25°–29°N and 122.5°–130.5°E, driving the variability of squid abundance. However, this influence varied with the intensity of each anomalous climatic event: the weak El Ni?o event occurred, the spawning ground was occupied by waters with enlarged SSA but with extremely low Chl a concentration, leading to low squid recruitment, the CPUE then decreased; the moderate intensity of El Ni?o event resulted in shrunk SSA but with high Chl a concentration on the spawning ground, the squid recruitment and CPUE increased; the moderate intensity of La Ni?a events yielded elevated SSA and high Chl a concentration on the spawning ground, the squid recruitment and CPUE dramatically increased. Our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he ENSO events played crucial effects on the incubating and feeding conditions of the winter cohort of T. pacificus during th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darodes pacificus squid abundance spawning ground El Nino La Nina
下载PDF
黄海太平洋褶柔鱼资源现状与开发 被引量:9
7
作者 董正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4-38,共5页
太平洋褶柔鱼是我国近年在黄海开发的重要渔业资源。首先概括了 本种柔鱼的基本属性,阐述了资源开发现状、块状分布、种群、渔获量和资源 量,对块状分布的形成作了理论分析;最后探讨了黄海桑鱼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问题。
关键词 太平洋 褶柔鱼 资源 开发 鱼类
下载PDF
基于灰色系统的太平洋褶柔鱼冬春生群资源丰度变化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解明阳 陈新军 汪金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1-648,共8页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为温带大洋性头足类,其资源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潜在的重要经济种类之一。科学预测太平洋褶柔鱼资源丰度对其开发利用及保护有重要作用。利用2003-2015年太平洋褶柔鱼生产统计数据和其产卵场的...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为温带大洋性头足类,其资源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潜在的重要经济种类之一。科学预测太平洋褶柔鱼资源丰度对其开发利用及保护有重要作用。利用2003-2015年太平洋褶柔鱼生产统计数据和其产卵场的环境、气候因子,包括太平洋年代际震荡指数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 index)、厄尔尼诺指数Nino3. 4距平、黑潮强弱指数KCA(Kuroshio current average)、平均海表面温度SST(average sea surface temperture)、平均叶绿素浓度Chl a(average Chlorophyll aconcentration),使用灰色关联分析和灰色预测建立GM(1,N)模型的方法分析产卵期内(1-3月)太平洋褶柔鱼冬春生群体资源丰度(CPUE)的产卵场环境指标和气候指标,并建立太平洋褶柔鱼冬春生群资源丰度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包含所有因子的模型A-1拟合的资源丰度与实际资源丰度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5. 61%,精度最高的模型为不含KCA和SST的模型C-8,相对误差为15. 07%,可预测太平洋褶柔鱼冬春生群资源丰度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资源丰度 灰色关联 GM(1 N)模型
下载PDF
东海区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结构特征的季节差异 被引量:9
9
作者 杨林林 姜亚洲 +2 位作者 严利平 刘尊雷 程家骅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6-383,共8页
依据1997-1999年东海区春、夏、秋3个季节的底拖网资料,分析了东海区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性别组成、性腺成熟度和初次性成熟胴长等群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东海区春、夏、秋三季均存在太平洋褶柔鱼的生殖群体。各季节生殖群体的... 依据1997-1999年东海区春、夏、秋3个季节的底拖网资料,分析了东海区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的性别组成、性腺成熟度和初次性成熟胴长等群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东海区春、夏、秋三季均存在太平洋褶柔鱼的生殖群体。各季节生殖群体的雌雄比例均不符合1∶1的关系(P〈0.05),雌性比例小于雄性。生殖群体中性成熟个体胴长的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雌、雄平均胴长均以秋季最大,夏季最小。雌性个体的平均胴长均显著大于雄性。各季节太平洋褶柔鱼生殖群体中胴长与体重关系的性别差异极显著(P〈0.01)。此外,不同季节雌、雄太平洋褶柔鱼的初次性成熟胴长差异较大,雌性为:春季223.4 mm、夏季170.4 mm、秋季202.3 mm;雄性为:春季174.0 mm、夏季164.3 mm、秋季165.3 mm。雄性初次性成熟胴长小于雌性,夏季雌、雄初次成熟胴长均小于春、秋季。依据春季生殖群体的胴长范围、初次性成熟胴长等群体结构特征推测,在东海区可能存在着小规模的春生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区 太平洋褶柔鱼 生殖群体 初次性成熟胴长 性比
下载PDF
基于海表面温度SST的剩余产量模型评估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梦瑶 田思泉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33-942,共10页
选择5—9月的平均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作为环境因子,采用Schaefer模型和Fox模型对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渔获量进行评价。假设ΔU(观测和预测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残差)是由SST引起的,从而将SST引入太平洋褶柔鱼秋生... 选择5—9月的平均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作为环境因子,采用Schaefer模型和Fox模型对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渔获量进行评价。假设ΔU(观测和预测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残差)是由SST引起的,从而将SST引入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的评估模型中。根据1960年以来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渔业整体发展情况,以1993和2003年为界对1985—2014年的总渔获量进行分段分析,分别为:1985—1993年、1994—2002年和2003—2014年。根据是否引入SST和引入SST后是否分段,分别构建了3个Schaefer模型和3个Fox模型。结果显示,分段Schaefer model-SST的拟合效果最好,ΔU与SST显著负线性相关(P<0.05),渔获量在18~23℃会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建议:模型建立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时间段的情况不同而进行分段分析,这样可以提高拟合效果;用分段Schaefer model-SST对未来渔获量进行评估,以期对相关资源管理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剩余产量模型 CPUE 平均海表面温度SST 资源评估
原文传递
黄海南部太平洋褶柔鱼种群结构与繁殖生物学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林林 姜亚洲 程家骅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67-1174,共8页
依据2008年11月—2009年9月黄海南部帆张网太平样褶柔鱼渔业调查资料,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胴长组成结构、性比、初次性成熟胴长以及胴长与体重关系等基础生物学参数的季节变化,阐述了该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种群结构动态及繁殖生物学特征。... 依据2008年11月—2009年9月黄海南部帆张网太平样褶柔鱼渔业调查资料,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胴长组成结构、性比、初次性成熟胴长以及胴长与体重关系等基础生物学参数的季节变化,阐述了该海域太平洋褶柔鱼种群结构动态及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太平洋褶柔鱼在该水域常年均有分布,其中秋、冬季以性成熟个体为主,春、夏季以幼体为主;该水域太平洋褶柔鱼雌性个体数量显著多于雄性,总性比为0.60,当胴长(LM)在190~280mm范围内时,性比(rsex)与胴长之间的关系符合:rsex=3×10-5LM1.8017;雌、雄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均呈现随胴长增大而升高的趋势。该水域太平洋褶柔鱼个体的性腺体指数月变化显著,以秋、冬季较高,春、夏季较低,表明该水域太平洋褶柔鱼群体的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冬季;性腺体指数与性腺成熟度(除Ⅴ期外)和胴长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雌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胴长较大,为201.9mm;雄性较小,为174.3mm。不同性腺成熟度阶段,太平洋褶柔鱼胴长与体重的关系不同,在其个体生长发育后期,体重增加主要受性腺发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南部 太平洋褶柔鱼 性比 初次性成熟胴长 性腺体指数
原文传递
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资源补充量预报模型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胡飞飞 陈新军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64-69,共6页
根据日本对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体的资源评估报告,以及产卵场海表温度(tSST)、叶绿素a质量浓度(ρChl-a),计算分析太平洋褶柔鱼在产卵期产卵场各月最适表温范围占总面积的比例(PS)、表征产卵场环境的tSST、ρChl-a等多种环境因子与单位... 根据日本对太平洋褶柔鱼秋生群体的资源评估报告,以及产卵场海表温度(tSST)、叶绿素a质量浓度(ρChl-a),计算分析太平洋褶柔鱼在产卵期产卵场各月最适表温范围占总面积的比例(PS)、表征产卵场环境的tSST、ρChl-a等多种环境因子与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PUE)的相关性,建立多种基于主要环境因子的资源补充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太平洋褶柔鱼资源补充量与各月的tSST的相关系数最大值海域分别为10月份的Point1(33.5°N,129.5°E)、11月份的Point2(31°N,127°E)和12月份的Point3(33.5°N,125°E);与各月的ρChl-a浓度的相关系数最大值海域出现在11月份的Point4(34°N,129.5°E)和12月份的Point5(35°N,130°E)。基于Point1的tSST、Point4的ρChl-a、PS等3个因子作为输入层构建的3-2-1的BP网络结构,2011-2012年的平均预报精度达到最高,为91.5%,该模型可用于太平洋褶柔鱼资源补充量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秋生群体 资源补充量预报 神经网络 多元线性模型
下载PDF
拉尼娜发生期东海太平洋褶柔鱼耳石生长特征
13
作者 郭瑞玉 陆化杰 +3 位作者 孙天姿 赵懋林 张弼强 杨思哲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6-1724,共9页
为研究拉尼娜与正常年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耳石外形生长特征差异,对2020年间(正常年)和2021年间(拉尼娜年)2—4月我国灯光围网船在东海海域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太平洋褶柔鱼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耳石总长(TSL)、侧区长(LDL)、翼区长(... 为研究拉尼娜与正常年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耳石外形生长特征差异,对2020年间(正常年)和2021年间(拉尼娜年)2—4月我国灯光围网船在东海海域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太平洋褶柔鱼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耳石总长(TSL)、侧区长(LDL)、翼区长(WL)和最大宽度(MW)可作为描述东海太平洋褶柔鱼耳石外形生长特征的表征参数。不同气候年间、不同性别耳石的形态表征参数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正常年样本的耳石表征参数值均大于拉尼娜年;除拉尼娜年的TSL,其余表征参数均表现为雌性大于雄性。生长方程表明,不同气候年间雄性均较雌性耳石增长更快,正常年TSL、LDL和WL增长更快,拉尼娜年MW增长更快。太平洋褶柔鱼耳石的相对尺寸随个体生长均呈现逐渐减缓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耳石外形 生长特征 拉尼娜 东海
原文传递
基于内壳稳定同位素信息的东海太平洋褶柔鱼摄食与洄游
14
作者 王芮 陆化杰 +1 位作者 陈静 欧玉哲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3-123,共11页
通过对2018年、2019年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内壳进行连续切割,测定其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利用营养生态位和稳定同位素序列分析了两年间太平洋褶柔鱼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洄游和摄食情况,并初步分析了两年间洄游、摄食差异产生的原因。结... 通过对2018年、2019年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内壳进行连续切割,测定其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利用营养生态位和稳定同位素序列分析了两年间太平洋褶柔鱼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洄游和摄食情况,并初步分析了两年间洄游、摄食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显示,两年间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群体均在内壳叶轴生长至距顶端120 mm处时开始向低纬度、近岸海域洄游,2019年洄游的范围更大,这可能是由厄尔尼诺事件发生所引起。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以及洄游过程,2018年太平洋褶柔鱼群体摄食的营养层次逐渐上升,2019年太平洋褶柔鱼群体总体摄食的营养层次变化不大。研究表明,内壳连续取样分析太平洋褶柔鱼摄食和洄游变化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稳定同位素 内壳 洄游路径 摄食 东海
下载PDF
黄海南部和东海太平洋褶柔鱼适宜栖息地的季节变化及环境驱动因素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林林 姜亚洲 +2 位作者 张辉 袁兴伟 刘尊雷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5-693,共9页
为了解黄海南部和东海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适宜栖息地和环境特征,阐明适宜栖息地的季节变化及环境驱动因素,促进太平洋褶柔鱼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根据2018—2019年连续四季开展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定点调查数据... 为了解黄海南部和东海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适宜栖息地和环境特征,阐明适宜栖息地的季节变化及环境驱动因素,促进太平洋褶柔鱼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根据2018—2019年连续四季开展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定点调查数据,利用适宜性指数模型阐述了各季节太平洋褶柔鱼在黄海南部和东海适宜栖息地的时空变化,采用提升回归树模型分析了各环境因子对适宜栖息地的贡献率,结合适宜栖息地的季节变化推断了太平洋褶柔鱼的洄游路径。结果表明:太平洋褶柔鱼的最适表温为9.8~27.5℃,最适表盐为23.2~34.3,最适底温为8.9~20.2℃,最适底盐为31.6~34.7,最适水深为56~133 m,最适环境条件呈现一定的季节差异;不同季节最适栖息地的分布重心主要集中在东海中北部和黄海南部外侧,呈现南北循环过程;温度对各季节太平洋褶柔鱼适宜栖息地的贡献率最高,盐度其次,水深最低。研究表明,黄海南部和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适宜栖息地随着季节变化发生明显转移,太平洋褶柔鱼在一年的生命周期内做南北向的索饵和产卵洄游,温度是适宜栖息地最主要的环境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栖息地 环境特征 黄海南部 东海
原文传递
太平洋褶柔鱼内脏团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16
作者 辛云 刘小芳 +5 位作者 王西西 李爽 姜维 龙莉军 蒋永毅 冷凯良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294-300,共7页
目的研究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内脏团的营养成分和价值。方法通过系统测定太平洋褶柔鱼内脏团的基本营养成分组成、脂肪酸组成、氨基酸组成、矿物质元素组成和脂溶性维生素含量,对其营养品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太平洋褶柔... 目的研究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内脏团的营养成分和价值。方法通过系统测定太平洋褶柔鱼内脏团的基本营养成分组成、脂肪酸组成、氨基酸组成、矿物质元素组成和脂溶性维生素含量,对其营养品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太平洋褶柔鱼内脏团的水分含量为(64.19±0.78)%,蛋白质、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灰分的含量分别占干基的(49.68±1.89)%、(32.40±0.14)%、(10.31±1.94)%和(5.70±0.14)%;总脂质中甘油酯、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分别为(55.42±2.65)%、(13.33±1.31)%和(22.64±0.70)%;总脂质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且主要为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二者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11.56±0.04)%和(27.86±0.09)%;氨基酸组成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优质蛋白标准;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Zn和Fe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较高;维生素D和维生素E等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较为丰富。结论太平洋褶柔鱼内脏团是优质蛋白、Omega-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的良好来源,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内脏团 营养评价 氨基酸组成 脂肪酸组成 脂溶性维生素
下载PDF
北太平洋鱿鱼缠卵腺抗氧化酶解寡肽的制备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倩茹 柏圣达 +2 位作者 赵国雨 徐云峰 杨最素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13期70-74,78,共6页
为探讨北太平洋鱿鱼(Todarodes pacificus)缠卵腺酶解寡肽的制备和抗氧化活性,以北太平洋鱿鱼缠卵腺为原料,选择碱性蛋白酶进行酶解,以水解度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经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获得最佳酶解条件,超滤得到不同分子段多肽... 为探讨北太平洋鱿鱼(Todarodes pacificus)缠卵腺酶解寡肽的制备和抗氧化活性,以北太平洋鱿鱼缠卵腺为原料,选择碱性蛋白酶进行酶解,以水解度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经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获得最佳酶解条件,超滤得到不同分子段多肽,通过测定还原能力、DPPH清除率、Fe^(2+)螯合能力、O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评价不同分子量酶解多肽的抗氧化性,得出最佳分子段;采用琼脂糖凝胶G-25对最佳分子段进行分离,检测各峰对DPPH清除能力,得出最佳峰段后经HPLC进一步分离获得单一组分,由氨基酸测序仪进行N端降解测序得出目标肽序列。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的酶解条件为温度50℃、酶解时间7 h、加酶量3 500 U/g、pH 9.0、料液比1∶6。经超滤得到的3~5 ku分子段抗氧化活性最强,经琼脂糖凝胶G-25分离得到3个峰,其中峰Ⅰ组分对DPPH清除率最好,当浓度为0.5 mg/m L时其DPPH的清除率为61.87%。经HPLC纯化得到单一峰,氨基酸序列测定为Ala-Tyr-Ala-Ser-Ser,相对分子质量为497.50。北太平洋鱿鱼缠卵腺酶解寡肽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鱿鱼(todarodes pacificus) 缠卵腺 抗氧化 寡肽 HPLC G-25
下载PDF
夏季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群体结构的年际变化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林林 姜亚洲 +3 位作者 刘尊雷 林楠 李圣法 程家骅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3-601,共9页
依据2009―2012年连续4年在东海进行的夏季(6月)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资源密度、性比、胴长结构、胴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参数的年际变化,阐述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群... 依据2009―2012年连续4年在东海进行的夏季(6月)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资源密度、性比、胴长结构、胴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初次性成熟胴长等基础生物学参数的年际变化,阐述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群体结构动态。结果表明:(1)夏季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出现率较高,但资源密度分布不均。在调查的4年间,2009年的平均资源密度最高,2010年最低。(2)各年度的雌雄比例均符合1∶1的关系(P>0.05)。(3)夏季渔汛期的太平样褶柔鱼个体较小。相比较而言,2012年的优势胴长组最大,2011年最小。但各年度的优势胴长均小于200 mm。(4)雌、雄个体胴长与体质量的关系符合指数生长曲线,年间差异极显著(P<0.001)。(5)渔获个体以性未成熟幼体为主,性腺成熟度随胴长增加而升高。各年度雌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胴长均大于雄性。分析认为,2009—2012年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夏季渔汛期均以秋、冬生群的性未成熟幼体为主,夏生群的性成熟大个体较少。各年度太平洋褶柔鱼的生长发育速度以及群体结构有所不同。本研究可为掌握该物种资源的变动规律,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东海 群体结构 基础生物学 年际变化
下载PDF
冬季厄尔尼诺发生期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耳石外形的生长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子越 陆化杰 +1 位作者 刘凯 王芮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8-171,共14页
太平洋褶柔鱼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头足类资源,深入了解其渔业生态学特性是充分开发该资源的基础。耳石是研究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种群结构和生活史的重要材料。根据2018年厄尔尼诺发生期冬季(12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日本海海域... 太平洋褶柔鱼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头足类资源,深入了解其渔业生态学特性是充分开发该资源的基础。耳石是研究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种群结构和生活史的重要材料。根据2018年厄尔尼诺发生期冬季(12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日本海海域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530尾太平洋褶柔鱼样本,首次对厄尔尼诺发生期太平洋褶柔鱼的耳石外形生长特征进行了报道。结果显示,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的耳石具有较宽大的背区、侧区和翼区,以及较狭长的吻区。主成分分析表明,耳石总长(TSL)、侧区长(LDL)、翼区长(WL)和最大宽度(MW)可以作为描述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耳石外形生长特征的表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耳石各外形表征参数与胴长、体重间的生长关系不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赤池信息准则表明,TSL、LDL、MW与胴长、体重的生长关系适用幂函数生长模型表示,WL与胴长、体重的生长关系适用线性生长模型表示。研究表明,随着个体的生长,太平洋褶柔鱼耳石整体外形轮廓绝对尺寸的生长逐渐减缓,但耳石整体外部轮廓的相对尺寸基本维持原状。本实验为后续利用耳石研究太平洋褶柔鱼的生活史过程提供了参考,也为研究异常气候事件对头足类硬组织生长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褶柔鱼 耳石 生长特性 厄尔尼诺 日本海
下载PDF
太平洋褶柔鱼和柔鱼的腕足断裂强度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新军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15-118,共4页
关键词 太平洋 褶柔鱼 柔鱼 腕足断裂强度 北太平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