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钟与击钵吟之辨 被引量:4
1
作者 黄乃江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5年第4期65-74,共10页
诗钟与击钵吟一样,都源于古代“刻烛联吟”、“击钵催诗”活动,诗钟的创作活动程 式就是参照“击钵吟课”建立起来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相生相伴,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过广泛 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日据台湾时期,诗钟与击钵吟一起,“延一... 诗钟与击钵吟一样,都源于古代“刻烛联吟”、“击钵催诗”活动,诗钟的创作活动程 式就是参照“击钵吟课”建立起来的,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相生相伴,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过广泛 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日据台湾时期,诗钟与击钵吟一起,“延一脉斯文于不坠”,成为传承中华文 化的重要载体,为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发挥过特殊的作用。但是,二者分属两种不同的诗歌体裁,在 体裁形式、内部结构体系、发展情状及历代评论家对它们的态度等方面部存在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涛钟 击钵吟 诗歌体裁 辨析
下载PDF
论宛陵体 被引量:3
2
作者 涂序南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1期49-54,共6页
欧阳修首用"圣俞体"作为梅尧臣诗体的名称。自陆游起,始用"宛陵体"之名,并为后世所普遍使用;今人又有"梅欧体"或"欧梅体"之别名。各种称谓名虽异但意相近。"宛陵体"是指以梅尧臣的... 欧阳修首用"圣俞体"作为梅尧臣诗体的名称。自陆游起,始用"宛陵体"之名,并为后世所普遍使用;今人又有"梅欧体"或"欧梅体"之别名。各种称谓名虽异但意相近。"宛陵体"是指以梅尧臣的古体诗,尤其是五古为载体的一种诗体。它的主要风格特征是平淡。这种风格具有深刻的内涵:语淡情浓;浅貌深衷;意境平淡深远。庆历年间及以后,"平淡"中古硬怪巧等新的因素渐增。"宛陵体"诗歌推动了五古在唐代盛极难继之后的新发展,开创了宋调,因此梅尧臣被称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尧臣 宛陵体 风格
下载PDF
试论杜甫秦州诗的新变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小妹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06-110,共5页
杜甫秦州诗产生新变,诗歌内容由关注国家民生转向诉说个人身世遭遇,景物描写亦由高大壮美之物转向了日常的细小景物,艺术方法则由慷慨激昂转而悲婉细腻,气韵表现则开始呈现出萧瑟冷落之气,折拗怪特的特色也初露端倪,沉郁顿挫的特色表现... 杜甫秦州诗产生新变,诗歌内容由关注国家民生转向诉说个人身世遭遇,景物描写亦由高大壮美之物转向了日常的细小景物,艺术方法则由慷慨激昂转而悲婉细腻,气韵表现则开始呈现出萧瑟冷落之气,折拗怪特的特色也初露端倪,沉郁顿挫的特色表现得更为明显和成熟。本文在阐述诗歌新变过程中,还分析了产生这种新变的原因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秦州 诗歌 诗风 艺术方法 景物描写 气韵 思想内容 创作题材
下载PDF
“酒品”知人 “诗品”知味——二论“中国诗酒文化” 被引量:2
4
作者 肖向东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5,共6页
中国诗酒文化中,诗人与酒天然相伴,可谓诗是文中酒,酒是水中诗。诗人以酒放大了人性,其性格常以至真至诚的方式表现出来,给人以"酒品"知人、"诗品"知味的感觉。从"酒品"与诗人的精神气质、"诗品&qu... 中国诗酒文化中,诗人与酒天然相伴,可谓诗是文中酒,酒是水中诗。诗人以酒放大了人性,其性格常以至真至诚的方式表现出来,给人以"酒品"知人、"诗品"知味的感觉。从"酒品"与诗人的精神气质、"诗品"与"酒之精神"、"诗心酒性"与"人生真味"三个方面,反映出酒在诗人认识生活、评论时事、表达情感以及精神操守之养成方面所特具的社会功能,以及酒对于诗歌美学品格的形成发挥出的重要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品 诗品 知人 知味 诗酒文化
下载PDF
离开与走近——论基督教影响下的闻一多和海子 被引量:1
5
作者 何桂平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33-36,共4页
闻一多和海子,相隔半个世纪的两位诗人,因为不同的民族使命,都曾走近基督教,在宗教里寻找出路。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基督教对他们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 闻一多 海子 基督教 诗歌风格
下载PDF
东晋清谈与阅读方式的发展及其诗史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蔡彦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5年第2期1-7,共7页
汉以前诗与乐的关系密切,诗歌主要是以歌唱、吟咏的方式传播和阅读。魏晋之后文人徒诗得到较大的发展,对语言艺术、形式技巧的追求成为诗歌发展的基本趋势,个人化的默读逐渐成为诗歌重要的阅读方式。东晋以来讲究声音之美的清谈盛行,诗... 汉以前诗与乐的关系密切,诗歌主要是以歌唱、吟咏的方式传播和阅读。魏晋之后文人徒诗得到较大的发展,对语言艺术、形式技巧的追求成为诗歌发展的基本趋势,个人化的默读逐渐成为诗歌重要的阅读方式。东晋以来讲究声音之美的清谈盛行,诗歌注重声韵效果,吟咏重新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晋宋之际清谈衰落,阅读方式随之由注重听觉转变为注重视觉,这种转变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晋宋诗风转变与此有直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默读 清谈 吟咏 诗风
下载PDF
侧艳与悲凉交织的诗歌旋律——江总诗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钟翠红 《孝感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31-35,共5页
诗人江总一生历经梁、陈、隋三朝,他身居高位却不理朝政,其人其诗都颇受争议。江总擅长五言、七言诗的创作,在其现存的百余首诗中,呈现出一种侧艳与悲凉相互交织的风格。梁、陈以来动荡的形势、末世的情结在文人心中投下的阴影是形成江... 诗人江总一生历经梁、陈、隋三朝,他身居高位却不理朝政,其人其诗都颇受争议。江总擅长五言、七言诗的创作,在其现存的百余首诗中,呈现出一种侧艳与悲凉相互交织的风格。梁、陈以来动荡的形势、末世的情结在文人心中投下的阴影是形成江总诗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总 侧艳 悲凉 诗风
下载PDF
“咏物兴怀,见微知著”——也论杜甫陇右诗
8
作者 罗伟倓 《湘南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61-64,共4页
杜甫早年积极求仕,但一直沉沦下僚,最终流沛西南,漂泊终老。陇右诗是他刚刚弃官而去所创作的,这一时期杜甫依然心系家国,可渐渐追求隐退,不再积极出世。在诗歌题材的选择上,纪行写实、咏物兴怀成为主调,并呈现出情深意厚、清隽沉郁的特... 杜甫早年积极求仕,但一直沉沦下僚,最终流沛西南,漂泊终老。陇右诗是他刚刚弃官而去所创作的,这一时期杜甫依然心系家国,可渐渐追求隐退,不再积极出世。在诗歌题材的选择上,纪行写实、咏物兴怀成为主调,并呈现出情深意厚、清隽沉郁的特征。陇右诗是杜甫诗歌思想内容改变的重要时期,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和研究杜甫的诗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陇右诗 诗歌题材 咏物兴怀 承前启后
下载PDF
赵文哲及《媕雅堂词》简析
9
作者 杨莹 《陇东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23-25,共3页
赵文哲为"吴中七子"之一,其词学成就乃七子之首。好友王昶称其词清虚骚雅足与南宋人相上下,陈廷焯亦对其《媕雅堂词》推崇备至,称其词纤绵温雅,貌似南宋,骨似北宋,学博才大,冠绝一时。《媕雅堂词》题材广泛,清虚骚雅,丽而有则... 赵文哲为"吴中七子"之一,其词学成就乃七子之首。好友王昶称其词清虚骚雅足与南宋人相上下,陈廷焯亦对其《媕雅堂词》推崇备至,称其词纤绵温雅,貌似南宋,骨似北宋,学博才大,冠绝一时。《媕雅堂词》题材广泛,清虚骚雅,丽而有则,实乃清词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文哲 媕雅堂词 词风 清虚骚雅 丽而有则
下载PDF
清初商丘词人群探析
10
作者 胡永启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38-39,45,共3页
清初以宋荦、刘榛为代表的商丘词人群,由倡写真情、崇尚豪放的词风转向托物寓意、标举醇雅的风格,这一变化过程是清廷怀柔政策对清初词学不断影响的过程,是重视个体观念向认同群体规范转化的过程。
关键词 清初 商丘词人群 词风 词学观念
下载PDF
权德舆诗文风格成因辨析
11
作者 方丽萍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47-50,共4页
权德舆的诗歌,"雅"和"中"的特色非常鲜明。大而言之,是由儒家中和、雅正的审美理想决定的;小而言之,是受到了皎然诗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与他本人的性格、身份、地位也有关系。权德舆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有明显的盛中... 权德舆的诗歌,"雅"和"中"的特色非常鲜明。大而言之,是由儒家中和、雅正的审美理想决定的;小而言之,是受到了皎然诗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与他本人的性格、身份、地位也有关系。权德舆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有明显的盛中唐过渡的痕迹,也蕴含了宋型文化的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德舆 诗文风格 审美理想
下载PDF
《张默诗选》:从狂野回归澄明
12
作者 陈国恩 《华文文学》 2008年第2期89-92,共4页
《张默诗选》中的诗写作时间横跨半个世纪,划出了张默诗风从狂野到澄明的变迁轨迹。张默前期的诗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追求思维的大跨度跳跃、语言的内在张力和意义的复杂叠加,偏于知性的深刻,并在形式上做了不少有意义的探索。其后期的... 《张默诗选》中的诗写作时间横跨半个世纪,划出了张默诗风从狂野到澄明的变迁轨迹。张默前期的诗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追求思维的大跨度跳跃、语言的内在张力和意义的复杂叠加,偏于知性的深刻,并在形式上做了不少有意义的探索。其后期的诗风则转向温馨和澄明,它是岁月的留痕使然,是一种历经苍海后的归于宁静,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默 诗风 狂野 澄明
下载PDF
王渔洋与顺康之际广陵词坛风会
13
作者 杨莹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7-18,共2页
王渔洋推官广陵,在广陵展开一系列词学活动,广交文人新贵,使得顺康之际特殊文化形态下的广陵成为词学活动的繁盛之地,不仅扩大了广陵词学活动的影响,更使得清初的词风开始了新的转变,并为清词的中兴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王渔洋 广陵 唱和 词风
下载PDF
铜仁茶园山庄四位女诗人带来的文化思考
14
作者 郑荐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5-18,共4页
铜仁茶园山的文化传承持续十多代,而且代代有文人,累世簪缨,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值得研究的独特现象。文章重点窥探留下诗集的4位女诗人——许韵兰、舒芳芷、甘德廷、申辑瑛,笔者试就其中几首作些赏析并对铜仁茶园山文化遗存留下的... 铜仁茶园山的文化传承持续十多代,而且代代有文人,累世簪缨,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值得研究的独特现象。文章重点窥探留下诗集的4位女诗人——许韵兰、舒芳芷、甘德廷、申辑瑛,笔者试就其中几首作些赏析并对铜仁茶园山文化遗存留下的思考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山庄 女诗人 诗风
原文传递
论清代的赋得体词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睿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66,共9页
清代的赋得体词在赋得体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又有着自身的特点。赋得体词是清词酬唱的一种形式。其形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多彩。赋得体词是清人对词体形式的拓新,体现了文体融合的意识。清代的赋得体词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在词史和文体... 清代的赋得体词在赋得体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又有着自身的特点。赋得体词是清词酬唱的一种形式。其形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多彩。赋得体词是清人对词体形式的拓新,体现了文体融合的意识。清代的赋得体词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在词史和文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赋得体词 赋得体诗 词体形式
下载PDF
两面罕见的西汉铜镜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学勤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8-113,共6页
郑州未来铜镜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面草叶纹镜,其形制、纹饰接近满城中山靖王墓所出,也属于武帝前期。镜铭两句十六字,系楚歌体诗,有助于七言诗起源的研究。该馆收藏的另一面星云纹镜,从纹饰看属于西汉中期偏早,特点是有同类型镜罕见的铭... 郑州未来铜镜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面草叶纹镜,其形制、纹饰接近满城中山靖王墓所出,也属于武帝前期。镜铭两句十六字,系楚歌体诗,有助于七言诗起源的研究。该馆收藏的另一面星云纹镜,从纹饰看属于西汉中期偏早,特点是有同类型镜罕见的铭文。内容描写思人之梦,更为镜铭中的异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铜镜 楚歌体 七言诗起源
原文传递
“以诗为词”亦“檃括”创作词调歌曲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晓霭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8-52,共5页
宋人改编诗为歌辞,采用了“以诗度曲”、“檃括”等方式。“以诗为词”是“檃括”的方法之一,最直接的目的是使“诗”合于歌唱。陈师道评论苏轼“以诗为词”,即着眼于其“檃括”创作歌曲。李清照“句读不葺之诗”,当谓声诗。单纯从案头... 宋人改编诗为歌辞,采用了“以诗度曲”、“檃括”等方式。“以诗为词”是“檃括”的方法之一,最直接的目的是使“诗”合于歌唱。陈师道评论苏轼“以诗为词”,即着眼于其“檃括”创作歌曲。李清照“句读不葺之诗”,当谓声诗。单纯从案头文学表现手法的角度阐释“以诗为词”有失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诗度曲 檃括 以诗为词 歌曲
下载PDF
韩愈古诗中的“性情面目”与人物百态 被引量:1
18
作者 葛晓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0-71,共12页
韩愈继承了杜甫在长篇古诗中将写人和记事紧密结合的表现方式,通过古诗的散句化深入挖掘其叙述的潜能,进一步发展了在寄赠酬答类题材中提炼自我形象和描写人物的创作艺术。其中与各类人物交往的作品既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世情百态,又最能... 韩愈继承了杜甫在长篇古诗中将写人和记事紧密结合的表现方式,通过古诗的散句化深入挖掘其叙述的潜能,进一步发展了在寄赠酬答类题材中提炼自我形象和描写人物的创作艺术。其中与各类人物交往的作品既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世情百态,又最能显示出韩愈本人"疾恶甚严,爱才若渴"的性情面目。其创新意义在于扭转了大历以来应酬诗日渐空洞单调的趋势,并为抒情诗开出了借助人物刻画以刺时述怀的创作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寄赠酬答 长篇古诗 性情面目 人物描写
原文传递
李白为词祖当非虚誉--《菩萨蛮》《忆秦娥》真伪考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卫星 《长江学术》 CSSCI 2020年第4期90-101,共12页
采用将李白名下诗词的体势与意境相对照的方式,依据精彩独造处相似、取境习惯相似、多重相似的标准,落实到字、词、句、篇上,兼顾体势、意象、意境、章法、技法、风韵等方面来对比分析,可知李白名下最受争议的《菩萨蛮》《忆秦娥》诸词... 采用将李白名下诗词的体势与意境相对照的方式,依据精彩独造处相似、取境习惯相似、多重相似的标准,落实到字、词、句、篇上,兼顾体势、意象、意境、章法、技法、风韵等方面来对比分析,可知李白名下最受争议的《菩萨蛮》《忆秦娥》诸词与李白《寄当涂赵少府炎》《灞陵行送别》、赠内及代内赠诸诗高度相似,与李白其他诗境也多有相通,而能展现出别于诗的独到特色。结合李白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与李白词真伪之争的成因,昔人称李白为词祖,当非虚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格律诗词学史 诗词体势意境
下载PDF
现代体验的古典书写:中野逍遥汉诗的定位与再评价
20
作者 熊啸 刘佳玮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明治时期汉诗人中野逍遥将一种全新的"失恋"体验付诸汉诗书写,呈现出激烈的情感表达与语法突破,同时期的评论家多将其视为对汉诗传统的背离,并与当时的新体诗相提并论,这一观念也在此后日本学者的研究中得到继承.然从文本、... 明治时期汉诗人中野逍遥将一种全新的"失恋"体验付诸汉诗书写,呈现出激烈的情感表达与语法突破,同时期的评论家多将其视为对汉诗传统的背离,并与当时的新体诗相提并论,这一观念也在此后日本学者的研究中得到继承.然从文本、典故、命题、语法等层面来看,逍遥的书写并未脱离古典诗歌体系的框架,而是以香奁体的形式构成了对现代性恋爱体验的书写;又因其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继者自居,故在明治这一新旧交替的时代深感传承的责任及失落的痛苦.大町桂月等人的解读带有特定时期的西化意识形态色彩,过度强调其革新的一面而未呈现其身为汉诗人的全貌.突出逍遥诗作在古典与现代的夹缝中游离、挣扎的样态,或更能凸显其身为文学史特定时期作家的典型性与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野逍遥 汉诗 古典 现代 恋爱 香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