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交相辉映——索尔·贝娄成长小说《勿失良辰》中的引路人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军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8-82,共5页
在作品中刻画引路人是索尔·贝娄成长小说的一大特征,《勿失良辰》即是一例。本文首先分析主人公威尔姆的困境表征、引路人塔莫金医生的强力引领,以及引路人产生的显性功能,继而指出引路人在文学层面上的隐性功能:既揭示了20世纪50... 在作品中刻画引路人是索尔·贝娄成长小说的一大特征,《勿失良辰》即是一例。本文首先分析主人公威尔姆的困境表征、引路人塔莫金医生的强力引领,以及引路人产生的显性功能,继而指出引路人在文学层面上的隐性功能:既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犹太人令人堪忧的生存状况,又传递了贝娄呼吁美国犹太人肯定犹太身份的讯息,表达了贝娄希望美国犹太人建立"亲社会"观的迫切之情;既体现了贝娄对当时美国文学界新感知运动及荒原观的反驳,又道明了贝娄积极乐观的创作理念;既表明了贝娄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执着追求,又让贝娄充当了当时纽约犹太知识分子的代言人。塔莫金医生的引领为当时的美国犹太人制定了恰当的行动纲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成长小说 《勿失良辰》 引路人
原文传递
解读《只争朝夕》中的泰姆金医生 被引量:8
2
作者 张晓君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7-90,共4页
本文试图从荣格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之角度探讨索尔·贝娄的中篇小说《只争朝夕》的主人公对精神父亲的寻找 ,作者认为 ,贝娄笔下的泰姆金医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江湖医生 ,他的复杂多面性值得我们探讨和挖掘。既然这是一个开放的话题 ,... 本文试图从荣格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之角度探讨索尔·贝娄的中篇小说《只争朝夕》的主人公对精神父亲的寻找 ,作者认为 ,贝娄笔下的泰姆金医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江湖医生 ,他的复杂多面性值得我们探讨和挖掘。既然这是一个开放的话题 ,每位读者可以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及认知模式对之进行不同的解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江湖 中篇小说 主人公 解读 寻找 精神分析学 神父 荣格 思维方式
下载PDF
贝娄《抓住时机》中的双重叙事进程
3
作者 肖颖 于元元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1-96,共6页
基于申丹的双重叙事动力理论,探讨贝娄《抓住时机》中显性叙事进程与隐性叙事进程如何相互颠覆、互为补充。显性叙事进程下国内外学者对父与子主题存在一种共识,即父亲阿德勒医生是家庭亲缘濒临破碎的元凶,其秉承的个人主义使他完全沦... 基于申丹的双重叙事动力理论,探讨贝娄《抓住时机》中显性叙事进程与隐性叙事进程如何相互颠覆、互为补充。显性叙事进程下国内外学者对父与子主题存在一种共识,即父亲阿德勒医生是家庭亲缘濒临破碎的元凶,其秉承的个人主义使他完全沦为金钱的奴隶;隐性叙事进程却颠覆显性叙事进程所凸显的主题含义,调转矛头直指对儿子威廉的批判,揭示在威廉不可靠叙事下被遮蔽的父爱,并通过对显性叙事的补充共同批判物质主义,从而丰富文本内涵并增强其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抓住时机》 贝娄 双重叙事动力理论 隐性叙事进程 显性叙事进程
下载PDF
哀悼西方文明的精神死亡——索尔·贝娄《只争朝夕》主题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薛小惠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44-47,共4页
本文通过对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只争朝夕》的文本细读和分析,指出小说的主题不仅在于表现威尔赫姆的自怜和他对于人类普遍命运的悲悯,更表达了他对以一位陌生人的肉体死亡为象征的西方文明的精神死亡的哀悼。
关键词 索尔·贝娄 《只争朝夕》 西方文明 精神死亡
下载PDF
“伊甸乐园”:《只争朝夕》中的道德冲突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兮颖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101-105,共5页
"伊甸乐园"象征着快乐之地、乐土,而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犹太人而言,美国就是他们的乐园。《只争朝夕》中的艾德勒医生是上帝的化身,而威尔赫姆则代表亚当,威尔赫姆同亚当一样因忤逆父亲/上帝而被赶出了伊甸乐园。艾德勒... "伊甸乐园"象征着快乐之地、乐土,而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犹太人而言,美国就是他们的乐园。《只争朝夕》中的艾德勒医生是上帝的化身,而威尔赫姆则代表亚当,威尔赫姆同亚当一样因忤逆父亲/上帝而被赶出了伊甸乐园。艾德勒医生是个人主义道德的化身,他时时刻刻维护着个人利益——金钱,不愿意对威尔赫姆伸出援助之手。道德冲突的结果是个人利益战胜了亲情。尽管威尔赫姆认为自己要比崇拜金钱的父亲在道德上更为高尚,可事实是同化于美国社会的艾德勒医生继续享受在乐园中的幸福生活,而具有传统犹太伦理道德观的威尔赫姆则被驱逐出去。小说由此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伊甸乐园” 《只争朝夕》 艾德勒医生 威尔赫姆 道德冲突
下载PDF
犹太文化困境及其空间隐喻——解读索尔·贝娄《只争朝夕》中的文化身份书写
6
作者 张燕 吴晓梅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3年第1期93-97,共5页
索尔·贝娄作为在美国的第二代犹太移民的代表,其作品对犹太后裔在美国的生存空间以及犹太文化的传承尤为关注。本文结合文学空间理论和文化身份理论,对《只争朝夕》的社会空间和家庭空间进行分析,认为小说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五... 索尔·贝娄作为在美国的第二代犹太移民的代表,其作品对犹太后裔在美国的生存空间以及犹太文化的传承尤为关注。本文结合文学空间理论和文化身份理论,对《只争朝夕》的社会空间和家庭空间进行分析,认为小说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纽约城市空间并置以及纽约城市空间和罗伯斯伯里乡下寓所的平行并置,隐喻了犹太文化面对强势主流文化的侵袭面临传承危机,犹太移民面临文化身份迷失的困境。小说中异化的家庭空间隐喻了看似是文化卫道士的犹太移民实则早已抛弃本民族的文化信条。在异质文化背景下犹太移民的文化身份日益淡化,这种尴尬的文化身份处境也暗示着在当代美国社会中犹太文化逐渐式微的存续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只争朝夕》 文学空间理论 文化身份理论 犹太文化危机
下载PDF
Destruction and Redemption in Seize the Day
7
作者 QIAN Jun 《海外英语》 2014年第5X期197-199,共3页
In the novella Seize the Day Saul Bellow compac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hole life of a person into one day’s experience.In just one day the protagonist experiences despair and obtains redemption.The force of destr... In the novella Seize the Day Saul Bellow compac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hole life of a person into one day’s experience.In just one day the protagonist experiences despair and obtains redemption.The force of destruction causing one to the despair situation interweaves with that of redemption producing hope.With effort one can recognize his or her true self and survive the absurd and crazy world and lead a new spiritual life without burdens of secular confu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w words: DESTRUCTION REDEMPTION seize the day
下载PDF
对话的妙语:解读索尔·贝娄小说《只争朝夕》 被引量:1
8
作者 周莉莉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58-61,共4页
《只争朝夕》是索尔.贝娄于195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文本表现的是作者与人物的对话、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人物内心的自我对话,在情节设置和结构安排上也充分体现了对话性。结构上的"大型对话"和言语中的"微型对话&qu... 《只争朝夕》是索尔.贝娄于1956年出版的短篇小说,文本表现的是作者与人物的对话、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人物内心的自我对话,在情节设置和结构安排上也充分体现了对话性。结构上的"大型对话"和言语中的"微型对话"是《只争朝夕》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不同的声音充斥在文本之中,不同的思想意识通过对话在文本中交汇争锋,这样的对话让这部小说在主题意义上和审美上都有着永恒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只争朝夕》 索尔·贝娄 对话
下载PDF
《只争朝夕》中父子矛盾的文化内涵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小红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3年第4期62-66,72,共6页
本文对贝娄作品《只争朝夕》中的艾德勒与威尔赫姆父子关系进行了探析。故事中这对父子之间的种种矛盾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了犹太人在现代美国社会的生存境遇,折射出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冲突和变迁,同时也体现了他们所恪守的犹... 本文对贝娄作品《只争朝夕》中的艾德勒与威尔赫姆父子关系进行了探析。故事中这对父子之间的种种矛盾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了犹太人在现代美国社会的生存境遇,折射出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冲突和变迁,同时也体现了他们所恪守的犹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只争朝夕 冲突 同化 犹太性
下载PDF
索尔·贝娄《只争朝夕》主人公威尔赫姆心理分析
10
作者 黄旭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108-109,共2页
索尔·贝娄的小说《只争朝夕》的主人公在社会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绝望且又无奈的美国知识分子形象,作家深入剖析了他濒临崩溃的心理状况导致的根本原因,向读者展示了美国社会上青年知识分子的... 索尔·贝娄的小说《只争朝夕》的主人公在社会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绝望且又无奈的美国知识分子形象,作家深入剖析了他濒临崩溃的心理状况导致的根本原因,向读者展示了美国社会上青年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只争朝夕》 主人公威尔赫姆
下载PDF
集体潜意识原型对《只争朝夕》主人公的人格影响分析
11
作者 刘晓华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110-112,共3页
《只争朝夕》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一部中篇佳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威尔海姆这一人物形象。本文将用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原型理论来分析主人公威尔海姆的人格发展过程,以此来揭示作品所反映的个人存在与社会存在、自我与现实间难以... 《只争朝夕》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一部中篇佳作。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威尔海姆这一人物形象。本文将用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原型理论来分析主人公威尔海姆的人格发展过程,以此来揭示作品所反映的个人存在与社会存在、自我与现实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及自我精神完善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只争朝夕》 汤姆·威尔海姆 集体潜意识原型理论
下载PDF
从《只争朝夕》看贝娄对代际关系的思考
12
作者 宁东 杨劲松 宁康健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593-596,共4页
《只争朝夕》是美国小说家和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代表性作品。借助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代际理论对贝娄的小说《只争朝夕》进行解读,从后象征文化的失效、互象征文化的误导和前象征文化的缺失三个... 《只争朝夕》是美国小说家和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代表性作品。借助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代际理论对贝娄的小说《只争朝夕》进行解读,从后象征文化的失效、互象征文化的误导和前象征文化的缺失三个方面分析,认为《只争朝夕》体现了小说家贝娄对代际关系的深层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只争朝夕》 贝娄 米德 代际关系
下载PDF
《勿失良辰》中威尔姆的精神历程
13
作者 郑丽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8年第2期128-132,共5页
本文从犹太文化和现代西方哲学的角度分析索尔·贝娄的中篇小说《勿失良辰》中主人公威尔姆的精神历程,从而说明威尔姆如何通过对生命的渴望和永生的思索、对自由的追寻与反思,最终寻找到迷失的自我和失落的精神家园,同时指出威尔... 本文从犹太文化和现代西方哲学的角度分析索尔·贝娄的中篇小说《勿失良辰》中主人公威尔姆的精神历程,从而说明威尔姆如何通过对生命的渴望和永生的思索、对自由的追寻与反思,最终寻找到迷失的自我和失落的精神家园,同时指出威尔姆对失落的精神家园的探索与追寻也反映了现当代西方人在艾略特的精神荒原里苦苦寻觅生命意义的精神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勿失良辰》精神家园 追寻 精神历程
下载PDF
《抓住时机》中的空间叙事研究
14
作者 宁珍琦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9期101-105,共5页
索尔·贝娄的小说《抓住时机》中,空间叙事作为重要的叙事策略与小说主题紧密相关。一系列并置、变换的地理空间展现了主人公威廉身处的金钱至上的生活环境。而充满象征意味的社会空间则展现了包括家庭结构、传统习俗、经济结构等... 索尔·贝娄的小说《抓住时机》中,空间叙事作为重要的叙事策略与小说主题紧密相关。一系列并置、变换的地理空间展现了主人公威廉身处的金钱至上的生活环境。而充满象征意味的社会空间则展现了包括家庭结构、传统习俗、经济结构等社会变迁,诠释了威廉受难的根源。同时,对威廉从狭隘趋向广阔的心理空间的描绘呈现了他痛苦、成长和顿悟的过程。这三重空间不仅是小说的舞台背景,更是揭示主题的必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抓住时机》 空间叙事 地理空间 社会空间 心理空间
下载PDF
《抓住时日》对犹太人现代化“旅行”的反思
15
作者 简悦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0-127,共8页
"哈斯卡拉"运动是犹太社会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转折点。索尔·贝娄在其中篇小说《抓住时日》中对犹太人的现代化"旅行"进行了客观书写与反思。本文运用现代性理论,结合犹太教的宗教、文化语境,对小说标题的内蕴进... "哈斯卡拉"运动是犹太社会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转折点。索尔·贝娄在其中篇小说《抓住时日》中对犹太人的现代化"旅行"进行了客观书写与反思。本文运用现代性理论,结合犹太教的宗教、文化语境,对小说标题的内蕴进行多重阐释。通过分析在现代性"宏大叙事"下断裂的"时间之矢",以及犹太人因此遭遇的"失根"之痛,揭示贝娄在犹太教现代转型问题上的立场:犹太人内心的终极需要不仅立足于现代性,还深植于历史经验与传统中,"旅行"着的犹太人要"抓住时日"重铸"时间之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抓住时日》 “哈斯卡拉”运动 犹太教 现代性 “时间之矢”
原文传递
《只争朝夕》中的受难与救赎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兮颖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美国著名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在他的代表作《只争朝夕》中展示了主人公威尔赫姆遭受苦难而后获得救赎的主题。这一主题的表达与作家本人的犹太身份及其深厚的犹太渊源有着密切的关联。威尔赫姆的赎罪事实上是与他的受难连接在一起的,因为... 美国著名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在他的代表作《只争朝夕》中展示了主人公威尔赫姆遭受苦难而后获得救赎的主题。这一主题的表达与作家本人的犹太身份及其深厚的犹太渊源有着密切的关联。威尔赫姆的赎罪事实上是与他的受难连接在一起的,因为受难,所以需要被救赎。在威尔赫姆身上体现出的受难意识与希伯来文化中的"契约观"、"选民观"紧密相关,而他的救赎也打上了深刻的犹太文化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贝娄 《只争朝夕》 威尔赫姆 受难 救赎
下载PDF
纵情享乐的文化背景与踌躇徘徊的思想渊源——中英“及时行乐诗”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班荣学 刘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20-124,共5页
中国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中和英国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反映及时行乐思想的诗歌皆创作于历史大变革时代,都体现出人性的觉醒,在文学史上都有重要意义,但《古诗十九首》反映“群体人本精神”,体现的是儒家经学理想同现实的矛盾;而... 中国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中和英国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反映及时行乐思想的诗歌皆创作于历史大变革时代,都体现出人性的觉醒,在文学史上都有重要意义,但《古诗十九首》反映“群体人本精神”,体现的是儒家经学理想同现实的矛盾;而英诗反映“个体人本精神”,体现的是人文与清教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及时行乐 历史背景 思想文化探源
下载PDF
《致他的娇羞的女友》的享乐主题刍议 被引量:3
18
作者 苏理华 张华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年第4期96-97,共2页
安德鲁·马韦尔是英国玄学派诗人中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文章分析他的主要代表作《致他的娇羞的女友》突出地表达了"及时行乐"的作品主题,整篇诗作音律优美,结构严谨,气势磅礴,充满奇特的比喻,使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 安德鲁·马韦尔是英国玄学派诗人中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文章分析他的主要代表作《致他的娇羞的女友》突出地表达了"及时行乐"的作品主题,整篇诗作音律优美,结构严谨,气势磅礴,充满奇特的比喻,使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独特的艺术享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德鲁·马韦尔 玄学派诗歌 及时行乐
下载PDF
威尔赫姆的精神三变——《只争朝夕》主人公尼采式解读
19
作者 潘琳 尹燕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88-,共1页
小说《只争朝夕》一书描写了主人公威尔赫姆大半生的经历,也是他的精神蜕变历程。本文运用尼采的精神观精神三变理论,解读威尔赫姆的精神如何由骆驼阶段转换到狮子阶段,再由狮子阶段转换到婴儿阶段的精神蜕变,冲破精神束缚,最后达到精... 小说《只争朝夕》一书描写了主人公威尔赫姆大半生的经历,也是他的精神蜕变历程。本文运用尼采的精神观精神三变理论,解读威尔赫姆的精神如何由骆驼阶段转换到狮子阶段,再由狮子阶段转换到婴儿阶段的精神蜕变,冲破精神束缚,最后达到精神自由的目的,在精神困境中得到精神蜕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只争朝夕 威尔赫姆 精神三变
下载PDF
《死亡诗社》中Carpe diem主题浅析
20
作者 李巧英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44-44,共1页
Carpe diem主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它与"及时行乐"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通过分析《死亡诗社》中对该主题的演绎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该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死亡诗社》 Carpe diem主题 及时行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