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性的生产:《繁花》的上海叙述 被引量:18
1
作者 曾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0-119,共10页
对金宇澄《繁花》地方性生产的分析必须将"内容"、"形式"及其"生产机制"的研究综合起来。其首发之地"弄堂网"中的分论坛"文字域"所形成的"上海人讲述上海人自己的故事"的... 对金宇澄《繁花》地方性生产的分析必须将"内容"、"形式"及其"生产机制"的研究综合起来。其首发之地"弄堂网"中的分论坛"文字域"所形成的"上海人讲述上海人自己的故事"的文学场决定了《繁花》用上海闲话讲述上海记忆的特点。在"收获"版《繁花》中,金宇澄将主人公确定为"沪生"(而非"弄堂"版的"腻先生"和"沪源"),显现出着意强化"沪生"们的上海城市市民意识,使之成为"当代上海寓言"的努力。金宇澄在"文艺"版《繁花》中新增17幅手绘插图,建构"上海人的上海地图",展现了上海市民的空间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宇澄 繁花 地方性 上海叙述
下载PDF
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叙事
2
作者 高梦涵 《特立学刊》 2019年第3期83-89,共7页
张爱玲是第三代"海派"作家的代表,她笔下的上海叙事体现了她对上海的独特审美和特殊情结。在城市建筑与居民之间,在街头巷尾的俗世生活中,在和其他作家笔下的上海对比中,张爱玲用一个个华美而悲凉的故事阐释了她心中的传奇,... 张爱玲是第三代"海派"作家的代表,她笔下的上海叙事体现了她对上海的独特审美和特殊情结。在城市建筑与居民之间,在街头巷尾的俗世生活中,在和其他作家笔下的上海对比中,张爱玲用一个个华美而悲凉的故事阐释了她心中的传奇,彰显了在繁华都市背后透露的人生哲学,也描绘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战乱、繁华的世俗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海派作家 上海叙事 叙事风格
下载PDF
文化记忆视角下《海上花列传》的上海叙事
3
作者 欧阳丽花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15-121,共7页
《海上花列传》作为海派文学文化记忆的出发地,以商业性上海叙事呈现上海记忆。在文化记忆视角下,这种呈现就是海派文学文化记忆的唤醒和追忆。海派文学通过"上海叙事"构建文化记忆,也促进了上海文化记忆传统的形成。《海上... 《海上花列传》作为海派文学文化记忆的出发地,以商业性上海叙事呈现上海记忆。在文化记忆视角下,这种呈现就是海派文学文化记忆的唤醒和追忆。海派文学通过"上海叙事"构建文化记忆,也促进了上海文化记忆传统的形成。《海上花列传》与海派文学建构上海记忆时,其相互成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使它们互文记忆的意义昭然若揭。这不仅为确认海派文学的"身世"及《海上花列传》对海派文学的奠基性作用提供了另一种探寻的思路,更重要的是,为研究文学内部变化提供了一种记忆与文学模仿关系的分析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视角 《海上花列传》 上海叙事 海派文学
下载PDF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研究述评
4
作者 郭传梅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70-74,共5页
周而复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再现了一段洋场遗风与改造运动交织的暧昧历史。关于它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文革前,在文艺社会学批评方法的指导下,研究成果多为较客观的文本分析;文革中,主要批判它美化资产阶级、丑化工人阶级... 周而复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再现了一段洋场遗风与改造运动交织的暧昧历史。关于它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文革前,在文艺社会学批评方法的指导下,研究成果多为较客观的文本分析;文革中,主要批判它美化资产阶级、丑化工人阶级、阴谋复辟资本主义;新时期,随着比较研究、文化研究、接受研究等新方法的运用,研究视野得到了拓展,观点也逐步出新。综观《上海的早晨》的研究,曲折中兼有成绩与不足。有鉴于此,笔者期待关于它的更系统、深入的重读,并希望由此引发对当代文学一些问题和现象的思考,拓展、深化当代文学研究的思路与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的早晨》 革命意识形态 上海书写 当代文学 研究述评
下载PDF
从《结婚》看师陀的上海叙事 被引量:1
5
作者 潘磊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64-66,共3页
在长篇小说《结婚》中,师陀细致刻画了胡去恶在上海咖啡馆、茶馆等象征现代都市文明的公共空间的心理感受和语言行动,展示了其从淳朴本分、到野心膨胀、再到沉沦毁灭的过程,揭示了上海"毁人炉"的特质。在对上海否定性批判的背... 在长篇小说《结婚》中,师陀细致刻画了胡去恶在上海咖啡馆、茶馆等象征现代都市文明的公共空间的心理感受和语言行动,展示了其从淳朴本分、到野心膨胀、再到沉沦毁灭的过程,揭示了上海"毁人炉"的特质。在对上海否定性批判的背后,潜在着师陀的乡土情结:他眷恋着乡土的风物,但也批判乡村的落后、愚昧。这就使师陀的心灵陷入了双重危机:既不能认同现代都市,也无法认同自己原本所属的乡土,心灵的漂泊成为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陀 上海叙事 《结婚》 都市文化
下载PDF
从《桃之夭夭》看王安忆小说精神的内在转变
6
作者 董蕾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85-89,共5页
小说《桃之夭夭》体现出王安忆创作的一种"过渡",那种更加倾向于真实而平淡的底层化与民间化的姿态,可以看出王安忆小说精神的内在转变。王安忆在文本中倾入了大量的精力来探索女性内在的生命精神:《桃之天天》无疑是最能体... 小说《桃之夭夭》体现出王安忆创作的一种"过渡",那种更加倾向于真实而平淡的底层化与民间化的姿态,可以看出王安忆小说精神的内在转变。王安忆在文本中倾入了大量的精力来探索女性内在的生命精神:《桃之天天》无疑是最能体现普通女性日常生活姿态的作品,这种一以贯之的精神,是"地母的精神"或一种关于母系生命所创造的奇迹。从"上海传奇"再到这一次真正的"上海日常",王安忆以其细腻的笔触、真实而温暖的感情、熟悉的时空与生活,又一次完成了另一种"上海精神"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上海叙事 互文性 创作转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