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4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百年科幻小说译介: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38
1
作者 王雪明 刘奕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8-33,128,共6页
中国的科幻小说源于西方,在翻译的熏陶与启发下应运而生。近几年中国科幻创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逐步登上世界舞台。纵观科幻翻译的历史,从译介、模仿到原创、反哺,中国科幻小说的翻译与创作已共同走过了一百多年。本文旨在勾勒百年... 中国的科幻小说源于西方,在翻译的熏陶与启发下应运而生。近几年中国科幻创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逐步登上世界舞台。纵观科幻翻译的历史,从译介、模仿到原创、反哺,中国科幻小说的翻译与创作已共同走过了一百多年。本文旨在勾勒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翻译的历次高潮及其对科幻小说创作的影响,总结其特点与趋势,指出当前科幻文学翻译研究受冷落的边缘地位,以期引起翻译研究领域对科幻小说译介的关注,推动以科幻小说为媒介的科学与文学跨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小说 译介 科幻小说创作 边缘
原文传递
《三体》在美国的译介之旅:语境、主体与策略 被引量:32
2
作者 吴赟 何敏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4-102,共9页
本文从译介语境、译介主体的能动作用以及译者的翻译策略这三方面诠释《三体》英译本在美国被积极接受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科幻文学的蓬勃发展以及美国科幻文学系统的转型等,为《三体》在美国的接受创造了有... 本文从译介语境、译介主体的能动作用以及译者的翻译策略这三方面诠释《三体》英译本在美国被积极接受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科幻文学的蓬勃发展以及美国科幻文学系统的转型等,为《三体》在美国的接受创造了有利的语境;知名出版社以及译者刘宇昆依凭各自的资本为《三体》进入美国科幻文学系统发挥了必要的助推作用;而译者刘宇昆总体上侧重于保留原文的他异性,同时也借助副文本等手段兼顾到了译本的可读性,使得译本在美国展开了一次切切实实的中国科幻小说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 资本 科幻文学 翻译策略 刘宇昆
原文传递
刘慈欣与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 被引量:30
3
作者 吴岩 方晓庆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36-39,共4页
刘慈欣为当今中国科幻文学带来了古典主义气息。但刘慈欣的古典主义,与西方科幻小说黄金时代、苏联科幻乌托邦科幻小说风格都有不同。在强化叙事速度、强化父子关系、强化科技美感几个方面,刘慈欣的小说革新了古典主义的各个侧面,形成... 刘慈欣为当今中国科幻文学带来了古典主义气息。但刘慈欣的古典主义,与西方科幻小说黄金时代、苏联科幻乌托邦科幻小说风格都有不同。在强化叙事速度、强化父子关系、强化科技美感几个方面,刘慈欣的小说革新了古典主义的各个侧面,形成中国新古典主义科幻小说的新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小说 新古典主义 刘慈欣
下载PDF
论科幻小说的概念 被引量:23
4
作者 吴岩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5-9,共5页
科幻小说的概念处于混乱的状态。这种混乱主要起源于门类的跨越性和写作的实验性。在分析了科幻小说 4个主要定义族类之后 ,作者提出了一个包含 6因素的科幻概念 ,这 6个因素是文学状态、探索特征、科学内含、认知方式、审美因素和警世... 科幻小说的概念处于混乱的状态。这种混乱主要起源于门类的跨越性和写作的实验性。在分析了科幻小说 4个主要定义族类之后 ,作者提出了一个包含 6因素的科幻概念 ,这 6个因素是文学状态、探索特征、科学内含、认知方式、审美因素和警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小说 文学创作 统计学分析 奇幻小说 科普读物 中国
下载PDF
从西方解读偏好看中国科幻作品的海外传播——以刘慈欣《三体》在美国的接受为例 被引量:20
5
作者 刘舸 李云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6-149,共14页
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1》获得世界性科幻大奖雨果奖,《三体1》英文版目前已经卖出超过20万本,这几乎是其他中国小说在美销量的数百倍。通过对Goodreads和美国亚马逊图书网站海外读者对《三体》的评价做定性定量分析,发现《三体》能打... 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1》获得世界性科幻大奖雨果奖,《三体1》英文版目前已经卖出超过20万本,这几乎是其他中国小说在美销量的数百倍。通过对Goodreads和美国亚马逊图书网站海外读者对《三体》的评价做定性定量分析,发现《三体》能打入海外市场,在于作品适应了海外读者的多种兴趣点。对人类终极命题的思考、"科幻迷"对科学的憧憬与想象、文学审美的熟悉感和认同感、不同意识形态引发的文化好奇、流畅的翻译等因素是《三体》获得海外读者青睐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从海外读者解读偏好来多面地观照世界文学版图中的刘慈欣创作,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创作及海外传播提供某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慈欣 《三体》 科幻小说 海外传播
原文传递
“超真实”时代的科幻文学创作 被引量:20
6
作者 陈楸帆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49,共14页
在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超真实"理论中,后现代社会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被媒介信息所覆盖并掌控,形成一种新的现实观念。而在当下的中国,科技的快速广泛运用同样全方位改写着社会景观,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 在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超真实"理论中,后现代社会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被媒介信息所覆盖并掌控,形成一种新的现实观念。而在当下的中国,科技的快速广泛运用同样全方位改写着社会景观,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生物编辑等技术概念进入大众话语体系,同样也对文学创作者把握现实造成更大的挑战。本文从借助AI进行写作实践开始,探讨科技环境对文学写作本身的改变,再借由苏恩文(Darko Suvin)、朱瑞瑛(Seo-Young Chu)、詹明信(Frederick Jameson)的理论,分析科幻小说对于科技时代现实的再现与摹仿能力为何超越了传统文学类型,并提出科幻写作者如何应对科技发展、媒介革命以及美学失范的外部挑战,力求实现文类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超真实 科幻小说 类型文学
原文传递
将科幻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 被引量:14
7
作者 谭维智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33,共17页
未来教育研究需要新的研究范式提供解释,科幻作为一个统合性界面、总体性路径、观察现实的一面“透镜”、一种思想实验,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跨界融合上,表现出了范式创新的潜力。教育研究科幻范式作为跨界融合的新产物,其... 未来教育研究需要新的研究范式提供解释,科幻作为一个统合性界面、总体性路径、观察现实的一面“透镜”、一种思想实验,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跨界融合上,表现出了范式创新的潜力。教育研究科幻范式作为跨界融合的新产物,其范式演进也融合了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逻辑。未来与科技对教育世界的双重入侵,引发了教育研究呈现出与传统研究不同的新形态,产生了未来考古学研究、科幻叙事研究、教育现实虚拟研究等溢出教育学边界的研究方法。科幻研究范式通过场景假设拓展教育想象空间、虚拟教育现实创造新的教育现实、未来教育考古赋能教育变革,为我们认知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科幻研究范式正在形成一套教育学的“未来话语”,一种新的教育想象模式,成为既有教育研究范式的丰富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 研究范式 思想实验 未来教育
原文传递
科幻小说:科技时代新的解读方式 被引量:13
8
作者 邬晓燕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5-108,共4页
科幻小说是科学技术和幻想相结合的文学形式,作为伴随19世纪科技发展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科技时代孕育的特定解读方式,又包含着对科技时代崭新的和丰富的哲学解读。它借助特定的时空转换形式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寻找和维持一... 科幻小说是科学技术和幻想相结合的文学形式,作为伴随19世纪科技发展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科技时代孕育的特定解读方式,又包含着对科技时代崭新的和丰富的哲学解读。它借助特定的时空转换形式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寻找和维持一种历史张力,并从三种哲学角度出发诠释、建构和解构科技时代:科幻小说大众文化以其特殊的虚拟构架统领大众参与历史实践;科幻小说兼具意识形态功能和乌托邦功能,反映或者批判与超越社会现实;科幻小说不仅具有智识启迪功能,而且具有伦理建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小说 科技时代 解读方式
下载PDF
西方科幻小说中的机器人伦理 被引量:14
9
作者 吕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40,共7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和科幻小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关于机器人伦理的探讨是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西方文学中,人类对机器人的态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早的拒绝接纳,到将其控制在奴仆角色,再到人机交融共生(赛博格)的后人类形态。一方面... 文学伦理学批评和科幻小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关于机器人伦理的探讨是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西方文学中,人类对机器人的态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早的拒绝接纳,到将其控制在奴仆角色,再到人机交融共生(赛博格)的后人类形态。一方面,科幻小说对机器人的前瞻性描写能够预言相关科技的发展,推动人们去反思现有的伦理局限;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影响着科幻小说中机器人伦理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科幻小说 机器人伦理
原文传递
论“后文学”时代传统文学的出路——从科幻文学、电子游戏与乔伊斯的小说谈起 被引量:13
10
作者 顾明栋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7-87,共11页
在电子革命和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的重压之下,全世界的文学系都面临一个惨淡的现实:社会上,阅读文学的人数萎缩,高校里,文学专业的学生锐减。呼应德里达关于文学之死的预言,西方众多学者和思想家反思精英文学的窘境,提出... 在电子革命和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的重压之下,全世界的文学系都面临一个惨淡的现实:社会上,阅读文学的人数萎缩,高校里,文学专业的学生锐减。呼应德里达关于文学之死的预言,西方众多学者和思想家反思精英文学的窘境,提出两个实际问题:(1)在STEM学科主导大学课程的今天,如何才能重新让文学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吸引更多学生选择文学课程?(2)在新媒体和电信技术占统治地位的全球化时代,如何重振大众对经典文学的阅读兴趣?针对这两个问题,通过审视C.P.斯诺的"两种文化"和当前大众对科幻作品的浓厚兴趣,探索电子游戏和诸如乔伊斯的小说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的关系,考察科幻作品和电子游戏在大众文学兴趣复兴中的可能作用,思考电讯时代传统文学的出路,提出走向"后文学"时代的"大文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游戏 科幻作品 乔伊斯小说 后文学 大文学 两种文化
原文传递
当代科技创新中的非理性思维和方法 被引量:12
11
作者 张之沧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98-102,共5页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并不是一件纯理性的事业。特别是随着人类认识的日渐深化,许多"表面真理"早被一览无余,就更加需要在方法论上打破逻辑中心论,运用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抬升神话思维、身体思维和科学... 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并不是一件纯理性的事业。特别是随着人类认识的日渐深化,许多"表面真理"早被一览无余,就更加需要在方法论上打破逻辑中心论,运用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抬升神话思维、身体思维和科学幻想,倡导理论建构、科学虚构和赛博虚构,突出"怎么都行"的多元方法论和后现代思维,以启迪人的头脑,开发人的智慧,培养人的创造性,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非逻辑思维 神话思维 科学虚构
原文传递
数字全球化时代刘慈欣科幻文学的译介与传播 被引量:12
12
作者 吴攸 陈滔秋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45,共13页
数字全球化为世界开启了全新的互联方式,虚拟维度重要性日益凸显,读者阅读偏好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背景之下,翻译活动体现出"技术"与"社交"两大转向,技术革命与媒介融合正推动着中国文学"走出去"... 数字全球化为世界开启了全新的互联方式,虚拟维度重要性日益凸显,读者阅读偏好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背景之下,翻译活动体现出"技术"与"社交"两大转向,技术革命与媒介融合正推动着中国文学"走出去"历程迈入"创新"阶段,这在当代科幻文学的海外传播进程中表现得尤为典型。本文以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为例,分析其海外译介与传播模式,指出经由译者、版权输出方、出版机构等多元主体对外引介,并融合数字时代的多媒体技术,以刘慈欣科幻作品为代表的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成效显著,初步实现了从"走出去"向"走进去"的跨越。基于此,本文提出应从文学作品的"世界性"、多元主体的合力并举、传播手段的数字化创新以及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四个方面,对中国文学"走出去"模式作出适当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文学 刘慈欣 中国文化“走出去” 翻译 数字全球化
下载PDF
欧美当代科幻教育价值探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姜男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6-103,共8页
科幻文学的教育价值及意义一直是学术领域颇具争议的话题之一,近年随着其体裁形式由小说向电影、多媒体形式的转变,以及其在社会公众文化中的影响力急剧提升,深入探究科幻文学的当代教育价值尤显重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呈现了当... 科幻文学的教育价值及意义一直是学术领域颇具争议的话题之一,近年随着其体裁形式由小说向电影、多媒体形式的转变,以及其在社会公众文化中的影响力急剧提升,深入探究科幻文学的当代教育价值尤显重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呈现了当代欧美各国高校开设科幻课程的实践情况,包括其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方法、课程影响力及代表性案例等;梳理了当前欧美科幻教育应用价值相关实证研究现状,分析了其研究内容的变化趋势、研究方法的利弊以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和实践意义。最后,揭示了科幻作为一种特殊的、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应用于(科学)教育的重要教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文学 科幻电影 科幻课程 科学教育 教育价值
原文传递
中国早期科幻小说的科学观 被引量:9
14
作者 吴岩 方晓庆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7-100,共4页
本文选取了两部发表于1904-1905年间的中国科幻小说创始作,通过探讨中国早期科幻创作中的诸多现象,对其中科学观的复杂表现做了重点分析。一方面,不能抹杀早期科幻小说的启蒙意义;另一方面,早期科幻作品与文化精英在科学观方面的认知差... 本文选取了两部发表于1904-1905年间的中国科幻小说创始作,通过探讨中国早期科幻创作中的诸多现象,对其中科学观的复杂表现做了重点分析。一方面,不能抹杀早期科幻小说的启蒙意义;另一方面,早期科幻作品与文化精英在科学观方面的认知差距,导致精英们最终放弃了对科幻小说的推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中国科幻的未来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小说 科学观 晚清
下载PDF
科幻电影与美术中的未来空间观 被引量:10
15
作者 任军 《建筑师》 2006年第6期47-54,共8页
文章从当今“读图时代”和“媒介时代”的特点出发,探讨了科幻电影与美术中未来空间的特点,从城市核心、技术乌托邦、生物造型、宇宙视野、末世废墟、历史意境、网络空间七个方面进行分析与归纳,并对艺术中未来空间观与当代建筑趋势的... 文章从当今“读图时代”和“媒介时代”的特点出发,探讨了科幻电影与美术中未来空间的特点,从城市核心、技术乌托邦、生物造型、宇宙视野、末世废墟、历史意境、网络空间七个方面进行分析与归纳,并对艺术中未来空间观与当代建筑趋势的异同进行考察,提出艺术与建筑中未来空间观的产生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 未来空间 巨型城市 技术乌托邦 仿生 废墟 网络空间
下载PDF
叙事与奇迹:科幻文本中的人工智能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峰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28-135,共8页
科幻描绘相对于科技发展的时间先行特点,使科幻文本带上一种奇异的预测性质。近年来,科幻文本中人工智能的描绘与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助长了这样的判断,但时间上的先后并不真正构成因果关系,预测性的奇迹不过是叙事的一个后果。人工智能... 科幻描绘相对于科技发展的时间先行特点,使科幻文本带上一种奇异的预测性质。近年来,科幻文本中人工智能的描绘与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助长了这样的判断,但时间上的先后并不真正构成因果关系,预测性的奇迹不过是叙事的一个后果。人工智能文本通过叙事带给我们有关未来世界的形态,无疑是有其根据的,这虽然不能构成因果性,但毕竟指出了未来的方向,只是叙事并不真正关心未来的实际方向,它关心的是在读者那里造成的惊异效果,未来方向不过是造成这一效果的手段而已。科幻的预测性不过是一颗打中他人靶心的子弹而已。这一错位造成当代人工智能叙事的特殊性,它将未来直接拉入当代,从而铸造了当代文化叙事的一种独特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预测 科幻叙事
原文传递
外星文明与时空旅行:在科学与幻想之间——兼及一系列科幻电影 被引量:9
17
作者 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50-56,共7页
本文结合一系列科幻电影 ,讨论了如下问题 :迄今为止 ,人类既没有发现外星高等文明存在的证据 ,也未能提供外星高等文明不存在的证据。恒星际航行在理论上是可能的 ,但人类目前拥有的技术手段尚不足以实施这种航行。关于时空旅行 ,文学... 本文结合一系列科幻电影 ,讨论了如下问题 :迄今为止 ,人类既没有发现外星高等文明存在的证据 ,也未能提供外星高等文明不存在的证据。恒星际航行在理论上是可能的 ,但人类目前拥有的技术手段尚不足以实施这种航行。关于时空旅行 ,文学家和科学家都作了大量浪漫的想象 ,爱因斯坦 1917年著名的引力场方程 ,是这类想象力的基本温床。不少科学家相信 ,借助“虫洞”可以进行时间旅行 ,还能够通往不同的宇宙空间。而一旦人可以回到过去并干预历史 ,因果律就要受到挑战 ,欲摆脱因果律的困境 ,则可求助于“多世界”理论。科幻电影中那些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力 ,正在对公众发生着重大影响 ,因而也就很有可能对科学发生影响———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外星文明 时空旅行 科学幻想 虫洞 德雷克公式 估算值 伪科学 天文学
下载PDF
解读中国科幻:中国科幻文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意识 被引量:6
18
作者 姜韫霞 《学术探索》 2005年第3期136-141,共6页
本文旨在从中国科幻文学的文本特征中发掘蕴含于其中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意识,并对两岸三地的三位代表性科幻作家——叶永烈、倪匡、张系国进行比较研究和例证分析。中国科幻文学所表现出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依恋向我们昭示... 本文旨在从中国科幻文学的文本特征中发掘蕴含于其中的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意识,并对两岸三地的三位代表性科幻作家——叶永烈、倪匡、张系国进行比较研究和例证分析。中国科幻文学所表现出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依恋向我们昭示,在西方现代科技文明遭遇危机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将是人类文明赓续的新支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小说 人文精神 科学意识 传统文化
下载PDF
科幻促进科技创新的路径与影响因素——基于13位理工科博士(生)科幻迷的深入访谈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曹喆 许艺琳 +2 位作者 曹麓 赵文杰 彭超 《科技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25-31,共7页
当前相关学术探讨远远滞后于科幻照进现实的脚步。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科幻促进科技创新相关研究的视角与理论方法,从个体层面出发,将一线科技工作者受科幻影响而产生科技创新活动视为科幻促进科技创新的一种代表性反映,探究科幻对科技... 当前相关学术探讨远远滞后于科幻照进现实的脚步。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科幻促进科技创新相关研究的视角与理论方法,从个体层面出发,将一线科技工作者受科幻影响而产生科技创新活动视为科幻促进科技创新的一种代表性反映,探究科幻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机制。运用扎根理论,对13名正处于前沿科技创新一线的理工科博士研究生进行访谈调研,通过三级编码构建科幻经历向科技创新活动转化的理论模型,并揭示与阐释“动机—过程—行为”的主路径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个体对科幻或科学本身的热爱和追求是最主要的原始动力,阅读科幻小说在科幻经历包含的3个层次中影响最为突出;转化媒介构建起各主范畴之间的关联,是理论模型的核心所在;科技创新活动主要表现为树立职业理想﹑产出研究成果﹑学科交叉探索和科技政策支撑4个方面,影响科幻与科技创新活动转化过程的内部因素主要作用于“科幻经历→转化媒介”过程,而外部因素主要作用于“行为动机→科幻经历”和“转化媒介→科技创新活动”两个过程。据此,提出鼓励科幻作品传播﹑推动科幻教育多形式和多路径发展﹑建立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政策与管理机制﹑推动多主体参与及多方面联动等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 科幻经历 科技创新 转化媒介 扎根理论
下载PDF
“科幻西方”的一种解构——阿瑟·克拉克作品中“沉默巨物”意象的美学思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岱 盛政经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41,共10页
作为一种以西方意识形态为背景的类型文艺,科幻小说中长期充斥着以“西方中心论”为特质的话语。而英国作家阿瑟·克拉克则在其科幻创作中,有意无意地呈现了对“科幻西方”的一种解构。这尤其鲜明地体现于他围绕“沉默巨物”意象展... 作为一种以西方意识形态为背景的类型文艺,科幻小说中长期充斥着以“西方中心论”为特质的话语。而英国作家阿瑟·克拉克则在其科幻创作中,有意无意地呈现了对“科幻西方”的一种解构。这尤其鲜明地体现于他围绕“沉默巨物”意象展开的三种美学演绎:通过重新塑造飞船悬停于城市上空的场景,克拉克将欧洲文学中的神学哲思传统与科幻题材相融合;他对外星文明遗迹的描绘,在宏大尺度上消解了西方文明的例外论;他对“太空电梯”的格外推崇,则进一步反映了他在技术时代的浪漫主义理想。以阿瑟·克拉克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真正有价值的科幻创作,需要在解构“科幻西方”的基础上实现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瑟·克拉克 科幻小说 科幻西方 意象 沉默巨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