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柑桔黄龙病诊断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
作者 田亚南 柯穗 柯冲 《福建农业学报》 CAS 1998年第1期27-35,共9页
研究柑桔黄龙病的困难,在于它的病原无法人工培养。因此,长期以来对黄龙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黄梢和叶片斑驳症状。在柑桔园管理不良,缺乏营养或其它病虫混合为害时,便难依据症状作出正确的诊断。这是造成对黄龙病认识上种种混... 研究柑桔黄龙病的困难,在于它的病原无法人工培养。因此,长期以来对黄龙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黄梢和叶片斑驳症状。在柑桔园管理不良,缺乏营养或其它病虫混合为害时,便难依据症状作出正确的诊断。这是造成对黄龙病认识上种种混淆的主要原因。70年代应用电镜观察到黄龙病病原(BLO)之后,电镜便成为诊断黄龙病的重要手段。但因病原在病树体内的浓度较低,分布又不均匀,致电镜的检出率偏低。80年代,应用兔丝子将黄龙病BLO转到长春花上增殖、提纯,作为抗原,制备了多抗和单抗的血清,由于多抗血清的效价很低和单抗血清的专化性太狭,均难用于诊断。最近,在病原DNA序列测定的基础上,合成了引物P1及P2,并在引物P1及P2之间合成另一段DNA片段P3作为探针。使PCR(多聚酶链式反应)及Southern杂交技术可能用于黄龙病的诊断。研究结果证明PCR技术比其他方法具有更大优点,能快速而准确地检测出病原;而Q-PCR(竞争性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方法则能测定病原在不同样品中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桔黄龙病 电镜 抗血清 多聚酶链式反应
下载PDF
4~7月龄婴儿接种沪_(191)麻疹疫苗临床反应和血清学效果观察 被引量:24
2
作者 杜煜平 李怀文 +10 位作者 刘俊卿 姚书江 梁勇 杜玉良 赵海芹 丁桂侠 杨志刚 杨俊峰 彭成林 贾玉江 王成 《中国计划免疫》 1997年第1期12-15,共4页
1995年在藁城市农村进行了4-7月龄婴儿接种沪191麻疹疫苗(MV)临床反应和血清学效果观察,以及对婴儿母亲麻疹抗体的监测。结果表明:婴儿的母亲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I.15%,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为373。4... 1995年在藁城市农村进行了4-7月龄婴儿接种沪191麻疹疫苗(MV)临床反应和血清学效果观察,以及对婴儿母亲麻疹抗体的监测。结果表明:婴儿的母亲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I.15%,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为373。4~7月龄婴儿胎传抗体阳性率仅为2.17%,为6一7月龄婴儿接种0.2ml或0.5mlMV,免疫成功率均80%,GMRT为252-356;4月龄婴儿接种0.2ml和0.5mlMV,免疫成功率分别为33.33%和28.57%,GMRT分别为159和122:5月龄婴儿接种02ml和0.5mlMV免疫成功率分别为50.00%和71.43%,GMRT分别为200和244。婴儿自身免疫系统的发育完善似乎是决定能否免疫成功的主要因素。接种MV高热率(>38.6℃)为5.38%,皮疹率为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麻疹 疫苗 血清学 临床反应
原文传递
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进展 被引量:20
3
作者 云云 汪长中 吴璇 《安徽医药》 CAS 2013年第3期501-503,共3页
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变异迅速,快速鉴定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前进着。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有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核酸分子杂交、基因芯片、多聚酶链反应等,该文对这些检... 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变异迅速,快速鉴定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前进着。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主要有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核酸分子杂交、基因芯片、多聚酶链反应等,该文对这些检测技术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微生物 血清学反应 PCR 基因芯片
下载PDF
用血清学方法评价稻田狼蛛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
4
作者 汤鉴球 张文庆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6,共6页
在对稻田狼蛛种群调查和在不同容积条件下的捕食功能反应试验的基础上,对200丛水稻单位容积里的狼蛛种群动态和一头狼蛛捕食一至二龄或三至五龄稻纵卷叶螟数量进行了模拟:N(蜘蛛)=45/(1+exp(1.0769-0.0461t))(?)(1)N_A(一至二龄)=0.5838... 在对稻田狼蛛种群调查和在不同容积条件下的捕食功能反应试验的基础上,对200丛水稻单位容积里的狼蛛种群动态和一头狼蛛捕食一至二龄或三至五龄稻纵卷叶螟数量进行了模拟:N(蜘蛛)=45/(1+exp(1.0769-0.0461t))(?)(1)N_A(一至二龄)=0.5838 No/(1+0.8579 No)(?)(2)N_A(三至五龄)=0.0006 No/(1+0.0007 No)(?)(3)同时,用血清反应方法测得了稻田狼蛛捕食稻纵卷叶螟的阳性反应率(b)和残存时间(d)。在水稻种植后(t)天调查,得知稻纵卷叶螟密度(No),便可按方程(1)、(2)和(3)求得狼蛛密度(a)和被狼蛛捕食的稻纵卷叶螟数(c)。据 Q=a·b·c/100·d可估计稻田狼蛛对稻纵卷叶螟的捕食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血清学 狼蛛 水稻
原文传递
细粒棘球蚴Eg95重组蛋白表达及其血清学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贾海英 马秀敏 +4 位作者 丁剑冰 曹春宝 朱明 吾拉木·马木提 温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4-347,共4页
目的诱导表达和纯化细粒棘球蚴Eg95抗原重组蛋白,对其与CE病人血清学反应情况进行研究。方法IPTG诱导pET28a-Eg95原核表达质粒,表达和纯化Eg95重组蛋白,SDS-PAGE电泳对其进行初步鉴定,Westernblot法检测其与中间宿主CE病人血清学反应情... 目的诱导表达和纯化细粒棘球蚴Eg95抗原重组蛋白,对其与CE病人血清学反应情况进行研究。方法IPTG诱导pET28a-Eg95原核表达质粒,表达和纯化Eg95重组蛋白,SDS-PAGE电泳对其进行初步鉴定,Westernblot法检测其与中间宿主CE病人血清学反应情况。结果pET28a-Eg95重组蛋白得到成功表达,SDS-PAGE电泳显示相对分子量约为15kDa。Westernblot结果表明,pET28a-Eg95重组蛋白能被CE病人血清识别,11例CE病人血清中8例呈阳性反应。结论细粒棘球蚴Eg95抗原存在于中间宿主CE病人体内,Eg95蛋白作为保护性抗原可能成为CE病人术后辅助性治疗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 Eg95重组蛋白 血清学反应
下载PDF
鱼类病原性弧菌血清学诊断芯片技术构建 被引量:6
6
作者 绳秀珍 李文涛 +3 位作者 王欣欣 唐小千 邢婧 战文斌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9年第12期88-97,共10页
针对鱼类致病性肠道弧菌(Vibrio ichthyoenteri)、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制备了牙鲆(Paralich... 针对鱼类致病性肠道弧菌(Vibrio ichthyoenteri)、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制备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抗血清,提取了各弧菌的外膜蛋白、胞外产物、鞭毛蛋白和全菌蛋白,分析了牙鲆抗血清与各抗原蛋白的免疫反应,发现各弧菌抗血清与各自的抗原反应最强,与其他弧菌抗原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将6种弧菌的抗原组分固定于芯片载体形成微阵列,构建了其血清学诊断抗原芯片,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牙鲆IgM单抗2D8作为检测抗体,确定了检测结果判读方法;将抗原芯片应用于牙鲆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弧菌病诊断,并利用ELISA技术,验证了该抗原芯片用于弧菌病诊断的准确性。本研究为鱼类弧菌病的血清学诊断提供了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菌 抗原芯片 血清学诊断 交叉反应 ELISA 牙鲆
下载PDF
心脑宁胶囊辅助治疗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血清学指标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刘礼俊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第1期73-74,共2页
目的探讨心脑宁胶囊辅助治疗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血清学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7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 目的探讨心脑宁胶囊辅助治疗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血清学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7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心脑宁胶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血清PAF、TXB2、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PAF、TXB2、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脑宁胶囊辅助治疗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的效果较好,可调节血清学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提高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供血不足性眩晕症 心脑宁胶囊 血清学指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对苄星青霉素G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血清学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许叶文 单海东 +1 位作者 王琼 周国儿 《中国性科学》 2022年第3期153-157,共5页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对苄星青霉素G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血清学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舟山市中医院诊治的100例接受苄星青霉素G治疗的男男性行为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感染HIV分为HIV... 目的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对苄星青霉素G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血清学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舟山市中医院诊治的100例接受苄星青霉素G治疗的男男性行为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感染HIV分为HIV阴性组(n=59)和HIV阳性组(n=41)。比较两组血清学反应、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根据12个月后血清学固定情况分为固定组(n=19)和未固定组(n=81),经单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血清学固定的相关因素。结果HIV阴性组治疗后9个月的血清有效率比HIV阳性组高,治疗后3、6、9、12个月的血清学治愈率均比HIV阳性组高,治疗后12个月的血清固定率比HIV阳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阴性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CD4^(+)、CD4^(+)/CD8^(+)均比HIV阳性组高,CD8^(+)比HIV阳性组低,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值比HIV阳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HIV阳性、梅毒分期、基线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分布均可能是影响血清学固定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HIV感染可能导致早期梅毒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降低,且是苄星青霉素G治疗后血清学固定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梅毒伴HIV感染患者经苄星青霉素G治疗后,其免疫功能改善、RPR转阴获益少于单纯早期梅毒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苄星青霉素G 血清学反应 免疫功能
下载PDF
海南岛槟榔细菌性条斑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5
9
作者 文衍堂 洪祥千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1989年第1期77-82,共6页
1985—1986年,先后在海南岛屯昌、陵水、三亚等县(市)一些槟榔园发现槟榔叶片发生一种细菌病害,通过对致病菌株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寄主范围以及血清学反应的测定,本病原菌的主要性状与Rao(1976)等在印度报道的... 1985—1986年,先后在海南岛屯昌、陵水、三亚等县(市)一些槟榔园发现槟榔叶片发生一种细菌病害,通过对致病菌株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寄主范围以及血清学反应的测定,本病原菌的主要性状与Rao(1976)等在印度报道的槟榔细菌性条斑病菌相符,故确认引起海南岛槟榔叶片的细菌性条斑病病原菌属于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arecae(Rao & Mohan)Dy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条斑病 病原 鉴定
下载PDF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10
作者 刘越 程浩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0期44-46,共3页
目的:探究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7月—2023年7月郓城县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与银杏组,各50例。常规组采取常规疗法治疗,银杏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取银... 目的:探究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21年7月—2023年7月郓城县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与银杏组,各50例。常规组采取常规疗法治疗,银杏组在常规组基础上采取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s-CRP、LOX-1、Ox-LDL水平下降,且银杏组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mRS、NIHSS评分下降,且银杏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血清指标和神经功能,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 血清学指标 神经功能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地塞米松联合美罗培南治疗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效果
11
作者 文征 米小凤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5期80-82,90,共4页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美罗培南治疗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78例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在此...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美罗培南治疗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78例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美罗培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地塞米松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相关指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水平,治疗前后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血清学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溶性B7同源体3(sB7-H3)]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37/39),高于对照组的79.49%(3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CRP、TNF-α、PCT、MMP-9、sB7-H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美罗培南治疗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临床相关指标水平,降低炎性因子、血清学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美罗培南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美罗培南 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 炎性因子 血清学指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12
作者 端木艳丽 吕建华 马娜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7期857-858,共2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AIS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9例)和参照组(49例)。参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血清学指...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AIS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9例)和参照组(49例)。参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血清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高于参照组的79.59%(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血清CRP及NSE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AIS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血清CRP、NSE水平,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依达拉奉右莰醇 NIHSS评分 血清学指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Rv1813c原核表达、纯化及免疫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白雪娟 阳幼荣 +3 位作者 梁艳 张晓燕 张俊仙 吴雪琼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9-293,共5页
目的克隆、表达、纯化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相关蛋白Rv1813c,分析其免疫活性。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Rv1813c蛋白序列,根据H37Rv基因组序列合成引物,PCR扩增Rv1813c基因,克隆至pGEM-T载体;挑取阳性克隆测序,将正确编码基因克隆到pE... 目的克隆、表达、纯化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相关蛋白Rv1813c,分析其免疫活性。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Rv1813c蛋白序列,根据H37Rv基因组序列合成引物,PCR扩增Rv1813c基因,克隆至pGEM-T载体;挑取阳性克隆测序,将正确编码基因克隆到pET30a载体上,在大肠埃希菌BL21菌株中以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以金属螯合层析分离纯化重组蛋白,采用ELISA法分析其免疫反应性。结果 Rv1813c蛋白第34位氨基酸残基之前含有跨膜区及信号肽部分,可能是一个胞外蛋白。对重组质粒pET30a-Rv1813c测序,与设计的序列相同。重组蛋白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细胞内以包涵体形式表达,IPTG诱导3h-4h重组蛋白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量较高,表达量约占细菌总蛋白的40%以上。纯化的重组Rv1813c蛋白纯度>95%。ELISA分析重组Rv1813c蛋白与结核患者血清有较强的反应性,A450值为0.50±0.34,显著高于健康组A450值0.23±0.18及非结核呼吸疾病组A450值0.30±0.27(P<0.05)。结论成功构建的结核分枝杆菌重组质粒能高效表达Rv1813c蛋白,该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为结核病的免疫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Rv1813c 克隆 表达 血清学反应
原文传递
达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伴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2
14
作者 罗平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12期29-31,35,共4页
目的:观察达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T2DM)伴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FNEF)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4例T2DM伴HEpE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及标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 目的:观察达格列净治疗2型糖尿病(T2DM)伴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FNEF)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4例T2DM伴HEpEF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糖及标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达格列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可溶性ST2(sST2)、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水平、6 min步行距离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bA1c、hs-CRP、NT-proBNP和sST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降糖及标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达格列净治疗T2DM伴HFNEF患者可降低血清学指标水平,延长6 min步行距离,改善心功能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常规降糖及标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格列净 2型糖尿病 血清学指标 心功能 心力衰竭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睡眠障碍情况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曾茜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2765-2767,2771,共4页
目的: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福建省南平市建阳第一医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组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伴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福建省南平市建阳第一医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组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胃肠激素、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患者胃动素、胃泌素水平以及PSQI、SAS、SDS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活性肠肽、5-HT、NE水平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伴睡眠障碍患者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后能够有效改善睡眠障碍与心理状态,提高睡眠质量,同时辅助改善胃部不适等症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均理想,建议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睡眠障碍 血清学指标 心理状态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新疆几种花卉病毒的鉴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明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1989年第4期29-35,共7页
对所采集的百日菊、美人蕉、唐昌蒲病毒病的毒源标样,经鉴别寄主反应、电镜观察、物化属性测定、蚜传试验、种(球)传试验及血清学反应,百日菊的病原病毒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番茄不孕病毒(TAV)、蚕豆萎蔫病毒(... 对所采集的百日菊、美人蕉、唐昌蒲病毒病的毒源标样,经鉴别寄主反应、电镜观察、物化属性测定、蚜传试验、种(球)传试验及血清学反应,百日菊的病原病毒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番茄不孕病毒(TAV)、蚕豆萎蔫病毒(BBWV)。其中以 CMV 为主,约占64%。4种病毒均可通过汁液摩擦接种,不经种传。美人蕉病原病毒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其块根带毒率达45%以上。唐昌蒲病原病毒经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其球茎带毒率可达4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卉 病毒 鉴别寄主 血清学反应
下载PDF
布鲁氏菌素皮内变态反应与血清学反应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忠礼 金根源 +2 位作者 李全 张萍 程风清 《地方病通报》 1992年第2期110-111,共2页
本文报告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了布鲁氏菌素皮内变态反应与血清学反应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Y=-21.86303+7.20668x_1+6.34513x_2)。结果表明:布鲁氏菌素皮内变态反应与SAT和Coomb's血清学反... 本文报告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了布鲁氏菌素皮内变态反应与血清学反应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Y=-21.86303+7.20668x_1+6.34513x_2)。结果表明:布鲁氏菌素皮内变态反应与SAT和Coomb's血清学反应均存在线性回归和相关关系(P<0.01),复相关系数(R_r.12)为0.83293(P<0.01),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56(r_1r.2)(P<0.01)和 0.5124(r_2r.1)(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素 变态反应 布鲁氏菌病
下载PDF
多柔比星联合拓扑替康治疗卵巢癌疗效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永香 孟萍 段广庭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年第2期300-303,共4页
目的:探究多柔比星联合拓扑替康治疗卵巢癌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02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卵巢癌患者12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多柔比星治疗,观察组给予多柔比星联合拓扑替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卵巢功能、疗效... 目的:探究多柔比星联合拓扑替康治疗卵巢癌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02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卵巢癌患者12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多柔比星治疗,观察组给予多柔比星联合拓扑替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卵巢功能、疗效、不良反应及血清学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33.0±154.0 ng/L)、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70.8±16.2 ng/L)、肿瘤抗原CA125(283.7±198.3 U/L)、黄体生成素(283.7±198.3 U/L)和卵泡刺激素(20.6±1.2 U/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67.5±16.8 ng/L)和雌二醇(261.3±11.2 pmol/L)水平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92.2%)高于对照组(70.3%),不良反应总发生(6.3%)低于对照组(23.4%)(均P<0.05)。结论:多柔比星联合拓扑替康治疗卵巢癌临床疗效显著,可保护患者卵巢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多柔比星 拓扑替康 血清因子 性激素 不良反应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腺苷蛋氨酸治疗重型肝炎对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及不良反应分析
19
作者 朱增红 李玉刚 +3 位作者 赵林华 宋庆芳 许莉 王红民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4期55-56,共2页
目的探析对重症肝炎患者应用腺苷蛋氨酸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间收治80例重症肝炎患者为分析对象,根据随机单盲原则将患者每组40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接受重型肝炎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症治... 目的探析对重症肝炎患者应用腺苷蛋氨酸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间收治80例重症肝炎患者为分析对象,根据随机单盲原则将患者每组40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接受重型肝炎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症治疗基础晌联合腺苷蛋氨酸。在为期1个月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学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以及碱性磷酸酶(ALP)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有所下降,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病情控制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收治重性肺炎患者采取腺苷蛋氨酸辅助治疗干预可进一步控制病情恶化,让患者顺利回归正常生活,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蛋氨酸 重性肺炎 血清学指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HPV16型L1蛋白优势表位原核表达及其血清学验证 被引量:1
20
作者 侯江厚 张灵霞 +3 位作者 孙雯娜 刘艳华 杨秉芬 孙卫国 《检验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928-932,共5页
目的利用原核系统对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L1蛋白优势抗原表位进行重组表达与纯化,并检测血清学反应。方法对HPV16型L1蛋白优势抗原表位进行全基因合成,将核酸片段克隆至pET-DsbC原核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Rosetta(DE3),经异... 目的利用原核系统对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L1蛋白优势抗原表位进行重组表达与纯化,并检测血清学反应。方法对HPV16型L1蛋白优势抗原表位进行全基因合成,将核酸片段克隆至pET-DsbC原核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转化大肠埃希菌Rosetta(DE3),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采用亲和层析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采用免疫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验证重组蛋白的免疫学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pET-DsbC-HPV16 L1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菌Rosetta(DE3)中实现了稳定的可溶性表达。重组DsbC-HPV16 L1蛋白经亲和层析进行纯化,相对分子质量为45000,纯度为95%,重组蛋白纯化得率为22%。免疫印迹法结果显示,重组DsbC-HPV16 L1蛋白可与HPV16型阳性血清产生特异的抗原-抗体反应,与重组DsbC蛋白或健康人血清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特异性。ELISA结果显示,重组DsbC-HPV16 L1蛋白与HPV16型阳性血清有较强的免疫反应性,A450 nm均值为0.56,高于健康人血清和磷酸盐缓冲液(PBS)阴性对照(A450 nm均值分别为0.24和0.21)。结论采用原核表达系统实现了HPV16型L1蛋白优势抗原表位的可溶性高表达,获得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16型L1蛋白 原核表达 免疫原性 血清学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