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记忆与“伪文献”——多克托罗《但以理书》中罗森堡间谍案的文学再现和历史反思
1
作者 王弋璇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3年第1期55-69,共15页
20世纪50年代的罗森堡案件对美国冷战时期的政治生态带来了深远影响。许多美国作家着墨于这件富有争议性的事件,意图通过文学再现透视官方叙事。多克托罗作为一名“激进的犹太人文主义者”,通过其含混的文学语言表达了他对事件独特深刻... 20世纪50年代的罗森堡案件对美国冷战时期的政治生态带来了深远影响。许多美国作家着墨于这件富有争议性的事件,意图通过文学再现透视官方叙事。多克托罗作为一名“激进的犹太人文主义者”,通过其含混的文学语言表达了他对事件独特深刻的反思。论文指出,作为“创伤小说”的《但以理书》从“老左派”和“新左派”两代人的创伤记忆入手,巧妙融合历史真实与想象构思,聚焦、放大事件内在的精神脉络,指明语言的“伪文献”实质及其所具有的双重力量:“自由力量”和“政权力量”,进而证明多克托罗的所秉持的观点:小说不仅和政治相关也具有艺术复杂性。而作家的文学再现成为干扰或者拆解其中“政权力量”,进而解构美国神话的手段,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历史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克托罗 《但以理书》 文学再现 伪文献 历史反思
下载PDF
《但以理书》:暴露国家政治暴力的创伤叙事 被引量:3
2
作者 陈世丹 张红岩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25,共7页
精神创伤是灾难性事件在心理过程中产生持续和深远影响甚至精神失常而导致的心理伤害。受害人由于不知道精神创伤的根源而永远无法走出创伤的影响。类似弗洛伊德帮助病人把创伤性经历从无意识转入意识,理解其成因和蕴含,从而治愈精神创... 精神创伤是灾难性事件在心理过程中产生持续和深远影响甚至精神失常而导致的心理伤害。受害人由于不知道精神创伤的根源而永远无法走出创伤的影响。类似弗洛伊德帮助病人把创伤性经历从无意识转入意识,理解其成因和蕴含,从而治愈精神创伤的"谈话治疗",作家在文学作品中用创伤叙事使受创伤者重现过去的创伤情景,将创伤与历史记忆联系起来,找到创伤的根源,从而医治他们的创伤。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多克特罗在其历史小说《但以理书》(1971)中,从政治左翼的视角,用创伤叙事重构了50年代但以理的父母被国家以叛国罪电刑处死的悲剧及其给后代留下的精神创伤,暴露创伤的根源是美国联邦政府违反民主制度的政治暴力,表达了政治左翼的思想主张:参与意识形态的重构,改变美国权力机构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克特罗 《但以理书》 政治暴力 精神创伤 创伤叙事
原文传递
“每本书都有它自己的声音”——访E·L·多克特罗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俊松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6年第1期17-26,共10页
这篇对美国当代著名作家E·L·多克特罗的访谈主要涉及其小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国身份、生态意识、小说形式实验等问题,以及对其代表作《但以理书》的解读。多克特罗归纳了美国少数族裔为获得美国身份而奋斗的模式,他希望在创... 这篇对美国当代著名作家E·L·多克特罗的访谈主要涉及其小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国身份、生态意识、小说形式实验等问题,以及对其代表作《但以理书》的解读。多克特罗归纳了美国少数族裔为获得美国身份而奋斗的模式,他希望在创作中成为隐形的作者,并将创新视为作家永恒的使命。对于《但以理书》这部小说,多克特罗强调它关注的不是罗森堡夫妇间谍案本身,而是一个更为宏大的主题,即美国在长达三四十年的时间里的思想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多克特罗 美国身份 小说形式 《但以理书》
下载PDF
《但以理书》的叙述视角浅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丽艳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85-88,共4页
评析了美国犹太作家多克托罗的《但以理书》运用多重叙述视角所构建的一个过去和现在交相呼应的叙事结构。并认为小说中叙述视角的运用以及叙述视角之间的转换对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人物在政治重压下的疯癫倾向起到了重要作用。其... 评析了美国犹太作家多克托罗的《但以理书》运用多重叙述视角所构建的一个过去和现在交相呼应的叙事结构。并认为小说中叙述视角的运用以及叙述视角之间的转换对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人物在政治重压下的疯癫倾向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孩童视角和"视角越界""侵入话语"等叙述手法的运用为小说增色不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克托罗 《但以理书》 叙述视角 视角转换 视角越界
下载PDF
“老左”、“新左”与冷战——《但以理书》中对激进主义的批判和历史再现 被引量:1
5
作者 金衡山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8-96,共9页
作为战后美国文学中的一部重要的政治小说,多克特罗的《但以理书》以冷战期间发生的罗森堡案为蓝本,再现了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社会中的政治风波。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持激进主义思想的人物刻划,无论是上世纪40、50年代"老左派... 作为战后美国文学中的一部重要的政治小说,多克特罗的《但以理书》以冷战期间发生的罗森堡案为蓝本,再现了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社会中的政治风波。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持激进主义思想的人物刻划,无论是上世纪40、50年代"老左派"还是60年代的"新左派",在多克特罗的笔下都显露了其问题的多个方面,与此同时,小说也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对冷战背景进行了深入剖析,左翼的"激进"同样也表现在右翼的冷战政策和迫害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但以理书》 左派 激进 冷战
原文传递
论《但以理书》的犹太性
6
作者 王丽艳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57-62,共6页
《但以理书》是一部具有激进的政治批判意味的小说,但是,小说批判的背后隐藏了作者的犹太性。围绕原子弹间谍案,多克托罗创造了一幅犹太人物群像,表现了冷战时期美国犹太人的生存困境,并通过他们在困境中的不同抉择表达了对犹太人命运... 《但以理书》是一部具有激进的政治批判意味的小说,但是,小说批判的背后隐藏了作者的犹太性。围绕原子弹间谍案,多克托罗创造了一幅犹太人物群像,表现了冷战时期美国犹太人的生存困境,并通过他们在困境中的不同抉择表达了对犹太人命运的悲叹和对犹太传统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克托罗 《但以理书》 《圣经》 犹太性
下载PDF
再现“巴比伦之囚”:《但以理书》的圣经原型解读
7
作者 王丽艳 《中州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46-49,共4页
E.L.多克托罗的小说《但以理书》在人物、叙事结构和叙事场景上都有意模仿《圣经》中的《但以理书》,这表现在:除了两位主人公的名字以圣经人物命名外,小说还创造了一幅犹太人物群像,揭示了政治迫害对普通犹太家庭的伤害,构造了一幅当代... E.L.多克托罗的小说《但以理书》在人物、叙事结构和叙事场景上都有意模仿《圣经》中的《但以理书》,这表现在:除了两位主人公的名字以圣经人物命名外,小说还创造了一幅犹太人物群像,揭示了政治迫害对普通犹太家庭的伤害,构造了一幅当代的"巴比伦之囚";在叙事结构上,沿用《圣经》的"U"形结构,并在开头和结尾大段引用《圣经》文本;小说中反复出现的"电击"场面可谓《圣经》中大火坑和狮子坑的当代置换变形。由此可以发现作者的激进政治批判背后对犹太民族命运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克托罗 《但以理书》 原型 “巴比伦之囚”
下载PDF
第二圣殿时期的犹太文献与《但以理书》
8
作者 《圣经文学研究》 2020年第2期65-88,共24页
大多数学者同意《但以理书》对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文献具有重大影响,甚至认为存在着所谓的“但以理传统”著作,如《苏珊娜传》《彼勒与大龙》《三童歌》等,以及启示文学类书籍.多数学者也承认《但以理书》的经典权威性很快就获得认可,虽... 大多数学者同意《但以理书》对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文献具有重大影响,甚至认为存在着所谓的“但以理传统”著作,如《苏珊娜传》《彼勒与大龙》《三童歌》等,以及启示文学类书籍.多数学者也承认《但以理书》的经典权威性很快就获得认可,虽然其中较保守的人主张该书是由俘囚中的但以理所写,只是在相当长时间后才形成书卷;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该书是公元前1世纪的作品,但其中某些片段可能很早就已流传.书中以亚兰文写成的章节很可能是最早被接受为权威的经典篇章.笔者断定,第7章极可能是第2章异象的“再诠释”,是《但以理书》中最早获得权威地位的部分,但它在犹太信仰群体中广为流传,则始于公元前3世纪前后.第8至12章有可能是另一层经典再诠释,也很快就被接纳.第7章的影响力极大,几乎促成后来流行于第二圣殿时期的所有犹太启示文学作品,以致成为启示文学的先锋.在某种意义上,第二圣殿时期犹太文献的持续产生得力于《但以理书》作为权威经典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圣殿时期 犹太教 犹太文献 《但以理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