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矛盾哲学 被引量:12
1
作者 赵谦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54-60,共7页
矛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哲学命题,也是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在世界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存在着多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其中包括轻与重、肉与灵、偶然与必然、梦境与现实以及谎言与真实... 矛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哲学命题,也是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在世界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存在着多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其中包括轻与重、肉与灵、偶然与必然、梦境与现实以及谎言与真实。这些多元共生的矛盾体相互作用,它们的对立、转化和消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加深了作品的哲学内涵。通过分析这些矛盾体,可以从中管窥出昆德拉的许多哲学理念,这对于研究他的创作与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矛盾体 哲学理念
下载PDF
对生存的注视——浅谈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奕奇 《科技信息》 2008年第20期165-165,174,共2页
本文通过对米兰·昆德拉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分析,揭示出作者对于人的生存的一种注视;同时以存在主义哲学理念渗透于作品解读中,使整篇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分析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从小说情节所揭示的作品内涵看... 本文通过对米兰·昆德拉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分析,揭示出作者对于人的生存的一种注视;同时以存在主义哲学理念渗透于作品解读中,使整篇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分析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从小说情节所揭示的作品内涵看;二是从"媚俗"这一概念看。两者结合起来分析,不难看出,作家于作品中所赋予的对于存在的深刻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存在
下载PDF
感性牧歌对两性冲突的消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4
3
作者 谢永鑫 《阴山学刊》 2012年第3期47-50,共4页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昆德拉刻画出现代社会的三种爱情模式及其困境,并通过对托马斯与特蕾莎在农村幸福生活的描述探讨了当代社会守护完美爱情的一种可能性:回归自然,过一种感性牧歌式的生活。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类生活方式...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昆德拉刻画出现代社会的三种爱情模式及其困境,并通过对托马斯与特蕾莎在农村幸福生活的描述探讨了当代社会守护完美爱情的一种可能性:回归自然,过一种感性牧歌式的生活。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反思以及对自然和女性的尊重,体现了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两性关系 感性的牧歌
下载PDF
异化的新层次展现——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人本思想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燕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47-49,共3页
米兰.昆德拉被认为是思索着的小说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集中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小说将人类的生存情境提到形而上的高度,反映了在那个社会环境下人的扭曲及人际关系的异化等问题,体现出昆德拉对于新时代下现代人异化问题的新... 米兰.昆德拉被认为是思索着的小说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集中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小说将人类的生存情境提到形而上的高度,反映了在那个社会环境下人的扭曲及人际关系的异化等问题,体现出昆德拉对于新时代下现代人异化问题的新层次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人际关系 异化 生存状态
下载PDF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自我探寻的永恒悖论 被引量:3
5
作者 池大红 张岩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4-140,共7页
探究人的悖论性存在状态、展示人性的多种可能性是米兰·昆德拉挑战自我的确定性本质、解构绝对主义的一个尝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正是这一尝试的力作。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体现了自我悖论性存在的两种方式,即横向坐标轴上不... 探究人的悖论性存在状态、展示人性的多种可能性是米兰·昆德拉挑战自我的确定性本质、解构绝对主义的一个尝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正是这一尝试的力作。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体现了自我悖论性存在的两种方式,即横向坐标轴上不同自我同时存在的矛盾性和悖论性,以及纵向坐标轴上自我探寻中行为结果对行为意愿的否定性与嘲弄性。昆德拉认为,自我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悖论性状态是现实世界荒诞感和人的精神世界复杂性的体现,相对性与模糊性则是自我探寻的永恒悖论,人对于自我的认识永远处于"无知"和谬误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自我 悖论
下载PDF
The Allegorical Function of Mise en abyme in Milan Kundera's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and Ah Cheng's “The King of Children”
6
作者 Gabriel F.Y.Tsang 《Language and Semiotic Studies》 2019年第1期102-115,共14页
Mise en abyme, according to Gregory Minissale's definition, is "a process of representation within representation". It is a narrative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eternal extension of repetitive images. Un... Mise en abyme, according to Gregory Minissale's definition, is "a process of representation within representation". It is a narrative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eternal extension of repetitive images. Under Paul Ricoeur's framework of narrative-metaphor analogy, mise en abyme can be regarded not as a blank intertextuality, but as an allegorical infinity structurally performed by textual arrangement. Following his discussion, it is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functions of allegory from the connection of text and reality to the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elements of text, such as plots, rhetoric usage, ideas, personal characters, etc. As both narrative and the reality imitated by narrative are bound with time, the temporality of mise en abyme enables narrative to be more internally referable. This referability is significant to understand how narrative constitutes reader reception. Structured with this central idea, this paper examines Nietzsche's "eternal recurrence" mentioned in Milan Kundera's novel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and the Sisyphusian life mode in the enclosed communist countryside shown in Ah Cheng's novella "The King of Childr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E EN abyme rhetoric studies allegorical FUNCTION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The KING of CHILDREN
原文传递
存在之探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活着》的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涛 《科教文汇》 2012年第4期67-68,共2页
昆德拉和余华是两位可以进行对话交流的作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活着》这两部小说都在探寻存在的本质,关怀人的生存价值,思考人生的悖谬、苦难和悲剧性。两部小说提出了一些尘世中让人颇感迷惑的命题,人的存在的矛盾状况和生命... 昆德拉和余华是两位可以进行对话交流的作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活着》这两部小说都在探寻存在的本质,关怀人的生存价值,思考人生的悖谬、苦难和悲剧性。两部小说提出了一些尘世中让人颇感迷惑的命题,人的存在的矛盾状况和生命的荒诞和宿命是两部小说共同关注的命题,其中"轻与重"的关系、生命之轻、现实的无可选择性和人对苦难的承受力等成为两位作家思考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活着》 存在 轻与重生存意义
下载PDF
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莉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77-81,共5页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这两部作品都着力描写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状态,努力探索人的生存价值,写出了人们在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痛苦、挣扎追寻和奋力坚守。而在对人的生存价值的追寻中,轻与重、灵与肉的矛盾选择是两位作家...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这两部作品都着力描写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状态,努力探索人的生存价值,写出了人们在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痛苦、挣扎追寻和奋力坚守。而在对人的生存价值的追寻中,轻与重、灵与肉的矛盾选择是两位作家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金色笔记》 轻与重 灵与肉
下载PDF
存在与历史的纠缠和对抗——《伤逝》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晓华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1期44-48,共5页
鲁迅和米兰.昆德拉是20世纪世界文坛巨匠,《伤逝》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表现了对历史记忆的超越和对生命哲学的沉思两个相同的主题,本文通过中西文化语境和具体的历史情境对两部小说进行比较解读,分析了两位作家在历史与生存的悖论... 鲁迅和米兰.昆德拉是20世纪世界文坛巨匠,《伤逝》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表现了对历史记忆的超越和对生命哲学的沉思两个相同的主题,本文通过中西文化语境和具体的历史情境对两部小说进行比较解读,分析了两位作家在历史与生存的悖论中探寻精神出路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逝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生命哲学 历史记忆
下载PDF
形式与内容相互克服——以《中暑》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松杰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508-512,共5页
以蒲宁的小说《中暑》和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分析了文学内在运动中形式与内容相互克服的规律。认为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同本异相、对立统一、相互克服,共同作用于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形成和发展。形式与... 以蒲宁的小说《中暑》和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分析了文学内在运动中形式与内容相互克服的规律。认为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同本异相、对立统一、相互克服,共同作用于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形成和发展。形式与内容相互克服这一文学内在运动规律,各有侧重且辩证统一地蕴藏在每一篇优秀作品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 内容 相互克服 《中暑》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下载PDF
爱与欲的熔铸与升华——昆德拉挚爱主题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纪莉霞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20-21,36,共3页
米兰·昆德拉作品中的挚爱主题来源于柏拉图《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情的定义。昆德拉对阿里斯托芬的说辞进行了进一步的追问和探讨,并针对现代社会的挚爱与爱欲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昆德拉的思考实际上是对阿里斯托芬言说的... 米兰·昆德拉作品中的挚爱主题来源于柏拉图《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情的定义。昆德拉对阿里斯托芬的说辞进行了进一步的追问和探讨,并针对现代社会的挚爱与爱欲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昆德拉的思考实际上是对阿里斯托芬言说的一种衔接。不仅如此,昆德拉还在他自己的创作中实践了阿里斯托芬言辞中所包含的挚爱理想的毁灭因素,对挚爱进行了怀疑。这不仅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思考——是否挚爱就真的不存在?同时,它也促使当下的作家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探究挚爱主题。此外,昆德拉还通过作品中具体人物和情节的设置,建构了自己的现代社会伦理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挚爱主题 昆德拉 虚无
下载PDF
从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解读现代人类的生存困惑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峰 《黑河学院学报》 2017年第10期154-155,共2页
米兰·昆德拉是20世纪比较著名的喜欢借小说阐释哲理的一位作家,他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解读现代人类的生存困惑。昆德拉觉得,生命应在"轻"与"重"之间,在"重"和"轻"的思考中,在《生... 米兰·昆德拉是20世纪比较著名的喜欢借小说阐释哲理的一位作家,他常常将自己置身于小说之中,解读现代人类的生存困惑。昆德拉觉得,生命应在"轻"与"重"之间,在"重"和"轻"的思考中,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昆德拉阐述了关于生命中的"性与爱""灵与肉""雅与俗"等问题,昆德拉用其哲人的深邃、简洁轻巧的文学话语,解读让人颇感迷惑的命题,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奇异的小说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德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生存困惑
下载PDF
特蕾莎与弗兰茨:“父之名”下的命运对比
13
作者 沈绍芸 徐真华 《外国语言文学》 2018年第6期613-621,共9页
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塑造的特蕾莎和弗兰茨两个角色,均为米兰·昆德拉"轻重"二元哲学中的"重"之承受者。无论二者的家庭出身、情感际遇还是命运抉择,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从精神分析法的角度看,两... 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塑造的特蕾莎和弗兰茨两个角色,均为米兰·昆德拉"轻重"二元哲学中的"重"之承受者。无论二者的家庭出身、情感际遇还是命运抉择,都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从精神分析法的角度看,两位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与"父之名"这个大他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按照二者的人生发展轨迹,以拉康的无意识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其主体所缺失的能指"父亲"的变迁,和以此构成的大他者,一窥作者小说创作的"复调"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之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命运对比
原文传递
从存在主义论对生命轻重的选择——浅析米兰·昆德拉对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继承
14
作者 靳楠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79-81,共3页
通过对萨特存在主义基本内容和存在主义文学基本特征的了解,分析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探讨了米兰·昆德拉作品中对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继承,揭示出萨特的存在主义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以及昆德拉作品中... 通过对萨特存在主义基本内容和存在主义文学基本特征的了解,分析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探讨了米兰·昆德拉作品中对萨特存在主义的哲学继承,揭示出萨特的存在主义对当代文学的影响以及昆德拉作品中对于生存和人生的深刻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特 存在主义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下载PDF
在人民伦理与自由伦理之间——《纯真年代》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叙事伦理比较
15
作者 叶元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4-17,共4页
如果提取《纯真年代》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故事梗概,可以说这两部小说都是关于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面对两个不同的女人,男人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选择的过程也就是叙事的过程,而叙事的目的就是要彰显人类的伦理问题。... 如果提取《纯真年代》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故事梗概,可以说这两部小说都是关于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爱情故事,面对两个不同的女人,男人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选择的过程也就是叙事的过程,而叙事的目的就是要彰显人类的伦理问题。基于刘小枫对"叙事伦理"的定义和区分,《纯真年代》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具有比较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真年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叙事伦理 人民伦理 自由伦理
下载PDF
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修辞性叙事结构
16
作者 吉灵娟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08-111,共4页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结构主义的叙事结构与对"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的思考相结合。小说采用后结构主义、对话性与内结构、反复叙事等独特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很强的修辞性表达效果,对于小说"存在&q...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结构主义的叙事结构与对"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的思考相结合。小说采用后结构主义、对话性与内结构、反复叙事等独特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很强的修辞性表达效果,对于小说"存在"这一主题起到深刻的揭示作用。对话性与内结构将作者对"存在"的哲学思考渗透于小说之中,结构上的反复叙事进一步深化了"存在"这一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修辞 叙事结构 后结构主义 对话性 内结构 反复叙事
下载PDF
特雷莎的觉醒
17
作者 张丽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第11期122-128,共7页
特雷莎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是"重"的代言人,其复杂的内心,特殊的性格,以及她对于"灵与肉"应当和谐统一的爱情追求,无不使其表现着生命之"重"。而特雷莎的梦境以及她在面对情敌... 特雷莎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是"重"的代言人,其复杂的内心,特殊的性格,以及她对于"灵与肉"应当和谐统一的爱情追求,无不使其表现着生命之"重"。而特雷莎的梦境以及她在面对情敌萨宾纳时的服从,都鲜明对应着生命之"轻"。带着"重"的痛苦,特雷莎开始了向"轻"转变,她复杂的情感世界与内心矛盾向生命另一种极端形式变化。借由"轻与重"这生命形态二重性的不断追问与展现,特雷莎的女性自我意识在并非完全的田园牧歌式的情爱中觉醒,她经历了一次次的压抑、逃离、挣扎,才真正令自我意识的光芒绽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特雷莎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女性意识 觉醒
下载PDF
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创伤叙事
18
作者 赵谦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49-52,共4页
在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创伤叙事是不能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失败婚姻的打击、花心男人的滥情和政治风波的影响是导致创伤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创伤一旦形成,便难以完全消除,有的甚至会影响一生。... 在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创伤叙事是不能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失败婚姻的打击、花心男人的滥情和政治风波的影响是导致创伤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创伤一旦形成,便难以完全消除,有的甚至会影响一生。而对于创伤的治疗,当事人大多采取了回避的方式。以创伤批评理论为视角,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创伤形成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可以为作品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创伤叙事
下载PDF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9
作者 张倩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75-78,共4页
文学伦理学是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提出的一种理论,结合文学论理学批评对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进行分析,其中包含了性伦理、生命伦理和政治伦理等伦理范畴。米兰·昆德拉在这部作品中集中表现了现代社会灵与肉分... 文学伦理学是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提出的一种理论,结合文学论理学批评对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进行分析,其中包含了性伦理、生命伦理和政治伦理等伦理范畴。米兰·昆德拉在这部作品中集中表现了现代社会灵与肉分离的两性关系,人所选择的"轻"与"重"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以及在特定政治环境下人的生存境遇,作者以此来表现他对于人、对于生命的一种哲理性思索,虽然作者最后并没有给予我们明确的答案,但是这些伦理范畴却值得我们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米兰.昆德拉 文学伦理学
下载PDF
轻重、灵肉与媚俗——解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三条线索
20
作者 毕悦轩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18-121,共4页
认为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最核心的三个词是:轻重、灵肉和媚俗。这是穿插在四个主要人物之间的三条线索。轻重是作者从哲学上阐释人生的真谛和人的存在;灵肉则从肉体与精神角度来探讨爱情的冲突及生命的意义:... 认为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最核心的三个词是:轻重、灵肉和媚俗。这是穿插在四个主要人物之间的三条线索。轻重是作者从哲学上阐释人生的真谛和人的存在;灵肉则从肉体与精神角度来探讨爱情的冲突及生命的意义:这两组关系相互对立,又互相转换。媚俗则是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揭示,表现出作者对极权主义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重 灵肉 媚俗 生命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