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在氧诱导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涛 丁小燕 +2 位作者 谢素贞 马红婕 唐仕波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探讨氧诱导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80只出生后2d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64只)和对照组(16只),出生后第7天模型组小鼠和母鼠一起放入氧气含量为75... 目的探讨氧诱导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80只出生后2d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64只)和对照组(16只),出生后第7天模型组小鼠和母鼠一起放入氧气含量为75%的饲养箱中饲养,出生后第12天回到正常大气环境中饲养;对照组小鼠始终在正常大气环境中饲养。出生后第7、12、17天时,模型组及对照组在每个时间点分别取小鼠4只,荧光素心脏灌注后行视网膜铺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血管分布和形态;提取模型组小鼠出生后第7、8、10、12、12.5、13、14、15、17、19天时间点的视网膜总RNA,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PED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低氧诱导因子(HIF)-1α mRNA的表达变化;分别取模型组和对照组出生后第17天时的小鼠眼球,冰冻切片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EDF、VEGF、HIF-1α蛋白在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在出生后第17天时视网膜有大量新生血管形成,视盘周围见大范围无灌注区PEDFmRNA表达在缺氧24h后开始下调,72h达到下降高峰,随后逐渐恢复正常水平,VEGF、HIF-1αmRNA则在高氧环境下表达下调,缺氧状态下迅速升高,于缺氧48h时到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PEDF/VEGF、PEDF/HIF-1α比值在缺氧状态下显著降低。出生后第17天时,模型组小鼠视网膜中PEDF蛋白表达显著弱于对照组小鼠;而VEGF、HIF-1α蛋白表达则是模型组显著强于对照组。结论PEDFmRNA及蛋白在氧诱导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明显下降,其趋势与VEGF和HIF-1α的变化相反,PEDF/VEGF、PEDF/HIF-1α表达平衡失调,可能是缺氧状态下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病理学 细胞因子类/药物作用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改良的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模型及其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刘爱华 孙靖 张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08-1112,共5页
背景视网膜新生血管是多种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共同病理改变,探讨其发病机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是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常用的动物模型,但在实际造模过程中存在动物死亡率高、成模率低且不稳定等缺... 背景视网膜新生血管是多种视网膜血管病变的共同病理改变,探讨其发病机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是研究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常用的动物模型,但在实际造模过程中存在动物死亡率高、成模率低且不稳定等缺点。目的对传统的OIR造模方法进行改良,建立方法简单、模型稳定、成模率高的小鼠OIR模型。方法将80只SPF级1周龄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OIR组,每组40只。正常对照组新生鼠与哺乳母鼠共同在正常空气环境下饲养,OIR组小鼠于出生后2天(P2)每2窝合笼饲养至鼠龄P7时。将2窝P7小鼠与1只母鼠放人含体积分数80%氧的氧氮混合气体的氧箱中饲养5d,然后放回至正常空气环境中饲养,另1母鼠在正常室内空气中饲养,每日更换放人氧箱的母鼠,评价指标包括成模率、母鼠死亡率和幼鼠成活率。OIR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取P12、P14、P17、P21小鼠各10只。5只小鼠行心脏异硫氰酸葡聚糖(FITC)荧光素与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的PBS混合液灌注,制备视网膜铺片,评估各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分布。5只小鼠双眼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计算视网膜中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结果正常对照组母鼠和幼鼠成活率为100%。OIR组2只母鼠出氧箱后死亡,幼鼠生长情况良好,母鼠成活率为85.7%,幼鼠成活率为100%;所有OIR组小鼠均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造模成功率为100%。视网膜铺片显示,正常对照组P14小鼠视网膜血管由视盘向四周均匀分布,视网膜血管发育基本成熟。OIR组P12小鼠视网膜后极部出现无灌注区;P14小鼠视网膜后极部可见大片无灌注区,周边部出现新生血管;P17小鼠视网膜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交界处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和荧光素渗漏;P21小鼠视网膜周边部可见少量无灌注区,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新生血管/病理 视网膜病变/氧诱导 氧/毒性 动物模型 血管生成 近交系 C57BL/6J小鼠
下载PDF
出血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病理组织观察
3
作者 韩亮 马志中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72-375,共4页
目的观察出血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病理组织特点。方法手术中获取的36例出血性AMD患者的石蜡标本纳入研究。患者中,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26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0例。病理标本常规处理后行苏木精一伊红、糖原... 目的观察出血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病理组织特点。方法手术中获取的36例出血性AMD患者的石蜡标本纳入研究。患者中,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26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0例。病理标本常规处理后行苏木精一伊红、糖原法、Masson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在最大垂直和水平的病理标本切片上,记录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中细胞的组成种类,以及病理组织与视网膜和脉络膜的位置关系。依据病变组织组成不同分为新生血管为主型、胶原纤维为主型、出血后的红细胞聚集为主型、变性增厚的Bruch膜为主型。结果36例患者中,新生血管为主型19例,其中隐匿性CNV18例,PCV1例;胶原纤维为主型6例,均为隐匿性CNV;出血后红细胞聚集为主型8例,其中隐匿性cNV1例,PCV7例;变性增厚的Bruch膜为主型3例.其中隐匿性CNV1例,PCV2例。以新生血管为主型的隐匿性CNV,病变组织血管管径细小,血管内径为单层内皮细胞附着,并伴有血管内、外红细胞聚集;以新生血管为主型的PCV病变组织位于Bruch膜下,血管管径粗大,血管壁厚,可见脉络膜黑色素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散在分布于所有标本中,且以偏向视网膜方向为主。5份标本新生血管附近可见大量炎性细胞存在。结论出血性AMD组织结构呈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变性 病理学 脉络膜疾病 病理学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 病理学
原文传递
雌激素对缺氧视网膜Müller细胞色素上皮衍生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穆华 张晓梅 崔浩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14-316,共3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缺氧视网膜Müller细胞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印迹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不同浓度(10^-7、10^-6、10^-5mmol/L)雌二醇(E2)作用于缺氧Mü...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缺氧视网膜Müller细胞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印迹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不同浓度(10^-7、10^-6、10^-5mmol/L)雌二醇(E2)作用于缺氧Müller细胞后,细胞内PEDF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缺氧24h后PEDF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10^-5、10^-6mmol/L E2作用于Müller细胞后可明显缓解由于缺氧引起的细胞内PEDFmRNA及蛋白表达的降低,并与E2的浓度有关。结论雌激素可以调控PEDF的表达,其可能在雌激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类/生理学 视网膜新生血管化/病理学 细胞低氧 MÜLLER细胞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段海霞 郭凯 王班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6-59,共4页
背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新生血管性疾病常导致不可逆性视力丧失,其氧化损伤机制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是否具有保护作用鲜有研究报道。 目的探讨BDNF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 背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新生血管性疾病常导致不可逆性视力丧失,其氧化损伤机制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是否具有保护作用鲜有研究报道。 目的探讨BDNF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 方法将30只SPF级C57BL/6J幼鼠完全随机分为OIR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OIR组将日龄为7 d(P7)的幼鼠与哺乳母鼠同时置于体积分数为(75±3)%氧气的环境下喂养5 d,然后返回正常环境中饲养,以建立OIR模型。分别取2个组P17幼鼠各3只处死后分离眼球,制备视网膜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另各组选取3只幼鼠行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dextran)眶后注射制备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分布。分别于2个组取P13、P15、P17小鼠各3只处死后提取视网膜组织,Western blot法检测2个组幼鼠视网膜组织中BDNF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 结果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正常对照组P17小鼠视网膜内界膜光滑,未见突破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核,而OIR同龄小鼠可见大量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和新生血管管腔。正常对照组和OIR组P17小鼠视网膜突破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1.70±0.68)个和(45.3±3.1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5,P=0.00)。视网膜铺片显示,正常对照组P17幼鼠视网膜血管走行正常,毛细血管呈网状分布;而OIR组P17小鼠视网膜血管迂曲,毛细血管网状结构消失,可见大量视网膜无灌注区。OIR组P15、P17幼鼠视网膜组织中BDNF相对表达量为263.992±9.451和218.432±9.710,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30.324±7.779和115.846±7.3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2、42.3,P〈0.05)。 结论BDNF在小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变化趋势与OIR模型鼠新生血管形成的变化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低氧/并发症 视网膜新生血管/病理 动物模型 近交系C57BL小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