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辅助括约肌间切除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荆 胡凯 +2 位作者 周文 姜耕 张彦 《微创医学》 2014年第2期141-143,149,共4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括约肌间切除(ISR)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36例行腹腔镜ISR术和38例行开腹ISR术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正常饮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淋... 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括约肌间切除(ISR)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36例行腹腔镜ISR术和38例行开腹ISR术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正常饮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远切缘长度、环周切缘阳性率及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死亡率及肛门功能等。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正常饮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远切缘长度、环周切缘阳性率及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死亡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排便频率、排便紧迫感、排便困难、Wexn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ISR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括约肌间切除 超低位直肠癌 疗效
下载PDF
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孙宗林 王月 王龙丰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7年第5期395-397,共3页
目的探究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本院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47例,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4例,实施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对照组23例,实施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 目的探究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本院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47例,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4例,实施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对照组23例,实施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结束后评价术后3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肛门功能满意率及肛门失禁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功能满意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失禁评分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效果佳,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低位结肠癌的有效手段,适宜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超低位直肠癌 直肠癌保肛术 应用效果
下载PDF
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和疗效 被引量:4
3
作者 周超熙 于滨 +3 位作者 赵斌 赵文和 马志强 于跃明 《中国临床医学》 2010年第5期663-664,共2页
目的:探讨内括约肌切除术(ISR)在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5年8月4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手术资料,全部患者均行ISR。术后应用病理大切片技术检测环周切缘有无癌浸及其程度,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 目的:探讨内括约肌切除术(ISR)在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5年8月4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手术资料,全部患者均行ISR。术后应用病理大切片技术检测环周切缘有无癌浸及其程度,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排便功能。结果:环周切缘有癌浸润2例。术后并发症:大便失禁30例,但患者均于1周内恢复;吻合口瘘2例;吻合口狭窄2例;术后肿瘤复发2例,均再次手术切除;肝转移癌并死亡1例。38例患者术后排便功能指标、直肠测压结果均于术后9个月时趋于正常,其余3例患者于术后18个月时趋于正常,1例于术后15个月死亡。结论:ISR能为低位直肠癌患者保留肛门,在保证手术根治性效果的同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并获得较满意的排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内括约肌切除术 并发症 排便功能
下载PDF
Proximal and distal rectal cancers differ in curative resectability and local recurrence
4
作者 Wasantha Wijenayake Mahendra Perera +4 位作者 Jayantha Balawardena Raeed Deen S Ruwan Wijesuriya Sumudu K Kumarage Kemal I Dee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SCIE CAS 2011年第8期113-118,共6页
AIM: To evaluate patients with proximal rectal cancer (PRC) (> 6 cm up to 12 cm) and distal rectal cancer (DRC) (0 to 6 cm from the anal verge).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eighteen patients (120 male, 98 female, medi... AIM: To evaluate patients with proximal rectal cancer (PRC) (> 6 cm up to 12 cm) and distal rectal cancer (DRC) (0 to 6 cm from the anal verge).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eighteen patients (120 male, 98 female, median age 58 years, range 19-88 years) comprised 100 with PRC and 118 with DRC. The proportion of T1, T2 vs T3, T4 stage cancers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PRC: T1+T2 = 29%; T3+T4 = 71% and DRC: T1+T2 = -31%; T3+T4 = 69%). All patients had cancer confined to the rectum -those with synchronous distant metastasis were excluded. Surgical resection was with curative intent with or without pre-operative chemoradiation (c-RT). Follow-up was for a median of 35 mo (range: 12 to 126 mo). End points were: 30 d mortality, complications of operation, microscopic tumour-free margins, resection with a tumour-free circumferential margin (CRM) of 1 to 2 mm and > 2 mm, local recurrence, survival and the permanent stoma rate. RESULTS: Overall 30-d mortality was 6% (12): PRC 7 % and DRC 4%.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14% with PRC compared with 21.5% with DRC, urinary retention was the complication most frequently reported (PRC 2% vs DRC 9%, P = 0.04). Twelve percent with PRC compared with 37% with DRC were subjected to preoperative c-RT (P = 0.03). A tumour-free CRM of 1 to 2 mm and > 2 mm was reported in 93% and 82% with PRC and 88% and 75% with DRC respectively (PRC vs DRC, P > 0.05). However, local recurrence was 5% for PRC vs 11% for DRC (P < 0.001). Three and five years survival was 65.6% and 60.2% for PRC vs 67% and 64.3% for DRC respectively. No patient with PRC and 23 (20%) with DRC received an 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 CONCLUSION: PRC and DRC differ in the rate of 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 post-operative urinary retention and local recurrence. Survival in both groups was simil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TAL cancer PRE-OPERATIVE CHEMORADIATION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 Local recurrence Survival
下载PDF
经括约肌间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保肛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欧文权 官国先 《临床外科杂志》 2018年第10期797-799,共3页
低位直肠癌采用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该术式无法保留肛门,需永久结肠造口。近年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成为研究热点,其可实现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根治并保留肛门。当前,低位直肠癌的ISR保肛术式多样。腹腔镜技术的应用,为低位直肠癌的... 低位直肠癌采用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PR),该术式无法保留肛门,需永久结肠造口。近年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成为研究热点,其可实现低位直肠癌的手术根治并保留肛门。当前,低位直肠癌的ISR保肛术式多样。腹腔镜技术的应用,为低位直肠癌的保肛开创了新的时代。该文综述不同入路腹腔镜ISR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研究进展,为低位直肠癌患者提供个体化的保肛手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低位直肠癌 经括约肌间切除
下载PDF
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联合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海生 《数理医药学杂志》 CAS 2021年第4期485-487,共3页
目的:研究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联合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某院治疗的7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 目的:研究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联合经括约肌间切除术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某院治疗的7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联合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研究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手术并发症发生概率为5.71%,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检出数、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对比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年局部复发率无统计意义(P>0.05);总体生存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治疗对比,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联合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低位直肠癌
下载PDF
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直肠癌根治术疗效评价 被引量:42
7
作者 王振军 梁小波 +2 位作者 杨新庆 杨斌 黄莚庭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评价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3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加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2cm以内,有18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前... 目的评价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31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加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2cm以内,有18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前先进行放、化疗。腹部手术施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向下切断骶骨直肠韧带和部分肛提肌达肛门外括约肌环上缘,沿外括约肌环和肠壁(内括约肌)之间再向下分离1~2cm。肛门手术组在癌灶下缘2cm之齿状线下方垂直于肛管长轴切开内括约肌全层,然后沿肛门内、外括约肌环间隙向上游离,与腹部手术组会师。将近端结肠或结肠储袋与肛管或肛管-齿状线行端端吻合。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较好。平均随访12个月,29例患者无复发和转移;1例出现复发和转移,另1例癌胚抗原19.9,但未发现转移灶。结论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直肠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可以达到良好的根治性,并保留较好的肛门功能,是一种可选择的根治性保肛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保肛手术 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
原文传递
腹腔镜在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手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魏东 蔡建 +3 位作者 赵艇 张辉 张剑锋 张长山 《实用医药杂志》 2011年第1期3-4,7,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基础上采用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和初步结果。方法 2007-04~2008-06对3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经腹腔镜实施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6例行内括约肌切...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基础上采用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和初步结果。方法 2007-04~2008-06对3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经腹腔镜实施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6例行内括约肌切除术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10±3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5±18.5)ml,术后持续性胃肠减压8~48 h,肠蠕动恢复时间(24±17)h,术后1~3 d开始进食,术后1~3 d拔除导尿管并下床活动,住院时间平均为8 d。术后随访8~20个月,术后有12例患者出现前切除后综合征,3~6个月后症状消失,目前未发现转移复发患者。结论全系膜切除是直肠癌根治切除必须遵循的原则;经腹腔镜行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手术治疗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且创伤小、出血少、手术疼痛轻、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肿瘤 内括约肌切除术(ISR)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保肛手术
下载PDF
纵切横缝加选择性内括约肌切除术预防环状混合痔术后肛门狭窄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强 康进 +5 位作者 陈朝晖 杨军义 毛红 赵希忠 唐平 李薇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观察采用纵切横缝加选择性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80例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以及其预防术后肛门狭窄的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于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肛肠科住院的环状混合痔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 目的观察采用纵切横缝加选择性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80例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以及其预防术后肛门狭窄的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于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肛肠科住院的环状混合痔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纵切横缝加选择性内括约肌切除术组)和对照组(外剥内扎术组)各80例,比较两组肛门狭窄评分、肛门括约肌功能、肛门通畅度及术后常见并发症等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术后肛门狭窄评分、排便通畅度及疼痛评分、出血情况、肛缘水肿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括约肌功能及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环状混合痔上,纵切横缝加选择性内括约肌切除术是一种能有效预防环状混合痔术后发生肛门狭窄的手术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切横缝加选择性内括约肌切除术 环状混合痔 临床观察
下载PDF
生物反馈对低位直肠癌术后排便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张春泽 张雅莉 +1 位作者 付文政 张伟华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35-238,共4页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对低位直肠癌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排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低位直肠癌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以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生物反馈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对低位直肠癌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排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低位直肠癌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以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生物反馈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排便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肛管静息压[(50.66±5.61)mm Hg(1 mm Hg=0.133 k Pa)]、肛管收缩压[(110.80±6.14)mm H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98±4.36)mm Hg、(102.14±3.48)mm Hg试验组肛管最大收缩时间[(39.46±7.15)s]比对照组[(35.14±3.28)s]长;试验组结肠末端静息压[(3.74±1.52)mm Hg]高于对照组的(3.32±1.26)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初始感觉容量阈值、初始排便容量阈值、最大耐受容量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结肠末端肛管收缩反射阳性、结肠末端肛管收缩抑制反射阳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球囊排出试验时间比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每天排便次数少于对照组,控便时间比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低位直肠癌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后各项排便动力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反馈治疗 低位直肠癌 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 排便动力学
下载PDF
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加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用于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敏哲 杜燕夫 +2 位作者 王振军 韩进 渠浩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6年第3期205-207,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加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7例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加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例术中出血量30-80m...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加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7例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加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例术中出血量30-80ml,手术时间3.5-5h,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持续胃肠减压24h,术后24-48h开始饮食,术后3d拔除尿管下床活动,术后1-2d开始排便。术后住院71-0d。随访3-6个月,无局部复发。结论:腹腔镜下按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要求游离直肠至盆底耻骨直肠肌水平,经肛门于齿状线水平切断直肠,再经肛门手工行结肠-肛管吻合的方法治疗超低位直肠癌,能够保证完整切除直肠系膜,术中减少出血,住院天数缩短,在降低手术难度、提高保肛率等方面有其优势。患者时本术式的耐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 保肛手术 腹腔镜
下载PDF
改良的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峪东 魏广辉 +2 位作者 王振军 杨新庆 黄莚庭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06年第4期204-206,共3页
目的:报告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初步结果。方法:对31例瘤灶下缘距离齿状线≤2cm的直肠低位肿瘤进行术前评估,其中18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先行术前放化疗。腹部手术施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向下切断骶骨直肠韧带和部分提肛肌... 目的:报告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初步结果。方法:对31例瘤灶下缘距离齿状线≤2cm的直肠低位肿瘤进行术前评估,其中18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先行术前放化疗。腹部手术施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向下切断骶骨直肠韧带和部分提肛肌达肛门外括约肌环上缘,可沿外括约肌环和肠壁(内括约肌)之间再向下分离1~2cm。肛门手术组在于癌灶下缘2cm之齿状线下方垂直于肛管长轴切开内括约肌全层,然后沿内外括约肌环向上游离,与腹部手术组会师。将近端结肠或结肠贮袋与肛管或肛管齿状线行端端吻合。结果:无手术死亡,31例平均随访12月,29例没有复发和转移。1例证实出现复发和转移,另1例CA19.9增高,但未见转移灶。30例手术后肛门功能较满意。结论:经内外括约肌切除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可以达到良好的根治性,并保留较好肛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全系膜切除术 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 直肠癌 保肛手术
下载PDF
腹腔镜极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5
13
作者 应俊 孙亚煌 +11 位作者 王安琪 卞策 陈国良 陶禹 陈俊楠 卢浩 游清 张宇 周海洋 王治国 阮灿平 张剑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6-531,共6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极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22年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812例行腹腔镜极低位直肠癌经括... 目的:探讨腹腔镜极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22年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812例行腹腔镜极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459例,女353例;年龄为(51±11)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患者术后吻合口漏的因素分析。(4)术后吻合口漏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价。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应用R软件(3.5.1版本)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曲线下面积评价效能。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计算平均C-index。结果:(1)手术情况。812例患者均行腹腔镜极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其中行部分经括约肌间切除术388例,行次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218例,行完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206例。812例患者均行回肠保护性造口术,吻合口行双吻合技术306例,保留左结肠动脉203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79±33)min,术中出血量为(33±13)mL。(2)随访情况。8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5±0.9)个月。812例患者中,术后62例发生吻合口漏,吻合口漏愈合时间为(33±6)d。(3)影响患者术后吻合口漏的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新辅助放化疗、未保留左结肠动脉是影响腹腔镜极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5.98,4.00,16.26,95%可信区间为1.66~24.12,1.30~12.42,3.00~90.89,P<0.05)。(4)术后吻合口漏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评价。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性别、新辅助放化疗、保留左结肠动脉构建腹腔镜极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列线图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吻合口瘘 因素分析 统计学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原文传递
TME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在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性保肛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渠浩 王振军 +2 位作者 杜燕夫 李敏哲 杨新庆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加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经验和效果。方法对31例癌灶下缘距离齿状线≤2cm的直肠低位肿瘤进行术前评估,对其中18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行术前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腹部手术施行直肠全系膜... 目的探讨直肠全系膜切除术(TME)加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术经验和效果。方法对31例癌灶下缘距离齿状线≤2cm的直肠低位肿瘤进行术前评估,对其中18例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行术前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腹部手术施行直肠全系膜切除,向下切断骶骨直肠韧带和部分提肛肌达肛门外括约肌环上缘,沿外括约肌环和肠壁(内括约肌)之间再向下分离1—2cm。肛门手术于癌灶下缘2cm、齿状线下方垂直于肛管处长轴切开内括约肌全层,然后沿内外括约肌间向上游离至腹部,将近端结肠或结肠袋与肛管或肛管一齿状线端端吻合。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31例病人平均随访24月,26例患者无复发和转移,1例患者出现复发和转移,1例患者糖链抗原19-9(CA19-9)增高,但未见转移灶。30例患者手术后肛门功能恢复较满意。结论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可用于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治疗,具有良好的根治性,并能较好保留肛门功能。对较早期或对术前放、化疗敏感的超低位直肠癌、直肠间质瘤、基底广泛息肉和骨盆狭窄的低位直肠癌患者,是一种可选择的根治性保肛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全系膜切除术 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 直肠癌 保肛手术
下载PDF
内括约肌切除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52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世拥 梁振家 +8 位作者 苑树俊 于波 陈纲 陈光 左富义 白雪 魏晓军 徐一石 崔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28-630,共3页
目的探讨经腹肛门切除肛门内括约肌的直肠癌根治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癌灶下缘距肛缘4—5cm的超低位直肠癌经腹肛门切除肛门内括约肌加结肠套叠重建内括约肌保肛术进行临床分析。52例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28... 目的探讨经腹肛门切除肛门内括约肌的直肠癌根治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癌灶下缘距肛缘4—5cm的超低位直肠癌经腹肛门切除肛门内括约肌加结肠套叠重建内括约肌保肛术进行临床分析。52例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28~76岁,平均为56.3岁。癌灶下缘距肛缘4cm18例,癌灶下缘距肛VI5em34例。病理诊断直肠腺癌52例,其中高分化者21例,中分化者29例,低分化者2例,腺瘤癌变6例。Dukes分期:A期28例,B期24例。结果52例术后随访率为88%(46/52),术后随访时间2个月至12年,中位随访时间为5.9年。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3.8%),吻合口狭窄3例(5.7%),术后6~12个月时肛门排便控制功能基本恢复到正常。术后局部复发3例,术后5年生存率为24/33例(73%)。结论切除肛门内括约肌的直肠癌根治保肛术能保留良好的肛门排便控制功能,不增加局部复发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直肠结肠切除术 重建性 保肛手术 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切除
原文传递
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帅峰 《临床研究》 2018年第11期13-14,共2页
目的探究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TME)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39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TME联合ISR治疗,对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目的探究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TME)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39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TME联合ISR治疗,对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淋巴结摘除数量、术前术后的肛门Wexner评分及肛门功能Kirwan分级等指标进行统计。结果本组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中转开腹者,患者手术时间(219.48±46.37)min,术中出血量(105.95±20.45)mL,住院时间(9.21±1.02)d,肛门排气时间(25.14±5.15)h,淋巴结摘除数量(11.02±1.92)枚;所有患者均保肛成功,成功率100%,术后患者的肛门Wexner评分及肛门功能Kirwan分级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联合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肛门功能,可达到手术预期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腹腔镜全系膜切除术 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 肛门功能
下载PDF
临床超低位的直肠癌保肛手术中腹腔镜下ISR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明利 夏利刚 +3 位作者 朱畅 陈杰 胡海军 潘凯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5年第21期142-144,共3页
目的:分析临床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SSO)中实施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ISR)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超低位SSO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开腹处理,而研究组实施腹腔镜下ISR处理,观察记录... 目的:分析临床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SSO)中实施腹腔镜下经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ISR)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超低位SSO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开腹处理,而研究组实施腹腔镜下ISR处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实施腹腔镜下ISR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所需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 直肠癌保肛手术 腹腔镜 肛门括约肌间切除术
下载PDF
经尿道内括约肌切除术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及长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曹明欣 张俊隆 +1 位作者 丘少鹏 梁月有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首要两大目的即保护上尿路功能,获得或保持最恰当的尿控能力,但目前缺乏完美的治疗方法。为评价经尿道内括约肌切除术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及长期效果,行本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9年6月在... 目的: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首要两大目的即保护上尿路功能,获得或保持最恰当的尿控能力,但目前缺乏完美的治疗方法。为评价经尿道内括约肌切除术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及长期效果,行本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经尿道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的17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14~88岁,平均57岁;病程2个月~47年,病程中位数24个月;隐性脊柱裂4例,神经根鞘囊肿1例,子宫全切除术后1例,脑血管意外3例,脊髓脊膜膨出术后2例,脊髓外伤3例,腰椎间盘突出2例,病因不详1例。临床表现有排尿困难11例、尿失禁9例。17例患者中留置导尿4例,其余患者残余尿(PVR)5~1000 mL,平均374 mL;影像学提示有双肾积水者9例;10例患者曾行膀胱造影,有明确反流者4例。观察手术后患者肾积水的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前后PVR及血肌酐(Scr)水平。结果:男性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1(30~140)min,女性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5(29~45)min;男性患者平均出血量23(2~50)mL,女性患者平均出血量9(5~25)mL。随访时间6个月~7年,失访1例。术前留置导尿的4例患者,3例拔管后均可自行排尿,PVR 14~221 mL,1例患者拔管后因PVR多而再次持续留置尿管治疗至今。9例术前存在双肾积水患者,5例术后肾积水消失,3例肾积水较术前程度减轻,1例失访。9例术前有尿失禁患者术后仍有不同程度尿失禁,其中1例加重。患者术后Scr水平无明显增长[术前(91±41)μmol/L vs.术后(103±54)μmol/L,P>0.05],PVR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前(372±253)mL vs.术后(134±127)mL,P<0.05]。结论:经尿道内括约肌切除术可作为神经源性膀胱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该术式可降低患者的PVR,改善或减轻肾积水,同时能维持原有的尿控功能,且手术简单、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源性膀胱 经尿道微创治疗 内括约肌切开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经肛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术后肿瘤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9
作者 袁建伟 王保振 耿北 《实用癌症杂志》 2018年第6期982-984,988,共4页
目的探讨经肛内外括约肌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术后肿瘤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54例行经肛内外括约肌切除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术后复发率、5年生存率及死亡率,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 目的探讨经肛内外括约肌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术后肿瘤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54例行经肛内外括约肌切除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术后复发率、5年生存率及死亡率,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6%,中位随访时间为60.27个月,复发率为18.52%,其中局部复发率为14.81%,远处复发率为3.70%;术后死亡率为7.41%,全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92.59%,复发患者5年生存率为60.00%,其中Tis复发率为7.14%,T1复发率为13.79%,T2复发率为45.45%,未复发患者5年生存率为100.00%。肿瘤直径>3 cm、肿瘤浸润深度较深、分化程度不良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经肛内外括约肌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术后患者肿瘤学效果较好,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是影响患者治疗肿瘤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为提高治疗效果应对此类患者进行仔细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经肛内外括约肌切除术 肿瘤学效果 5年生存率 复发率
下载PDF
PPH联合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侧切术与PPH加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效果对比 被引量:2
20
作者 梁秋萍 谢翔宇 +1 位作者 林明惠 刘秋江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第20期8-10,共3页
目的:比较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联合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侧切术与PPH加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效果。方法:选取环形混合痔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治疗方法为PPH联合外剥内扎,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比较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联合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侧切术与PPH加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效果。方法:选取环形混合痔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治疗方法为PPH联合外剥内扎,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与术后3d、7d的伤口疼痛评分、水肿评分和出血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更短(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d、7d的伤口疼痛评分、水肿评分和出血评分均更低(P<0.05)。结论:PPH联合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确切,可减轻患者伤后疼痛、水肿与出血症状,并可加快术后创面愈合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状混合痔 痔上黏膜环切术 外剥内扎术 内括约肌侧切术 治疗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