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府兜底”:当前农村社会冲突管理中的现象与逻辑 被引量:40
1
作者 杨华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5-128,144,共14页
主要探讨了农村社会冲突管理中"政府兜底"现象的内涵、路径与逻辑。通过案例分析,指出政府作为第三方对社会冲突各方进行调解时,为尽快化解冲突而对冲突方作出补偿,是农村社会冲突管理中的常见现象。研究发现,冲突各方为了达... 主要探讨了农村社会冲突管理中"政府兜底"现象的内涵、路径与逻辑。通过案例分析,指出政府作为第三方对社会冲突各方进行调解时,为尽快化解冲突而对冲突方作出补偿,是农村社会冲突管理中的常见现象。研究发现,冲突各方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通过不断"闹大"将社会冲突转变为政府要立马解决的政治事件是政府兜底的前提,而"兜底"则是在现有制度和社会环境的总体约束下,作为理性人的政府及其主要官员作出的理性选择。尽管"政府兜底"在短时期内使社会冲突得以化解、社会秩序重新恢复,保障了农民的某些权益,但也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后果。政府应在社会冲突管理中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社会冲突,提高社会冲突管理的制度化水平,避免丧失原则和底线的随意兜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闹大 政府兜底 社会冲突管理 上访 群体性事件
原文传递
社会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功能、困境与政策调适 被引量:9
2
作者 梁德友 刘志奇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6-142,共7页
作为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方,社会组织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发挥着"资讯—预警""协商—对话""治理—服务"以及"修复—善后"的功能,是群体性事件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实践中,社会组织却面... 作为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方,社会组织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发挥着"资讯—预警""协商—对话""治理—服务"以及"修复—善后"的功能,是群体性事件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实践中,社会组织却面临着参与空间受限、参与意愿不强、参与水平不高、参与深度不够以及自身公信力较低的困境,严重阻碍了社会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功能的发挥。为此,必须从完善立法、拓展制度空间,构建评估、激励机制,提高专业化水平以及强化社会组织自律等方面进行政策调适,优化社会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路径,确保社会组织对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关系 社会组织 群体性事件 乌坎事件
下载PDF
输变电工程电磁场引起公众风险感受调查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倪园 邬雄 +1 位作者 张建功 裴春明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11年第6期42-45,共4页
为了解和掌握输变电工程运行产生电磁场引起公众风险感受的心理状态,以制定出合理的策略来缓解和降低这种恐慌情绪,采用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在开展对公众定性访谈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获取的信息、设计问卷,以实现对更大范围的公众... 为了解和掌握输变电工程运行产生电磁场引起公众风险感受的心理状态,以制定出合理的策略来缓解和降低这种恐慌情绪,采用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在开展对公众定性访谈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获取的信息、设计问卷,以实现对更大范围的公众进行风险感受相关信息的调查与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公众对电磁场原理及相关信息的不了解,是使得这一风险事件具有群体性特征,进而导致其蔓延和激化的主要原因,建议在制定宣传策略的同时,加强对输变电工程相关信息公平、公正、公开的管理,以营造和谐与信任的沟通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场 风险感受 社会心理学 沟通 群体性
下载PDF
群体性事件中的民众心态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郑智航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7-24,共8页
群体性事件中的骨干力量、普通参与者和旁观者在群体性事件中的策略选择和心态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将小事闹大来实现维权的目的、借机敛财和对社会进行仇视是群体性事件骨干力量抱持的三种基本心态。普通参与者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目的... 群体性事件中的骨干力量、普通参与者和旁观者在群体性事件中的策略选择和心态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将小事闹大来实现维权的目的、借机敛财和对社会进行仇视是群体性事件骨干力量抱持的三种基本心态。普通参与者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目的并不像骨干力量那样明确,从众和搭便车心理等往往是他们的心态。作为旁观者而存在的某些境外媒体抱持一种唯恐中国不乱、别有用心的心态。极少数不具有利害关系的普通民众以及没有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一般利害关系人也会表现出一种兴灾乐祸的心态。既然中国当下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心态是多元化的,政府在群体性事件的解决过程应当充分考虑参与者的具体心态,建立一套以分类管理为核心的规则治理的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 群体性事件 民众心态 维权 规则治理
下载PDF
抗争政治影响社会变迁的途径、机制与能动性初探 被引量:5
5
作者 曾向红 陈亚州 《社会学评论》 2016年第3期21-36,共16页
本文考察了抗争政治研究中一个亟需认真研究但尚未深入探讨的问题——抗争政治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依据抗争主体对社会变迁过程中衍生的社会心理危机、文化认同危机、社会资源分配危机和政权合法性危机所作的不同回应,本文将抗争政治划分... 本文考察了抗争政治研究中一个亟需认真研究但尚未深入探讨的问题——抗争政治对社会变迁的影响。依据抗争主体对社会变迁过程中衍生的社会心理危机、文化认同危机、社会资源分配危机和政权合法性危机所作的不同回应,本文将抗争政治划分为"情感导向型抗争政治"、"价值导向型抗争政治"、"利益导向型抗争政治"与"政权导向型抗争政治"四种类型。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它们各自影响社会变迁的具体途径与机制,并将它们分别提炼为"呈现模型"、"塑造模型"、"分配模型"与"变革模型"。此外,文章进一步阐述了抗争政治的能动性与其实现社会变迁程度之间的关系,即抗争政治实现社会变迁的程度受到自身动员规模、策略选择、组织水平等社会运动内部诸要素的影响。尽管如此,抗争政治实现社会变迁的程度,并不完全取决于抗争政治的动员规模、策略选择与组织水平中任何单一因素,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争政治 社会变迁 群体性事件 资源动员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应对第一次大范围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3
6
作者 姚燕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19,124,共7页
1956年初至1957年春,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情况,发生了诸如工人罢工、农民退社、学生闹事、复员军人集体请愿等社会群体性事件。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社... 1956年初至1957年春,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出现了一些不稳定的情况,发生了诸如工人罢工、农民退社、学生闹事、复员军人集体请愿等社会群体性事件。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社会群体性事件。面对复杂严峻的情况,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妥善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应对这次事件的历史和经验,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珍惜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社会管理 群体性事件
原文传递
“中产阶级”与社会冲突:有恒产者有恒心? 被引量:3
7
作者 田艳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5-56 156,156,共13页
关于社会冲突的研究,近来已有各种视角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和治理之策,大多数研究是将其分类,较少从其参与者的社会阶层分析。社会学理论认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最为稳定,因此中产阶级是社会的稳定器。但本文通过使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分... 关于社会冲突的研究,近来已有各种视角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和治理之策,大多数研究是将其分类,较少从其参与者的社会阶层分析。社会学理论认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最为稳定,因此中产阶级是社会的稳定器。但本文通过使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中产阶级很多时候变成了社会冲突事件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偏离了"有恒产者有恒心"这一论点。城镇"中产阶级"在遇到财产纠纷时更多地使用正规性渠道来解决,农村"中产阶级"则更多地涉入非正规性渠道。本文认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财产权利清晰界定的市场建设仍然不足,这导致了中产阶级偏离"有恒产者有恒心",甚至部分"中产阶级"成为缺陷性制度的套利者,而这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和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产阶级” 社会冲突 “群体性事件”
下载PDF
基于家庭阶层流动的社会冲突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梁枫 任荣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6-105,共10页
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数据,实证研究家庭阶层流动下各种因素对社会冲突的影响。发现,样本受到的政府不公正对待、政治参与、环境关注、时事关注与其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概率呈现显著正相关,而幸福感和收入公平的影响不显著。... 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数据,实证研究家庭阶层流动下各种因素对社会冲突的影响。发现,样本受到的政府不公正对待、政治参与、环境关注、时事关注与其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概率呈现显著正相关,而幸福感和收入公平的影响不显著。家庭阶层未向上流动的样本受到政府不公正对待后参与群体性事件的概率更高,家庭阶层向上流动样本的政治参与、时事关注对其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影响更大,而环境关注对于两组样本的影响基本相同。因此在社会流动背景下,社会稳定工作的重点应是家庭阶层未向上流动的群体,针对家庭阶层向上流动的群体,应提供更多的社会管理和政治参与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阶层流动 社会冲突 群体性事件
下载PDF
社会转型期交通运输行业群体性事件特点与控制策略 被引量:2
9
作者 吴华林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24-28,共5页
文章通过对交通运输行业大量案例分析,总结了交通运输行业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并从交通运输发展、体制改革、行业管理、行业自我约束、群众法制观念、社会信仰和价值观等六个方面分析了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交通运输行业... 文章通过对交通运输行业大量案例分析,总结了交通运输行业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并从交通运输发展、体制改革、行业管理、行业自我约束、群众法制观念、社会信仰和价值观等六个方面分析了群体性事件多发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交通运输行业群体性事件预防与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 交通运输行业 群体性事件
下载PDF
基层权力治理的困境及社会管理机制创新——以农村基层群体性事件为视角 被引量:2
10
作者 方文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270-274,共5页
以农村基层群体性事件发生、演化的过程及特征为视角,剖析基层政府面对日益频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大多奉行"不出事逻辑"(即遇事不讲原则的策略主义和有问题消极不作为的"捂盖子"之举)的体制性根源。提出应正确界定... 以农村基层群体性事件发生、演化的过程及特征为视角,剖析基层政府面对日益频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大多奉行"不出事逻辑"(即遇事不讲原则的策略主义和有问题消极不作为的"捂盖子"之举)的体制性根源。提出应正确界定基层权力治理的边界,走出基层维稳的误区,树立政府行政和法律的权威,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机制,从而使基层政府在预防和化解农村基层群体性事件中由被动性预防和应急性处置向主动性预防和制度化处置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权力治理 社会管理机制 群体性事件 体制性根源
下载PDF
社会冲突视角下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以广西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国磊 张燕妮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3年第10期38-41,57,共5页
从全国环境信访数据变化分析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趋势,再根据广西近几年环境信访数据变化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状况,以社会冲突为视角分析广西环境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从政府、企业和民众三个主体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社会冲突 环境群体性事件 环境信访 广西
下载PDF
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的理性审视——基于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丽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6-20,共5页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日渐深入,社会上各种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事件是我国当前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政治产物,尽管他所提出的"...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日渐深入,社会上各种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事件是我国当前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政治产物,尽管他所提出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有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对于我国当前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仍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群体性事件 “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下载PDF
社会群体性事件应急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帮敏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65-68,共4页
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应急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打造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经济发展、民生和谐、百姓满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 社会群体性事件 应急机制 研究
下载PDF
基于危机预警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构建: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瑞博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03-113,共11页
社会矛盾转化为群体性事件是结构性危机要素、突发性危机要素和过程性危机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结构性危机要素和突发性危机要素是危机形成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过程性要素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决定因素。上海的主要社会矛盾都属于非对抗... 社会矛盾转化为群体性事件是结构性危机要素、突发性危机要素和过程性危机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结构性危机要素和突发性危机要素是危机形成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过程性要素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决定因素。上海的主要社会矛盾都属于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但对抗性有增强的趋势,而且多种主要社会问题碰头叠加、相互交织,社会风险日趋严峻,呈现出七大趋势特征。妥善处置和化解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需要着力建立健全预警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矛盾 危机预警 长效机制 群体性事件
下载PDF
基于利益视角的社会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探析
15
作者 李洁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73-75,共3页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频发,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利益是人们采取行动的根本原因。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本质是利益关系不协调的极端表现。利益分配不公、表达不畅和政府部门不作为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频发,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利益是人们采取行动的根本原因。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本质是利益关系不协调的极端表现。利益分配不公、表达不畅和政府部门不作为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政府应强化为民服务意识,通过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表达机制和补偿机制来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中国 群体性事件 利益
下载PDF
社会转型期民办高校群体事件问题研究——以心理干预与社工实务为视角
16
作者 谢丽仪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01-204,共4页
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各个阶层利益的分化,整个社会进入了危机事件的多发期。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此类学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及维稳工作时,需要摒除高校教育习俗性认识,运用一种更能使教育对象接受,获... 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各个阶层利益的分化,整个社会进入了危机事件的多发期。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此类学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及维稳工作时,需要摒除高校教育习俗性认识,运用一种更能使教育对象接受,获得教育对象认同的工作手法——心理干预与社工实务,对民办高校群体事件进行有效的预防与化解,同时扩展教育工作的视野,更好地开展教育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民办高校 群体事件 心理干预 社工实务
下载PDF
利益分析视角下的社会群体性事件的政策诱因研究——以茂名市反对PX项目事件为例
17
作者 陈璟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81-86,共6页
从利益分析的视角来看,社会群体性事件很多都是围绕利益展开的,都是一种利益的冲突与博弈。政府作为社会中最重要的利益分配者,往往会成为利益纠纷的制造者,进而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责任人。在茂名市PX事件中,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行... 从利益分析的视角来看,社会群体性事件很多都是围绕利益展开的,都是一种利益的冲突与博弈。政府作为社会中最重要的利益分配者,往往会成为利益纠纷的制造者,进而成为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责任人。在茂名市PX事件中,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行为不当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诱因,而民众利益意识的觉醒和利益表达渠道的缺乏则增加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对于政府而言,未来应合理地运用利益分析手段,准确地把握问题背后的利益关系和利益冲突,这有助于其妥善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并合理地进行利益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分析 社会群体性事件 PX事件 利益冲突 政策行为
下载PDF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后果及治理策略探究
18
作者 张小红 刘静丽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6-19,共4页
从转型期的时代背景出发,运用风险社会的理论视角,在对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主要有社会转型期矛盾与利益冲突及风险社会中社会心态不稳等因素;辩证地解析群体性事件造成的风险... 从转型期的时代背景出发,运用风险社会的理论视角,在对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主要有社会转型期矛盾与利益冲突及风险社会中社会心态不稳等因素;辩证地解析群体性事件造成的风险后果:既有社会失序与损伤、社会恐慌等消极的风险后果,也有缓解社会冲突、防止社会瓦解等积极的作用;提出个体、组织、国家与政府、媒体等多元主体力量共同参与、综合治理的治理策略。以期对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规避与防治做出些许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期 群体性事件 风险社会 风险后果 治理策略
下载PDF
有限理性视角下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浅析
19
作者 唐作莉 《甘肃高师学报》 2019年第6期126-130,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迈入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频出,群体性事件也相应地愈演愈烈。文章透过有限理性视角,通过阐述群体性事件与有限理性的关系,引入有限理性理论来对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分别以公民与政府...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渐迈入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频出,群体性事件也相应地愈演愈烈。文章透过有限理性视角,通过阐述群体性事件与有限理性的关系,引入有限理性理论来对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分别以公民与政府为主体,以环境复杂性和行为体自身为角度进行剖析,就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提出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群体性事件 有限理性 决策机制
下载PDF
社会认同视角下群体性事件探析——以贵州省为例
20
作者 鄢英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2013年第2期62-65,共4页
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一方面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积累了社会矛盾,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面对现实的挑战,如何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急需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本文从社会认同的角度对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 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一方面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积累了社会矛盾,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面对现实的挑战,如何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急需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本文从社会认同的角度对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了化解群众认同危机,预防群体性事件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 社会认同 利益 群体性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