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族、国族建设与中华现代国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永刚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6期97-103,共7页
因现代民族与国家融合而成的民族国家,民族尽显其政治属性的同时,国家也以其民族性为本质内涵。内忧外患背景下开启的中国模仿式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其基本特征是以"中华民族"为国家民族凝聚中国各族民众建立中华现代国家。... 因现代民族与国家融合而成的民族国家,民族尽显其政治属性的同时,国家也以其民族性为本质内涵。内忧外患背景下开启的中国模仿式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其基本特征是以"中华民族"为国家民族凝聚中国各族民众建立中华现代国家。新式知识阶层组建现代政党组织、动员、整合各族民众的建国过程中,"中华民族主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开政治整合与社会一体化。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及其建设既是中华现代国家建立的政治基石,也是中国疆域治理的基础性政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主义 中华民族 国家建构 认同政治 疆域治理
下载PDF
体国经野:汉赋中的国家认知及其书写 被引量:1
2
作者 赵金平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汉赋将汉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与认同华夏文化的群体视为“中国”,对其行政区域和文化形态进行了文学书写,同时,在地域空间秩序中描写了汉王朝疆域的“四至八达”,体现了赋家的国家认知。在疆域治理中,书写了武力征伐、行政管理和推行礼... 汉赋将汉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与认同华夏文化的群体视为“中国”,对其行政区域和文化形态进行了文学书写,同时,在地域空间秩序中描写了汉王朝疆域的“四至八达”,体现了赋家的国家认知。在疆域治理中,书写了武力征伐、行政管理和推行礼乐教化的边疆经营方略,展现了赋家对汉代边疆治理模式的理解。在汉王朝大一统的进程中,汉赋中的国家认知及其书写,成为“润色鸿业”和构建以汉王朝为中心的天下秩序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中国 疆域 国家认知 疆域治理
下载PDF
边界、流动与控制:清代水师的缉盗困境及其调适
3
作者 宋可达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152,共12页
清前期,国家通过一系列海域勘界活动,建立起一套以海界划分为内核的海洋控御体系,以控制海盗的自由流动,实现对流动人群乃至中国近海海域的绝对控制。然而,从海疆治理实践来看,海界愈分愈细,分散了沿海水师的机动作战力量,加剧了其在统... 清前期,国家通过一系列海域勘界活动,建立起一套以海界划分为内核的海洋控御体系,以控制海盗的自由流动,实现对流动人群乃至中国近海海域的绝对控制。然而,从海疆治理实践来看,海界愈分愈细,分散了沿海水师的机动作战力量,加剧了其在统筹行动、跨辖区合作等方面的困难。与此同时,随着海界的固定,水师营汛之间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畛域之见,海洋缉盗的以邻为壑现象日趋严重。面对水师缉盗的结构性困境,清中期以降,清政府试图对原有的海洋控御体系进行调整,包括加强对水师越界缉盗行动的引导、试行跨界巡哨制度、筹建独立的专业化水师,努力突破海界的束缚。陆地国家治理体制与具有高度流动性的海洋社会之间的矛盾,是清代海洋缉盗陷入困境的深刻症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水师 海界 流动人群 海疆治理
下载PDF
明代海疆治理与危机应对——以两部《闽海纪事》为线索 被引量:3
4
作者 万明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1-167,共7页
关于海疆治理的研究,现有的视角,一是以军事史为主,集中在军将活动;二是从海防角度,关注国家政策与制度层面的沿海军事和行政机构设置及其海防实践;三是从社会史出发,聚焦沿海或岛屿地方士绅与普通居民生活环境。明朝海疆治理与危机应... 关于海疆治理的研究,现有的视角,一是以军事史为主,集中在军将活动;二是从海防角度,关注国家政策与制度层面的沿海军事和行政机构设置及其海防实践;三是从社会史出发,聚焦沿海或岛屿地方士绅与普通居民生活环境。明朝海疆治理与危机应对中的地方官角色及其作用,长期以来成为一个缺失的视角。实际上,无论军将还是地方官,均守土有责,二者在战时的互动关系与作用,体现了明代海疆治理的整体特征。鉴于此,本文从两部《闽海纪事》入手,发掘利用新资料,考察嘉靖末年福建海疆治理与危机应对中的文武协同,彰显地方官的作用,以期有裨于推进明代海疆治理的基础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疆治理 危机应对 戚继光 万衣 《闽海纪事》
原文传递
清代江浙海域勘界考述 被引量:2
5
作者 宋可达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4-95,共12页
清朝继承了前明制度,东部海域属江南、浙江管辖。由于两省此前从未组织开展过海域勘界工作,这使得江浙之间的海域界线长期处于模糊状态,极不利于国家对东南海疆的经营和治理。为解决两省的海界纠纷和规范管理,在中央政府主导下,江浙地... 清朝继承了前明制度,东部海域属江南、浙江管辖。由于两省此前从未组织开展过海域勘界工作,这使得江浙之间的海域界线长期处于模糊状态,极不利于国家对东南海疆的经营和治理。为解决两省的海界纠纷和规范管理,在中央政府主导下,江浙地方在康熙二十九年至光绪九年间先后展开了七次海域勘界活动,两省逐渐形成了一条西起大洋山,中连马迹山、黄龙山、梅子山,东接花脑山、陈钱山、尽山的海域界线,其所管辖的山岛、海域范围得到一定程度的明确。江浙海域勘界,显示出清王朝对海疆实行清晰化行政治理的意愿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江浙 海域勘界 海疆治理
原文传递
清代海洋失事查勘制度建设及其困境 被引量:1
6
作者 宋可达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19,共8页
清康熙二十三年开海后,中国近海海域因海盗活动造成的商民船只失事案件持续增加。为维护海洋社会秩序,强化海上司法管辖,清政府在全面勘定沿海地方海域边界和内外洋界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海洋失事查勘制度,试图使海洋失事案件责有攸... 清康熙二十三年开海后,中国近海海域因海盗活动造成的商民船只失事案件持续增加。为维护海洋社会秩序,强化海上司法管辖,清政府在全面勘定沿海地方海域边界和内外洋界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海洋失事查勘制度,试图使海洋失事案件责有攸归。不过,随着清廷对失事查勘主体的问责机制日趋严密,加之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海洋失事查勘制度的推行面临沿海文武官员的层层阻力。同时,失事船主“候官会勘”司法程序的取消、传统水师洋图绘制技术的滞后,也影响了该制度的实际运行效果。朝廷定例与沿海地方司法实践之间的矛盾,是清代海洋失事查勘制度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失事查勘制度 海域勘界 内外洋 海疆治理
下载PDF
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被引量:30
7
作者 魏娜 赵成根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4-149,共6页
跨区域大气污染问题是当前中国大气治理领域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凸显了无边界的大气污染与有边界的行政区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京津冀地区是中国跨区域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虽然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京、津、冀三地在跨区域大气污... 跨区域大气污染问题是当前中国大气治理领域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凸显了无边界的大气污染与有边界的行政区划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京津冀地区是中国跨区域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虽然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京、津、冀三地在跨区域大气污染合作治理上取得一定进展,但囿于大气污染治理的属地主义局限以及三地空气治理上的"利益差",京津冀并未建立起跨区域大气治理的常态性和实效性机制。基于此,本研究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分析工具,对京津冀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既有实践与可行性基础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实现跨区域协同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京津冀跨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机制的几点展望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大气污染 属地治理 协同治理 利益协调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现实困境与体系重构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如海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8-64,72,共8页
中央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背景下,面对多年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积弊、地方政府及其部门间不合理的竞争与利益博弈等因素造成的规划乱序,亟需在"规划-衔接-体系"的分析框架下... 中央提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背景下,面对多年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积弊、地方政府及其部门间不合理的竞争与利益博弈等因素造成的规划乱序,亟需在"规划-衔接-体系"的分析框架下,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逻辑厘定,解构国土空间规划及其相关概念范畴,厘清国土空间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构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规划体系 多规合一 国土空间治理
下载PDF
流域府际生态协同治理优于属地治理的证成与实现——基于动态演化博弈模型 被引量:9
9
作者 王江 王鹏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34-1348,共15页
府际协同治理是推进流域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但其优于传统属地治理模式的证成逻辑并不明晰,这使得地方政府对生态协同治理效能的信心不足,流域府际生态协同治理机制的实行面临法制规范缺失、治理主体缺位和内生动... 府际协同治理是推进流域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但其优于传统属地治理模式的证成逻辑并不明晰,这使得地方政府对生态协同治理效能的信心不足,流域府际生态协同治理机制的实行面临法制规范缺失、治理主体缺位和内生动力缺乏的问题。以成本—收益为驱动分析框架,分别构建生态属地治理模式与府际生态协同治理模式的博弈模型,可厘清地方政府在流域生态治理中的行为逻辑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央政府是推动流域府际生态协同治理模式实施的有效领导力量;府际协同创造的生态治理加成效益证明了生态协同治理模式能够提升流域整体生态质量水平;生态治理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与公平化分配应当并重,以此作为流域生态治理的二元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治理 协同治理 属地治理 动态演化博弈
原文传递
面向乡村地区国土空间治理的乡村脆弱性评价——理论思考、实证研究与应用展望 被引量:7
10
作者 于婷婷 蒋存妍 +1 位作者 冷红 袁青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53,73,共10页
面对长期农业生产及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积累的乡村人地矛盾,乡村脆弱性评价能够直观反映国土空间潜在风险,客观描述国土空间基底和功能的受损状态,为指导乡村地区国土空间治理、完善乡村空间规划管控途径提供依据。依托现有人地耦合脆弱... 面对长期农业生产及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积累的乡村人地矛盾,乡村脆弱性评价能够直观反映国土空间潜在风险,客观描述国土空间基底和功能的受损状态,为指导乡村地区国土空间治理、完善乡村空间规划管控途径提供依据。依托现有人地耦合脆弱性评价方法,从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维度建立评价模型,构建乡村脆弱性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应用的方法及步骤,以黑龙江省117个县域单元为例进行评价实践,形成乡村脆弱性等级、类型、主因子、风险来源等成果,依托GIS平台直观呈现其空间分异格局,为黑龙江省乡村地区空间治理任务及建设发展目标制定提供依据,并将其融入县、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评价体系,以期共同指导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弱性评价 国土空间治理 乡村地区 国土空间规划评价体系 人地耦合
下载PDF
体育社会组织属地治理衍生的“双重排斥”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党琳燕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5-110,共6页
属地治理是我国社会组织监管的典型特征之一。在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属地治理的格局下,形成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双重排斥现象。作为一种管理制度,体育社会组织双重排斥体现优劣并存,其中优势包含: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特殊性;培育属地体... 属地治理是我国社会组织监管的典型特征之一。在我国体育社会组织属地治理的格局下,形成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双重排斥现象。作为一种管理制度,体育社会组织双重排斥体现优劣并存,其中优势包含: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特殊性;培育属地体育社会组织的责任要求;保持有效监管和评比工作的需要。劣势包含:与草根体育组织蓬勃发展的趋势背离,影响了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与直接登记注册制度的背离,影响了体育社会组织数量的增长;与政府购买要求公平的营商环境背离,导致政府购买竞争不足。改进体育社会组织双重排斥的路径包含:破解显性排斥,优化体育社会组织成长环境;针对隐性排斥,确立体育社会组织专业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属地治理 体育社会组织 双重排斥
下载PDF
美国原住民领土治理形式的调整: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创建与重组
12
作者 孙骜 刘云刚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9-157,共9页
印第安人保留地是美国联邦政府为了对印第安人实行治理而划定的领土空间,其变化的实质是美国联邦政府调整领土的治理形式,用以削弱印第安人享有的主权。本文对领土治理形式调整进行了理论化梳理。具体而言,国家是领土治理形式调整的主体... 印第安人保留地是美国联邦政府为了对印第安人实行治理而划定的领土空间,其变化的实质是美国联邦政府调整领土的治理形式,用以削弱印第安人享有的主权。本文对领土治理形式调整进行了理论化梳理。具体而言,国家是领土治理形式调整的主体;领土治理形式调整主要有赋予政策性地位、调整政策性地位以及消除政策性地位三种类型;领土治理形式调整是为了实现国家的政治目的。基于上述框架,本文的结论:第一,美国是印第安人保留地领土治理形式调整的主体。第二,在这种调整下,印第安人保留地经历了创建和重组两个时期。第三,印第安人保留地领土治理形式的调整是为了削弱保留地享有的主权权力。因此,国家可以采用灵活的领土治理形式,实现国家领土的高效利用。其中,重点关注国土开发战略、国土空间规划、行政区划调整等空间战略或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第安人保留地 领土 领土治理 主权 美国
原文传递
城市基层社区人口属地治理的实践逻辑——基于J市城中村社区双重治理的考察
13
作者 卢毅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21-126,共6页
我国城市治理逐步走向精细化,属地化治理理念已在基层社区得到落实。基于对J市城中村社区典型个案考察,发现常态化时期与紧急性时期存在双重治理模式。流动人口个人信息收集的路径依赖,使户籍地与居住地出现保护层面的城乡错位;流动人... 我国城市治理逐步走向精细化,属地化治理理念已在基层社区得到落实。基于对J市城中村社区典型个案考察,发现常态化时期与紧急性时期存在双重治理模式。流动人口个人信息收集的路径依赖,使户籍地与居住地出现保护层面的城乡错位;流动人口居住空间属性的法律迷思,催生出居委会、村委会与开发商之间责任层面的村居博弈。错位的实质在于人户分离的属地治理模式并未完全转向实时动态的属地治理模式;博弈的实质在于分散流动人口社会服务的供给责任,以回避常态化实践与紧急性动员之间存在的资源配置真空。在双重治理中,户籍制度、产权制度是治理困境的驱动机制,资源局限、服务不足是治理不善的内在逻辑。本研究有助于理解城中村社区人口属地化治理困境的制度根源,并提升和优化基层社会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 流动人口 属地治理 博弈 资源配置
下载PDF
多功能农业发展框架下法国乡村振兴经验探析与反思 被引量:2
14
作者 史春玉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54,共11页
多功能农业政策旨在推动农村发展从以单一生产功能为导向的目标向以经济、社会和环境功能综合发展为导向的目标转变,在地方层面形成更丰富的多样化农业实践活动,实现农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多功能农业被视作未来农村发展替代模式。法国... 多功能农业政策旨在推动农村发展从以单一生产功能为导向的目标向以经济、社会和环境功能综合发展为导向的目标转变,在地方层面形成更丰富的多样化农业实践活动,实现农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多功能农业被视作未来农村发展替代模式。法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试图调和社会平等和经济效率两种目标的张力和矛盾,在支持农业活动多样化的同时,实现农村地区整体性、系统性发展,建立区域范围内的城乡协同互补关系。不过,相关政策工具过度依赖于权力下放和项目制,导致中央政府的统筹和平衡职能被削弱,进一步扩大了区域和利益主体之间的不平等。因此,文章认为乡村振兴过程需要走出对“地方中心主义”和项目制的迷信,寻求能够最佳平衡效率和公平问题的治理结构和治理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农业 法国乡村振兴 城乡关系 国土治理
原文传递
地方政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模式转换与机制保障——从“属地治理”到“协同治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伟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67-72,共6页
地方政府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原则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属地治理,割裂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弱化了地区与地区之间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上的协同合作,难以从整体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新时代推动地方政府黄河流域生态... 地方政府传统的以行政区划为原则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属地治理,割裂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弱化了地区与地区之间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上的协同合作,难以从整体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新时代推动地方政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突破治理分割困境的客观要求,应对治理负外部性的必然选择,增进治理共同利益的重要举措和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地方政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因权责划分和利益分配,必然引发地方政府间的矛盾与冲突,故而需要通过建立文化共识、资源共享、利益共融、组织协调、政策协同、奖励惩罚等协同机制为其提供机制保障,以促进地方政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稳定性、持续性和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属地治理 协同治理 机制保障
下载PDF
从属地治理到统分结合——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变革的应然进路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锡生 李汶卓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22年第6期77-84,共8页
针对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在属地治理运行体制下基层政府的治理疲态和治理动力不足、流域治理效能大为缩减的现实问题,建立统分结合管理体制既要求科学规范属地治理,又强调建立流域管理机构以实现各主体、各要素在流域空间单元的交流互通... 针对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在属地治理运行体制下基层政府的治理疲态和治理动力不足、流域治理效能大为缩减的现实问题,建立统分结合管理体制既要求科学规范属地治理,又强调建立流域管理机构以实现各主体、各要素在流域空间单元的交流互通,是破解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困境的应然进路。面向统分结合的管理体制再造,应当从法律定位、法定职责以及与属地政府间关系三个方面搭建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管理机构雏形,并以明确白洋淀流域省、市、县、乡镇(街道)四级政府的职责分工为出发点,阻断“分锅避责”的责任转嫁路径;还需从法规完善、强化协同、资金保障、信息互通、科学决策五个方面对夯实统分结合管理体制的关键事项加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流域 环境体制变革 属地治理 统分结合
下载PDF
空间开发权视角下的国土空间治理探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林坚 高远 赵晔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93-1402,共10页
国土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开发权是国土空间治理的重点内容。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改革同步推进的背景下,从空间开发权的视角来审视国土空间治理,已成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在剖析国... 国土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开发权是国土空间治理的重点内容。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改革同步推进的背景下,从空间开发权的视角来审视国土空间治理,已成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在剖析国土空间治理基本内涵和运行关键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空间开发权的形成基础与内涵特征,据此分析提出基于空间开发权的国土空间治理运行逻辑。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国土空间治理的运行关键在于全生命周期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事关空间开发权的配置、调控与实现。(2)中国的空间开发权源自独有的两级土地发展权体系,是国土空间利用导致建设和非建设用途变化以及二者内部用途变化和空间利用强度变化所产生的权利,是两级、隐性、全域全要素陆海空间开发保护的权利。(3)中国国土空间治理的顺利运行应聚焦于两级空间开发权调配实现及主体互动协调。展望未来,以上述认知为切入点,加强空间开发权理论、空间开发权分级交易市场机制和统筹制度等研究,将有助于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改革的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开发权 国土空间治理 运行逻辑
原文传递
县域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区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及管制策略——以江苏赣榆为例 被引量:15
18
作者 姜海 陈磊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424-2436,共13页
从县域出发,深化主体功能区概念应用,探究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及其管制策略对深化我国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主体功能区与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理论关系,借助C-D生产函数考察江苏赣榆主体功能区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并... 从县域出发,深化主体功能区概念应用,探究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及其管制策略对深化我国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主体功能区与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理论关系,借助C-D生产函数考察江苏赣榆主体功能区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并差别化提出管制策略。研究表明,主体功能区建设实质是"以地为本",功能区划理念下土地资源空间配置应遵循边际净收益相等的转化度,具有增进用地效率、减少自发优势竞争效率损失的可能。对赣榆区研究发现,不同主体功能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数量存在过量配置,具有帕累托改进空间,其根源在于现行土地计划管理缺乏弹性机制调节指标,造成实际落地中的空间错配。因此,赣榆区应从全区统筹主体功能定位,协调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优化开发区"革新土地空间结构,转变经济与产业发展方式"、重点开发区"助力城镇工业化进程,确保土地资源利用效益"、限制开发区"着力粮经产品安全,创新农业生产用地经营模式"、禁止开发区"划定生态空间红线,探索农旅生态用地结构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治理 主体功能区 土地资源空间配置效率 管制策略 赣榆区
原文传递
详细规划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逻辑演进与完善策略 被引量:12
19
作者 于昕田 南明宽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48-53,共6页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完善空间治理体系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作为实施载体的空间规划体系已经建立,其中详细规划负责具体落实。基于此,文章解析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及详细规划改革的制度背景,分阶段回...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完善空间治理体系和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作为实施载体的空间规划体系已经建立,其中详细规划负责具体落实。基于此,文章解析了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及详细规划改革的制度背景,分阶段回顾了详细规划落实用途管制的演进历程,进而结合以往控规编制实施面临的问题,提出探索详细规划编管单元管理方式、构建“子单元—街坊—地块”管制层级,以及建立事前地籍、中间指标、最后差异化用途管制的管制手段等详细规划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策略,探讨了新时期详细规划如何在国土空间用途一体化管制中实现全域覆盖、全要素统筹的精准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详细规划 演进 问题 完善策略
下载PDF
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治理学科体系构建探讨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经南 刘耀林 +3 位作者 刘殿锋 何建华 江平 邱明丽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66-1573,共8页
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高质量发展目标,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与战略性支撑。重点针对国土空间治理学科体系建设,从学科体系框架、人才培养模式和队伍建设路径3个方... 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高质量发展目标,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与战略性支撑。重点针对国土空间治理学科体系建设,从学科体系框架、人才培养模式和队伍建设路径3个方面开展优化策略探讨,提出以统一调查为前提、空间规划为基础、用途管制为规则、审批监管为手段、法律法规为保障的全过程国土空间治理学科体系建设策略,构建以“理论基础宽厚-方法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卓越”为目标的系统化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多领域协同的国土空间治理队伍建设路径。未来国土空间治理相关学科发展应以学科体系建设为龙头、专业发展为核心、队伍建设为关键,不断提升国土空间治理学科、人才和队伍协同发展水平,为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治理 学科体系 人才培养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