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校园欺凌现象的犯罪学评价及预防路径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婉楠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5-19,共5页
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在犯罪学上因侵害了怜悯感这一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情感而应当认定为自然犯罪。如此现象的发生源于欺凌者怜悯感的缺失、家庭和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席与错位、法律保护与惩治方面的空白。要预防这一现象,必须通过合理... 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在犯罪学上因侵害了怜悯感这一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情感而应当认定为自然犯罪。如此现象的发生源于欺凌者怜悯感的缺失、家庭和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席与错位、法律保护与惩治方面的空白。要预防这一现象,必须通过合理的道德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建立正确的道德体系,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几率;通过个案的惩处、正确的矫治手段以及被欺凌者的认知重建,实现特殊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欺凌 自然犯罪 怜悯感 道德教育 被害预防
下载PDF
电车难题:情境人数对道德判断与恻隐之心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明娟 廖凤林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2期82-88,共7页
以往的电车难题研究中,关于引起被试认知差异和情绪差异的因素,研究者主要关注年龄、性别、关系亲疏等变量,对情境人数这一变量鲜有考量.本研究通过连续变化电车难题中主岔道人数,将电车难题设计为数量上连续变化的问题,从而分析不同数... 以往的电车难题研究中,关于引起被试认知差异和情绪差异的因素,研究者主要关注年龄、性别、关系亲疏等变量,对情境人数这一变量鲜有考量.本研究通过连续变化电车难题中主岔道人数,将电车难题设计为数量上连续变化的问题,从而分析不同数量情境与被试的道德判断、恻隐之心三者的关系.结果表明:1.情境人数对道德判断、恻隐之心无显著影响.2.道德判断与恻隐之心显著相关.与做出非功利性选择的被试相比,做出功利性选择的被试更痛苦,更同情情境中的遇难者,也即恻隐之心更为强烈.3.男性和女性在道德判断上没有差别,在恻隐之心上有较大差别.具体来说,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多的痛苦,女性和男性均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同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车难题 情境人数 道德判断 恻隐之心
下载PDF
从“恻隐之心”到“天人合一”——儒家道德本体论逻辑演化的唯物史观解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尉迟光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22,共6页
孟子用类比的思维方式提出人人皆有同感,再以"心之官则思",论述"恻隐之心",论证性善论。孟子以客观自然世界的原貌"诚"关联人类道德世界的本体"诚",揭示"天道""人道"的&qu... 孟子用类比的思维方式提出人人皆有同感,再以"心之官则思",论述"恻隐之心",论证性善论。孟子以客观自然世界的原貌"诚"关联人类道德世界的本体"诚",揭示"天道""人道"的"天人合一"。后世儒者借此不断升发,使道德本体论与宇宙本体论统一而同一,完成儒家道德本体论的证明。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儒家抽象的人性善论有社会历史的客观存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凸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恻隐之心 性善论 天人合一 唯物史观
原文传递
“恻隐之心”——药品包装设计的伦理考量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友良 《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106-109,共4页
“恻隐”是一种感情,“恻隐之心”表示对他人痛苦的一种同情的情感反应,因此,“恻隐之心”是一种道德情感;药品包装终端服务对象是痛苦的病人,其中更多的是体弱的老人和孩子,设计师在包装设计时要注重对人情、人性的把握,对弱者的同情... “恻隐”是一种感情,“恻隐之心”表示对他人痛苦的一种同情的情感反应,因此,“恻隐之心”是一种道德情感;药品包装终端服务对象是痛苦的病人,其中更多的是体弱的老人和孩子,设计师在包装设计时要注重对人情、人性的把握,对弱者的同情、关爱。蕴涵“恻隐之心”的药品包装设计应该是信息准确、防伪技术、性能科学、规范严格、方便使用、图文体贴、色彩温馨、普世观念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恻隐之心 药品包装 伦理蕴涵
下载PDF
儒家道德情感主义的根本原则 被引量:1
5
作者 邵显侠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55-59,共5页
儒家的道德情感主义主张"恻隐之心",或者说,"恻隐之心"所产生的移情反应,而不是西方哲人所说的理性,是我们评价道德是非、建立伦理规范体系的最终来源与根据,亦即衡量一切道德是非的根本原则或最终标准。儒家道德... 儒家的道德情感主义主张"恻隐之心",或者说,"恻隐之心"所产生的移情反应,而不是西方哲人所说的理性,是我们评价道德是非、建立伦理规范体系的最终来源与根据,亦即衡量一切道德是非的根本原则或最终标准。儒家道德情感主义的这一道德判定的最终标准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它符合当代道德心理学所揭示的人类利他主义道德产生的心理事实;它也符合我们日常道德判断形成的实际心理过程;它还可以说明为何我们道德的核心部分主要是由否定性的义务所组成;在人类的道德生活实践中,它往往比某些理性的标准(如功利主义的标准)更为可靠,更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情感主义 恻隐之心 道德的根本原则 道德的最终标准
下载PDF
天下主义与和谐说的内在关联
6
作者 王柯平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0,共10页
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围,见证了汉朝与匈奴由战争转向和平的重要际遇。在此之后的70余年里,汉匈关系相对"和洽",各得其所,促进了双边的社会政治与经济民生发展。历史学家汤因比从宏观历史角度对此事件评价甚高,认为是人类历史... 公元前200年的白登之围,见证了汉朝与匈奴由战争转向和平的重要际遇。在此之后的70余年里,汉匈关系相对"和洽",各得其所,促进了双边的社会政治与经济民生发展。历史学家汤因比从宏观历史角度对此事件评价甚高,认为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践行天下观的成功范例,继而提出解决世界问题的天下主义学说。汤因比将天下主义归因于"同情感",也就是孟子所言的"恻隐之心"。从历史现实情况和中国传统思想角度来看,当时汉匈两国之间的天下主义模式是不平衡的,天下主义背后的根本动因也不是"同情感",而是基于儒家贵和意识的和谐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天下主义 同情感 和与同 和谐说
下载PDF
守望之中的悲悯与沉思——读王旺山的散文集《守望或者游牧》
7
作者 任葆华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47-48,52,共3页
王旺山是一个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忧患意识的作家。其写故土的散文,往往带有他的一些精细的、地方性的、小视角的、生机勃勃的经验和记忆,并且充满了一种深切的悲悯感。这是旺山散文最值得肯定的一点,也是他今后应该不断努力和加强的... 王旺山是一个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忧患意识的作家。其写故土的散文,往往带有他的一些精细的、地方性的、小视角的、生机勃勃的经验和记忆,并且充满了一种深切的悲悯感。这是旺山散文最值得肯定的一点,也是他今后应该不断努力和加强的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旺山散文 悲悯感 故土 秋心
下载PDF
做到“三心”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 被引量:3
8
作者 顾海清 《改革与开放》 2010年第2X期151-151,共1页
作为一个班主任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心"。一、班主任的责任心是做好班级工作的首要前提二、班主任的爱心是做好班级工作的感情基础三。
关键词 责任心 爱心 耐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