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蛉栖性及其治理对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
作者 熊光华 金长发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3-298,共6页
作者对我国传播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的4种重要白蛉媒介的生物学及生态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用于指导利什曼病白蛉媒介防制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即是对该项研究的全面总结。
关键词 白蛉 栖性 内脏利什曼病 中华白蛉
下载PDF
四川省嗜人按蚊、中华按蚊的栖息习性和嗜血习性调查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文 许国君 +4 位作者 陈怀录 严晋川 冯声正 刘少平 徐中正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278-280,共3页
目的 进一步了解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栖息习性和嗜血习性及变化情况。 方法 选择不同类型栖息场所进行按蚊密度调查 ,在人房、牛房分别安装外逸窗阱观察蚊虫外逸情况 ,采取全捕法将人房、牛房、猪房内捕获的吸血蚊作胃血沉淀试验。... 目的 进一步了解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栖息习性和嗜血习性及变化情况。 方法 选择不同类型栖息场所进行按蚊密度调查 ,在人房、牛房分别安装外逸窗阱观察蚊虫外逸情况 ,采取全捕法将人房、牛房、猪房内捕获的吸血蚊作胃血沉淀试验。 结果 人房、牛房、猪房中的嗜人按蚊密度分别为 3 .3 5、18.2 5和 9.3 8只 /人工小时 ;人房、牛房、猪房的嗜人按蚊平均数分别为 0 .63、9.5 5、1.68只 /间。人房、牛房及猪房中的中华按蚊密度分别为 2 .72、88.86、61.2 5只/人工小时 ;人房、牛房、猪房的中华按蚊平均数分别为 0 .3 2、3 3、3 .78只 /间。胃血沉淀试验 ,人房中的嗜人按蚊吸人血率为 94.5 7% (87/92 ) ,牛房为 5 .0 4% (6/119) ,猪房为 6.15 % (4 /65 )。中华按蚊吸人血率在人房、牛房和猪房分别为11.43 % (4 /3 5 )、3 .17% (2 /63 )和 0。 结论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主要栖息场所为牛房 ,其次为猪房和人房。嗜人按蚊主要嗜吸人血 ,中华按蚊则嗜吸其它动物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人按蚊 中华按蚊 栖息习性 吸血习性 胃血沉淀
下载PDF
云南微小按蚊A和C栖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郑彬 汤林华 +3 位作者 马雅军 施文琦 周水森 王学忠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6-149,共4页
目的对我国云南地区微小按蚊A、C栖息习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在云南省勐腊县和元江县各选取一个自然村的人房和牛房,采用紫外灯通宵悬挂诱捕法采集蚊虫样本,将经形态学鉴定的微小按蚊的样本,分别取单蚊蚊腿,经多重PCR方法鉴别为微小按蚊... 目的对我国云南地区微小按蚊A、C栖息习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在云南省勐腊县和元江县各选取一个自然村的人房和牛房,采用紫外灯通宵悬挂诱捕法采集蚊虫样本,将经形态学鉴定的微小按蚊的样本,分别取单蚊蚊腿,经多重PCR方法鉴别为微小按蚊A或C,统计其在人房和牛房的分布差异。对疑为微小按蚊A/C杂合子的,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扩增法、PCR产物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测定D3序列进行鉴定。结果在人房中,微小按蚊A所占比例为21.4%,微小按蚊C为78.6%;牛房中,微小按蚊A所占比例为18.5%,微小按蚊C为81.5%,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57,P>0.05)。疑为微小按蚊A/C杂合子的样本,等位基因特异扩增法(PCR-ASA)、PCR产物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ASA)结果同时出现微小按蚊A、C的特征条带(PCR-ASA:376、294和112bp,PCR-RFLP:108、268和376bp),其D3序列在微小按蚊A与C的所有5个变异位点均出现杂合峰信号,即同时具有微小按蚊A和C相应碱基的峰信号。结论尚未发现我国云南微小按蚊A、C在人房和牛房的栖息比例存在差异。在我国云南勐腊县首次发现微小按蚊A/C杂合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按蚊 栖息习性 杂合子
下载PDF
长蛸对几个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及栖息习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Jonas Wiza Ng’ambi 陈武 +3 位作者 王春琳 张晓梅 李来国 徐军超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4-78,共5页
研究了长蛸成体的栖息习性及对水体环境的盐度、温度、pH的耐受能力。通过设置红砖搭穴、瓦片搭穴、石块搭穴和白塑料管作为长蛸的隐蔽场所,使用控温电热棒和冰袋调温并保持水温,用NaOH和HCl调节水体的pH值,加食盐或淡水调配水体的盐度... 研究了长蛸成体的栖息习性及对水体环境的盐度、温度、pH的耐受能力。通过设置红砖搭穴、瓦片搭穴、石块搭穴和白塑料管作为长蛸的隐蔽场所,使用控温电热棒和冰袋调温并保持水温,用NaOH和HCl调节水体的pH值,加食盐或淡水调配水体的盐度。试验结果表明,长蛸喜栖于砖、瓦、石块下,以瓦片为最佳隐蔽场所;喜欢泥质底,有钻泥打洞现象;适宜盐度为16.3-27.3,最适盐度为18.3-24.3;适宜温度为10-31℃,最适温度为12-27℃;适宜pH为6.2-9.7,最适为6.7-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蛸 盐度 温度 PH 耐受能力 栖息习性
下载PDF
低体重大学生作息习惯现状分析——以苏州大学为例
5
作者 颜辉萍 刘军 +4 位作者 郁剑锋 吴清 崔云霞 周倩 姚阳 《武术研究》 2019年第8期126-128,共3页
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早起、午休、晚休、睡眠时长等方面,对低体重大学生的总体作息习惯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 低体重大学生 生活方式 作息习惯 起床 午休 睡眠时长
下载PDF
社交属性视角下大学生健康作息习惯养成的路径研究
6
作者 史延梅 樊洋洋 李建梅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3-40,共8页
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大学生健康生活与学习的重要保障,而过度使用手机和沉迷网络所带来的熬夜行为,对大学生的身心状态和成长成才造成不良影响。通过对在校生开展大范围的网络问卷调查,并以社交属性视角切入,探究了当代大学生熬夜现象背后... 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大学生健康生活与学习的重要保障,而过度使用手机和沉迷网络所带来的熬夜行为,对大学生的身心状态和成长成才造成不良影响。通过对在校生开展大范围的网络问卷调查,并以社交属性视角切入,探究了当代大学生熬夜现象背后的补偿性、同化性与心理性成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社交疏解功能,发挥寝室学风建设的社交引导功能,并从认知和反馈两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内驱力和自控力,多措并举改善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不良作息现状,从而促使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属性 大学生 健康作息 养成路径
下载PDF
大学生健康作息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7
作者 莫虹 许丽婉 +1 位作者 林佳玲 郑晔艾 《科教导刊》 2020年第30期182-183,共2页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不仅要关注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也要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通过构建"五抓五强"方式加强大学生健康作息习惯养成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作息习惯,促进其健...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不仅要关注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也要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通过构建"五抓五强"方式加强大学生健康作息习惯养成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作息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健康作息习惯 养成教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