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铒激光脉冲消融泌尿结石和胆结石比较研究
1
作者 吕涛 肖青 李正佳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215-1219,共5页
利用光学弱相干显微成像系统对脉冲激光消融硬生物组织后形成的凹坑二维和三维形貌进行了扫描,分析了Erbium∶YAG激光脉冲消融生物硬组织特性.结果表明:相同激光参量条件下,消融胆结石比消融泌尿结石具有更高的消融效率;消融胆结石或消... 利用光学弱相干显微成像系统对脉冲激光消融硬生物组织后形成的凹坑二维和三维形貌进行了扫描,分析了Erbium∶YAG激光脉冲消融生物硬组织特性.结果表明:相同激光参量条件下,消融胆结石比消融泌尿结石具有更高的消融效率;消融胆结石或消融泌尿结石时,脉冲能量越大,消融效率越高;消融效率提高主要体现在凹坑表面直径更宽、高度更深、体积更大;光学弱相干显微成像技术比光学弱相干光层析成像技术测量准确度提高约一个量级,更适合于测量脉冲激光消融生物硬组织后形成的凹坑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激光 组织消融 光学弱相干显微成像 消融效率
下载PDF
水冷单导植入式微波电极消融肌组织量效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晶 张冰松 +2 位作者 冯蕾 蒋雪 任金涛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4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单导植入式水冷微波电极不同功率与时间组合条件下消融猪后臀离体肌组织形成的凝固范围、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频率2450MHz微波,连续波作用方式,单导植入式内水冷却微波电极,采用40、50、60和70W4个功率,每个功率分别作用... 目的探讨单导植入式水冷微波电极不同功率与时间组合条件下消融猪后臀离体肌组织形成的凝固范围、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频率2450MHz微波,连续波作用方式,单导植入式内水冷却微波电极,采用40、50、60和70W4个功率,每个功率分别作用300s及600s。消融过程中监测热场周边温度变化。结果不同功率及不同时间消融的肌组织形态均为类球形,以50W消融的肌组织形态最接近球形。在相同作用时间下,随功率增加消融灶的体积增大,电极与肌纤维间角度及筋膜影响消融组织的形态和范围。消融靶目标外穿刺针道组织无损伤。热场边缘温度在58℃持续10s时组织无凝固性坏死。结论植入式内冷却微波消融肌组织的范围随作用功率和时间增大,消融区呈类圆形,沿穿刺针道外组织无损伤,本研究为临床微波消融子宫肌瘤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平滑肌 肌组织肿瘤 消融
原文传递
活体猪肺微波消融组织热沉积剂量与消融范围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青 顾鸣鸣 +3 位作者 韩潇 曹飞 吴献华 仲楼 《癌症进展》 2016年第11期1124-1127,共4页
目的探讨活体猪肺微波消融过程中组织热沉积剂量和消融固化范围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微波消融工作原理,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设计实验。以活体家猪为实验对象,对实验猪的右肺进行微波消融。设置主机输出功率为40、60、80、100 W,消融时间5... 目的探讨活体猪肺微波消融过程中组织热沉积剂量和消融固化范围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微波消融工作原理,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设计实验。以活体家猪为实验对象,对实验猪的右肺进行微波消融。设置主机输出功率为40、60、80、100 W,消融时间5 min,每个功率消融10个位点。测定消融针尖端的有效输出功率、组织的热沉积剂量。结果有效输出功率和组织热沉积剂量均随主机输出功率的增加而增加,消融体积亦随之增大。不同功率组消融体积与组织热沉积剂量的相关指数为97.2%,相关性极高。结论有效输出功率比主机输出功率更准确的反映消融组织实际接受的功率;而组织的热沉积剂量可真实的反映组织接受的微波消融能量,两者有可能成为量化消融范围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融 组织热沉积剂量 有效消融功率 活体猪肺 消融固化范围
下载PDF
离体猪肝微波消融固化范围与组织局部热沉积剂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亮 黄子林 +5 位作者 范卫君 姜华 李新 唐田 李旺 吕衍春 《新医学》 2013年第7期499-503,共5页
目的研究离体猪肝消融过程中实际到达微波天线末端的有效输出功率,并进一步研究组织热沉积剂量与消融固化范围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微波消融的工作原理,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设计实验。以新鲜离体猪肝为模型,按实验设计图连接实验设备,主... 目的研究离体猪肝消融过程中实际到达微波天线末端的有效输出功率,并进一步研究组织热沉积剂量与消融固化范围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微波消融的工作原理,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设计实验。以新鲜离体猪肝为模型,按实验设计图连接实验设备,主机输出功率从60、80、100、120 W共4个功率段,消融时间为10 min,离体猪肝每个功率消融10个位点,测定其有效输出功率与组织热沉积剂量;研究主机输出功率与有效输出功率的关系;并探讨组织热沉积剂量与消融体积的相关性。结果随着主机输出功率的增加,有效输出功率亦增加,组织热沉积剂量也相应增加,获得的消融体积也相应的增大。不同功率组消融体积的差异96.7%与组织热沉积剂量相关,两者有着极高的相关性。结论有效输出功率真实地反映组织接受的功率;组织热沉积剂量更真实地反映微波对组织的消融能量,两者有望成为量化消融范围一个新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融 组织热沉积剂量 有效消融功率 离体猪肝 消融范围
下载PDF
铒激光在口腔软硬组织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消融率和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周旭 刘冬梅 李红文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9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铒激光在口腔软硬组织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消融率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1月口腔软硬组织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手术切除治疗,观察组采用铒激光治疗;于术后14 d评... 目的:探讨铒激光在口腔软硬组织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消融率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1月口腔软硬组织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手术切除治疗,观察组采用铒激光治疗;于术后14 d评估治疗效果并完成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伤口愈合、手术时间、应激反应、消融率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伤口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时间、持续疼痛时间、治疗出血量及治疗后1 d、3 d VAS评分均短(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4 d NO、Cor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3、6个月消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感染、创缘红肿及咽部疼痛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铒激光用于口腔软硬组织中能创伤较小,能减轻疼痛,缩短手术及疼痛持续时间,降低应激发生,提高软硬组织消融率,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铒激光 口腔软硬组织 临床效果 消融率 应激反应 视觉模拟疼痛
原文传递
放射状二环光纤腔内激光治疗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6
作者 肖郑颖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74-282,共9页
依据组织学特征,构建静脉及其周围组织三维模型,通过扩散近似理论模拟激光腔内辐照静脉的光分布,采用有限元法求解生物热方程,获得组织各处温度分布,并根据Arrhenius方程计算激光辐照引起的损伤。比较研究了放射状光纤与放射状二环光纤... 依据组织学特征,构建静脉及其周围组织三维模型,通过扩散近似理论模拟激光腔内辐照静脉的光分布,采用有限元法求解生物热方程,获得组织各处温度分布,并根据Arrhenius方程计算激光辐照引起的损伤。比较研究了放射状光纤与放射状二环光纤的光热响应,探讨了激光功率、回拉速度、线性静脉内能量密度、静脉直径对放射状二环光纤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放射状二环光纤辐照组织,各处温度较放射状光纤低,可减少光纤与血管壁的粘附;同样的线性静脉内能量密度辐照组织,激光功率较低的治疗方案安全性较高;静脉直径越大,需更高的线性静脉内能量密度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提出的模型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激光腔内治疗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光学 光在组织中传播 腔内激光治疗 有限元法 放射状二环光纤
原文传递
安罗替尼上调射频消融对肺鳞癌肿瘤组织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7
作者 李仙晓 李瑞生 +1 位作者 李晓娟 晋颖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5-120,共6页
目的利用患者来源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组织建立裸鼠皮下肿瘤模型,确定安罗替尼(Anlotinib)对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肺鳞癌皮下肿瘤组织的增敏作用。方法收集患者来源的LSCC组织,通过定量PCR(quan... 目的利用患者来源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组织建立裸鼠皮下肿瘤模型,确定安罗替尼(Anlotinib)对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肺鳞癌皮下肿瘤组织的增敏作用。方法收集患者来源的LSCC组织,通过定量PCR(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方法检测LSCC中Anlotinib的作用靶标表达情况。随后构建裸鼠皮下肿瘤模型,Anlotinib口服灌胃给药,对裸鼠皮下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处理,再用qPCR方法检测Anlotinib对LSCC中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利用患者来源的LSCC组织获得了裸鼠皮下肿瘤组织,其中Anlotinib的作用靶标有明确表达;RFA能够有效杀伤LSCC在裸鼠皮下的肿瘤组织,Anlotinib能够通过抑制肿瘤组织中的EMT作用发挥对RFA杀伤LSCC组织的增敏作用。结论安罗替尼能够在裸鼠模型中上调RFA对患者来源LSCC组织的杀伤作用,能够为LSCC诊疗提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鳞癌 安罗替尼 患者来源肿瘤组织 射频消融
下载PDF
脉冲CO_2激光的离体猪颞骨组织消融 被引量:4
8
作者 詹振林 张先增 +1 位作者 叶青 谢树森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4-507,共4页
采用脉冲CO2激光,对离体猪颞骨组织进行了消融实验研究.辐照用激光功率从1 W逐渐增大到22 W,重复频率为60 Hz,光斑直径为1.40 mm.样品辐照后,用读数显微镜和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技术对弹坑形态特征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脉冲CO2激光能... 采用脉冲CO2激光,对离体猪颞骨组织进行了消融实验研究.辐照用激光功率从1 W逐渐增大到22 W,重复频率为60 Hz,光斑直径为1.40 mm.样品辐照后,用读数显微镜和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技术对弹坑形态特征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脉冲CO2激光能够有效消融骨组织.实验获得消融弹坑直径和消融深度随激光能量密度的变化关系,并确定脉冲CO2激光对猪颞骨的消融阈值范围为16~21 mJ/m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激光 骨组织 消融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
原文传递
消融犬心脏脂肪垫对电刺激诱发房颤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洪涛 郑强荪 +4 位作者 董建军 杨玉辉 刘雄涛 卢延生 洪昌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33-1335,共3页
目的研究消融犬心脏脂肪垫对电刺激诱发房颤的影响。方法选用22只犬麻醉后经正中开胸(2只于开胸后不久死于室颤)暴露主动脉根部和上腔静脉中部的第三脂肪垫(SVC-AOFP)、右肺静脉脂肪垫(RPVFP)及下腔静脉、左房交界处脂肪垫(IVC-LAFP)。... 目的研究消融犬心脏脂肪垫对电刺激诱发房颤的影响。方法选用22只犬麻醉后经正中开胸(2只于开胸后不久死于室颤)暴露主动脉根部和上腔静脉中部的第三脂肪垫(SVC-AOFP)、右肺静脉脂肪垫(RPVFP)及下腔静脉、左房交界处脂肪垫(IVC-LAFP)。采用7F大头导管消融脂肪垫。分别测定基础状态下、脂肪垫消融后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不应期离散度(dAERP)及肺静脉有效不应期(PVERP)。分别从左上肺静脉采取S1S1、S1S2两种诱发方案,在基础状态下及脂肪垫消融后分别诱发房颤。结果(1)脂肪垫消融后与基础状态下比较AERP自(137±16)ms延长至(147±16)ms;dAERP自(17.0±4.6)ms缩短至(12.0±4.3)ms;PVERP自(131±14)ms延长至(141±9)ms,消融后与基础状态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消融后以S1S1或S1S2刺激方案再次诱发房颤,S1S1平均起搏周长自(173±25)ms缩短至(145±21)ms,起搏周长消融前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S1S2刺激未能诱发。结论消融犬心脏脂肪垫影响肺静脉和心房的电重构,不利于房颤的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肺静脉 脂肪组织 导管消融术 心房颤动 电生理学技术 心脏
下载PDF
基于阻抗谱的脉冲电场诱导兔肝脏组织不可逆电穿孔程度评估新方法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姚陈果 赵亚军 +5 位作者 董守龙 Suyashree Bhonsle 吕彦鹏 刘红梅 马剑豪 Rafael Davalos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454-2463,共10页
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消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已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而得到验证,新近发展起来的高频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消融新方法兼具传统不可逆电穿孔的优势和缓解肌肉收缩的长处,然而目前对其作用机理还未深入研究。为此,从阻抗谱分析角度分... 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消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已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而得到验证,新近发展起来的高频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消融新方法兼具传统不可逆电穿孔的优势和缓解肌肉收缩的长处,然而目前对其作用机理还未深入研究。为此,从阻抗谱分析角度分析了高频不可逆电穿孔与传统不可逆电穿孔组织消融的差异性,研究了相同剂量下高频不可逆电穿孔与传统不可逆电穿孔消融新西兰大白兔肝脏组织引起的组织阻抗谱变化,并通过等效电路的拟合提取了阻抗谱变化中的信息。研究结果表明:脉冲处理后组织阻抗谱显著变化,阻抗模在中低频段显著减小,阻抗角在中高频段从负值向零值方向变化;通过等效电路拟合发现,处理后显著变化的是细胞外液等效电阻,由于细胞膜穿孔而增加了新的与细胞外液等效电阻并联的电流通路;脉冲剂量相同条件下,传统不可逆电穿孔脉冲作用引起的细胞外液等效电阻变化最大,高频不可逆电穿孔作用下,脉冲宽度越宽,细胞外液等效电阻变化就越显著。因此,组织阻抗谱变化及由它得到的等效电路元器件值变化,可以有效地反映电穿孔程度,有望成为临床应用中检测不可逆电穿孔治疗效果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不可逆电穿孔 组织消融 阻抗谱 肿瘤治疗 等效电路 脉冲电场
下载PDF
脉冲电场诱导组织阻抗谱动态变化测试的实验教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亚军 亓露豪 +1 位作者 崔行磊 方志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5-212,共8页
该文设计了一个将脉冲电场作用于马铃薯块茎引起组织阻抗谱实时变化的医工交叉实验教学研究方案。该方案采用马铃薯块茎模拟待消融组织,实现了消融效果的可视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测量了组织阻抗谱,建立了等效电路模型并获得... 该文设计了一个将脉冲电场作用于马铃薯块茎引起组织阻抗谱实时变化的医工交叉实验教学研究方案。该方案采用马铃薯块茎模拟待消融组织,实现了消融效果的可视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测量了组织阻抗谱,建立了等效电路模型并获得了等效电路元件参数变化规律,探索了其与消融效果之间的关联。该实验加深了学生对负载阻抗特性及电路模型概念的理解,并应用于解释实际生物医学现象,体现了“两性一度”的高校课程理念。该教学方案有助于学生了解交叉学科前沿知识,增强交叉学科认知,提升科研素养。该实验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场 不可逆电穿孔 阻抗谱 组织消融 医工交叉
下载PDF
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心房颤动发病及空白期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颖 刘赛哲 +4 位作者 辛倩 林琨 时向民 单兆亮 王玉堂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75-379,共5页
目的探索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体积与心房颤动发病的相关性,及EAT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心房颤动患者90例(心房颤动组),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组6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组28例,另选择... 目的探索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体积与心房颤动发病的相关性,及EAT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心房颤动患者90例(心房颤动组),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组62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组28例,另选择非心房颤动患者50例(非心房颤动组),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测量EAT;心房颤动组患者中有65例首次接受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术后对该65例患者随访(16±4)个月,根据术后空白期内复发情况,分为空白期复发组21例和空白期无复发组41例。结果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总EAT体积及左心房周EAT体积均是心房颤动发病的独立预测因素。空白期复发组较空白期无复发组总EAT和左心房周EAT高[(119.15±28.66)cm3 vs(95.49±28.60)cm3,P=0.003;(29.91±8.46)cm3 vs(23.52±7.28)cm3,P=0.00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EAT和左心房周EAT是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复发独立预测因素,空白期复发组患者较空白无复发组更易出现远期复发(42.9%vs 14.6%,χ2=6.031,P=0.014)。结论总EAT和(或)左心房周EAT较大的患者,有着更高的心房颤动发病率,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也更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 脂肪组织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复发 发病率
下载PDF
单线型低温等离子消融电极的结构设计与实验验证
13
作者 徐群 宋成利 +4 位作者 毛琳 陈留晓 吴桐 刘洋志 忻麟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01-107,共7页
目的设计一种单线型低温等离子消融电极,解决传统电极难以生成均匀、连续和稳定微气泡的问题,提高低温等离子体的消融与切割效果。方法在SolidWorks 2021三维建模软件中对低温等离子三线型电极与单线型电极结构进行建模,并通过3D打印制... 目的设计一种单线型低温等离子消融电极,解决传统电极难以生成均匀、连续和稳定微气泡的问题,提高低温等离子体的消融与切割效果。方法在SolidWorks 2021三维建模软件中对低温等离子三线型电极与单线型电极结构进行建模,并通过3D打印制作样机。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 6.1软件对2种电极消融过程进行电场和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并通过温度测试实验验证有限元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通过组织消融实验和低温等离子体激发实验分别比较2种电极的消融效果和等离子体激发过程。结果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三线型与单线型电极的表面最高温度分别为70.2、63.3℃,其中单线型电极的表面温度更加理想,2种电极的表面最大电场强度均超过了1.0×10^(7) V/m,达到了微气泡被击穿的电场条件。三线型电极工作电极2端的电场强度远高于其余区域,而单线型电极的电场强度则无明显突变与波动。2种电极表面和距离电极表面1 cm处温度的实验值与仿真值基本一致,拟合度良好,相对误差为3.2%。单线型电极作用在猪脂肪上的消融温度最高为46.8℃,消融后,形态上无焦化区域,在1 s内可达到0.5 mm的组织切割深度。接入能量平台后,单线型电极工作电极表面会产生微气泡;通电6 ms时,工作电极表面完全被微气泡覆盖;通电9 ms时,低温等离子体被激发,可以看到呈蓝紫色光的等离子体;通电25 ms时,产生的微气泡依然规则、稳定。结论设计了一种单线型低温等离子消融电极,可以生成均匀、连续和稳定的微气泡,实现了比传统电极更好的消融与切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 低温等离子体 组织消融 微气泡 热损伤
原文传递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with large scale spherical phased array for the ablation of deep tumors 被引量:4
14
作者 Xiang JI Jing-feng BAI +1 位作者 Guo-feng SHEN Ya-zhu CHE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9期639-647,共9页
Under some circumstances surgical resection is feasible in a low percentage for the treatment of deep tumors. Nevertheless,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 is beginning to offer a potential noninvasive alte... Under some circumstances surgical resection is feasible in a low percentage for the treatment of deep tumors. Nevertheless,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 is beginning to offer a potential noninvasive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therap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deep tumors. In our previous study, a large scale spherical HIFU-phased array was developed to ablate deep tumors. In the current stud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quired focal depth and maximum acoustic power output, 90 identical circular PZT-8 elements (diameter=1.4 cm and frequency=l MHz) were mounted on a spherical shell with a radius of curvature of 18 cm and a diameter of 21 cm. With the developed array, computer simulations and ex vivo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heoretically demonstrate the ability of the array to focus and steer in the specified volume (a 2 cm×2 cm×3 cm volume) at the focal depth of 15 to 18 cm. Ex vivo experiment results also verify the capability of the developed array to ablate deep target tissue by either moving single focal point or generating multiple foci simultane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 Spherical phased array Large scale Deep tissue ablation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术在咬肌肥大矫正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黄金龙 刘育凤 +2 位作者 沈干 杨涛 闻可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0期593-595,共3页
目的介绍一种较新的矫正咬肌肥大的方法,即射频消融矫正咬肌肥大术。方法自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应用射频仪治疗32例(单侧3例)咬肌肥大求美者。首先画出口角至耳垂的连线,再于其下方的下颌角处面出与此线平行的每条间隔1cm的3、4... 目的介绍一种较新的矫正咬肌肥大的方法,即射频消融矫正咬肌肥大术。方法自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应用射频仪治疗32例(单侧3例)咬肌肥大求美者。首先画出口角至耳垂的连线,再于其下方的下颌角处面出与此线平行的每条间隔1cm的3、4条线,位于咬肌前、后缘之间,长为3~5cm,并在每条线上标记消融点,每点间隔1cm。在局部麻醉下,以30~50w功率、4.0MHz频率进行消融,每点消融5~10S。并于手术前后对其中12例求美者的咬肌厚度及牙齿的咬殆力进行测量。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双侧咬肌体积明显缩小者26例,缩小者4例,效果较差者2例。B超测量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咬肌厚度,并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最大咬殆力恢复正常。所有求美者无面神经、腮腺导管损伤及口腔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射频消融术矫正咬肌肥大安全有效,是改善面部轮廓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咬肌肥大 射频 消融术 面部轮廓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应用于四肢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治疗的效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胡博 胡勇 +3 位作者 徐生林 曹坤 江正 阙玉康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777-780,共4页
目的探究射频消融在四肢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2例四肢骨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采用手术切除重建术合并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40... 目的探究射频消融在四肢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82例四肢骨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2例)采用手术切除重建术合并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40例)仅采用手术切除重建术,对比探讨射频消融在对肿瘤复发率、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功能恢复等方面的作用。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18个月随访。观察组的手术时间[(121.07±16.69)min]比对照组[(102.21±18.24)min]长,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452.91±11.51)mL]较对照组[(610.27±13.70)mL]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复发率约为10.5%,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6、12个月,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术后1、3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体功能方面观察组的评分[(22.72±6.56)分]高于对照组的[(19.53±5.4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可以显著提升四肢骨肿瘤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肿瘤 骨组织 射频消融术 预后 生活质量
下载PDF
Role of endogenous Schwann cells in tissue repair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被引量:1
17
作者 Shu-xin Zhang Fengfa Huang +1 位作者 Mary Gates Eric G. Holmberg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77-185,共9页
Schwann cells are glial cells of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responsible for axonal myelination and ensheathing, as well as tissue repair following a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injury. They are one of several cell types... Schwann cells are glial cells of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responsible for axonal myelination and ensheathing, as well as tissue repair following a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injury. They are one of several cell types that are widely studied and most commonly used for cell transplantation to treat spinal cord injury, due to their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ability to secrete a variety of neurotrophic factors. This mini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cent findings of endogenous Schwann cells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and discusses their role in tissue repair and axonal regenera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numerous endogenous Schwann cells migrate into the lesion site from the nerve roots, involv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ly formed repaired tissue and axonal myelination. These invading Schwann cells also can move a long distance away from the injury site both rostrally and caudally. In addition, Schwann cells can be induced to migrate by minimal insults (such as scar ablation) within the spinal cord and integrate with astrocytes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More importantly, the host Schwann cells can be induced to migrate into spinal cord by transplantation of different cell types, such as exogenous Schwann cells, 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and bone marrow-derived stromal stem cells. Migration of endogenous Schwann cells following spinal cord injury is a common natural phenomenon found both in animal and human, and the myelination by Schwann cells has been examined effective in signal conduction electrophysiologically. Therefore, if the inherent properties of endogenous Schwann cells could be developed and utilized, it would offer a new avenue for the restoration of injured spinal co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regeneration spinal cord injury Schwann cells spinal cord injury tissue repair axonalregeneration MYELINATION rat scar ablation ASTROCYTES cell transplantation rose Bengal olfactoryensheathing cells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 grant-supported paper NEUROREGENERATION
下载PDF
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与心房颤动患者首次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复发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春来 许贤彬 吴平彬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1022-1025,共4页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与心房颤动(AF)患者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AF患者85例(AF组)及非AF患者90例(非AF组)的临床资料,均以螺旋CT检查对EAT体积进行测...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体积与心房颤动(AF)患者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AF患者85例(AF组)及非AF患者90例(非AF组)的临床资料,均以螺旋CT检查对EAT体积进行测量;术后随访6~18个月,以AF组术后空白期是否复发分为空白期AF复发组(观察组,27例)与空白期无AF复发组(对照组,58例),对比EAT体积在各组中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EAT体积[(118.71±28.94)cm^3 vs (97.73±24.86)cm^3]、左心房周EAT体积[(29.98±8.09)cm^3 vs(23.11±8.30)cm^3]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9、4.451,P〈0.01)。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总EAT体积、左心房周EAT体积是独立预测AF发病的相关因素,也是独立预测射频}肖融术后空白期AF复发的因素;同时观察组患者的远期复发率[40.7%(11/27)]较对照组[15.5%(9/58)]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42,P〈0.05)。结论当患者总EAT体积、左心房周EAT体积较大时,除了AF的发病率升高,首次接受射频消融术后空白期也更容易AF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包 脂肪组织 心房颤动/外科学 导管消融术 复发
原文传递
水雾对调Q Er:YAG激光消融牙本质阈值及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崔庆哲 魏蒙恩 +3 位作者 凌琳 程庭清 吴先友 江海河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6-31,共6页
研究了调QEr:YAG激光消融离体牙本质过程中水雾的作用及其对消融后牙本质微结构的影响。调QEr:YAG激光重复频率为3Hz,脉冲宽度为62ns,作用脉冲数为10,能量范围为4~70mJ,水雾流量分别为0,4,9,13mL/min时消融牙本质。每种实验... 研究了调QEr:YAG激光消融离体牙本质过程中水雾的作用及其对消融后牙本质微结构的影响。调QEr:YAG激光重复频率为3Hz,脉冲宽度为62ns,作用脉冲数为10,能量范围为4~70mJ,水雾流量分别为0,4,9,13mL/min时消融牙本质。每种实验条件下消融10个牙本质样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消融坑洞微结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水雾流量的增加,调QEr:YAG激光对人牙本质的消融阈值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牙本质所受机械损伤减小。实验结果对了解调QEr:YAG激光消融牙硬组织的微观结构及牙科治疗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调Q ER:YAG激光 水雾流量 牙本质 组织消融
原文传递
Laser-based in situ embedding of metal nanoparticles into bioextruded alginate hydrogel tubes enhances human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20
作者 Andreas Blaeser Nina Million +7 位作者 Daniela Filipa Duarte Campos Lisa Gamrad Marius Kopf Christoph Rehbock Milen Nachev Bernd Sures Stephan Barcikowski Horst Fischer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3407-3427,共21页
Alginate is a widely used hydrogel in tissue engineering owing to its simple and non-cytotoxic gelation process, ease of use, and abundance. However, unlike hydrogels derived from mammalian sources such as collagen, a... Alginate is a widely used hydrogel in tissue engineering owing to its simple and non-cytotoxic gelation process, ease of use, and abundance. However, unlike hydrogels derived from mammalian sources such as collagen, alginate does not contain cell adhesion Iigands. Here, we present a novel laser ablation technique for the in situ embedding of gold and iron nanoparticles into hydrogels. We hypothesized that integration of metal nanoparticles in alginate could serve as an alternative material because of its chemical biofunctionalization ability (coupling of RGD ligands) to favor cell adhesion. Cytocompatibility and biofunctionality of the gels were assessed by cell culture experiments using fibroblasts and endothelial cells. Nanoparticles with an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3 nm (gold) and 6 nm (iron) were generated and stably maintained in alginate for up to 6 months. Using an extrusion system, several centimeter-long alginate tubes with an outer diameter of approximately 3 mm and a wall thickness of approximately 150 μm were manufactured. Confocal microscopy revealed homogeneously distributed nanoparticle agglomerates over the entire tube volume. Endothelial cells seeded on iron-loaded gel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viability and an increased degree of spreading, and the number of attached cells was also elevated in comparison to the control and gold-loaded alginates. We conclude that laser-based in situ integration of iron nanoparticles (40.01 wt.%) in alginate is a straightforward method to generate composite materials that favor the adhes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In addition, we show that nanoparticle integration does not impair the alginate's gelation and 3D biofabrication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FABRICATION tissue engineering HUVEC nanocomposite laser ablation confocal microscopy additive manufactur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