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RF与MM5对2007年3月初强冷空气数值预报结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赵洪 杨学联 +1 位作者 邢建勇 周连翔 《海洋预报》 2007年第2期1-8,共8页
本文应用MM5模式和WRF模式,对2007年3月3~4日发生在中国渤黄海海域的强冷空气和黄海气旋发生过程的数值预报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该过程产生的大风引发了我国渤黄海沿岸部分地区38年不遇的特大温带风暴潮。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和MM5... 本文应用MM5模式和WRF模式,对2007年3月3~4日发生在中国渤黄海海域的强冷空气和黄海气旋发生过程的数值预报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该过程产生的大风引发了我国渤黄海沿岸部分地区38年不遇的特大温带风暴潮。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和MM5模式都成功地预报了这次强冷空气和黄海气旋共同作用产生的大风过程,与MM5模式对比,WRF模式更好地预报了引起这次大风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的位置和移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务化海面风场数值预报 强冷空气 黄海气旋
下载PDF
北京地区4月一次罕见暴雪的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23
2
作者 杜佳 杨成芳 +2 位作者 戴翼 邢楠 于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63-1374,共12页
利用雨滴谱仪、多普勒天气雷达、微波辐射计、地面加密自动站、EC再分析资料及气候整编资料等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4月4—5日,北京地区罕见暴雪过程的极端性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北京地区4月首次出现纯雪日,降雪量... 利用雨滴谱仪、多普勒天气雷达、微波辐射计、地面加密自动站、EC再分析资料及气候整编资料等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4月4—5日,北京地区罕见暴雪过程的极端性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北京地区4月首次出现纯雪日,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均突破历史同期记录,1000~850 hPa温度标准化异常SD值均小于-3,日降雪量排在整个冷季的前5%,是一次极端天气过程。(2)低层强冷空气入侵形成冷垫,700 hPa强西南低空急流输送充沛水汽,使北京地区上空800~500 hPa产生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暖空气在锋区以上的强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产生高架对流,局地雷达回波具有夏季对流单体的倾斜结构特征,有利于暴雪增幅。(3)降雪过程先后受到两次冷空气叠加影响,前期强冷空气持续剧烈降温导致低层温度偏低,使得温度达到降雪阈值,是此次极端降雪过程产生的主要原因。(4)微波辐射计监测显示,降雪的起止时间与逆温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降水相态主要取决于1 km以下的温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月 极端性 强冷空气 高架雷暴
下载PDF
2005年山东半岛特大暴风雪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孙兴池 王文毅 +2 位作者 闫丽凤 王业宏 隋岩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79-884,共6页
利用常规资料及MM5模拟结果,对2005年12月3-22日山东半岛特大暴风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前期异常偏暖,而在强冷空气导致寒潮爆发的形势下,强海气温差、日本海后部横槽持续气旋性弯曲和强冷平流是大尺度环流背景... 利用常规资料及MM5模拟结果,对2005年12月3-22日山东半岛特大暴风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前期异常偏暖,而在强冷空气导致寒潮爆发的形势下,强海气温差、日本海后部横槽持续气旋性弯曲和强冷平流是大尺度环流背景,半岛北部一带850hPa气温下降到-12℃是出现大雪或暴雪的重要指标;中尺度分析的结果表明,冷流降雪的散度、垂直速度、涡度垂直结构不同于一般暴雨过程,其上升运动、高空辐散等局限在500hPa以下的对流层中低层,使冷流降雪由低云引起,为更深入了解冷流降雪的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流降雪 海气温差 强冷空气
下载PDF
近55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及其准双周变化 被引量:19
4
作者 纪忠萍 谷德军 +5 位作者 梁健 李晓娟 谢炯光 杨亚正 温晶 陈敏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9-1010,共12页
利用1951~2005年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广州逐日地面气温资料及NCEP/NCAR逐日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对近55年来冬半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变化特征及其与低频振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建立... 利用1951~2005年冬半年(10月~次年3月)广州逐日地面气温资料及NCEP/NCAR逐日资料,采用功率谱分析、小波分析、Lanczos滤波器等方法对近55年来冬半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变化特征及其与低频振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准双周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型。结果表明,虽然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广州冬半年升温的趋势很明显,但90年代~2003年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次数却偏多。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具有明显的准2~3年、9年左右的周期振荡。广州冬半年逐日气温具有明显的准单周、准双周振荡,而30~60天的振荡较弱,且影响广州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受准双周振荡低频波控制,与我国北方的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受30~60天周期的低频波控制有明显的不同。El Ni^no(La Ni^na)事件发生的冬半年,准双周振荡的强度以偏强(弱)为主,影响广州的强冷空气次数以正常至偏多(偏少)为主。所建立的广州强冷空气准双周振荡的大气环流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广州强冷空气爆发前后准双周振荡不同演变阶段的大气环流及地面气压场的变化特征,可为中期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冷空气 变化特征 准双周振荡 大气环流模型
下载PDF
“7·18”济南突发性大暴雨特征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瑾 蒋建莹 江吉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5-302,共8页
运用FY-2号气象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以及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济南市突发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这次大暴雨发生在大气层结十分不稳定和高、低空急流耦合的有利大尺度环流... 运用FY-2号气象卫星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资料以及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济南市突发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这次大暴雨发生在大气层结十分不稳定和高、低空急流耦合的有利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由强烈发展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直接造成,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低层冷空气南侵,触发了具有高不稳定能量的对流发展;低空强劲的西南急流直抵黄河下游一带,不仅与南下的冷空气形成强烈辐合,还将大量水汽和能量输送到该地区,使降水得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大暴雨 强对流云团 急流 冷空气
下载PDF
2010年10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代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2-128,共7页
2010年10月大气环流特征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存在两个极涡中心,强度偏弱;中高纬呈现4波型,其中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对应大片40 gpm的正距平区;副高强度偏弱。全国平均气温为10.1℃,比常年同期(9.6℃)偏高0.5℃。全国平均降水量为42.6 mm... 2010年10月大气环流特征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存在两个极涡中心,强度偏弱;中高纬呈现4波型,其中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对应大片40 gpm的正距平区;副高强度偏弱。全国平均气温为10.1℃,比常年同期(9.6℃)偏高0.5℃。全国平均降水量为42.6 mm,比常年同期(37.0 mm)偏多15.1%。月内我国主要天气事件有:出现8次主要降水过程,其中,上中旬海南遭受罕见暴雨洪涝灾害:有两个热带气旋生成,其中1013号超级台风鲇鱼登陆我国福建;下旬强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另外,我国中东部发生大雾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超级台风 强冷空气 大雾
下载PDF
2013年春季一次沙尘暴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武威 顾佳佳 牛淑贞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4年第4期71-79,共9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格点分析资料,对2013年春季北方一次大范围沙尘暴过程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沙尘暴过程是在前期降水稀少、地表疏松、气温偏高的气候背景下,由槽后冷空气补充南下,伴随地面冷...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格点分析资料,对2013年春季北方一次大范围沙尘暴过程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沙尘暴过程是在前期降水稀少、地表疏松、气温偏高的气候背景下,由槽后冷空气补充南下,伴随地面冷锋移动引发的。强冷空气由西北路径入侵,蒙古气旋的发展,配合强冷空气形成的密集气压梯度区,为大风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地面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往往超前于沙尘暴的暴发,可作为沙尘暴预报的重要依据。强烈的上升运动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起沙提供了动力条件。沙尘暴区螺旋度分布为高层负值、低层正值,中低层螺旋度正值中心区与沙尘暴发生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冷暖平流之间的转化使地面气压发生变化,产生变压风,风力加大导致锋面附近激发出气流的垂直运动,容易将地面沙尘吹起上扬,形成沙尘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强冷空气 成因分析 动力和热力特征
下载PDF
内蒙古强冷空气时空变化特征及大气环流型分析
8
作者 高晶 石茹琳 +1 位作者 陈金琪 范灵悦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3期49-55,共7页
【目的】为探究1981—2022年内蒙古强冷空气事件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型。【方法】利用中国气象局逐日降水和日最低气温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对内蒙古强冷空气事件进行判别,并采用REOF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强冷空气时空特征及... 【目的】为探究1981—2022年内蒙古强冷空气事件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型。【方法】利用中国气象局逐日降水和日最低气温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对内蒙古强冷空气事件进行判别,并采用REOF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强冷空气时空特征及大气环流型进行分析。【结果】就强冷空气事件线性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来看,2月强冷空气次数增加的站点最多。分析各区冷干型、冷湿型强冷空气次数,1区、2区冷干型强冷空气过程多于冷湿型,3区冷湿型强冷空气过程多于冷干型。长期变化趋势只有3区冷干型、冷湿型强冷空气次数都为减少趋势,1区、2区冷湿型强冷空气次数为增加趋势,1区、2区冷干型强冷空气次数为减少趋势。【结论】各区域形成冷干型强冷空气过程的主要条件是需要有西北气流影响该区域,而形成冷湿型强冷空气过程的主要条件是东南的暖湿气流输送到该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强冷空气 冷干 冷湿
下载PDF
2017年3月江苏省一次伴有对流激发的冷空气大风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查书瑶 陈潇潇 +1 位作者 沈雨辰 钱俊龙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年第2期36-42,共7页
利用常规和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以及逐6 h的FNL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3月1日一次江苏全省大风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和2017年2月20日的大风过程进行了简要对比,主要结论为:(1)3月1日冷空气大风的直接原因是大气强斜压性以及高低层辐合辐散... 利用常规和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以及逐6 h的FNL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3月1日一次江苏全省大风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和2017年2月20日的大风过程进行了简要对比,主要结论为:(1)3月1日冷空气大风的直接原因是大气强斜压性以及高低层辐合辐散的差异,其局部地区的大风还有对流性的雷暴大风叠加的效果。(2)不同于传统的地面气压梯度造成的大风(例如2月20日的大风过程),3月1日过程中地面气压梯度的贡献并不大,其主要是由系统深厚的斜压性所造成(高空冷平流使得位能转化为动能)。(3)春季的不稳定能量比冬季强,在冷空气过程中易被激发出对流。阜宁11级大风(3月1日过程中)就是在大范围的冷空气背景下,不稳定能量先后被锋面和阵风锋激发后所造成的对流性雷暴大风与冷空气大风叠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冷空气 雷暴大风 阵风锋
下载PDF
一次1月山东半岛东部极端海效应暴雪的发生机制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刚 刘畅 +1 位作者 曹玥瑶 孟宪贵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74-1088,共15页
利用海上浮标站、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L波段雷达探空、NCEP/NCAR再分析逐6 h和降水等观测资料,结合EVAP雷达风场反演获得的水平风场资料,对2018年1月9—11日一次渤海海效应暴雪过程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海效应暴雪... 利用海上浮标站、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L波段雷达探空、NCEP/NCAR再分析逐6 h和降水等观测资料,结合EVAP雷达风场反演获得的水平风场资料,对2018年1月9—11日一次渤海海效应暴雪过程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海效应暴雪过程是一次极端降雪事件,具有强降雪持续时间长、降雪量大、暴雪分布近γ中尺度等特征。暴雪发生前后受两次强冷空气影响,渤海和山东半岛地区持续降温,850 hPa温度降至-18^-16℃,是产生强海效应降雪的有利条件;此次冷空气明显强于12月渤海海效应暴雪,1月产生海效应暴雪的850 hPa温度中位数较12月低约5℃。受强冷空气影响时,海气温差明显增大,海洋向低层大气输送的最大感热通量可达226.8 W·m^-2,低层大气高湿饱和,导致大气层结不稳定,不稳定局限于850 hPa以下,为浅层对流。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具有明显的“列车效应”。造成窄带回波的原因在于出现了低层切变线,即在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的小范围区域内出现了东北风及西西南风,形成了西北风与东北风、西西南风与东北风的切变线,触发暴雪产生。而东北风达到的高度不超过1.2 km,多在0.6 km以下。通过此次极端暴雪过程的综合观测资料分析,揭示了较少出现的1月海效应暴雪的特征,其形成的环流形势、热力不稳定、动力条件等与常见的12月海效应暴雪基本类似,主要差异在于冷空气强度较12月偏强,这可成为1月海效应暴雪的首要预报着眼点;海上浮标站、雷达风场反演技术是定量揭示海效应暴雪中尺度特征的良好资料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效应暴雪 产生机制 强冷空气 反演风场
下载PDF
1961—2020年新疆区域性强冷空气及寒潮时空分布特征
11
作者 王蕊 林纾 +2 位作者 卢国阳 刘丽伟 黄鹏程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3期850-860,共11页
选用1961—2020年新疆99个气象站气温、降水观测日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新疆全年区域性强冷空气和寒潮的特征,并应用降水资料对新疆全年强冷空气和寒潮过程的干湿状况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1)新疆区域性强冷... 选用1961—2020年新疆99个气象站气温、降水观测日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新疆全年区域性强冷空气和寒潮的特征,并应用降水资料对新疆全年强冷空气和寒潮过程的干湿状况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1)新疆区域性强冷空气和寒潮频次均有减少的趋势,在21世纪10年代更为显著,这种减少主要体现在秋季强冷空气与秋季寒潮频次的减少;(2)新疆寒潮在冬季3个月的发生频次较为接近;春季与秋季寒潮在11月最多,3月和4月次之;超强寒潮时间主要集中在冬季的12月和1月,强寒潮发生的频率则在2月最高;(3)新疆寒潮过程最低气温有所上升,降温幅度有所减小;过程平均降水量以及最大降水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较之前明显增加;新疆冬季区域性寒潮的降温幅度比春秋季区域性寒潮过程高1℃左右;(4)寒潮过程中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最大中心基本出现在阿尔泰山及天山山区。新疆春秋季寒潮多为正常或干过程;冬季寒潮过程有76.4%为正常偏干,较湿和湿过程有85.7%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寒潮过程干湿状况进行初步识别,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新疆寒潮的气候新特征,为防灾减灾服务;(5)冬季北疆及天山大多数站点是72 h达到寒潮标准,而南疆则更多是在24 h达到寒潮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区域性 强冷空气 寒潮 温湿特征
下载PDF
北海夏季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秋吉 梁宝荣 尹海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9892-9895,共4页
[目的]分析北海夏季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方法]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北海单站站点资料、雷达资料,对2010年8月北海市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结果]850和700 hPa在越南北部和北部湾沿海的气旋性低压环流有利孟湾西南气流的输送,为... [目的]分析北海夏季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方法]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北海单站站点资料、雷达资料,对2010年8月北海市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结果]850和700 hPa在越南北部和北部湾沿海的气旋性低压环流有利孟湾西南气流的输送,为强降雨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弱冷空气和东南暖湿气流相互作用是此次强降雨过程的主要原因;强降雨的落区与水汽的辐合有关,东南—西北向的水汽通量散度场的维持有利桂南地区强降雨的的持续;在强降雨之前,北海站高低层正负涡度均突然加强,对对流的产生十分有利;此次强降雨过程垂直速度随高度的变化从开始就由正值转为负值,这个转折对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有预示预警的作用。[结论]该研究为夏季广西沿海强对流天气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弱冷空气 过程分析 北海市
下载PDF
云南冬季强降温过程冷空气路径及大气环流差异
13
作者 姚愚 晏红明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5,共12页
基于云南125个测站日平均气温数据,判定了1961—2020年云南冬季95次强降温过程的4种冷空气路径,对比分析了不同路径冷空气对云南降温的影响及大气环流差异.结果表明,东北路径冷空气对云南降温幅度影响最剧烈、影响空间范围最广;偏东路... 基于云南125个测站日平均气温数据,判定了1961—2020年云南冬季95次强降温过程的4种冷空气路径,对比分析了不同路径冷空气对云南降温的影响及大气环流差异.结果表明,东北路径冷空气对云南降温幅度影响最剧烈、影响空间范围最广;偏东路径出现频率最高,偏东路径和偏北路径在降温幅度和影响范围上较为接近;东南路径降温幅度和影响范围最弱,出现频率最低.超前强降温日2 d时,东北路径欧亚大陆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正高度距平异常区域强度和面积、700 hPa反气旋距平环流强度和西伯利亚高压均为最强,东南路径最弱,偏东路径和偏北路径介于前二者之间.东北路径500 hPa上东亚槽横槽转竖特征最明显,偏东路径和偏北路径东亚槽槽底南压加深,但转竖特征不及东北路径明显;东南路径东亚槽底部较宽广;东北路径副高呈块状面积最小,其它3种路径副高则呈带状,偏东路径副高面积最大.700 hPa上东北路径和偏东路径在日本附近有较强海平面气压负距平发展,朝鲜半岛气旋距平环流较强,其西侧较强的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进入云南;东南路径和偏北路径在朝鲜半岛气旋距平环流及其西侧的偏北气流较弱.在200 hPa纬向风距平场上,东北路径急流轴附近正负距平区强度最强,偏东路径沿急流轴距平分布为西正东负;东南路径正负距平区强度最弱,负距平区主要分布在急流轴北侧,偏北路径负距平区分布在急流轴南北两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冬季 强降温过程 冷空气路径 环流差异
下载PDF
“23·12”山东半岛特大海效应暴雪特征及成因
14
作者 杨成芳 戈瑶 +2 位作者 刘畅 周成 冯桂力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2期1-14,共14页
采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多普勒天气雷达、闪电、积雪深度人工加密观测资料、常规观测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ECMWF Reanalysis v5,ERA5)资料,对2023年12月15... 采用地面气象观测站、多普勒天气雷达、闪电、积雪深度人工加密观测资料、常规观测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五代大气再分析(ECMWF Reanalysis v5,ERA5)资料,对2023年12月15—22日山东半岛特大海效应暴雪过程的降雪特征及极端性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有4站积雪深度突破本站历史极值,有1站2 d的日降雪量为山东半岛海效应降雪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值,文登积雪深度达74 cm,超过山东所有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纪录,是一次极端海效应暴雪事件。(2)欧亚中高纬度阻塞形势下两次异常强冷空气持续影响渤海和山东半岛地区,850 hPa温度最低降至-21~-20℃,冷空气强度明显强于往年12月海效应暴雪过程,造成降雪持续时间长、累计降雪量大。异常强冷空气是此次极端暴雪过程产生的关键因素,渤海海面温度(简称“海温”)异常偏高是有利的海温背景。(3)冷空气强、海温偏高造成海气温差偏大,700 hPa以下产生对流不稳定,使得降雪强度大;强降雪发生在海气温差快速增大阶段。(4)925 hPa以下存在来自渤海的北—东北风与内陆地区的西北风构成的切变线,产生强上升运动,切变线长时间维持形成“列车效应”。(5)主要降雪时段强垂直上升运动、高相对湿度层的温度为-20~-12℃,适宜树枝状冰晶形成和维持,有利于产生大的积雪和降雪含水比;2 m气温持续低于-5℃,0 cm地温在降雪开始时即降至0℃以下,且两次强降雪过程仅间隔1 d,均有利于降雪累积产生极端积雪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海效应暴雪 强冷空气 海温异常 积雪深度
下载PDF
低纬高原一次强冷空气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钟爱华 周泓 +1 位作者 徐安伦 黄慧君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74-84,共11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了2011年1月16—18日低纬高原出现的强冷空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主要受深厚的南支槽、高低空急流和冷锋切变影响,南支槽和西南低空急流输送了大量水汽,并在云南中西部聚...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详细分析了2011年1月16—18日低纬高原出现的强冷空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主要受深厚的南支槽、高低空急流和冷锋切变影响,南支槽和西南低空急流输送了大量水汽,并在云南中西部聚集,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降雪区与TBB≤240 K冷云区基本吻合,TBB低值区的出现和消失,对降雪的增强和减弱有一定的预示作用.雷暴区和冰雹区位于TBB梯度最大处,TBB梯度增强和减弱对雷暴和冰雹天气的出现和减弱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降雪站近地层温度较低,整层水汽条件较好,低层有水汽辐合中心,上升运动强烈,且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降雹站低层有逆温层,具备较大的不稳定能量、中层有干冷空气侵入,上升运动弱于降雪区,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0℃层位于3 km左右的700 h Pa层附近,这个高度更有利于出现大冰雹.降水站水汽条件好,但水汽辐合强度弱于降雪区,上升运动强度与降雹区相当,没有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散度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纬高原 强冷空气 不同天气现象 诊断分析
原文传递
2016年11月一次强寒潮南下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余洋 《气象科技进展》 2018年第4期22-28,共7页
2016年11月20—24日一次强寒潮南下影响我国大部地区,这是继2016年1月罕见寒潮之后又一次寒潮事件。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共享数据网、MICAPS平台、武汉气象站等来源的气象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和诊断分析方法对此次强寒潮的环流形势及其... 2016年11月20—24日一次强寒潮南下影响我国大部地区,这是继2016年1月罕见寒潮之后又一次寒潮事件。利用中国气象局气象共享数据网、MICAPS平台、武汉气象站等来源的气象资料,运用天气学原理和诊断分析方法对此次强寒潮的环流形势及其冷空气对我国部分地区降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主要受位于蒙古国境内的横槽阻挡,在贝加尔湖附近堆积,横槽转竖后冷空气迅速南下,影响我国。该次寒潮中冷空气主要来自新地岛以西洋面,受咸海附近冷低压影响,分东路和西路侵入我国,并在黄土高原汇合。我国西南地区和华北地区分别主要受到西路和东路冷空气的影响,由于西路冷空气较弱,西南地区降温的速率和幅度均不及华北地区。华中和华东地区受两路冷空气共同影响,降温最剧烈,降温幅度最大。相比于1月的寒潮,该次寒潮过程导致武汉地区出现更大幅度、更剧烈的降温,但是最低气温高于1月的寒潮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寒潮 横槽转竖 强冷空气 气温
下载PDF
1961—2019年京津冀地区冬季强冷空气日数与海温异常年际变化关系研究
17
作者 张国宏 王晓琼 张亚琳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6期80-86,共7页
选用1961—2019年中国京津冀地区气象观测站点日最低气温、NOAA月海表温度和NCEP/NCAR月500 hPa高度场,统计分析该地区冬季强冷空气日数变化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及Ni o3.4区海温影响强冷空气的太平洋—北美型(Pacific North Ameri... 选用1961—2019年中国京津冀地区气象观测站点日最低气温、NOAA月海表温度和NCEP/NCAR月500 hPa高度场,统计分析该地区冬季强冷空气日数变化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及Ni o3.4区海温影响强冷空气的太平洋—北美型(Pacific North American pattern,PNA)遥相关机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冬季单站强冷空气年均发生日数为0.0~8.7 d,空间分布为西北向东南递减。京津冀地区冬季强冷空气日数同前期夏季、秋季和同期冬季海温的显著正相关区主要位于赤道中东太平洋,而西风漂流区和北大西洋东北部显著负相关区出现在前期秋季和同期冬季,赤道印度洋显著正相关仅在同期出现。京津冀地区冬季强冷空气日数异常受乌拉尔山高压脊、贝加尔湖低压、东亚中低纬度异常高压和东亚大槽等500 hPa高度场变化影响。同时,Nino3.4区海温异常通过PNA遥相关模式影响高度场变化,间接影响该地区的强冷空气日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冷空气 海表温度 PNA遥相关
下载PDF
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延伸期预报探索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纾 李丹华 +1 位作者 卢国阳 刘卫平 《干旱气象》 2017年第6期934-939,共6页
利用1981—2015年春季甘肃省77站逐日最低温度资料,分析甘肃省1981—2015年以来春季强冷空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1981—2015年NCEP逐日500 h Pa高度场资料和准150 d韵律方法,对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的延伸期预报进行探索。结... 利用1981—2015年春季甘肃省77站逐日最低温度资料,分析甘肃省1981—2015年以来春季强冷空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1981—2015年NCEP逐日500 h Pa高度场资料和准150 d韵律方法,对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的延伸期预报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发生频次1980年代最少,21世纪以来明显增多。全省范围和河东区域的强冷空气多出现在3—4月,而河西区域的强冷空气则多在4—5月,且河西区域的强冷空气频次是河东区域的两倍。经相似系数的计算及阈值的确定,制定了评估标准及多层筛选方法,从而选出4个针对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活动具有天气学意义的典型预报场,在综合4个典型场的情况下,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空报率降为零,漏报率显著降低,为甘肃省春季强冷空气的延伸期预报提供了新的预报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强冷空气 延伸期预报
下载PDF
贺州市一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及预报效果分析
19
作者 欧阳家萌 韦小雪 +1 位作者 廖志朗 黄远盼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3年第4期91-95,共5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对2022年2月19—23日贺州市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及预报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500hPa高空槽槽后偏北气流引导地面冷空气南下,配合中低层切变线影响造成;欧洲中心数值预报模式(EC)和中...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对2022年2月19—23日贺州市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成因及预报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500hPa高空槽槽后偏北气流引导地面冷空气南下,配合中低层切变线影响造成;欧洲中心数值预报模式(EC)和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CMA-GFS)模式预报产品与实况相比均有一定的偏差,其中EC细网格模式对此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的温度和降雨预报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冷空气 低温 雨雪冰冻 数值预报
下载PDF
强冷空气过程中3种柑橘光合生理特性的变化及抗寒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超 苏敬 +4 位作者 王雨亭 万水林 胡新龙 胡钟东 刘布春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09-2318,共10页
【目的】探明一次强冷空气过程对柑橘植株生长影响的生理机制,并以此进行品种间抗寒性评价。【方法】以江西地方特色柑橘品种南丰蜜橘(Citrus reticulata‘Nanfengmiju’)、金沙柚(C.grandis‘Jinshayou’)和纽荷尔脐橙(C.sinensis‘New... 【目的】探明一次强冷空气过程对柑橘植株生长影响的生理机制,并以此进行品种间抗寒性评价。【方法】以江西地方特色柑橘品种南丰蜜橘(Citrus reticulata‘Nanfengmiju’)、金沙柚(C.grandis‘Jinshayou’)和纽荷尔脐橙(C.sinensis‘Newhall Navel Orange’)为试材,研究强冷空气过程对3个柑橘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荧光特性、活性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并对上述生理参数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确定3个柑橘品种的抗寒性强弱。【结果】强冷空气过程初期,随着空气温度的降低,3个柑橘品种的叶绿素含量(Chla和Chlb)、最大光合速率(P_(max))、表观量子效率(AQY)、PSII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和光饱和点(LSP)均呈现下降趋势,在气温回升期间,叶绿素含量、P_(max)、AQY、F_(v)/F_(m)和LSP的值随温度的回升而增加,整个强冷空气过程中南丰蜜橘的值均最大;3个柑橘过氧化氢(H_(2)O_(2))和丙二醛(MDA)含量在整个强冷空气过程中,表现为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且H_(2)O_(2)和MDA含量的平均值以纽荷尔脐橙最大,金沙柚次之,南丰蜜橘最小;抗氧化化酶(SOD和POD)的活性在整个降温和升温过程中也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但整体活性仍处在较高水平,且SOD和POD活性的平均值南丰蜜橘最小,纽荷尔脐橙最大。【结论】空气温度的骤然降低是柑橘生理生化参数变化的主要原因,3个柑橘品种的抗寒性强弱依次为南丰蜜橘>金沙柚>纽荷尔脐橙。研究结果可为柑橘的引种、生产布局及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强冷空气 光合作用 保护酶活性 主成分分析 耐寒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