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0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对降低患者失禁性皮炎患病率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27
1
作者 贾静 徐晶晶 仇晓溪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0-593,共4页
目的探讨和研究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应用于大便失禁患者预防失禁性皮炎(incontinence-associated dermatitis,IAD)的效果,为制订标准护理流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ICU 80例大便失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实... 目的探讨和研究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应用于大便失禁患者预防失禁性皮炎(incontinence-associated dermatitis,IAD)的效果,为制订标准护理流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ICU 80例大便失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实验组应用结构化管理模式,制订并实施结构化的皮肤护理方案;对照组按大便失禁患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护士经过相关培训后进行数据收集,确定患者是否存在IAD以及IAD的严重程度(Incontinence-Associated Dermatitis and its Severity Instrument,IADS),评价患者肛周及骶尾部的皮肤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IAD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压疮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结构化及皮肤护理方案能减少患者皮肤暴露于粪便的频率,可降低压疮发展的可能性,减轻患者痛苦,同时降低临床护理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护理 大便失禁 皮炎 患病率
原文传递
糖尿病皮肤“隐性损害”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92
2
作者 陆树良 青春 +6 位作者 谢挺 葛奎 牛轶雯 董炜 戎柳 林炜栋 史济湘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68-473,共6页
目的 明确糖尿病皮肤的伤前病理改变是创面难愈的潜在机制。 方法 体重2 0 0~ 2 2 0 g的SPF级SD大鼠 14只 ,分为糖尿病组 (8只 )和正常对照组 (6只 ) ,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 ,成模后 8周与正常对照组同时采集背部皮... 目的 明确糖尿病皮肤的伤前病理改变是创面难愈的潜在机制。 方法 体重2 0 0~ 2 2 0 g的SPF级SD大鼠 14只 ,分为糖尿病组 (8只 )和正常对照组 (6只 ) ,以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 ,成模后 8周与正常对照组同时采集背部皮肤 ,观察皮肤的组织学特征 ,检测表皮细胞周期 ,测定皮肤组织糖含量、糖基化终末产物 (AGEs)蓄积程度、羟脯氨酸含量、Ⅰ型和Ⅲ型胶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表达量及其被糖基化程度、髓过氧化物酶 (MPO)含量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 - 2 (MMP - 2 )活性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 - 2 (TIMP - 2 )水平。 结果 糖尿病皮肤表皮细胞层次欠清晰 ,部分表皮细胞缺乏复层排列 ,棘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表皮层厚度明显变薄 ;糖尿病大鼠皮肤真皮层明显变薄 ,胶原纤细、排列紊乱 ,Ⅲ型胶原分泌增加 ,Ⅰ、Ⅲ胶原交织排列 ,部分胶原可见变性、肿胀 ,胶原变性区域可见慢性炎性细胞局灶性浸润 ;糖尿病大鼠皮肤组织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AGEs明显蓄积 ;糖尿病大鼠皮肤S期以及G2 /M期的表皮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糖尿病皮肤局部bFGF释放和表达虽不少于正常皮肤 ,但存在明显的bFGF糖基化 ;此外 ,糖尿病大鼠皮肤组织MPO含量明显增多、MMP - 2活性明显增加 ,活化的MM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皮肤 表皮细胞 组织学 病理生理学
原文传递
表皮的历史视野 被引量:56
3
作者 冯路 《建筑师》 2004年第4期6-15,共10页
在建筑学中,建筑表皮是个不断转换的概念。建筑表皮的认识轮廓就在不断转换的概念中得以形成,而建筑表皮的定义就在这些转换过程中所显现的差异和相似中得以明晰。对于建筑表皮的历史视野,本文着重于自20世纪初现代主义至当代西方建筑... 在建筑学中,建筑表皮是个不断转换的概念。建筑表皮的认识轮廓就在不断转换的概念中得以形成,而建筑表皮的定义就在这些转换过程中所显现的差异和相似中得以明晰。对于建筑表皮的历史视野,本文着重于自20世纪初现代主义至当代西方建筑学之间表皮状况的重要转换,并以此作为文章主要结构,依照三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相关历史状况来展开论述。这三个历史状况分别为表皮独立,表皮自治和表皮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表皮 西方建筑 建筑学 转换过程 状况 事件 历史 概念 文章 定义
下载PDF
人参皂甙抗皮肤衰老作用实验研究 被引量:64
4
作者 王红丽 吴铁 +2 位作者 吴志华 朱永湘 郭其杰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 :观察人参皂甙内服抗皮肤衰老作用。方法 :昆明种小鼠每日颈背部皮下注注射D -半乳糖 (10 0 0mg/kg)造成小鼠衰老模型 ,同时灌胃人参皂甙 10 0、5 0mg/ (kg·d) ,42d后 ,测定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 目的 :观察人参皂甙内服抗皮肤衰老作用。方法 :昆明种小鼠每日颈背部皮下注注射D -半乳糖 (10 0 0mg/kg)造成小鼠衰老模型 ,同时灌胃人参皂甙 10 0、5 0mg/ (kg·d) ,42d后 ,测定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脂质代谢产物丙二醛 (MDA)及皮肤羟脯氨酸含量 ,并测定全血中过氧化氢酶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性。结果 :人参皂甙(10 0mg/kg·d-1)使D -半乳糖所致的衰老模型小鼠皮肤中SOD活力、羟脯氨酸含量明显升高 ,MDA含量显著降低 ,血中CAT、GSH -Px活力显著升高 ,差异均有显著性 ,而人参皂甙 (5 0mg/kg·d-1)组则上述作用不明显。结论 :人参皂甙 (10 0mg/kg·d-1)灌胃对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衰老 D-半乳糖 人参皂甙
下载PDF
薄荷脑促扑热息痛透过胎儿皮肤实验的电镜观察及其助渗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60
5
作者 张志平 蔡康荣 吴铁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14,共4页
主要研究了中药薄荷脑作为渗透促进剂对药物扑热息痛透过胎儿皮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透皮吸收药理实验小,薄荷脑具有显著促进扑热息痛透皮吸收作用(P<0.01):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用薄荷脑实验组的胎儿皮肤表面绉折增多,角质层局部断裂... 主要研究了中药薄荷脑作为渗透促进剂对药物扑热息痛透过胎儿皮肤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透皮吸收药理实验小,薄荷脑具有显著促进扑热息痛透皮吸收作用(P<0.01):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用薄荷脑实验组的胎儿皮肤表面绉折增多,角质层局部断裂脱屑、翻卷呈破棉絮状,表皮细胞间隙加宽,毛囊口扩展.毛干的毛小皮剥脱而变细.提示薄荷脑促扑热息痛透皮吸收的机制与改变皮肤表皮结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皮肤
下载PDF
应用带蒂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82
6
作者 张浩 张晓东 +2 位作者 庾东春 石磊 柴瑛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0-264,共5页
目的探讨带蒂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9月,因创伤造成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87例患者的病例,男61例,女26例;年龄14--61岁,平均40岁。患者均采用不吻合血管的带蒂皮瓣进行修复... 目的探讨带蒂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9月,因创伤造成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87例患者的病例,男61例,女26例;年龄14--61岁,平均40岁。患者均采用不吻合血管的带蒂皮瓣进行修复。致伤原因:车祸伤23例,高压电损伤46例,碾压撕脱伤18例。缺损部位:手部21例,下肢66例。皮瓣种类:邻近转位皮瓣50例,远位转移皮瓣37例。皮瓣面积:2.0cm×1.5cm-18cm×12cm。供区部位:小腿61例,腹部18例,手部8例。术前25例患者合并骨髓炎,其中骨和(或)钢板外露23例,高压电损伤2例。钢板外露患者皮瓣移植前均取出内置物。结果术后3例患者出现皮瓣下血肿,经手术清除,未对皮瓣成活造成影响。1例术后因肢体固定位置移动造成蒂部受压,导致皮瓣远端宽约2cm组织发生血运障碍,经6周换药皮瓣成活。37例远位转移皮瓣于术后3周行二期断蒂手术。27例皮瓣一期愈合;47例二期愈合;13例皮瓣移植前取出钢板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皮瓣不愈合,9例在1年内经清除坏死病灶,皮瓣愈合,另4例目前仍未愈合。8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0个月,平均13个月,患者满意率为90.80%(79/87)。结论带蒂皮瓣较少受手术设计的限制,术中操作简单,皮瓣成活率高,可以较好地应用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皮肤 软组织损伤 移植 自体
原文传递
紫草的现代药理研究及皮肤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68
7
作者 张凡 王绾江 景慧玲 《中医药导报》 2020年第9期168-172,共5页
对近几年来紫草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为紫草的研究及使用提供参考。紫草的主要成分是紫草素,主要有抗炎、抑菌、抗病毒、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在皮肤病尤其是银屑病的治疗中使用频繁。
关键词 紫草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银屑病 皮肤 临床应用
下载PDF
Reactive capillary hemangiomas: a novel dermatologic toxicity following anti-PD-1 treatment with SHR-1210 被引量:56
8
作者 Xuelian Chen Lanying Ma +7 位作者 Xi Wang Hongnan Mo Dawei Wu Bo Lan Dong Qu Hongtu Zhang Jing Huang Binghe Xu 《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73-180,共8页
Objective: SHR-1210 is a new and promising anti-PD-1 agent for solid tumors. During the phase I study of SHR-1210, we encountered a novel but prevalent immune-related dermatologic toxicity: reactive capillary hemangio... Objective: SHR-1210 is a new and promising anti-PD-1 agent for solid tumors. During the phase I study of SHR-1210, we encountered a novel but prevalent immune-related dermatologic toxicity: reactive capillary hemangiomas(RCHs). Thus we tried to summarize the features of RCHs and estimate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umor response.Methods: This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systematically enrolled 98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from April 27th,2016 to June 8th, 2017 in the context of the phase I clinical study of SHR-1210. This report focused on the skin toxicities. Patients underwent entire skin inspection every two weeks while taking medication. The clinical course of RCHs was recorded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tumor response was estimated. The data cut-off date was November 15th, 2017.Results: After a median follow-up of 242(range, 29–567) days, RCHs were observed in 85.7%(84/98) of patients on cutaneous/mucosal surfaces; 84.5%(71/84) of the RCHs were evaluated as grade 1 adverse events. No grade 3 or 4 RCHs were observed. The time of onset of RCHs was dose dependent and shortest in the 400 mg-dose cohort(P < 0.001). Spontaneous and complete regression of RCHs was observed both during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f tumors for patients with RCHs was 28.9%(24/83). However, no responders were observed among the patients without RCHs.Conclusions: RCHs were prevalent but manageable during treatment with SHR-1210. It might add to the expanding literature regarding immune-related dermatologic adverse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CTIVE capillary HEMANGIOMAS SHR-1210 skin TOXICITY ANTI-TUMOR efficacy
下载PDF
人全层组织工程皮肤的研制 被引量:39
9
作者 金岩 吕红兵 +4 位作者 刘源 赵宇 聂鑫 刘晓亮 张勇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3-166,共4页
目的 :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培养人的全层复合皮肤。方法 :胎儿背部皮肤为取材对象 ,分离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将成纤维细胞种植入牛I型胶原凝胶中 ,培养 3d后 ,将表皮细胞接种在凝胶的表面 ,继续培养 2d ,然后将凝胶移至气液面进行复层化... 目的 :用组织工程的方法培养人的全层复合皮肤。方法 :胎儿背部皮肤为取材对象 ,分离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将成纤维细胞种植入牛I型胶原凝胶中 ,培养 3d后 ,将表皮细胞接种在凝胶的表面 ,继续培养 2d ,然后将凝胶移至气液面进行复层化。 5d后取材 ,进行HE染色 ,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皮肤具备表皮层和真皮层 ,其结构和正常皮肤的结构相似。表皮层中包括基底层、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 ,细胞和细胞之间以细胞间桥的形式连接 ,个别部位有角化珠的存在。表皮层和真皮层之间有完整的基底膜。部分真皮层中可以见到长短不等的上皮钉突。透射电镜结果表明 ,表皮层的各层细胞之间以桥粒连接。结论 :以胎儿皮肤为细胞来源、牛I型胶原为支架的全层组织工程皮肤 ,是一种良好的生物活性皮肤替代物 ,可用来修复全层皮肤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皮肤 组织工程 表皮层 真皮层 胶原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提高猪皮肤创面修复质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10
作者 付小兵 方利君 +2 位作者 王玉新 孙同柱 程飚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20-924,共5页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局部移植对提高猪皮肤烫伤创面组织修复质量的作用 ,为临床皮肤损伤后功能性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抽取 6只小型香猪的骨髓 ,经体外培养并纯化MSCs,应用 5 溴脱氧尿嘧啶 (BrdU)标记技术进行...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局部移植对提高猪皮肤烫伤创面组织修复质量的作用 ,为临床皮肤损伤后功能性修复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抽取 6只小型香猪的骨髓 ,经体外培养并纯化MSCs,应用 5 溴脱氧尿嘧啶 (BrdU)标记技术进行标记。猪背部皮肤中线两侧各制备 6个面积为 2 5 4cm2 的深Ⅱ0 烫伤创面 ,将已标记的MSCs( 2× 10 6)以注射方式回植到提供骨髓猪的创面下 ,将创面随机分为 6组 ,即空白对照组、MSCs治疗组、MSCs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治疗组、bFGF治疗组、MSCs+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EGF)治疗组以及EGF治疗组。分别于伤后 7、14、2 1、4 2d采用大体观察、常规组织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动态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实验猪皮肤烫伤后 7d开始 ,各组创面逐渐缩小 ,伤后 2 1d ,大部分创面愈合。虽然不同时间点各治疗组创面面积缩小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但以MSCs +bFGF治疗组最为明显 ,伤后第 14天和 2 1天创面缩小的面积比其他 5组大 15 %~ 2 0 %。半定量评价结果显示MSCs +bFGF治疗组肉芽组织中血管密度较大 ,为 +++,而其他组别仅为 +~ ++。再上皮化的新生表皮在MSCs +bFGF治疗组较其余 5组厚 ,并有上皮角形成。半定量分析可见神经纤维在MSCs +bFGF治疗组较其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自体移植 皮肤 创面修复 MSCS 创面组织
原文传递
含马齿苋及甘草提取物护肤品对敏感性皮肤辅助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4
11
作者 何黎 温海 +12 位作者 徐丽敏 李利 杨春俊 涂颖 李娜 起珏 朱红梅 周爱民 李虹 尹斌 蒋献 刘盛秀 林达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64-366,共3页
目的:评价含马齿苋及水溶性甘草提取物护肤品(商品名:薇诺娜舒敏保湿修复霜及薇诺娜舒敏控油凝露)辅助治疗敏感性皮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治疗前后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对110例敏感性皮肤受试者(干、中性敏感性皮肤受试... 目的:评价含马齿苋及水溶性甘草提取物护肤品(商品名:薇诺娜舒敏保湿修复霜及薇诺娜舒敏控油凝露)辅助治疗敏感性皮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治疗前后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对110例敏感性皮肤受试者(干、中性敏感性皮肤受试者80例,油性敏感性皮肤受试者30例)面部分别外用薇诺娜舒敏保湿修复霜及薇诺娜舒敏控油凝露,每日2次,连续使用1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 d、15 d、30 d分别对受试者皮肤进行皮肤生理功能测试,同时对乳酸试验、皮损恢复情况、受试者对该产品的满意度及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治疗30 d后,干性、中性敏感性皮肤组受试者角质层含水量由治疗前71.53%±3.34%增加至74.49%±2.87%,油脂含量由治疗前(74.30±29.19)μg/cm^2增加至(90.01±11.45)μg/cm^2。油性皮肤组受试者含水量由治疗前71.95%±2.34%增加至75.09%±1.67%,油脂含量由治疗前(247.13±41.90)μg/cm^2下降至(223.23±40.19)μg/cm^2,治疗前后比较(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皮肤弹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酸试验分值由治疗前4.39±0.82降至2.58±0.40(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皮肤改善者87例,占79.09%;与使用前相比(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薇诺娜舒敏保湿修复霜及薇诺娜舒敏控油凝露对干、湿性敏感性皮肤有辅助治疗作用,有助于恢复皮肤屏障功能,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敏感性 护肤品 医学 马齿苋 甘草提取物
下载PDF
细菌生物膜形成与慢性难愈合创面发生 被引量:53
12
作者 付小兵 《创伤外科杂志》 2008年第5期416-417,共2页
皮肤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存在已经成为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以及造成沉重医疗负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这类疾病的处理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最近,有关细菌生物膜的研究及其对慢性难愈合创面形成的影响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本文讨... 皮肤慢性难愈合创面的存在已经成为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以及造成沉重医疗负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这类疾病的处理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最近,有关细菌生物膜的研究及其对慢性难愈合创面形成的影响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本文讨论细菌生物膜的特征、形成机制、对慢性难愈合创面发生的作用以及可能的处理方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生物膜 溃疡 皮肤
下载PDF
慢性创面愈合的细胞治疗 被引量:51
13
作者 严龙宗 陈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46期8096-8101,共6页
背景:慢性创面也称难愈性创面,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增加患者经济及社会医疗资源负担。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的创面治疗方法,在慢性创面的修复中已日益受到重视。目的:对目前慢性创面的愈合机制及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 背景:慢性创面也称难愈性创面,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增加患者经济及社会医疗资源负担。细胞治疗作为一种新的创面治疗方法,在慢性创面的修复中已日益受到重视。目的:对目前慢性创面的愈合机制及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慢性创面治疗及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以"难愈性创面、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细胞治疗"和"non-healing wounds、diabetic foot ulcer、wound healing、cell therapy"为关键词进行检索,CNKI数据库的检索时限为2005至2012年,PubMed数据库的检索时限为1995至2012年,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的检索时限为2000至2012年,检索内容为慢性创面的难愈机制以及细胞治疗在慢性创面愈合中的应用。保留符合纳入标准的42篇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创面愈合是多种细胞、细胞外基质及细胞因子等共同参与并高度协调、调控的复杂生物学过程。而难愈创面的愈合延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了经济负担。目前有很多方法用于创面修复,如局部高压氧治疗、外科手术处理、各种生长因子、中药、细胞治疗等,其中细胞治疗由于几乎没有创伤、可通过投递到创面的细胞分泌创伤修复所需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并通过信号传导而参与到创伤修复全过程、发挥接近正常修复功能而备受人们关注。目前用于治疗慢性创面的细胞主要有骨髓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血干细胞、外周血干细胞、表皮干细胞、皮肤源祖细胞、脂肪干细胞、成纤维细胞、血小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构建综述 慢性创面 糖尿病足 创面愈合 细胞治疗 细胞因子 创伤修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Clinical efficacy of artificial skin combined with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in treating large-area skin defects 被引量:51
14
作者 唐谨 郭卫春 +1 位作者 余铃 赵胜豪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10年第5期289-292,共4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rtificial skin combined with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 in treating large-area skin defects. Methods: Totally 18 patients with skin defects, treated with artific...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rtificial skin combined with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 in treating large-area skin defects. Methods: Totally 18 patients with skin defects, treated with artificial skin combined with VSD from September 2008 to May 2009 in our hospit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this study. There were 15 males and 3 females, aged 7-66 years, 34.3 years on average. Among them, 10 cases had skin laceration caused by traffic accidents (7 with open fractures), 1 mangled injury, 1 blast injury, 1 stump infection combined with skin defects after amputation and 5 heel ulcers. Results: All skin grafts in 16 cases survived afterbeing controlled by VSD for one time. For the rest 2 patients, one with skin avulsion on the left foot was given median thickness skin grafts after three times of VSD, the other with open fractures in the left tibia and fibula caused by a traffic accident was given free flap transplantation. Skin grafts of both patients survived, with normal color and rich blood supply. Conclusion: Skin grafting in conjunction with artificial skin and VSD is much more effective than traditional dress- ing treatment and worth wide application in clin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cuum curettage Wounds and injuries skin artificial skin transplantation
原文传递
籽瓜系列产品的开发现状与存在问题 被引量:52
15
作者 赵多勇 李应彪 +1 位作者 翟金兰 姚洪波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0-102,共3页
籽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籽瓜瓤和皮中均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利用瓤和皮等废弃物开发籽瓜系列产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主要阐述了籽瓜产品的开发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籽瓜系列产品和加速其商品化进程... 籽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籽瓜瓤和皮中均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利用瓤和皮等废弃物开发籽瓜系列产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主要阐述了籽瓜产品的开发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籽瓜系列产品和加速其商品化进程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籽瓜 瓜瓤 瓜皮 经济作物
下载PDF
Healing of chronic cutaneous wounds by topical treatment with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被引量:43
16
作者 付小兵 郭振荣 +2 位作者 盛志勇 沈祖尧 张明良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31-335,共5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opical application of 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bFGF) on the healing of chronic cutaneous wounds. METHODS: Twenty-eight patients with thirty...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opical application of 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bFGF) on the healing of chronic cutaneous wounds. METHODS: Twenty-eight patients with thirty-three chronic cutaneous wounds resulting from trauma, diabetes mellitus, pressure sore and radiation injuries were enrolled in this prospective, open-label crossover trial. Prior to treatment with rbFGF, all wounds failed to heal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ies within 4 weeks. All wounds were locally treated with rbFGF at a dose of 150 AU/cm(2). Healing time and the quality of wound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RESULTS: Healing of all chronic wounds was expedited. During the study, eighteen wounds completely healed within 2 weeks, four healed within 3 weeks, and another eight completely healed within 4 weeks. Only three wounds failed to heal within 4 weeks, but healed at 30, 40 and 42 days after treatment with rbFGF. Thu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herapies, the effective rate of rbFGF treatment within 4 weeks was 90.9%. Histological assessment showed more abundant capillary sprouts or tubes and that fibroblasts were differentiated in wounds treated with rbFGF. No adverse side effects related to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were observed.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rbFGF could be used to accelerate healing in chronic wounds. It is our belief that this may be a more effective method of chronic wound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und Healing Administration Topical Adolescent Adult Aged Aged 80 and over Child Chronic Disease Femal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 Humans Male Middle Aged Recombinant Protein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skin skin Ulcer
原文传递
Effect of necrotic tissue on progressive injury in deep partial thickness burn wounds 被引量:45
17
作者 陆树良 向军 +3 位作者 青春 金曙雯 廖镇江 史济湘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23-325,共3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necrotic tissue on progressive injury in deep partial thickness burn wounds. METHODS: Tissue specimens were cultured both for estimation of IL-8, EGF, bFGF, PDGF-AB and histopa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necrotic tissue on progressive injury in deep partial thickness burn wounds. METHODS: Tissue specimens were cultured both for estimation of IL-8, EGF, bFGF, PDGF-AB and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from the pre-operation, post-operation, and non-operation wounds from seven patients with deep partial thickness burn. RESULTS: In seven specimens from the non-operation group, IL-8 release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post-operation group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ult BURNS Humans INTERLEUKIN-8 NECROSIS Research Support Non-U.S. Gov't skin Wound Healing
原文传递
紫外线引起皮肤光老化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18
作者 吴斯敏 杨慧龄 《医学综述》 2018年第2期341-346,共6页
人体皮肤每天都会接受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而长期的紫外线辐射可使其出现损伤,引起皮肤功能受损和弹性降低,最终导致皮肤光老化的发生。引起皮肤光老化的机制多种多样且极其复杂,主要涉及氧化应激、DNA损伤、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作用、炎... 人体皮肤每天都会接受日光中的紫外线辐射,而长期的紫外线辐射可使其出现损伤,引起皮肤功能受损和弹性降低,最终导致皮肤光老化的发生。引起皮肤光老化的机制多种多样且极其复杂,主要涉及氧化应激、DNA损伤、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作用、炎症反应等方面,而皮肤光老化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防晒剂、抗氧化剂和抗炎制剂的使用等。近年来,改善皮肤光老化损伤已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皮肤光老化已成为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光老化 损伤 皮肤 机制
下载PDF
双层人工真皮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版) 被引量:43
19
作者 夏照帆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05-711,共7页
人工真皮是一种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用于修复各种原因导致的真皮缺损创面。本文描述了双层人工真皮的特点及其修复重建机制。根据国内已有的双层人工真皮临床应用经验和相关文献资料,国内50余位相关领域专家就该材料的适应证、禁忌证、... 人工真皮是一种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用于修复各种原因导致的真皮缺损创面。本文描述了双层人工真皮的特点及其修复重建机制。根据国内已有的双层人工真皮临床应用经验和相关文献资料,国内50余位相关领域专家就该材料的适应证、禁忌证、临床应用操作规范、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防治等达成共识,供临床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人工 修复重建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创面难愈机制研究——糖尿病皮肤的“微环境污染” 被引量:43
20
作者 陆树良 谢挺 牛轶雯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5,共3页
在创面修复中,糖尿病合并难愈创面是最值得重视的领域之一。其中糖尿病下肢溃疡特别是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日渐升高,但治疗手段局限,预后较差。迄今认为,糖尿病足的发生基于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伴有血供不足和感染的创面愈合延迟与溃... 在创面修复中,糖尿病合并难愈创面是最值得重视的领域之一。其中糖尿病下肢溃疡特别是糖尿病足的发生率日渐升高,但治疗手段局限,预后较差。迄今认为,糖尿病足的发生基于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伴有血供不足和感染的创面愈合延迟与溃疡形成,涉及组织细胞、细胞外基质、生长因子等诸多环节,但在此研究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治疗策略仍然不尽如人意。故有必要进行以下反思:(1)糖尿病难愈创面包括自发性溃疡及外源性创伤,两者发生难愈的机制是否有所不同?(2)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并不能完全解释众多糖尿病皮肤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异常,原因何在?(3)目前研究主要针对创面愈合过程中某一特定环节,在不同实验模型或临床实践中可能得到矛盾的结果,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相互关联。那么糖尿病创伤愈合过程中,众多的生物学行为异常是否具有共同“开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愈合 糖尿病 皮肤 代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