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and its influence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China 被引量:39
1
作者 FENG Zhiming TANG Yan +1 位作者 YANG Yanzhao ZHANG Da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The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RDL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describing the landform at macro-scales. This study defines a concept for RDLS and applies the concept for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tudy of the ent... The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RDL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describing the landform at macro-scales. This study defines a concept for RDLS and applies the concept for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tudy of the entire country. 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macro-scal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atum and ARC/INFO software, the RDLS at a 10 km×10 km grid size of China is extracted. This paper depicts systemical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RDLS through analyzing the ratio structure and altitudinal characters of RDLS in China. The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 the RDLS in more than 63% of the area is less than one (1) (relative altitude is less than 500 m), reflecting the fact that most of RDLS in China is low. In general, the RDLS in the west i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east and so is the south than that of the north in China. The RDLS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longitude and latitude and the change of RDLS at the latitudes of 28°N, 35°N, 42°N, as well as at the longitudes of 85°E, 102°E, 115°E could reflect the three major ladders of China.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RDL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DLS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China and its regional difference shows that the R2 value between RDLS and population density is 0.91 and RDL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More than 85% of the people in China live in areas where the RDLS is less than one (1), while the population in areas with RDLS greater than 3 accounts only for 0.57% of the total.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RDLS and population within China is significant and such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in Central China and South China and weak in Inner Mongolia and Tib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rdl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GIS China
下载PDF
重庆市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谢晓议 李月臣 曾咺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4年第6期656-659,F0004,共5页
以GIS为主要技术平台,基于1∶5万的重庆市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窗口分析法(选择最佳窗口尺寸大小为5×5)提取了重庆市地形起伏度,并分析了重庆山地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经济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地形起伏度介... 以GIS为主要技术平台,基于1∶5万的重庆市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窗口分析法(选择最佳窗口尺寸大小为5×5)提取了重庆市地形起伏度,并分析了重庆山地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经济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地形起伏度介于0.08—3.51之间,整体趋势为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②重庆市地形起伏度随着海拔高度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③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的乘幂拟合曲线拟合度为0.7999,且呈显著负相关;地形起伏度与人均GDP对数拟合曲线的拟合度为0.6326,并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GIS 移动窗口法 重庆
下载PDF
基于精密时频预测的定位域和测速域RAIM可用性增强算法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梦丽 刘文祥 王飞雪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61-966,共6页
能提供精确定位解的观测值集合提供的测速解并不一定是可信的,首先将传统的定位域RAIM算法应用到测速域的完好性监测中,提出将频差预测值用于辅助增强测速域RAIM可用性,使RAIM技术能更好的满足各类用户对导航服务完好性监测的需求。通... 能提供精确定位解的观测值集合提供的测速解并不一定是可信的,首先将传统的定位域RAIM算法应用到测速域的完好性监测中,提出将频差预测值用于辅助增强测速域RAIM可用性,使RAIM技术能更好的满足各类用户对导航服务完好性监测的需求。通过对多种预测模型的比较,提出将三阶多项式模型和递推阻尼最小二乘法应用到接收机钟差和频差的在线精密预测算法中,使钟差预测精度提高6倍。克服了传统的钟差辅助增强RAIM可用性算法中对晶振漂移率要求较高的限制,使钟差和频差辅助增强RAIM可用性的方法能更广泛地应用到各类接收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阶多项式 递推阻尼最小二乘法 故障检测 故障识别
下载PDF
综合康复训练在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4
作者 牛梅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143-146,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在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就诊的88例孤独症儿童,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额外接受综合康复训练... 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在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就诊的88例孤独症儿童,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额外接受综合康复训练,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孤独症状评分(C-PEP)、生活能力评分(WeeFIM)、语言功能(RDLS)和社会交往能力(Vineland)的评估。结果 治疗后,两组孤独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生活能力、语言功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评分均有提高。且观察组在以上各方面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儿童孤独症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综合康复训练,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儿的孤独症状,提高其生活自理、语言沟通和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儿童 综合康复训练 C-PEP WeeFIM rdls VINELAND
下载PDF
湿热岩溶山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以广西红水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史干 周慧杰 +2 位作者 朱杰 吴燕婷 周强 《绿色科技》 2017年第24期87-91,共5页
基于广西红水河流域DEM数据,利用ARCGIS软件,采用窗口分析和空间分析模块中的邻域分析工具,提取了广西红水河流域地形起伏度,从海拔高度和面积比例方面分析了该流域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SPSS软件中的回归分析法对广西红水河... 基于广西红水河流域DEM数据,利用ARCGIS软件,采用窗口分析和空间分析模块中的邻域分析工具,提取了广西红水河流域地形起伏度,从海拔高度和面积比例方面分析了该流域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SPSS软件中的回归分析法对广西红水河流域各地区平均人口密度与平均地形起伏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广西红水河流域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和分级。结果表明:广西红水河流域的地形起伏度介于0~2.42之间,并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红水河上游的乐业和凌云县,低值主要分布在红水河下游等地区;广西红水河流域各地区平均人口密度与其平均地形起伏度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流域人居环境地形适宜程度整体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居环境 适宜性评价 湿热岩溶山区 广西红水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GIS的重庆市长寿区建设用地地形适宜度测评 被引量:3
6
作者 谢晓议 李月臣 曾咺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63,F0002,共6页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作为未来城镇规划用地选择的基础依据,倍受众多规划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以GIS为主要技术平台,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中的邻域分析工具,基于25 m×25 m的长寿区DEM数据,提取平均海拔、相对高程、平地面积...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作为未来城镇规划用地选择的基础依据,倍受众多规划专家、学者的重视。本文以GIS为主要技术平台,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中的邻域分析工具,基于25 m×25 m的长寿区DEM数据,提取平均海拔、相对高程、平地面积,运用地形起伏度模型计算长寿区地形适宜度的空间分布,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图,揭示了现有建设用地分布规律。结果表明:①长寿区整体建设用地地形适宜性较高;②现有建设用地中,最适宜地形占49.85%,适宜地形占37.68%,较适宜地形占10.07%,不适宜地形占2.06%,最不适宜地形占0.33%;③长寿区城镇群发展潜力可观。实证表明本研究结果可为长寿区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城镇规划选址等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地形起伏度 GIS DEM 重庆市长寿区
原文传递
基于DEM的三峡库区涪陵段RDLS研究
7
作者 曾攀 叶胜 《地理空间信息》 2018年第3期61-63,共3页
选取三峡库区涪陵段1∶5000DEM数据,以GIS技术为平台,借鉴RDLS计算模型,尝试多种最佳窗口分析法计算得到三峡库区涪陵段的RDLS。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涪陵段RDLS介于0.14~2.34之间,其中大部分的区域位于中低值;(2)RDLS高值区域位于东南... 选取三峡库区涪陵段1∶5000DEM数据,以GIS技术为平台,借鉴RDLS计算模型,尝试多种最佳窗口分析法计算得到三峡库区涪陵段的RDLS。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涪陵段RDLS介于0.14~2.34之间,其中大部分的区域位于中低值;(2)RDLS高值区域位于东南部武陵山和南部同乐乡地区,RDLS低值区域位于长江和乌江的沿岸地区;(3)三峡库区涪陵段RDLS由东南向西北方向依次递减,其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dls 最佳窗口 三峡库区
下载PDF
浙江省地形起伏度及其景观格局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馨璟 梁勤欧 +1 位作者 郭浩 林德根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452-459,共8页
为了得到浙江省地形起伏特征,且进一步确定不同地形起伏度下景观格局的影响机制,采用窗口分析法和均值变点法得到浙江省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通过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模拟出不同地形起伏度下水热因子与人为干扰因子对景观类型的驱动... 为了得到浙江省地形起伏特征,且进一步确定不同地形起伏度下景观格局的影响机制,采用窗口分析法和均值变点法得到浙江省起伏度最佳统计单元,通过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模拟出不同地形起伏度下水热因子与人为干扰因子对景观类型的驱动模型,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定量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浙江省地形以中小起伏度为主.平坦地区主要分布在浙东北,耕地和建设用地占比较大,该区景观多样性与均匀度较高;2)影响不同起伏度下景观格局指数的主要因子是距居民点距离.人为干扰因子对平坦、微起伏地区的耕地空间分布呈负向驱动,小起伏地区呈正向.因此,研究不同起伏度的景观格局影响机制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人地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地理探测器 景观格局 浙江省
下载PDF
云南县域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和经济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兰霞 吴映梅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81-87,106,共8页
以云南129县(区、市)为空间载体,基于90m分辨率DEM数据,在计算地形起伏度最佳分析窗口和提取县域地形起伏度基础上,从整体和分级两个视角对比各级地形下,县域地形起伏度与人口、经济的相关系数,以此探究县域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 以云南129县(区、市)为空间载体,基于90m分辨率DEM数据,在计算地形起伏度最佳分析窗口和提取县域地形起伏度基础上,从整体和分级两个视角对比各级地形下,县域地形起伏度与人口、经济的相关系数,以此探究县域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经济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Moran’s I指数表明云南省地形起伏度呈现空间集聚且具有空间正相关性;空间分异规律总体呈现出西北高南部低、东中部高南北低的特征;受距离区域发展中心远近和地形起伏度双重影响,整体层面云南省县域地形起伏度与人口、经济相关性不高;但分级上看,因地形起伏程度、距离区域发展中心远近等组合条件不同,导致各级县域地形起伏度与人口、经济的相关关系各不相同,最高级和最低级地形起伏区均距离区域发展中心较远,受地形起伏影响最大,与人口、经济的负相关性最明显.由此得出结论:云南省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异,除了受到地形起伏度等垂直地形因子的梯度变化影响,同时还受到距离中心地远近的水平距离因素影响,从而形成了垂直地形因子和水平距离因素共同影响下人口和经济空间分异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口密度 经济密度 GIS 云南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可靠性动态水平的网格调度算法
10
作者 邓卫民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4年第6期927-929,958,共4页
随着数据规模的不断增大,各个领域都需要海量高性能计算能力。网格计算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合理安排任务调度。论文在分析异态最早完成时间(HEFT)和可靠性动态水平调度(RDLS)算法的基础上,借助HEFT的优势对RDLS算法进行改进(HRDS),包括... 随着数据规模的不断增大,各个领域都需要海量高性能计算能力。网格计算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合理安排任务调度。论文在分析异态最早完成时间(HEFT)和可靠性动态水平调度(RDLS)算法的基础上,借助HEFT的优势对RDLS算法进行改进(HRDS),包括本地和全局可靠性驱动调度。结果表明HRDS算法性能明显优于HEFT算法,而且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 SimGrid 调度 异态最早完成时间 可靠性动态水平调度算法 HRDS
下载PDF
中国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 被引量:442
11
作者 封志明 唐焰 +1 位作者 杨艳昭 张丹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073-1082,共10页
基于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需要,运用GIS技术,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提取了基于栅格尺度(10km×10km)的中国地形起伏度,并从比例结构、空间分布和高度特征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国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表明:... 基于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需要,运用GIS技术,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提取了基于栅格尺度(10km×10km)的中国地形起伏度,并从比例结构、空间分布和高度特征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国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中国的地形起伏度以低值为主,63%的区域低于1(相对高差≤500m);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格局;随着经度和纬度增高,地形起伏度呈逐渐下降趋势,28oN、35oN、42oN纬线和85oE、102oE、115oE经线上的地形起伏度符合中国三大阶梯的地貌特征;随着海拔高度增加,地形起伏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的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有较好的对数拟合关系,拟合度高达0.91;全国8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的地区,在地形起伏度大于3的地区居住的人口总数只占全国0.57%。中国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区域差异显著,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地相关性显著,内蒙古与青藏地区几乎不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GIS 中国
下载PDF
基于GIS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研究 被引量:81
12
作者 周自翔 李晶 任志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51-957,共7页
地形起伏度作为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小尺度人居环境自然评价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基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栅格数字高程模型,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 地形起伏度作为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居环境自然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小尺度人居环境自然评价方面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基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栅格数字高程模型,采用窗口分析等方法,利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块中的邻域分析,提取了基于栅格尺度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并从比例结构、空间分布和高度特征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为:①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形起伏度以中低值为主,地形起伏度小于2.4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6.66%,其中平地比例占总体的32.4%;地形起伏度越高的地区,平地比例越低,反之亦然。②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形起伏度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最高值为宝鸡市太白县,最低值为关中平原;经度上的变化规律不是很明显,纬度上的地形起伏度无论从南到北还是从北到南都是先下降后增高的。③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形起伏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④地形起伏度对区域人口分布有较强的影响,关中-天水经济区近90%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5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的曲线拟合度非常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关中-天水经济区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下载PDF
基于栅格的豫西山区地形起伏特征及其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 被引量:46
13
作者 张静静 朱文博 +3 位作者 朱连奇 崔耀平 何莎莎 任涵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93-1106,共14页
地形起伏是约束山区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在山地平原过渡带其约束作用更为显著。以位于秦岭—黄淮平原过渡带的豫西山区为例,基于200 m分辨率DEM数据,采用均值变点法确定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并提取地形起伏度;以1∶1... 地形起伏是约束山区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在山地平原过渡带其约束作用更为显著。以位于秦岭—黄淮平原过渡带的豫西山区为例,基于200 m分辨率DEM数据,采用均值变点法确定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统计单元,并提取地形起伏度;以1∶10万土地利用、乡镇人口和县域各产业数据为基础,建立人口和经济空间化模型,同时生成200 m分辨率的栅格人口和经济密度图;在系统分析地形起伏度、人口和经济密度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基于栅格单元定量揭示了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并与其他地形因子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豫西山区地形起伏度以低值为主,58.6%的区域地形起伏度小于等于0.5个基准山体的高度(相对高差≤250 m);空间上呈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的格局,与海拔、坡度均呈较强的正相关,且与坡度的相关性更大。(2)被选作验证的人口和经济数据与对应模拟值的线性拟合度分别为0.943和0.909,表明空间化结果能反映人口和经济分布的实际状况。(3)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强于其他地形因子的影响,与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呈较好的对数拟合关系,拟合度分别为0.911和0.874;豫西山区88.65%的人口居住在地形起伏度不超过0.5的地区,88.03%的生产总值分布在地形起伏度不超过0.3的地区。相对人口分布,研究区的经济发展向地形起伏度低值区的集聚态势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口和经济 土地利用 空间化 栅格 豫西山区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及其地理意义 被引量:45
14
作者 封志明 李文君 +1 位作者 李鹏 肖池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359-1372,共14页
地形起伏度是区域人居环境适宜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评价指标之一。当前有关其最佳评价窗口、及其与海拔—相对高差的相互关系仍缺乏深入研究,进而影响该指标对区域地形起伏的有效表征。客观认识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有助于促进其国... 地形起伏度是区域人居环境适宜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键评价指标之一。当前有关其最佳评价窗口、及其与海拔—相对高差的相互关系仍缺乏深入研究,进而影响该指标对区域地形起伏的有效表征。客观认识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有助于促进其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区域绿色发展。以先进星载热发射和反射辐射仪全球数字高程模型(ASTER GDEM,30 m)地形数据(V2)为基础,本文利用均值变点分析法确定了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评价的最佳分析窗口,基于地形起伏度模型(RDLS)研制了青藏高原首套30 m地形起伏度专题图,据此分析了地形起伏度与海拔、相对高差的相互关系,并界定了地形起伏度对区域地形起伏状况的有效表征。主要结果/结论包括:①基于GDEM的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评价最佳窗口为41×41个像元的矩形邻域,对应面积约为1.51 km2,均值变点分析表明区域地形起伏度评价最佳窗口有其唯一性。②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均值约为5.06,超3/5区域地形起伏度介于4.5~5.7之间;整体上,青藏高原地形起伏程度由其东北部向西南部、西部递增,仅在柴达木盆地、藏南谷地以及河湟谷地出现低起伏地貌特征。且地表起伏在不同纬度剖面变化较为一致(沿山脉走向),但不同经度剖面起伏层次错落(横切山脉走向)。③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地形起伏度分别对应不同平均海拔、不同相对高差的地貌单元。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度经纬向剖面分析表明,该区由东部的低山稳步爬升,山体经历骤然爬升(即地表起伏特征剧烈)后形成以极高山为主的有序错落起伏(喜马拉雅山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窗口分析 地形起伏度 地理意义 剖面特征 青藏高原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原文传递
基于重心模型的丘陵山地区耕地利用转换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吴凯 顾晋饴 +1 位作者 何宏谋 党素珍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47-254,共8页
地形起伏是决定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格局的关键因素,是耕地利用的耕地利用时空转换的控制因子之一。为分析丘陵区耕地利用转换时空特征,选取位于山地丘陵区的赣州市为典型区。基于均值变点法对赣州的起伏度进行定量分析,将赣州... 地形起伏是决定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格局的关键因素,是耕地利用的耕地利用时空转换的控制因子之一。为分析丘陵区耕地利用转换时空特征,选取位于山地丘陵区的赣州市为典型区。基于均值变点法对赣州的起伏度进行定量分析,将赣州市划分为平坦(12.4%)、微起伏(11.3%)、小起伏(43.6%)和中起伏(32.7%)4个等级。利用重心模型计算得到,1990、1995、2000、2004、2009和2014年5个时期耕地重心的移动角度分别为63.4°、330.5°、201.4°、203.4°和106.4°,与森林、灌草、裸地、水体和人造表面重心移动角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44、0.94、0.02、0.36和0.85。灌草、人造地表两种类型是与耕地重心的移动角度Pearson相关性最高,耕地与人造地表最为密切,但其形态变化并不具有一致性。1990-2014年平坦、微起伏、小起伏和中起伏区域承载耕地面积比例平均为34%:19%:35%:12%,区域承载的耕地利用强度与耕地发生转换的强度大小随着起伏度等级增加而减小。从数量来说森林与耕地变化最密切。从空间位置上,耕地与草地变化最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耕地 地形起伏度 时空变化 丘陵山地 赣州
下载PDF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江西省人口-经济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肖池伟 刘影 李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2期222-227,共6页
[目的]对江西省人口-经济格局变化进行分析,为新常态下区域层面的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量化依据。[方法]基于江西省数字高程数据,运用ArcGIS技术,采用窗口分析法,提取江西省地形起伏度,系统分析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人... [目的]对江西省人口-经济格局变化进行分析,为新常态下区域层面的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量化依据。[方法]基于江西省数字高程数据,运用ArcGIS技术,采用窗口分析法,提取江西省地形起伏度,系统分析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经济的相关性。[结果](1)江西省的地形度以低值为主,88%的县域地形起伏度小于0.5,东、南、西部3面高,中部和北部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U形特征;(2)江西省人口、经济集中度总体上北高南低,人口向地势较为平坦的北部区域集聚明显,经济整体向北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集聚;(3)江西省2000—2010年10a间,受地形起伏度影响,起伏度小于0.25的区域人口集中度的比重由2000年的59.23%增加到60.47%,相应地经济集中度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72.80%增加到75.49%。[结论]江西省地形起伏度与人口、经济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性,区域人口、经济表现出随地形起伏度下降而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经济 格局变化 地形起伏度 江西省
下载PDF
基于GIS和遥感的中国城市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刘沁萍 田洪阵 杨永春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6-693,共8页
利用ArcGIS10、ENVI4.5、Visual FoxPro6.0等软件,采用空间分析技术手段,定量分析了中国655个建制城市的空间分布与河流、植被、地形起伏度、高程4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关系,结论如下:①城市对水的依赖程度高,城市等级越高,依赖程度越强;②... 利用ArcGIS10、ENVI4.5、Visual FoxPro6.0等软件,采用空间分析技术手段,定量分析了中国655个建制城市的空间分布与河流、植被、地形起伏度、高程4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关系,结论如下:①城市对水的依赖程度高,城市等级越高,依赖程度越强;②总体趋势上,植被状况越好,城市分布数目越多;城市对植被的依赖程度高,城市等级越高,依赖程度越强;③总体趋势上,地形起伏度越大,城市分布数目越少;地形起伏度对城市分布有较大影响,城市等级越高,影响程度越大;④高程对城市分布有较大影响,城市等级越高,影响程度越大。综合评价全国不同区域的城市发展适宜度,分析了适合城市发展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分布 自然环境 河流 植被 地形起伏度 高程 适宜度
下载PDF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南川区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4
18
作者 查瑞生 陈梦琳 赵晓雪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0-156,共7页
基于重庆市南川区 DEM ,采用窗口分析和 ARCGIS 空间分析模块中的邻域分析,提取了南川区地形起伏度,从海拔高度、平地比例和面积比例方面分析了南川区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回归分析法对南川区各乡镇平均人口密度与平均... 基于重庆市南川区 DEM ,采用窗口分析和 ARCGIS 空间分析模块中的邻域分析,提取了南川区地形起伏度,从海拔高度、平地比例和面积比例方面分析了南川区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回归分析法对南川区各乡镇平均人口密度与平均地形起伏度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南川区人居环境地形适宜性做出了评价和分级.研究表明:①南川区的地形起伏度介于0.35~2.84之间,地形起伏度小于2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4.45%,其中平地比例占总体的98.7%;②南川区地形起伏度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特征,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大娄山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川东平行岭谷区等地;③南川区各乡镇平均人口密度与平均地形起伏度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南川区人居环境地形适宜程度整体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 地形起伏度 人口密度 南川区
下载PDF
基于栅格尺度的云南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胡志丁 骆华松 +1 位作者 唐郑宁 李树梅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1-94,99,共5页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根本上制约着区域人口的集聚和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居环境适宜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牵涉的方面也更加广泛。采用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文指数、气...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根本上制约着区域人口的集聚和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居环境适宜性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牵涉的方面也更加广泛。采用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文指数、气候适宜度四类指标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了云南省不同区域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研究结果将为云南省未来人口发展功能分区,人口空间优化分布,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地被指数 水文指数 气候适宜度 人居环境 自然适宜性 云南省
下载PDF
基于人居环境特征的青藏高原“无人区”空间界定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文君 李鹏 +2 位作者 封志明 游珍 肖池伟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118-2129,共12页
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环境与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自然分布与有序发展,形成了中国面积大、分布广的"无人区"(UPAs)。然而,当前有关"无人区"面积、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等研究尚无定论。客观、准确界定&qu... 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环境与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自然分布与有序发展,形成了中国面积大、分布广的"无人区"(UPAs)。然而,当前有关"无人区"面积、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等研究尚无定论。客观、准确界定"无人区"的空间范围,对开展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家公园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青藏高原居民点分布信息,据其地形、气候、生态、土地利用等要素特征,本文综合表征了居民点的自然—生态—土地利用耦合关系,率定了居民点分布上限的各要素阈值,通过多要素空间叠加构建了"无人区"评价综合模型,并以居民点分布的自然极限、生态(含氧量)下限、土地利用规律为关键阈值界定了青藏高原"无人区"空间范围并分析了其地理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以居民点分布累计比例<0.1%计,确定"无人区"的地形阈值为海拔>5665 m、相对高差>2402 m、地形起伏度>8.59,气候阈值为相对湿度<76.2%、温湿指数<33或>71。(2)根据居民点分布及人体对含氧量耐受情况,确定"无人区"的生态阈值为气压<500 hpa、大气含氧量<40%。(3)青藏高原严格"无人区"面积达1912 km2,其中新疆699 km2、四川413 km2、西藏331 km2、青海291 km2、甘肃178 km2。空间上呈零星分散状,多分布在四川贡嘎山、珠穆朗玛峰附近等极高山地区、可可西里东部—罗布泊地区;以及少部分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区” 人居环境 空间界定 地形起伏度 温湿指数 含氧量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