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改进的研究 Ⅰ.利用姊妹系配制改良单交种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伟程 罗福和 +2 位作者 季良越 陈绍江 胡彦民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1期27-34,共8页
1986~1989年选用在全国利用面积最大的自交系Mo17和其姐妹系“豫20”进行玉米改良单交种的研究。据河南、四川省小面积试验和大面积制种的结果,用姐妹种(Mo17×豫20制种比用自交系制种可提高产量30%以上。对Mo17、“豫20”及其姐... 1986~1989年选用在全国利用面积最大的自交系Mo17和其姐妹系“豫20”进行玉米改良单交种的研究。据河南、四川省小面积试验和大面积制种的结果,用姐妹种(Mo17×豫20制种比用自交系制种可提高产量30%以上。对Mo17、“豫20”及其姐妹种的配合力测定结果表明,豫20的一般配合力高于Mo17与姐妹种,但Mo17与姐妹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大面积生产的结果也表明,改良中单2号、改良丹玉13与其对应单交种的产量持平或略有提高,其主要农艺性状、整齐度、抗性也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姊妹系 制种 配合力 单交种
下载PDF
姊妹系间杂交快速培育优良食味半糯粳稻新品种的育种效果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才林 张亚东 +9 位作者 陈涛 朱镇 赵庆勇 姚姝 赵凌 赵春芳 周丽慧 魏晓东 路凯 梁文化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55-465,共11页
【目的】优良食味半糯粳稻由于食味品质优良,在长三角地区受到广大农户和消费者的青睐,已成为该地区优质稻米品牌打造的主力品种。为了加快新品种培育速度,我们尝试通过生育期不同的优良食味半糯粳稻姊妹系间杂交的方法培育半糯粳稻新... 【目的】优良食味半糯粳稻由于食味品质优良,在长三角地区受到广大农户和消费者的青睐,已成为该地区优质稻米品牌打造的主力品种。为了加快新品种培育速度,我们尝试通过生育期不同的优良食味半糯粳稻姊妹系间杂交的方法培育半糯粳稻新品种。【方法】以来源于武香粳14/关东194的中熟晚粳稻南粳46(全生育期165~170 d)与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全生育期150~155 d)互交,通过F2单株选择和F3~F5的优系选择,在F6获得了38个生育期不同(全生育期140~170 d)的半糯新品系。以亲本南粳46和南粳9108为对照,对新品系进行多年多点的比较试验及产量和抗性鉴定,分析新品系的淀粉理化指标、RVA谱特征值和食味品质。【结果】绝大多数性状有超亲表现,且多数入选新品系农艺性状稳定快,食味品质好,综合性状优良,产量较高。其中,南粳9036、南粳9308、南粳9008已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5个新品系正在参加各级区域试验。【结论】通过食味品质和综合性状优良、生态类型不同的半糯粳稻姊妹系间杂交,可以快速培育优良食味半糯粳稻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糯粳稻 优良食味 姊妹系 育种
下载PDF
玉米姊妹系和姊妹种配合力效应及遗传成分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刘宗华 陈伟程 +4 位作者 罗福和 陈绍江 季良越 胡彦民 季洪强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4期312-317,共6页
对不同世代姊妹系有及其姊妹种穗部性状配合力效应以及遗传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姊妹系及其姊妹种彼此间存在显著差异,姊妹系4和S2代姊妹种3×4的配合力效应最高,姊妹系2和S5代姊妹种1×2最差;姊妹种与对应... 对不同世代姊妹系有及其姊妹种穗部性状配合力效应以及遗传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姊妹系及其姊妹种彼此间存在显著差异,姊妹系4和S2代姊妹种3×4的配合力效应最高,姊妹系2和S5代姊妹种1×2最差;姊妹种与对应姊妹系的配合力效应是一致的;穗部性状σGCA^2均在80%以上,以加性效应为主,姊妹系选育过程中,应注重穗粗和午粒重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姊妹系 姊妹种 配合力 遗传
下载PDF
玉米姊妹系的选育与利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宗华 陈伟程 +4 位作者 罗福和 陈绍江 季良越 胡彦民 季洪强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3期217-223,共7页
对同一基本株自交产生的姊妹系及其姊妹种以及由此组配的普通单交和改良单交的若干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姊妹种应从早代(S_2或S_3)分离产生,利用S_2代姊妹种制种可以大幅度提高制种产量,主要是行粒数和穗粒重两... 对同一基本株自交产生的姊妹系及其姊妹种以及由此组配的普通单交和改良单交的若干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姊妹种应从早代(S_2或S_3)分离产生,利用S_2代姊妹种制种可以大幅度提高制种产量,主要是行粒数和穗粒重两因素的明显优势所致。改良单交性状的整齐度和产量可以保持与普通单交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姊妹系 选育 利用
下载PDF
玉米姊妹系间杂种优势及不育化杂交制种技术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宗华 黄西林 +6 位作者 杨超英 胡彦民 季洪强 汤继华 季良越 罗福和 陈伟程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07-211,共5页
对4个不同材料各一个基本株自交产生的姊妹系及其姊妹种、以及由此配成的普通单交种和改良单交种的若干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1)利用早代姊妹种(S2或S3)进行制种,可以提高制种产量60%以上,有的材料S2代姊妹种的... 对4个不同材料各一个基本株自交产生的姊妹系及其姊妹种、以及由此配成的普通单交种和改良单交种的若干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1)利用早代姊妹种(S2或S3)进行制种,可以提高制种产量60%以上,有的材料S2代姊妹种的制种产量甚至成倍增加。不同材料相同世代的姊妹种间增产幅度不一。2)同一材料不同S2代姊妹种间增产潜力存在明显差异,其增产幅度为1526%~83.96%。扩大早代姊妹系间遗传变异的选择范围,可进一步发挥姊妹种高产制种的优势潜力。3)4个S2代姊妹种与对应姊妹系各自和彼此之间的产量配合力效应相一致,保证了改良单交的产量和整齐度与普通单交种相近。4)与不育胞质相结合,既可提高制种产量,又可确保种子质量,进一步拓宽改良单交种的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姊妹系 杂种 杂交 制种
下载PDF
玉米改良单交种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景堂 池书敏 +5 位作者 马占元 祝丽英 刘志增 孟义江 宋占权 魏俊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4-18,共5页
利用改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改良掖单 19( 80 0 1× 52 10 6)、原掖单 19( 4 78×52 10 6)及亲本 80 0 1、 4 78、 52 10 6种子清蛋白 (Albumin)进行了研究。改良掖单 19共分离出 18条清蛋白谱带 ,除了 7条是双亲都有... 利用改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改良掖单 19( 80 0 1× 52 10 6)、原掖单 19( 4 78×52 10 6)及亲本 80 0 1、 4 78、 52 10 6种子清蛋白 (Albumin)进行了研究。改良掖单 19共分离出 18条清蛋白谱带 ,除了 7条是双亲都有的公共带外 ,其余 11条是分别来自于双亲的互补带 ,其中4条来自 80 0 1,7条来自 52 10 6,没有新生带的产生 ,在A区和B区表现双亲共显性 ,在C区表现偏父类型 ;原掖单 19共分离出 16条清蛋白谱带 ,比改良掖单 19少两条 ,在谱带分布上也存在明显差别。改良掖单 19与原掖单 19的清蛋白谱带彼此不能相互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姊妹系 姊妹交种 改良单交种 原单交种 清蛋白 改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下载PDF
玉米改良单交种选育的研究——Ⅰ 玉米姊妹系间杂种优势与配合力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彦惠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27-133,共7页
用6个玉米姊妹系及以之组配的15个杂种F_1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姊妹种各性状普遍存在着平均优势、对照优势和超亲优势;不同组合间和不同性状间杂种优势存在着显著差异;姊妹系绝大多数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 用6个玉米姊妹系及以之组配的15个杂种F_1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姊妹种各性状普遍存在着平均优势、对照优势和超亲优势;不同组合间和不同性状间杂种优势存在着显著差异;姊妹系绝大多数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的作用,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高达70%~90%;杂种优势表现属于部分显性基因作用模式。配合力分析表明,不同姊妹系间配合力有明显差异,因而,有充分地选择余地,选择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组配成姊妹单交种,其配合力仍可保持原自交系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杂种优势 配合力 选择育种
下载PDF
玉米姊妹系穗部性状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宗华 陈伟程 +4 位作者 罗福和 季良越 胡彦民 黄西林 季洪强 《玉米科学》 CAS CSCD 1994年第3期5-7,共3页
本研究着重对杂交组合的母本即由“3358”一个基本株以系谱法产生的4个稳定姊妹系及其3个姊妹种就穗部性状的遗传成分、遗传力、对组合的贡献率以及组合的配合力方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合穗部性状的(?)均在80%以上,以加性效应为... 本研究着重对杂交组合的母本即由“3358”一个基本株以系谱法产生的4个稳定姊妹系及其3个姊妹种就穗部性状的遗传成分、遗传力、对组合的贡献率以及组合的配合力方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合穗部性状的(?)均在80%以上,以加性效应为主.尽管姊妹系和姊妹种的遗传成分在组合表型总方差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其在穗部各性状之间仍存在较大分歧.姊妹系选育过程中,应注重穗粗和千粒重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姊妹系 姊妹种 穗部性状 遗传
下载PDF
玉米姊妹系的选育与改良单交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宗华 陈伟程 常思敏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1-6,共6页
对三个材料各一个基本株自交产生的姊妹系及其姊妹种,以及由此配成的普通单交和改良单交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早代姊妹种(S_2、S_3)进行制种,产量可以提高40%左右,S_2的制种产量甚至成倍增加,不同材料同世代... 对三个材料各一个基本株自交产生的姊妹系及其姊妹种,以及由此配成的普通单交和改良单交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早代姊妹种(S_2、S_3)进行制种,产量可以提高40%左右,S_2的制种产量甚至成倍增加,不同材料同世代的姊妹种间增产幅度不一。改良单交种的产量和整齐度与普通单交种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姊妹系 姊妹种 改良单交种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01A3和姊妹系A01、新6的选育及其衍生系在玉米杂交种选育中的利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经纬 周联东 +3 位作者 魏锋 王玲燕 王蕊 张瑞平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17期16-18,共3页
01A3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具有配合力高、农艺性状好、结实性好、中早熟的特性。以01A3为基础材料选育了一系列衍生系,利用01A3和姊妹系A01、新6及其衍生系选育了较多的优良玉米杂交种。01A3也存在缺陷,可对... 01A3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优良玉米自交系,具有配合力高、农艺性状好、结实性好、中早熟的特性。以01A3为基础材料选育了一系列衍生系,利用01A3和姊妹系A01、新6及其衍生系选育了较多的优良玉米杂交种。01A3也存在缺陷,可对其改良再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01A3 姊妹系 衍生系 选育
下载PDF
玉米改良单交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彦民 罗福和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1期20-24,共5页
概述了我国玉米改良单交技术的原理、应用效果及改良单交种的选育方法、产量预测、生化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该项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玉米 姊妹系 改良单交种
下载PDF
玉米S_2代姊妹种间遗传潜力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宗华 陈伟程 +6 位作者 罗福和 季良越 汤继华 胡彦民 黄西林 季洪强 李大良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39-143,共5页
对来自85433一个基本株的姊妹系组配的4个S_2代姊妹种的增产潜力及配合力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_2代姊妹种间增产潜力存在明显差异,其增产幅度为14.76%~83.08%。扩大了早代姊妹系间遗传变异的选择范围... 对来自85433一个基本株的姊妹系组配的4个S_2代姊妹种的增产潜力及配合力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_2代姊妹种间增产潜力存在明显差异,其增产幅度为14.76%~83.08%。扩大了早代姊妹系间遗传变异的选择范围,可进一步发挥姊妹种高产制种的优势潜力。4个S_2代姊妹种与对应姊妹系各自和彼此之间的产量配合力效应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姊妹系 遗传潜力 配合力 杂种二代
下载PDF
Dominant early heading without yield drag in a sister-line BC breeding progeny DEH_229 is controlled by multiple genetic factors with maineffect loci
13
作者 Muhiuddin Faruquee Qiang Zhang +7 位作者 Lubiao Zhang Linyun Xu Wensheng Wang Jiansan Chen Jianlong Xu Zhikang Li Binying Fu Tianqing Zheng 《The Crop Journal》 SCIE CSCD 2021年第2期400-411,共12页
Dominant early heading(DEH)in rice(Oryza sativa L.)is of interest in both breeding and genetics.The gene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DEH have remained largely unclear.We have developed a near-isogenic DEH line without yi... Dominant early heading(DEH)in rice(Oryza sativa L.)is of interest in both breeding and genetics.The genet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DEH have remained largely unclear.We have developed a near-isogenic DEH line without yield drag named DEH_229 by sister-line backcross(BC)breeding with MH63,a restorer,as the genetic background.We conducted a pilot genetic investigation under both short-day(SD)and long-day(LD)conditions.The DEH line harbored only 1.06%variation in the genome sequence relative to MH63.The variants were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genome.Using QTL mapping by sequencing(QTL-seq)on an F_(2)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a cross of MH63×DEH_229,57 loci were detected under the SD condition.Joint mapping employing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with accessions from the 3000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3K-RG),reduced the number of QTL by 43.9%.Using Rice Functional Genomics&Breeding(RFGB)database,the number of SNP cluster regions within the QTL regions reduced by 27.3%.Further comparison of the genome variation between DEH_229 and MH63 in addition to gene annotation information revealed a new DEH allele of DTH3 with multiple variable sites as a possible major factor underlying the early-heading phenotype of DEH_229.An InDel marker,ZMEH_1,was designed based on the variation between DEH_229 and MH63 within this region.It accounted for 86.0%of heading date variation under both SD and LD conditions in 109 randomly chosen progeny derived from extreme lines of the MH63×DEH_229 population.This study reveals the genetic complexity of DEH in the near-isogenic line and may provide useful material and marker information for plant molecular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inant early heading Yield drag sister-line BC breeding Multiple genetic factors Cryptic genetic variation(CGV) Rice(Oryza sativa 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