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房性心动过速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8
1
作者 戈海延 李小梅 +2 位作者 张宴 刘海菊 李延辉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409-1411,共3页
目的 探讨儿童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不同发作类型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相关性及其高危因素.方法 将72例房速患儿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改变分为房速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组及无心肌病组,分析房性心律占全天心搏百分比、心率及房... 目的 探讨儿童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不同发作类型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相关性及其高危因素.方法 将72例房速患儿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改变分为房速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组及无心肌病组,分析房性心律占全天心搏百分比、心率及房速发作类型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相关性,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 72例房速患儿中,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发病率为23.6%.无休止性房速患儿心肌病的发病率(53.6%)显著高于短阵房速患儿心肌病发病率(4.5%)(P<0.01).心肌病组与无心肌病组相比,房性心律占全天心搏百分比[(98±5)%比(37±4)%]、平均心率[(134.25±19.24)次/min比(100.03 ±18.83)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心肌病组患儿心动过速控制后,LVEF在6~75 d[(29.44±21.62)d]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房速持续发作,房性心律占全天心搏百分比越高、房速时24 h平均心率越快越易并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经有效控制房速,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可逆转为正常;对存在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高危因素的房速患儿应早期干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性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儿童
原文传递
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韩晓华 王凤 +3 位作者 吴琳 田宏 梁雪村 刘芳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的临床特征、药物疗效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出院诊断中各种类型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且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30%的病历,采集临床表现、抗心律失常治疗、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 目的探讨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的临床特征、药物疗效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出院诊断中各种类型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且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30%的病历,采集临床表现、抗心律失常治疗、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评估以及生物标志物。临床随访终点定义为LVFS≥30%和标化左室舒张末期内径(Z-LVEDD)<2.0。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肌病变恢复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2003年5月至2016年1月56例TIC患儿进入本文分析,男37例(66.1%),<1岁婴儿40例(71.4%)。房性心动过速(53.6%)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7.5%)是儿童TIC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所有患儿均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效29例(51.8%),部分有效23例(41.1%),无效4例(7.1%);乙胺碘呋酮是最常被选用(69.6%)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单独或联合使用的总有效率达92.3%(36/39)。除外2例死亡病例,54例TIC患儿LVFS治疗前[(23.7±3.7)%]和治疗后[(32.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Z-LVEDD治疗前(2.79±3.04)和治疗后(0.3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VFS与ZLVEDD达到随访终点定义的中位时间分别10 d和42 d。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治疗前[(15 711±11 453)pg·mL^(-1)]和治疗后[(1 287±1 510)pg·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Z-LVEDD越小,越利于Z-LVEDD早期恢复(β=0.528,95%CI:0.127~0.506,P=0.002)。结论儿童TIC心动过速有效控制后,心肌功能可部分或完全恢复。临床医生的早期识别与有效治疗对于儿童TIC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快速型心律失常 儿童
下载PDF
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22例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汪希珂 徐欣怡 +5 位作者 刘廷亮 高伟 黄美蓉 李奋 孙锟 郭颖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54-1058,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诊断为TIC的2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1.82%的TIC由房性心律失常所致,多见于男性小婴儿。TIC患儿经控制心律失常及强心、利尿、扩... 目的探讨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诊断为TIC的2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1.82%的TIC由房性心律失常所致,多见于男性小婴儿。TIC患儿经控制心律失常及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后症状缓解,心功能恢复正常,有效药物治疗时间平均(14.00±8.20)d。10例复发心动过速中7例见于房性心律失常患儿,经治疗后缓解。复发患儿中3例再发TIC,经治疗后心功能仍可恢复正常,但治疗时间较初次发作治疗时间延长,平均(19.50±8.4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TIC患儿于学龄前期行射频消融术后治愈。TIC患儿经治疗后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功能明显改善,包括经体表面积标化后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缩短分数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TIC是一种可逆性、预后良好的心肌病。任何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均可诱发儿童TIC,并以房性心律失常多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室性心律失常所致TIC需行射频消融术获得根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快速心律失常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被引量:6
4
作者 韩晓华 王凤 吴琳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2-74,共3页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心动过速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表现为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控制后,心肌功能失常可完全或部分恢复。此类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是一种可逆的继发性心肌病,总体预后良好,但其在临床实践中常不被大多数...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心动过速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表现为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控制后,心肌功能失常可完全或部分恢复。此类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是一种可逆的继发性心肌病,总体预后良好,但其在临床实践中常不被大多数儿科医师所认识。现对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临床诊断标准、发病机制、疾病特征、治疗手段及预后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与规范化治疗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快速型心律失常 儿童
原文传递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刘长乐 刘瑞蒙 +1 位作者 李广平 胡小宁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3-336,共4页
持续性室上性或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引起心室扩大、心功能进行性下降并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甚至猝死,这一类临床综合征称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鉴于TIC的可逆性,早期诊断并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对于此种特殊类型心肌病的逆转显得尤为重... 持续性室上性或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引起心室扩大、心功能进行性下降并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甚至猝死,这一类临床综合征称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鉴于TIC的可逆性,早期诊断并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对于此种特殊类型心肌病的逆转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TIC的临床分型、病因、发病机制、诊断要点、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系统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疾病 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 心性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综述
下载PDF
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效果评价 被引量:5
6
作者 张连城 丁娟 米黑热古丽 《西部医学》 2015年第3期374-376,共3页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使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对照组使用地高辛0.25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卡托普利25mg,口服,3次/d;胺碘酮5mg...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使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对照组使用地高辛0.25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卡托普利25mg,口服,3次/d;胺碘酮5mg/kg快速静脉滴注,45min后改为维持量10mg/(kg·d)静滴至心功能改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血浆NT-proBNP水平。结果研究组心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F、LVEDD和NT-proBN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LVEF、LVEDD和NT-proBNP水平分别为59.5±8.9、47.5±10.1、(51.8±6.9)mm和(54.2±5.7)、(478.4±753.2)、(793.9±964.5)pg/ml,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使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效果较药物治疗更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射频消融术 药物治疗
下载PDF
伊伐布雷定敏感性房性心动过速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杨漫漫 时向民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9期797-801,共5页
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是常见的心律失常,部分表现为局灶起源无休止房速,易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常规抗心律失常药效果不理想。伊伐布雷定对部分房速敏感,不仅可有效控制心室率,还可促进房速转复及窦性心律的维持,称为伊伐布雷定敏感性房... 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是常见的心律失常,部分表现为局灶起源无休止房速,易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常规抗心律失常药效果不理想。伊伐布雷定对部分房速敏感,不仅可有效控制心室率,还可促进房速转复及窦性心律的维持,称为伊伐布雷定敏感性房速。心房异位节律点存在类窦房结样组织,以及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介导的I_(f)电流导致自律性增高,是伊伐布雷定敏感性房速的发病机制。现对伊伐布雷定敏感性房速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伐布雷定 房性心动过速 I_(f)电流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下载PDF
快速性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郭义山 杨宁 王东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8年第6期434-436,共3页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临床较常见,却极易被误诊误治。由于该类心肌病与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因此临床上极其难辨。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氧化应激、心肌代谢能量异常等有关。本文阐述了快速性心律失常性...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临床较常见,却极易被误诊误治。由于该类心肌病与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因此临床上极其难辨。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氧化应激、心肌代谢能量异常等有关。本文阐述了快速性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肌病 红细胞分布宽度
下载PDF
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物-1在实验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中的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侯雪梅 钟敬泉 +7 位作者 张薇 李艳 钟明 杨桂荣 高海青 蒋桂花 王荣 张运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6期521-524,共4页
目的观察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时金属蛋白酶(MMP)-9及其抑制剂(TIMP)-1的变化。方法对11只犬采用快速右房起搏建立TIC模型组,6只犬作假手术组(对照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检查测量在窦性心律下的血流动力学数据。应用电子显微镜... 目的观察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时金属蛋白酶(MMP)-9及其抑制剂(TIMP)-1的变化。方法对11只犬采用快速右房起搏建立TIC模型组,6只犬作假手术组(对照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检查测量在窦性心律下的血流动力学数据。应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左室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MMP-9及TIMP-1的相对变化通过免疫印迹法获得。结果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TIC组犬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收缩末期容积均显著增加(P<0.05);左室射血分数在起搏1周后显著减小(P<0.05)。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显著下降,最大下降速率绝对值显著下降(P<0.05和0.001),左室舒张末期压显著增大,左室松弛时间常数明显延长(P<0.05),二尖瓣血流频谱A波峰值流速和E波峰值流速均显著减小。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发生变化,同时MMP-9增加,TIMP-1减少。结论快速右房起搏可制造TIC模型,TIC时MMP-9增加,TIMP-1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金属蛋白酶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
下载PDF
单中心近5年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328例射频消融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江河 李小梅 +4 位作者 张仪 李梅婷 刘海菊 李璟昊 周挥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458-1462,共5页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s)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射频消融的特发性VAs患儿328例,其中男205例,女123例;年龄(7.8±3.9)岁;体质量(32.8±17.7)kg。分析儿童...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s)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射频消融的特发性VAs患儿328例,其中男205例,女123例;年龄(7.8±3.9)岁;体质量(32.8±17.7)kg。分析儿童不同起源位置VAs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结果328例患儿首次发病年龄为(5.4±4.1)岁,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占57.6%,非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占28.7%,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占13.7%;合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38例(11.6%,38/328例)。328例患儿中除13例术中未能诱发VAs,315例经标测证实VAs起源于流出道152例(152/328例,46.4%),其中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位46.1%、左冠窦27.6%、右冠窦18.4%、右心室流出道游离壁7.9%;三尖瓣环55例(55/328例,16.5%);左后分支54例(54/328例,17.4%);左心室后乳头肌39例(39/328例,11.9%);多源性5例(5/328例,1.5%);左前分支3例(3/328例,0.9%);其他7例(7/328例,2.1%)。接受射频消融307例(307/328例,93.6%),即时成功271例(271/307例,88.3%),有效14例(14/307例,4.6%),失败22例(22/307例,7.2%)。随访3~36个月,再发42例(42/271例,15.5%)。手术曝光时间(3.2±5.8)min,曝光量(1.4±2.6)mGy,剂量面积乘积(384.2±42.6)mGy·cm2。术中发生相关血管并发症4例(4/328例,1.2%)。本组资料中≤3岁婴幼儿20例,除1例术中未诱发外,余19例均行射频消融,即时成功18例(18/19例,94.7%),随访复发4例(4/18例,22.2%),术中发生相关血管并发症1例(1/20例,5.0%),无心肌穿孔、心包填塞及房室阻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起源于流出道的儿童特发性VAs以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位最常见;流出道及三尖瓣环起源消融效果较好,左心室分支型及左后乳头肌起源复发率相对较高;婴幼儿特发性VAs射频消融相对安全有效,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由经验丰富的儿科电生理医师操作;三维标测指导射频消融可将辐射量控制在极低的安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儿童
原文传递
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建妙 齐书英 +2 位作者 王建军 张国瑞 朱娜娜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14期2091-2095,共5页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证实快速心律失常、左心房和(或)左心室增大,心功能减低(EF<50%)的单纯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20例,经RFCA治疗后随访6个月...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证实快速心律失常、左心房和(或)左心室增大,心功能减低(EF<50%)的单纯性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患者20例,经RFCA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前,术后后3、6个月的心率和窦性心律维持情况、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衰药物使用率、心胸比率(CT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以及6min步行距离(6-MWT)改善情况。结果1例右心耳房速患者射频消融手术失败,1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心室率控制在70~90次/min,18例患者术后转复为窦性心律,手术成功率90%。术后1例患者出现股动脉血肿经压迫后好转,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无心包填塞、冠状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射频消融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Ⅰ级心功能比例增多,心率、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衰药物应用率均下降,CRT、LAD、LVEDD缩小、NT-proBNP下降、LVEF及6-MWT提高,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比较Ⅰ级心功能比例进一步增多,抗心律失常和抗心衰药物应用率进一步下降,CRT、LAD、LVEDD进一步缩小、6-MWT进一步下降、LVEF及进一步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射频消融术 临床效果
下载PDF
射频消融室上速逆转心动过速性心肌病1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小贞 于运福 +1 位作者 杨鹏伟 闫继锋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 观察室上性心动过速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房室折返性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导致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患者19例,入院心电图示持续心动过速发作,均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速,分析其临床... 目的 观察室上性心动过速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房室折返性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导致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患者19例,入院心电图示持续心动过速发作,均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速,分析其临床特点并观察术前术后超声及胸部X片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射频消融房室结双径路及房室旁道后6个月,心功能(NYHA分级)明显改善(2.3±1.2比1.1±0.2,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小[(64.40±6.72)mm比(52.30±4.88)mm,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高(0.32±0.07比0.61±0.30,P<0.01);心胸比变小(0.64±0.06比0.53±0.03,P<0.01).结论 房室结折返性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射频消融房室旁道或房室结可逆转心肌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室上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下载PDF
卡托普利对心动过速心肌病心肌缝隙连接蛋白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陶文 钟敬泉 +3 位作者 张薇 李艳 侯雪梅 张运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研究卡托普利对心动过速心肌病(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TIC)实验犬心室肌中缝隙连接蛋白重构的影响。方法24只犬随机分为3组。起搏组:实验犬植入永久起搏器,经颈外静脉途径将起搏电极导线置入右心耳(起搏频率350... 目的研究卡托普利对心动过速心肌病(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TIC)实验犬心室肌中缝隙连接蛋白重构的影响。方法24只犬随机分为3组。起搏组:实验犬植入永久起搏器,经颈外静脉途径将起搏电极导线置入右心耳(起搏频率350~450次/min)。起搏加药物组:起搏器植入同起搏组,起搏器植入前3d至起搏8周后,每日给予卡托普利50mg 2次/日口服;对照组:实验犬未植入起搏器也未服药。分别在起搏前及起搏后第1、4、8周记录12导联心电图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起搏8周后行心导管检查,并用激光头聚焦显微镜测定3组左心室肌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Cx43)含量。结果左心室肌Cx43含量比较:起搏组VS对照组(P〈0.001);起搏组vs起搏加药物组(P〈0.05),起搏组Cx43含量均明显减低。结论卡托普利有明显延缓慢性实验犬TIC左心室Cx43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卡托普利 缝隙连接蛋白
下载PDF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艳琴 张翼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7年第5期605-608,共4页
长期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引起心室扩大和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即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早期应用药物或导管消融可控制或消除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和心功能障碍可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即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是可逆性的。现就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 长期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引起心室扩大和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即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早期应用药物或导管消融可控制或消除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和心功能障碍可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即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是可逆性的。现就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作如下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心功能不全 导管消融
下载PDF
快速心房起搏制作猪心动过速心肌病动物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超群 王志荣 +4 位作者 顾万华 李飞 程明月 李承宗 徐唔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243-245,共3页
目的探讨通过快速心房起搏构建猪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模型的可行性。方法10只健康小猪经穿刺颈静脉途径植人AAI型起搏器,8只给予400次/min的快速右心房起搏2周,2只不起搏作为对照组,起搏前后应用超声心动图观测收缩、舒张末期左心室容... 目的探讨通过快速心房起搏构建猪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模型的可行性。方法10只健康小猪经穿刺颈静脉途径植人AAI型起搏器,8只给予400次/min的快速右心房起搏2周,2只不起搏作为对照组,起搏前后应用超声心动图观测收缩、舒张末期左心室容积大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检测血心房钠尿肽(ANP)水平;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左心室心肌病理改变。结果快速起搏2周后,猪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舒张末期容积(LVEDV)均显著增加(P〈0.05);血浆中ANP显著增加,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可见心室组织细胞排列紊乱,出现局灶性坏死、肌溶解、水肿、间质胶原结缔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结论短期快速心房起搏是建立猪心动过速心肌病动物模型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快速心房起搏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向婉旖(综述) 刘晓燕(审校)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1年第2期78-81,共4页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a induced cardiomyopathy,TIC)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心动过速导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肌病。TIC可继发于各种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不全。此病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是一种可逆...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a induced cardiomyopathy,TIC)是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心动过速导致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肌病。TIC可继发于各种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不全。此病可发生于各年龄阶段,是一种可逆的、总体预后良好的获得性心肌病。通过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心动过速得到控制后,患者心脏功能可部分或者完全恢复正常。在临床工作中,儿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尚欠缺,导致该病易漏诊、误诊,从而延误诊治。该文就儿童TIC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儿科医生诊疗工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儿童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原文传递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导致心肌病的风险因素研究
17
作者 张燕 刘筱 +3 位作者 田晓芬 陶卉 于杨 吴群英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7期89-93,共5页
目的分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ATs)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CM)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5年3月在该院行心内电生理学检查并确诊为局灶性ATs的196例患者资料,其中17例患者确诊为TCM。结果 (1)在196例局灶性... 目的分析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ATs)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CM)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5年3月在该院行心内电生理学检查并确诊为局灶性ATs的196例患者资料,其中17例患者确诊为TCM。结果 (1)在196例局灶性ATs中,TCM患者多见于年轻男性(P<0.05);且心动过速性质多为持续性(P<0.05);(2)TCM患者与局灶性ATs患者的心动过速周期、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多变量分析中,年龄、持续性是TCM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年轻是TCM患者的显著特征;(4)(51±19)个月的随访中,16例TCM患者经射频消融术或严格的胺碘酮控制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提高(P<0.05);1例TCM患者因擅自停用胺碘酮死于心力衰竭。结论局灶性ATs导致TCM的发病率为8.67%;年轻和持久性是TCM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部分TCM患者的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性心动过速 心肌病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下载PDF
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临床特点及与扩张型心肌病对照分析
18
作者 向婉旖 张蕾 刘晓燕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10-516,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9月住院治疗的18例TIC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选取同时期住院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40例,比较TIC组和DCM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结... 目的探讨儿童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IC)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9月住院治疗的18例TIC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选取同时期住院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40例,比较TIC组和DCM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TIC组18例患儿中,心律失常类型以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为主(15例,83.3%)。15例房速中,8例为持续无休止性房速。中重度左心收缩功能下降者(n=7)心律失常占总心率百分比为100%(91.9%~100%),轻度下降者(n=7)为38.7%(32.9%~9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儿均首先予以药物治疗,6例药物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12例药物转复后不能维持窦性心律者中7例行射频消融术,均成功复律,其余5例予药物控制心律及心室率,心室率明显下降,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及负荷明显降低。与DCM组相比,TIC患儿诊断年龄较小,急性期心率较快,急性期HR指数较大、心功能Ⅲ~Ⅳ级发生比例较低,首次就诊时经体表面积标准化后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Z值(LVEDD-Z)较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较高,房速比例较高,室速比例较低,24小时动态心电图总心率较高,心律失常占总心率百分比较高,治疗2周内血B型利钠肽(BNP)水平升高的比例较低,治疗前BNP与治疗后2周内BNP的比值(BNP-R)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动过速显著,异位节律心动过速负荷高,同时合并左心收缩功能受损及心脏扩大,复律或控制心室率后受损左心收缩功能恢复快且完全,心脏扩大恢复明显需多考虑TIC诊断。TIC患儿总体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心动过速 扩张型心肌病 儿童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诱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1例
19
作者 王广强 杨洋 +1 位作者 张博 孙健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9-160,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36岁,因发作性心悸10年余,加重伴胸闷、气短4d入院。既往频发室性期前收缩10年余,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遗传病及猝死史。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右室流出道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射频消融术
原文传递
婴幼儿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研究
20
作者 李奇蕊 袁越 +3 位作者 王勤 林利 高路 邵魏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15年第8期554-557,共4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确诊ILVT的37例婴幼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7例ILVT患... 目的探讨婴幼儿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确诊ILVT的37例婴幼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7例ILVT患儿1岁以上者多见,男童好发,临床表现多样化,尿少伴水肿等心功能不全者5例,晕厥发作2例,烦躁哭闹、乏力多汗22例,无任何临床症状者8例。37例患儿中,20例(54.1%)为无休止陛发作,17例(45.9%)为短阵发作。9例(24.3%)患儿并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tachycardia—induced cardiomyopathy,TIC),其中8例继发于无休止性室性心动过速,无TIC患儿与TIC患儿心室率[(206.2±38.7)次/minvs.(171.8±38.7)次/min]和病程[(22.64-15.3)dvs.(9.8±6.0)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4例患儿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维拉帕米转复率较高(87.0%,20/23)。8例患儿药物治疗无效行射频消融根治。经随访,所有患儿恢复良好,TIC患儿在心动过速控制后,心脏结构及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35.4±7.2)mm vs.(28.9±5.6)mm,左室射血分数:(46.7±4.0)%VS.(70.1±1.5)%],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婴幼儿儿VT临床少见,病情轻重相差悬殊。持续无休止性发作、心室率越快及病程长易并发TIC。射频消融为有效根治方法。早期诊断并终止心动过速尤为重要,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