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虚即气”之“即”当为“是”义考论——对牟宗三解读的反思 被引量:6
1
作者 杨泽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5,共15页
牟宗三将横渠"太虚即气"之"即"诠释为"不离之即",引发了诸多争论。无论考之于用字习惯、理论目的,还是历史阶序,这个"即"都只宜断为"是",意即"太虚"就是"气",... 牟宗三将横渠"太虚即气"之"即"诠释为"不离之即",引发了诸多争论。无论考之于用字习惯、理论目的,还是历史阶序,这个"即"都只宜断为"是",意即"太虚"就是"气",将横渠学理定性为气本论,在学理上没有违和感。牟宗三将"太虚即气"之"即"解释为"不离之即",属于"六经注我",意在凸显儒家"天道性命相贯通"的传统,以完善三系论的分判。我们可以借此消化牟宗三的儒学思想,但不宜认为这就是横渠思想的原貌。不明白这个关系,受牟宗三影响形成先入之见,是造成目前横渠研究多有混乱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 气横渠 牟宗三
原文传递
钱穆对张载“太虚”观的解读
2
作者 石力波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7-13,共7页
“太虚”是张载关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关键范畴,也是争议最多的范畴。钱穆概括关学为“长精思,重力践”,认为张载是“粹然一儒者”。他对张载“太虚”观念主要从幽、常、本体、全体、主体等角度加以解读。钱穆基于“虚”“气”不二的... “太虚”是张载关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关键范畴,也是争议最多的范畴。钱穆概括关学为“长精思,重力践”,认为张载是“粹然一儒者”。他对张载“太虚”观念主要从幽、常、本体、全体、主体等角度加以解读。钱穆基于“虚”“气”不二的根本性认识,认为“气”(包括气化以下)是从部分着眼,为一偏,为一客;“虚”是从整体着眼,为一全,为一主,为学界整合以“太虚”为“清通之气”或“形上本体”等不同见解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关学 “太虚” “气”
下载PDF
张载“气以载性”思想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吴静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24,共4页
张载苦心探析在气化流行过程中的"太虚"、"性"与"气"的关系,提出了"气以载性"、"气质之性"等理学命题,建构了以"性"为本、"气"为载体、"性""气&... 张载苦心探析在气化流行过程中的"太虚"、"性"与"气"的关系,提出了"气以载性"、"气质之性"等理学命题,建构了以"性"为本、"气"为载体、"性""气"互为表里共同化生万物的宇宙本体思想,为后来程朱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太虚 气化流行 气以载性 气质之性
下载PDF
由“太和”“心和”到“天人合一”——张载思想构建过程中对“和”的解读与诠释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睿 《学术探索》 CSSCI 2022年第2期7-12,共6页
古往今来众多学者和思想家对“和合”思想进行过解读与诠释,北宋理学家张载对“和”有着独特地解读与诠释。张载通过对“太和”的解读与诠释,合“太虚”与“气”,在动态的“太和”之道中构建起天道本体“太虚”;又通过对“心和”的解读... 古往今来众多学者和思想家对“和合”思想进行过解读与诠释,北宋理学家张载对“和”有着独特地解读与诠释。张载通过对“太和”的解读与诠释,合“太虚”与“气”,在动态的“太和”之道中构建起天道本体“太虚”;又通过对“心和”的解读与诠释,合“性”与“知觉”,在“天—道—性—心”逻辑中构建起道德本体“太虚”;最后在“民胞物与”中合“乾坤”与“父母”,为伦理赋予本体支撑,实现“天人合一”的理论构建,在其天道性命相贯通思想立体构建的同时,以“民胞物与”的理想境界为当时的儒家学者提供了价值关怀与践履信心。张载对“和”的解读与诠释不仅有助于其本身思想体系的构建,上承接先秦儒学之旨,下启宋明理学的心性之学,而且成为传统“和合”思想发展脉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 太和 太虚 心和 民胞物与
下载PDF
“以易为宗”——张载太极本体论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马鑫焱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373-375,共3页
《横渠易学》是宋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在易学史上居一定地位,且对理学史的奠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太极是《横渠易说》中至为关键的一个概念,是横渠易学本体论的基础。通过诠释横渠太极易象,指出张载是要以此阐明太虚"合... 《横渠易学》是宋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在易学史上居一定地位,且对理学史的奠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太极是《横渠易说》中至为关键的一个概念,是横渠易学本体论的基础。通过诠释横渠太极易象,指出张载是要以此阐明太虚"合两"之性。对此张载重点阐发了"一"与"两"之间的关系,说明由"合两"之性致使阴阳二气呈现至高的和谐——"太和"。太虚之性贯通于太虚与万物之间,且不离乎气而单独存在。横渠对太极与太虚"合两"之性做了创造性的结合,其易学本体论成为宋易中独特且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渠易说》 易象 太极 太虚
下载PDF
太虚大师与佛教慈善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明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48-56,共9页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继承传统佛教慈善的基础上,认为佛教慈善是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标志,佛教慈悲精神对国家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在他一生多变的思想历程中,...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继承传统佛教慈善的基础上,认为佛教慈善是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标志,佛教慈悲精神对国家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在他一生多变的思想历程中,始终把佛教慈善作为其佛教革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广泛参加了诸多佛教慈善的实践活动,并对孤儿教育、慈善医院等佛教慈善有所建言。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理论为近代以来的佛教慈善事业作了新的理论补充,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手段促进和扩大了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契理契机的慈善理念同样也蕴含了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思想,佛教慈善与佛教教育的紧密结合也构成了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新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 佛教慈善 孤儿教育 人间净土 佛教教育
下载PDF
何为“自由”:太虚佛教改革的中国化意涵 被引量:1
7
作者 惠忆晨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9,共39页
本文以近代著名僧人太虚在20世纪20至40年代的佛教改革和社会思想论说为对象,分析太虚是如何从佛教教理出发,因应当时的各种社会思潮,提出社会改革方案,并论述佛教同社会思潮以及社会转型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本文一方面管窥佛教文明面... 本文以近代著名僧人太虚在20世纪20至40年代的佛教改革和社会思想论说为对象,分析太虚是如何从佛教教理出发,因应当时的各种社会思潮,提出社会改革方案,并论述佛教同社会思潮以及社会转型之间的相互建构关系。本文一方面管窥佛教文明面对现代社会的创造性适应与转化何以可能,另一方面呈现一种积极入世的中国佛教面貌,使太虚的理念同韦伯比较宗教社会学中有关大乘佛教的现世心态和生活动力的论述展开隔空对话。最后,本文尝试从“方便”与“究竟”的范畴入手挖掘太虚社会理论的价值,也为佛教中国化提供新的理解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 社会转型 佛教中国化
下载PDF
“原象”在中医学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2
8
作者 范逸品 王永炎 张志斌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25-28,共4页
探讨"原象"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通过太虚象与"气一元论"的联系展开,具体表现为:"原象"是构成万物的本原;"原象"的流动和转化实质是气的运动和气化。
关键词 “原象” 太虚 中医学 应用
原文传递
太虚大师佛学思想的世俗化探求 被引量:2
9
作者 贲利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8-120,共3页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世俗化转向成为各界也包括思想界的普遍趋势,因此,明清之际出世化倾向突显的佛学在近现代的发展,更加具有与世俗化问题对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太虚大师作为中国现代佛教发展的领军人物,紧紧围绕"世俗化"...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世俗化转向成为各界也包括思想界的普遍趋势,因此,明清之际出世化倾向突显的佛学在近现代的发展,更加具有与世俗化问题对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太虚大师作为中国现代佛教发展的领军人物,紧紧围绕"世俗化"这一核心问题,在保留自身超越性品格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佛学的世俗化转向,为佛学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 佛学 佛教 世俗化
下载PDF
张载理学体系探究——以《正蒙》为中心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腾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12-120,共9页
汉语学界对于张载的研究,长期处于两种框架之下,一是程朱理学的“理气论”,这种观点试图将“太虚”概念与“理”对扬,进而将“太虚”理解为形而上之理;二是受西方哲学影响,将本体与现象这一框架运用于张载哲学,或将太虚理解为“太虚神体... 汉语学界对于张载的研究,长期处于两种框架之下,一是程朱理学的“理气论”,这种观点试图将“太虚”概念与“理”对扬,进而将“太虚”理解为形而上之理;二是受西方哲学影响,将本体与现象这一框架运用于张载哲学,或将太虚理解为“太虚神体”,或支持“气本论”。但张载《正蒙》文本所揭示的“太虚-天地-人物”的三重结构才是其哲学的真实结构与世界图景,在其中“天地”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它是人物的直接生成者,且是人自身价值与意义的来源,而太虚对于人的意义唯有经过天地的中介才能呈现。这一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存在某种类型的静态的实体化本体。总之,上述两种框架都对张载哲学造成了某种遮蔽,而“太虚-天地-人物”的三重结构更能彰显张载哲学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正蒙》 体系 太虚 天地 人物
下载PDF
武昌“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忆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海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49-251,共3页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是近代佛学研究和教育的重镇,作为一个研究型图书馆,它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能,以丰富的馆藏,有序的管理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国图书馆史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 太虚 研究型图书馆
下载PDF
归太虚而成圣人——大盐中斋的太虚境界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燕 潘畅和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9-12,共4页
大盐中斋在思想学术上以阳明学为立足点,兼收程朱,其思想以"太虚"为核心,归太虚就是要遵从天地万物之理,成就圣人境界。要归太虚,必须致良知;而良知为气质所拘束,只有变化气质,消除气拘物蔽,达观生死,才能使心复归太虚本体,... 大盐中斋在思想学术上以阳明学为立足点,兼收程朱,其思想以"太虚"为核心,归太虚就是要遵从天地万物之理,成就圣人境界。要归太虚,必须致良知;而良知为气质所拘束,只有变化气质,消除气拘物蔽,达观生死,才能使心复归太虚本体,真正达到致良知;与致良知相对而言,去虚伪也是归太虚的一个方法,即祛除人欲虚妄以显现灵明良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学 太虚 致良知
下载PDF
日本阳明学者的“太虚”实学品格
13
作者 关雅泉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3年第4期116-127,共12页
“太虚”作为张载思想中的核心问题被广泛探究。随着宋明理学东渐日本,“太虚”思想又贯穿于日本阳明学的发展与演进之中。日本阳明学者以宋明儒者为宗,将“太虚”与“心”接轨,从江户初期中江藤树的“心包太虚”说、熊泽蕃山“心即太... “太虚”作为张载思想中的核心问题被广泛探究。随着宋明理学东渐日本,“太虚”思想又贯穿于日本阳明学的发展与演进之中。日本阳明学者以宋明儒者为宗,将“太虚”与“心”接轨,从江户初期中江藤树的“心包太虚”说、熊泽蕃山“心即太虚”说,到幕末大盐中斋的“心归太虚”说,都表现出与中国阳明学不同的实学品格与务实精神。与传统儒学多从宇宙论、本体论的向度对“太虚”的概念进行推绎相比,日本阳明学者更加关注外部存在与精神世界的关联,以及主体的工夫践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学 太虚 实学
原文传递
张载著作中的“虚”、“虚空”、“太虚”之辨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海成 《唐都学刊》 2013年第5期34-37,共4页
在张载著作中,"虚"、"虚空"、"太虚"在意义上有所区别,指的不是同一个概念,不能随意替换。"太虚"是与"气"、"天"等同一个层次的存在者,而"虚"主要指气、天、人... 在张载著作中,"虚"、"虚空"、"太虚"在意义上有所区别,指的不是同一个概念,不能随意替换。"太虚"是与"气"、"天"等同一个层次的存在者,而"虚"主要指气、天、人心等存在者的特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空 太虚 张载
下载PDF
中国佛教改革思潮的演进逻辑初探——以德清和太虚为中心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俊 《宜春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12-16,共5页
憨山德清和太虚大师所领导的晚明佛教改革与民国佛教改革,代表了近代中国佛教改革史上的两种重要范式,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历史关联,应该视作同一历史进程(即佛教复兴运动)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既存在诸多共性,如相似的历史情境和思想渊... 憨山德清和太虚大师所领导的晚明佛教改革与民国佛教改革,代表了近代中国佛教改革史上的两种重要范式,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历史关联,应该视作同一历史进程(即佛教复兴运动)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既存在诸多共性,如相似的历史情境和思想渊源;又存在巨大差异,如改革的目的和程度。隐藏在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之下的佛教改革逻辑是从改革到革命、从"山林化""鬼神化"到"大众化""人间化",其内部所蕴含的宗教与世俗之间的张力转换(化世俗为神圣)为现代佛教提供了历史借鉴和思想资源。这场改革从整体上塑造了近代中国佛教的基本历史动向,此即佛教的人间化与世俗化,而这一历史动向最重要的现代演变则是人间佛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憨山德清 太虚大师 佛教改革 晚明佛教 人间佛教
下载PDF
张载论性——兼论牟宗三对张载性论的阐释
16
作者 卢有才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1-18,共8页
张载认为,性可以从体、用两方面来理解。体之性是太虚之气所具有的“虚而神”的本性,是万物统一的根源、变化的动力,表现为神妙不测的变化性能;用之性是太虚之气所具有的大化流行之妙用,表现为天道流行过程。人之性是体之性、用之性在... 张载认为,性可以从体、用两方面来理解。体之性是太虚之气所具有的“虚而神”的本性,是万物统一的根源、变化的动力,表现为神妙不测的变化性能;用之性是太虚之气所具有的大化流行之妙用,表现为天道流行过程。人之性是体之性、用之性在人伦社会中的呈现,可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纯粹至善的,气质之性是恶的来源。人性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根除气质之恶,复归纯粹至善的天地之性。要回归天地之性,使天地之性统率气质之性,既要“继善成性”,又要“变化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太虚之气 体之性 用之性 人之性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下载PDF
“太虚”本体视域下张载天人贯通论新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律璞 林乐昌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45,共6页
张载认为,太虚是气和万物的本体,也即"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理论,认为太虚和气是两个层级的概念。"太虚即气"不能理解为太虚就是气,而要理解为太虚包含气。张载提出天人贯通有两个途径... 张载认为,太虚是气和万物的本体,也即"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理论,认为太虚和气是两个层级的概念。"太虚即气"不能理解为太虚就是气,而要理解为太虚包含气。张载提出天人贯通有两个途径:太虚→气→万物(人);太虚→心(性)→人。张载不仅从客观方面,即物性方面实现了天与人的贯通,更从道德价值层面,也即人的精神层面,实现了天与人的贯通。由此,天与人真正实现了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虚 张载 天人贯通论
下载PDF
张载“太虚”与“天”关系辨析——兼论“立天地之大义”
18
作者 王龙 《思想与文化》 2023年第2期187-203,共17页
“太虚”阴阳一物,是湛然无形清通的气。“天”为气化之天,是阴阳两分后对立统一的气。因均为阴阳之气,所以两者同质。因从阴阳一物气化为阴阳两分,所以“太虚”先于“天”、生出“天”。“天”分有形与无形,阴阳之气贯通其间,造就宇宙... “太虚”阴阳一物,是湛然无形清通的气。“天”为气化之天,是阴阳两分后对立统一的气。因均为阴阳之气,所以两者同质。因从阴阳一物气化为阴阳两分,所以“太虚”先于“天”、生出“天”。“天”分有形与无形,阴阳之气贯通其间,造就宇宙的大化流行。有形之天与地交感化生万物,是为“天地之大义”之一;有形之天地因能够化生万物成为宇宙大化流行的核心支点,是为“天地之大义”之二。张载所“立”意指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太虚
原文传递
张载“太虚”的价值向度与品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奇伟 王传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7-173,共7页
张载基于"太虚"的哲学基点不仅建构了系统而缜密的价值哲学体系,而且在前贤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创见,尤其是他建构的以"太虚"为基点的价值哲学更是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诸多学者。在"太虚至善"的价值理... 张载基于"太虚"的哲学基点不仅建构了系统而缜密的价值哲学体系,而且在前贤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创见,尤其是他建构的以"太虚"为基点的价值哲学更是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诸多学者。在"太虚至善"的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张载提出了天地之性、气质之性,并试图通过变化气质来消弭二者间的张力,从而创建出"人"作为道德主体的"善反"之路与复归之路。正是在"人"趋近于"天"、趋近于"太虚"的价值理路中,"人"的价值与"太虚"的价值得以完美地融合与呈现并在融合中实现价值超越;同时,个人在现实世界与价值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价值理想与"民胞物与"的现实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太虚” 价值本体 价值向度 价值品性
下载PDF
张载“四有句”诠解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济洲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31,共5页
《正蒙》中的"四有句"是张载哲学的纲维。张载对"太虚"和"太和"的诠释借鉴了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思想。"太虚"与"太和"所共同构成的"天道"具有物化和德性的双... 《正蒙》中的"四有句"是张载哲学的纲维。张载对"太虚"和"太和"的诠释借鉴了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思想。"太虚"与"太和"所共同构成的"天道"具有物化和德性的双重属性。从"四有句"来看,张载明"天道"是为了立"心性"。"太虚"中至善的"天命之性"与"太和"中偏斜的"气质之性"降化入人心后,人心具有了"性善"的潜能和"行恶"的可能。在维护儒家"性善论"的基础上,张载用"行恶"的可能性代替了"性恶"的问题,弥补了儒家心性论之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四有句 太虚 太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