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7
1
作者 周培南 冯惟珠 +2 位作者 许乃霞 张亚洁 苏祖芳 《江苏农业研究》 CSCD 2001年第1期27-31,共5页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 ,以迟熟中粳稻 951 6和杂交中籼稻汕优 63为试验材料 ,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行距 )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中粳稻 951 6适宜施氮量为 2 2 5kg/hm2 ,栽插行距为 2 6.6cm;汕优63适宜施氮量为 1... 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 ,以迟熟中粳稻 951 6和杂交中籼稻汕优 63为试验材料 ,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行距 )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中粳稻 951 6适宜施氮量为 2 2 5kg/hm2 ,栽插行距为 2 6.6cm;汕优63适宜施氮量为 1 50 kg/hm2 ,适宜栽插行距为 3 3 .3 cm。在此试验条件下 ,可获得适宜穗数 ,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降低垩白米率和垩白指数 ,提高蛋白质含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氮量 移栽密度 产量 稻米品质
下载PDF
种植行距对冬小麦田土壤蒸发与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9
2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2 位作者 陈四龙 裴冬 张清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3期86-89,共4页
农田土壤蒸发不参与作物的生理和生产过程,属非生产性无效耗水。本研究采用Micro-lysimeters(MLS)对不同种植行距的麦田土壤蒸发测定结果表明,土壤蒸发随种植行距的增加而增大,窄行距种植的小麦冠层盖度较大,有利于抑制土壤蒸发。整个... 农田土壤蒸发不参与作物的生理和生产过程,属非生产性无效耗水。本研究采用Micro-lysimeters(MLS)对不同种植行距的麦田土壤蒸发测定结果表明,土壤蒸发随种植行距的增加而增大,窄行距种植的小麦冠层盖度较大,有利于抑制土壤蒸发。整个生育期7.5cm、15.0cm和30.0cm行距土壤蒸发分别为89.1mm、104.2mm和121.9mm,以15cm为对照,7.5cm行距麦田对土壤蒸发的抑制率为14.5%,而30cm行距麦田土壤蒸发增加1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植行距 土壤蒸发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机播条件下行距与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4
3
作者 赵竹 曹承富 +3 位作者 乔玉强 杜世州 张耀兰 张明杰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14-719,共6页
为给小麦优质高产机械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机播条件下,研究了密度、行距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和基本苗对小麦籽粒产量均有影响。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基本苗240万.hm-2产量最高;... 为给小麦优质高产机械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机播条件下,研究了密度、行距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和基本苗对小麦籽粒产量均有影响。不同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以基本苗240万.hm-2产量最高;不同行距间产量差异显著,以20 cm行距产量最高;行距与密度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宽行距高密度有利于群体干物质积累。密度、年份及二者互作对部分籽粒品质指标有显著影响,不同行距间籽粒品质差异不大。宽行距和低密度有利于小麦个体的生长发育,生育后期以行距24 cm、基本苗150万.hm-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最高。在淮北地区适宜播期范围内,皖麦52优质高产栽培的适宜行距和基本苗分别为20 cm和240万.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机播 行距 密度 光合特性 品质 产量
下载PDF
玉米空间布局种植方式研究进展评述 被引量:34
4
作者 吴雪梅 陈源泉 +4 位作者 李宗新 史学朋 王彬彬 高旺盛 隋鹏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5-121,共7页
通过调配种植株距、行距改变玉米种植的空间布局,有助于改善田间微环境,提高光、热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提高玉米产量较为可行的方法之一。在前人对空间种植方式改进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玉米主要空间布局种植方式,包括单株等行距种... 通过调配种植株距、行距改变玉米种植的空间布局,有助于改善田间微环境,提高光、热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提高玉米产量较为可行的方法之一。在前人对空间种植方式改进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玉米主要空间布局种植方式,包括单株等行距种植、宽窄行种植、一穴多株种植及相邻行错位种植方式,对这4种种植方式的优、缺点以及由于空间微生境变化产生的竞争进行评述;分析不同空间布局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对下一步研究重点进行展望,为进一步完善玉米高产种植制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方式 空间布局 行距 穴播
原文传递
不同密度下超窄行距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5
作者 秦乐 王红光 +3 位作者 李东晓 崔帅 李瑞奇 李雁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59-667,共9页
为明确超窄行距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于2014^(-2)015年度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进行了行距(7.5cm、15cm和13cm+13cm+13cm+21cm"四密一稀")和密度(基本苗225万、300万和375万株... 为明确超窄行距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于2014^(-2)015年度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进行了行距(7.5cm、15cm和13cm+13cm+13cm+21cm"四密一稀")和密度(基本苗225万、300万和375万株·hm^(-2))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各生育时期7.5cm行距种植的小麦群体总茎(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15cm行距次之,"四密一稀"最低。各生育时期"四密一稀"种植的小麦LAI都最低,7.5cm行距的LAI在拔节前显著高于15cm行距,但在拔节以后15cm行距的LAI高于7.5cm行距。各生育时期3种行距条件下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和LAI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行距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均不显著;而15cm行距的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2种行距配置;15cm和7.5cm行距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四密一稀"。密度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而单位面积穗数和籽粒产量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15cm行距、基本苗375万株·hm^(-2)和7.5cm行距、基本苗375万株·hm^(-2)的2个处理组合下小麦籽粒产量较高,分别为9 647.2和9 598.4kg·hm^(-2),是生产中适宜采用的2种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行距 密度 群体性状 籽粒产量
下载PDF
夏大豆群体结构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6
6
作者 宋启建 吴天侠 +1 位作者 邱家驯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40-46,共7页
在南方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代表品种,研究不同密度及同密度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密度与株行距配置显著地影响产量,品种类型不同,其对密度要求不同,主茎结荚型品种密度以3.0万株/亩为宜,而分枝型品种以... 在南方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的代表品种,研究不同密度及同密度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密度与株行距配置显著地影响产量,品种类型不同,其对密度要求不同,主茎结荚型品种密度以3.0万株/亩为宜,而分枝型品种以1.0—1.5万株/亩为宜,相同密度下株行距愈接近,则产量意高,因而建议均匀种植。文中分析讨论了密度对产量影响的原因,并对结论的应用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株行距 产量 大豆 农艺性状
下载PDF
行距对机采棉干物质积累及氮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尔晨 林涛 +5 位作者 张昊 田立文 崔建平 郭仁松 邓方宁 汤秋香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7-90,共14页
【目的】新疆棉花生产的主要环节均已实现机械化,但采摘环节仍大量使用人工,农机农艺不协调是导致机收比例低的主要原因。优化机采棉行距配置是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有效途径,因此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的机采棉行距,探究其对棉花产量形成及... 【目的】新疆棉花生产的主要环节均已实现机械化,但采摘环节仍大量使用人工,农机农艺不协调是导致机收比例低的主要原因。优化机采棉行距配置是实现农机农艺融合的有效途径,因此本研究通过设置不同的机采棉行距,探究其对棉花产量形成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为机采棉行距配置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择生产中最佳密度,在密度一致基础上,设置"一膜三行"(S1,平均行距76 cm)、"一膜四行"(S2,平均行距57 cm)、"一膜六行"(S3,平均行距38 cm)3种行距,其中S3处理为常规机采行距(CK),研究行距对棉花干物质积累、分配以及对产量形成及氮、磷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行距下棉花干物质的积累符合Logistic生长函数模型。2年均值表明随着平均行距的降低,单株干物质积累总量降低43.3%,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降低(1.4 g·株-1·d-1),快速积累期起始时间从出苗后51.4 d逐渐推迟至62.5 d,但快速积累持续时长从19.7 d增加至35.1 d。增加行距显著提高单株成铃(0.9个),对铃重及衣分无显著影响,籽棉及皮棉产量显著增加16.7%和17.4%。行距对植株养分积累与分配有显著的影响,S1处理氮积累总量(907.0 kg·hm-2)、磷积累总量(58.3 kg·hm-2)、吐絮期经济器官氮分配率和磷分配率(N 55.7%和P2O569.1%)、每100 kg皮棉氮素吸收量(32.1 kg)均最高;而S3处理氮积累总量(664.5 kg·hm-2)、磷积累总量(38.9 kg·hm-2)最低,S2处理吐絮期经济器官氮分配率和磷分配率(N 48.5%和P2O560.3%)、每100 kg皮棉氮素吸收量(28.6 kg)最低。【结论】综合来看,一膜三行下植株养分指标及产量均优于其他行距,更适宜作为高效机采的行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 机采棉 干物质积累 氮分配率 磷分配率 氮利用效率 磷利用效率
下载PDF
行距和播量对江夏扁穗雀麦鲜草和种子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田宏 刘洋 +2 位作者 张鹤山 蔡化 熊军波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8-113,共6页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行距和播种量对江夏扁穗雀麦鲜草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和播种量对江夏扁穗雀麦鲜草产量影响显著,在一定范围内鲜草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但与行距呈极显著负相关;种子产量主要受栽...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行距和播种量对江夏扁穗雀麦鲜草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和播种量对江夏扁穗雀麦鲜草产量影响显著,在一定范围内鲜草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但与行距呈极显著负相关;种子产量主要受栽培行距的影响,其随着行距的增加表现为下降趋势;在行距20cm、播种量22.5~30.0kg/hm2栽培条件下鲜草产量最高;在行距20~30cm、播种量15.0~30.0 kg/hm2时种子产量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 播种量 扁穗雀麦 鲜草产量 种子产量
下载PDF
冻结孔排间距对冻结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9
作者 张松 黄宝龙 +2 位作者 温汉宏 韩玉福 孙佳 《建井技术》 2021年第2期29-32,共4页
为了解冻结孔布置形式对冻结效果的影响,提高冷量利用效率,并保证工程安全,通过构建二维温度场数值计算模型,对冻结设计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冻结孔排距是影响温度场的主要因素;冻结孔间距较小时,对温度场的影响可以忽... 为了解冻结孔布置形式对冻结效果的影响,提高冷量利用效率,并保证工程安全,通过构建二维温度场数值计算模型,对冻结设计参数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冻结孔排距是影响温度场的主要因素;冻结孔间距较小时,对温度场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②冻结孔排间位置温度与冻结孔排距成近似线性关系。同时给出了冻结设计的建议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冻结法 冻结孔 排距 间距 温度场
下载PDF
行距对老芒麦种群构件组成、生物量结构及能量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刘金平 游明鸿 白史且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9-74,共6页
试验对30,45,60,75,90cm行距下,第3年盛花期老芒麦种群的根、茎、叶、花序等构件数量性状、生物量结构、能量累积及分配比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行距对单位面积分蘖数与生殖枝比例有极显著影响;对叶长、叶宽、单蘖叶片数均无显著影... 试验对30,45,60,75,90cm行距下,第3年盛花期老芒麦种群的根、茎、叶、花序等构件数量性状、生物量结构、能量累积及分配比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行距对单位面积分蘖数与生殖枝比例有极显著影响;对叶长、叶宽、单蘖叶片数均无显著影响;对单蘖节数、节间长有显著影响,致使自然高度间差异极显著;根系深度与分布范围、花序柄及小穗数显著受行距影响;叶、茎、花序、根系的生物量均显著受行距的影响,顺序为茎>叶>根系>花序;行距对叶、茎、根、花序的单位生物量能量值均无显著影响;对叶、茎、根、花序的能量累积有显著影响,影响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茎>叶>花序>根;行距极显著影响老芒麦能量在构件间的分配,影响由大到小为叶>茎>花序>根。30cm是适合饲草生产的最佳行距,60cm是适合种子生产的最佳行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芒麦 行距 构件 生物量 能量
下载PDF
行距配置对冬小麦/白三叶草间作系统小麦群体结构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孙振中 欧阳竹 +1 位作者 刘丽平 李发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4-560,共7页
2008~2010年冬小麦/白三叶草不同栽培方式试验(6种小麦行距配置,3个行距×2个播种量)研究表明,单作条件下,小麦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产量在行距25 cm与30 cm处理间差异不大,均显著高于行距40 cm处理。行距30 cm、播种... 2008~2010年冬小麦/白三叶草不同栽培方式试验(6种小麦行距配置,3个行距×2个播种量)研究表明,单作条件下,小麦群体总茎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产量在行距25 cm与30 cm处理间差异不大,均显著高于行距40 cm处理。行距30 cm、播种量217.5 kg.hm-2处理的籽粒产量和收获系数分别达7 857.8 kg.hm-2和0.483。小麦抽穗期和花期,行距30 cm与40 cm处理的冠层底部向上20 cm处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值差异不大,行间全天PAR在50μmol.m-2.s-1以上的时间至少有8 h,而单作条件下白三叶草光补偿点在30~50μmol.m-2.s-1之间,这预示着在行距30 cm与40 cm处理的小麦行间间作白三叶草能为白三叶草光合作用提供有效光能。行距30 cm条件下,"小偃81"与"济麦22"单作以及分别与白三叶草间作处理试验表明,"小偃81"与白三叶草间作系统小麦生物量不受间作影响,小麦叶面积指数与穗数高于"小偃81"单作。"济麦22"与白三叶草间作系统的3项指标则低于"济麦22"单作。间作条件下,白三叶草冠层顶部PAR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冠层底部PAR较小,全天最大仅30μmol.m-2.s-1。与"济麦22"相比,"小偃81"与白三叶草间作冠层底部PAR全天日变化较小。因此,行距30 cm处理小麦行间适合间作白三叶草,小麦品种"小偃81"比"济麦22"更适合与白三叶草间作。本研究结论可为华北平原发展冬小麦/白三叶草间作种植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白三叶草 行距 间作 群体结构 光合有效辐射(PAR) 光合速率
下载PDF
行距和密度对高粱籽粒灌浆、淀粉及氮磷钾累积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董二伟 王劲松 +5 位作者 武爱莲 王媛 王立革 韩雄 郭珺 焦晓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459-2470,共12页
行距与株距影响植株表型和农田生态,也影响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本试验于2018-2019进行,设30、50和60 cm行距,13.5、16.5、19.5、22.5万株hm^(-2)四个密度,研究行距及密度对辽夏粱1号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50 cm行距16.5万株h... 行距与株距影响植株表型和农田生态,也影响籽粒灌浆特性和产量。本试验于2018-2019进行,设30、50和60 cm行距,13.5、16.5、19.5、22.5万株hm^(-2)四个密度,研究行距及密度对辽夏粱1号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50 cm行距16.5万株hm^(-2)优化产量结构,籽粒产量最高;与中下部比较,上部单穗籽粒重最小,但单粒重及单粒淀粉累积量最高、灌浆好;50 cm行距16.5万株hm^(-2)各部位单穗籽粒重最高,且延长了上部籽粒的灌浆活跃天数,提高了下部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并缩短了灌浆活跃期。50 cm和60 cm行距提高了上、中、下各部位单粒淀粉累积量、下部籽粒淀粉含量及其淀粉累积速率,而行距30 cm延长了下部籽粒的灌浆活跃期并降低灌浆速率,为此宽行距促进下部籽粒的灌浆提早成熟。单粒氮磷累积量随灌浆期延长而增加,单粒钾累积量在灌浆后30~40 d最大然后下降,为此籽粒成熟过程中钾会流失。上部单粒中较高的氮磷钾及淀粉累积量说明上部籽粒库容量较大,宽行距也提高了各部位单粒氮磷钾累积量。综上,宽行距结合适宜密度能提高高粱籽粒库容量,促进淀粉累积,提高下部籽粒(弱势粒)的灌浆速率和提早熟期,降低气候灾害(早霜)对高粱生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行距 密度 灌浆速率 灌浆活跃期 淀粉累积 养分累积
下载PDF
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小麦群体质量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15
13
作者 郭明明 赵广才 +16 位作者 郭文善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陈凤 樊继伟 任立凯 李强 孙中伟 王康君 浦汉春 易媛 代丹丹 王美 亓振 王雨 刘孝成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06-912,共7页
为了解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小麦群体质量的调控效应,于2013-201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圃场试验田进行裂区试验,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三个施氮水平(150、210和270kg·hm-2)和两个行距水平(12和20cm),比... 为了解施氮量与行距互作对小麦群体质量的调控效应,于2013-201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圃场试验田进行裂区试验,以强筋小麦济麦20和中筋小麦中麦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三个施氮水平(150、210和270kg·hm-2)和两个行距水平(12和20cm),比较分析了不同施氮量和行距组合下旱茬强、中筋小麦群体茎蘖数、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在行距一定的条件下,适当增加施氮量,济麦20和中麦8号生育后期群体茎蘖数和茎蘖成穗率均显著升高。两个小麦品种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均不同程度提升。随施氮量的增加,中麦8号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而济麦20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下降。在210kg·hm-2施氮量下,增大行距后,济麦20和中麦8号各主要生育时期群体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均显著升高。在中高氮条件下,济麦20和中麦8号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量随行距的增大而增加。综合来看,旱茬条件下济麦20和中麦8号分别在210kg·hm-2施氮量、20cm行距和270kg·hm-2施氮量、20cm行距下能够获得较高的群体质量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氮肥 行距 群体质量
下载PDF
行距对牧草型高羊茅种子产量和产量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韩云华 王显国 +5 位作者 呼天明 朱振磊 王正伟 王莹 崔志明 石金惠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9-144,共6页
试验于2009—2012年,在河西走廊地区对不同行距条件下牧草型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种子产量和产量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行距对种子产量有显著影响且随行距增大种子产量呈下降趋势,2011年30cm行距种子产量最高,为1225 kg... 试验于2009—2012年,在河西走廊地区对不同行距条件下牧草型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种子产量和产量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行距对种子产量有显著影响且随行距增大种子产量呈下降趋势,2011年30cm行距种子产量最高,为1225 kg·hm^(-2)。不同年限间种子产量差异显著,播种后第3年种子产量最高。行距和年限均是通过影响单位面积分蘖、单位面积营养枝数和单位面积生殖枝数,进而影响种子产量。小穗数/生殖枝、小花数/小穗、种子数/小穗和千粒重主要随年际变化,受行距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羊茅 河西走廊 种子产量 行距
下载PDF
行距与栽培年限对老芒麦鲜草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游明鸿 刘金平 +3 位作者 白史且 李达旭 鄢家俊 张昌兵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78-1284,共7页
试验对30、45、60、75和90cm行距下,第2-5年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枝条性状、花序性状、鲜草产量及种子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行距、年份及互作对枝条高度、枝条密度、生殖枝比例、小穗数/生殖枝、小花数/生殖枝、潜在种子产... 试验对30、45、60、75和90cm行距下,第2-5年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枝条性状、花序性状、鲜草产量及种子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行距、年份及互作对枝条高度、枝条密度、生殖枝比例、小穗数/生殖枝、小花数/生殖枝、潜在种子产量、表现种子产量与实际种子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其中行距是主要影响因子,互作次之,年份最小;30~45cm行距适合老芒麦鲜草生产,60cm行距是种子生产的最佳行距;鲜草产量、种子产量第3年达高峰,30和45cm行距第3年鲜草产量分别为19 225.6和16 733.4kg.hm-2,60cm行距第3年种子产量达1 620.67kg.hm-2,远大于其他处理组合,值得在生产中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芒麦 行距 栽培年限 鲜草产量 种子产量
下载PDF
不同行距和播量对重穗型高产冬小麦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雪薇 董宝婧 +1 位作者 苗芳 王长发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1-165,共5页
以新培育的两个大穗大粒小麦品系为材料,通过对参试材料的生物学性状等指标测定比较,研究了不同播量和行距配置对重穗型高产冬小麦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控制在每公顷450万基本苗和16.7cm行距配置模式下,冠层温度、旗叶的叶... 以新培育的两个大穗大粒小麦品系为材料,通过对参试材料的生物学性状等指标测定比较,研究了不同播量和行距配置对重穗型高产冬小麦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控制在每公顷450万基本苗和16.7cm行距配置模式下,冠层温度、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倒二叶的叶绿素含量均优于其余配置处理,播量控制在每公顷450万基本苗下的各处理有效穗数高于其余播量,即每公顷450万基本苗处理优于其余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穗型高产冬小麦 播量 行距 冠层温度 生物学性状
下载PDF
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矩形井网优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田文博 杨正明 +2 位作者 徐轩 肖前华 滕起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125,157,共5页
根据长庆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储层特点,利用特低渗透大型露头岩样低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系统研究了不同排距、不同穿透比对矩形井网开发效果的影响。实验中测量了驱替达到稳定时模型的压力分布和各采出井的采液速度。根据小岩样非线性渗... 根据长庆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储层特点,利用特低渗透大型露头岩样低压物理模拟实验系统,系统研究了不同排距、不同穿透比对矩形井网开发效果的影响。实验中测量了驱替达到稳定时模型的压力分布和各采出井的采液速度。根据小岩样非线性渗流曲线将模型划分为不流动区、非线性区和拟线性区,提出用压力系数来评价裂缝性特低渗透油藏的有效开发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增大驱替压差、减小排距、增加穿透比可以增大矩形井网的压力系数,提高采出井采液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露头 矩形井网 非线性渗流 排距 穿透比 压力系数 有效驱动
下载PDF
播量和行距对莜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贾志锋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74-478,共5页
为了探讨青海省东部农区莜麦(Avena nuda)的适宜播量和行距,本研究以青引3号莜麦(A.nuda cv.Qingyin No.3)为材料,研究了播量和行距对种子产量、秸秆产量和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进行了种子产量与构成因素相关性和经济效益分析。结... 为了探讨青海省东部农区莜麦(Avena nuda)的适宜播量和行距,本研究以青引3号莜麦(A.nuda cv.Qingyin No.3)为材料,研究了播量和行距对种子产量、秸秆产量和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进行了种子产量与构成因素相关性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在播量120kg·hm-2、行距20cm处理下,千粒重和种子产量较高;在播量150kg·hm-2、行距15cm时秸秆产量最高;其种子产量与其构成因素间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播量120kg·hm-2、行距20cm处理下,获得的纯收入最高,为6 232元·hm-2。二元二次回归方程表明,青引3号莜麦种子产量(kg·hm-2)与秸秆产量(kg·hm-2)可用其播量和行距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莜麦 播量 行距 产量 构成因素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平作密植大豆行距效应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成 郑天琪 +1 位作者 赵桂范 连成才 《黑龙江农业科学》 1998年第6期16-18,共3页
试验于1995~1996年在桦川县进行,通过品种、密度、行距对大豆平作窄行密植栽培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行距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各品种以北丰11号产量最高;各行距以22.5cm行距的产量最高。同一品种(北丰... 试验于1995~1996年在桦川县进行,通过品种、密度、行距对大豆平作窄行密植栽培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行距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各品种以北丰11号产量最高;各行距以22.5cm行距的产量最高。同一品种(北丰11号)三个密度二个行距比较,以44.4株/m2,行距15cm的产量最高。随着行距的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粒重在各层分布,上层的荚数、粒数、粒重比例下降,下层比例增加,中层的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平作密植 行距 空间分布
下载PDF
行距、播种量和施肥量正交对老芒麦产量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游明鸿 刘金平 +1 位作者 张昌兵 李达旭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5196-5199,5205,共5页
通过行距、播种量和施肥量正交设计,连续3年对川西北高原老芒麦草产量与种子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行距与施肥量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播种量影响较小;处理主要通过增加枝条密度与高度而影响草产量,通过增加生殖枝比例与小穗数而... 通过行距、播种量和施肥量正交设计,连续3年对川西北高原老芒麦草产量与种子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行距与施肥量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播种量影响较小;处理主要通过增加枝条密度与高度而影响草产量,通过增加生殖枝比例与小穗数而影响种子产量;处理对鲜草、干草与种子的3年总产量都有显著影响,行距对鲜草与种子产量影响极显著;施肥量对鲜草、干草产量有显著影响,而对种子产量影响不明显;30 cm行距、45 kg/hm2氮肥草产量最高,50 cm行距、45 kg/hm2氮肥种子产量最高,产量是行距与氮肥量协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芒麦 行距 播种量 施肥量 种子产量 鲜草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