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强再生力种质创制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林强 郑长林 +6 位作者 林芳 郑莉 王洪飞 蒋家焕 解振兴 姜照伟 张建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4-252,共9页
当前直接选育的再生稻专用品种较少,其制约的关键要素在于强再生力种质的缺乏.选用8个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恢复系,按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通过系谱法进行定向选择和种质创新,以再生芽出鞘率为指标,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对恢复... 当前直接选育的再生稻专用品种较少,其制约的关键要素在于强再生力种质的缺乏.选用8个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恢复系,按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通过系谱法进行定向选择和种质创新,以再生芽出鞘率为指标,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对恢复系再生力的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再生力性状受控于加性效应基因和显性效应基因的共同作用,同时易受环境条件与栽培技术的影响;(2)再生力性状狭义遗传率(h^(2)N)和广义遗传率(h^(2)B)的估计值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且广义遗传率明显大于狭义遗传率;(3)恢复系闽恢3301和亚恢627的再生力性状具有极显著或显著的正向加性效应和负向显性效应,适合作为筛选强再生力的亲本材料;(4)创制的新种质Ra201、Ra202、Ra212再生芽出鞘率较高,再生力强,其中Ra202低节位腋芽萌发优势明显,可作为亲本用于籼型水稻再生力基因挖掘和利用;(5)再生稻品种选育方法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传统育种技术,具有间接鉴定和早期筛选的优点,新种质创制和新品种选育取得了良好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恢复系 再生力 种质创制 遗传效应
原文传递
萍乡核不育水稻的新恢复系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坚 杨晓杰 +3 位作者 裴庆利 王春连 刘丕庆 赵开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2-558,共7页
在构建萍乡核不育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定位群体时,我们意外发现一些前人报道的保持系表现出恢复性,为此本试验对这几个品系与萍乡核不育水稻杂交后代育性分离做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萍乡核不育水稻不育单株与可育单株杂交F1代的不育... 在构建萍乡核不育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定位群体时,我们意外发现一些前人报道的保持系表现出恢复性,为此本试验对这几个品系与萍乡核不育水稻杂交后代育性分离做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萍乡核不育水稻不育单株与可育单株杂交F1代的不育株与可育株按1:1分离,高温自交后代不育株与可育株按3:1分离。萍乡核不育水稻不育单株分别与桂99、特青和9311BB23杂交,它们的F1代均可育,表现恢复性。由F1代产生的F1:2家系中出现全可育群体和育性分离群体的比例为1:1。其中育性分离群体中不育株与可育株按3:13进行分离。从育性分离的F1:2家系中的可育株自交产生的F2:3家系出现全可育群体和育性分离群体的比例为7:6。这些分离规律表明,桂99、特青和9311BB23具有恢复基因,并对萍乡核不育水稻的显性核不育基因表现出显性上位作用,能抑制显性不育基因的表达,从而使不育性转变为可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萍乡核不育水稻 恢复系 显性上位作用
下载PDF
小麦粘型不育系其恢复系的选择新方法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胜利 李东方 +2 位作者 周岩 茹振钢 张改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4-418,共5页
为了探索选育小麦粘型优良恢复系的简便、快捷方法,采用多元统计分析进行了粘型不育系优良恢复系选择新方法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筛选恢复系时不论采用国内法还是国际法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欲提高F1的恢复度尤其... 为了探索选育小麦粘型优良恢复系的简便、快捷方法,采用多元统计分析进行了粘型不育系优良恢复系选择新方法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筛选恢复系时不论采用国内法还是国际法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欲提高F1的恢复度尤其是以国内法计算的恢复度时应重点选择分蘖力强、穗下节间较长、株高中等、穗子不太大的品种或品系;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了亲本株型性状对F1恢复度(国内法)性状的回归方程,其结果与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非常接近,说明用本方程进行恢复度预测是准确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粘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恢复系 相关分析
下载PDF
转基因杂交稻的抗性表达及其综合性状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艳萍 牛芝霞 +1 位作者 邹美智 孙海波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2期8-11,共4页
通过对7个由粳稻转基因恢复系7个稳定株系(含有抗除草剂basta的bar基因和抗二化螟的SCK基因)与3个不育系(341A、1187A、早花二A)配制的杂交组合进行田间抗性检测及综合性状分析,得知杂交种F1喷施0.2%除草剂basta,表现与父本一致,生长正... 通过对7个由粳稻转基因恢复系7个稳定株系(含有抗除草剂basta的bar基因和抗二化螟的SCK基因)与3个不育系(341A、1187A、早花二A)配制的杂交组合进行田间抗性检测及综合性状分析,得知杂交种F1喷施0.2%除草剂basta,表现与父本一致,生长正常,高抗除草剂,表明转基因恢复系的抗性基因在杂交种F1代得到高效表达;7个组合全部正常结实,正常成熟,F1结实率在88%以上,表明转基因恢复系具有很高的配合力和很强的恢复度;杂交稻小区产量显著高于父本及对照,表明转基因恢复系所配组合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抗性表达 综合性状 转基因恢复系 杂种优势 粳稻 配合力 BAR基因
下载PDF
小麦T型恢复系2114易位染色体在配子中的传递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文春 赵寅槐 +2 位作者 邹明烈 王苏 王书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43-145,共3页
小伞山羊草携T型恢复基因的6U染色体片段经自然易位到小麦6AS上,育成了单基因T型恢复系“2114”。携有外缘染色体片段的易位杂合体产生的两种类型配子间存在竞争作用,从而引起易位染色体在配子中传递频率异常。“矮苏3A... 小伞山羊草携T型恢复基因的6U染色体片段经自然易位到小麦6AS上,育成了单基因T型恢复系“2114”。携有外缘染色体片段的易位杂合体产生的两种类型配子间存在竞争作用,从而引起易位染色体在配子中传递频率异常。“矮苏3A”/2114的F1自交结实率为91.6%±2.6%。F2群体中株高和育性的分离情况表明,Rht3基因在F2中按单基因分离模式正常分离,而携恢复基因的易位染色体没有按单基因的模式进行分离。以“苏麦3号A”/2114的F1作父本与苏麦3号A测交,根据TCF1群体中可育株和不育株的比例,计算出易位染色体在雄配子中的传递率为30.8%;以苏麦3号A/2114的F1作母本,与不具恢复力的品种“苏麦3号”、“扬麦5号”作父本进行测交,其TCF1群体中可育株和不育株分离比例表明,易位染色体在雌配子中传递正常。同时分析了引起易位染色体在雄配子中传递率低的原因,并提出了利用这条易位染色体的途径,使之在T型恢复系选育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系 易位染色体 传递率 配子 小麦
下载PDF
籼型杂交稻恢复系、F_1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钟蕾 何虎 潘晓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1-216,227,共7页
对6个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及其所配24个F1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恢复系及其F1单穗颖花形成数与枝梗和颖花分化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一次枝梗分化对大穗分化与形成尤为重要;F1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 对6个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及其所配24个F1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与退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恢复系及其F1单穗颖花形成数与枝梗和颖花分化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中一次枝梗分化对大穗分化与形成尤为重要;F1稻穗枝梗和颖花分化、形成受恢复系影响大,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高的恢复系及其F1均具有大穗潜力,其中恢复系单株产量与其恢复系GCA相关系数为0.913 1。并从稻穗发育角度讨论了杂交水稻恢复系及F1的育种与栽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恢复系 F1 枝梗 颖花 分化 退化 基因型差异 一般配合力(GCA)
下载PDF
用微卫星DNA标记对我国杂交水稻主要恢复系遗传差异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65
7
作者 段世华 毛加宁 朱英国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0-254,共5页
选用分布于水稻 (OryzasativaL .) 12条染色体上的 2 5对SSR(Simplesequencerepeats)引物 ,分析了生产中广泛应用的 35个杂交水稻恢复系。在 35个杂交水稻恢复系材料间共检测出 6 5个等位基因 (alleles) ,平均每对SSR引物可检测到 2 6... 选用分布于水稻 (OryzasativaL .) 12条染色体上的 2 5对SSR(Simplesequencerepeats)引物 ,分析了生产中广泛应用的 35个杂交水稻恢复系。在 35个杂交水稻恢复系材料间共检测出 6 5个等位基因 (alleles) ,平均每对SSR引物可检测到 2 6个等位基因。PIC(Polymorphismindexcontent)值的变动范围为 0 .2 0 6~ 0 .6 82 ,平均值为 0 .4 14。聚类分析表明 ,我国杂交水稻恢复系资源比较丰富 ,但其遗传差异较小 ,遗传背景单一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 杂交水稻恢复系 遗传差异 检测 微卫星DNA标记
下载PDF
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57
8
作者 任光俊 颜龙安 谢华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5期3748-3760,共13页
我国首创的籼型杂交水稻技术开辟了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新途径,为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回顾了野败型雄性不育的发现与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简称三系)配套及发展的历程.水稻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在我国大面积生产应用,除野败... 我国首创的籼型杂交水稻技术开辟了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的新途径,为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回顾了野败型雄性不育的发现与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简称三系)配套及发展的历程.水稻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在我国大面积生产应用,除野败型外,还有岗型、D型、印水型、矮败型、红莲型、K型不育胞质.其中红莲型的恢、保关系与野败型不同,其他都与野败型相似.杂交水稻不育胞质的多样性解决了胞质单一可能带来的生产风险.在骨干亲本的选育方面,本文介绍了优良不育系珍汕97A,V20A,Ⅱ-32A,金23A等,以及优良恢复系IR24,明恢63,蜀恢527等的选育和应用情况.目前,我国三系杂交水稻主推品种已经由过去的高产品种,转变为优质、高产、抗病兼顾的新品种为主.但是,三系杂交水稻面临产量潜力提升较慢、优良保持系创制效率较低、杂交稻种子生产成本较高,以及不完全适应轻简化栽培等诸多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建议以培育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的绿色杂交水稻新品种为目标,以分子技术在杂交水稻育种中的应用为手段,以选育适合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三系亲本为方向,全面提升杂交水稻的科技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雄性不育 不育系 保持系 恢复系 杂种优势
原文传递
水稻镉耐性差异及镉低积累种质资源的筛选 被引量:46
9
作者 张锡洲 张洪江 +1 位作者 李廷轩 余海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34-1440,共7页
比较水稻亲本材料的镉耐性差异,筛选镉低积累水稻种质资源,为水稻镉安全品种(Cd-safe cultivars,CSCs)的培育提供遗传材料。以收集的具有明显遗传差异的145种水稻亲本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培试验,研究水稻植株生长性状和镉积累特征,比... 比较水稻亲本材料的镉耐性差异,筛选镉低积累水稻种质资源,为水稻镉安全品种(Cd-safe cultivars,CSCs)的培育提供遗传材料。以收集的具有明显遗传差异的145种水稻亲本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水培试验,研究水稻植株生长性状和镉积累特征,比较不同材料的镉耐性和镉积累差异,并以耐性指数和镉含量为指标,筛选镉低积累种质资源。结果表明:(1)在镉胁迫条件下,水稻生物量和株高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根长和根冠比呈不同程度增加。(2)恢复系各材料间镉含量和积累量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2.79倍和6.45倍,保持系各材料间镉含量和积累量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2.00倍和2.98倍。(3)根据耐性指数差异将恢复系和保持系各分成耐性不同的5类,并将耐性较强材料进行镉积累差异分类,得到恢复系镉低积累种质资源13种,分别是"MR183"、"MR86"、"R047"、"R364"、"泸恢602"、"泸恢615"、"泸恢17"、"GR548/M63//527_2"、"R18"、"成恢838"、"GR548/M63//M63_5"、"GRL17/IRBN95-199_3"和"GRL17/ATTP//L17_3";保持系镉低积累种质资源2种,分别是"玉香B"和"D62B"。(4)镉耐性较强材料中,高积累材料的镉含量和镉积累量表现为恢复系中分别为低积累材料的1.97倍和2.03倍,保持系中分别为低积累材料的1.43倍和1.40倍;镉含量和镉积累量在两系的低积累材料间无明显差异。筛选镉低积累材料培育镉安全品种将成为解决镉安全威胁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恢复系 保持系 耐性指数 镉积累量
下载PDF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稻白叶枯病基因在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上的应用 被引量:30
10
作者 罗彦长 王守海 +3 位作者 李成荃 吴爽 王德正 杜士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6-40,共5页
以IRBB21为Xa21 基因供体,广亲和恢复系4183为受体,进行1次杂交并回交3次,逐代用分子标记检测手段,导入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 ,在保持广亲和恢复系4183优良经济性状的基础上,增强其抗白叶枯病的能力,育成抗白叶枯病的广亲和恢复系抗41... 以IRBB21为Xa21 基因供体,广亲和恢复系4183为受体,进行1次杂交并回交3次,逐代用分子标记检测手段,导入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 ,在保持广亲和恢复系4183优良经济性状的基础上,增强其抗白叶枯病的能力,育成抗白叶枯病的广亲和恢复系抗4183,其抗性达到了IRBB21的抗性水平,且保持了 4183 的广亲和性、恢复性及优良的经济性状。并就杂交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改良及育种对策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白叶枯病 抗病基因 抗病育种 广亲和恢复系
下载PDF
73份亚洲水稻恢复系农艺性状的主成分与聚类分析 被引量:33
11
作者 游书梅 曹应江 +8 位作者 郑家奎 蒋开锋 张涛 杨莉 杨乾华 万先齐 罗婧 李昭祥 高磊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0-256,共7页
选取来自亚洲主要产稻国家的73份恢复系资源,种植在四川省德阳市和泸州市2个环境下,根据株高、单株有效穗、千粒重、单株生物量、单株稻谷产量、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每日稻谷产量、每日生物量、结实率、收获指数等11个性状进行主... 选取来自亚洲主要产稻国家的73份恢复系资源,种植在四川省德阳市和泸州市2个环境下,根据株高、单株有效穗、千粒重、单株生物量、单株稻谷产量、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每日稻谷产量、每日生物量、结实率、收获指数等11个性状进行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1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即稻谷产量因子、生物产量因子、穗数因子和粒重因子,以上因子提供的信息量占总信息量的87.640%(德阳)和88.861%(泸州)。利用4个主成分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在2个环境下,73份资源均聚为4大类,其中来自中国60.71%的资源聚在Ⅰ类群,主要特点是千粒重大,株高偏高,产量较高。来自印度45.45%的资源聚在Ⅱ类群,主要特点是千粒重偏小,产量、收获指数等性状均较高。4类群间差异明显,分类结果与地理来源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恢复系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抗根肿病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华油杂62R的选育 被引量:33
12
作者 李倩 Nadil Shah +10 位作者 周元委 侯照科 龚建芳 刘珏 尚政伟 张磊 战宗祥 常海滨 傅廷栋 朴钟云 张椿雨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0-223,共14页
我国油菜根肿病发病面积在66.7万公顷左右,约占总生产面积的10%,已严重威胁到油菜的安全生产。基于此,本研究以含有CRb抗根肿病位点的大白菜材料CR Shinki为供体亲本,以甘蓝型油菜国审杂交种华油杂62的父本Pol.CMS恢复系Bing409为受体亲... 我国油菜根肿病发病面积在66.7万公顷左右,约占总生产面积的10%,已严重威胁到油菜的安全生产。基于此,本研究以含有CRb抗根肿病位点的大白菜材料CR Shinki为供体亲本,以甘蓝型油菜国审杂交种华油杂62的父本Pol.CMS恢复系Bing409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及自交等育种程序,结合前景和遗传背景筛选,将CRb抗病位点导入到Bing409中。在BC3F2代获得了遗传背景高度接近Bing409且含CRb抗病位点的抗根肿病新恢复系Bing409R,进而成功选育了我国首个抗根肿病杂交油菜新品种华油杂62R。CRb抗病位点在甘蓝型油菜背景中表现为单基因显性遗传,根肿病抗性遗传改良的同时并未对Bing409R及由其配制的杂交种华油杂62R的产量、品质造成不良影响,Bing409R及华油杂62R对我国四川、湖北、安徽等地区根肿菌生理小种具有免疫抗性。本研究的开展为我国油菜抗根肿病育种提供了宝贵资源,为我国抵抗油菜根肿病的威胁提供了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根肿病 CRb抗病位点 恢复系 分子改良 华油杂62R
下载PDF
四川主要水稻恢复系的DNA多态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何光华 唐梅 +4 位作者 裴炎 杨光伟 谢戎 杨正林 李永洪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9-40,共2页
利用9 个随机引物对四川省18 个骨干恢复系进行了DNA 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18 个恢复系可分为2 类,除802、明恢63、泸恢6 号聚为一类外,其余15 个分为一类,后者又可分为5 个亚类。多数恢复系聚为一类,说明它们... 利用9 个随机引物对四川省18 个骨干恢复系进行了DNA 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18 个恢复系可分为2 类,除802、明恢63、泸恢6 号聚为一类外,其余15 个分为一类,后者又可分为5 个亚类。多数恢复系聚为一类,说明它们间的遗传差异小,要选育出超高产的强优势组合,在恢复系选育上还需进一步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恢复系 RAPD 多态性 DNA
下载PDF
培育水稻恢复系抗稻褐飞虱基因导入系和聚合系 被引量:22
14
作者 刘开雨 卢双楠 +10 位作者 裘俊丽 李孝琼 马增凤 陈乔 李粲 韦素美 黄凤宽 张月雄 刘驰 黄大辉 李容柏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11年第4期410-417,共8页
稻褐飞虱是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培育优良的抗性基因聚合系对于防治稻褐飞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回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接虫鉴定三者相结合的办法,将抗稻褐飞虱基因Bph3和Bph24(t)分别导入主栽杂交水稻恢复系广恢998、9311、... 稻褐飞虱是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培育优良的抗性基因聚合系对于防治稻褐飞虱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回交、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接虫鉴定三者相结合的办法,将抗稻褐飞虱基因Bph3和Bph24(t)分别导入主栽杂交水稻恢复系广恢998、9311、R15、明恢63、R29中,最终获得遗传稳定的Bph3导入系32份和Bph24(t)导入系22份,获得Bph3Bph24(t)优良聚合系13份。人工接虫鉴定结果显示,Bph3和Bph24(t)导入系对稻褐飞虱抗性达到中抗至抗的水平,平均分别为3.96级和3.84级,其中Bph24(t)导入系对稻褐飞虱抗性略强于Bph3导入系;Bph3Bph24(t)聚合系抗性最强,对稻褐飞虱抗性达到2.38~2.65级、平均2.52级的抗级水平,表明抗性基因聚合对稻褐飞虱的抗性具有累加基因效应。SSR标记分析表明抗性基因导入系、聚合系的遗传背景回复率达到90%以上。农艺性状分析显示,所选的多数基因聚合系的株高、剑叶长宽度、有效穗、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与受体恢复系差异不显著。证明本研究已成功获得5个主栽杂交水稻恢复系的抗稻褐飞虱基因导入系和聚合系,这些抗性改良恢复系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并且为建立完善的水稻抗性育种平台提供了重要育种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褐飞虱 Bph3Bph24(t)聚合系 抗性基因导入系 BPHR96 恢复系 水稻育种
下载PDF
水稻TRB型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产生和特性 被引量:11
15
作者 戚秀芳 赵成章 +1 位作者 杨长登 吴连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15,共5页
以Basmati370幼穗为起始材料,应用离体诱变技术,获得了籼稻胞质突变不育株,经测交找到保持系E49-2,并通过多代回交育成了稳定的新型不育系TRB370A。该不育系属于配子体不育型。
关键词 水稻 TRB型胞质 三系配套 杂交 雄性不育系
下载PDF
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6
作者 阳峰萍 胡志萍 +5 位作者 刘海林 颜春龙 黄蓉芬 柳美南 姚志坚 王可可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10,共5页
回顾了中国籼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成果,综述了恢复系在品质、产量和抗性等方面的选育研究进展,指出扩大遗传差异与塑造良好株叶形态相结合是今后恢复系选育的目标,分子育种技术在恢复系选育中将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籼型杂交水稻 恢复系 选育
下载PDF
8个籼型恢复系相关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双 唐显岩 +7 位作者 王春雷 孙玥 周大虎 贺晓鹏 傅军如 欧阳林娟 贺浩华 彭小松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78-1185,共8页
研究杂交组合的遗传特性,挖掘优异的种质资源对于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8个恢复系为父本、21个不育系为母本,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8×21(NCII)设计配制168个组合,对8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 研究杂交组合的遗传特性,挖掘优异的种质资源对于杂种优势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8个恢复系为父本、21个不育系为母本,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8×21(NCII)设计配制168个组合,对8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穗长、千粒重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影响,株高、实粒数、结实率主要受基因非加性效应互作影响;杂交组合的株高、有效穗数、穗长、千粒重、单株产量的表现主要依赖于母本,总粒数受父本影响更大,实粒数、结实率取决于双亲的表现;有效穗数、单株产量在后代遗传中的稳定性较差,易受环境和基因非加性效应影响;843A、宜香1A、沪旱7A、昌恢871、昌恢T025、雅占为配合力好的亲本,宜香1A、昌恢T025具有最好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值;宜香1A/昌香恢1号、千乡059A/昌恢121、广8A/昌恢881为较优组合,宜香1A/昌香恢1号特殊配合力(SCA)最优。对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为杂交水稻恢复系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系 不育系 GCA SCA
下载PDF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我国杂交水稻主要恢复系的DNA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段世华 毛加宁 朱英国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8-512,共5页
用 2 5 8个 RAPD引物分析了我国杂交水稻 3 5个主要恢复系 ,其中 4 2个引物具有多态性 ,从中筛选出13个 RAPD引物 ,可检测出重演性较好的多态性片段 93条 ,能够有效地区分所有供试的恢复系材料 ,聚类分析显示 :在 GS=0 .5 7附近 ,可将 ... 用 2 5 8个 RAPD引物分析了我国杂交水稻 3 5个主要恢复系 ,其中 4 2个引物具有多态性 ,从中筛选出13个 RAPD引物 ,可检测出重演性较好的多态性片段 93条 ,能够有效地区分所有供试的恢复系材料 ,聚类分析显示 :在 GS=0 .5 7附近 ,可将 3 5个恢复系材料聚为 4类 ,大部分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在 0 .80以上 .表明我国杂交水稻恢复系资源比较丰富 ,但其遗传差异较小 ,遗传背景比较单一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RAPD 恢复系 DNA多态性 亲缘关系 遗传相似系数 育种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不育材料117A杂种后代自交及测交分离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华 侯国佐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2年第1期27-30,共4页
通过对甘蓝油菜新型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117AB的遗传规律研究表明,该材料的不育性是受两对具有相同作用的重叠隐性基因控制。按照遗传学的原理其恢复基因型有三类:1A_1A_1A_2A_2,2(A_1A_1A_2a_2,A_1a_1A_2A_2)、3(A_1A_1a_2a_2、a_1a_1A_... 通过对甘蓝油菜新型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117AB的遗传规律研究表明,该材料的不育性是受两对具有相同作用的重叠隐性基因控制。按照遗传学的原理其恢复基因型有三类:1A_1A_1A_2A_2,2(A_1A_1A_2a_2,A_1a_1A_2A_2)、3(A_1A_1a_2a_2、a_1a_1A_2A_2),它们与117A杂交,F_2代出现可育:不育为15:1、27:5、3:1等3种育性分离比例,经过多年研究,验证了多种恢复基因型的存在,在常规品种(系)中具有A_1A_1A_2A_2基因型的占绝对多数(85.7%),并且在F_2代群体内利用不育株与可育株兄妹交配可以筛选出育性稳定地分离1:1的材料,此材料占总测交材料的比在三种育性比例F_2群体内分别为4:15、12:27、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甘蓝型 杂交种 自交 测交
下载PDF
骨干恢复系扬稻6号配组优势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张洪熙 戴正元 +10 位作者 赵步洪 王宝和 季红娟 孔祥斗 夏广宏 李爱宏 潘存红 周长海 黄年生 谭长乐 朱兆斌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53,共5页
以扬稻6号、明恢63、特青3个著名恢复系与广占63-4S、培矮64S、粤泰A等3个具有代表性的不育系配制杂交组合,研究扬稻6号作为骨干恢复系的配组优势。结果表明:扬稻6号与明恢63、特青相比,配制的组合具有明显的生物产量优势和经济产量优势... 以扬稻6号、明恢63、特青3个著名恢复系与广占63-4S、培矮64S、粤泰A等3个具有代表性的不育系配制杂交组合,研究扬稻6号作为骨干恢复系的配组优势。结果表明:扬稻6号与明恢63、特青相比,配制的组合具有明显的生物产量优势和经济产量优势;顶3叶叶姿挺拔,基部节间坚实,抗倒力强;高效叶面积率高;具有高根系活性和光合生产能力。并讨论了扬稻6号在杂种优势上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恢复系 根系活性 光合能力 配组优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