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共生固氮与叶片全氮含量之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宋海星 王萍 +3 位作者 申斯乐 闫石 陶丹 冉彦中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2000年第6期9-11,共3页
:研究了在不同配比的NO3- -N与NH4 +-N下大豆根瘤的生长及根瘤固氮酶活性和叶片全氮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7种配比的NO3- -N与NH4 +-N均降低根瘤鲜重 ,抑制根瘤固氮酶活性 ,但提高叶片全氮含量。叶片全氮含量与根瘤鲜重。
关键词 大豆 共生固氮 叶片全氮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文慧 陈庆山 +6 位作者 杨庆凯 李文滨 王文辉 刘春燕 陈立君 刘海燕 单继勋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69-173,共5页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 ,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 4 0 5 6 6为母本 ,以感 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 4 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杂交得到F2 代后连续自交 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后 ,利用BSA法对...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 ,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 4 0 5 6 6为母本 ,以感 1号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 4 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 ,杂交得到F2 代后连续自交 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后 ,利用BSA法对 5 0 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 ,其中 3个标记Satt5 6 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 ,并且在F2 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这 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 6 5 -SOYGPATR-Hrcs1-Satt396 ,它们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 12 .7cM、6 .5cM、14 .7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 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抗性基因 SSR标记 品系 杂交组合
下载PDF
中国大豆种质抗SCN基因rhg1位点SSR标记等位变异特点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文辉 邱丽娟 +3 位作者 常汝镇 马凤鸣 谢华 林凡云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6-250,共5页
利用与抗大豆胞囊线虫病主效基因rhg1紧密连锁的SSR标记Satt30 9分析 6 34份中国大豆种质 ,以 2 1份美国种质为对照 ,目的是明确我国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种质资源的特点 ,为大豆抗胞囊线虫病种质资源鉴定及抗线育种提供依据。 14 9份免疫... 利用与抗大豆胞囊线虫病主效基因rhg1紧密连锁的SSR标记Satt30 9分析 6 34份中国大豆种质 ,以 2 1份美国种质为对照 ,目的是明确我国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种质资源的特点 ,为大豆抗胞囊线虫病种质资源鉴定及抗线育种提供依据。 14 9份免疫或高抗种质和 4 95份感病种质共鉴定出 6个等位变异 ,其中介于 134bp和 14 9bp之间的Satt30 9- 5为新等位变异 ,具有该等位变异的陕西三股条黑豆和山西忻县小黑豆分别免疫和中抗 1号生理小种。对不同等位变异、不同抗性等级和抗不同生理小种种质的分析表明 :92 .13%的感病种质具有 12 5bp、131bp或 14 9bp等位变异 ,抗病种质在各等位变异都有分布 ,但以 12 8bp和 134bp为主 ,在具有这两个等位变异的种质中 ,有 72 .4 6 %表现为抗病 ,且 77.2 7%的免疫种质、87.6 9%的双抗种质和 10 0 %的三抗种质都具有这两个等位变异。16份具有 12 8bp等位变异的种质中有 14份来自山西省 ,另有 2份是黑龙江省和河北省的育成品种 ,推测山西省可能是Satt30 9位点 12 8bp等位变异种质的起源地。本研究结果可为大豆抗胞囊线虫病育种的抗源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质 抗SCN基因 胞囊线虫病 等位变异特点 SSR标记 抗线育种 抗源选择
下载PDF
利用SSR指纹图谱分析大豆花叶病毒(SMV)病抗源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9
4
作者 密士军 邱丽娟 +2 位作者 常汝镇 郝再彬 关荣霞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4-253,共10页
利用 61个 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引物对筛选出的 1 1 3份高抗大豆花叶病毒 ( SMV)病抗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1 1 3个抗源产生了 3 87个等位变异 ,平均每个引物可以扩增 6.3 4个等位变异。采用 Nei-Li公式计算相似系数 ,使... 利用 61个 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引物对筛选出的 1 1 3份高抗大豆花叶病毒 ( SMV)病抗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 1 1 3个抗源产生了 3 87个等位变异 ,平均每个引物可以扩增 6.3 4个等位变异。采用 Nei-Li公式计算相似系数 ,使用 NTSYS-pc2 .1 0 t数据分析软件 ,非加权组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抗源间平均相似系数为 0 .2 95 ,说明鉴定的这些抗源遗传差异较大。 1 1 3个抗源被明显地聚为 7类 ,地理来源相同和亲缘关系较近的品种大多聚在一起。相似系数较小、聚在不同类群中的抗源可能携带不同的抗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max) 大豆花叶病毒(SMV) SSR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大豆(G.max)胰蛋白酶抑制剂SBTi-A_2新类型Ti^x的纯化及其性质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严晴燕 曹凯鸣 +4 位作者 徐隽 林锐 李严 顾其敏 赵述文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50-156,共7页
用丙酮脱脂、稀酸处理、硫酸铵盐析和DEAE-52纤维素柱层析等方法从大豆(G.max)中分离纯化得一种新类型胰蛋白酶抑制剂Tix.SDS-PAGE分析显示Tix与已知的大豆蛋白酶抑制剂Tia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2100... 用丙酮脱脂、稀酸处理、硫酸铵盐析和DEAE-52纤维素柱层析等方法从大豆(G.max)中分离纯化得一种新类型胰蛋白酶抑制剂Tix.SDS-PAGE分析显示Tix与已知的大豆蛋白酶抑制剂Tia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21000,且N-末端均为AsP;亲和电泳分析显示Tix与Tia均可与胰蛋白酶完全结合;BAEE法测定显示出Tix对胰蛋白酶活性的抑制略小于Tia;两者经CNBr裂解后电泳分析得到相同带型;纯化样品的氨基酸组成分析显示Tix比Tia多了两个碱性氨基酸,因而Tix带有更多的正电荷.研究结果初步证明Tix是Kunitz类型中一种新的胰蛋白酶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胰蛋白酶抑制剂 纯化 SBTi-A2 分离
原文传递
大豆杂种不同世代(F_2-F_6)蛋白质含量遗传变异与选择世代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孟祥勋 杨庆凯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30,共6页
将两个杂交组合后代 ,采用两种处理方法 :(1)一粒传方法形成F2 -F6 各自世代混合群体 ;(2 )混合群体F2 -F5世代分别随机抽取单株形成F2 .3(F2 衍生的F3系统 ,以下类推 )、F3.4 、F4 .5、F5.6 系统。统计分析了混合群体F2 -F6 各世代蛋... 将两个杂交组合后代 ,采用两种处理方法 :(1)一粒传方法形成F2 -F6 各自世代混合群体 ;(2 )混合群体F2 -F5世代分别随机抽取单株形成F2 .3(F2 衍生的F3系统 ,以下类推 )、F3.4 、F4 .5、F5.6 系统。统计分析了混合群体F2 -F6 各世代蛋白质含量的遗传变异及分离分布 ;对不同世代F2 .3-F5.6 系统内的变异情况与亲本一起进行了分析比较 ,以明确杂种后代蛋白质含量分离或相对稳定世代。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1)两组合一粒传处理形成的F2 -F6 代间 ,平均蛋白质含量基本一致 ,而其变异系数、方差及总变异幅度 ,有随世代提高逐渐缩小的趋势 ,这可能是随世代推进 ,非加性效应减少所致 ;(2 )两组合分别于F3或F4 形成的F3.4 、F4 .5世代系统内蛋白质含量的变异均呈下降趋势 ,并且趋于稳定。即至F3.4 或F4 .5之后 ,蛋白质含量的标准差、变异系数、总变异幅度基本稳定 ,与其亲本相似 ,其变异基本属于环境条件引起的非遗传变异。这表明蛋白质含量的分离变异幅度至F4 或F5系统内已很小 ,因此 ,蛋白质含量分离不大的杂交组合后代的选择可于F3或F4 代一次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蛋白质含量 遗传变异 选择世代
下载PDF
黄淮流域大豆炸荚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彭玉华 袁建中 杨国保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85-290,共6页
在九月上、中旬大豆陆续成熟,十月一日前对黄淮流域的30个大豆品种(系)的炸荚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成熟至开始炸荚的天数,多数品种为6至12天,少数品系成熟时即炸荚,也有至十月一日前仍不炸荚的。成熟后第10天的炸荚率在0到30%之间... 在九月上、中旬大豆陆续成熟,十月一日前对黄淮流域的30个大豆品种(系)的炸荚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成熟至开始炸荚的天数,多数品种为6至12天,少数品系成熟时即炸荚,也有至十月一日前仍不炸荚的。成熟后第10天的炸荚率在0到30%之间;开始炸荚率在0到8.5%之间;十月一日以前的总炸荚率在0到61%之间。根据不同品种(系)炸荚性的动态变化,可将炸荚性分为单峰型、单峰延迟型、双峰型和双峰提高型4个类型,其中单峰型是主要的,双峰型对大豆产量威胁最大,特别是双峰提高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炸荚性 类型 时间 黄淮流域
下载PDF
中国大豆(G.max)种子蛋白SBTi—A_2电泳谱带新类型的遗传研究──ⅠTi^b型×Ti^x型(新类型)F_2种子的遗传规律 被引量:4
8
作者 赵述文 孟祥勋 +3 位作者 顾其敏 曹凯鸣 王海 王颢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36-39,共4页
本文是对作者在1991年用PAOE技术检测甘肃省大豆(G.max)时发现的SBTi—A2电泳谱带新类型的遗传研究结果之一。对单株上收获的212粒F2种子的电泳检测结果进行了卡方测验,符合孟德尔1:2:1基因分离规律。
关键词 大豆 胰蛋白酶抑制剂 电泳谱带新类型 遗传规律
下载PDF
抗大豆灰斑病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文慧 杜吉到 +2 位作者 陈庆山 王文辉 闵丽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22-26,共5页
从抗灰斑病育种、抗性资源筛选和抗灰斑病基因分子标记三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抗大豆灰斑病育种的研究进展,为抗灰斑病育种者提供可参考的相关信息。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育种 抗源 分子标记
下载PDF
不同抗性大豆品系感染灰斑病后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变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廖林 庄炳昌 +3 位作者 刘玉芝 谢雪菊 王玉民 徐豹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18-322,共5页
以三个抗灰斑病和三个感病品系为试材,分析了不同抗性大豆品系感染灰斑病后叶片中过氧化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1.大豆感染灰斑病后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均有所增加,且有感病品系超氧物歧化酶活性高于抗病品系的趋势;2.大豆感染灰斑病后过氧... 以三个抗灰斑病和三个感病品系为试材,分析了不同抗性大豆品系感染灰斑病后叶片中过氧化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1.大豆感染灰斑病后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均有所增加,且有感病品系超氧物歧化酶活性高于抗病品系的趋势;2.大豆感染灰斑病后过氧化物酶活性也有所增加,感病后感病品系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高于抗病品系的;3.大豆感染灰斑病后所有品系的抗坏血酸含量均降低,感病品系的抗坏血酸含量高于抗病品系的;4.大豆感染灰斑病后,感病品系的叶绿素含量高于抗病品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大豆灰斑病 脂质过氧化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立君 郭强 +4 位作者 刘迎雪 李祥羽 赵远玲 单大朋 陈庆山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3-46,共4页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 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其中3个标记Satt56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并且在F2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65—SOYGPATR—Hrcs1—Satt396,其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2.7、6.5、14.7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g.max) 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 抗性基因 SSR标记
下载PDF
大豆生态研究──Ⅵ.大豆叶片感光效应与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路琴华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7,共7页
叶片是感光部位。子叶和未展开叶的感光效应确定开花节位,叶片的感光效应确定生长速度。不论短光或长光叶片,均以延长开花天数中90%的时间用于提高开花节位,以延长开花天数中10%的时间用于增长叶龄.短光叶片生长速度全用于由... 叶片是感光部位。子叶和未展开叶的感光效应确定开花节位,叶片的感光效应确定生长速度。不论短光或长光叶片,均以延长开花天数中90%的时间用于提高开花节位,以延长开花天数中10%的时间用于增长叶龄.短光叶片生长速度全用于由于叶和未展开叶确定的开花节位,反应短光促进发育。长光叶片生长速度增长叶龄同时,提高开花节位,反应长光促进生长.叶片在扩大生长中产生的感光效应上递3节,在上递过程中发生感光效应综合平衡作用.复叶发生始到定形为展开感光效应持续期。本文还提出研究大豆光温生态的适宜光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生长发育 感光效应 叶片
下载PDF
3个熟期类型大豆品种发育籽粒脂肪酸组分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思河 尹田夫 +2 位作者 王萍 马淑英 陶丹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2000年第1期83-86,共4页
超早、极早和中晚 3个熟期类型大豆品种籽粒发育进程中 ,亚油酸含量持续上升 ,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缓慢下降 ,油酸含量先增后降 ;3个早熟品种的亚麻酸含量缓慢降低而中熟品种则几乎没有变化。亚油酸与籽粒发育天数呈显著正相关 ,棕榈酸... 超早、极早和中晚 3个熟期类型大豆品种籽粒发育进程中 ,亚油酸含量持续上升 ,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缓慢下降 ,油酸含量先增后降 ;3个早熟品种的亚麻酸含量缓慢降低而中熟品种则几乎没有变化。亚油酸与籽粒发育天数呈显著正相关 ,棕榈酸和油酸呈显著负相关 ,其它脂肪酸之间及其与籽粒发育天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因品种熟期类型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脂肪酸 发育籽粒 熟期 品种类型
下载PDF
三个熟期类型大豆种子萌发进程中耐冷性的比较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思河 王萍 +3 位作者 马淑英 宋海星 陶丹 尹田夫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18-222,共5页
本试验通过人工低温处理 ,探讨了萌发进程中三个熟期类型大豆品种间耐冷性生理指标间的差异 ,结果表明 :低温萌发进程中两早熟品种较中晚熟品种的 CAT酶活受抑程度小 ,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幅大 ,但 MDA含量变化趋势一致。
关键词 大豆 耐冷性 熟期 种子萌发 CAT MDA 抗逆育种
下载PDF
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侵染大豆根系诱导表达的cDNA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吕蓓 方宣钧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93-200,共8页
大豆孢囊线虫 (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 ;SoybeanCystNematode ,SCN)是一种土传的专性内寄生线虫。SCN的二龄幼虫侵入到大豆幼嫩的根组织中 ,导致大豆根内的细胞变形并与之形成“合胞体”。合胞体在形态上和生理上的变化是SCN直接... 大豆孢囊线虫 (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 ;SoybeanCystNematode ,SCN)是一种土传的专性内寄生线虫。SCN的二龄幼虫侵入到大豆幼嫩的根组织中 ,导致大豆根内的细胞变形并与之形成“合胞体”。合胞体在形态上和生理上的变化是SCN直接诱导大豆基因表达的结果。本研究以高抗SCN的灰布支黑豆为材料 ,用大豆孢囊线虫二龄幼虫直接接种大豆的根系 ,应用DDRT -PCR技术及RDB (Reversedot-blotting)杂交鉴定 ,获得 6个阳性cDNA克隆 ,分别是SCN侵染后 5天的A32克隆 (GenBank登录号为BI173978) ;侵染后 10天的B12克隆 (GenBank登录号为BI173979)、B71克隆 (GenBank登录号为BI173980 ) ;侵染后 15天的C11克隆 (GenBank登录号为BI173981)、CP12 (GenBank登录号为BI173982 )克隆和CP32克隆 (GenBank登录号为BI173983)。序列的同源比较表明 ,6个cDNA均与Shoemaker构建的大豆基因表达库中的cDNA序列有非常高的同源性 ,证明这些cDNA是大豆基因表达的产物。其中A32克隆的序列与控制拟南芥下胚轴生长的MYB转录因子、营养元素缺失诱导的番茄根的表达文库中的一个cDNA及番茄抗假单胞杆菌表达文库中的一个cDNA有较高的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孢囊线虫 4号生理小种 诱导表达 cDNA分析 合胞体 根系
下载PDF
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脂肪酸组分的变异、变化和相互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梁镇林 朱文适 +1 位作者 梁慕勤 潘世元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0年第6期13-19,共7页
在大豆种子发芽期间,测定了8个栽培品种的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1.萌发期间种子脂肪酸组分均以油酸含量的变异最大,棕榈酸最小,除硬脂酸外,萌发第8天的各单一脂肪酸的变异均大于其它各天。2.萌发期间的油酸与亚油酸是互为消长的,其含量... 在大豆种子发芽期间,测定了8个栽培品种的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1.萌发期间种子脂肪酸组分均以油酸含量的变异最大,棕榈酸最小,除硬脂酸外,萌发第8天的各单一脂肪酸的变异均大于其它各天。2.萌发期间的油酸与亚油酸是互为消长的,其含量变化曲线呈镜像对称图形。3.萌发大豆的油酸与亚油酸和亚麻酸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r值为-0.989和-0.754),亚油酸和亚麻酸为极显著正相关(r=0.704)。4.多数参试品种的u/s比率随发芽天数的增加而降低。5.大豆的不饱和脂肪酸比饱和脂肪酸优先为萌发种子所利用,此外,多数被测品种在萌发早期有交替利用油酸和亚油酸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子 萌发 脂肪酸 变异
下载PDF
不同地理种群栽培大豆HSP诱导合成的研究──Ⅱ南方春大豆和北方春大豆HSP诱导合成的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海星 王萍 +3 位作者 马淑英 尹田夫 张让堂 李吉平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12,共6页
本文对南方春大豆和北方春大豆的幼苗在40℃条件下进行2、4、6、8、10hr热击处理,分析比较其热击蛋白(HSP)诱导合成种类、累积量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分子量大于50KD的HSP90KD、81KD、73KD、70K... 本文对南方春大豆和北方春大豆的幼苗在40℃条件下进行2、4、6、8、10hr热击处理,分析比较其热击蛋白(HSP)诱导合成种类、累积量及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分子量大于50KD的HSP90KD、81KD、73KD、70KD、67KD、64KD等种类南方春大豆多于北方春大豆,分子量小于50KD的HSP35KD、33KD、26KD、24KD、22KD等种类则南方春大豆少于北方春大豆。不同热击时间下HSP累积的动态表明南方春大豆随着热击时间的延长HSP累积量逐渐降低,热击6hr时达最低值为1285.4mm2,之后明显增加,而北方春大豆随着热击时间的延长HSP累积量逐渐增加,热击6hr时达最高值为9128.4mm2,6hr以后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P 大豆 地理种群 诱导
下载PDF
大豆对叶食性害虫抗性的自然鉴定
18
作者 彭玉华 梅德圣 李卫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51-53,共3页
利用62个基因型比较了冬闲地块和冬季耕作地块的大豆叶片受害虫危害的程度,以及不同调查时期大豆抗虫鉴定结果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季耕作地块,若不设立诱虫植物或诱虫品种,食叶害虫危害程度很轻,难以体现品种间的抗性差异... 利用62个基因型比较了冬闲地块和冬季耕作地块的大豆叶片受害虫危害的程度,以及不同调查时期大豆抗虫鉴定结果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季耕作地块,若不设立诱虫植物或诱虫品种,食叶害虫危害程度很轻,难以体现品种间的抗性差异。下部3~6节位叶片损失率早期调查结果与全株叶片损失率几乎一致,而相同节位的晚期调查结果与全株叶片损失率一致性较差。因此,在冬闲地块或设立诱虫品种的前提下,可依据相同节位叶片损失率早期调查结果确定品种间的抗/感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食叶性害虫 抗性 鉴定
下载PDF
大豆叶片不同方法表示的叶绿素含量差异及表现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镇林 石瑞云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3年第2期15-20,共6页
本文比较和分析了大豆叶片以单位叶面积、叶鲜重和叶干重作底数表示的三种不同叶绿素含量(分别简作Ⅰ、Ⅱ和Ⅲ含量)之间的差异及表现。结果表明,14个大豆品种的叶绿素平均含量的高低为Ⅲ>Ⅰ>Ⅱ,含量变异的大小为Ⅲ>Ⅱ>Ⅰ。... 本文比较和分析了大豆叶片以单位叶面积、叶鲜重和叶干重作底数表示的三种不同叶绿素含量(分别简作Ⅰ、Ⅱ和Ⅲ含量)之间的差异及表现。结果表明,14个大豆品种的叶绿素平均含量的高低为Ⅲ>Ⅰ>Ⅱ,含量变异的大小为Ⅲ>Ⅱ>Ⅰ。间作大豆比单作大豆含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当用单位叶面积表示时,差异不显著,而改用单位叶重表示后,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从开花期至鼓粒期,叶绿素含量是上升的,而Ⅱ含量(除间作大豆叶绿素b外)和Ⅲ含量都呈下降趋势。此外,大豆品种间叶绿素含量从高到低排列位次和极值差(%),因表示方法的不同而有很大改变。相关分析表明,单位叶面积鲜重(ULW)和干重(SLW)均与Ⅰ含量无相关,而与Ⅱ、Ⅲ含量有不同程度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叶片 叶绿素
下载PDF
不同地理种群栽培大豆HSP诱导合成的研究 Ⅲ南方春大豆与华北夏大豆HSP诱导合成的比较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萍 宋海星 +3 位作者 马淑英 尹田夫 张让堂 李吉平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2-136,共5页
本文对南方春大豆“苏88-M19”和华北夏大豆“齐黄10号”的幼苗在40℃条件下热击处理2、4、6、8、10hr,比较其热击蛋白诱导合成的种类,热击蛋白累积量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热击时间蛋白合成种类均为华北夏大... 本文对南方春大豆“苏88-M19”和华北夏大豆“齐黄10号”的幼苗在40℃条件下热击处理2、4、6、8、10hr,比较其热击蛋白诱导合成的种类,热击蛋白累积量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热击时间蛋白合成种类均为华北夏大豆多于南方春大豆。热击蛋白累积量华北夏大豆随热击时间延长而增加,6hr达最大值,尔后迅速下降。南方春大豆则热击2、4、6hr时随着热击时间延长热击蛋白累积量逐渐下降,6hr降至最低值,8hr后,急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击蛋白 大豆 地理种群 诱导合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