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典释文》中的“又音”与音义匹配 被引量:8
1
作者 岳利民 张翠翠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51,共10页
《经典释文》中的"又音"用例多,性质复杂。有些"又音"不为字头注音,被注字另有其字;有些"又音"为字头注音,但"首音"不为字头注音;有些"又音"是为异义异音字的字头注音;有些"又... 《经典释文》中的"又音"用例多,性质复杂。有些"又音"不为字头注音,被注字另有其字;有些"又音"为字头注音,但"首音"不为字头注音;有些"又音"是为异义异音字的字头注音;有些"又音"是为同义异音字的字头注音;有些"又音"是用来易字的无效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释文 又音 音义匹配
下载PDF
《经典释文》音切类目研究的基本结论 被引量:6
2
作者 万献初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2-77,共6页
从性质上看,《释文》是一部因音辨义的训诂书;《释文》音切叠合了多层面的书面文献语言读书音;《释文》音切对汉语词汇发展史、构词法和上古汉语形态构成的研究有更为突出的价值。使用《释文》音切要正确区分真值注音音切和假性注音音... 从性质上看,《释文》是一部因音辨义的训诂书;《释文》音切叠合了多层面的书面文献语言读书音;《释文》音切对汉语词汇发展史、构词法和上古汉语形态构成的研究有更为突出的价值。使用《释文》音切要正确区分真值注音音切和假性注音音切、要正确认识“首音”和“又音”、要正确理解“如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释文 音切研究 性质 价值
下载PDF
《经典释文》研究综论 被引量:4
3
作者 万献初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5年第1期20-27,共8页
本文分文献学研究和语言本体研究两大类九小类,评述《经典释文》成书 1400 多年来对它的各类研究,认为对《经典释文》及其音切的性质、内容、作用等的基础研究很不够,必须大大加强。
关键词 经典释文 音切资料 基础研究
下载PDF
《集韵》辑音指误
4
作者 遆亚荣 岳利民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8,共8页
《集韵》源于《经典释文》之辑音存在大量讹误,其讹误可分为“折合注非其字之音切的辑音讹误”“折合非注音之音切的辑音讹误”“折合被注字或音注有错字之音切的辑音讹误”“折合音切出错的辑音讹误”四大类型。文章依次举例分析并指... 《集韵》源于《经典释文》之辑音存在大量讹误,其讹误可分为“折合注非其字之音切的辑音讹误”“折合非注音之音切的辑音讹误”“折合被注字或音注有错字之音切的辑音讹误”“折合音切出错的辑音讹误”四大类型。文章依次举例分析并指明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韵》 《经典释文》 辑音 指误
下载PDF
《经典释文》异读字又音成因探析
5
作者 刘海兰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35-138,共4页
《经典释文》丰富的异读材料,不仅是音韵研究的重要语料载体,同时也反映了复杂的字际关系问题。书中的“又音”,除了语音演变导致的又音,还有诸多又音是在用字过程中产生的,对因假借、训读和同形而造成的又读现象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 《经典释文》 异读字 又音
下载PDF
语言传意视角下典籍注释活动的特质 被引量:1
6
作者 杜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9-164,共6页
语言传意研究将语言使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打破了语言本体研究静态性、自足性的特点。从语言传意的角度分析古代典籍注释活动,既可为传统训诂学的发展带来活力,又可使语言传意研究拓展到典籍注释传意活动的新领域。典籍注释是注释者... 语言传意研究将语言使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打破了语言本体研究静态性、自足性的特点。从语言传意的角度分析古代典籍注释活动,既可为传统训诂学的发展带来活力,又可使语言传意研究拓展到典籍注释传意活动的新领域。典籍注释是注释者运用文字符号所进行的结构更为复杂、传意过程更为独特、传意结果更为多样的语言传意活动。它以文字符号作为历时传意的介质,形成典籍作者、典籍注释者、注本读者三个传意单位,由典籍作者、典籍文本、语言文字、注释者、注释文本、注本读者、语境7个要素组成,经过理解与解释两个过程,形成了信息不断累积的单向传播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传意 典籍注释 注释者 注释文本 传意过程 传意结果
下载PDF
音义匹配的方法——以《经典释文》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岳利民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9-92,共4页
正确的音义匹配必须满足甲字音配甲字义,乙字音配乙字义的条件。音义匹配的方法主要有:以义定音,据如字定音,据注音字的音定被注字的音。
关键词 《经典释文》 音义匹配 方法
下载PDF
五代两宋《经典释文》传刻新探
8
作者 杜以恒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7-153,共17页
五代北宋国子监于显德二年至开宝五年完成了《经典释文序录》及十二经单经《释文》的刊刻工作,所刻单经《释文》与五代监刻群经经注本相配,其中《序录》刻于《周易释文》之前。北宋国子监于景德二年新刻《老》《庄》单注本,并为其附刻... 五代北宋国子监于显德二年至开宝五年完成了《经典释文序录》及十二经单经《释文》的刊刻工作,所刻单经《释文》与五代监刻群经经注本相配,其中《序录》刻于《周易释文》之前。北宋国子监于景德二年新刻《老》《庄》单注本,并为其附刻单书《释文》,至此五代以来国子监分批刊刻单经、单书《释文》的工作最终完成。景德二年以后,北宋国子监在单经、单书《释文》基础上整合编刻了整套三十卷本《经典释文》,南宋绍兴时国子监本即据以翻刻。附刻单经、单书《释文》随诸经、《老》《庄》单注本频繁传刻,成为北宋初至南宋中叶《释文》主流传刻方式。包括北宋汴京巾箱本、南宋严州本、温州本《仪礼》、南宋初金刻本《周礼》、尤袤藏宋本《春秋》三传及南宋国子监、抚州公使库、兴国军学所刻群经在内的两宋群经经注本普遍遵循五代北宋监刻群经旧式,于书末附刻单经《释文》。大多数现今可知的宋代单经《释文》刊本皆是附刻之本,在流传中与经注正文分离。南宋中后期,《释文》逐条附刻本逐渐成为新的主流传刻形式。单经附刻、整套单行、逐条附刻三种《释文》传刻方式在产生时间、传刻形式、文本质量上各不相同,共同构成了五代两宋《释文》传刻的复杂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释文》 经注本 《仪礼》 国子监 附刻
原文传递
“央,且也”辨误 被引量:1
9
作者 何山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116-120,共5页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中的"央",毛传曾有解释。至唐代流传为两种训释:一为"央,旦也",见《毛诗正义》等;一为"央,且也",见《经典释文》。清代对两种说法各有拥趸。阮元曾指出&qu...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中的"央",毛传曾有解释。至唐代流传为两种训释:一为"央,旦也",见《毛诗正义》等;一为"央,且也",见《经典释文》。清代对两种说法各有拥趸。阮元曾指出"《释文》‘旦’字或误‘且’",但未予解决。本文从文献版本、词义训释和字形变异等角度加以辨析,认为前释为确诂,而后释为讹传,其"且"实为"旦"之形误。解决这一历史疑案,有助于正确理解《诗经》内容,并可纠正各种典籍未加考辨而照录《经典释文》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且也 辨误 《经典释文》 《诗经》 (央 且也)
下载PDF
《春秋胡传》和宋元明科举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思齐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13,22,共10页
胡安国是南宋理学的开创者,其理学紧密结合国家的现实危难,所上《时政论》亦有学理价值。此外,胡安国还是湖湘学派的创立者。胡安国是宋代春秋学史上的杰出人物。尊奉孟子、庄周、董仲舒、王通、邵雍、张载和程颐共七家之学说为撰述纲领... 胡安国是南宋理学的开创者,其理学紧密结合国家的现实危难,所上《时政论》亦有学理价值。此外,胡安国还是湖湘学派的创立者。胡安国是宋代春秋学史上的杰出人物。尊奉孟子、庄周、董仲舒、王通、邵雍、张载和程颐共七家之学说为撰述纲领,这是胡安国标举的思想旗帜。直接地取法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来著书,这是胡安国采取的撰述策略。胡安国对宋元明时期的科举考试影响巨大,《春秋胡传》成了考试指南。胡安国欲以自己的著作来顶替《左传》,这一点他没有办到。尽管《春秋胡传》具有理学的深刻性,但它却缺少史传文学的情节性和生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胡传》 经典阐释 科举制度 比较研究
下载PDF
几本古书中有关东晋经师李轨音注的校勘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萍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86-88,共3页
准确而详实的材料是进行研究的根本保障。对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资料,我们的首要工作就是校勘。在研究东晋经师李轨的音注时,我们对存于《经典释文》及其他书中的材料进行了一番校勘,共校出二十处,多是形近而误。
关键词 李轨 《经典释文》 校勘
下载PDF
《经典释文》“窒”的读音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军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7-91,共5页
《周易音义》"窒,张栗反。徐得悉反,又得失反"三切同音,涉及"重音音切"与文字讹误的问题。《经典释文》为"窒"所出之音用字颇不一致,情况较为复杂,根据对"窒"字的全部注音的分析,考订出"... 《周易音义》"窒,张栗反。徐得悉反,又得失反"三切同音,涉及"重音音切"与文字讹误的问题。《经典释文》为"窒"所出之音用字颇不一致,情况较为复杂,根据对"窒"字的全部注音的分析,考订出"得失反"当为"得迭反"之误。今本《经典释文》真正的重音是因后人添加音切造成的,故必两两成对,不存在三切相重的现象;凡有三音相同的重复音注,其中必有因文字讹误造成的"假性重音"。根据反切类型及层次,可以推定《经典释文》"窒"字音注的首音原貌大抵就是"徐得悉反"及"《说文》都节反"之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音相重 切语讹误 用字差异 反切沿革 《经典释文》
下载PDF
试析《经典释文》为常用异读字注常见音的原因 被引量:1
13
作者 雷昌蛟 杨军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5-81,共7页
根据注音目的和注音原则,经典常用而有异读的字据义当读常见音时,《经典释文》一般是不注音的,因为常用异读字据义所读的常见音通行易识。但实际情况是,部分常用异读字据义当读常见音时,《释文》也出现了少量注音的情况,注音形式或"... 根据注音目的和注音原则,经典常用而有异读的字据义当读常见音时,《经典释文》一般是不注音的,因为常用异读字据义所读的常见音通行易识。但实际情况是,部分常用异读字据义当读常见音时,《释文》也出现了少量注音的情况,注音形式或"如字",或反切,或直音。为常用异读字注常见音主要有肯定所见版本用字的正确,通过注常见音的办法来减少直接注异读音的数量,提示读者就按与常见音相关联的常见义去理解等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释文》 常用异读字 注常见音
下载PDF
朱熹序定《四书》过程探析
14
作者 李丽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34-39,共6页
朱熹通过诠释圣贤经典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其于《四书》用力尤深。《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耗时多年,朱熹于《论语》《孟子》四十余年理会,至去世前几日仍在序定《大学章句》。朱熹对《四书》的理解受二程影响甚深,二程之学的核心概念“... 朱熹通过诠释圣贤经典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其于《四书》用力尤深。《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耗时多年,朱熹于《论语》《孟子》四十余年理会,至去世前几日仍在序定《大学章句》。朱熹对《四书》的理解受二程影响甚深,二程之学的核心概念“天理”被朱熹吸收运用到对《四书》的注解中。《四书》中直接阐明先圣先贤的价值准则,故而相比于六经的包罗万象、难于掌握,学者为学应先读《四书》,后及于六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四书》 经典诠释 六经
下载PDF
杜子春音和二郑音的音义匹配
15
作者 岳利民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97-100,共4页
杜子春音和二郑音,无效音切的比例相当高。除读为外,杜子春音和二郑音都不是杜子春和二郑注的,而是陆德明注的。
关键词 《经典释文》 杜子春音 二郑音 音义匹配
下载PDF
《经典释文》作者与成书年代考
16
作者 武迎晗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83-85,共3页
陆德明因著有《经典释文》一书而名垂青史,但是关于其人,史籍所载不多,因此其生卒年及《经典释文》的成书年代等均存争议。通过翻检《隋史》《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文献可知,陆德明当生于556年,卒于627年,历仕陈、隋、唐等... 陆德明因著有《经典释文》一书而名垂青史,但是关于其人,史籍所载不多,因此其生卒年及《经典释文》的成书年代等均存争议。通过翻检《隋史》《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文献可知,陆德明当生于556年,卒于627年,历仕陈、隋、唐等朝。《经典释文》一书成书于王世充僭位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德明 生平经历 《经典释文》 成书年代
下载PDF
《广韵》“重”字异读音性质考辨
17
作者 雷昌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37-39,共3页
《广韵》"重"有"直容切"、"直陇切"、"柱用切"三个读音,其中"直陇切"和"柱用切"两个读音是否区别意义,古今音兼注的古汉语字词典在此问题上存在分歧。论文从《广韵》出发... 《广韵》"重"有"直容切"、"直陇切"、"柱用切"三个读音,其中"直陇切"和"柱用切"两个读音是否区别意义,古今音兼注的古汉语字词典在此问题上存在分歧。论文从《广韵》出发,根据《经典释文》"重"注音所显示的音义关系证明"重"的"直陇切"和"柱用切"两个读音是辨义的读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读音性质 《经典释文》
下载PDF
《论语集注》注音考
18
作者 钱倩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3年第6期115-117,共3页
邱德修先生的《朱子<论语集注>初探》和吕友仁先生的《朱子<论语集注>与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关系》两文谈到《论语集注》与《经典释文》的语音关系。通过对所有音读条目的对比、归纳,发现除吕文概括的四种分类以外,还... 邱德修先生的《朱子<论语集注>初探》和吕友仁先生的《朱子<论语集注>与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关系》两文谈到《论语集注》与《经典释文》的语音关系。通过对所有音读条目的对比、归纳,发现除吕文概括的四种分类以外,还存在着五种情况,而且朱熹以《释文》中的注音为蓝本,广采众说,有目的地裁择或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集注 经典释文 音读
下载PDF
论今本《经典释文》中的注音标识“上”“下”
19
作者 朱齐冰 《萍乡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73-77,81,共6页
今本《经典释文》中共有857例“多字字头”使用“上”“下”标识音注的用例,这些用例可分为为两字同时注音(719例)和为单字注音(138例)。其中前者符合《释文》体例,而为单字注音添加标识则不然,卢文弨、余行达已先发其疑。通过与敦煌残... 今本《经典释文》中共有857例“多字字头”使用“上”“下”标识音注的用例,这些用例可分为为两字同时注音(719例)和为单字注音(138例)。其中前者符合《释文》体例,而为单字注音添加标识则不然,卢文弨、余行达已先发其疑。通过与敦煌残卷P.3315的对比分析,可以推断今本《尚书音义》中的大量为“多字字头”中的单字注音(118例)使用的注音标识可能为陈鄂等人所增,属于其改造《释文》音注体例的一环。而其他音义中的零星用例,除部分合理外,也多与前人对《释文》的刊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释文 音注体例 “上”“下”
下载PDF
东晋李轨音切中的特殊音切
20
作者 吴萍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4期19-21,共3页
东晋经师李轨的音注中,有一些并不是单纯的注音,而是具有训诂学上的一些特点。现整理出四十条,概括为五种:承古音,破假借,释意义,以今字易古字,以借字易本字。
关键词 李轨 特殊音切 经典释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