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在生物分子互作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海明 钱凯先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4-357,361,共5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可以在天然状态下反映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核酸、新药分子-疾病靶蛋白等生物分子互作,如特异结合、解离、分子识别等动力学过程,为实时、动态获取生物分子互作信息,从而阐明生命现象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工...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可以在天然状态下反映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核酸、新药分子-疾病靶蛋白等生物分子互作,如特异结合、解离、分子识别等动力学过程,为实时、动态获取生物分子互作信息,从而阐明生命现象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有效的研究工具,有助于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本文阐述了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流程、相比于常规技术的优越性及其在蛋白质组学、细胞信号传导、受体\配体垂钓、抗体\抗原识别、基于分子靶点特异性新药筛选等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的全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分子互作 表面等离子共振 生物传感器 分子机理 生命科学
下载PDF
SPR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凯 殷涌光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14,17,共4页
使用集成化手持式SpreetaTM SPR传感器快速检测大肠杆菌E.Coli 0157∶H7,利用大肠杆菌抗体的免疫吸附反应,采用亲和素—生物素系统放大检测的响应信号,并引入复合抗体作为第二抗体,整个检测过程在1 h内完成,实现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 快速检测 亲和素-生物素系统 复合抗体
下载PDF
SPR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佳 周健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共4页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基于物理光学原理的新型生化分析系统。与传统的超速离心、荧光法相比,具有实时检测、无需标记、耗样量少等特点。介绍了SPR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着重介绍了SPR生物传感器在生命科学,药物残留,...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基于物理光学原理的新型生化分析系统。与传统的超速离心、荧光法相比,具有实时检测、无需标记、耗样量少等特点。介绍了SPR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着重介绍了SPR生物传感器在生命科学,药物残留,疾病诊断以及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生物传感器 发展趋势
下载PDF
运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生物传感器检测转基因玉米的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肖守斌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8-43,共6页
采用自组装单分子生物膜技术(Self-assembled Monolayer,SAM),将带巯基头的35S启动子寡聚核苷酸探针修饰到镀金的Biacore芯片表面,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DNA生物传感检测系统。研... 采用自组装单分子生物膜技术(Self-assembled Monolayer,SAM),将带巯基头的35S启动子寡聚核苷酸探针修饰到镀金的Biacore芯片表面,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DNA生物传感检测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优化的表面等离子共振DNA传感器能够成功地用于转基因玉米PCR扩增样品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DNA生物传感 自组装单分子生物膜技术(SAM) 转基因玉米 BIACORE XTM
下载PDF
SPR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唐晓艳 张洪友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6年第4期47-50,共4页
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urface p lasm on resonance,SPR)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基于物理光学原理的新型生化分析系统。与传统的相互作用分析技术相比较,它具有实时监控、无需标记、耗样量极少等特点,在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药物残留检验、临床... 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urface p lasm on resonance,SPR)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基于物理光学原理的新型生化分析系统。与传统的相互作用分析技术相比较,它具有实时监控、无需标记、耗样量极少等特点,在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药物残留检验、临床疾病诊断以及畜牧养殖业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应用价值。作者对近几年国内和国际上SPR生物传感器的应用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谐振 生物传感器 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
下载PDF
应用SPR生物传感器检测酸菜发酵液中大肠杆菌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文浩 郑先哲 初国超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7-121,共5页
应用SPR传感器可以快速检测酸菜发酵液中的大肠杆菌,以便检测和控制酸菜发酵液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保证发酵食品安全。采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增大SPR传感器折射信号,获得了传感器的折射率与大肠杆菌浓度的回归方程,实现了对酸菜发酵液中... 应用SPR传感器可以快速检测酸菜发酵液中的大肠杆菌,以便检测和控制酸菜发酵液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保证发酵食品安全。采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增大SPR传感器折射信号,获得了传感器的折射率与大肠杆菌浓度的回归方程,实现了对酸菜发酵液中大肠杆菌浓度快速,精确检测,提高大肠杆菌检测限到104cfu·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 酸菜发酵液 大肠杆菌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 检测限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应用进展 被引量:8
7
作者 尹磊淼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1期1555-1558,共4页
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制备的生物传感技术具有无标记、灵敏度高、通量大、特异性强,样品耗损少等优点,在生命科学等众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近年来该技术也被运用在不少中医药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表面等离子共... 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现象制备的生物传感技术具有无标记、灵敏度高、通量大、特异性强,样品耗损少等优点,在生命科学等众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近年来该技术也被运用在不少中医药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表面等离子共振原理,总结并评述了在中医药新靶标发现、优效小分子寻找等方向的研究进展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 中医药 针灸 靶标 生物传感器 机制研究
下载PDF
差分干涉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优化与验证 被引量:7
8
作者 王弋嘉 张崇磊 +2 位作者 王蓉 朱思伟 袁小聪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72-679,共8页
分析了影响相位调制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灵敏度及动态范围的各种因素。搭建了差分干涉SPR相位检测系统,使用matlab软件模拟了若干因素对该类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动态范围的影响,并使用3种厚度的金膜进行了实验验证,同时实时测量... 分析了影响相位调制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灵敏度及动态范围的各种因素。搭建了差分干涉SPR相位检测系统,使用matlab软件模拟了若干因素对该类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动态范围的影响,并使用3种厚度的金膜进行了实验验证,同时实时测量了牛血清白蛋白与其抗体之间的反应过程。结果显示,入射角度对于灵敏度和动态范围没有影响,而入射光波长、所选金属的介电常数和金膜厚度这3个因素是起作用的。这3个因素中,金膜厚度是比较重要且最易调节的一个。选定金膜后,通过调节入射角和反应物浓度,将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的相位变化限制在系统的线性范围内进行了实时检测。结果表明,对于波长为633nm的光源,在测量牛血清白蛋白与其抗体之间的反应过程中,兼顾灵敏度和动态范围的最优金膜厚度为48nm,此时动态范围为0.013 6RIU,灵敏度为6.67×10-7 RIU/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器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 相位调制 动态范围 灵敏度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永智 叶华跃 +5 位作者 聂利芳 吴宏斌 邱文娜 方朝东 雷高新 曾玮乔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6期17-21,共5页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是自20世纪7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光学生化检测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因该技术具有样品免标记、需求量小、检测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选择性高等优势,已逐步发展成为分子生物学、环境污染物分析、食...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是自20世纪7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光学生化检测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因该技术具有样品免标记、需求量小、检测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选择性高等优势,已逐步发展成为分子生物学、环境污染物分析、食品安全检测、药物研发等领域常用的分析工具.本文系统综述了SPR技术发展的历史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SPR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 生物传感器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药物筛选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6
10
作者 许春华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7年第4期55-57,共3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生物传感器可实现免标记、实时、高灵敏度、定量、同时动态监测多个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近年来,SPR传感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医学诊断等方面的应用快速发展。本文简述了SPR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生物传感器可实现免标记、实时、高灵敏度、定量、同时动态监测多个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近年来,SPR传感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医学诊断等方面的应用快速发展。本文简述了SPR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重点展示SPR生物传感器近年来在食品检测,主要包括食品品质、成分、安全等方面的应用,特别是致病菌、过敏原等方面的应用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 生物传感器 食品检测 致病菌 过敏原
下载PDF
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系统构建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晓雷 李伟 +4 位作者 胡建东 张润娜 赵向阳 涂洪涛 李伟华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2-67,共6页
本文构建了以TI—Spreeta传感器为基础敏感元件、集微流道系统和数据信号处理电控盒于一体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分析系统。在乙醇体积分数0.00~0.60浓度范围内检测乙醇标准溶液时,体积分数改变0.1,将引起共振像素位置变化约9... 本文构建了以TI—Spreeta传感器为基础敏感元件、集微流道系统和数据信号处理电控盒于一体的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分析系统。在乙醇体积分数0.00~0.60浓度范围内检测乙醇标准溶液时,体积分数改变0.1,将引起共振像素位置变化约9.4个像素数目,表明传感系统的可逆性和重复性良好。采用自组装成膜技术制备了传感器敏感膜,观察了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表面单克隆抗体的结合、解离以及传感器敏感膜的再生等动态变化过程。与传统的酶联免疫检测法相比,本方法具有无需酶标记、灵敏准确、快速,能够实现在线连续监控检测等优点,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药物筛选和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 生物传感器 乙肝表面抗原
原文传递
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在中药活性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朗东 曹岩 +1 位作者 朱臻宇 柴逸峰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6-201,共6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光学分析技术。该技术具有专属性强,无标记,灵敏度高,所需样品少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在中药研究领域,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技术被应用于靶标确认、定量分析、蛋白结合位... 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光学分析技术。该技术具有专属性强,无标记,灵敏度高,所需样品少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在中药研究领域,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技术被应用于靶标确认、定量分析、蛋白结合位点研究和先导化合物研究等方面。本文介绍了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基本理论,并对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技术在中药活性分析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共振 生物传感器 新型光学分析技术 中药活性分析
原文传递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秀丽 陈艳玲 +1 位作者 赵军丽 舒菲菲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99-1403,共5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生物传感器——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SPR)传感器,它是进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的一种先进手段。与其他技术相比,它具有实时检测、无需标记、耗样量较少等优点,在药物筛选、Il缶床诊断、细胞膜模拟和生物大分子相...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生物传感器——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SPR)传感器,它是进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的一种先进手段。与其他技术相比,它具有实时检测、无需标记、耗样量较少等优点,在药物筛选、Il缶床诊断、细胞膜模拟和生物大分子相互反应等领域中的新兴应用日益扩大。本文介绍了 SPR 的结构、原理、优点、应用及其新进展。随着联用技术和纳米技术的深入研究,SPR 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生物分子 生物传感器
下载PDF
基于双面金属波导的乙酸溶液检测方法
14
作者 陈恒言 朱鹏飞 祝昆 《应用激光》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1-157,共7页
传统的物质浓度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基于吸收光度法,其中包括分光光度计、气相或液相色谱法等,虽然这几种方法的测量灵敏度较高,但是由于其测试的过程较复杂,测试设备体积过大且耗时较长。因此研究一种测量溶液折射率微小变化的便捷方法。... 传统的物质浓度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基于吸收光度法,其中包括分光光度计、气相或液相色谱法等,虽然这几种方法的测量灵敏度较高,但是由于其测试的过程较复杂,测试设备体积过大且耗时较长。因此研究一种测量溶液折射率微小变化的便捷方法。主要利用双面金属包覆波导的高阶模特性,从而实现了测量的高灵敏度。通过使用一种双金属包层波导结构,以待测样品作为其导波层,两层金属薄膜作为其包层。醋酸溶液和溴甲酚绿在波导引导层中消光系数的微小变化会导致反射光谱中光强度的显著变化。利用双面金属包覆波导的衰减全反射(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曲线对波导结构的灵敏响应从而实现了物质的痕量检测。理论模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该方法对乙酸的检测限可低至1.3 nm,与表面等离子体场增强共振散射(SP-RLS)方法相比,其性能提高了16倍,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相比,分别提高了4倍。该方法是一种耗时短、需样少、稳定性高、便捷且廉价的一种溶液浓度实时检测技术,为以后的化工生产流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测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波共振(spr) 光波导 高灵敏度 激光器 生物传感器
原文传递
SPR生物传感器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翁璇 郑小林 杨军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83-385,344,共4页
综述了SPR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技术流程和相对于常规技术的优越性,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情况,并简要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 生物传感器 生物医学
下载PDF
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光纤生物传感器研究与仿真
16
作者 赵欣瑜 江兴方 +1 位作者 阮志强 张磊 《光电子.激光》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1-448,共8页
提出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an resonance, SPR)的光子晶体光纤(photonic crystal fiber, PCF)生物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 提出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an resonance, SPR)的光子晶体光纤(photonic crystal fiber, PCF)生物传感器,用于实时检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通过传感表面上的配体与病毒的相互作用,分析物的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 RI)在1.334—1.355范围变化。基于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分析和评估了3种不同的包层结构,包括金、银以及带有二氧化钛保护层的银。该传感器工作在可见光范围内,幅度灵敏度(amplitude sensitivity, AS)、波长灵敏度(wavelength sensitivity, WS)、分辨率、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LoD)和品质因数(figure of merit,FOM)分别达到-1 170.89 RIU^(-1)、4 000 nm/RIU、2.5×10^(-5) RIU、6.3×10^(-9) RIU~2/nm和911.50 RIU^(-1)。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传感器在检测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中具有极佳的潜力,其拥有出色的AS以及LoD,可用于早期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晶体光纤(PCF)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 生物传感器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 有限元方法(FEM)
原文传递
表面等离子共振-质谱法对相互作用的生物分子在10^-^(15)mol水平的微量鉴定 被引量:4
17
作者 聂松 陈平 梁宋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8-72,共5页
利用生物传感芯片质谱法 (BIA/MS)对微球蛋白及其抗体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和鉴定 .将微球蛋白抗体偶联到芯片上 ,让微球蛋白溶液流过芯片表面 ,然后使用“三明治”结构的微再生方法把结合的微球蛋白从芯片上洗脱下来 ,再对其进行酶解及... 利用生物传感芯片质谱法 (BIA/MS)对微球蛋白及其抗体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和鉴定 .将微球蛋白抗体偶联到芯片上 ,让微球蛋白溶液流过芯片表面 ,然后使用“三明治”结构的微再生方法把结合的微球蛋白从芯片上洗脱下来 ,再对其进行酶解及质谱鉴定 ,在 1 0 - 1 5mol水平得到了明确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传感芯片质谱 表面等离子共振 生物芯片 蛋白质组学
下载PDF
金纳米棒对SPR生物传感器灵敏度的增强效应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峰杰 郝鹏 吴一辉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23,共4页
研究不同长径比的金纳米棒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灵敏度的增强效应。利用晶种生长法合成不同长径比的金纳米棒,并对其形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采用双抗体夹心法,以金纳米棒与羊抗人IgG的偶联体作为第二抗体,利用实验室... 研究不同长径比的金纳米棒对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灵敏度的增强效应。利用晶种生长法合成不同长径比的金纳米棒,并对其形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采用双抗体夹心法,以金纳米棒与羊抗人IgG的偶联体作为第二抗体,利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波长调制SPR生物传感器对人IgG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长径比的金纳米棒可使人IgG(1 mg/L)与羊抗人IgG的反应信号增强20~100倍;长径比为2、纵向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为630 nm的金纳米棒的增强倍数最大,为90~100倍;利用此金纳米棒增强后,可将SPR传感器对人IgG的最低检出限由500μg/L减小到10μg/L,灵敏度提高50倍。金纳米棒能大幅度提高SPR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且金纳米棒的纵向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越接近SPR分析仪的共振波长,增强效应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体共振生物传感器 金纳米棒 长径比 夹心法
下载PDF
SPR生物传感检测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军 吴松 +3 位作者 李圆怡 王敏 战磊 郑小林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5-97,共3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VC++6.0的表面等离体激元共振(SPR)生物传感检测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软件利用VC++6.0的MSComm控件,通过串口输入采集数据,结合Access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操作、保存。数据处理后可得到SPR信号中的共振角度,并可实时绘制... 介绍了一种基于VC++6.0的表面等离体激元共振(SPR)生物传感检测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软件利用VC++6.0的MSComm控件,通过串口输入采集数据,结合Access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操作、保存。数据处理后可得到SPR信号中的共振角度,并可实时绘制出反应曲线。同时,可以选择不同的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式与相应的公式进行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模拟,以便实验过程的指导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该软件已用于本实验室自主研制的Kretschm an结构SPR生物传感器。水和空气的传感检测实验证实了该软件在SPR生物传感信号采集与分析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体激元共振 系统控制 生物传感器 信号处理
下载PDF
血液中C反应蛋白的SPR传感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晓艳 杨宏 +3 位作者 曾祥华 刘琳琳 刘洋 杨军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8-41,共4页
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技术,建立了一种可以快速准确分析血样中C反应蛋白的新方法。SPR传感器采用Kretschmann结构的角度连续扫描方式,使用2个步进电机分别驱动棱镜和光电检测器件转动进行单一样本的高精度分析。将C反... 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技术,建立了一种可以快速准确分析血样中C反应蛋白的新方法。SPR传感器采用Kretschmann结构的角度连续扫描方式,使用2个步进电机分别驱动棱镜和光电检测器件转动进行单一样本的高精度分析。将C反应蛋白抗体修饰于敏感芯片表面,通过SPR传感器对血样中C反应蛋白浓度进行检测分析。利用SPR方法和传统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标准C反应蛋白样本和200份感染性疾病儿童患者(7~10岁,男112名,女88名)的血液样本,结果表明:SPR方法检测标准样本的线性变化区域更大。在患儿血样的检测中,尽管2种方法的结果基本相同,但是SPR检测速度更快,样本需求量更小、重复性更佳。这表明SPR生物传感分析方法在C反应蛋白检测中比传统方法更具优势,有望在临床检验分析中得以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生物传感器 C反应蛋白 免疫比浊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